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也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享受权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社会保障法调整人们行为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4、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5、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二、解答题
1、社会保障法有哪些渊源?
答:(1)宪法;(2)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3)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4)有关社会保障的规章;
(5)规范性文件;(6)条约;(7)习惯法;(8)判例法。
2、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么?
答:(1)生存权保障理念;(2)社会连带思想;(3)社会平等思想。
3、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有哪些分类?
答:(一)根居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的不同进行分类:
1.社会救助法律关系;2.社会保险法律关系;3.社会福利法律关系。
(二)根据各种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1.国家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授权关系;2.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公民间的给付关系;3.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间的强制履行义务关系;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托单位间的委托和管理关系;5.受托单位的公民间的给付关系;6.社会保障争议关系。
(三)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性质进行分类:
1.行政性社会保障法律关系;2.平等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关系;3.仲裁和诉讼法律关系。
4、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哪些?
答:(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3)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客体。
5、社会保险的特点有哪些?
答:(1)强制性。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员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2)互济性。社会保险是政府为其社会成员提供的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3)储备性。社会保险的参加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4)补偿性。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仅限位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只有当被保险者在遭遇风险时,受益人才有权得到给付。(5)社会性。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很广,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同地我、不同行业中的人员乃至全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所以它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6、社会优抚法的立法原则有哪些?
答:(1)优待抚恤与精神褒扬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优抚与其它社会保障子部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肯有强烈的政治性。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优抚对象和优先内容,不仅仅 物质上的优待抚恤,而且带有强烈的精神褒扬倾向,并希望通过物质上的优遇和精神上的褒扬,在全体公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和学习榜样。(2)待遇优厚的原则。社会优抚给付标准的制定,就绪贯彻待遇优厚原则,具体讲,给付标准不低于或秒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3)社会
优抚资金的三方负担原则。三方负担指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社会选集为辅助,家庭出资为补充。(4)待遇的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的优抚对象,实施保障层次不同、标准有虽的优抚措施,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措施。
7、我国社会保障争议法的体系构成有哪些?
答:(1)社会保障争议调解法;(2)会保障争议仲裁法;(3)社会保障争议行政复议法。
第二篇:华南理工《 社会保障法 》课程作业
【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国家为了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制定的,保障因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伤残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这个定义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1)由国家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依照法律规定建立起来的制度,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
(2)社会保障法是保障“因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伤残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
(3)社会保障法是各种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规章、决定、指示等规范性文件以及最高法院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解释等。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指因社会保障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是社会保障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社会保障关系的存在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产生的事实前提,社会保障关系经法律调整以后,就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就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也可以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国家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人们社会保障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实质是政府与国民之间就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依法产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公民之间形成的社会保障给付关系。给付关系的实质是一同合同约定关系,即国家通过立法,约定给予符合法定要件的公民以各种社会保障给付.给付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间基于合同约定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但这种合同约定又有其特殊性,体现为国家依据行政权利单方面作出的,是一种授意约定。所以,给付关系是一种国家依据行政权利作出授意约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依法履行授意约定的关系。
3、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 提供确保 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上述有关优抚保障的界定:
(1)优抚保障是宪法及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对以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为主的优抚对象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优抚保障制度的对象包括:①烈士家属;②牺牲、病故、失踪军人家属;③革命伤残军人;④现役军人及其家属;⑤退伍、复员、转业军人;⑥军队离、退休干部;上述六类优抚保障制度的对象一般统称为优抚对象。
(2)优抚对象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的因伤病而身体致残,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生活做出妥善安排和给予特殊照顾是责无旁贷的。因此,优抚保障的待遇水平一般来说是比较丰厚的,原则是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略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对于牺牲或致残的优抚对象,国家还要给予他们及其家属带有社会补偿性质的更为优厚的抚恤待遇,以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3)优抚保障的方式不仅是提供资金保障,包括国家抚恤和补助、群众优待等;也提供服务保障,包括国家提供的优抚事业单位和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社区兴办的光荣院等服务设施,还有范围更广泛的群众性“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等等。
(4)优抚保障还带有国家和社会对优抚对象的无私奉献给予特别褒扬的意义。通过优抚保障,尤其是“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使军队和人民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优抚保障还可以使优抚对象更具革命荣誉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达到鼓舞军队士气,巩固国防的目的。所以说,优抚保障是构筑我国的万里长城的一块重要的基石。
4、社会保险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设立的,以劳动者为保险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险内容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5、养老保险
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解答题
1、社会保障法有哪些渊源?
