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保障法[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5:1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社会保障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社会保障法》。

第一篇:2社会保障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以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并形成社会保险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法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4、工伤保险: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劳动鉴定:劳动鉴定是指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对职工的伤,病性质时行鉴别,以便确定其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劳动能力鉴定时所依据的尺度,是确定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的标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6、残疾人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在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设施、条件和服务。

二、简答题

1、失业保险社会保险范畴,是你符合条件时正常享受的待遇,与你财富没有任何关系,假设你是千万富翁,但属于失业人员的话,也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社会救济金是社会救济范畴,是国家无偿为贫困人员提供的救济。一般是由民政负责。都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

2、各国一般采取五种方式筹集失业保险所需资金:

一是由雇主和雇员双方负担;

二是由雇主和国家双方负担;

三是由雇员和国家双方负担;

四是由国家、雇员和雇主三方负担;

五是全部由雇主负担。

全部由雇主负担失业保险所需资金的国家,主要采取征收保险税的办法,目前只有个别国家采用。各国主要采取的是征缴费用、建立基金的方式。

3、下药品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

(一)主要起营养滋补作用的药品;

(二)部分可以入药的动物及动物脏器,干(水)果类;

(三)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泡制的各类酒制剂;

(四)各类药品中的果味制剂、口服泡腾剂;

(五)血液制品、蛋白类制品(特殊适应症与急救、抢救除外);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其他药品。

4、(1)广泛的社会性。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因而社会性是社会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征。其社会性表现在:第一,目的的社会性。第二,享受权利主体的普遍性第三,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

(2)严格的法定性

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家行使行政权利。它带有明显的国家干预法的特征

(3)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实体法和程序法是对法律功能的划分。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实体权利和义务的法是实体法;为保障实体法的实现,规定实体法的运用和实现手续的法是程序法。

(4)特定的立法技术性

社会保障的运营须以数理计算为基础,这使得社会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较高的技术性。“大数法则”和“平均数法则”在社会保障立法中会经常用到。

5、(1)、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广。从上述简单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社保制度涵盖了各个方面,且基本上包含了每一个人。它不仅仅包括了老人、残疾人、失业者、低收入人群等不同类人群,还包括了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等等各个不同角度。这这使得全体国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且对国民生活有了很大的保证。(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采用现支现付的收支模式。所谓的现支现付就是讲社会保障的收支完全是社会互助,没有个人积累。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公平性,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目前工作者的负担。

(3、)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自治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有社会专门的社会保险组织负责。组织为独立的社团法人,财务和组织上均独立于政府之外,雇主与雇员实现自主管理。

(4、)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资金自助。社保资金的来源主要由雇主和雇员负担,按照薪酬的一定比例缴纳。此外政府财政适当负担部分资金。强调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政府不对其进行包揽,只是在必要时给予支持。

6、昨日公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与构建服务型政府下称报告“建议”,“建立”全国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总局”,各级经办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三、论述题

1、功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保险关系、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原则:社会保险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社会保险一

体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则、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2、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待遇,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一)由其失业前所在的单位为其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

(二)用人单位应将失业人员的名单在7日内报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三)职工失业后,可以选择是否申领失业保险待遇。愿意申领的,应当持本人身份证明、单位出具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等材料,及时到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申领登记手续。

(四)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申领申请进行审核,内容包括: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申请人参加失业保险和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情况、是否进行过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等。对不符合领取条件的申请人,应当书面告知其理由,并告知申请人有异议时可在多长时间内向哪一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申请。经审核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为失业人员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关手续。

(五)领取失业保险金。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后,失业人员按月到同一个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失业保险金,或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第二篇:社会保障法1

社会保障法

一. 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法律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伤、残丧失劳动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此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绝对贫困”:指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饮食、穿戴和居住条件。“相对贫困”:指享有和当地生产力相适应的数量最少的消费资料和服务,它并非指缺衣少食,而是一种相对于其他居民才有的“贫困”7.社会保险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各种原因产生困难时的基本生活需要.8.社会保险费从总体上讲是来源于整个社会,具体说是由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国家三方合理负担的。

9.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式,也是最早在德国1889年创建的养老保险34.我国劳动能力鉴定的机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工坚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坚定委员会的机构。

35.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⑴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⑵掌握劳动能总称,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各类单之感。

位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农村社会救济: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生活同社会经济关系。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形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式,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在其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救灾捐赠:是在发生较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他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后,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有组织的向社会福利:是为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海内外各界募集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灾区和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灾民因灾害造成的困难。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是军人及其家属建立的社会保障制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那些因自身、自然和社度,包括死亡抚恤、伤残抚恤和社会优待。会原因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者提供帮社会优待:是国家、社会、群众对烈属,因公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救济由社牺牲、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现役军会救济,救灾救济和扶贫救济三部分制度构成。人及其家属、带病回乡复退军人、退伍红军老社会优抚:是国家对维护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作战士等优抚对象给予帮助和照顾的制度,是社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其家属在物质上给予优会优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特和抚恤的制度。死亡抚恤:是国家对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社会保险法:是调整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法律规和病故军人家属及因公牺牲病故的国家机关范。它对社会保险的项目体系、实施范围与实施工作人员家属、人民警察家属发给一定数额的对象、经费来源、待遇标准、发放办法等内容作费用,给予生活帮助的制度。出法律规定,并且明确社会保险制机构的性质与定期抚恤金:是国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革命烈职能、社会保险的组织形式与地位、社会保险的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按管理与临督等事项。一定标准发给抚恤金,又称“遗属定期抚恤金”工伤保险:是通过向用人单位筹集工伤保险基或“长期抚恤金”。

金,用以补偿劳动者因工伤事故而导致的收入丧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失和医疗保障待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家和社会为保障和维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生育保险:是想用人单位筹集生育保险基金。用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以解决生育妇女孕产哺乳期间的收入与生活保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施和相应的服障问题的。务,是指由国家出资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发放各疾病保险:是只对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发生种福利性补贴的一种社会服务。困难时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疾病保险制度的产公共福利: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福利。从狭生,根源于不以劳动者意志为转移的患病和意外义上讲,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人身伤害事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劳动者难以承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基本需要而兴办的公益性受的医疗经济负担。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

疾病保险的目的:就在于使劳动者因疾病或伤害职业福利:是指基于业缘关系,行业和单位为而产生经济困难时,能够获得经济援助,并克服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证本系统、本遇到的经济困难。疾病保险是一个引起世界各国行业、本单位职工及亲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我国是成为广大劳动者和各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水级政府以及各用人单位关心的热点问题。福利项目。社会保险费率:是指社会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计社会福利事业:是指由国家、集体和社会兴办算和收取保险费的比率。的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和场所,即国家、集养老保险:又称老年社会保险或年金保险,是指体或个人为收养社会上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劳动者达到法定老年年龄并从事某种劳动法规靠、无法定义务抚养人的孤老残幼和家庭无力定年限后,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以照管的老人、孤残儿童、精神病人而举办的社维持其老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会福利服务机构。养老保险立法: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老年人福利: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会福利项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指定或认可养老保险法律规目,指国家和社会为子安定老人生活,维护老范的活动。人健康,充实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政策养老保险基金:就是为保障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措施与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待遇而多方筹集的,在劳动者达到法定老年年残疾人福利:是指国家个社会在保障伤残人基龄,并从事某种劳动达法定年限之后提供给劳动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为残疾人在生活、者,以维持起基本生活水平的基金集合。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设施、养老保险金,又称年金,是指退休人员依法领取条件和服务,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项目。的一定金额的生活费用,是养老保险待遇的主要社区服务:是社会,主要是社区给人民群众提组成部分。供的福利性服务。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

二、单项选择题

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1.社会保障作为法律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中。

一项社会保险制度。2.社会保障法具有调整八个方面的关系: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劳动者在工作

其一,调整国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关系。其中或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发生意外事故,或因职业二,调整社会保障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性有害因素危害,而负伤(或患职业病)、致残、三,调整社会保障机构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死亡时,对其本人或供养亲属给予物质帮助和经系。其四,调整社会保障机构与用人单位和乡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村集体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五,调整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的对象:是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和职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其六,调整社会保障运业病的劳动者,对于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工作的行过程中的关系。其七,调整省会保障运行过职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程总的监督关系。其八,调整社会保障基金运职业病:是指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营重点关系。

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3.社会保障法的特征:①社会保障法具有广疾病保险:仅指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患病或非因泛的社会性、②是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工负伤后在生活和医疗方面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的统一、③是人道主义与互助共济的统一、④种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⑤社会保障法律制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因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度由多项法律协调构成。

时丧失劳动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时,从社会4.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是英国伊丽莎白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女王1601年颁行的<<济贫法>>.生育保险待遇:是指女职工在生育期间依法享有5.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在社会保障的各种帮助和物质补偿。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思,它是世界上第社会救济法:是指国家对于那些因自身、自然和一个对社会保障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法律.社会原因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者提供6.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能依法享受相关社会帮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法律制度。保险待遇,并基于被保险人的一定关系而享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城市的贫一定保险利益的主体称受益人.中采用的方式。

力坚定的相关知识;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10.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的德。

运用、保值和增值。

36.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参11.社会保险基金具体的管理制度有三项:一加坚定的专家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是业务管理、二是会计管理、三是财务管理。当回避。

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还包括审计和监督。37.工伤医疗待遇包括:工伤医疗费用、12.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社会性最强、辅助器具安装配置费用、康复性治疗费用。涉及面最广的一项制度。

38.工伤保险费的缴纳,是以用人单位职13.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立法于德国。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14.养老保险基金,在我国主要由国家、用人交纳方式主要有:同意费率制、差别费率单位和劳动者三方共同按比例负担。

制和浮动费率制三种。

15.养老保险的三种模式:①统筹型养老保险39.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或通过国有企业)利用自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己的财政资金发放退休金。②强制储蓄型养老40.劳动保障监察只能由劳动保障行政机保险是以远期纵向收支平衡为指导。③部分积关实施,其他机关机构和组织必须经法定累式养老保险是指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授权或依法委托才能进行执行,这说明劳16.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老龄化动保障监察的专门性。状况,采取部分积累式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41.疾病保险的特征是:即时性、广泛性、最为科学。

