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5:2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读书笔记》。

第一篇:《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读书笔记

《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读书笔记

在读这本书前,对于社会认同我是没有太多概念的,但却依然存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与它见面之后便决定要读它。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有读透这本书。且留下粗浅的认识待日后深入。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顾名思义,即是社会个体对于其所在群体的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塔吉尔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根据书本开头的说明,建构一种有效的社会认同,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在丰富福利渗透方面,鼓励不同群体参与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等彰显社会核心价值的活动,鼓励私人部门提升公共福利,探索建立协调劳资关系的新机制;第二,在意义系统方面,要将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结合起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借助媒体和公众的互动式参与,构筑文化和政治的公共空间,对社会认同再构造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在社会组织方面,在坚持社会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促进社团发育的新机制,通过改进社团的运作方式, 丰富社团的活动内容,逐步将社会成员吸纳进各种社团组织,形成一种社会成员认同社团、社团认同国家的认同建构路径。

书本对美、德、日三国社会认同构造之路的历史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让我们得到不同民族国家构造社会认同的一些经验性启示,并从中探寻中国的社会认同改造之路。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乐衷于拿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进行比较,因为虽然生长在中国,但我对于美国的自由社会是十分向往的。

美国的社会认同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其稳定性体现在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的基本原则大致维持不变:即利益集团多元化竞争的社会组织方式,分权的、市场导向型的福利渗透方式和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其灵活又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利益集团达成的“竞争性均衡”、福利渗透内部结构的变化和意义系统内相应的各种对立观念的斗争。其中,利益集团多元化竞争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竞争性的个人主义是我们无法学习的。众多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社会成员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形成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有组织的集团)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存在是美国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从草根组织到全国性的组织,从地域性组织到专业性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活动于不同领域的各种类型的利益集团构成美国社会的基础。这些组织介于政府和民众之间,成为政府机构和民众联系的纽带。这种多元化的结构是“美国社会权利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竞争性而非等级式的社会权利分配方式放在中国完全是不可想象的。而美国式的竞争性个人主义更是我们无法去效仿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的传统。

中国有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但依然是以共产党为主导,权利集中在一个政党手中。从我个人以及身边的亲友来看,当代中国的民主度与自由度仍是有欠缺的。自从建国以来,服务于大一统社会的一元化价值取向仍然占据主流地位。然而,任何社会的变迁都必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主要是财产所有权)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的演变。但在中国,虽然经济改革已经遥遥先行,另外两方面的变迁却尚未真正开始。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极其矛盾的格局:一方面一个

专业化、多元化的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但另一方面,服务于大一统社会的一元化价值取向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八十年代末以来,与计划经济体制血脉相连的传统意识形态,既无法对改革中形成的社会秩序作合理化解释,也无法消解西方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传入以及民间文化的悄然兴起所带来的重大压力。正统意识形态无法约束全社会,深刻的全社会精神危机由此发生。改革的重大失误,不仅在于忽视了社会公正,以至于无法有效地扼制权力市场化趋势下的贪污腐败;还在于意识形态变革严重滞后,结果留下了巨大的精神空白地带。由于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不少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都有一种理想幻灭感,也往往有一种共同的被剥夺的感受,即他们被排斥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之外。这也导致了当代中国正面临着社会认同危机。党员尤其是很多年轻党员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并不那么坚定,这对他们工作表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甚至助长了腐败现象。腐败又使民众的社会认同下降,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回过头来看一下两国的福利渗透方式。美国的福利渗透方式是分权式的,并包含联邦政府以下各级公共开支之类的内容。同时,美国的福利渗透方式还是市场导向的,具有很大的自由主义特点:即国家保留着基本的、有限的普救主义制度,而由市场去主导社会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福利需求。换言之,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政府通过经济调查式的社会救助、少量的普救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为低收入者提供数额较低的社会救助。同时,政府运用消极和积极的手段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消极手段是保证最低限度的给付,积极手段则是对私人部门福利计划予以补贴。从政府的角色的角度看,美国的福利渗透方式也可以称之为“补缺型”的福利渗透。这意味着只有当家庭或市场运作失灵时,国家才会承担起责任。国家试图将其福利渗透别的责任限定在少数应该得到帮助的社会群体范围内。这种制度意味着政府必须维持较高而稳定的就业水平,并且公共部门要提供一系列普遍的社会服务,还应该有一个建立在收入或财产调查基础之上的援助措施的“安全网”,以满足特殊需要和减少贫困。这一系列的模式在中国似乎并不适用。首先,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成长阶段,让中国的市场主导福利不太现实。其次,中国的就业水平并不高。基于这两点,可以看出美国的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当今中国已经做了一些工作:第一,制订了具有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第二,实施城乡平衡发展战略以缩小城乡差距;第三,通过税收制度缩小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第四,不断建立、发展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此外,这方面的政策举措还包括:推动社会各类慈善组织的发展,鼓励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改革工资制度,加强对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等。所有这些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福利渗透的政策框架,并且改进了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对福利渗透体系的认同。