答:(1)宪法
(2)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
(3)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
(4)有关社会保障的规章
(5)规范性文件
(6)条约
(7)习惯法
(8)判例法
2、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么?
答:生存权思想、社会连带思想是支持社会保障法成立的基本理念,此外,社会平等思想、慈善思想等也是支持社会保障法成立的重要理念。
3、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有哪些分类?
答:(一)根居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的不同进行分类:
1.社会救助法律关系.2.社会保险法律关系.3.社会福利法律关系.(二)根据各种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1.国家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授权关系.2.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公民间的给付关系.3.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间的强制履行义务关系.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托单位间的委托和管理关系.5.受托单位的公民间的给付关系
6.社会保障争议关系.(三)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性质进行分类:
1.行政性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指,当事人有一方是行使权力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为依法建立和监督执行社会保障制度而行使权力与其它法事人之间所发一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平等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指,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均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间存在着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存在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一方.3.仲裁和诉讼法律关系是指, 为处理社会保障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与争议当事人这间发一的关系.4、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哪些?
答:(一)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客体
5、社会保险的特点有哪些?
答:
(一)强制性。
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员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二)互济性。
社会保险是政府为其社会成员提供的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
(三)储备性。
社会保险的参加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
(四)补偿性。
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仅限位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只有当被保险者在遭遇风险时,受益人才有权得到给付。
(五)社会性。
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很广,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同地我、不同行业中的人员乃至全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所以它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6、社会优抚法的立法原则有哪些?
答:
(一)优待抚恤与精神褒扬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优抚与其它社会保障子部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肯有强烈的政治性。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优抚对象和优先内容,不仅仅物质上的优待抚恤,而且带有强烈的精神褒扬倾向,并希望通过物质上的优遇和精神上的褒扬,在全体公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和学习榜样。
(二)待遇优厚的原则。
社会优抚给付标准的制定,就绪贯彻待遇优厚原则,具体讲,给付标准不低于或秒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
(三)社会优抚资金的三方负担原则。
三方负担指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社会选集为辅助,家庭出资为补充。
(四)待遇的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的优抚对象,实施保障层次不同、标准有虽的优抚措施,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措施。
7、我国社会保障争议法的体系构成有哪些?