交叉性。

17.从目前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来看,42.疾病保险待遇的主要内容有三项:疾大部分国家实行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共同病津贴、医疗费和供养亲属的医疗补助。出资,并以企业和个人为主的原则。

43.我国生育保险基本内容和享受待遇是:18.发放养老保险金的条件主要包括年龄、工⑴女职工:生育给产假56日,产假期间工龄以及缴费、年限等三个条件。

资照发;⑵女职工怀孕不满7个月小产时,19.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男性年满60周岁,女给予30日以内的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性年满50周岁达到老年,有权享受养老保险待⑶女职工难产放双生,增加产假14日,工遇。

资照发。20.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如下特征:①立44.生育保险特点:1。基金来源的单一性;法的半强制性。②分配的直接性。③基金来源2。基金筹集的可预见性;3。基金负担的的单一性。④实施的灵活性。

均衡性。

21.补充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为城镇各类企业45.我国剩余保险基金的筹集遵循以下基的劳动者。

本原则和方式:

22.失业又可分为:(1)结构性失业,(2)周1.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期性失业。(3)季节性失业。(4)摩擦性失业。本平衡”的原则筹集;2。生育保险基金由23.<<失业保险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当地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人数和生育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赞用的实际情况确定,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最多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1%。3。生育保24.失业保险金按法定的应发额度发放,我国险基金按属地原则组织,实行社会统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46.农村社会救济必须采取国家酒席于集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原则,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来发放。

4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是家庭人均25.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累计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村民。

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48.五保供养的对象:⑴无法定抚养义务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是抚养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⑵无劳动能力的;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⑶无生活来源的。

限最长为24个月。

49.死亡性质的认定,由相应机关审批认26.确定失业保险给付的原则:一是确保失业定,分为革命烈士、因公牺牲、病故三种。者及其赡养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给付标准50.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目标:保值和增值。应适当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作水平。三是失业三.多选

保险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原则。

1.社会保险法的主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27.工伤保险的保险人为用人单位,工伤保险国家或政府,二是社会保险的管理和实施的待遇普遍高于其他保险待遇标准。工伤即具机构,三是用人单位,四是劳动者及其家有补偿性又具有赔偿性。

庭。

28.我国工伤保险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2.我国《劳动法》第73条把社会保险分29.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全额缴纳,职工个为: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人不需缴纳。

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30.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3.社会保险费率制定的原则:一是应以所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收缴的社会保险基金总体上于社会保险待伤害的;②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遇的给付大致持平。二是应保证社会保险事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的工作受到基金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三是应满足社会事故伤害的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旅保险指出逐年增长的需要。四是不得以盈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④患职业利为目的。

病的;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4.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通常有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⑥在上下班途中,三种:一种是将基金存人银行,或是购买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发行的债券,另一种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是由社会保障机构将基金直接用于兴办各31.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种实业,如开办矿山,兴办银行或是参股或视同工伤1。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合资,再有一种是将基金存人银行或委托2。醉酒导致伤亡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投资公司,委托他们进行投资,所获利润32.职工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或者按按合同规定共同分享

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坚定为职业病之5.在国际上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方日起30日之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式通常有物种,一是购买政府公债或视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劳动保政府岁人盈余;二是储存于国家银行或民障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

应银行;三是直接以银行家身份出现;四33.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是投资于不动产;无是对于享受社会保险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金待遇的劳动者或其家属提供消费性借贷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坚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服务。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6.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主要为如下几个方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申请。面:1。养老保险费缴纳的管理;2。基本养老保险周转金的管理;3。基金存款和债券的险;3。储蓄性保险。

管理;4。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的管理;5。基7.社会保险法的内容:1。养老保险;2。失金制度管理;6。管理服务费的管理;7。稽核管业保险;3。工伤保险;4。生育保险;5。疾理,协机关监督;2。劳动行政部门监督;3。社病保险。

会保险监督机构监督;5。群众监督;4。国家审8.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不同点:1。失业保计机关监督。险是对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给与的一种物8.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⑴城镇企业质帮助:养老保险是对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事业保劳动者的一种物质帮助。(2)失业保险的目的险费;⑵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⑶财政补贴;⑷除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具有一发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促进劳动者恢复和从新就业的作用,养老保险9.失业保险基金的特点:一是强制性,二是无仅仅是一种需求型的保障措施。(3)失业保险偿性;三是固定性。是对非志愿失业者提供的保险,养老保险主要10.工伤保险的对象包括:1。用人的安慰和于指强调权利,而不考虑取得资格。(4)失业保之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之间的工伤保险关系;2。险通常由一个时间期间限制,超过期限,便转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于投保人、被投保人之间的行入社会救济,而养老保险则无期间限制,直至政业务关系;3。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于企业、工死亡时止。

伤事故的职工当事人之间的劳动行政管理关系

9、养老保险的法律特征:1,劳动者达到法定4。工伤事故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老年年龄,并从事某种劳动达到法定年限,是在单位与劳动签定机构之间因劳动坚定和工伤享受养老保险的法定条件。2,劳动者被依法评残而发生的社会关系;5。其他与工伤保险关解除法定劳动义务是享受养老保险的事实前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提。3,国家和社会依法提供一定物质帮助被11。生育保险的概念包含如下的要点:1。生育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者,以维持其老年生活是保险是对女职工专门建立的一向社会保险;2。养老保险的宗旨4,养老保险是适用范围最为生育保险是对女职工生育子女全过程的物质保广泛的社会保险项目。

障。3。生育保险是对女职工合法生育而实行的10、养老保险的作用:

1、养老保险的首要作一项社会保险。用就是使劳动者老有所养,保证劳动者在被依12.我国生育保险待遇的主要内容是:产假、生法解除法定劳动义务之后能够获得一定生活育津贴、生育医疗服务、生育期间的特殊劳动保保障。

2、养老保险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护、生育的职业保障。

3、养老保险具有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提高劳13.社会救济法由社会救济、救灾救济和扶贫救动生产率的作用。

4、养老保险具有报站社会济三部分法律制度构成。安定的作用。

14.五保供养费的筹集方式主要有村提留、乡镇

11、确定养老保险适用范围的原则:

(一)养统筹、亲属供养、代耕代养等多种供给形式。老保险适用范围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15.灾害救济款的使用原则:㈠实行专款专用、承受能力协调发展原则

(二)普遍性保护与选重点使用的原则;㈡生活救济与扶持生产自救相择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三)权利义务相统一结合的原则。的原则。16.救灾捐赠款物使用原则:㈠捐赠款物必须全

12、养老保险的待遇确定标准:1,按劳分配。部、无偿分配给灾区㈡专款专物专用,严格限定2,按劳动者的资献。3,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用范围和途径;㈢捐赠款物必须严格被协议和状况。4,依据劳动者结束劳动义务以后的基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㈣重点使用,不得搞任本生活需要。

何形式的平均发放。

13、补充养老保险的特征:

1、立法的半强制17.救灾捐赠的监督机制:1。审计监督;2。检性。

2、分配的直接性。

3、基金来源的单一性。查监督;3。海关监督;4。舆论监督;5。基层

4、实施的灵活性。监督;6。捐赠者监督。

14、失业保险的特点:第一,失业保险的对象18.伤残抚恤对象:1。军人;2。授予警衔的人为失业劳动者。第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有一民警察;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参战民兵民定期限。第三,失业保险费由企业和劳动者缴工。纳。

19.老年人福利的内容:1。老年福利津贴;2。

15、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意义:

(一)建立失社会养老;3。老年人保健;4。老年人再就业;业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和培育劳动力市场5。老年福利机构。

(二)有利于 保证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四、简答题:

(三)有利于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1.社会保障的特:1。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在于

16、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一是失业者必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2。社会保障的须符合劳动年龄条件,即必须是出于法定最低对象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那些丧失劳动年龄已退休年龄之间的劳动者,才有可能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3。社会保享受失业保险。二是失业必须是非志愿失业。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和实施的;4。社会保三是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四是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促进社会发展。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2.社会保障法的功能:1。社会保障法是建立和

17、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我国规定,参发展时常经济的必然要求;2。社会保障法是社加失业保险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失业后会公平的调节器;3。社会保障法是维护社会稳要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定的安全网。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3.社会保障法的原则:1。实行有条件的社会共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二是非因本人意愿同责任的原则;2。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中断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适应的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模式应求。

适应本国国情的原则;4。坚持社会公平与提高

18、那些情况应停止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我经济效率兼顾的原则。国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4.社会保障法与劳动发的关系:1。主要调整劳列行为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1)从新就业的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人员;(2)应征服兵役的人员;(3)移居境外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的人员;(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2。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5)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人员;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6)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人员;(7)有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火保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人员。

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3。劳动法的目的19、如何通过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通过立法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明确规定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市为了保障社会主体就业,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国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失业保险条例》关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进社会安全;4。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内容是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失业保险保障失业人员基劳动者的劳动,社会保障法调整的内容则是社会本生活、促进再就业的宗旨。扩大失业保险覆保障机构应当给予被保障人的各项待遇,包括社盖范围,不仅是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作用的要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待遇。求,也是推动企业改革和建立规范、有序、统5.社会保险法的功能:1。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一的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

2。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3。调节国民收入的分20、工伤保险与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区别:工伤配和再分配;4。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保险是一项社会保险,它与商业性的人身保险6.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1。以社火保险都是为保险人的生命、健康设置的保险制度,基金为主渠道的社火保险;2。用人单位补充保但二者又本质的区别:(1)投保人不同。(2)被保险人不同。(3)保险人不同。(4)保险的社会保障是社会按照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发性质不同。(5)适用的法律不同。

展水平,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省会成员的基

21、工伤保险的意义:

1、保障遭受工伤事故和本生活需求予以物质帮助。这部分人的基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本生活需要的不到保证,就要危及他们的业康复的权利。

2、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生存,以致影响社会的安定。

3、促进工伤预防。

二.社会保障的对象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

22、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

1、严格区别工伤与成员,尤其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非工伤的原则。

2、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为某些特殊帮助者。不分城市和农村,只要原则。

3、工伤保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存发生了困难,都应普遍地。无例外地原则。

4、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原则。给予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社会保障的这

23、工伤保险的待遇主要有那些:

