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0: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第一篇: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区服务是新的高中课程改革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指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在课外时间在社区内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应用所学的知识,参加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为目的的各种公益活动。西电高中依据《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西电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讨论稿)》。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1、志愿者公益活动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如与环保、卫生、绿化、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2、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可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3、帮贫助困

学校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口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的奉献精神。

4、社区民俗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时间安排及学分认定

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利用双休日、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共获得2个学分。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在高二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评价,特殊情况可将评价时间延迟至高三第一学期末。

学校根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情况汇总认定学分。

四、课程实施与管理

社区服务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一般三人以上,各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的组成可不限班级。学生可在一个固定的活动小组完成所有的社区服务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加或组织不同的活动小组。小组服务活动的目标和方案应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小组参加活动所需要的交通、购买劳动工具等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

社区服务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政教处、团总支和年级组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区服务活动负责。社区服务小组可根据需要聘请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

五、课程的实施程序

1、活动前教育

学校在活动前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的发生,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律,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展现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题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学校也可为学生开列社区服务活动清单,供学生选择。

3、精心规划

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和安全措施,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老师。家长、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要对活动的计划和地点进行分析和考察,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4、活动实施

学生必须按计划开展活动,接受服务地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每项服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xx高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5、总结交流

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为《xx高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每次活动证明以及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6、学生上交每次社区服务活动的记录卡,学校组织评价考核。

六、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闻喜高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

评价标准如表1:

表1 xx高中学生社区服务课程评价标表

评价项目

分值

得分

评价依据

时间

40

三年内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劳动时间不少于5个小时。

态度

30

富于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有精诚合作、服务精神;《xx高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填写完备;证明材料完备。

收获

15

获得多方面的体验与认识(个人小结与体会)

服务质量

15

服务接受者的评价证明。

得分

学生上交《xx高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后,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核实,并利用以上的表格进行考评,凡得分超过60分者便可获得2个学分,最后还应送交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登记学分。凡在考评中不合格均要求重修或补修,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监督执行。学生对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第二篇: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30个必修学分。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和省市区相关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和自然,关心科技进步和生存环境。

2、培育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感恩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初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四类:

1、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校园实践活动:

(1)校园值日;

(2)学生会、校文学社、小记者协会、校园广播站等学生社团活动;

(3)科技创新小发明活动;

(4)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

(5)节假日艺术排练活动;

(6)节假日体育赛前集训活动、校运会、体育节等活动;

(7)校园环保志愿者活动和街道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

(8)校园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刊校报的编辑出版活动;

(9)校内志愿者活动:学校大型活动中或到实验室等馆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

(10)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等。

3、生产劳动体验活动:

(1)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参观、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活动;

(2)勤工俭学活动;

(3)假期当家一周,其它家务劳动等。

4: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

(1)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2)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农博园、科技馆等活动;

(3)德育基地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假期各种夏令营活动;

(5)“红色之旅”革命老区参观考察活动;

(6)访问知名人士、奥运冠军、成功人士并撰写人物通讯;厂矿企业发展的调研等活动;

(7)观看电影撰写影视评论、各种演出活动,听取各种专题报告会等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社区服务活动包括以下三类:

1.公益活动:

(1)学雷锋献爱心活动;

(2)青年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3)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4)社区环境建设及卫生保洁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5)“废品分类回收”活动;各类“义卖”活动;

(6)义务植树活动;

(7)各类义演活动;

(8)慰问军烈属等拥军爱民活动;

(9)深入社区走访孤寡老人、为离退休教师服务;

(10)行业辅助性活动:如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支援农忙等。

2.帮贫助困活动:

(1)赴福利院、敬老院的献爱心活动;

(2)扶助特教残疾学生的爱心传递活动;

(3)“手拉手”活动;

(4)“送温暖”活动;

(5)各种特别捐助行动。

3.社区民俗活动:

(1)原生态地区、社区、农村民俗风貌的调查、摄影活动;

(2)家乡民俗调查。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两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及班级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5—7人为宜),由小组长负责。

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5—7人为宜),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并且报学校政教处批准。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烟台二十三中学生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初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四、学分认定[每学年30学分]

(一)社会实践[18学分]

1、学分设置:每学年共18学分。

2、时间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5天)学校组织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第一学安排军训,第二、第三学安排生产劳动体验、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等活动。每学年不少于20天,每学期至少2次(各2天/次),假期1—2次(共7天)。

