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范文模版)
中学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学生通过走进社会生活,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南,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社会经验,进一步延伸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提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活动目的: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和自然,关心 生存环境。2.培育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感恩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活动主体:
面向全体学生,以团委、学生会为龙头,以年级组、班级为具体落实单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条理、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四、参加人员 组长:、副 组 长:、成 员:、五、实施方案
1、时间: 2012年7月 一2013年9月
2、内容(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
校园实践活动:
(1)校园值日;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等(2)学生会、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学生社团活动;(3)科技创新小发明活动;
(4)校园环保志愿者活动和街道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
(5)校内志愿者活动:学校大型活动中或到实验室等馆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
生产劳动体验活动:
(1)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参观、参加生产劳动活动;(2)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4.参观活动:外出参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2)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社区服务活动包括以下三类:公益活动:(1)学雷锋献爱心活动;
(2)青年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3)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4)社区卫生保洁活动;(5)“废品分类回收”活动;(6)义务植树活动;
帮贫助困活动:
(1)赴福利院、敬老院的献爱心活动;(2)扶助特教残疾学生的爱心传递活动;(3)“手拉手”活动;(4)“送温暖”活动;(5)各种特别捐助
第二篇: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8个必修学分,其中社会实践6分,社区服务2分。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二、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
1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社区活动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团体荣誉感。
(一)社会实践活动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的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农村地区组织学农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
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民风、民俗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
7.其它各类活动:成人仪式、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3.社区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地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四、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级部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结合个人行为,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
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由社区或有关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五、学分认定
(一)社会实践活动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和学校值周活动,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和值周活动。
3.认定方法: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
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级部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
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参与活动时间、人员、地点、服务对象、过程、自我评价或心得体会等),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级部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
证明。
六、具体操作:
以上方案为学校统一指导性意见,高
一、高二年级依据级部具体情况和学年(学期)计划、教师实际情况、学生情况,在上述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安排具体的活动计划和内容,学校不再做统一安排。
附一:张家口市第四中学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登记表
所填写内容(仅供参考):1军训2值周劳动3扫雪4慰问学
校退休教师5学习雷峰活动6清扫白色垃圾7清理小广告8推广普通话宣传9成人仪式10社区服务活动等等
第三篇: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30个必修学分。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和省市区相关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和自然,关心科技进步和生存环境。
2、培育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感恩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初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四类:
1、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校园实践活动:
(1)校园值日;
(2)学生会、校文学社、小记者协会、校园广播站等学生社团活动;
(3)科技创新小发明活动;
(4)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
(5)节假日艺术排练活动;
(6)节假日体育赛前集训活动、校运会、体育节等活动;
(7)校园环保志愿者活动和街道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
(8)校园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刊校报的编辑出版活动;
(9)校内志愿者活动:学校大型活动中或到实验室等馆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
(10)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等。
3、生产劳动体验活动:
(1)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参观、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活动;
(2)勤工俭学活动;
(3)假期当家一周,其它家务劳动等。
4: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
(1)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2)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农博园、科技馆等活动;
(3)德育基地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假期各种夏令营活动;
(5)“红色之旅”革命老区参观考察活动;
(6)访问知名人士、奥运冠军、成功人士并撰写人物通讯;厂矿企业发展的调研等活动;
