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2005年11月份,我们根据区领导有关“村改居”社区如何融于城市的指示精神,对郊区护城、东郊、南坪、东江4个乡镇18个村改居社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问题
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
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社区。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一条臭水沟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村里出钱安装的,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2-4倍。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根据“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范围,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多数村改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靠社区自己筹措,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如皂果树社区共有9名卫生清扫员(每组一名),每名清扫员月工资500元,年需工资5.4万元,由社区自己解决。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了卫生创建工作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多,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倒。
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按农村集体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270-300元(城市居民房屋的品补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按城市标准收费,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农民每户只需600元
四盼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在工作经费方面,这些村改居社区自2003年、2004年改居以来,未能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享受同等待遇,即未得到市政府给予的每社区3万元财政补助待遇。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未能享受城市社区的资金补助优惠政策。村改居社区如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要求享受城市社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补助15万元(改建补9万元)的待遇。
五盼失地居民有出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20多年来共被征用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2003-2004年,区政府对郊区18个村实施撤村建居委会。目前我区村改居社区有失地居民10000多户、34000多人,其中有劳动力22430人。这些失地居民由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另谋职业相当困难,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待遇,生活无着落,社会保障未完全落实。
六盼实现“一区(社区)一警”。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城市每个社区都己配备了一名警察,协助社区健全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但村改居的社区没有实行“一区一警”制。由于村改居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暂住人口多(如仙源社区居民房屋基本都由文理学院学生租用),情况十分复杂,比城区和纯农村都难管理,综治维稳工作使村改居社区压力大,盼望在村改居社区实行“一区一警”,加强综治维稳工作。
七盼村改居社区能规范管理。村改居社区目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规范,似村似居,几不管。有的部门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要求村改居的社区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有的社区还被下达了沼气池推广任务等。多数村改居社区未按城市社区标准要求自己,上墙的规章制度还是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标准方式还是农村那一套。他们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常发[2005]1号,区委、区政府常武发[2005]3号文件精神,规范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责,免去不应由村改居社区承担的工作。
八盼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由于村改居以前,驻村里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明确由城市相关社区管理。现在村改居以后,这些单位地域范围在村改居社区的地盘内,但却不归村改居的社区管,要求实行属地管理。
二、对策
撤村建居委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保护转非居民利益提高转非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变“村委会管居民”这一尴尬局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为帮助村改居社区尽早融入城市,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思想观念上要强化城市社区意识。一是区直部门要增强法制政策观念。18个村改为社区居委会,
第二篇: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2005年11月份,我们根据区领导有关“村改居”社区如何融于城市的指示精神,对郊区护城、东郊、南坪、东江4个乡镇18个村改居社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问题
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
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社区。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一条臭水沟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村里出钱安装的,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2-4倍。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根据“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范围,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多数村改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靠社区自己筹措,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如皂果树社区共有9名卫生清扫员(每组一名),每名清扫员月工资500元,年需工资5.4万元,由社区自己解决。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了卫生创建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多,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倒。
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按农村集体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270-300元(城市居民房屋的品补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按城市标准收费,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农民每户只需600元
四盼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在经费方面,这些村改居社区自2003年、2004年改居以来,未能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享受同等待遇,即未得到市政府给予的每社区3万元财政补助待遇。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未能享受城市社区的资金补助优惠政策。村改居社区如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要求享受城市社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补助15万元(改建补9万元)的待遇。