经过对两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福利渗透方式的比较,在反观两国的社会认同现状,不难发现中国的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没有完全能够依据的现成经验。我们需要尊重中国自己的实际经验,而我们以往的经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已经不能反映眼前的现实了。

目前的我只能对此多做了解,希望中国的社会认同之路可以越来越越顺利。

第二篇:结构思考力读书笔记

结构思考力读书笔记

金字塔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对应论证类比。一句话说清中心思想:在——的基础上,从——,——,——,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序言的讲故事结构包含4个要素:S是情景,C是冲突,Q是疑问,A是回答。简称SCQA。另一种演讲逻辑结构称为POP,情景,选择,建议。

第三篇: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陈晓晓:《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者:(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 主编:方文 译者:高明华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专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了什么,社会群体内部又发生了什么;群际行为和群体过程是怎样的;成为一名群体成员(即“归属”某个群体)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本书讨论了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教科书。目的是为了指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的局限和缺点,并进而提出代替它们的社会认同路径。这本书对于社会心理学当中的社会认同路径提供了一种导论性和概览性的介绍。

P18社会认同是一种视角(perspective)和方法(approach),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理论类型(type),一种接近社会心理的独特方式(way)。同时,它也是一种理论(theory),因为它包含一系列相关联的命题,经验上可检验的假设就来自于这些命题。

本书精心总结社各认同论的主要概念基础:一是关注群际关景和积极特异性,此谓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论;二是关注群体作为整体和范畴化认知过程,此谓群体的社会认同论或自我归类论。

社会认同在社会影响、语言和沟通中的作用,尽在此书之中。时光流逝,社会认同论的权能且用且涨,魅力不减反增,全球学界从者云集。二十年来,社会认同业已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思考群体和群际关系的方式为之一新。作者简介:

迈克尔·A·豪格(Mictlael A.Hogg),现任克莱蒙研究大学行为与组织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他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副主编。他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阿布拉姆斯共同创办了《群体过程与群际关系期刊》,并任该刊物的编辑。

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现任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群体过程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心理学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实验社会心理学欧洲协会执行委员。关于译丛主编:

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主要内容:

一、社会认同路径:背景与内容

二、群际行为

三、从刻板化到意识形态

四、内群行为:群体内过程

五、社会在场和社会表现

六、从众与社会影响

七、语言、言语和沟通 重要概念:

1、社会范畴与范畴化P18 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的发展进程中。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Taifel ,1972a:31)。在这里,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体,这些人有共享的社会认同,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感知到他们这些人属于同一个社会范畴。”(Turner , 1982:15)认同,尤其是社会认同,和群体是不可分割的。

P24人们主要是从他们所归属的社会范畴那里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概念)。P25范畴化产生了一种增强效应(accentuation effect)(Tajfel,1957,1959)。个体属于许多不同的范畴,因而,他们潜在地有许多不同的认同资源可资利用。

