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时间:2019-05-14 15:0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第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方略

A0951 胡晓强

【摘要】 构建社会王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丰富内涵;提出构建社会广泛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社会发展出存在的问题能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构建

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除了GDP翻两番这个总体目标,还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逐步提高,应经作为“四大建设”之一。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层次的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它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作为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一个高级的目标,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特征。

第一,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之上的。和谐就是要调整矛盾,而在社会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利益冲突,特别是物质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无法实现最基本的和谐。在和谐社会中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极其合理,这不但是一个纯粹道义的范畴而是一个现实的经济范畴。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生产不是盲目的生产,而是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并进行合理分配的生产。它要求必须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生产力总量和财富总量,并且能正确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社会财富总量扩大的基础上正确出路社会分配问题。

第二,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其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无论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其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统治阶级即使采取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也不过是为了为使自身的统治,并不是为了使自己的对立阶级获得发展来推翻自己的统治。私有制和和谐社会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是不可能有本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在人类最后一个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就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和发挥本身的优势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

第三,和谐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有史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再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必然会逐步地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同时在这个过

程中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的需要,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状态,最终达到和谐。社会和谐的表现形式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关键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状态消除,彼此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自由的人。

第四,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的和谐。这是指和谐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求矛盾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中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是最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全面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即自然满足人的现实需求而人又不是以掠夺自然为代价,自然得到保护;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社会为人提供良好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人在社会系统中能自由发挥作用,实现社会价值;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就是这三方面在统一体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协作发挥整体作用;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精神、文化,社会参与中实现个人价值。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第五,和谐社会是在统一体中的和谐。它不仅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还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过程。一般意义上社会和谐是相对于社会冲突和社会斗争而存在的,在解决社会冲突和社会斗争的过程中而演进的。只有在消除了对抗性的矛盾之后,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内部,不断克服和化解非对抗性的矛盾,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向对抗性矛盾转化。这是一个在统一体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太过庞大,需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从总体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主要的不和谐,以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和谐最为紧迫。

第一,经济方面。至少要把公平摆在和效率同等的地位上。公平和效率并非不可兼得,除非把公平的概念偷换成“平均”。在小范围内,收入差距是效率的结果,也是公平的结果。而超过一定范围,财富的差距并不促进效率,反倒失掉了公平,最终也失去了效率。在这个意义上来权衡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的得失,必将得出新的结论。

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这一点已经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已经在实践这个主张。城市反哺农村,东部沿海拉动中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改革劫贫济富的税费制度,正是贯彻了邓小平“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它人共同富裕”的思想。

第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粗放型、能耗型的增长方式为集约型、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第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科教兴国,文化立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不在个性解放、欲望扩张的云雾中迷失方向,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就是改变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改变人的需要,从生理和物质层次上的需求转变为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必须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开放新闻和言论自由,允许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必须大力扶持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事实上,我们注意到,传统文化和道德正在复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在增强,在“告别革命”二十多年之后,社会现实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了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背后的人的觉醒。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建设法治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国家并不单是政府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公民社会处于物质生产和政治国家的中间环节,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利益的存在”。在市场经济的国家中,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既可以监控资本的流动,也可以承载上层建筑的变动,减小资本和权力的勾结,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政治的民主化,这样的政治体制才是动态平衡而且稳定的。为此,需要发展非政府组织,使得各个阶层(尤其是工人和农民)都可以通过组织的方式进行利益诉求和博弈;需要促进基层的自治和民主化,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和制度规范,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整顿吏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空想的目标,它是有现实理论和物质基础的。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案的提出都是需要多方面的论证的,但是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要靠实践。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落实正确的政策,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冲突,最终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是目前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绝大多数人能分享改革成果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讲,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各阶层人员各尽其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有效地系统。

我翻查了资料,找到“和谐”的定义,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而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

发现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千百年来中国都在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老庄哲学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建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写出了《理想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以下七方面举措: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力关系;坚持教育的优先,保证教育公平;加大卫生医疗的服务,提要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最后我想谈谈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大学生能做些什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成为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结课论文