五盼失地居民有出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20多年来共被征用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2003-2004年,区政府对郊区18个村实施撤村建居委会。目前我区村改居社区有失地居民10000多户、34000多人,其中有劳动力22430人。这些失地居民由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另谋职业相当困难,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待遇,生活无着落,社会保障未完全落实。
六盼实现“一区(社区)一警”。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城市每个社区都己配备了一名警察,协助社区健全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但村改居的社区没有实行“一区一警”制。由于村改居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暂住人口多(如仙源社区居民房屋基本都由文理学院学生租用),情况十分复杂,比城区和纯农村都难管理,综治维稳使村改居社区压力大,盼望在村改居社区实行“一区一警”,加强综治维稳。
七盼村改居社区能规范管理。村改居社区目前承担的职责不规范,似村似居,几不管。有的部门从自身需要出发要求村改居的社区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有的社区还被下达了沼气池推广任务等。多数村改居社区未按城市社区标准要求自己,上墙的规章制度还是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标准方式还是农村那一套。他们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常发[2005]1号,区委、区政府常武发[2005]3号文件精神,规范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责,免去不应由村改居社区承担的。
八盼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由于村改居以前,驻村里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明确由城市相关社区管理。现在村改居以后,这些单位地域范围在村改居社区的地盘内,但却不归村改居的社区管,要求实行属地管理。
二、对策
撤村建居委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保护转非居民利益提高转非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变“村委会管居民”这一尴尬局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为帮助村改居社区尽早融入城市,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思想观念上要强化城市社区意识。一是区直部门要增强法制政策观念。18个村改为社区居委会,
这是区人民政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做出的决定,既顺应了城市发展要求和群众的呼声,又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是合法有效的。因此,各级领导及其区直机关都要尊重法律事实,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村改居的事实,在发文件、开会议、布置时,要将村改居的社区与城市社区同等看待,一个标准严要求。在称呼上不能再称其为某某村。要坚决克服目前存在的不尊重村已改为社区居委会这个事实,仍称呼其为某某村委会的不当做法。总之,要从观念上来一个转变,切实把村改居的社区当社区,不再随心所欲地乱称呼。不再在已改居的社区树立农村方面的先进典型,布置农村任务,而要引导村改居的社区逐步融人城市。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指导社区时,要将已改居的社区与未改居的村区别开来,属于农村的任务尽量不要安排给村改居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应享受的照顾政策应原原本本地为其兑现。乡镇要明确分管社区的领导和专干,及时指导村改居社区的,帮助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的规章制度。特别要注意在称呼提法上不再称已改居的社区为某某村,并一以贯之认真坚持。
三是作为村改居的社区,适用的法律由《村委会组织法》变更为适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严格按照《居委会组织法》,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已改居的社区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教育居民从思想观念上要来一个转变,首先要做到把自己当成一个城市人看待,在土地管理、卫生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方面,要更加严格要求居民。
(二)实践上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村改居社区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许20年、30年或者更长;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必要一筹莫展。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要立足于尽量为村改居的社区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对社区提出的“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规范村改居社区职责”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区委、区政府能够研究解决的要尽快研究解决。(1)关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经费问题。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常办发[2002]4号文件关于“社区居委会按每个每年2万元的标准,纳人区县(市)财政预算。市财政对市城区(含德山镇和武陵镇)的社区居委会每年每个补助3万元”的精神,目前,区级财政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落实了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2万元的经费(实际平均每个每年2.75万元)。市级的3万元补助经费没到位。区委、区人民政府要积极争取,尽快落实市财政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3万元的财政补助款。(2)关于“市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问题,区委、区政府以及区城管局要积极向市里汇报,争取市环卫处尽早将村改居社区的卫生清扫纳入其职责。(3)关于规范村改居社区职责问题,建议由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1号文件和区委3号文件执行从而规范村改居社区的职责,改变其“居委会身份、农村的搞法”问题。
(三)政策措施上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1)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社区”问题要积极向市财政、建设、规划、公用事业等部门汇报呼吁,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延伸到社区,改善那里的居住环境,增设公益服务设施,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消灭卫生死角,改善人居环境。(2)关于“拆迁品补按同一身份对待”问题,要多向市建设、规划、国土、拆迁事务处汇报呼吁,争取有关部门制订村改居社区居民房屋拆迁品补方面的新政策,消除不平等待遇,维护转居社区居民利益。(3)关于“村改居社区实现“一区一警”问题,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政法委、市公安局汇报联系,争取为郊区18个村改居的社区实现“一区一警”。(4)关于“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问题”,建议在撤乡建立街道办事处调整区划时一并研究,暂时不改变现状,以前已明确由城市社区管理的维持不变;今后新成立的驻片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归村改居社区管理,以维护安定团结。