(一)工伤医种普遍性不仅体现在社会福利通常是全体疗待遇

(二)伤残待遇

(三)因工死亡待遇

(四)社会成员所享受,而且还体现在当该社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待遇。的局部地区出现自然或人为的灾害,以及

24、疾病保险的意义:

1、实行疾病保险有利于意外灾害的袭击使他们陷入贫困时,为该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

2、疾病保险对地区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帮助。患病劳动者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身体康复治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和实施疗,有助于消除因疾病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是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律的规范性得以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机制。

3、确立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通过法律实行疾病保险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权威性得意在社火中普遍实施,从而为

25、关于疾病保险待遇的规定:有以下主要内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安全提供稳定的和可容:

1、医疗期间待遇:由医疗保险待遇和疾病信赖的保障。

津贴(病假工资)两部分组成;

2、致残待遇

3、四.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促进社会职工亲属医疗待遇。

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被公认为社会安全网

26、生育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第一,生育保险或社会稳定器。这不仅社会保障的根本目能有力的保证女职工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恢的上,也同时表现在实现该目的的公平方复;第二,生育保险有利于人类延续后代,提式上。社会保障是一项公平保障制度。与高人口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第三,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以其特有的方式生育保险有利于促进国家人口政策的顺利贯彻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在作为社会保实施。

障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尤为明显。27.救灾捐赠的意义:1。通过捐赠募集大量的这些都使社会保障具有了既保障社会稳定资金和物资,能有效地支援灾区人民抗灾救灾、又促进社会发展的特征。

重建家园,同时也大大的弥补了单靠国家救济2.论社会保障发的功能和原则(参照简答灾民、救灾经费严重不足的缺陷;2。捐赠款物2、3题)

使灾区的恢复时间大大缩短,增强了灾区人民3.论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救灾捐赠能体现社会

答: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对灾区的关心,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它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共同构成了社会民,能够使灾民从极端的困境中崛起;4。通过保障的主要内容体系,由于社会救济不必救灾捐赠活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救灾工作,使然涉及劳动范畴,救济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全社会的防灾抗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地加劳动者,因此,从劳动法律体系方面构建强。

保障体系,只能通过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28.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原则:首先,捐赠者实现。

捐款物必须是完全出于自愿的无偿捐赠。其次,以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为核心内容的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均属于救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劳动法》和物资,符合上述原则的捐赠款物,由政府职的一大贡献,它不仅结束了几十年来我国能主管部门和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团体统一接收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层次单一和多头和分配,未经政府度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管理的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时常人不能擅自接受捐赠款物。

经济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9.按见宽者的不同可分为几类:1。外国政府虽然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

和国际组织捐款;2。国外团体、企业、民间组济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并构成社会保障织、慈善机构和个人捐款;5。国内机关、企事体系的三个子系统,然而三者之间在保障业单位单位、军队、学校和个人捐款;4。台湾方式及其地位上也不尽相同:

同胞捐款;5。港澳同胞捐款

1、在权利义务方面,社会保险是

30.扶贫救济: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户是双向的,既强调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者个人我解决贫穷问题的一项长期性大人物,国家采的责任,又强调社会劳动者个人本身应当取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捐赠来解决贫困问题。履行的义务,而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都是

一、扶贫贷款,包括中央政府的投入,省级政单向的,一般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府的投入和国外的扶贫援助。

二、创办扶贫经责任。

济实体,在改革单一分散扶方式的基础上,把

2、在资金来源方面,社会保险强

扶持对象联合里秒毫,进行集中扶持的形式。调劳动者个人、社会(包括劳动者所在用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逐步依靠自己的里解决人单位或雇主)、国家三方合理负担,分别温饱,摆脱贫困。

三、贫困互助储金会,通过,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基金;而社会福利和通过群众自愿缴纳会费和集体自主的形式筹集社会救济则强调在国家和社会向个人提资金,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四、配套投入,供。

实行资金、技术、物资、信息和人才的配套投

3、在保障手段方面,社会保险是

入,真正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提预防型的,强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预先筹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五、政策优惠,充分措和积累,防患于未然;而社会福利和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开会救济是被动型的,是出现了省会困难和展社会互助,对特困户进行医疗、子女就学等社会问题才采取的补救措施。

救助,切实保障农村特困户的基本生活。

4、在保障对象方面,社会包厢的31.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1。社会福利具有权对象不是全体公民,而是在特殊情况下需利与义务的部队等性;2。社会福利具有对象的要给予物质帮助的劳动者;而社会福利和普患性;3社会福利具有待遇标准的一致性.(四)社会救济所保障对象不仅仅限于劳动者,社会福利具有资金来源的单向性(五)社会福利而是全体公民。

具有的不确定性.5、在保障水平方面,由于劳动者

3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1.以保障农村是其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保险水平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实行较低的标准的原则,2.以就不仅是对劳动者本人基本生活的保障,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而是包括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的养老保险金筹集原则,3。建立个人帐户、互同时,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也不相同。济互助、储备积累的原则,4。农村务农务工、社会福利是国家出资或动用社会力量,举经商等个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原办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福利设施,或则

对公民普遍发放某项补贴,目的是使公民五.论述题

获得物质帮助,减少消费支出,从而改善1.社会保障的特征

生活。

一.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不同。虽然社会基本生存条件。这表明社会保障是对其社会成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具有社会性和互济员基本生活要求的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性,但是社会保险除了社会性和互济性之保障的水平线,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要素,外,还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商业保险则是具有经营性和金融性,属于工价其他金融机构陷:(1)标准工资在职工工资收入中占比重越的范畴,并且通常都不具有强制性特点,由被保来越小,保障功能弱。(2)以标准工资作为养险人自愿参加。由于商业保险具有经营性,因此,老金计发基数的办法也不利于劳动工资制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备福利性特点。的改革。(3)现实行计发标准,与基本养老保

4、论社会保险法的原则。险费用社会统筹的改革措施不配套,给养老保答:社会保险发的原则是贯穿社会保险法律规范险制度的整体改革带来阻力。中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根据社会保险法的特

6、没有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传统征以及功能,社会保险法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体制下我国养老保险金标准一经确定,很少进则。度调整。养老保险金标准只有不断随着社会经

一、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济的发展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体现养老保险适应原则。确定社会保险水平是社会保险法的一的保障功能。项重要内容。在确定社会保险时,必须体现社会6论述养老保险改革的内容。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1、养老保险使用范围的改革。扩大养老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制约着社会生产保险适用的范围,建立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力的发展。因此。要根据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制度,将基本养老保险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城承受能力,恰当地确定社会保险的范围、项目和镇所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水平。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制及其之下,具

二、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社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展到城镇个体劳动者和会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私营业主,直至农民劳动者。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而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不

2、建立许多层次养老保险相集合的制度。争中求生存、创效益、图发展。

8、论工伤保险的责任原则。

工伤保险的责任原则是指发生工伤事故后,确定职工工伤保险的责任由谁承担的基本准则。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负有保护义务,这也是用人单位对国家的责任。劳动者遭受职业伤害,意味着用人单位违反了劳动保护义务,用人单位就应对受伤害的劳动者负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是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合同约定所产生,既不能通过合同约定减免这种责任,也不能以劳动者有过失为由来改变这种责任。

根据“无责任补偿”原则,或者“无过失补偿”原则,工伤保险立法要求用人单位在发生工伤事故进行补偿时,无论事故的责任在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本人,都应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鉴于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事故灾害,不但身心受到极大的痛苦,而且会影响或断绝正常收入,因此,实行“无责任补偿”,给予伤残者可以均等的获得国家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和服务,因此,社会福利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成果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国家为社会弱者和有困难的社会人员提供带有福利性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

1、举办社会福利,有利于实现社会劳动力在生产的顺利进行。国家举办社会福利事业,为;劳动者提供生产必须的设施和服务,有利于实现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众多的高质量的劳动力,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2、举办社会福利,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通过举办社会福利,由国家发展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和提供福利性补贴,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以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3、社会福利制度可以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是否具有财产以及财产的市场价值,特别是由某一组织或少部分人能够承担责任的,而是“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担责任的。社会保险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家提倡劳动者个人进行基金的筹集,要由社会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受国储蓄性保险。”包括:(1)基本养老保险,(2)家委托,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性手段企业补充养老保险,(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统一筹集,将社会保险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

3、改革养老保险资金来源负担。要打破者的社会保险费征缴上来,集体统一使用。因此,传统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或企业包下来,职工承担社会保险责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必个人不缴费的做法,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须首先尽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才能以次作企业和个人功用负担,并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只有最大限度地集的办法。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中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和承担劳动者所发生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明确指出:深化企的风险。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保障水平

三、社会保险一体化和社会相统一的原则。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个方面的在时常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时常化是实现资源最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集佳配置方面,而社会保险一体化则劳动力市场化合,公平与效率相集合;政策统一,管理法制的必不可少的维系机制。为此,社会保险制度应化、行政管理与保险基金管理分开。基本养老当实行一体化的原贼。即统一社会保险的项目、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统一社会保险或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同意社会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在理顺分配关系,加快保险的管理与实施机制等,这样,无论劳动者如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进程的基础上。何流动,均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其后顾之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国务院具体固忧,从而为实现劳动者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资源最定了企业与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佳配置提供了保障的条件。

4、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对于基

四、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则。本养老保险,在继续实行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这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以社会保险的同时,建立职工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将个人基金为主渠道的社会保险。2。用人单位补充保缴费部分与用人氮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一部险。3。储蓄性保险。分一并记入个人帐户,累计储存到职工退休养

五、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集合的原则。社老时使用,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会保险是国家为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存需要提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供的物质保障。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保险制度是模式,即增加了职工个人的参与责任,又保持实现社会公平而设立的,社会保险歹毒在许多情了社会统筹的功能,有利于贯彻公平与效率相况下也豆油是劳动者人人有份的。但社会保险在集合的原则。实质上不是超越劳动者自身行为以外的恩赐,它

5、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管理、监督是全体劳动者参与获取社会群体行为;社会保险和发放的社会化,改变企业各自负担企业退休需要每个劳动者的投入,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费的办法,改由社会保险机构成税务机关按照益挂钩。所以社会保险法在对劳动者具有保障作一定的计算基数与提取的比例向企业和职工用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激励。统一征收退休费用,形成由社会统一管理的退5.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动因 休基金。企业职工的退休费用由社会保险机构 我国原有养老保险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体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邮局代发以及委托企制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业发放,以达到均衡和减轻企业的退休费用的立、发展和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负担,为企业的平等竞争创造条件。行。

