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社区服务建设的实施方案
东莞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的有关要求,为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我市社区服务整体水平,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开展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活动。为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深入发展,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健全服务队伍,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开展服务活动,强化服务功能。
二、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按照全面推进构建“六好”(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平安和谐社区的要求,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通过努力,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题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 1
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主要任务。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服务设施、搭建服务平台、组建服务队伍、开展服务活动。
一是完善一批服务设施。按照《东莞市社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加大建设力度,完善服务设施,美化社区环境,夯实社区服务基础。确保各服务设施达到以下标准: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200平方米以上;党员活动室(含工、青、妇组织活动室、计生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会议室等功能)200平方米以上;社区警务室5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治办和人民调解室5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250平方米以上;星光老年之家(含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文体活动室功能)200平方米以上;社区图书室200平方米以上,藏书量5000册以上;户外文体广场5000平方米以上。土地资源相对宽裕的社区,社区服务设施的要求可适当提高;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老社区要注重整合资源,在不影响正常社区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标准。
二是搭建一个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平台和窗口,也是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前提。2010年底之前,每个社区要成立1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社区服务中心要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向居民提供以下服务:
1、开展民政、社保、就业、计生、办证等社区政
务服务;
2、组织协调社区服务队伍开展敬老、爱幼、助残、帮困、文化体育、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福利性、受益性的社区自助互助服务;
3、组织协调驻社区单位、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商业机构开展共驻共建服务,及家政、维修、装修等便民利民的低偿服务。
三是组建一支服务队伍。各社区要加强社区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民间组织等三类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各服务队伍人员要登记在册,规范管理,并要定期对服务队伍进行业务培训,确保队伍的稳定和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组建以下几类服务队伍:
1、社区专业人才。要发掘辖区内的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专业人才,建立专业人才库,或聘请辖区外的专业人才,为本社区居民开展相关服务。要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人才,原则上一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业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为社区(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2、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要根据居民生活需求,组建敬老、爱幼、助残、帮困、环保、文化、体育、科普、医疗卫生、法律咨询与援助、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或不定期为居民开展志愿服务。
3、社区社会组织和商业服务机构。要对社区内各类服务居民的民间组织和商业便民利民服务机构进行调查摸底,掌握
各类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联络方式。采取相关优惠措施,鼓励各类机构向居民开展低偿服务,并实行居民满意度考评制和信用公开制,对每次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登记,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四是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要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在对社区内居民的服务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协调各类组织、团体和服务队伍,对居民提供各种服务活动。要建立社区服务长效机制,确保社区服务活动经常开展。要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需要和居民的实际需求,集中开展“社区敬老服务日”、“社区科普服务日”、“社区卫生服务日”、“社区助残服务日”、“社区帮困服务日”等“社区服务日”活动。每个社区每年至少要开展10次“社区服务日”活动,逐步扩大社区服务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树立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自助、互助服务氛围,实现社区服务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运作。
三、实施步骤
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体系。分三个阶段开展:
(一)试点先行阶段(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市树立10个市级示范点,各镇街树立1至2个镇街级示范点,开展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大力推进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市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各社区实现建立1个社区服务中心、组建10支服务队伍、社区服务活动初具规模的基本目标。
(三)全面铺开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各农村社区推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区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工作规范、社区服务队伍健全、社区服务活动开展经常、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体系。
四、工作要求
建设社区服务体系,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镇街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行动,真抓实干,确保各阶段工作顺利完成。
一是要广泛宣传发动。市社区办印发各社区10套社区服务宣传海报,各镇街要组织社区、村将海报张贴到社区宣传栏;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宣传册等宣传媒体(媒介),广泛宣传社区服务的重大意义、社区服务内容、社区服务方式等,鼓励广大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服务,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市政府将资助每个市级示范点30万元,各镇街也要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
大经费投入,并做好专项经费使用监督工作,确保专款专用,用出成效。