(四)切实解决好失地居民出路问题。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争取相关政策。一是对失地居民实行留地开发。建议市里出合相关政策,在今后的土地征用过程中,预留一部分土地给当地失地居民,量化到户,但不进行分配,明确相应的土地规划用途,由集体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失地居民集中开发办企业、办商业以及从事其它实业,既吸纳当地失地居民再就业,也为失地居民保持了一份长远的收益来源。二是对失地居民实行优惠政策。考虑到失地居民的实际困难,建议市里出台政策把失地居民与城市下岗职工同等对待,在就业政策上,加强和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居民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失地居民在办企业、经商和参与其它方面就业时,享受下岗职工创业有关减免税优惠政策,为他们自主创业营造宽松环境。此外,对失地居民享受社保、医保、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政策,也要尽快研究出台,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三是对失地居民的安置进行长远考虑。失地居民问题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伴而行,长期存在。因此,建议对失地居。民问题作长远考虑,对将要作为失地居民安置小区的土地及其设施要超前规划,把供水、供电等相关的生活设施配套纳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体系,避免重复拆近和重复建设。要通过上述办法,切切实实让失地居民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待遇,解决其“居民身份,农民待遇”的切身利益问题。
这是区人民政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做出的决定,既顺应了城市发展要求和群众的呼声,又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是合法有效的。因此,各级领导及其区直机关都要尊重法律事实,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村改居的事实,在发文件、开会议、布置时,要将村改居的社区与城市社区同等看待,一个标准严要求。在称呼上不能再称其为某某村。要坚决克服目前存在的不尊重村已改为社区居委会这个事实,仍称呼其为某某村委会的不当做法。总之,要从观念上来一个转变,切实把村改居的社区当社区,不再随心所欲地乱称呼。不再在已改居的社区树立农村方面的先进典型,布置农村任务,而要引导村改居的社区逐步融人城市。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指导社区时,要将已改居的社区与未改居的村区别开来,属于农村的任务尽量不要安排给村改居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应享受的照顾政策应原原本本地为其兑现。乡镇要明确分管社区的领导和专干,及时指导村改居社区的,帮助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的规章制度。特别要注意在称呼提法上不再称已改居的社区为某某村,并一以贯之认真坚持。
三是作为村改居的社区,适用的法律由《村委会组织法》变更为适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严格按照《居委会组织法》,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已改居的社区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教育居民从思想观念上要来一个转变,首先要做到把自己当成一个城市人看待,在土地管理、卫生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方面,要更加严格要求居民。
(二)实践上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村改居社区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许20年、30年或者更长;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必要一筹莫展。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要立足于尽量为村改居的社区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对社区提出的“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规范村改居社区职责”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区委、区政府能够研究解决的要尽快研究解决。(1)关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经费问题。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常办发[2002]4号文件关于“社区居委会按每个每年2万元的标准,纳人区县(市)财政预算。市财政对市城区(含德山镇和武陵镇)的社区居委会每年每个补助3万元”的精神,目前,区级财政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落实了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2万元的经费(实际平均每个每年2.75万元)。市级的3万元补助经费没到位。区委、区人民政府要积极争取,尽快落实市财政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3万元的财政补助款。(2)关于“市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问题,区委、区政府以及区城管局要积极向市里汇报,争取市环卫处尽早将村改居社区的卫生清扫纳入其职责。(3)关于规范村改居社区职责问题,建议由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1号文件和区委3号文件执行从而规范村改居社区的职责,改变其“居委会身份、农村的搞法”问题。
(三)政策措施上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1)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社区”问题要积极向市财政、建设、规划、公用事业等部门汇报呼吁,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延伸到社区,改善那里的居住环境,增设公益服务设施,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消灭卫生死角,改善人居环境。(2)关于“拆迁品补按同一身份对待”问题,要多向市建设、规划、国土、拆迁事务处汇报呼吁,争取有关部门制订村改居社区居民房屋拆迁品补方面的新政策,消除不平等待遇,维护转居社区居民利益。(3)关于“村改居社区实现“一区一警”问题,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政法委、市公安局汇报联系,争取为郊区18个村改居的社区实现“一区一警”。(4)关于“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问题”,建议在撤乡建立街道办事处调整区划时一并研究,暂时不改变现状,以前已明确由城市社区管理的维持不变;今后新成立的驻片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归村改居社区管理,以维护安定团结。
(四)切实解决好失地居民出路问题。要向市委、市政府
第三篇:调研报告-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精)
调研报告-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2005年 11月份,我们根据区领导有关 “ 村改居 ” 社区如何融于城市的 指示精神,对郊区护城、东郊、南坪、东江 4个乡镇 18个村改居社 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问题 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 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 社区。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 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 一条臭水沟 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 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 得到解决。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 70年代末,由村里出 钱安装的, 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 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 2-4倍。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 供水设施规划。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根据 “ 一把 扫帚扫到底 ” 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 范围, 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 多数村改 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 都靠社区自己筹措, 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如皂果树社区共有 9名卫 生清扫员(每组一名,每名清扫员月工资 500元,年需工资 5.4万 元, 由社区自己解决。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 经济压力难以承受, 从而影响了卫生创建工作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 多, 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 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 倒。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 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 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 按农村集体