6、建立正常佯狂老保险基金调节机制。

1、原有养老保险制度适用范围狭窄,不适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退休费用不仅在市、应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县统筹过度在省级统筹。

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和改革中实行的基本养

7、实行养老保险政策管理与基金管理,老保险制度主要适用于城镇的国有企业、城镇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分设的管理体制。区、县以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劳动

7、试论通过四野保险促进再就业 者基本上还没有实行法定的养老保险制度;全民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保障事业人员的基本和集体企业中的劳动合同制员工、临时工,以及生活、促进其再就业,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区、县以下的集体与私营企业、新产生的股份制根本目的,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政府和社企业和个体劳动者,至今没有统一的养老保险会要为事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就制;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问题由工价业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灾就业,从根本上财政解决;广大农民被排除在外,形成了以所有解决失业问题。

制度为界限确定养老保险对象的特征。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关于事业保险基金

2、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两套立法模式,支出项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所提出的统一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的宗旨。其目的立法要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就是从经济上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帮与城镇全民企业职工的羊羔保险分别立法,分类助,这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手段之实施,形成以干部和工人身份为界限确定养老保一。险待遇的特征。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不仅是进一步发

3、原有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程度低,抗风挥失业保险作用的要求,也是推动企业改革和险能力差,同时由于实行企业养老保险,社会调建立规范、有序、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剂功能差,形成以劳动者的企业隶属界限确定养要。将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老保险的特征。业,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可以增加

4、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不合理。原有养老保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增加失业保险的保险制度保险基金完全由国家和企业负担,职工个障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人只享受待遇,不缴纳或少缴纳保险费用。立和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如医疗、教育、科研

5、养老保险金计发标准脱离实际。原有养机构等也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调老保险金以标准工资为计发基数,存在如下缺整人员结构,减员增效,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以及时的物质帮助,是工伤保险法的首要原则。

是对无劳动能力也无任何财产收入者的生我国工伤保险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即:活、居住、医疗、教育等基本条件有了相在各种工伤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职工本人故意当的保障。行为所致,无论受到伤害的职工是否有过失,4、社会福利制度可以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都应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付生病、年老和失业等“社会意外事件”,我国工伤保险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包括以其减少个人和家庭的不安全感,使人民以下内容:

1、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全额缴纳,获得更大的“身心健康”。职工个人不需交纳。

2、无过失责任。对依法认

5、社会福利制度可以保证在一定的社会服定为工伤的职工,无论本人是否有过失,都给务领域范围内,向所有公民提供其所能得予工伤保险待遇。

3、损害补偿。发生工伤事故,到的最好服务,而不管他们具有的社会地劳动者付出的不仅是经济收入损失,而且是健位和收入水平如何。康与生命的代价。因此,工伤保险在确定给付

6、社会福利制度可以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待遇时应坚持损害补偿原则,以减免劳动者因的基本权利和健康,保护老年人、残疾人。执行工作任务致伤、残、病或死亡时遭受的经

7、社会福利制度可以保证全体公民受教育济损失。的权利。

9、论工伤保险待遇

11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工伤保险待遇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处于社会变革历来为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所重视。在我国,时期,主要的发展方向是: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待遇

1、尽快实现福利社会化。政府在自身大力主要有: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同时,应尽量实现服

(一)、工伤医疗待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务对象的社会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化,服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医疗务设施的社会化,组织管理的社会化。也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包括:1工伤医疗费只有社会福利走向社会化,才有可能真正用。

2、康复性治疗费用。

3、辅助器具安装配解决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企业办社会的问置费用。题。

(二)、伤残待遇。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

2、改变现行国家举办社会福利的方针,将中1-4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我国的社会福利变成特定社会群体的普遍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性社会福利。进一步而向全体社会成员,为:1级伤残为24个月本人工资;2级伤残为将慈善性的社会福利发展为按不同的社会22个月本人工资;2级伤残为20个月本人工资;群体划分的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未成4级伤残为18个月本人工资。职工因工致残被年福利、残疾人福利等,针对的对象普遍鉴定为5-10级伤残的,按伤残等级分别领取16化和群体化将是中国福利事业走向成熟的个月-6个月本人工资。

标志。

2、伤残津贴。1-4级伤残职工分别为本人

3、改变现行的职业福利,建立现代化的住工资的90%、85%、80%、75%。

房福利和妇女福利。住房福利今后应成为

3、生活护理费,工伤职工已平定伤残等级社会化福利的专门项目,由政府统一管理,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护理的,按由社会化的经办机构统一组织。

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和部分

4、完善社会补贴和教育福利制度。一方面不能自理氛围三个等级,分别按统筹地区上年国家应将社会补贴列入预算,定期公布并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按月支付50%、40%、30%的逐步通过将社会补贴变成工资性补贴等措生活护理费。施来削减社会补贴。另一方面教育福利应

(三)、因工死亡待遇。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纳入国家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使拨款与筹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资渠道制度化、福利待遇规范化。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死亡补助金; 其中: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标准为:配偶没月40%;其他亲属每月30%;孤寡老人或孤儿每月在上述标准 的基础上加

10%。

(3)一次性死亡补助金标准为:48-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半年职工平均工资。

(四)、市用人单位支付的待遇。

1、住院伙食补偿费;

2、转外地治疗的交通、食宿费;

3、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及陪护;4、5、6级伤残职工,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70%、60%。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5、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5-10级的伤残职工与用人单位解决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10.论社会福利制度的意义

社会福利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在分配的一种形式,它是社会成员除;劳动收入以外,

第三篇:社会保障法复习题

社会保障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

2、社会保障法的主体

3、社会救济

4、补充社会保障

5、工伤保险

6、社会优抚

7、社会保障

8、工伤事故

9、保障主体

10、被保障主体

11、社会保障法的体系

12、疾病保险

13、社会保障法体系

14、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

15、劳动鉴定

16、职业病

17、失业

18、医疗社会保险的费用支付

19、失业保险

20、生育保险

21、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

22、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

二、简答:

1、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联系与区别:

2、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有哪些?

3、养老保险的法律特征?

4、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有哪些区别?

5、根据不同的构成因素看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6、失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

7、国家在社会保障中扮演哪些角色?

8、简述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

9、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认定工伤的情形有哪些?

10、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药品有哪些?

11、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什么?

12、社会保障的内容有那些?

13、社会保障法与保险法的联系与区别?

14、工伤保险的立法原则?

15、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区别?

16、失业保险金与社会救济金的区别?

17、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哪些?

18、列举我国规定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

19、列举“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情形?

20、养老保险的特有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三、论述: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主体?

2、论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哪些主要问题?

5、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岁工伤认定是如何规定的?

6、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

第四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

劳动法律关系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a从用人单位外部形态的角度,可分为企业的法律关系,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法律关系,民办非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其他。b从劳动关系的个数角度,可分为单一劳动法律关系和双重劳动法律关系。c从是否具有涉外因数角度,可分为国内和涉外劳动法律关系。d从主体是否具有团体性的角度,课分为个体劳动法律关系和集体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论述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a合法原则。合法原则是指劳动合同订立的更本性原则,其

包括主体合法,即即劳动合同的订立主体须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双方具有劳动法资格。内容合法,劳动合同中所确立的权利义务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程序合法,即订立合同的程序,要约,承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b公平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劳动合同当事人公正合理的确认双方的权利义务。c平等自愿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缔约双方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适用同样的法律规则,享有同等的额法律保护。自愿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不受他人的干涉,根据个人的自主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与谁订立合同。d协商一致原则。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对合同的内容达成一致的意见。e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要诚实,讲信用,并按照按照诚信原则,旅行自己基于合同或法律规定,二队对方承担的各种义务。

集体合同订立的主体和原则主体:包括劳动方签约人和

用人方签约人。a劳动者签约人,一般为有集体合同当事人的工会或工会组织的机关。b用人单位方签约人,一般为用人单位屯提机关和用人单位的行为。原则:a合法原则b平等合作的原则c协商一致的原则d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原则e维护公共秩序的原则

4、城市生活最低基本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保障对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的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2)保障标准。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按照当地维持城市生活基本生活的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以及未成年的义务教育费用的确定。

(3)资金来源。其资金来源由政府的财政支出(4)申请程序。有长生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的材料,填写表格。

5、试述我国社会保险法的法律法制体系

社会保险法是调整社会保险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保障关系作为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对于确定保险法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产生原因。

a社会因素。工业社会的发展让多数人失去了土地等生产

资料,家庭内部化解风险的能力减低,社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机制被广泛使用。b思想因素。c政治因素。社会保险法的产生是因为统治者对工人阶级运动的恐惧。

(1)社会保险法的基本性质

A、从社会本位的来看,社会保险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为本位

B、从法制角度来看,社会保险法以实质正义为价值追求 C、从调整手段来看,社会保险法以强制首都那为主。

(2)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社会安全原则、强制保障原则、所得再分配原则、基本生活保障原则、自给自足原则

(3)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包括社会保险筹集关系,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关系,社会保险监督及社会保险争议解决关系等。

(4)社会保险法的不足与完善

不足:社会保险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资金短缺和收支

矛盾加剧。

完善:(1)建立保险基金补偿机制,确保社会基金的良性

循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分清中央和地反的社会保障责任,同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中央财政补偿的浪费(2)建立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纪要覆盖城镇各类企业,也要覆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统一养老制度,坚持统筹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法的法律制度体系的发展有其自

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应提高认识,落实工作责任,杨哥督促检查,使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1.用人单位应当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2.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3.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和哺乳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怀孕七个月以上和哺乳期的女职工延长时间和夜班劳动。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按照规定进行产前检查应当计为劳动时间。4.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难产的和多胞胎每多生育一胎的,增加产假十五天。5.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两次哺乳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计为劳动时间。6.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和哺乳室等设施。7.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的劳动。8.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进行健康检查:(1)安排工作岗位之前;(2)工作满一年;(3)年满18周岁,距前一次体验时间已超过半年。