三是要认真履行职责。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本单位职能和工作实际,认真指导社区组建社区服务队伍,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确保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是要及时上报情况。各镇街要认真做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及时将工作进度情况上报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5月20日前,各镇街报本镇街第一批示范点名单及各示范点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9月底前,市、镇两级示范点报工作进展情况总结;12月底前,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报年度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年度工作总结。2010、2011两年,每年年中报工作进度情况,年底报全年工作总结。同时,各单位要注意发掘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好的做法和先进典型,撰写并上报经验材料,广泛宣传,促进交流。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实施方案
一 课程实施步骤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 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 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实质上的重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学习从教室拉向牡会、从以教科书为蓝本转向通过自主 探索与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使得教师承担着更深刻的义务和更艰巨的任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领导群体,如果学校没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够高出书本、课堂与考分来考虑问题的教师,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应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探索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体现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
2、加强教师指导、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尤其需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工作,做好本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程的实施。
3、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领会本课程标准的主旨和要义,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探索, 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第三篇: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8个必修学分,其中社会实践6分,社区服务2分。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二、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
1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社区活动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团体荣誉感。
(一)社会实践活动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的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农村地区组织学农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
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民风、民俗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
7.其它各类活动:成人仪式、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3.社区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地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四、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级部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结合个人行为,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
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由社区或有关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五、学分认定
(一)社会实践活动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和学校值周活动,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和值周活动。
3.认定方法: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
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级部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
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参与活动时间、人员、地点、服务对象、过程、自我评价或心得体会等),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级部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
证明。
六、具体操作:
以上方案为学校统一指导性意见,高
一、高二年级依据级部具体情况和学年(学期)计划、教师实际情况、学生情况,在上述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安排具体的活动计划和内容,学校不再做统一安排。
附一:张家口市第四中学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登记表
所填写内容(仅供参考):1军训2值周劳动3扫雪4慰问学
校退休教师5学习雷峰活动6清扫白色垃圾7清理小广告8推广普通话宣传9成人仪式10社区服务活动等等
第四篇: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30个必修学分。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和省市区相关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和自然,关心科技进步和生存环境。
2、培育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感恩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初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四类:
1、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校园实践活动:
(1)校园值日;
(2)学生会、校文学社、小记者协会、校园广播站等学生社团活动;
(3)科技创新小发明活动;
(4)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
(5)节假日艺术排练活动;
(6)节假日体育赛前集训活动、校运会、体育节等活动;
(7)校园环保志愿者活动和街道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
(8)校园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刊校报的编辑出版活动;
(9)校内志愿者活动:学校大型活动中或到实验室等馆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
(10)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等。
3、生产劳动体验活动:
(1)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参观、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活动;
(2)勤工俭学活动;
(3)假期当家一周,其它家务劳动等。
4: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
(1)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2)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农博园、科技馆等活动;
(3)德育基地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假期各种夏令营活动;
(5)“红色之旅”革命老区参观考察活动;
(6)访问知名人士、奥运冠军、成功人士并撰写人物通讯;厂矿企业发展的调研等活动;
