第一篇:2010年社区党建工作资料板夹内容
社区党建工作资料板夹内容(征求意见稿)
一、《社区党总支(党委)成员》
1、社区党总支(委)组织结构图
2、社区党总支(委)成员名单
3、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成员名单
4、社区党总支(委)成员基本情况登记表
5、团总支、妇联成员名单及活动记录(每月一次)
6、合作社党支部成员名单和党员花名册;合作社党支部活动记录(每月一次)。
二、《党建工作计划总结》
1、社区党总支(党委)2008-2011年党建工作规划
2、社区党总支(党委)2010年度工作计划
3、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2010年度工作计划
4、社区服务区域内各村及其它驻区单位党组织2010年度工作计划
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实际,打印,至少3页纸。
三、《社区党总支(党委)会议记录》
1、社区党总支(党委)会议记录(每月二次)
四、《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会议记录》
1、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会议记录(每月一次)
五、《社区党建联席会议记录》
1、社区党建联席会议记录(每月一次)
六、《社区党员基本情况登记簿》
1、社区党员花名册
2、社区党员登记表:包括社区服务区域内各村、单位的所有党员。
七、《发展党员和流动党员管理》
1、流入党员花名册
2、流出党员花名册
3、社区党员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4、入党积极分子登记簿及各村、单位发展党员的会议记录或表格复印件
5、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6、“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台帐
八、《社区党总支(党委)党建工作制度》
1、社区党总支(党委)上墙制度
2、社区党总支(党委)其它制度:包括民情日记、民情恳谈、评比表彰等制度,还要有结合社区实际制定的体现社区特色的制度。
九、《党员教育学习》
1、2010年党员学习计划及配档表
2、党员学习点名册
3、党员学习记录(每周一次)
4、每月月末最后一天远程教育学习
5、相关学习资料
社区党建材料中党员教育学习需要的材料是:
1、每周一次学习记录;
2、每个月5、15、25日远程教育学习查看中心村的四簿一册;
3、每月最后一天必须学习远程教育的内容,具体内容到群共享里面查看。其中2月28日的暂无内容;
4、以前写的月末学习的内容与节目单不符的,可以作为对社区内党员干部集中培训的记录。每月是6次,4次集中+1次教育培训(参学人员多的)+1次月末学习。
十、《志愿者队伍建设》
1、党员、巾帼、青年、“五老”志愿者花名册
2、志愿者活动记录:每支队伍每月至少活动一次
3、志愿者上门服务记录
4、便民服务队成员名单及活动记录:至少三支,每月都有活动记录。
十一、《党员联系困难户》
1、社区党总支(党委)关于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的意见
2、社区党员联系困难户工作情况登记表
十二、《党员活动》
1、党员公开承诺登记表
2、党员服务联系卡有关情况登记表
3、民情联络员登记表
4、民情记录
5、民情恳谈记录(至少每两个月一次)
6、民情日记,社区党组织成员每人一本
十三、《主题实践活动》
1、主题实践活动方案(每季度一个)
2、主题实践活动记录(每季度至少三次)
3、主题实践活动总结(与方案对应)
十四、《党内关爱》
1、社区困难党员登记表
2、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助发放登记表
3、走访慰问记录(一般在春节、中秋前后)
4、困难党员社会救助记录(每年2次)
十五、《社区党建工作成效》
1、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创建的方案及活动记录或音像资料
2、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记录
3、向中心村融合聚集有关进度、通报
4、社区人才队伍花名册
5、社区监督员花名册和监督活动记录、督查通报
6、其他
十六、《上级文件》
1、乡镇2010年党建工作要点
2、乡镇2007-2011年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划(复印件)
3、乡镇党委2009年党费收缴情况
4、关于公布、调整社区工作人员的通知
5、关于成立合作社党支部的通知、派驻党建指导员的通知
6、乡镇的有关制度、规定、活动
注意:请重点看板夹分类及红色字体部分。
第二篇:社区党建资料
试论转型期城市社区党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前言
1、选题背景和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新的社会转型的主体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党建正是在转型期的变化中开始的,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城市社区党建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我们来分析这种形势上的变化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挑战、造成了什么影响、提出了什么要求的课题,而我们党该如何面对要求、转变思路、迎接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这是本文的目的与意义之所在。
北京作为首善之都,是社区党建进行较早、富有特色的地区。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北京社区党建取得了丰硕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巩固执政基础的作用不断强化,服务群众的功能不断增强。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等重点社区党建工作为例,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社区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对社区党建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综述
对城市社区党建的研究涉及到社区、社区建设、社区党建这几个基本概念,其中对社区党建这个范畴的研究是最少和最薄弱的,研究成果也多渗透于社区与社区建设的相关原理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社区和社区建设的研究现状。
(1)关于社区的研究
社区研究进入我国理论研究者的视野是近十多年来紧随我国社区发展实践而逐渐兴起的。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概念的解析、社区的重要性、社区的性质和功能、社区的特点等方面展开。主要成果有:马仲良主编:《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丛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编:《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侯玉兰编:《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学术论文如姜振华:《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徐雪梅:《现代城市社区的性质与职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等。
(2)关于社区建设的研究
社区建设概念的提出早于社区党建概念的提出,我国最早是在1986年民政部颁发的一次文件中首次提出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的。为了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管理工作,1998年国家民政部专门成立了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相对而言,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光是社区建设的文章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不下600篇,学术著作也有几十本。如唐忠新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王青山编:《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民政部和各地政府也出版了一些经验汇总类的书籍如多吉才让编:《城市社区建设读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乡镇发展委员会:《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管理》,夏学銮编《中国社区建设理论政策实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在这个领域内有一批专家学者,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邓伟志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的赵辰昕博士等,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本课题开展的很重要的基础。从总体上来说,社区建设的研究偏重于实践工作的总结和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从学术领域来说,对于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是最为丰富的。