P27当范畴对于个体来说是重要的、显著的、密切相关的、关乎个人价值的时候,增强效应更加明显。那些认为某一特定范畴更加重要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刻板化——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人是“有偏见的”。对人的范畴化很少(如果曾经有过的话)是以公正客观、不掺杂私人感情的方式进行的,中立的立场只有在鸟类学家对鸟进行分类时会存在。P40“范畴化”基于相对无意义和任意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

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人与自我的相同与相异来对其他人进行分类;人们不断地将其他人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同一范畴的成员(内群成员),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不同范畴的成员(外群成员)。

自我范畴化过程的结果是自我与其他内群成员相似性的增强,以及自我与其他外群成员相异性的增强,这就是自我刻板化。确切地说,自我范畴化使自我感知和自我定义更加需要参照个体对群体或群体原型的定义性特征的再现/表征。

P28自我范畴化同时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它使某人认为自己与该范畴的其他成员是相似的,而且他们具有相同的社会认同,也就是说,自我范畴化将某人自身放置在相关的社会范畴里,或者将群体置入他/她的头脑当中;另一方面,自我范畴化会让个体在某些维度上做出与范畴相符的行为,这些维度就是划分范畴的那些刻板化维度。自我范畴化是将个体转化为群体的过程。

2、“还原论”P16

一种阻碍我们正确理解事物或现象的元理论缺陷,倾向于以更低层次的概念或语言来解释某种现象。以我们的目的为例,分析的层次(从高到低)是社会历史学、社会学、小群体动力学、个体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学可以被社会学所解释,社会学现象可以被群体动力学解释,群体动力学可以被个体特征所解释,以此类推。这看起来意味着,到最后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原型)解释所有更高层次的现象。

许多传统的社会心理学都是还原论的,因为它以个体特质解释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它们是个体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危机可以被归因于还原主义的理论化过程。

P17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欧洲路径能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变动关系,同时又没有将其社会学化和个人化,也就是说,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目的是要探求人类行为的社会维度。(Hogg 和Abrams,1985;Tajfel,1984)

P19社会认同论用社会范畴来表明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这一点与社会学中的结构主义视角有相同之处。

P21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受自我概念的调节,“自我”本身产生于生活中个体间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不断调整。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号性的(symbolic),因为行为不仅仅是实用的(functional),它更是表达的(expressive)。象征符号是在成员之间达成共识的或者是共享的(为了实现交流的功能,它们必须这样),因而通过以和他人相同的方式将自身符号化,或者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我们将自身建构为社会之物(social objects),或者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P22在我们、我群或内群与他们、他群或外群之间存在着分别。我群内部人之间的关系是和平、有序、规范、治理和互相帮助的。内群成员与所有外人或他群的关系是斗争或掠夺的,只有双方达成共识,状况才会发生改变。(Summer,1906:12)

3、社会比较P28 社会认同视角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而社会性地获得的,这其中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我们做社会比较的动机是为了要确认我们对于自身、他人和整个世界的感知是正确的。人们力争坚持他们自己群体的观点,并且以跟其他内群成员相同的方式看待这

个世界;内群感知被积极地评价,因为它们提供了“真实的”理解。事实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人们通常倾向于积极评价内群的所有刻板化特质,因为这些特质将一个人所赞同的共识与他所不赞同的共识区别开来。

P66社会比较背后的动机是获得良好的自我感知,而实现的途径是偏好内群(即通过偏好内群而偏好自我),因而社会比较过程就会选择具体在哪一维度上增强/夸大相似性或差异。一般它会选择这样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内群比外群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它也会放大内群相对于外群的优越性和有利地位,或者说社会比较过程会最大化内群的积极特异性。

4、挫折——侵犯假说P45

5、相对剥夺P47

6、超然目标对降低偏见的作用P57-58

7、最简群体范式P60

8、刻板印象P83 刻板印象具有惰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只有在社会、政治或经济发生变迁时,刻板印象才会发生些许变化。当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变得紧张时,刻板印象会变得更加显著,并且充满敌意。如果群体间不是敌对关系,刻板印象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群际间处于紧张和冲突的社会氛围之中,刻板印象就是有害的,并且也极难改变。