答:1.社会保障争议调解法
2.会保障争议仲裁法
3.社会保障争议行政复议法
第三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期末结课作业
题目:
学 院 名 称:管理学院
学 生 姓 名:大伟哥
专业及班级 :XX
学号:2009000
1XX大学教务处制
劳动合同签订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劳动合同法》自08年正式实施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这一法律在社会的实施情况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了深入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现状,为了更好地了解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合同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为了加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学习,我进行了这次劳动合同签订现状的调查。
二、调查情况
调查对象主要是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以及杂役工作人员,从中挑选不同工作性质的10人进行调查,他们有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公务员,有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有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还有学校雇佣的合同工。
对他们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得到了以下结果: 本在次调查中,学生发现,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到90%的比例,虽然还有个别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并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是也仅仅是个别现象。劳动合同法实施的三年多的时间里,这一法律在社会的执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但是,这次调查学生也发现了几个现象:
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劳动合同工较《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多了非常多。
根据调查发现,有些员工是在08年之前已经聘用,但是也是在08年之后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合同员工大部分都有保险,具体的保险种类囊括三险,具体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2.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这一性质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是很好的。
企业和大部分劳动者都签订有劳动合同,签订合同的年限也大多在2-3年之间。保险情况在这一性质的企业里有一个比较特有的现象。底层员工大部分都有劳动合同但是无保险;中层员工都有劳动合同,保险种类包括五险,没有公积金;高层员工大部分都是公司编制内的人员,编制内人员大部分人的合同年限是五年,保险种类包括五险一金。
3.私营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也普遍,只有少数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与员
工签订劳动合同。在私营企业里,享受公司提供保险的,大部分是中高领导干部,保险种类一部分是三险一金,一部分是五险一金,这一类视情况而定。
三、发现的问题
1.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已经是非常
普遍的现象,但是仍有10%的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2.有20%的劳动合同中存在不合法的条款,甚至有10%的劳动合同不合法。
3.调查中有30%的人不了解《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不了解员工应有的权益,这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4.调查的对象中没有人与用人单位发生过劳动争议,原因是正规的用人单
位不会侵犯劳动者的权益。而不太正规的用人单位在侵犯的劳动者的权益后,劳动者不能发现或不敢去申请仲裁。
四、调查及学习感想
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从现实的情况看,劳动争议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缴纳、劳动合同废止及工伤认定三个方面。因此必须要加大执法力度,要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工资支付、工作时间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执法重点,广泛深入地开展检查和举报投诉调查,认真受理和及时查处群众举报的投诉案件,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努力搭建基层劳动关系工作平台,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实现管理和服务重心的下移,发挥社区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的墓础性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建设。根据当前形势和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必要的投入,合理配置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定期组织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劳动合同法》在我市的深入贯彻实施,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为富强和谐大高密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篇:2014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二次作业
案例分析题:
一、基本案情:申请人李某于2009年1月1日到某市A公司(母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为期一年的合同,并约定“因工作变化需要,经双方协商,公司可以调整其工作岗位及工作地点”。因A公司在该市某区设立子公司B公司,A公司经征得李某同意,于2009年1月18日安排李某到B公司任店长。2010年5月,李某与B公司因经济纠纷发生矛盾,不再去B公司上班,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请求B公司支付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期间的二倍工资。问题:你作为仲裁员如何裁决该案,请说明理由与具体的法律依据。
二、基本案情:申请人丁某在2009年2月发现身体不适,并进行体检后确诊得了矽肺病。2009年4月1日,丁某到某煤矿从事井下挖煤工作,双方约定了3个月的试用期,并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4月中旬,煤矿安排丁某上岗前进行职业病检查,丁某以家庭有事为由拒绝了煤矿的身体检查安排。2009年6月丁某以身体不适到当地职业病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确诊为矽肺,并经职业病鉴定机构鉴定为矽肺二期。丁某据此鉴定要求煤矿认定其为工伤,并且要求按工伤待遇支付其补偿金。煤矿却以丁某隐瞒病史,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在支付了丁某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后,将丁某予以辞退。丁某不服,向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问题:你作为仲裁员如何裁决该案,请说明理由与具体的法律依据。
第五篇:社会保障学作业
论述题:
一、结合实践试述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
答: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广泛领域。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权力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表现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在工业化国家之所以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正是社会保障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政治功能的体现。
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尤其显著。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水平愈高、规模愈大,意味着国家在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强;反之,若社会保障水平愈低、规模愈小,则意味着国家在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保持水平的适度与可持续发展。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它通过资金的征集与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在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则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公平性在一定的程序上得到了调节。