(3)关于社区党建的研究
社区党建是新事物,理论界对这个问题比较集中地研究是在1997年之后。近几年,广大学者对社区党建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对社区党建进行了探讨:一是关于社区党建的形成原因;二是社区党建和街道党建的区别;三是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四是社区党建的目标和任务;五是社区党建中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六是社区党建的意义;七是当前社区党建的主要内容;八是目前社区党建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九是社区党建的未来发展趋势。
但从总体来看,理论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在学术论著如雨后春笋的今天,有关社区党建的学术论著却寥寥无几。就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看,真正对社区党建进行学术探讨的论著只有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课题组编的《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个人专著则几乎没有。其他相关书目有:廖金碧等主编《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林尚立等著《社区党建与群众工作》、钟想廷著《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手册》、金钊著《社区党建工作指南》、孟固著《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田炳臣等著《中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问答》等。
可喜的是,社区党建实证研究方面的材料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有关学术论文如下:李津津在《加强城市社区党建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一文中以天津市和平区的社区党建为解析个案,从分析中国社会转型使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发生的转变入手,探索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孔祥在《城市社区党建的区域化模式初探》一文中以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为个案,以区域化大党建模式为例,借助有关理论对社区党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开创城市社区党建的新局面;凌敏在《转型期的社区党建探析》中以湖南省岳阳市郭亮社区为例,从其概况和治理结构入手,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活动创新这三个角度介绍了郭亮社区在社区党建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中部城市老城区社区党建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对社区党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看法;张志丹《创新城市社区党建与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成是建立在对南京市枫丹白露社区的调研基础之上的,从观念、组织、制度和内容四方面谈创新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通过对社区党建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看到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仍存在着薄弱环节:一是理论界对社区党建研究的力度明显不够,相关研究成果也是散见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之中,没有形成自身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参与社区党建研究的专业理论人士很少,目前能见到的一些成果主要是各地主管党务工作的领导或者是基层党务工作者,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带有很大的操作性,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未必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三是实证研究领域中,以北京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多种形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党建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有待于笔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3、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篇论文从社区党建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基本内涵、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等几个角度展开论述,并通过个案分析得出一般性的认识,主要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回答社区党建是什么的问题,阐述了社区党建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以及它的基本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社区党建的经验与难点,以北京市丰台区等
社区党建工作为例,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实证研究方式,归纳总结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获得的基本经验,分析了目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长远的角度解决社区党建怎么办的问题,针对调研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对社区党建工作加以展望,希望对今后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问卷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计划对北京市丰台区等四个社区党建工作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拟每个社区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共计400份问卷,利用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社区党建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及问题加以认真地梳理和总结。
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及其他文献资料,把定性的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来,把理论和数据分析结合起来,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关理论联系起来;通过将统领性的政府文件与北京各社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北京社区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难点与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特点所在。