(7)观看电影撰写影视评论、各种演出活动,听取各种专题报告会等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社区服务活动包括以下三类:
1.公益活动:
(1)学雷锋献爱心活动;
(2)青年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3)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4)社区环境建设及卫生保洁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5)“废品分类回收”活动;各类“义卖”活动;
(6)义务植树活动;
(7)各类义演活动;
(8)慰问军烈属等拥军爱民活动;
(9)深入社区走访孤寡老人、为离退休教师服务;
(10)行业辅助性活动:如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支援农忙等。
2.帮贫助困活动:
(1)赴福利院、敬老院的献爱心活动;
(2)扶助特教残疾学生的爱心传递活动;
(3)“手拉手”活动;
(4)“送温暖”活动;
(5)各种特别捐助行动。
3.社区民俗活动:
(1)原生态地区、社区、农村民俗风貌的调查、摄影活动;
(2)家乡民俗调查。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两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及班级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5—7人为宜),由小组长负责。
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5—7人为宜),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并且报学校政教处批准。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烟台二十三中学生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初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四、学分认定[每学年30学分]
(一)社会实践[18学分]
1、学分设置:每学年共18学分。
2、时间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5天)学校组织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第一学安排军训,第二、第三学安排生产劳动体验、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等活动。每学年不少于20天,每学期至少2次(各2天/次),假期1—2次(共7天)。
3.认定的基本条件:
(1)学生每学年参加1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3学分(必修);
(2)学生按时提供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如日记、体验材料等)、学校和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
4、认定方法: 以学年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给出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或者提供作品或摄像,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12学分]
1、学分设置:每学年共12学分。
2、时间要求: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4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每个工作日各获得3学分。
3、认定的基本条件:
(1)学生每学年分别完成4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每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
(2)学生按时提供活动计划、记录、总结和社区或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等。
4、认定方法:以学年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给出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三)认定程序
1、学生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规定的材料;
2、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条件,提出对学生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对学生申请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进行审核,送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办公室确认,报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四)认定的其它要求
1、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和社区民俗活动必须附有不少于800字的考察报告或者调查报告及其他真实的文字记录、照片等。
2、科技活动必须附有活动成果,如小发明创造作品或其它作品。
第五篇: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市委张书记到项里街道果园社区调研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张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真正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生活方便、舒适的居民家园”的具体要求。街道就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街道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街道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比其它3个街道总面积还要多),辖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97个居民小组(片),14401户,65454人,社会人口近10万人,是一个集老城区和郊区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
2、社区“两房”情况。街道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平均每个社区活动用房只有120平米,其中项里、南关和果园社区有自己活动用房,其余社区均是租或者借用的活动用房。
3、社区经济情况。居委会无经济增长点,无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无收入,而社会事业支出却很大,一些居委会连工资发不出,影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辖区内项里、南关两个居委会实际情况为例:
项里社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3万人,三个居民小组,十
二个片,辖区单位41个,规模小区3个,宿迁学院、人民医院、真如禅寺等单位均坐落在此。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8人,每年用于现有工作人员及内退内养人员工资支出60余万元,保险28万余元,围绕市、区、街道重点工作如招商引资、环境卫生、绿地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支出50余万元,合计全年支出在150万元左右。居级财源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房的收入,每年约40万元。居委会现有财产:楚街门面房一套500平方米,新南菜市门面房五间,投资宿迁学院社会办学150余万元,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借款200万元,合计650万元,居委会面临中心城市不断建设,原赖以生存的门面房越来越少,居级收支矛盾不断突出。
南关社区收入情况:集体收入约50万元,1、房租收入:08年之前每年的房租收入不足10万元,后先后在宿中东门和卫生路北侧建了40余间临时简易门面房,使房租收入达到近30万元;
2、黄河滩建材厂租金收入每年1.5万元,08年8月签订已收了3年;
3、借款利息收入,居委会借给开发区(南区)现金尚有123万没有偿还,每年结息在11万余元,今年尚未结算;
4、其它收入: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及卫生费收入等10万左右;
5、另幸福家园物业公司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每年约收入22万元,但居委会分流了8名居组人员(居在职工作人员),减轻了居级负担。支出情况:每年共75万元,工资30万元、保险20万元、奖金、福利10万元、公用支出5万元、建设支出5万元、其它支出5万元。居级财产情况:
1、黄河滩建材厂尚有10余亩土地(已被征用、钱已付),场区内还有房屋100余平方米,现对外出租;
2、附小北侧尚有6间门面房(系永久性建筑),每年均有固定收入;
3、其它均为临时性建筑,包括现有的临时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二、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社区管理无办公用房。现在实际工作中把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和运作机制,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加上街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功能逐步增多,摆在面前的困难首先是居委会社区办公用房严重的紧缺。