9.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社会保险法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社会成员(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筹调剂,对社会成员(劳动者)遭遇社会风险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为社会成员(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成员(劳动者)在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情况下,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基本社会政策,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等特点。

社会保障法分为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以正式的法律法规形式,被冠以与社会保障内容相关的名称的法律规范

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则是指有关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不仅包括以基本法律形式出现的社会保障法,同时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更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社会保障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法;(2)社会保障法是市场经济的支持法;(3)社会保障法是人权法,其使命在于确定和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权利;(4)社会保障法是生存保障权法。

二、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立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且杂乱

(三)法律救济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滞后四)与WTO保险规则不相适应在WTO这种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的积极作用下,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保险制度的需求日趋强烈。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未做好适应这一变化的相关立法准备。

(五)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过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化原则

(二)相关建议

1、在宪法中进一步明确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

2、提高立法层次,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权利救济制度

4、加强社会保障执法力度

5、解决好各法律部门的相互配套衔接问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

a是指政府对收入低于政府公告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或实物救助,以保证该公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救助制度。b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获取最低生活保障或社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的体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3年,上海市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国际上对贫困人口进行

规范救济的经验,率先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的通知》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a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对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权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

保障标准: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国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的。根据物价适当调整。资金来源: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政府责任,其资金应当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但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申领程序:一)个人申请二)社区居委会初审(三)乡镇、街道

办事处审核(四)县(市、区)民政局审批。b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

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保障标准:依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的通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资金来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要列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贴。

申请程序:持有当地农村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

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且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含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

1、户主申请

2、村委会评议

3、乡镇政府审核

4、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5、审批后公示与发放

仅供学习,切勿邪念。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第五篇:社会保障法(基础知识)

社会保障基法(基础知识)

★养老保险体系

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其中的第二个层次,在众多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由国家包揽的职工养老保险占统治地位,造成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之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高达85%左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采取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在基本养老保险中引入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财务机制,但是到2000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养老基金当期收不抵支数为 13.3亿元,全国有19个省当期收不抵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有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政府文件

针对基本养 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国家对社会保障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从1991年国发[1991]33号文《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逐步强化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地位,到1999年国发[1999]14号文《国务院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保险属于 商业保险的经营范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着手建立税惠政策,给予商业寿险公司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基本养老保险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以个人纳税工资为基数共同缴费。个人缴费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部分也进入个人账户使个人账户缴费达到个人纳税工资的11%,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提高缴费比例,但个人缴费比例最高不超过8%。(标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企 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员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三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 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承担,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广义的 补充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年金计划、互助基金保险及商业年金计划(商业养老保险)等。★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养老保险,包括团体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

团体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以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养老计划,解决企业的养老问题,相当于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普遍的选择。个人养老保险则是针对员工的个人需求,为员工个人提供养老保险保障,相当于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个层次。社保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险的属性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基本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社会保险有哪几个特点?

答:社会保险有五个特点:

(一)保障性。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在其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的基本生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法定性。就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待遇的享受者及其所在单位,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基金,不能自愿。法定性,是实现社会保险的组织保证,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获得生活保障,安定社会秩序。

(三)互济性。是指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机构要用互助互济的办法统一调剂基金,支付保险金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再分配,使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保障。

(四)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属于社会福利性质。

(五)普遍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广,一般在所有职工及其供老的直系亲属中实行。

四、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保险包括以下六项内容:

(一)养老保险:即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在养老期间发给生活费,以及生活方面给以照顾。

(二)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三)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措施。

(四)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五)生育保险:即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和保障措施。

(六)死亡遗属保险:即劳动者死亡后的丧葬费和遗属抚恤费、供养直系亲属定期生活费的给付。

五、社会保险有哪些功能?

答:社会保险有以下五大功能:

(一)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二)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三)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四)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五)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六、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机构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

(一)在本辖区内贯彻落实政府制定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

(二)受政府委托负责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

(三)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审计等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四)制定社会保险费用的收缴给付业务规程,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培训和考核社会保险业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六)负责搞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七、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

八、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哪几个层次?

答: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三)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九、什么是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

答: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按照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 理负担和“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向企业和职工个人征集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列入统筹项目的离退休费用总额,向拨付或直接向离退休职工 发入,以解决这间、地区之间离退休和负担畸重的问题,从而保障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安定。

十、当前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没有准备、保障方 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

十一、为什么说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不是新企业“吃亏”老企业“沾光”?

答: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看,必须承认,今天新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是老为国家创造财富、积累资金的结果,凝结着老企业职工的辛勤劳动。那么,老企业目前退休 职工多、负担重,新企业就有义务从本企业职工劳动积累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于补充老企业的退休费用,作为对老企业职工过去劳动积累的偿还,还是社会主义制度 优 越性的体现。从发展的角度看,新老是不断转化的,现在的新企业,今后会老化,现在的老企业,今后会更新,相应的退休费用负担的轻重也会发生转化。企业要 在同一起路线上竞争,需要实行社会统筹,均衡企业之间退休费用的负担。又因为统筹基金是各企业在税前的管理费用中列支,国家承担了大部分,所以,养老企业 基金社会统筹不存在新企业“吃亏”、老企业“沾光”的问题。

十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意义是什么?

答: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意义是:

(一)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基本养老保险金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

(二)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三)吸引广大职工关心社会保险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保险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促使企业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四)建立统一的缴费制度,有利于打破企业所有制界限,便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加速经济发展。

十三、什么是个人帐户?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如何记录?

答:个人帐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社会保障号码为每一个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建立,记录单位按规定划转的养老保险费和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作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时计发个人帐户养老金的依据。

由社会保险机构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职工个人帐户按职工缴费工资的11%记入,包括两部分: 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

十四、如何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

答:市属及以上企业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由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办理;区县属企业、城镇小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临时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由所在区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分)处负责办理。

十五、什么是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答: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为职工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改善和提高职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个人储蓄性养老企业,是职工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为提高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而自愿实行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十六、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人储蓄性养老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意义是:

(一)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企业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改革。同时还能够适当改善和提高职工退休后水平。

(二)有利于控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增长。

(三)协调养老保险水平与企业生产民展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四)抑制超前消费。

十七、什么是医疗保险制度?

答:医疗保险制度是指职工及供养直系亲属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保障的制度。职工的病伤、生育、养老等都会遇到医疗问题,因此,它是疾病、伤残、生育、养老社会保险中一项重要内容。医疗社会保险是健康的保障。实行医疗保险对病伤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在经济上给予物质帮助,使其 尽快恢复健康和工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作用。

十八、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各方筹集、统分结合,随着医疗需求相应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有效控制基本医疗不合理增长的管理运行机制。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

(1)建立医疗费用三方共同负担,既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要,又有效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机制;

(2)建立医疗保险基金,个人适当负担医疗费,实行合同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3)推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和个人医疗帐户制度。

十九、什么是工伤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什么?

答:工伤保险制度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负伤、致残、致死,使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生活发生困难,和社会给予物质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现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 采用。职工因工负伤,造成生理器官和功能的损伤,以致死亡,为国家和企业负出很大的代价,给本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困 难,国家和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上照顾是完全必要的。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1)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2)一般以“无责任赔偿“为原则;(3)工伤保险的经费由企业负担,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4)工伤保险的项目较完备,享受条件较宽,保险待遇比其他项目高。

二十、为什么要进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答:这要从两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随时蕴含着大量的职业伤害风险,客观上要求有一套健全和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是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于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造成了工伤以“企业自保”。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保”功能是脆弱的,它既不利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也不利于转换经营机制,是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最大的弊端。同时,现行工伤保险 制度实施范围狭窄,待遇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次性补偿待遇,待遇标准偏低,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缺乏促进安全生产的机制,上述问题都需要 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十一、什么是生育社会保险?

答:生育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建立基金,对女职工因妊娠,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工资收入暂时中断时,国家和社会给 予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二

十二、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

(一)使《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女职工生育的政策规定得到贯彻执行,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能够体现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肯定妇女生育的价值,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缓解企业之间生育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妇女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就业率。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类型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将近150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等不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有先有后和有 长有短。因此,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政策取向、制度设计、项目多寡、具体标准及实施办法等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综 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种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不测事故时,能得到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对于已经处于贫 困境遇的人们,则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其特征是:

1、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受的 权利,不附带屈辱条件,不同于慈善机构的“施善”或“恩赐”,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和赈济。

2、社会救助的费用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 家税收,个人不交纳保险费。

3、救助的对象为因失业或天灾人祸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老年人。

4、救助的标准为低水平,以维持生存为限。

这种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开始前后所实行的单项或多项救助制度。按社会保障的标准来衡量,只能说它处于起步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初级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形式。这种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发展较为迟缓的非洲国家实行。

(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其目标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 障,使公民的失业、年老、伤残以 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

这种保 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

2、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交纳社会保障费,企业主为雇员缴社会保障金,各国 政府以不同标准拨款资助。公民只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对公民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保障的覆盖面大,几乎包容了社会全体成员。

4、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的后顾之忧。

5、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保障基 金,增强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 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在于“对于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人都给与安全保障”。这项制度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国初创,接着在北欧各国流行。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的主要特征是:

1、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 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

2、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

3、个人不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

4、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 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

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不仅要满足人员社会保障需 求,而且开始注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国家把 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与代表。90年代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劳动保险制度的。

这种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是:

1、国家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 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

2、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其传统观念认为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 和扣除。

3、工会组织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 障。

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保障的经济来源靠全社会 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保障形式。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这种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发展过程看,由于各国基本社会制度和国情的差异,社会保障机制和保障水平明显不同,使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国一般使用 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收入(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显示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日本为13.8%、瑞典为49.0%、法国为 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均为1991年数)。

显然,日本的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最低,其次是美国,而英、法、德、瑞的给付费规模都比较高。依据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另一类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

美国与日本:社会保障是“稳定器”

美国、日本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程度都不算高,但就其消费水平和储蓄率来讲两国却截然不同。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是比较典型的低储蓄率国 家,而日本却是典型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高储蓄率国家。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与日本1970-1994年期间,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日本比美国高15- 2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美国比日本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约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美、日虽然同属低社会保障国家,但储蓄 率和消费水平却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美国居民的高消费行为主要是:(1)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2)消费信贷在美国非常发达;(3)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上升,储蓄下降。可见,美国的高消费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不大。