3、田野工作法。社区党建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其进行研究自然也离不开对实际工作的深入了解。笔者计划深入社区工作的现场,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笔者的理论观点提供了充足可靠的论据。
第一章、社区党建的一般理论概述
本章节由“社区”与“党建”两个概念入手,引申出对“社区党建”的概念及相关原理的阐述,以首先明确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区党建的时代背景
1、社区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三篇:社区党建资料
松山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2006-11-1 10:04:36
中共赤峰市松山区委组织部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工作部署,结合松山区实际,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松山区于2002年9月挂牌成立4个街道,2004年10月组建玉龙街道,2005年末又新成立3个街道筹备处。目前,3个筹备处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党建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5个街道辖24个社区,总面积33.84平方公里,人口65184人;共有街道干部83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25人,一般干部58人;有社区干部82人,其中社区书记、主任23人,一般工作人员59人。5个街道党工委下设1个社区党总支、53个党支部,其中街道机关支部13个、社区支部22个、“两新”组织党支部18个。共有直管党员1056名。
二、工作现状
近年来,着眼于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摆布上,我们有意识地把党建工作重心由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向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并重上转移,特别是加大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力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健全组织体系,努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我们本着有利于服务管理、居民自治和资源整合优化的原则,重点加强了社区三大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了垂直式领导组织体系建设。在基本实现“一社区一支部”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将党组织向小区和楼栋延伸,先后建立了1个社区党总支、4个楼栋党支部、16个楼道和小区党小组;针对“两新”组织大量落户街道社区的实际,将党组织向“两新”组织延伸,及时组织派出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已经在具备条件的18家“两新”组织建立了党支部。目前初步构建了在纵向上有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居民楼栋或小区党小组;在横向上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基点,向四周呈发散型的领导组织体系。二是加强了民主式群众组织体系建设。在普遍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基础上,社区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部分小区通过业主大会选举成立了业主委员会,部分有条件的社区还积极探索开辟了“社区居民论坛”,吸纳本社区居民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层面人员参加,定期召开会议,集中商讨解决一些事关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居民自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加强了协调式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整合资源,成立了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等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建立了双向制约激励制度,辖区单位党组织评选先进、接受考核,要听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区委考核街道党组织的工作情况,也要征求社区单位党组织的意见,有效地调动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形成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社区党建工作局面。
(二)强化教育管理,精心打造一流的班子和干部队伍
我们始终把打造一流的街道社区班子和干部队伍作为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突出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选好配强班子和干部队伍。采取从乡镇、区直机关中“派”,从原居委会干部中“选”,面向社会“考”,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等多种措施,把一批政治素质高、年富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调配到了社区工作者队伍。2004年,我们采取面向社会公开考录的方式,为玉龙街道招聘了16名社区工作人员;2005年末,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把12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年轻干部调整到了街道班子队伍中。目前,全区街道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6岁,大专以上学历达100%;街道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88%;社区干部平均年龄37.3岁,中专以上学历达90%,全区街道社区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年龄、专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二是加强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将街道社区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之中,每年分层、分批对街道社区干部轮训一遍。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几年来相继组织7批街道社区干部参加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党校举办的专题培训班学习,组织23批、300多人次街道社区干部到青岛、通辽、长春、沈阳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后聘请了21名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外地专家及党校讲师在培训班上授课。不断加大干部实践锻炼力度,选派11名政治素质高、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街道干部到社区兼任支部书记;每年都选派部分熟悉工业、懂管理的街道社区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2005年选派了8名社区干部到红山区社区“横挂职”。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广大街道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促动工作规范化运作。在决策上普遍推行《科级领导集体重大问题议事规则》,确定了议事底线和议事范围,确保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在运行上实行责任制,年初制定责任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年终进行考核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在政务上推行公开制,对社区低保、公益性岗位和发展党员等重点工作予以公示,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在服务上实行承诺制,对重点难点问题设领导接待日,工作定时限、定质量;在接待上实行首问制,来访有登记,接待有人员,严格按制度办事,规范了街道社区干部的工作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规范开展。