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 270-300元(城市居民房屋 的品补标准为每平方米 1000-1300元。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 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 按城市标准收费, 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 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农 民每户只需 600元 四盼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在工作经费方面, 这些村改居社区自 2003年、2004年改居以来,未能和城市街道办事 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享受同等待遇,即未得到市政府给予的每社区 3万元财政补助待遇。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 未能享受城市社区的资金 补助优惠政策。村改居社区如新建或
改建办公用房, 要求享受城市社 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补助 15万元(改建补 9万元的待遇。五盼 失地居民有出路。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 20多年来共被征用 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 0.3亩以下。2003-2004年, 区政府对郊区 18个村实施撤村建居委会。目前我区村改居社区有失地居民 10000多户、34000多人,其中有劳 动力 22430人。这些失地居民由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 长,另谋职业相当困难,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待遇,生活无着 落,社会保障未完全落实。六盼实现 “ 一区(社区一警 ”。根据中 办发 200023号文件,城市每个社区都己配备了一名警察,协助社区 健全治安防范体系, 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 加强对 “ 两 释 ” 人员安置帮教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但村 改居的社区没有实行 “ 一区一警 ” 制。由于村改居社区位于城郊结合
部, 暂住人口多(如仙源社区居民房屋基本都由文理学院学生租用 , 情况十分复杂, 比城区和纯农村都难管理, 综治维稳工作使村改居社 区压力大,盼望在村改居社区实行 “ 一区一警 ” ,加强综治维稳工作。七盼村改居社区能规范管理。村改居社区目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规 范,似村似居, 几不管。有的部门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要求村改居的 社区挂 “ 农村党支部、村委会 ” 的牌子。有的社区还被下达了沼气池推 广任务等。多数村改居社区未按城市社区标准要求自己, 上墙的规章 制度还是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 工作标准方式还是农村那一套。他们 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常发 20051号,区委、区政府常武发 20053号 文件精神, 规范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责, 免去不应由村改居社区承担 的工作。八盼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由于村改居以前,驻村 里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明确由城市相关社区管理。现在村改居以后, 这些单位地域范围在村改居社区的地盘内,但却不归村改居的社区 管,要求实行属地管理。
二、对策 撤村建居委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保护转非 居民利益提高转非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变 “ 村委会管居民 ” 这一尴尬局面,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为帮助村改居社区尽 早融入城市,现提出几点建议。(一思想观念上要强化城市社区 意识。一是区直部门要增强法制政策观念。18个村改为社区居委会, 这是区人民政府根据《村
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的规定做出的决定,既顺应了城市发展要求和群众的呼声,又具 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是合法有效的。因此,各级领导及其区直机关都
要尊重法律事实, 增强法制观念, 充分认识村改居的事实, 在发文件、开会议、布置工作时,要将村改居的社区与城市社区同等看待,一个 标准严要求。在称呼上不能再称其为某某村。要坚决克服目前存在的 不尊重村已改为社区居委会这个事实, 仍称呼其为某某村委会的不当 做法。总之,要从观念上来一个转变,切实把村改居的社区当社区, 不再随心所欲地乱称呼。不再在已改居的社区树立农村工作方面的先 进典型,布置农村工作任务,而要引导村改居的社区逐步融人城市。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指导社区工作时,要将已改居的社区与未 改居的村区别开来,属于农村的工作任务尽量不要安排给村改居社 区, 属于村改居社区应享受的照顾政策应原原本本地为其兑现。乡镇 要明确分管社区工作的领导和专干, 及时指导村改居社区的工作, 帮 助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的规章制度。特别要注意在称呼提法上不再称 已改居的社区为某某村,并一以贯之认真坚持。三是作为村改居的 社区,适用的法律由《村委会组织法》变更为适用《城市居民委员会 组织法》。要严格按照 《居委会组织法》 , 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力度。已改居的社区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 要教育居民从思想观念上要来一个转变, 首先要做到把自己当成一个 城市人看待,在土地管理、卫生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方 面,要更加严格要求居民。(二工作实践上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村改居社区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 过程,这个过程也许 20年、30年或者更长;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 蹴而就,也没必要一筹莫展。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要立足于尽
量为村改居的社区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对社区提出的 “ 环卫处 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 ”、“ 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 ”、“ 规范村改 居社区工作职责 ”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区委、区政府能够研究解决的 要尽快研究解决。(1关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根据市 委办、市政府办常办发 20024号文件关于 “ 社区居委会按每个每年 2万元的标准,纳人区县(市财政预算。市财政对市城