(7)观看电影撰写影视评论、各种演出活动,听取各种专题报告会等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社区服务活动包括以下三类:
1.公益活动:
(1)学雷锋献爱心活动;
(2)青年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3)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4)社区环境建设及卫生保洁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5)“废品分类回收”活动;各类“义卖”活动;
(6)义务植树活动;
(7)各类义演活动;
(8)慰问军烈属等拥军爱民活动;
(9)深入社区走访孤寡老人、为离退休教师服务;
(10)行业辅助性活动:如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支援农忙等。
2.帮贫助困活动:
(1)赴福利院、敬老院的献爱心活动;
(2)扶助特教残疾学生的爱心传递活动;
(3)“手拉手”活动;
(4)“送温暖”活动;
(5)各种特别捐助行动。
3.社区民俗活动:
(1)原生态地区、社区、农村民俗风貌的调查、摄影活动;
(2)家乡民俗调查。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两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及班级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5—7人为宜),由小组长负责。
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5—7人为宜),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并且报学校政教处批准。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烟台二十三中学生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初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四、学分认定[每学年30学分]
(一)社会实践[18学分]
1、学分设置:每学年共18学分。
2、时间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5天)学校组织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第一学安排军训,第二、第三学安排生产劳动体验、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等活动。每学年不少于20天,每学期至少2次(各2天/次),假期1—2次(共7天)。
3.认定的基本条件:
(1)学生每学年参加1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3学分(必修);
(2)学生按时提供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如日记、体验材料等)、学校和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
4、认定方法: 以学年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给出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或者提供作品或摄像,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12学分]
1、学分设置:每学年共12学分。
2、时间要求: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4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每个工作日各获得3学分。
3、认定的基本条件:
(1)学生每学年分别完成4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每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
(2)学生按时提供活动计划、记录、总结和社区或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等。
4、认定方法:以学年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给出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三)认定程序
1、学生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规定的材料;
2、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条件,提出对学生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对学生申请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进行审核,送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办公室确认,报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四)认定的其它要求
1、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和社区民俗活动必须附有不少于800字的考察报告或者调查报告及其他真实的文字记录、照片等。
2、科技活动必须附有活动成果,如小发明创造作品或其它作品。
第四篇:枣庄五中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枣庄五中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为确保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现制定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
二.具体目标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具有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与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会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长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社会实践宗旨在于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着力于构建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内容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社团活动,校内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社团活动等三年至少有一周时间,最多不超过2学分。
高一年级社会实践课程设置
开设学段 项 目
必修
必修
第1、2学段 “融入育才”
校内实践
系列自选活动内容 军训 安全演练
1、参加学校运动会(必选)
2、参加学校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 要 求 全程参与,时间满7天 全程参与,时间0.5天 全程参与,时间2天 选一项活动内容,时间2天(或累计12个工时)学分 2分 0.2分 0.3分 0.3分
活动 必选 “携手育才”校内实践自选活动
第3、4学段
“学工学农”校外实践活动(暑假完成)
3、学生社团活动 祭扫烈士墓活动
1、学校图书管理员见习实践
2、学校餐厅劳动实践
3、学生公寓管理实践
4、校园劳动、植树、绿化等
1、火(汽)车站服务员、列车员、商场营业员体验活动
2、农村暑假体验活动
3、厂矿暑假体验活动
4、勤工俭学活动
5、志愿者活动
选一项活动内容,时间3天(或累计18个工时)
0.8分
选一项活动内容,时间3天(或累计18个工时)
1分
全程参与,时间0.5天
0.2分
高二年级社会实践课程设置
开设学段
项 目
活动内容
要 求
学分
科技参观、考察实践活动
1、参观科技含量高的厂矿企业(如小松山推、鲁抗制药等)
2、学生自行组织的考察参观活动
1、组织承办学校大型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
选一项活动内容,时间0.5天
0.2分
第5、6学段
“建设五中”校内实践自选活动
3、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4、校园环保活动
5、校园降耗节能活动
6、校内社团活动
7、校园绿地认养(满2个学段)
选一项活动内容,时间1天(或累计6个工时)
0.2分
枣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
第7、8学段 态调查实践
活动(暑假完成)
1、枣庄文物古迹历史探究
2、枣庄景观细说
3、“江北水乡,运河古都”探究
4、车神奚仲探究
5、墨子探究
6、台儿庄大战及两岸交流探究
选一项活动内容,时间3天(或累计18个工时)
0.8分
(二)社区服务活动内容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领域学习,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完善。高一年级社区服务课程设置
开设学段
项 目
活动内容
要 求
学分
高一阶段 必选 老年公寓服务活动
1、安全宣传
选一项活动内容,时间2天(或累计12个工时)
根据本人兴趣特长,每人选1-2项,也可以自己确定其他活动内容。时
间2天(或满12个工时)
0.4
第1、2学段
社区文化 活动
2、法制宣传
3、文艺演出
4、社区自愿者
1、社区社情调查
0.4
第3、4学段
社区见习活动
2、体验社区管理工
3、领养社区绿地活动(半年)
4、社区植树活动
每人可选一项,也可以自己确定其他活动内容。时间1天(或满6个工
时)
0.