(三)创新机制和载体,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适应“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大量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走进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实际,我们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从创新机制载体入手,对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型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对在职党员通过与党员所在单位建立双向联系、双向监督、双重管理制度,加强与社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规范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外”的管理,实行“共管”;对流动党员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组织、党员联络站,印制“党员双向联系卡”和党员通讯录,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与沟通,实行“联管”;对离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通过接转组织关系,建立独立党支部或联合支部,实行“直管”,党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是创新活动载体,为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在下岗职工党员中,采取“双助”促“双带”的形式,开展了“一帮一”、“一带一”活动,帮助解难题、理思路、强技能,引导他们走上一条自己带头再就业,进而带动其它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发展路子;在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中开展了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定“党员先锋岗”,划出“党员责任区”,让他们担任治安巡逻员、卫生监督员等“义务八大员”。目前,全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已发展到50支、2600多人,并且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和拓展,在计生、再就业等具体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强化社区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把服务群众作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健全三级服务网络,组织开展了系列便民利民活动,着力解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围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充分利用区就业指导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4050”服务社开展了劳动再就业服务和家政服务,培育再就业基地2个,累计开发就业岗位903个,安置人员1300多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4200多人次;输出和转移劳动力3900多人。围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财政收入增长这一目标,开展了“双提包扶工程”,每年安排90多名街道社区干部包扶240多户低保户,帮助他们拓宽致富渠道、提高致富能力。三年来,为包扶户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安置就业人员600多人,提供致富信息1200多条。围绕救助社区困难群体,启动了“爱心超市”工程。目前,有4个“爱心超市”正式运行,已累计募集资金物品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为450户困难户办理了救助卡;开展了捐资助学活动,累计募集捐资助学资金近3万元,救助大中小学生32人。围绕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依托“五•一”、“六•一”、“七•一”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几年来,全区街道社区共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300多次,极大的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营造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区生活氛围,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五)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区社区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把社区办公用房、党员活动阵地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行重点推进。一是努力改善办公条件。采取区政府投一点、街道筹一点、争取上级支持一点、区直部门帮一点、社区单位助一点的“五点”投入的方式,总计投资500多万元,解决了16个社区、17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采取以党费为主、街道和社区单位共驻共建相结合的投入方式,投资20万多元,为各社区安装了电话、配备了微机,为6个社区配备了电教设备和音像资料,在13个社区建立了图书室或阅览室。二是健全服务网络。立足于改善社区医疗条件,街道与卫生部门共同筹划,建立了16个社区卫生服务室;结合街道派出所的组建,在社区建立了治安警务室,基本实现了“一区一室”和“一区一警”的目标;致力于解决社区再就业,每个街道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管理办公室;着眼于方便群众,9个社区建立了家政服务中心,等等。三是强化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共驻共建、政府投入、街道自筹的多种投入渠道,几年来,投资300多万元,硬化10条社区巷道,在部分社区建起了门球场、篮球场和休闲广场,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四是落实保障激励措施。我们将社区干部工资全部纳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每年出资近10万元为街道社区干部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基金,部分街道为一线工作人员缴纳了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根据各社区及干部考评情况,及时兑现目标责任制,每年各街道总计拿出2万多元资金奖励先进社区和优秀街道社区干部,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融洽和谐、团结奋进的工作环境。