P84刻板印象是一种无根据的概括化推论,而向最坏处估计,刻板印象是一套完全错误的假定。

9、社会表征P99 社会表征是共享的认知构念,它们来源于日常的社会互动,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体验提供常识性的理解。

P101社会表征的出现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社会过程:对熟悉现象的不熟悉的解释因为日常沟通而被同化(曲解、简化等),进而将不熟悉的解释变成了熟悉的,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确切地说,由“合格的”的个体(即“科学家”——最广义上的)组成的小群体为熟悉的现象建构出了高度正式的、非显而易见的、不熟悉的解释。虽然这种解释可以通过正式的教育而得以传播,但是,它们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还是非正式的沟通(朋友之间在咖啡馆里的闲谈等)。这就导致了系统曲解的产生,不熟悉的解释经过系统曲解之后就会与人们事先存在的常识性理解和解释框架相协调。这样,一种社会表征就形成了,一种正式的科学理论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而无论社会表征还是常识性理解都是以简化和曲解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以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形式实现的。荣格清楚地表达了上述观点,他这样写道:“当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认为它们是陌生而奇怪的,但是很快人们就会占有这种假设,并且把它们当做熟悉的概念来使用。”

10、意识形态P102 P103意识形态是一系列系统关联的信念、看法和主张的集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解释。当然,意识形态不仅仅“解释”,它也决定某种东西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也就是说,它设定了一个问题域。意识形态所提供的一套参照术语限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使“打破”它设定的框架、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变得几乎不可能。意识形态会将一些矛盾和话题遮蔽起来(人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原因就是这些矛盾和话题没有进入意识形态的具体范围。意识形态实质上是某种“思想体系”,具有正统共识的特征,因为意识形态设定了狭窄的解释框架,所以它阻碍认知替代物存在的可能(认知替代物,即能够代替既有社会安排的其他可能的社会安排)。

所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每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工具,它们适用于自身的问题域。对于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支持者来说,他们之间的充分交流是异常困难的,不说其他,单是下面这两点就足以对交流构成障碍:对于要解释的现象没有一套共享的假设,双方有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术语、概念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封闭的系统,意识形态也界定社会群体,这样一来它就在某种程度上

与群体资格紧密相连。

11、群体盲思P139

12、领导P140

13、聚众P171与从众P199

14、群体极化P223

15、语言P235,包括第二语言习得P255

内容总结:P105 人们不仅需要对世界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通常以一种有利于自我感知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和给世界划分范畴,这样就促生了一个异质性的社会:它包含许多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为争夺支配地位和承认而斗争。个体的范畴化认知过程会导致对群体的认同、群体在心理上的形成以及一种增强效应。在群际背景下,增强效应是一种刻板化行为。之所以说它是刻板化的,是因为它极尽可能地增强或夸大内群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体现在信念、态度、价值、归因和行为等方面。整个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这样一种需求:偏好于内群而不是外群,维持或获得一种社会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某些他群的支配地位)。每个群体自身的规范行为和信念,以及他们对内群和他群所持有的刻板印象,都植根于群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当中,群际关系的变化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具体地说,社会群体被社会表征或意识形态所形塑,它们同时也构成了社会群体存在的背景,社会表征和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解释事物本质的需要。大规模的复杂事件促生了服务于事件自身的社会解释或意识形态。它们可以是新形成的解释,或者是对既有解释的改变,也可能是那些长期被压制或者处于休眠状态的解释。

理论进展:P273

社会认同路径深化了我们对一系列现象的理解,它对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这一分析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大部分理论主张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群际关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下列因素而得以解释:人格特征、心理动力机制,或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群际关系也不能以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冲突来界定。伴随着群际行为而产生的刻板印象也不仅仅反映对经验事实错误的认知理解。相反,只有诉诸集体对群体资格的主观感知,群际关系才能被理解,群际关系可以被解释为心理上的冲突、差异等。刻板印象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群体,同时,与大部分群际行为一样,它并不总是直接有利于单个的群体成员。