2高二年级社区服务课程设置
开设学段 高二阶段
项 目 必选
活动内容
社区卫生扫除活动
1、人口与保健宣传
第5、6学段
社区文化 活动
2、环境卫生宣传
3、科普宣传
4、拥军拥属活动
5、照顾孤寡老人活动
1、调查社区社情
第7、8学段
社区见习活动
2、参入社区规划
3、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
4、体验社区管理工作
5、社区节能降耗调查
要 求
时间1天(或满6个工时)
学分
0.2
根据本人兴趣特长,每人选1-2项,也可以自己确定其他活动内容。时间2天(或
满12个工时)
0.4
根据本人兴趣特长,每人选1-2项,也可以自己确定其他活动内容。时间2天(或
满12个工时)
0.
4六.活动实施
(一)社会实践
1.时间安排:由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在双休日及寒暑假完成;或与学校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集中安排在第三节课后但时间不少于一周。
2.组织方式:校外或校内基地;以年段、行政班、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一lO人为宜)为单位进行学习。参与学校学生会或团委工作属于社团活动,可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管理。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活动由德育处、团委、年段和班主任记录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档案袋中》,校外实践活动要有相关单位的认证材料或证书、聘书等调查须有原始调查记录。年段和德育处、团委对学生校外实践活动要认真调查,确认活动成效。
4.学分认定:由德育处、团委组织,年段配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答辩。由班主任和德育处、团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定学分。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证明材料完整程度等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或没有相关证明材料的不予认定学分。参与
学校学生会或团委工作属于社团活动,学年段学生会、团委干部评议,由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认定学分。最高学分记2学分,其中学生会、团委干部评议意见占总学分40%,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评议意见占总学分60%。
(二)社区服务
由学校统一规划,年段、班主任组织安排,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和为了避免社区活动流于形式,不提倡学生自行安排社区活动。
1.活动场所:由德育处和团委建议,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参加义工或志愿活动。
2.组织方式:年段安排青年教师志愿者指导,以行政班或学习小组(至少3人)为单位开展活动。
3.组织方式: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宜分散进行。
4.活动记录:学校设计《社区活动记录卡》,由学生自行保管,在完成社区活动后,交由社区单位进行记录签署评价意见和公章。并交回班主任签署评价意见后,装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档案袋中》。
5.学分认定: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活动,由负责教师认定。
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可获得2学分。
(1)三年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2)社区服务记录完整;
(3)社区负责人、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德育处主任签名;(4)公示后无异议。
对以上综合实践活动的评定结果如有异议,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学分认定小组进行重新评议,评议结果为最终结果。
四.活动管理
(一)德育处、团委
1.制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细则;
2.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成果档案袋》;
3.对教师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后的学分认定;
4.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校外实践的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和组织管理。(二)年段、班主任
1.配合德育处、团委,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协调安排、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2.协助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记录袋和档案,并对此进行管理;
3.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进行学分评定,政教处和团委负责审核认定。
五.评价标准 ㈠评定原则
1、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没有达到规定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时间,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的结果表现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必须由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作出扣除学分和其它相应处分。
4、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导处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制度。
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评定过程
1、校内统一组织的活动由相关部门提供证明,校外活动由学生以组为单位申报,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
2、通过学生的交流,学生分别进行组内互评和全班互评;
3、班主任考核,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强化体验,表扬先进,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教导处审核,并在学期结束前统一公示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内容和学分。㈢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服务评价
1.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理、家政活动不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列; 2.校内组织的运动会不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列;
3.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切实利用好家长这一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需要外出的活动,要通知学生家安全、后勤保障。
(四)学分安排
1.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6学分。分两年学习,其中高一第一学期完成4学分(含军训2学分),高二第一学期完成2学分。每个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
2.社区服务:必修学分2学分。分两年学习,其中高
一、高二寒假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分别获得1学分。
六、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评定工作小组 组 长:高建军
副组长:朱士国赵松鹏 办公室主任:陈士超 曹金磊
组员:蔡可东韩正涛孙鹏军 杜磊
第五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刘家疃中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目标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三、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
1、设置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可得到增强;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
1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参观和郊游: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社会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德育基地活动: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
学农林牧副渔:指参加工农业生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
科技文化活动: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及走出校门参加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4、活动实施记录
活动前教育:在活动前学校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活动过程: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并记录活动过程与活动心得。
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和活动过程中的体会心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在小组间交流。
(三)社区服务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区服务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社区学校的辅导、板报宣传、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科普活动、扫盲辅导、电脑培训等。第二、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秩序维持活动、村镇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等。
第三、志愿性的活动: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中小学生假期活动辅导、支援农忙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保障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
第一、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等,并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完善教师的培训与试教制度,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段组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第四、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