三、问题和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由于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规范化水平比较低,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滞后,社区党建工作还没有引起普遍的认同和重视。一是部分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思想淡薄。不同层面上对社区党建的一些滞后思想认识还大量存在,并与不断推进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正发生着冲突和碰撞。二是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有些单位认为社区党建应当由街道社区党组织承担,对他们来说是“份外事”,且本单位党建任务已经不少,参与社区党建工作过程中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没有真正形成共建合力。三是在职党员自觉投身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批在职党员,“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区党员意识”相对较弱,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居民的一员与社区党建的相关性,没有认识到身居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社区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社区党组织承担着领导、协调社区各方的作用。然而,投入到社区的财力、物力相对于社区党建的高要求,显得明显不足。一是责权利不统一,工作难度大。街道(镇)社区对应的上级部门多,涉及社保、治安、计生、绿化、城建、卫生等各个领域,但相关职能部门都没有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相应的职能、权利下放,导致矛盾、问题解决不畅,失去了群众对社区工作的认可。二是社区组织人员少,待遇低。就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在2-5人,最多的也不过5至6名;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普遍较低,平均在500多元左右,与其承担的任务极不相适应,而且社区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专职的,还有一部分是考录的从大中专毕业生,都需要用这些工资养家糊口,这样的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社区党建工作横向协调力度还不够大。目前,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较多的停留在临时性工作这一层面,在发掘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和建设资金、带头宣传社区党建工作、督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尚未实现全面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受利益观念的影响,关系好坏往往与经费支持的多少成正比,工作的临时性、随意性较大,尚未形成持久的推动力。
(四)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激励机制还比较缺乏。尽管制定了在职党员与街道社区建立双向联系、双向管理的有关制度,要求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但由于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与社区双重管理和监督制度尚未完善,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这一制度尚未全面推开,大部分在职党员尚未到社区党组织登记报到,亮出党员身份,即使已经登记报到的在职党员,由于其单位对此未作相关硬性的要求,尤其是一些条管、级别较高单位的在职党员的管理难以到位。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有关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市委、市政府2004年34号文件关于新开发建设的小区要为社区提供8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用房的规定,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但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这一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投入力度不大,投资渠道不多。虽然上级有关部门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对社区进行了一定扶持,但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有计划的投入机制;政府对城市社区建设部分支出纳入了财政预算,但主要安排的是工资和办公经费,没有安排过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单位在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建设使用上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支持力度不大,没有真正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很难适应新时期开展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需求,就我区而言,全区社区办公用房产权自有的只有6个,19个社区办公用房只有40平方米左右,有8个社区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党建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来,“两新”组织如非公有制企业、中介组织等大量产生,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得到了拓宽,但总的来说不适应的情况比较明显,“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面不够广,还没有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党组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多,企业转制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都居住社区,许多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管理服务也交由社区负责,许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其中不少是党员,对这部分党员缺乏有效地教育管理,致使这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理想。
四、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街道社区是人口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人口密集度远远高于农村,具有大学以上文化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社区。人口和人才的高度集中,决定了党的建设在这个领域只能
加强不能削弱。其次,街道社区是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求知、求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且这种多样化带有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加强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和引导,是街道社区党建必须尽快研究的一个课题。再次,街道社区是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最突出的地方。大量“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给基层社区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必须因势利导,加强管理,把握好基本方向和着力点。要以 “五个好”目标为总抓手,按照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的工作思路,提升党在“两新”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构建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一是要健全社区组织网络。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规划,整体部署,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不断把党组织向小区、楼栋、“两新”组织延伸,努力构建横向纵向协调发展的社区党建组织体系。二是切实担负起对“两新”组织的政治领导。