区(含德 山镇和武陵镇的社区居委会每年每个补助 3万元 ” 的精神,目前, 区级财政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落实了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 2万元 的经费(实际平均每个每年 2.75万元。市级的 3万元补助经费没 到位。区委、区人民政府要积极争取,尽快落实市财政对村改居社区 每个每年 3万元的财政补助款。(2关于 “ 市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 村改居社区 ” 问题,区委、区政府以及区城管局要积极向市里汇报, 争取市环卫处尽早将村改居社区的卫生清扫纳入其职责。(3关于规 范村改居社区工作职责问题, 建议由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部门 要严格按照市委 1号文件和区委 3号文件执行从而规范村改居社区的 工作职责,改变其 “ 居委会身份、农村的搞法 ” 问题。(三政策措 施上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1关于 “ 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社区 ” 问题 要积极向市财政、建设、规划、公用事业等部门汇报呼吁,将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尽早延伸到社区, 改善那里的居住环境, 增设公益服务设 施, 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消灭卫生死角, 改善人居环境。(2关于 “ 拆迁品补按同一身份对待 ” 问题,要多向市建设、规划、国土、拆迁事务处汇报呼吁, 争取有关部门制订村改居社区居民房屋拆迁品
补方面的新政策,消除不平等待遇,维护转居社区居民利益。(3 关 于“村改居社区实现“一区一警”问题,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政 法委、市公安局汇报联系,争取为郊区 18 个村改居的社区实现“一区 一警”。关于“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问题”,4 建议在撤乡建立街 道办事处调整区划时一并研究,暂时不改变现状,以前已明确由城市 社区管理的维持不变;今后新成立的驻片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归村 改居社区管理,以维护安定团结。
(四)切实解决好失地居民出路 问题。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争取相关政策。一是对失地居民实行 留地开发。建议市里出合相关政策,在今后的土地征用过程中,预留 一部分土地给当地失地居民,量化到户,但不进行分配,明确相应的 土地规划用途,由集体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 失地居民集中开发办企业、办商业以及从事其它实业,既吸纳当地失 地居民再就业,也为失地居民保持了一份长远的收益来源。二是对失 地居民实行优惠政策。考虑到失地居民的实际困难,建议市里出台政 策把失地居民与城市下岗职工同等对待,在就业政策上,加强和实行 免费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居民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失地 居民在办企业、经商
和参与其它方面就业时,享受下岗职工创业有关 减免税优惠政策,为他们自主创业营造宽松环境。此外,对失地居民 享受社保、医保、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政策,也要尽快研究出台,以保 障他们的基本权益。三是对失地居民的安置进行长远考虑。失地居民 问题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伴而行,长期存在。因此,建议对失地居。民 问题作长远考虑,对将要作为失地居民安置小区的土地及其设施要超
前规划,把供水、供电等相关的生活设施配套纳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体系,避免重复拆近和重复建设。要通过上述办法,切切实实让失地 居民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待遇,解决其“居民身份,农民待 遇”的切身利益问题。
第四篇: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模版]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推荐本文
------------------
□ 梁 慧 王 琳
摘要: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它是有别于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的一种新型居委会。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改制工作仍在摸索当中。本文着重针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参与有限、经费来源模糊、法律法规欠缺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社区;村改居;“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城市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1-0171-0
3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农村地区自主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城市化的浪潮当中,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生活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到了城镇的水平或者接近于城镇的水平,或者是由于要适应村级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等形势,被强制性地划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之内,这些地区都面临着要进行“村改居”工作。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将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撤销,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用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被城镇化的原农村地区。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就是指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辖区范围内实施的有效组织管理。
我国“村改居”工作大体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发展仍未成熟。进行“村改居”地区有别于原来的农村地区,也与一般的城市地区相区别。因此,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管理进行区别比较,可以看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等方面。在管理主体方面,管理主体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它是由村委会转变为城市居委会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产生就是为了适应从原行政村过渡到城市社区的地区在管理工作上实现和平过渡;在管理体制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然采用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对社区的管理依然依靠传统的宗族关系手段,同时又受到城市居委会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城市居委会的衔接;在管理人员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的班子简单组合而成,社区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原村委会的干部担任。
第二,模糊性。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经费来源上比较模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为《居组法》)修改草案第26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工资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同时居民委员会的公益性设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需要委托居民委员会承办的事项,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而村委会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并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补贴,公共事务、村干部的工资等方面的支出也主要由村集体经济承担。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由于改革不到位,还存在集体经济成分,因而经费来源多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织。另一方面,指导“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法律规范比较模糊。城市居委会有《居组法》对其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村委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为《村组法》)进行约束,但由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其特殊性,在工