姓名: 王亚东

学号:200909030040

专业:外语系

班级:09级本科(3)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要按照社会需要,着力增强、激发社会的各种潜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趋势、顺应人民群众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关键词: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和谐社会具体事项、构建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已经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也可以说,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充分体现出这六方面的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和谐社会六方面的特征有着具体的内涵。(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要求的必然,它顺应我国国情、反映国家现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必然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

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这个伟大工程的过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抓住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之核心,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理想

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始终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

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党、利国、利民,不仅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和心声。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光辉的现实。高神:雾中仙

高必:巡游天神

高连:地狱战神,噬天虎

高偷:黑山老妖

高魔心:地狱战神

高敏捷:风伯

高法连:机关兽(稀少!有烈火也不好吸!不推荐赚钱)

高反震:瑞兽,地狱战神

高感知:雾中仙(这里最佳为2JN雾,吸高神更赚)

赚钱的话,只推荐以上的。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标准化战略

[摘要]文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出发,阐述了标准化战略的功能,论述了加强标准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标准化战略的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标准化战略;功能与作用;措施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是人和社会得到协调发展、自然得到尊重的社会。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

2)是全体人民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

3)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4)是一个自然得到尊重的社会。

5)是行为规范的社会。

6)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从上面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看,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要求社会结构合理与行为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各种标准,以保证和谐统一。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呼唤标准化战略。

二、“标准”的概念、地位、作用与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质、量、度的统一体,事物总

有一个度,这个度是此事物之所以成为此事物而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准。所谓的标准化,是人类活动的纪律约束,也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法则之一。标准是什么,根据国家标准的定义,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的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并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质量检验的依据、知识产权的核心、现代竞争的武器、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致胜法宝。根据WTO/TBT的定义,标准为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定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还包括专门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业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1.标准的特点和规制标准具有如下的特点和原则:

(1)标准的柔性规则与非强制性

(2)标准的应用广泛、影响面大,涉及各种行业和领域。标准除了大量的产品标准外,还有生产方法标准、试验方法标准、术语标准、包装标准、标志或标签标准、合格评定标准、制定标准的标准、质量管理标准等等,广泛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3)标准对贸易壁垒的显性作用我们都知道,标准对于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技术要求是明确的、具体的,并且一般都是量化的。因此,其对于进入国际贸易货物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制定标准来保护本国的利益,采用抬升技术壁垒门槛的国家标准战略。据统计,按照WTO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受到反倾销制裁最多的国家,有60%的出口企业遭受到国外技术性壁垒,尽管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元,但我国每年出口因此遭受的损失高达700亿美元。

(4)最小贸易影响原则标准在目的或效果上不应该给予国际贸易不必要的障碍。

(5)非歧视原则各国在标准方面,给予WTO任何成员国领土产品的待遇不得低于给予本国同类产品和源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待遇。

(6)等效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除非因为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无效或不适当,一旦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生效,每一国家标准化机构都应使用这些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制定标准的基础。

(7)透明度原则标准化机构应该定期,如至少每6个月公布一次

工作计划,包括其名称和地址、正在制定的标准及其前一时期已采用的标准。

2.标准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世界上,流行着这样的理念“一流的企业或国家做标准、二流的企业或国家做专利技术、三流企业或国家做产品、四流的企业或国家做苦力”,从这其中可以体现和感觉出标准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国际标准制约国际市场的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在于标准的竞争。现在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把标准作为参与现在及其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武器。一个现代国家不但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还应该有技术制度,尤其要把技术制度当作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相提并论的独立制度体系对待。

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潮流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趋势下,技术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制度之一。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关系到人身健康与安全,关系到保护人们的权益、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标准化战略对我国而言,有如下的重要作用与功能:(1)

标准化战略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正处于21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国情,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而实现这些目标,必然涉及到产品的技术标准。

(2)标准化战略能够实现规模生产和保证产品质量

标准的制定能够减少产品的种类,使得产品的品种呈系列化,促进了专业化生产,实现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标准不仅对产品的性能做出了具体要求,而且还对产品的规格、检验方法与包装和储运条件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依据标准检验,产品的质量就能够得到可靠的保障。

(3)标准化战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有利于保护人

类环境和执行环境法规

近年来,我国将资源和能源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作为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制定了灌溉、节水生活器具、废物及其处理、回收再利用、城乡建设与小康住宅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制定了资源和能源标准,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行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4)标准化战略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一项科研成果,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始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应用,一旦纳入了标准,则就能迅速得以推广和应用。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标准来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应用。