日本高储蓄率主要是:(1)日本人民具有东方民族勤俭储蓄的传统;(2)日本居民为教育进行储蓄的动机非常强烈;(3)日本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居民 工资收入增长较快;(4)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不排除防老储蓄动机的存在。由此看来,日本的高储蓄率与社会保障似乎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不明显。

社会保障的实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虽然美国、日本的社会保障对储蓄率和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美、日两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其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1)对缓和经济危机、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美、日两国通过采取适度的社会保障措施,部分地抵消了因衰退造成的大量失业而引起的支付能力下降,对保障国民基本收入和一定的消费需求以及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了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 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转移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 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同时,制度化转移支付与累进制所 得税一同构成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自动稳定器”,在宏观经济过程中起到了自发调节景气的作用。

(3)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美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 体系。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广泛,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3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是最重要的,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 险。在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本文主要介绍养老保险的情况。美国的养老保险由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储蓄三个支柱组成。这三个支柱无论在功能定位,还是在组织主体和具体运作方式等各方 面都是彼此独立的。

一、第一支柱: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它是美国目前覆盖面最广、最基础的养老制度。它由国会立法,强制执行。其基本的制度特点和 运行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筹资方式为专项税收,资金运行方式为现收现付。它的资金来源为参保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为专项税收,即只用 于参加该体系的成员的养老金及遗属和残 疾者的补贴,与政府其他方面的税收和预算是完全分离的,并形成了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它的资金运行模式为现收现付,即当期的支出需要来自于当期的社会保障税收入。同时,由于该计划为政府强制性计划,所以,政府财政为该体系提供最终担保。

2.由联邦政府统一组织。作 为第一支柱的强制性养老计划由联邦政府统一组织,其具体管理部门为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署,下设10个由社会保障署垂直领导的局及6个服务中心和一个鉴定中 心。社会保障署在全国有1000多个分支机构,具体从事社会保障税缴纳情况记录、受益资格认定、咨询以及资金发放等工作。它的各种具体的制度规定是全国统 一的,所有资金也是在联邦范围内统一调配使用的,换句话说,第一支柱实行了全国统筹。

3.社会保障税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从这一体系建立之初开始,虽然税率不断调整,社会保障税一直都是由雇主和雇员各自缴纳50%。例如2001年,法定税率为雇员工资的15.3%,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雇员工资额的 7.65%。

对于工资收入特别高的人,并非是完全按照其实际收入作为纳税基数,而是有一个上限,即超出上限的部分不必再缴纳社会保障税。2001年,法定的最高纳税基数为每年8.04万美元。

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一般的企业或非企业机构的雇员,也包括了各种形式的个体业者。个体业者既是雇主也是雇员,必须承担雇主和雇员的共同责任。但考虑到其负担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给了这部分人员某些退税的优惠政策。

4.有比较严格的受益资格与条件规定,包括年龄和纳税贡献。它规定的领取年龄为65岁,从1935年以来一直如此。当然,如 果要提前领取也可以,但最早不得早于62岁,而且如果提前,只能领取打了一定 折扣的养老金。

它对纳税贡献的计算采取了计点方式,或者说是积分制。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最少点数为40,且无论实际纳税额的高低,每年最多计4个点。即 最少要有10年的缴费才能够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领取退休金。这也是遗属获得补贴的基本条件。按照2001年的规定,纳税基数达到830美元,即实际纳税 额达到127美元即可获得一个点,全年获得4个点的最低纳税工资为3320美元。残疾人获得残疾补贴的基本纳税贡献条件为缴纳社会保障税满5年。

达到 法定条件的退休者所获得的养老金以及遗属、残疾人的津贴也不是均等的,而是与在职时的纳税数额挂钩。比如在2000年,最高档次的养老金为每人每月 1536美元,最低的为每人每月636美元。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贡献与收益挂钩。不过,这一支柱在高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成分还是非常大的。从 替代率情况看,最低档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为56%,最高档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为26%。

如果年龄和纳税贡献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不能享受该支柱的 养老金或其他相关津贴。按照这种规定,显然会有一部分人无法领取有关养老金或津贴,或在纳税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的一定时期内没有收入。对此类人,美国有 另外一套收入援助计划(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来提供保障,标准略低于第一支柱的养老金及遗属和残疾津贴标准。收入援助计划的资金来自于政府的一般性税收而 非社会保障税。

5.基本实现了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自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政府强制性的社会保障计划就基本实现了 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美国全国对 该支柱纳税的人口约为1.5亿人。截至2000年10月,受益人总数约为4450万人,其中养老金领取者有2800万人,遗属津贴领取者870万人,残疾 津贴领取者500万人,另外还有少量其他受益人。

6.目前有较多的资金积累。虽然它属于现收现付体系,但由于它在实施初期的抚养率非常低,后来随着抚 养率的不断提高,税率也不断提高,所以该体系一直有资金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一步提高了税率后,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结余,如2000年当 年的社会保障税收结余比例为27.5%。结余加上投资收益,积累额一直呈较快增长之势。至2000年底,该体系的累计积累额已经高达近一万亿美元。目前,所积累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政府长期债券。

同所有发达国家一样,美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根据社会保障署测算,在税率及各种受益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抚养 率因老龄化而攀升,2016年将是当年收支平衡的年份,此后每年都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且赤字将越来越大,必须用积累进行弥补。至2037年,所有累计 积累将全部用光。因此,目前美国各界都在探讨未来对策。

二、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基本上都是待遇确 定型(即DB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缴费确定型(即DC模式)迅速发展。目前是两种方式并存,但在具体组织方式上存在较大区 别。

(一)待遇确定型(即DB模式)1.待遇标准由雇主和雇员谈判确定。雇员退休后,可以按照与雇主的约定,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领取固定数量的养老 金。但因为它是一种非政府强制性 的计划,所以没有全国统一的待遇标准,而且也没有法定的最高限额。每个雇员可以享受何种标准,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谈判与协 商,但要根据联邦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究其实质,雇主养老金计划是雇员报酬的一种延迟支付方式,因此,不仅没有全国统一的待遇标准,在具体机构内部,不同 雇员的待遇标准也往往有差异。

2.目前普遍采取基金制,筹资方式各不相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普遍为现收现 付。现收现付的优点在于其管理简便,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这一计划是雇主计划,没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担保,所以一旦一个机构特别是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其资金来源就无法保证,雇员利益自然也无法保证,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基于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在1974年出台了雇员退休安全法案,明确规定实 施DB计划的雇主必须将现收现付制度改为基金制。即要形成雇员养老金基金,基金规模(包括本金及增值部分)与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在内的所有人积累的全 部养老金权益相当。换句话说,不允许存在隐性债务。该法案同时规定,所建立的养老金基金必须与雇主的资产分开,且基金投资也必须与雇主业务完全分离。

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基金的筹资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由雇主定期向基金注资;二是雇主和雇员共同向基金注资。其中多数企业采取的是雇主单方注资方式。由于实施的是基金制,并且支出水平是可测量的,而基金增值则不太确定,所以缴费通常是不确定的。即如果投资收益率高,可降低注资水平,如果投资收益率 低,则要上调注资比例。具体的缴费比例通过精算确定。有些机构的此类基金由于有较高的投资回报,已经不用再继续注资了,仅基金自身的本金和投资收益就足以 支付当期需要并能够保证支付所有人积累的养老金权益。

3.基金管理方式及资金投向。美国的待遇确定型(DB)养老金基金有很多。大的企业和大学等机构 通常都有自己独立的养老金基金,有些部门,特别是政府系统则往往是建立多个机构联合的养老金基金。

各个企业或非企业机构所建立的待遇确定型养老金基金 都要成立一个管理机构。管理机构通常有雇主代表、雇员代表以及熟悉投资和精算的专业人士构成。这一机构作为基金的信托人,对基金负有监护并保证其安全的法 律责任。其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雇员具体待遇水平的确定、筹资比例确定等具体业务工作,二是投资管理。

在美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养老金基金 的投资都不是由基金的管理机构(信托人)直接实施的,而是由基金管理机构(信托人)委托专门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即基金管理和投资是完全分开的,二者之间 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基金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一是确定投资原则和大投资方向;二是负责在众多竞争性的专业投资机构中选择投资代理人;三是与所选择的投资机 构共同确定投资计划;四是全面监督投资代理人的行为及投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待遇确定型养老金基金管理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公司的基金管理机构自己进行投 资,即这种管理机构兼有信托人和投资人的双重身份。

美国DB基金的投资方向非常多,既有股票、债券,也有不动产以及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对资金投向及 投资比例,政府没有规定,而是由基金管理机构自行决定。通常,基金 管理机构都采取分散的组合投资方式,以防范风险并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4.政府的作 用。虽然待遇确定型的雇主养老金计划为非强制性计划,但在其组织和运作过程中,政府仍然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一是规定基本组织方式。如前所述,雇主可以自愿 选择何种类型的养老金计划,但一旦决定建立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计划,根据1974年的法案,就必须是基金制的。二是进行税收调节。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所有 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在领取时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三是对基金管理者以及投资者的行为有严格而详细的法律规定。当然,有关规定并不仅仅是针对待遇确定型养老 金基金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而是对各种类型基金管理者(信托人)和投资者的共同规定。四是针对可能出现的投资失败情况,政府建立了担保(再保险)机构 PBGC,防止个别基金投资失败使雇主和雇员利益严重受损。总体上说,政府在这一养老金计划中的作用是利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监管。

(二)缴费确定型(DC模式)1.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实施缴费确定型(DC模式)的基本方式是为在职的雇员建立个人账户,按期进行资金注入并进行积累、投资。雇员 退休后,账户中的本金及投资收益归雇员所有,用于养老。

与DB模式中多数机构的资金注入为雇主单方义务不同,DC计划中对个人账户的缴费大都是由雇主 和雇员共同缴纳的。与DB计划相似的是,由于它也属于非强制性计划,所以不同企业及非企业机构雇员个人账户的资金注入比例有很大不同。即使在同一机构中,不同雇员所得到的雇主对个人账户注入资金的多少,通常也有区别,这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谈判。