二、结合实践试述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特征
答: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实践,都揭示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刚性发展的特征。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这一特征,既是国民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的结果。例如,在慈善事业时代与济贫制度阶段,各国只有非常简单的救灾济贫保障项目,这些保障且并非是制度化的保障,它基本上取决于统治者和实施者的意志;进入工业社会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保障的对象群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劳动者的年老、疾病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事件作为一种群体性社会风险,使建立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成为必然,虽然这些项目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却是缺一不可。
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特征,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保障项目只能增加而不会减少、覆盖范围只会扩大而不会缩小、待遇水平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的趋势,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在西方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实践印证了社会保障刚性发展特征的存在。
如果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作进一步考察,还可以看出其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的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体系会不断地膨胀。其中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保障项目有限、保障水平普遍很低的时期,社会保障亦处于第一阶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具备了越来越强的社会保障能力,从而使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第二阶梯式膨胀发展时期。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的发展确实具有刚性增长和阶梯式持续发展的特征,即它的项目发展不是一个一个的增加,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采取急剧膨胀型发展的方式。
三、根据各国的发展实践,分析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
答:从总体上说考察,社会保障的发展史,呆以发现进程及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等。
1、经济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首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
2、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包括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
化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
3、道德伦理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其重要。道德因素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虽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影响似乎日渐式微,但时至今日,爱人如已、推己及人、同情弱者、互助互惠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不仅依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而且上升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
4、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政治因素是现代社会需要引起关注的因素。
5、历史文化亦对社会保障制定产生影响,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教训亦会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生产影响。
四、试评价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1955年开始实施中央公积金制度,同年,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整个公积金的管理运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养老储蓄制度。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包括养老、住房、医疗的制度;同时,还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些规定或补充办法逐步完善扩大的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以适应当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公积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国家对公积金不征税,并为公积金的支付提供担保。在新加坡,收缴公积金有一定的保证措施。《公积金法》规定,所有雇主在雇佣人员时必须到公积金局注册。公积金局通过
计算机对各单位进行控制,当计算机反映出其雇主未按时交款时,先由公积金局催缴,如超过7天宽限期仍不交者,即采取法律行动。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与一般的公积金制度不同之处表现在:(1)会员的公积金存款,除了在到达退休年龄时才能领取养老金之外,退休前,还可以在特准范围内,用于购买住房、股票、黄金以及支付医疗、教育费用等;(2)养老、医疗计划,由于引进了保险机制,逐渐趋于完善。如养老计划实施后,补充了最低存款计划,弥补了原规定的一次性支付的不足;
公积金制度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通过购买政府债券,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2)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五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区别:
1。资金来源不同。
社会保险基金采取三方负担原则,由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负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负有法定的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所需资金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由国家拨款,或由社会各界捐赠,社会成员没有缴纳义务。
2。实施依据和条件不同。
社会保险根据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的具体情况实施,还需劳动者履行劳动和缴费义务,特定主体也需履行缴费义务,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实施,一般是根据公民的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的负担等状况确定。
3。实施对象不同。
社会保险以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劳动者为保险对象,只有作为或者曾经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劳动者才能享受社会保险权利,社会保险与劳动密切联系。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则以全体公民为帮助对象,并不以是否以工资收入为主,是否参加劳动法律关系为享受条件。
4。保障程度不同。
我国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高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待遇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略低于或不低于劳动者原有生活水平,属于经常性的物质帮助。我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仅限于维持受救济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属于临时性物质帮助。
试述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有哪些?