(5)标准化战略有利于确保产品的兼容性

我们都知道,许多产品如果单独使用没有任何价值,比如一台电脑仅有主机而没有显示器、键盘或者鼠标、软件等与之匹配的产品将是毫无用处。而由于国际分工的细化,这些相关产品一般由不同的生产厂商生产的,标准就能确保产品与部件的兼容和匹配,使得消费者能够享用更多的产品。

(6)标准化战略是跨越国外“绿色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的作用日益削弱,包括“绿色技术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显现。我国正处于入世后的过渡期,必须遵从国际规则,按照国际标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特别是与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关的产品质量。我国要积极应对挑战,加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力度,颁布一批新标准,以此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7)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撑

没有标准化战略的技术支撑,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有效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加强我国标准化战略建设,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前面已经论述了标准化战略及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加强我国的标准化战略建设。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我国的标准化战略建

设,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1.加强标准化战略及其重要作用的宣传,引起全国人民和政府及其相关单位的足够重视

目前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对标准化战略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把标准化战略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必须加强标准化战略及其重要作用的宣传力度,进行全方位报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各类论坛、宣传广告等等媒体的作用,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各类企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在认识和行动上高度重视。

2.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化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了标准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我国也要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来确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研究,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健康和安全纳入到重点领域来。要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的标准化政策,推进环保标准化战略,建立循环经济社会体系。

3.推进公共安全标准化建设

(1)成立公共安全标准化技术专门委员会

(2)组织专家参加安全国际标准制定及其相关的国际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以便掌握国际信息,并及时把我国的技术要求和意见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

(3)加强公共安全标准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

分析我国公共安全标准化的现状和问题;建立我国的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及其框架,建立公共安全标准信息平台。政府通过媒体加强公共安全标准化宣传教育,使企业及早做好应对准备,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公共安全国际标准化活动。

4.与时俱进,做好标准化的创新工作

标准化工作本质上是通过施加正确而必要的约束,使得事物运行规范化。由于事物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所以标准化工作也必须随之不断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将会成为事物发展的绊脚石。

5.做好标准化工作的社会服务

标准化工作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服务社会是标准化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神圣职责。标准化工作必须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活型、节约

型与和谐型社会服务。

6.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及其进展

企业应当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标准化是规范企业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动力,是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的有力武器,所以一定要加强企业标准化的工作力度,使得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

7.做好城乡协调发展的标准化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农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大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由市场带来的差异基础上的“和谐”。这一新概念和新观点的提出,反映出党、国家和全社会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领域的差异与和谐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

市场经济对差异与和谐的要求及其困境

将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对社会差异的承认,因为没有现实的社会差异,在近乎同质的基础上谈和谐,即使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也是意义有限的。从逻辑上说,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

差异社会的和谐状态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首先,市场就是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既是差异的表现,也是差异的结果。没有差异就没有市场本身,反之,市场一旦形成,必然增强差异,并促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其次,不仅不同分工之间有差异,在同一种分工内也存在差异。作为一个竞争场所,市场要求所有参与者都时刻处于竞争之中,进行优胜劣汰。同一分工内的显著差异既以优胜劣汰为前提,也会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扩大。最后,分工和竞争必然导致经济领域中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分离,不同要素向不同的市场主体集中,造成其在市场上的不同地位,不同群体及其优势或弱势在不同生产要素占有份额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差异由此派生出社会差异、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总之,有市场必然有差异,而市场的差异必然造就社会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差异的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中,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造就社会差异方面同样有效乃至同样高效,就是这个道理。在几乎同质的社会状态下,迅速形成和扩大差异,首先是经济上的差异,随后是社会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一段时间来中国社会巨大活力的结构性来源。在改革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中都包含了差异机制的作用。