3.认定的基本条件:

(1)学生每学年参加1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3学分(必修);

(2)学生按时提供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如日记、体验材料等)、学校和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

4、认定方法: 以学年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给出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或者提供作品或摄像,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12学分]

1、学分设置:每学年共12学分。

2、时间要求: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4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每个工作日各获得3学分。

3、认定的基本条件:

(1)学生每学年分别完成4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每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

(2)学生按时提供活动计划、记录、总结和社区或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等。

4、认定方法:以学年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给出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三)认定程序

1、学生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规定的材料;

2、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条件,提出对学生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对学生申请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进行审核,送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办公室确认,报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四)认定的其它要求

1、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和社区民俗活动必须附有不少于800字的考察报告或者调查报告及其他真实的文字记录、照片等。

2、科技活动必须附有活动成果,如小发明创造作品或其它作品。

第三篇: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实施方案

一 课程实施步骤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 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 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实质上的重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学习从教室拉向牡会、从以教科书为蓝本转向通过自主 探索与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使得教师承担着更深刻的义务和更艰巨的任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领导群体,如果学校没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够高出书本、课堂与考分来考虑问题的教师,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应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探索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体现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

2、加强教师指导、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尤其需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工作,做好本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程的实施。

3、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领会本课程标准的主旨和要义,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探索, 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第四篇: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8个必修学分,其中社会实践6分,社区服务2分。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二、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

1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社区活动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团体荣誉感。

(一)社会实践活动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的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农村地区组织学农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

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民风、民俗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

7.其它各类活动:成人仪式、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3.社区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地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四、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级部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结合个人行为,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

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由社区或有关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五、学分认定

(一)社会实践活动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和学校值周活动,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和值周活动。

3.认定方法: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

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级部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

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参与活动时间、人员、地点、服务对象、过程、自我评价或心得体会等),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级部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

证明。

六、具体操作:

以上方案为学校统一指导性意见,高

一、高二年级依据级部具体情况和学年(学期)计划、教师实际情况、学生情况,在上述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安排具体的活动计划和内容,学校不再做统一安排。

附一:张家口市第四中学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登记表

所填写内容(仅供参考):1军训2值周劳动3扫雪4慰问学

校退休教师5学习雷峰活动6清扫白色垃圾7清理小广告8推广普通话宣传9成人仪式10社区服务活动等等

第五篇: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总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研究,致力实践探索,努力构建具有潘径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个性化办学、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形成,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要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乡土资源,进一步挖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构建符合“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个性化办学,促进学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以师为本”的原则。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坚持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和实践中,努力造就一支兼具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3、“以生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课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努力将学校办成“学生喜欢的学校”。

三、总体目标

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尤其要重点建设好课本剧、篮球、理化生探究实验、木雕、班班歌声等课程。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1)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3)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4)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5)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6)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能够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工作;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和开发者。(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要努力抢抓课程改革契机,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力度,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示范辐射作用更为充分。

四、组织领导与管理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杨XX

副组长:陈XX、吴XX

组 员:林XX、张XX、黄XX、蔡XX、张XX、黄XX、许XX

李XX、张XX、李碧秀、李XX、李XX、何XX、杨XX2、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

教务处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开发组

评价组

教 年研 段组 组

下载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社区服务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社区服务实践心得体会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下是关于高中社区服务实践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高中寒假社区服务总结

    社区服务总结 寒假终于开始了,我决定不让这个寒假虚度,准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放假第二天就拽着同学们去社区义务劳动了。这次活动的地点是领秀城小区,活动的时间为5天。 第一天......

    七年级社区服务课程工作总结

    七年级社区服务课程工作总结 含浦中学周转 社区服务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社区服......

    关于加强社区服务建设的实施方案

    东莞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的有关要求,为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我市社区服务整体水平,市社区建设工......

    高中社区服务《走进社区——便民服务》

    《 走进社区——便民服务》 一、活动目的: 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二、......

    高中社区服务感想(共五则)

    社区服务感想 高一14班 伍婧苇 在春节前的四天,趁着年味很浓的时候,我和其他五位同学一起参加了社区服务。尽管服务的时间只有一个上午,但是却让我们感触良多。 在家里,作为独身......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刘家疃中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方案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

    中学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范文模版)

    中学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 。学生通过走进社会生活,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