2.政府 对缴费有税收优惠,但有总量限制。虽然DC模式的 雇主养老金计划为自愿计划,但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这种支持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税收优惠。

美国政府对DC模式的雇主养老金计划税收优惠的最基本做法 是税收延迟。即雇主和雇员向个人账户注入的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或者说不计入个人所得税计费基数),待最终领取养老金时再根据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税收延 迟与不延迟对个人的意义在于,它将所得税增值的大部分利益让给了个人。但税收优惠有最高限额。比如在2000年,对企业雇员个人注资部分的最高税收优惠额 度为全年1.5万美元,加上雇主注资,最高税收优惠额度为全年3万美元。上述限额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工资及物价指数等因素的变动经常进行调整。

税 收优惠是通过税法规定的,而且对于企业、非营利机构和政府机构分别有401(K)、403(B)及457条款。之所以制定不同条款,主要是因为上述不同类 型机构有着不同的资金来源方式和不同的税收及财务管理方式。另外,对不同类型机构雇员规定的最高税收优惠限额也有不同。2001年,对非营利机构雇员DC 计划免税限额(包括雇主和雇员双方注资)为每年3.5万美元。

3.缴费确定型(DC)个人账户资金管理方式及投资方式。个人账户资金管理与投资方式基 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与待遇确定型(DB模式)所积累基金的管理方式类似,特定企业或非企业雇主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集中起来并建立承担信托责任的管理机 构,管理机构决定投资方向并选择投资机构或产品,个人不参与投资过程。另一种方式则是给个人账户的拥有者以选择投资机构或投资产品的权利。较为普遍的 做法 是,建立DC计划的雇主仍建立个人账户管理机构,但该机构并不承担决定投资方向以及选择投资机构或产品的责任,而是协助个人账户的拥有者进行投资选择。具 体地说,此类机构首先要在市场上众多的投资机构以及更多的投资产品中进行选择,通常是选择一个或多个投资机构以及这些投资机构的几个或最多几十个具体投资 产品,然后将所选择的清单提供给个人账户的拥有者,并提供不同投资产品投资内容、风险程度、收益前景等方面的咨询,最后让个人进行选择,决定自己账户中的 资金究竟投向何方。当然,如果一个雇员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利,这一机构可以帮助个人进行选择,但原则上不承担风险责任。另外,个人账户资产记录等具体工作都 是由这一机构完成的。在上述两种资金管理方式中,给个人以选择权利已经成为主流。个人不仅有选择投资机构和投资产品的(有限)权利,也可以照规定的时间和 方式比较便利地变更选择。

与DB计划的基金投资方向类似,缴费确定型(DC)养老金的投资方向也非常多,包括股票、债券等各种金融产品。但具体投资方 式并不是由个人或雇主成立的信托机构直接购买股票、债券等,而是购买主要有专业投资机构发起成立的各种基金、保险公司的年金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其中,投向 共同基金是DC计划养老金投资的主要方式,养老金也成为美国共同基金的主要来源。目前,美国共同基金八千多只,基金类型主要有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 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不同基金有着不同的投资方向及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目标,以适应不同人的需要。

4.政府的作用。在缴费确定型(DC)的雇主养老金计 划中,政府的 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政府不对DC计划的养老金 投资提供担保。三是除税收优惠政策外,还有对参保人的约束政策。比如,在59.5岁以前,个人原则上不能提取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否则就要有一定的经济处 罚,等等。

(三)两种雇主养老金计划的变动趋势无论是待遇确定型(DB)雇主养老金计划还是缴费确定型(DC)养老金计划,都一直呈现不断增长之势。至2001年,DB计划的积累额为18650亿美元,DC计划的积累额更是高达24520亿美元。可见,DC计划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DB计划。虽然DC计 划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到1997年,其资产规模已超过DB计划的资产规模。DC计划日益受到青睐的原因在于,对雇主来讲,其可以 避免待遇确定计划的风险并降低管理成本;对雇员来讲,其最大的好处是可携带,便于职业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许多企业和非企业机构同时拥有待遇确定 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养老计划。有些规定一个人只能参加一种养老金计划,有些则允许个人同时参加两种计划,当然,其中是有条件限制的。

三、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1.它是一个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的计划。按照美国现行规定,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都可以开设个人退休账户,而且不论其是 否参加了其他养老金计划。

2.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为鼓励个人储蓄养老的发展,政府对个人开设退休账户提供税收优惠。目前的税收优惠方式有两种:一是普 通的税收优惠,基本方式是税收延迟,即向账户注入资金时不计入个人所得税计 费基数,只是到提款时才根据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对特殊形式个人退休账户的 税收优惠,基本方式是在注入资金时不免所得税,但对本金最后获得的投资收益(包括投资分红、利息等)免税。而一般情况下,银行储蓄利息、投资收益等在美国 都是要纳税的。由于有税收优惠,所以对注入个人退休账户的资金是有限额的。如目前规定,每年每人向个人退休账户注入的免税资金最多不得超过2000美元。

3.资金投向。个人退休账户大都开设于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换句话说,投资是通过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完成的。在美国,人们可以便利地将个 人储蓄养老金从银行转到共同基金,或从一只共同基金转向另一只共同基金。总体来说,通过共同基金投资是目前个人储蓄养老金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到2000 年,进入共同基金的个人储蓄养老金资产就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

4.政府的责任。政府在个人储蓄养老计划中的责任与政府在缴费确定型雇主养老金计划(DC模式)中的责任基本相同。一是提供税收优惠;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政府同样也不对个人储蓄计划的养老金提供担保;三是对与个人储蓄养老 账户有关的缴费与提取上,也有一些约束性政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 于社会保障,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我们通常将社会保障制度理 解为: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 给予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将社会保障的几个组成部分称为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 利等。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开始使用“社会保障”一词。

一般讲,社会保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国家。但是国家和政府 不是社会保障唯一的责任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在社会保障中所起的作用和应担负的责任也是很重要的。(2)社会保障是以社会化的保障手段来适应市场经济 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它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以再分配方式转移支付,但这不是唯一办法。(3)社会保障作为经济福利制度,其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 要。(4)社会保障的出发点和初衷是为了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但非取而代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低工资,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残承担无限责任。

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实行社会统筹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养老、医疗、失业等险种的社会统筹。其特点:一是DB型,即保险待遇继续按国家统一规定不变;二是社会共济,代际转移;三是“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略有结余”。第 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进入体制创新阶段。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把社保体系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出了以下重要原则: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 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 受能力相适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

在 实际工作中,为了推进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1998年,我国实施了一个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二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 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条社会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目标的高度概括。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 30 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逐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详见下图)。

一、社会保险体系

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为全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截止1956年底,国家也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做出了相应的保障规定,它同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一起构成了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 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据此,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组成的社会保险体系。

(一)养老保险

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已统一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保险(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还未出台统一的办法。农村养老保险还在进一步探索。

1、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上是按照城乡有别、企业先行的原则分层次展开的。

31(1)基本制度

企 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起步的。90年代,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关于深化企业职 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和《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一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从“企业自保”逐步转向社会共济,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从现收现付、代际转移向预筹积累,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提供了物质保障;三是企业职工退休费用从国家和企业包揽转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明确基本养 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原则;四是在“统账结合”的前提下,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企业缴费比例,不能超过工资总 额的20%;统一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统一个人账户规 模,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个人缴费比例从1997年始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 基数的4%,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减少1%,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减少 到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3%;统一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

1998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把实行行业统筹的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属地管理的实施,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在统一规范方面前进了一大步。目 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主要实行部分积累模式,这主要是考虑了中国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模式的特点。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人口抚养 比迅速提高,是影响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最关键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来的早,速度快。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已突 破10%,开始进入老龄化时期。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经过了80-100年的时间,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到来的,而中国完成这个进程仅用了34 年,并且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二是数量大。到2025年,当全世界老年人口达到11.21亿时,中国老年人口占1/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 到来,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越来越高,职工负担系数急剧提高。据有关测算,抚养率将从1990年的14.8%增加到2010年的27%、2020年的 37%、2030年的47.3%。因此,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巨额的养老保险费负担将全部压在下一代在职职工身上,企业和职工都将难以承受,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但若转到完全积累模式,一旦政治上出现**、经济上出现通胀等整体风险,在职人员不但要承担自己积累资金 的风险损失,还要承担已退休人员积累资金的风险。而且据测算,如果按完全积累式筹资,养老保险负担率一开始就要达到工资总额的34%以上,2021年达到 最高值37%,这样的负担将使企业

难以承受。因此,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一方面对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筹资,另一方 面对在职职工建立一定比例的积累基金,这正是基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老龄化进程快等基本国情做出的选择。

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 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主要是调整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筹资规模,并且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实账运营,以实现养老基金从实际上的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

(2)管理和运营

养 老保险缴费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实行集中、统 一征收。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会 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管理职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委托具体负责基金的管理业务,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基金监 督职责。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专款专用。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 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社会保险资金不足,是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进一步筹集和

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社 会化管理服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和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社会保险金社会化 发放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或邮局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建立基本养老金账户,按月将规定项目内的应付养老金划入账户,这样就减轻了企业的 事务性负担。(3)基本状况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02年末全国11128万人和3608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6.71%。其中,企业参保职工9090万人,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3333万人,分别比上年 下降1.17%和增长5.31%。绝大多数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71.5亿元(其中当年征缴收入2551.4 亿元,比上年增加459.6亿元,增长22.0%;当年中央财政补助408.2亿元),支出2842.9亿元,2002年末基金滚存结余1608.0亿 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目标基本实现,年末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为99.4%,比上年底提高1.6个百分点。目前,部分地区开始进行企业离退休人员 纳入社区管理的试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调剂功能进一步增强。到2001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均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或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1991 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 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1995年劳动部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决 策程序、资金来源、管理办法、待遇给付、经办机构、投资运营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确立了基本的政策框架。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 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明确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 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需要至少具备 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已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按时足额缴费、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企业内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或集体 谈判制度比较健全等。国家对企业年金的发展一般采取税收优惠、法律政策规范和必要的监管等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监管下,我国企业年金开始建立 和发展起来。截止2000年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部门或单位开展了企业年金工作。目前经办企业年金的形式,主要是 由地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企业和行业经办。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16247家,参加职工有560.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 5.3%。历年基金积累191.9亿元,人均3425元。