市场不但以差异为前提和动力,也以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为条件。市场是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和谐:分工就是合作,交换就是互补,没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可能有经济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是单纯的差异,还要求差异的和谐与和谐的差异。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其实质性的主张就是寻求一只从差异中促成和谐的手,一只市场自发的手。问题在于,在自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异的和谐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上属于私人领域的市场,虽然不乏和谐的要求,客观上也存在劳动分工意义上的合作,但仅凭其自身,难以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正如市场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对效率存在明显偏爱,其在差异与和谐关系上对和谐也存在内在的无力,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拉美陷阱”,指的就是在一些南美国家,未经有效调控的市场由于缺乏对社会差异的控制而陷入市场效率丧失、经济发展停滞和社会冲突激增的现象。市场需要社会和谐但又无力自发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一“窘境”,使得对社会差异进行其他层面或形式的控制和调整成为必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差异与和谐的取向

和谐社会作为特定社会的公共目标,需要依托公共领域的力量来实现。以执政党和国家的名义来积极认同并主动承担这一使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含义。相对单纯以资本增值及效率为首要目标的市场,社会主义要求以全社会的利益为最终目标,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福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视为一种坦诚地认可差异、同时又真诚地追求和谐的经济—社会制度。

问题在于,这样的看法如果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现实中是否确实可行,还是需要检验的。当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刚刚提出时所面对的,说到底不仅仅有对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衔接的疑虑,还有对社会主义是否足以制约市场经济在差异与和谐关系上失衡的疑虑。这种疑虑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践上的。客观地说,改革至今,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差异与和谐关系仍然处于可控状态,虽然分化和差异程度不断爬升,但社会总体上还是处于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但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差异与和谐的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持续运行于分化和差异的高水平上,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两种现实可能性:或者在适度差异且不失稳定的基础上,经济和社会保持发展势头,或者随着差异不断扩大和冲

突加剧,最终陷入社会失衡、经济停滞的“拉美陷阱”。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人均GDP水平的上升和财富占有的阶层分布的走势,正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人们就这两种可能性作出选择。回避问题,逃避选择,将置自己于“不选择的选择”之尴尬境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上,人们可以真正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策略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重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老路,重新拉平已经存在的社会差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经追求过建设一个同质的社会,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同时也消除了一个正常社会的多方面的活力。一个没有差异、没有社会冲突的社会,也许令人向往,但这样的社会难免会缺乏个人追求的余地和由个人追求汇集而成的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兼容和互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共同所在。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差异成为个体或群体实现自身的领域,而不是委屈、浪费甚或牺牲自身的场所。差异构成了个体或群体之间“错位竞争”的条件和凭借,有差异的个体不一定要在同一空间对垒,各个群体或阶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寻找自己的舞台。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构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种极具智慧的解决方案就是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张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此促成个体有最大作为、社会得到最佳整合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并存和互补。

为了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必要的张力”,需要以制度性安排来调整市场在利益分配上的失衡。

差异说到底是利益的差异,和谐自然包含对利益的协调。不在利益分配制度上对市场自发机制采取一定的弥补,就不可能引导和影响差异的走势,追求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很难产生效果,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被虚拟化。具有自发性质又获得了经济上主导地位的市场体制,客观上为掌握各种经济—社会资源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搭建建设性的政策架构,由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发展社会事业,发挥政府作为各种利益群体中介人和协调人的作用,通过立法和行政等方式,促使社会财富适度转移,扭转差异扩大的趋势,缓和利益矛盾,争取适度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有差异必有矛盾,有矛盾难免发生冲突。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不需要绝对排除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而是冲突被良性化、制度化了的社会。除了由国家或政府担任中介人,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法律的,社会的等不同方式,借助明确的规则约束,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体制化的平台,如集体协商或谈判机制等,直接沟通乃至博弈,从中产生能够为各群体所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经过制度化、无害化和建设化的处理,可以有效利用冲突的激活效应,同时又可避免由冲突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实现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无论差异还是和谐,它们都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个人或群体对差异与和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差异与和谐的实际效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承认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承认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权益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格局作出合理、合情的解说。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协调,但利益协调也是有限度的。一切现存的秩序都需要合理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解说而被相关方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只有综合发挥利益协调、良性冲突和合理解说的作用,才能够在利益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社会和谐。在这一点上,执政党的研究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

下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

    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的追求无疑是各家可贵的共通之处,从此人,物,自然,宇宙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演进 的交融于一的和谐观成为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和最高......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营销4班31号邓磊磊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大全)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姓名: 刘洋学号: ***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轰轰烈烈的讨论了几年时间了。 最早,在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