表现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领域。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权力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经济领域:第一层次,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第三层次,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社会保障事实上还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也有效的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制度首要的影响因素是A)A.经济因素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B)B.社会因素
3.在人类之初,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C)C.道德因素4.在产生与形成阶段,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D)D.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5.19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B)B.德国
6.“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颁布的(D)中D.《社会保障法》
7.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是(D)D.英国
8.建立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依据是(D)D.贝弗里奇《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
9.首创完全积累型公积金制度的国家是(C)C.新加坡
10.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C)C.社会公平
11.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是(A)A.基本保障型
12.1883年,德国颁布的B)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B《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
13.社会保障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是(D)D.社会福利的普及化与高水平化
14.社会保障法立法的首要原则是(A)A.人权保障原则
15.社会保险待遇给付方式是(A)A.现金给付
16.社会保障领域选择基金制的根本目的是(D)D.应付人口老龄化
17.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C)C.养老保险基金
18.在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中,属于平稳型投资的是(C)C.委托投资
19.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诞生的标志是(C)C.德国《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
20.养老保险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是使劳动者(A)A.老有所养
21.在医疗保险制度上,推行储蓄医疗保险模式的典型国家是(C)C.新加坡
22.在医疗保险制度上,推行国家保险模式的典型国家是A)A.英国
23.从各国实践看,失业保险制度最明显的改革趋势是C)C.突出就业导向
24.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是(D)D.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
25.惟一实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的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的国家是(B)B.法国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包括(ABC)A.保障范围的公平性B.保障待遇的公平性C.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2.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ABCD)。
3.社会保障的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ABC)A.模式的多样化B.项目结构的多样化C.水平结构的多样化
4.以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把社会保障划分为哪几个阶段ABC)A.社会救助型B.社会保险型C.社会福利型
5.传统社会的社会保障主要是ABC)A.政府保障B.教会保障C.互助保障
6.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社会保障的大背景是(ABCD)。
7.从制度结构的角度,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基本框架由哪几板块组成(ABC)A.国家保障B.城镇单位保障 C.农村集体保障
8.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ABC)。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9.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包括(BCD)B.完整性 C.协调性 D.层次性
10.作为一种社会化保障体制,社区服务的特点包括(ACD)。A.自主性 C.社会性D.多样化
11.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安排出发,可以将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分为(ABCD)。
12.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包括(CD)C.内在价值D.外在价值
13.英国《济贫法》中的救济经费的来源包括(ABC)A.济贫税 B.志愿捐款C.罚金
14.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社会保障所对应的特定税收来源有(ABCD)。
15.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原则包括(ABCD)。
16.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的方式有(ABCD)。
17.根据现行制度,中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需具备的条件有(AB)。A.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B.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参保缴费满15年
18.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ABCD)
19.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ABCD)
20.在我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ABC)A.“三无”人员 B.遭受天灾人祸而生活一时陷入困境者
C.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
四、名词解释
(一)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是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即本期养老保障收入仅用来满足本期的支出需要。
(二)完全积累式
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是以养老者在退休养老前自我积累养老基金,根据长时期收支总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养老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养老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方式。
3.企业年金计划DB制
答:待遇确定制(DB),也叫固定受益额退休金计划,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养老金替代率来确定支付养老金的标准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比例。以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的需要。这种分配方式是根据所要给付的养老金水平来确定养老基金的缴费率,通常被表述为“以支定收”。雇主承诺在雇员退休后可以得到一笔固定退休金额,每期缴纳金额的大小根据雇员的年龄、收入和为企业服务的年数以及资本动作的实际情况等确定。在DB计划中,通常由雇主单方面缴费。有些国家也要求雇员向企业年金计划缴纳其工资的一定百分比,由雇主弥补剩余的部分。雇员在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数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与雇员的薪金情况和雇员在公司服务年限的长短。过去的情形是,如果雇员在获得年金前离开企业,他就将失去获得年金的权利。现在许多国家作了一些改进,只要雇员在公司工作了一定的年限(5年或10年),他就具备了转移职业年金的权利。在DB计划中,雇主通常用精算技术来估计年金的负债。养老基金投资的损益也主要由雇主来承担,不过基金投资的部分损益可由养老金白日担保公司来担保。目前各国政府提供的公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一般都属于DB制。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大多也是DB制。
阶层贫困: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一、案例分析:煤矿行业工伤事件频发意味着什么?
1、你认为工伤保险制度对于避免上述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什么作用?