按照“同步筹建、属地为主”的原则,做好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工作,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都要建立独立的党支部;对没有党员或正式党员不足3名的,要按照地域或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明确有关党组织负责联络,成立联合支部或行业支部,同时注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三是树立社区“大党建”思想,在继续抓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向社区单位的基层党组织拓展。要加强与辖区内党组织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逐步形成内外并举合力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局面。四是加强各类党员的教育管理。对于街道社区所属党员要坚持实行“直接管理”,教育引导街道社区所属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驻社区党员要实行“双重管理”,要采取党员联系卡等形式,定期将他们在社区的表现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辖区单位党组织要支持和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并在评先选优时,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或建议。对于流动党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党员要实行“协助管理”,要结合实际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为流动党员安好家。对下岗职工党员要实行“委托管理”,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培训和支持他们带头再就业。对离退休党员要实行“共同管理”,离退休党员的行政管理可保留原单位不变,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在社区,由社区党支部担负起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
(三)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采取区政府投一点、街道自筹一点、争取上级支持一点、区直部门帮一点、社区单位助一点的“五点”投入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社区基础条件和服务环境。按照“服务基层、费随事转”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城市社区建设的支持和帮助。研究制定有关建立社区多元化投入创新机制的措施和办法,实行优惠政策,让利于民,鼓励市内外区内外、各所有制领域、各行业的各类主体和参与者敢于积极投入社区基础建设,努力构建内外并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局面。
(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共驻共建的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区各单位和部门,无论是区属,还是行业、系统垂直单位,积极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帮助,把各街道和部门的资源优势整合为推进社区建设的优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实事共办、共谋发展,务求社区建设取得实效。各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本着“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主动与驻区单位沟通协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先进社区党组织”的争创活动,把社区党建和社区单位党建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调动社区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立健全考核考评体系,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帮助社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实绩,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五)完善财力保障机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落实三项措施:即随着部分
政府部门职能职责向街道社区的转移,把部分收费权利向街道社区移交,用于社区建设管理;将区政府用于绿化、环保、市政等方面的专项经费逐步向社区建设上投入,实行“条费块转”、定向支出;积极探索在街道建立街道社区建设发展基金,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每年按比例),社会募集、个人捐资等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财源通畅不竭。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社区建设的意义,报导各种典型,介绍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经验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要通过广泛地、经常地宣传,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营造人人了解社区建设,人人支持社区建设的社会氛围,调动社区成员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添砖加瓦。要将宣传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要讲究宣传的方式方法,力争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宣传,调动各方力量,使宣传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七)强化组织领导,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格局。要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要将街道、社区党的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纳入党建工作的整体布局,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制定工作规划和计划。要及时研究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采取区级领导包、责任单位和部门包、辖区单位包的形式,建立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联系社区制定,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责任体系。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领导小组,加大督办、检查和验收的工作力度,切实推进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考核考评机制。要把社区党建工作成效,作为考核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篇:党建工作内容
关于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活动
按照“三有一化”的要求,不断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使党在城市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从优化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入手,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从乡镇机关干部中选派了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从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等方面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公开招聘和民主选举,把好社区干部的入口关,并对社区新增人员进行了统一调配和统一培训,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员充实到了社区领导岗位,初步形成了以40岁左右为主体、30岁以下至少有1名的梯次结构配备。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采取“财政拔、党费补、驻区单位捐”的办法,努力为社区筹集资金,使社区干部待遇得到明显改善,社区各项活动也基本能够顺利开展。建立了党费扶持机制,社区党员缴纳的党费,按照“全额统计、全额返还”的原则,上报县委组织部,由县委组织部从预留党费中全额返还给社区,供社区开展党务活动使用。另外,我们通过政府投资、部门包保、党费补助的方式,为10个社区统一设计建设了办公用房,并充实了办公设备。对于部分成立时间短、尚未建设办公用房的社区,我们采取政府无偿提供和财政落实租金的办法,全部解决了办公用房。