其次,群体凝聚力、群体内的行为、对群体规范的遵从和集体性的群体行为,所有这些现象都不能以个体之间因满足需要或寻求信息而产生的互依来解释。群体被认为是一个心理实体,对于那些被吸引进入群体的人,群体会告诉他/她什么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应当遵循哪种规范,集体行为的恰切目标是什么。将自我范畴化为某一群体成员的过程会引导信息的寻求、与他人情感纽带的建立以及自我在规范中的融入。

P274最后,不能认为语言和沟通的本质是稳定的和限制性的,相反,语言和沟通是一个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认同才能成为他人的象征;同时,语言和沟通过程也界定了群体间的关系。社会不能被当做是一个仅仅提供背景的外生变量,这种主张贯穿我们分析的始终。

社会认同路径正充满着勃勃生机,它不断为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注入令人振奋的原动力,越来越多的现象可以应用社会认同路径来进行解释(如群际接触、少数人影响、领导研究、个体间吸引、第二语言习得、权力、多元群体背景、服从和显著性等)。

第四篇:一种独特结构的作文

一种独特结构的作文

如今写作文都讲究创新,特别是考试作文,创新往往带来好的分数。所以在考试作文中经常看到同学们使用这些方法,比如:小标题、题记、后记;把议论文写成辩论会、证明题;把自我介绍写成产品说明书,等等。我今天带来的这种记叙文的新结构,像前边的“小标题、题记、后记”一样简单好用,但是效果上要比它们强很多,这是一种让作文的整体效果实实在在地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结构方法。

说这种方法是简单的,有两层意思:

一、它对文笔的要求不高,一般的语言水平就可以在这种结构中出效果,当然了,文笔好的话更能让最终效果锦上添花;

二、它操作起来很简单,待会儿你一听这篇优秀作文就会用了。

在展示这篇优秀作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展示两部分普通的文字,所以需要三位同学帮忙朗读一下。听前两篇文字的时候,请判断作者的文笔究竟如何,我们自己能不能写出同样水平的文字。

《成长》

小时候的我,文静,听话,学习很好。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我按时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复习;放学,我立刻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我从来不骂人,也不与别人打架,我是一个好孩子,所有人都这样说,包括爸妈在内。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六岁到十六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秘密,我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依旧按时上课、听讲,只不过心会偶尔跑出去溜溜;放学,我不是立刻跑回家,有时会与同学玩一会儿,有时会一个人漫步。我也会和父母说学校里的事,只不过都是他们问我,我才回答,我觉得他们有些唠叨。

我第一次和父母顶嘴,他们沉默了一会儿,又各自去忙各自的事。事后,我有些后悔,可我碍于自己的自尊,没去给他们道歉。第二天,我收到了他们的一封信,好长好长:

亲爱的女儿:

你长大了,是该有自己的空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是该放你飞了……如果你累了,想家了,就回到爸妈的怀抱。在我们的眼中,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爱你的:爸妈

我泪流满面,跑到爸妈面前,一头扎进他们的怀抱。是啊,十六岁的我依然需要爸妈的守望……

《小米粥》

小米粥在炉上,温火慢慢地烧着,旁边总是要有人守望的。烧粥的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小,否则,粥就会溢出来或煮不熟。

米刚放进锅中,安安静静,不吵也不闹,美美地躺在锅的怀抱。

水热了,水在粥中翻滚着,吵闹着,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急于逃离锅的怀抱。

火太旺了,粥溢出来了。看粥的人,赶紧拿勺子搅拌一下,并把火关小一点儿。

粥熬好了,小米粥的香,飘得好远好远„„

这样两部分普通的文字,最后却融合成了一篇优秀的作文。尤其值得我们初三学生借鉴,对我们很有启发。两部分简单的文字在这样的结构中,碰撞出了一种深沉的内涵。请注意这篇作文的结构,听完后尽量用最简练的话语来描述。