作中往往不能完全参考《居组法》的规定,导致在法律指导上比较模糊。
第三,环境复杂性。一是人口构成的复杂性。“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来,居民社会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环境是比较稳定和封闭,彼此之间存在联系。而城市社区的居民一般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间联系较少,生活环境比较开放,生活中显得更为独立。“村改居”社区多数处在城乡结合部,除了原来的居民,还会大量涌入的外来打工者,冲击着原有的人口构成。二是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村改居”后的社区经济成分比较复杂,农村原有的集体经济尚未完全转制或者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而依然存在。而且仍有少数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依靠土地生存。而城市社区的经济主要是比较成熟的工商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
二、我国城市“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改居”以后,由社区居委会代替了原来的村委会,管理体制发生改变,社区居委会也按照《居组法》的要求进行了改组。但由于在大部分地区,原村委会的影响力巨大,导致在实际改造的工作中,两者的关系没有理顺,在多方面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良好运行。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职能定位不明确
在职能定位上,“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职能能否顺利转变,将直接影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传统村委会的职能主要是管理本村事务,管理的是本村村民,以及对村经济组织进行管理,行政色彩较为浓厚。而城市居委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社区服务上,实现的应是服务职能,管理的对象不再只是原来的村民,还要面对很多外来的人口,对于经济部分则不再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未实现由行政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无法按照社区的要求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向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治安、教育、社会保障等社区基础服务工作。由于政府对农村向城市转变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准备不足,因此在取得城市发展需要的土地以后,不愿意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和人事安排,没有将新改造的社区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当中,将“村改居”社区事务留给原来的村组织自行解决。
(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的班子简单组合而成,社区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原村委会的干部担任的,这些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在管理工作上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威望和传统经验,还停留在使用“土办法打天下”的局面。无论在工作方法上,还是在管理理念上都显得创新不足,思想不够开放,再加上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导致他们在工作上创新不足。
(三)“村改居”社区居民适应能力不强,社区参与有限
首先,农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土地的依懒性很强,受到传统生活习性的影响,“村改居”虽然将其身份改变为城市居民,将其居住的地区由农村转变为城市,但很多人无法改变其农民的意识,下至居民,上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对社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行政村上。例如,不少居民仍习惯称呼居委会主任为“村长”,称呼其居住的社区为“我们村”。可见,居民仍不适应新的变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未改制之前。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是由社会招聘而来,居民对其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容易出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不能落实的局面。
其次,“村改居”以后,居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依靠土地生活,因此成为了失地人员。虽然这一部分人转变为城市居民,就业环境变得比较宽松,但由于大部分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工作,使这一部分人的就业存在困难。“村改居”的青年由于有年轻的资本,尚且可以快速地找到工作,但很多人特别是“4050”人员,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部分就地
安置的居民,由于缺乏技能和上进心,造成不少居民游手好闲、不思上进,不能融入到改变后的社区生活。
第三,由于选举制度的改变,导致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足。《村组法》规定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法直接差额选举出村委会。虽然按照《居组法》也是采取直接选举的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成员的产生采取的方法是间接选举或者直接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这对于“村改居”的居民来说,居民不能再像以前直接参与社区的事务,这会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力减少,唤醒不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从而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也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难以开展。
(四)经费来源比较模糊
由于涉及到原村民的实际利益和今后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但在“村改居”过程中产权制度等改革不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又没有出台统一的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的处置方法等情况下,在我国“村改居”工作中,我国很多地方都在这一环节被卡住了。很多地方由于缺乏指导,就直接简单地将生产大队改为居委会,将原来村民拥有的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实行“村改居”后的“集体资产权属关系不变”原则,将集体资产简单置换,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这一本来不应具有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城市群众自治组织接管了原生产大队的权力,造成“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和居办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局面。由于社区管理中的经费来源多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织,因此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则沦为附属地位,严重削弱了居委会的职权。根据《居组法》第十七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级政府受财力的限制,从减少政府开支的角度出发,往往未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而改由居办的集体企业所承担。这种结果导致政府把财政责任推给“村改居”社区,使其容易重走以前的由村委会作财政支出的旧路,更加使其政企不分,并且影响居办集体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