(三)是创新党建活动方式。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紧密结合社区工作实际,以“创一流基层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行以“三记”、“三日”、“三会”为内容的“三三制”工作法:即每位工作人员手中都有一本用来记录民情的“民情日记”,每位社区书记手中有一体用来记录每天工作的“书记手记”,每个社区有一本记录群众反映、日常事务,走访调查,重大活动的“活动大事记”;把每月1号、11号和21号分别定为“党员活动日、民主议政日、群众见面日”,积极开展党内活动,倾听群众的呼声;实行社区党组织及班子成员每周一次的群众说事、每月一次的民意恳谈、每季度一次的意见建议办结情况通报的“事务听证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议事会”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同时,在全县18个社区全部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了以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1600多人参加的210支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着力解决社区群众就业、生活、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不断强化社区服务。
1、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来抓,与劳动就业局及个体私营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积极推荐下岗和失业人员就业。社区成立便民服务站,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和“一门式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浓厚社区文化氛围。依托配发的文化体育设施等文体资源,搭建每个单位、每个市民都能参与的活动平台,每年组织3场以上辖区单位、居民群众参与的文艺汇演,完善文艺队、舞蹈队、秧歌队等文体队伍,积极开展以“便民、利民、富民、安民、育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温馨、和谐的政治氛围,使党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密切党群关系,增进党群感情。
第五篇:社区党建联议会制度(标准板)
社区党建联议会制度(标准板).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社区党建联议会制度
一、凡社区辖区范围内单位党组织均为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作为平等主体参与、支持、服务社区建设。
二、党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着眼于社区的文明繁荣,本着共驻共建的基本原则,发挥各自优势,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三、社区党建联席会议以轮执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单位党组织轮执分两种方式:一是代理轮执,即由单位党组织代理社区党支部负责主持一次社区活动;二是示范轮执,即由单位党组织选择某一个方面为突破口,为其他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提供示范。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轮执形式,分价段开展轮执。
四、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是建立党建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开展共建的内容是“八个一”,即定一份结对共建活动计划,单位党组织为社区建设献一策;为社区群众做一件实事;为社区党组织解决一个实际困难;帮扶一户特困家庭;社区为单位党组织提供一项服务;为单位工作提出一项建议,共同开展一次党员活动。
五、党建联席会议设立理事会,负责协调相关工作。理事会理事长、常务理事长、副理事长由各成员单位推选产生。常务理事长原则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
六、开展双向评议活动,确保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取得实效。组织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代表评社区党组织,评辖区单位,推动社区建设。
三会一课制度
一、党小组会议制度:一般每月一次,由党小组长主持。主要内容是:学习上级有关文件,讨论贯彻党支部决议;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发展党员问题等。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小组,参加党小组会议,党小组长应将召开党小组会的情况及时向党支部汇报。
二、支部委员会议制度:一般每月一次,由党支部书记主持。若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主要内容:学习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文件和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讨论加强党支部自身问题;对需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策的问题提出初步意见;讨论制定职责范围内的其它重要问题。支部委员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党支部书记不能搞“一言堂”。讨论决定问题时,到会委员必须超过支部人数的半数,所作的决定才能有效。
三、支部党员大会制度:一般每季度一次,由党支部负责同志主持。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增加召开次数,主要内容: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文件和批示;总结报告党支部工作,征求党员意见;讨论加强自身建设的有关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决定党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党员大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必须有党支部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党员出席,并经党支部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党员同意,决议才有效。
四、党课:一般每季度一次。可以党支部为单位上课,也可由基层党委统一组织,集中上课。党课的内容要根据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和上级党委安排,从实际出发,针对党员思想状况确定,每次集中解决党员思想上存在的一两个突出问题。党课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每次党课,党支部应提前确定教育内容,并安排好主讲人,认真准备,保证党课教育质量。每个党员必须按期参加“三会一课”活动。对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党员,要严肃批评教育。超过六个月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要按党章规定进行组织处理。每次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之前,党组织应将会议的内容通知党员,提前做好准备。交做好相应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