《烂漫的守望》

小米粥在炉上,温火慢慢地烧着,旁边总是要有人守望的。烧粥的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小,否则,粥就会溢出来或煮不熟。

米刚放进锅中,安安静静,不吵也不闹,美美地躺在锅的怀抱。小时候的我,文静,听话,学习很好。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我按时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复习;放学,我立刻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我从来不骂人,也不与别人打架,我是一个好孩子,所有人都这样说,包括爸妈在内。

水热了,水在粥中翻滚着,吵闹着,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急于逃离锅的怀抱。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六岁到十六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秘密,我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依旧按时上课、听讲,只不过心会偶尔跑出去溜溜;放学,我不是立刻跑回家,有时会与同学玩一会儿,有时会一个人漫步。我也会和父母说学校里的事,只不过都是他们问我,我才回答,我觉得他们有些唠叨。

火太旺了,粥溢出来了。看粥的人,赶紧拿勺子搅拌一下,并把火关小一点儿。

我第一次和父母顶嘴,他们沉默了一会儿,又各自去忙各自的事。事后,我有些后悔,可我碍于自己的自尊,没去给他们道歉。第二天,我收到了他们的一封信,好长好长:

亲爱的女儿:

你长大了,是该有自己的空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是该放你飞了„„如果你累了,想家了,就回到爸妈的怀抱。在我们的眼中,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爱你的:爸妈

我泪流满面,跑到爸妈面前,一头扎进他们的怀抱。是啊,十六岁的我依然需要爸妈的守望„„

粥熬好了,小米粥的香,飘得好远好远„„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

几乎是简单的穿插,连过渡句都没有。在这里,没有过渡句反而是个优点,让读者忍不住地去注意,去想两种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关系,这样一思考,就会觉得文章有深度了。

可以说这篇作文的效果主要是由结构撑起来的。但是要注意,并不是随意两部分文字都可以用这种结构融在一起。前边两位同学读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人发现了,两部分文字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词,就是“守望”,说明两部分内容虽然没有联系,却都在讲同样的主题。主题统一的两种文字才适合使用这样的结构。

今天下午的作文:请围绕“温暖”、“味道”“精彩”“结果”等生活中此类事情,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第五篇: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社会认同(最终版)

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研究

【摘 要】 尽管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已经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但其至今仍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还存在大众对社会工作者的鉴定模糊不清、对社会工作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政府的财政扶持不够及社会工作职业岗位的缺乏等问题和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的途径是通过提升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培育、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借鉴先进经验等而取得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广泛认同,【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认同 问题与对策

我国著名社会工作学家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即它可以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等。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情况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工作

上世纪初社会工作开始引进我国大陆地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但作为一项国家职业制度建设则是从2006年始的。在这一年,有两件标志性事件:一是人事部、民政部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二是中共中央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和“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要求,标志着执政党已经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全党行动计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任务。这两件大事对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它们就像春风一样唤起了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关心、关注,并形成了逐步重视、不断支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氛围。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现代社会职业制度也随之正式在我国拉开了建设序幕。在这些制度的指导下,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相衔接、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相配套的专业社会工作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应该说,这些政策制度,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对策措施以及操作办法等方面都打上了深重的本土烙印,在世界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独特位置和鲜明特色。通过教育培养和职业水平评价,据统计2012年年初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有20多万人(其中,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4176名,其中社会工作师13421名,助理社会工作师40755名),已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由社会力量推动而无法达成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目标,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初步实现。而且近年来出台的一些制度,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政策依据。

[3]

[2]

[1]