在“村改居”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制度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凡是要进行改革之前,要先立法,然后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改革,这样做既有法可依,改革又有法律的约束,又能落实改革工作。但“村改居”工作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因此在改制的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难以解决,如有很多“村改居”社区采用的仍是原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社保体系覆盖面低、保障水平较差,改制后的“村改居”社区居民未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我国城市“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跨度较大,体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村改居”工作存在其特殊性和敏感性,在进行新的组织体系的设置之前,我们要立足现实,基本保持原状,又要有适度的改革,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一步一步地转变为适合城市社区发展的要求的管理组织,实行和平过渡,从而安定民心。在管理方法上,要吸取原村委会的治理经验,借鉴村民自治的合理因素。例如在选举管理人员时,借鉴原行政村候选人的产生办法,即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法直接差额选举出村委会,保留民主的做法,发展基层民主。在管理模式上,要推进模式的创新,例如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自治体系,建立与基层党委、政府、社区企业等单位共建社区的机制;组建新的社区工作网络,招聘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加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村改居”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城市的管理体系,按城市的标准执行。
(二)推进“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能的转变,有效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要把一般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区分开来。应逐步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企业分开,将社区管理的公共事务与社区企业的经营行为分开,减少经济功能,增强管理、服务、教育等其他功能提供更多的社区公共服务。首先,“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要向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管理,以及进一步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村改居”以后,居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又失业的弱势群体。因此,“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着重完善劳动就业培训体系,“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和志愿团体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术培训;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良性沟通,扩大就业信息来源,为居民提供就业的平台。其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作为公益型服务的提供者,应做好整体的规划,为社区居民服务。由于公益型服务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的,而进行公益型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拨付。“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资金,还要依靠社区内企业的、志愿团体等提供的筹资。第三,在社区开展互助性服务。“村改居”地区在这方面具有优势条件,原来的行政村拥有传统的宗族关系,居民间相互关系非常密切,“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设立社区治安联防队伍,由社区的失业居民担任,利用他们对社区的熟悉度,对社区的治安状况进行管理;还可以培育志愿团体,定期探访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公益性服务。
(三)培训“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治理,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目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中有一部分是由原来的村委会工作人员所担任,其素质较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对来说,留任一部分工作能力强的原村委会干部是必须的,因为其对于“村改居”社区各方面比较熟悉,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但应注意对这一部分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转变其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强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除了依靠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必须结合“村改居”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民主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把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同时在培训学习的过程当中,为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可以引入工作人员的竞争机制,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绩效评估制度,从各方面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此外,还可以定期从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促进竞争机制的有效实行。
(四)积极推进“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首先,采用多种形式调动“村改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对社区居民树立强烈的社区意识,促使他们转变过去的原有观念,是促使他们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思想基础。强化宣传要注意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居民参与的机制。从长远来看,要使居民参与自治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就必须将居民参与社区推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依据有关法规、政策,通过民主程序和法定程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参与机制。三是要坚持社区需求本位原则,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来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从而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提高社区内单位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指社区中介组织,如志愿者协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社区共建的氛围,“村改居”社区内单位通过参与、支持“村改居”社区自治工作,使社区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与配置,促进社区与单位的共同发展。还需注意要在不断探索、总结共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机制体系,逐步把“村改居”社区自治推向制度化的阶段。