答: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安全生产工作搞好了,伤亡事故就能有效防止或减少,有利于减少工伤补偿的支出,提高工伤社会保险的保障性作用。反之,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搞好,工伤事故、死亡事故等发生率就会增高,那么工伤保险费付出就会增多。只有将安全生产与工伤社会保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效地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促进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减少工伤保险费用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企业和社会的负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一旦发生工伤,职工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医疗康复和必要的经济得到补偿。及时将事故原因反馈给企业,敲响警钟,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促进安全生产。
2、有人提出应当明确企业的主要责任,发生事故后重罚责任人,你认为这种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明确企业的主要责任,发生事故后重罚责任人”,我认为属于合理建议。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投入、加强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着力加强段队、班组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减少职业危害,把北京市国有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小煤矿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责任人,下同)、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小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制度;足额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障职工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落实职工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治理和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和组织事故抢救;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维护企业安全生产诚信。
二、案例分析:未来中国农民应该靠谁养老?
1、请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未来中国农民应该靠谁养老?
答: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抚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助体系,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
在医疗保健上,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为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2、根据案例所提供的资料及平常的阅读积累,你认为影响农村养老保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即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区域不同,农村居民选择的养老模式也不同。此外,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养老观念等因素也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民养老问题是影响农村人口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手工劳动、体力劳动仍是这些地区主要的劳动方式,家庭缺乏男劳动力或没有劳动力,直接影响到群众的脱贫致富以及养老问题。根本解决养老和增加劳动力问题,是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反映。我国农村地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社会救济。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土地养老,归根到底还是靠子女养老。
农村养老问题,全社会有义务、有责任让他们过上安康的晚年生活。如果现在还不考虑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问题,不仅将对年轻一代实行计划生育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产生冲击,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共中央、国务院明确的要求:“在农村,坚持政府支持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养老保障制度”。调研组认为,这不仅有利于稳定我国的低生育水平、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且对解决整个农村养老问题、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思考
结合社会救助相关知识阐述如何看待“孙志刚”事件
答: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作为社会问题出现的贫困问题,其产生的因素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说,有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文件的,个人的等多重综合。
目前我国旅行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当然,和西方社会的项目全,目标高的“福利模式”相比,我们的确有所差距,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根本上说是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从目前运行实施的状况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所欠缺的。“孙志刚事件”使国人再一次把眼光聚焦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上面。在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同时,社保制度却异常缓慢,社会总是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卓越,难道生活在低层的人的利益疾苦一定要用鲜血甚至命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吗?所以,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尽快改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积极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最终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为目标。同时,要消除社会排斥,致力与社会整合。建立高信度的社会救助机构,关心,支持贫困人口。只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正和公平。要关于倾听社会弱势的声音,通过各种途径使救助者逐步赶走向自立、自强和自尊。再者,应当尊重和保障贫困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加强法律援助体系,确保贫困者也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从长远看,要努力完善贫困者的文化,增加他们与主流文化接触的机会,培养他们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技能,关键要依靠教育,切实保证城乡教育机会的平等。总之,通过一切途径改善贫困状况。
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国家本质所在;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的目标所在,所以以最大的能力和信心来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全国人民工作的重中之重。贫困不单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案例分析题
某市的一家企业招用了几十名农民合同制工人,2007年8月,其中5名农民合同制工人合同到期后没能与该企业续订劳动合同,处于失业状态。
试根据上述案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你是法院的法官,如何裁判?请说出理由。
(2)失业保险的目标与功能是什么?
(3)简述失业保险待遇的领取条件是什么?
1、法院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定,判决企业应当将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纳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即为农民合同制工人缴纳失业保险费。
2、根本目的:通过保障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来维持社会安定、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保护劳动力资源,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以实现供需平衡、稳定经济的目标。功能:失业保险的功能;保障功能;合理配置功能;促进就业功能;稳定功能;其他功能。
3、客观条件:失业者必须处于法定劳动者年龄范围以内并具有劳动能力。中国(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失业者还必须在失业前履行了缴费义务,并且达到规定的期限。主观条件: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放弃工作岗位,有就业的愿望。我国规定: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