(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目前,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有45.3万人,平均每人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急需社会工作队伍的补充。现有从业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较低,70%的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组织工作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冷淡”。仅仅有10-3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甚至有的学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零,相当部分的毕业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或其它专业的研究生。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社会工作者,而社会为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化社会工作服务岗位稀缺,社会工作专业化超前于职业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三)学术界的观点: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社会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界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做了大量研究,尤其是社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李迎生教授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徐永祥《现代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建构》、黄耀明《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系》和赵慧珠《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等论著,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二、我国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众对社会工作者的鉴定模糊不清。

在我国,有的人甚至误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以前人们也经常提到社会工作,一般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它工作。如兼任工会委员,担任政协委员等。有些认为做“好事”就是社会工作,其实是把社会工作当成了“志愿工作”。时玥在做关于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知情况的调查时通过对河北省廊坊市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程度尚浅。有36人(58.1%)认为自己对社会工作的不太了解,只有9人(14.5%)认为自己对于社会工作比较了解,完全无人认为自己很了解社会工作。社会大众基本都是通过主流媒体了解社会工作的。有37人是通过电视了解社会工作的,其次是有29人通过上网了解社会工作,有23人是通过报纸了解社会工作,有12人通过亲朋和邻居知道社会工作,通过报纸、居委会宣传等方式知道社会工作的人比较少。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刻。大部分公众认为社会工作是从事社会上工作或者做义工,其实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事实上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工作学科与之有很大的不同。社会工作的鉴定模糊,使人们很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专业社会工作的传播。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与日常生活所说的社会工作并不一样。

(二)对社会工作的推广、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我国特殊体制的的影响。①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方式、机构的多模式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福利工作主要是由民政、劳动、人事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居委会等社会组织分别承担。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是以不同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在开展工作,没有形成统一的工作模式。③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操作方法都是舶来品,我们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尚未形成,致使以社工名义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

[4]

[3]活动极少出现。尽管今年来有所好转,但仍无法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都影响社会工作的宣传。其次是大众传媒对社会工作的不了解和不重视。“社工”一词大多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出现的频率却是寥寥无几。总而言之,目前中国要发展社会工作,必须让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得到社会大众认可接受,所以社会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三)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

社会工作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我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并被社会广泛承认,就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职业范围,有自己特殊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定位。这些问题在西方社工界已不成问题,而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及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工专业知识会有助于人们更高质量地做好社会福利工作。

(四)政府的财政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

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各级政府对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重要的公共职能之一,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局限,在这方面借鉴香港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香港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等方面负有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责任。在经济上,对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大力资助。1998年受政府财政资助的非政府机构有182个,下属实务单位有2872个,承担着香港80%左右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五)社会工作职业岗位的缺乏。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领域虽然很广阔,但主要是基层行政干部,如民政,街道社区各种福利机构,工青妇等。由于行政机构改革,人员精简,这些部门很少引进专业的社工人员。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实际上,社工的就业范围不仅在民政系统,其它领域如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司法机关也需要社工的介入。近年来,高校社工专业在蓬勃发展,不断有学校新开设社工专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职业问题,无疑会造成人才浪费,用非所学,从而制约社工教育及社工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要对现有社工职业进行专业化改造。即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引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实地考察和系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亲身观察他们的具体作法,并吸收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三、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对策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的受制约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不强,而逐渐认同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建立特有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体制是一种必然趋势,加强宣传,转变思 想,尽量让社会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界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一)中国社会工作要取得政府层面的认同。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主管部门、研究机构、教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就一直致力于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研究、传播、应用,在政府主管社会工作的民政部门和有关的教育机构中推行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程度。但是,总的来说,社会工作并没有在政府中取得整体层面上的认同。这就要求政府在考虑社会工作时,注意摆脱我国传统民政工作模式,改变我国原有的把社会工作当作行政工作来做的传统,把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大的专业领域来对待,而不仅仅是再把社会工作看做救急救贫的一种临时性补救措施,而应把社会工作和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社会整体水平的有效环节。其次,社会工作要取得社会成员的认同,使每个社会成员认识到社会工作是自己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认同、接纳并积极支持社会工作,从而不仅能够拓宽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的选择范围和志愿人员的选用区域,而且还能够拓宽社会工作的经费筹集渠道。同时,还应该注意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赢得社会成员的认可,是社会工作取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此就应该注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展,为社会工作培养大批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同时也能稳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情绪,尽可能地防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流失。此外,使社会认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尽管一个社会固然要存在竞争方能发展,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合作也是该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从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潜力、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来讲,社会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努力发展社会工作,实现社会公平,最大限度的发掘社会成员的潜力,社会才能得以健康、有效的发展,社会成员才会健康顺利地发展,才会实现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