(五)健全法律法规,为推动“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由于缺乏有关“村改居”工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较难开展,难以推进“村改居”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已经出台《村组法》和《居组法》等相关法律,但“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由于其存在背景的特殊性,在过渡工作中,这两部法律都不能处理好有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和换届选举等有关问题,因此,应加快完善“村改居”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来约束和指导处理好过渡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地方文件,给予“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工作在程序上的指导。除了要制定文件,还应做好落实工作,保证文件的执行,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相关文件进行修改,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具有衔接功能的基层社区自治法规体系,以此来协调在村民向居民的过渡中出现的适用法律的相互冲突,以及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保障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的有序过渡,推动“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2]吴开松.城市社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邓泉国.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5]崔运武,任新民,苏强.中国社区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王振海,王义.农村社区制度化治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7]万雪芬.“村改居”社区转型期自治模式探微——以杭州市西湖 区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
第五篇:加强我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加强我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随着城市扩容提质步伐的加快,到2011年末,我区村改居社区已达到22个,居民近4万人。最近,民革武陵总支和护城乡政协联络处就我区村改居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目前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1、群众文化需求强烈。调查发现,农民离开土地变为居民,改变了世代以乡村为背景的生产生活方式,情感的失落,精神生活的贫乏,使他们急需社区文化生活充实自己。因此,农转非社区普遍反映,居民群众对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意愿。
2、文化设施建设落后。除仙源等少数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外,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是大部分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过去农村村庄规划和近几年征地拆迁后的各类工程项目建设,均没有考虑居民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建设问题,从客观上导致居民文化活动无法开展。老年人、中小学生的假期、休息日没有地方去,相当一部分居民只能通过串门聊天和打牌来消磨时光。
3、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偏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部分村改居社区的群众文体活动仍只停留在以离退休中老年女同志为主体自发组织的健身跳舞、自娱自乐层面,难以满
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要,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4、社区文化骨干队伍欠缺。村改居社区居民群众自发零散的文化活动,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安排组织,缺乏专业文化工作者给予系统地筹划安排。
5、活动经费严重缺乏。尽管早些年有关部门和乡镇对个别文化建设的样板社区提供了电脑、书籍等物资上的帮扶,但大部分村改居社区由于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少,其文化建设仍然处于缺钱少物的状况,各级政府对这一块的投入基本上是空白。个别有条件社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因经费问题而缺乏经常性、持续性及周期性。
二、对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重视程度。社区文化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而且对促进社区成员的社会交往、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建议区委区政府把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乡村干部绩效考核范围。
2、制定配套政策。提请市直有关部门制定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达标评估标准,成立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协调部门,建立文化活动场所、经费投入等保障机制,制定乡镇文化专干选拔聘用规定,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明确文化部门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防止多头管理、各自为阵、政出多门的现象,强化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工作的考核职能;借事业单位改革契机,配强专业人员,在适当增加编制和经费的基础上,由文化部门下派具有文化工作专长的干部到乡镇任文化专干,乡镇协同双重管理。社区单位的文化资源共享情况要列入各单位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
4、实行统筹规划和布局。提请市里将村改居社区文化活动、休闲场所建设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征地拆迁、公寓楼建设、房产开发、棚户区改造时一并考虑;加大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抓住国家“十二五”时期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契机,对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进行长远谋划、统筹安排。
5、实施精品社区文化战略。按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打造先进文化社区。创新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总结经验、抓住重点、推陈出新、提升档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村改居社区文化发展的新路子,以此推进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水平,防止低、俗、粗的文化垃圾占领社区群众文化阵地。
6、抓好社区文化基础性工作。做好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骨干的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干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树立最基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入手,通过开展科普、文体、法律、卫生等进社区活动,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积极培养志愿者工作队伍,不断充实完善村改居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动员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各界别投身到村改居社区文化工作的建设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吸引群众支持和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