目前,企业年金发展有如下特点:一是行业发展快于地方,水平高于地方。行业人员为 395.7万人,占70.6%;地方参保人数为164.6万,占29.4%。行业积累基金149.3亿元,人均3773元;地方积累42.6亿元,人均 2588元。二是经济水平决定年金发展水平。从区域分布看,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北京等地区基金积累较多,超过亿元,仅上海就积累基金22.2 亿元。临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内地省份。从行业分布看,电力、石油、民航、电信、铁道等行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积累达到58.7亿元,占全 国积累基金的31%。三是国企参保积极性高。行业参保企业中参保国企占到93%,地方参保企业中,国企占55%。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与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目前,全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在改革 试点中,大都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逐步实行个人缴纳养

老保险费。二是基金筹集以支定收,略有结余,逐步积累。三 是为职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或手册,探索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四是养老金由离退休人员所在单位支付逐步改为由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代为发放。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作法:一是确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二是确定单位和个人缴 费比例。单位缴费比例一般在20%左右。少数实行个人缴费的地区,缴纳比例起步一般为1%或3%,最高限定在8%。三是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同试点记 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不尽相同。四是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总体改革办法,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够规范。

4、农村养老保险

改 革开放以前,我国主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加上有限的集体(人民公社制度)保障。80年代以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乡村及乡镇企业,仿照城市职工养 老保险的做法,探索建立了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随后,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 步实行”的要求和国务院的决定。199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展了建立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2年,民 政部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体现了自我保障为主、互助互济为辅的原则。1995年,《国务院办

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的重要措施”。1999年国务院转发《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对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行清理整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有 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至2002年末,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55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462万人,有124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险累积余额为233亿元。

(二)医疗保险

1、城镇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按补偿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补偿方式:一是将医疗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二是对参保人员给予全部或部分的医疗费用补偿。

建 国初期,我国曾于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逐步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适用范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根据1952年发布 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从80年代以来,我 国开始改革传统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92年,广东省深圳市率先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改革。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

和个人 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制定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选择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简称“两 江”)进行试点。1996年,又扩大了试点范围。与此同时,海南、深圳、上海等地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疗改革探索。

在认真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 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水平、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新的筹资机制,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原则上实行地市级统筹。目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费 用的筹资控制标准: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具体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可适当调整;二是建立统筹 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单位缴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另一部分即缴费的30%左右划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 户;三是明确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法。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额和住院医疗费用,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 和门诊费用;四是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化;五是健全基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六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积极发展社区 卫生服务事业;七是妥善解决有关人员医疗待遇,尤其是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福利型 保障变为社会保险,从财政和企业大包大揽变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责,从单位自我保障和自我管理变为社会互济和社会化管理;二是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观 念,其特征是公正性、有效性和可承受性;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同步改革,充分体现了互济原则;四是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到 2002年年末,全国绝大部分地级以上统筹地区组织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14万人,增长29.0%。全年基本医疗 保险基金收入607.8亿元,支出409.4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450.7亿元。当前,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和基础,我国还在积极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主要还有: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及社会医疗救助等。职 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是各地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解决封顶线以上大额医疗费用的医疗补助办法。保险费一般按每个职工一年缴纳一定 额度费用的办法筹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大额医疗费用补助金,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开管理,分别核算。参保职工发生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大额 医疗费用补助金按一定比例支出。

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是保持国家公务员队伍稳定、廉洁,保持政府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 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意见》,明确了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由企业自主举办或参加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社会医疗救助是在政府支持下,依靠社会力量建立的、主要面向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医疗救助的对象是无固定收入、无生活依靠、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失业者、残疾人,以及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者。

商业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职工自愿参加。目前的主要险种有一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伤残保险等。

2、农村合作医疗

合 作医疗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适合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制度,它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的风险。5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的农民在集体的扶持下,自 愿组织实行集体医疗保健制度,被称为“合作医疗”。1959年召开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后,这一制度在广大农村逐步推广。到1965年,全国已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部分县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掀起了合作医疗的高潮,但由于受到了“左”的影 响,出现了平均主义、一刀切、超越客观可能性等弊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合作医疗的新形式。1994年党的十 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

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等五部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要坚持民办公助、自愿量力、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个 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

(三)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不同之处在于失业保险具有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职能。

建 国初期,我国曾于1950年发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实行过短暂的失业救济制度,但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失业救济制度逐步 被取消。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国于 1986年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93年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原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作了部 分调整。一是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对象从原有的四种人扩大到七类九种人;二是将基金省级统筹调整为市、县统筹,并在省和自治区建立调剂金;三是明确 失业保险应当与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四是将缴费基数由企业标准工资总额改为工资总额;五是制定了罚则,加大了执行力度。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失业 保险制度,我国在1999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第一次明确将过去的“待业保险”正名为“失业保险”,并把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失 业单位及其职工。

主要内容,一是提高了失业保险的缴费率和统筹层次,城镇企业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每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 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们政府视定;二是允许省、自治区建立失业保险调剂 金;三是调整了保险待遇。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下 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在国有企业脱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1998年6月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切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 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自下而上地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体系,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是“三三制”,即原则上由国家 财政预算安排1/

3、企业负担1/

3、社会筹集(包括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1/3。

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建立了20多万个再就业服务中心,90%以上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 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试点方案》,确定选择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从2001年1月1日起,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

减员原则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各地用三年左右时 间有步骤地完成向失业保险并轨。辽宁省经过两年的试点,到2002年底,全省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由2000年底的4801个减少到371个,在中心的下岗 职工由44万人减少到3.9万人,享受失业 保险的人数由18万人增加到82万人。累计有124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达到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计划人数的95%。近年来,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对象不断增加。2002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02亿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8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215.6亿元,支出1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 %和18.9%。

(四)工伤保险

工 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前,我国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1951)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78)对工伤保险待遇作了明确规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这是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它标志着我国旨在建立覆盖所有企业、各类职业的工伤补偿、工伤预防、职业病康复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伤保险制度初步形成。改 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一是建立工伤保险基金,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各地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基金,实行地 市级统筹,集中调剂和使用;二是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各种所有制的各类企业和劳动者都要

参加;三是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四是制定科学合理 的伤残等级评定制定。

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主要包括:工伤医疗期发生的医疗费用;工伤医疗期结束后根据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确定的伤残补助金、抚恤 金、伤残护理费等。2002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44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2.0亿元,支出19.9亿元,年末 基金滚存结余81.1亿元。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仍由该单位支付工伤待遇的责任。

(五)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在劳动者因 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产假、生育津贴和医疗服务。1994年,劳动部发布了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把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生育保险按属地原则管理,生育保险费用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原则筹集 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不超过1%)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2002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4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1.8亿元,支出12.8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29.7亿元。

二、社会救济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

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安全网”。城 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我国传统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原有的社会制度相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扩大了保障范围;二是保障 资金来源由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过渡到财政负担方式;三是提高了社会救济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四是保障标准有了提高。

1993年,上海市 率先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 出,“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1999年年底前在全国所有 县级以上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建立这项制度,使这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阶段。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 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条例》规定了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 保障的条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和资金来源的渠道,以及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和权限。同时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申请、核实、审批、监 督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 人

员: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按照当地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制定,并且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各地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别。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目前,各地已普遍将保障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原来实行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分担的地方也已全部转为由财政统一负担保障资金。

2002年7月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02年底,共有2064.7万城镇居民、819万户低保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用低保资金10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亿元。2002年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52元。

(二)农村救灾和扶贫开发

建国以后,我国救灾工作逐步形成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救灾方针,在时间中积累了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的救灾经验。从1950到1978年,国家共下拨94.5多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了传统的救灾方式,实现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救灾格局,增强了救灾工作的活力和群众的防灾抗灾能力。与此同时,把救灾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

在 完成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后,国家又制定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 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02年9月,全国已经确定了12万个重点贫困村,制定了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经 济、增加收入有机结合的扶贫开发规划。与此同时,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社会力量不断增多,国际性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我国的扶贫事业。

三、社会福利

社 会福利制度是指政府出资为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而建立的制度,也包括传统体制下国家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而提 供的物资帮助和生活保障。为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权益,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和《农村五保供养 工作条例》(1994年)等法律法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和社区社会福利服务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截 至2001年底,全国由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327个,收养了19.1万人;集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5万个,收养了3.4万人;社会福利企业 3.8万家,安置残疾职工69.9万人。此外,我国还通

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筹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2001年,社会福利事业共募集资金42亿元。

(一)城市社会福利

我 国的集体福利事业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系统。在城市,集体福利主要由企业、事业以及机关团体举办,内容包括三类:一是为职工提供方便或减轻家务劳动而兴建的 集体福利设施;二是为减少职工生活费用开支而实行的福利补贴;三是为活跃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生活素质而建立的 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和组织的活动。

城 市集体福利是伴随着实行低工资制而产生和发展的。对城市集体福利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已经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切实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1995 年,有关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部分福利通过工资改革逐步实现了货币化。为了 配合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加快社区服务业。1993年,民政部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提出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的社区服 务业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五保”

“五保”制度是农村集体福利的重要形式,只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和无法定或义务抚养人的老 年人、未成年人以及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复员退伍军人等,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根据《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 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实行,“五保”制度逐步在农村普遍实行,50

下载2社会保障法[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社会保障法[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法练习题A

    社会保障法练习题A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 2、 社会优待二、简答 1、 我国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哪些情形,停止领取失业保险 金? 2、补充养老......

    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论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意义与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单项选择题 1. 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 c )。 A. 高温补贴 B. 科研津贴 C. 婚、丧假工资 D. 奖金 2. 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劳动......

    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一、 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也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

    2011294773839000018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中国自考人(.cn)——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法复习题1[本站推荐]

    社会保障法 填空 1.德国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罗斯福当政时期即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法》为名的法律。罗斯福把《社会保障法》看作是其“新政”的“奠......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肇庆学院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13年课堂期末测试 (一) 论述题 1.论《劳动合同法》中如何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2.论述我国劳动保险体系的特色 案例题 P159页家乐福超市女......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试卷(定稿)

    中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2017-2018学年 第一学期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A卷)课程考试试题 考试说明:本试卷为 闭 卷考试;试卷中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总分:100分,A.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