(二)加强社会工作队伍的培育。

从中国社会工作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社会工作队伍基本是处于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状态,与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的要求擦边甚远,这影响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实施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注意加强社会工作职业队伍的培育。

首先,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尽管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其状况却不容乐观,缺乏教材、教师水平不高、教学环节不健全,加上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生源缺乏,学生不安心本专业,致使毕业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等,都严重影响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也影响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开展和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我国应把社会工作教育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把社会工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而且要拓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渠道,把对社会工作志愿人员的培训纳入到教育轨道上来,从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提高目前社会工作者的素质。目前我国实际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行政人员,如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二是社会福利团体的工作人员,如残疾人联合会、希望工程办公室、慈善基金会、各类咨询机构等工作人员;三是从事几层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如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部门服务人员等,这些成员虽然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实际上却承担着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些职能。这些实际工作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世纪工作经验,但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如目前我国砖窑的社会工作机构——民政系统中全国12万民政干部中由专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不足1%。而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也亟待提高,有些福利院的服务人员甚至有很多是中专文化程度,就更别说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了。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完全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正规的毕业生来代替现有的工作人员不现实,唯一可做的就是在补充高素质工作人员的同时,实现目前的实际社会工作组织、群体、人员职能的有效转换,对这部分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以及他们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这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队伍成长的至关重要的途径。

(三)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借鉴先进经验。

大众传媒应加强对于社会工作的报道,关于社会工作的正面形象的报道,有利于对于传递正能量的社工作个案的采集和传播,也能让社会大众对于社工有个更高的认可度。政府、社工机构、拥有社工专业的学校能够引领学生学习先进的社工服务模式(国内和国外都可),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也可以提升社工的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P12 [2]百度百科.社会工作[E/OL].http://www.xiexiebang.com/s?tn=site5566&word=%C9%E7%BB%E1%B9%A4%D7%F7 [3]潘跃.加快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访民政部社工司副司长柳拯[N].人民日报,2012.04.25(17).[4] 时玥.关于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知识经济,2011年第13期.5

下载《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视野中的社会管理

    和谐视野中的社会管理 什么叫“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及其个别环节的运动、变化,进行自觉的、有目的、有规律的运筹、调控、整合,从而促进社会正常地有序地发挥功能,......

    人员结构分析

    XX公司人员结构分析汇报工作总结 一、人员现状: XX公司共有岗位36个,定编88人,其中兼职2人,现有员工83人。全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1岁,其中45岁以上老员工12人,占14.5%,35-45岁的20人......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1.组织结构、岗位职能与人员配置合理性分析对组织结构、岗位、职能与人员配置是否合理的分析,能够有助于企业组织的高效,合理的岗位、职能与人员配置,有利于各......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章 物的形式礼拜仪式 消费逻辑是物性而非人性的工具理性逻辑。诉求于感官的媒介让人们得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直接感官刺激,信息爆炸让人们得以获取永......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随着后工业时代和消费社会的来临,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活动也被彻底地裹挟进大众消费之中。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休闲已经成为文化记号和被消费的对象。休闲是不可抗拒的责......

    社会法学读书笔记

    社会法学读书笔记学号:1xxx姓名:xxx通过对《社会法学》的阅读,我有了一些自己感想及自己对社会法学一个大概认识。社会法学大体上包括扶助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增进社会公益的......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学号:08141223 作业性质:质性研究方法——《街角社会》读书笔记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

    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导论》 (英 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