2、社区管理“职能错位”。政府在交办任务时,城市管理权限在城管职能部门,社区无管理权力,形成权力在上、责任在下,收费在上、管理在下的被动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功能错位现象。
3、社区服务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职能部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程度不够,作用发挥不够,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运转灵活的运行机制。二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加上社区工作滞后于居民的期望值,造成了一些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辖区单位“属地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按照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本单位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向辖区成员开放,对社区工作支持不够、配合不够、参与不够。
4、社区责任主体不明。由于“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运转,造成封闭式居民小区的计划生育、平安创建和党的政策宣传等各项管理工作游离于社区之外,而社区又承担了很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务性工作。一些职能部门,一方面把自己不好做的工作推向社区,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却迟迟不予解决。有些职能部门强调“工作进
社区”,没有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把工作任务推给社区,牌子、制度、检查进了社区,而经费、人员、指导、服务不到社区,造成了社区工作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会议多、居民牢骚意见多,而社区工作者自己支配工作时间少、走街串户了解民情少、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少。
5、社区无财政经费收入。社区建设本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但是由于社区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仅靠收一些垃圾处理费来保开门、保吃饭,无法摆脱“办公经费不足,居干待遇偏低,活动经费缺乏”的窘境。社区每年仅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管养工作经费支出就很大,如街道关口社区现有居民不足百户,社区收入几乎为零,仅在职职工和退养职工工资一年要支出10万余元。社区的经济保障得不到落实,社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不仅导致社区工作浮于形式,甚至把社区压垮、拖散。
6、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社区虽然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没有起步。部分社区干部虽然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受文化、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性的服务,更高水平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形成。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街道从“两房”建设、城市管理、属
地管理和居级财政增收等方面作了粗浅思考。方法上,建议打造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工程,即:改革一个体制,健全二个机制, ,加大三个力度。
(一)改革一个体制
改革“两房”建设管理体制。社区“两房”建设如果按照市政府2006年8月24日《关于解决市区住宅小区社区“两房”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由开发商提供按建筑面积总面积千分之三的社区两房比较困难。因为社区开发过程是零星的,每个地块由不同开发商开发,建筑面积大小不一,即便是个别小区按进千分之三解决“两房”问题,解决的“两房”且零星分布,无法满足社区管理需要,而从地理位臵上也不便于服务居民,我们街道通过调研、讨论和思考,觉得由建设局牵头,针对社区面积、服务人口的分布等,综合的估评需要社区服务用房,由建设局统一规划建设。对目前开发的小区不具备提供社区用房条件的,由建设局按千分之三的比例对开发商进行现金折算,折算后的资金暂时存入社区用房专项资金,待日后规划的社区用房,按照千分之三的面积比例解决时,仍然不能够满足社区需求的,可以使用专项资金再购臵,这样社区就会有足够的活动用房,解决了零星分布不利于社区办公的实际困难。
(二)健全二个机制
一是健全社区运行机制。科学构建三个组织,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团组织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自身管理体系。要完善社区相关功能,政府部门在交办社区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时,要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
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要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利进行界定,明确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必须做的,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那些工作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真正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二是健全财力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合理确定分摊比例,建议实行区街两级财政1:1配臵。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和招商的形式投资社区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将社区服务场所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政府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在住宅小区验收时,要合理将小区的物业管理等各项工作逐步的纳入到社区中来,真正地发挥社区进小区的作用。街道南关居委会成立的幸福家园物业公司每年收取的物业管理费用可以维持8个职工的工资及福利;永阳居委会也积极地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在加大居委会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运作的同时,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娱生活,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大三个力度
一是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合作,成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
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三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
二是加大共建参与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培育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共识。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区居民树立“大社区”、“社会人”的观念,自觉参与融入社区建设。同时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共驻共建。机关部门要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上、物资上、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的整体合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整治城郊结合部。对城市边缘的一些自然村居,要整合资源,进行适度合并和调整。要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从侧面衬托城市建设效果。要进一步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加大思想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村庄整治的自主意识。要对一些居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居级组织办公用房闲臵等特点,对一些房产进行臵换整合,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