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论文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在历练中弥补不足就成为了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
社会实践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与个性塑造与检验的良好方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人生意义大有裨益。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践意义 实践途径方式
正文:当代的学生,在知识和信息量的累计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前辈,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等方面依旧有所缺乏。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对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提供很大帮助。但是,在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群体更应该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同时也要了解和重视一些注意的事项。
一.社会实践
1、热爱社会实践工作,能经受考验,用满腔热情为社会实践工作添砖加瓦。砥砺品格,接受磨砺。社会实践工作者一定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眼光放远、心胸放宽,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勤于学习,努力实践,特别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社会实践者应该多学习,多实践。珍惜每一次深入社会的机会,在服务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工作中要竭诚服务,甘于奉献。社会实践者应把志愿奉献的美好理想与艰苦工作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做到思想准备到位、素质和技能准备到位,不论承担什么样的任务,都要努力发扬不怕困难、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精神。
2、要具备积极进取,善于创造的精神。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很好的耐心。要富有同情心,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的语气和语言。在工作中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要多动脑筋灵活把握现场的突发事件。注重礼仪方面知识的学习,应该注意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注意自身的安全。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开展,大学生能力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培养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辩证的唯物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检验书本知识的必要选择,是学以致用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现如今,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业率,学术研究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伴随着金融危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这些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现在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高考制度自从1977年恢复以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社会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社会阶层构成也在变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包括文化价值观,职业,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技能要求愈来愈高,特别
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将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团,大学生这个巨大的人才供给市场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能否缓和,这对大学生提出很大的挑战,社会
实践仅是培养良好素质的一个方面,意义却不容忽视。
所以,面对如此多变的社会形势和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利用
假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大有利益。
我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社会实践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实践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大学生们更多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从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通
过所从事的工作,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另一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综合能力往往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已有的能力得到锻炼,亟需提高的能力使大学生对自己缺陷有所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为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2.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构。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
时代是以人力资源为本的时代。作为智力资源的人才,其灵魂是创新精神。而只
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开拓精神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3.社会实践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与个性塑造与检验的良好方式。
高中时代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视野局限于纯粹的知识中,告别高中时代,大学的自由度提高很多,特别是思
想的自由度,价值观通常在这个时期形成,很多学生的思想仍旧停留在高中阶段,思维模式的转变,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我判断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们的思考
方式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主动积极的吸收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方
法,由于文化思想的多元并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也有影响,这就考验他们的判断力与决策力,种种不同方式的实践从许多不同方面检验学生的价值观,对
其价值观的形成修复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个性塑造是与性格自身的素质紧密相连的,学生可以在社会大浪中尽力展示自己,也可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学生对
社会的诸多不适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要求,实践使学生发现自己性格特点,行为特质,生活习惯与社会标准的距离,为将来完善自己探路。
4.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人生意义大有裨益。
这同时也是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文化有纪律,社会实践正式这些优良精神品质的试验方式,学生可从中体会劳
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对学生的价值追求,政治文化信仰都将
有影响。
5.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在于能够推进其职业生涯的建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
才的重任。然而,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必须深化大学生的职业
规划意识。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生涯发展意识、生涯决策能力、自我价值认知、职业定位等却一无所知,导致了不少“毕业即失
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要培养
合格的人才,这就有必要以社会实践为方法入手,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以
“规划”促“合格”。首先,通过行进中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个体可以逐步建立
与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选择
与生活方式,实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至此,大学教育便成为实时调整以满足
社会市场需要的一种“液态”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社会需求与
高校在在教学理论、专业和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常与现实脱节的局面,促进高校办学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人生规划中的关键是合理职业
定位。定位准确,才能使规划实用有效,否则,规划制订得再好也无法变成现实。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以活生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正确决策,科学规划人生;
认知自身的能力、能力倾向、兴趣、兴趣、个性等,以及明晰个人的职业价值,利于未来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合理定位。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就谈
不上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那么面对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需要,我国高校进行了扩
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把社会实践纳入
大学生培养计划,即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学生全体成才的要求。《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
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
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
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
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建构主义诠释让我们看到其深层的建构学内涵和长足性
行进意义,我们有理由看到其在高校教育中将呈现出深远的行动意义和越来越蓬
勃的发展新趋势。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学会认知。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大多喜欢参加过社会实
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体现自身价值。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促进集体协作。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管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忽略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呈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淡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工作,构建社会责任感。学会生存不仅是学会紧急避险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发掘自身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变化,增强生存能力。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一无所知,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认知自身的能力、兴趣、个性等,科学规划人生,对未来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拥有主动权,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上几点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内在表述,此外,大学生实践从以后走入社会来看,社会实践大多数人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此专业的最新动态,关心行情与就业前景,培养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技能,为就业找出路,同时也不乏一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报酬,增加物质生活来源途径,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方式
1、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出发,可以把其分为有偿性与无偿性。这也是主要的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偿性包括商品促销,家教,翻译员,家政员,商业贸易,校园代理人,文化演出,打杂工,文化宣传员,广告张贴发布等等;无偿性包括义务工作者,志愿者,社区义务劳动者等等。大学生的个人倾向不同,对实践客体的选择也不同,学生们普遍希望获得报酬,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补充,对于义工来讲,体验不同,意义自然不同,学生们从中获取的不是物质金钱上的鼓励,没有功利性,完全是自愿,精神上得到的影响会更大些。下面针对上述的几种方式加以阐述。
(1)打杂工是很多大学生暑假的主要生活方式。现在大学暑假一般都两个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找些零工做做既能锻炼自己,又能赚些学费钱,减轻父母压力,不失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社会实践方式。但是,这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因为很多大学生在急切找工作时,胡乱投简历,或者轻信招工人,往往是打了工但拿不到钱,或者是被骗报名费材料费等。更有甚者,陷入传销的陷阱,得不偿失。
(2)志愿者的实践活动是既辛苦又光荣的。他们既要做好自己,又要服务好别人。在取得圆满成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数以万计大学生报名参加的奥运志愿者。在采访中,有大学生志愿者感言:“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经历!”我想,这些幸运的志愿者同样也称得上有了一次最宝贵的社会实践!作为志愿者的大学生,他们可以是公路上维护交通秩序的协管同志,可以是义务到农村、到西部边疆执教的人民教师,可以是到基层当村长的干部。这种实践方式,在我看来是伟大的,是有智慧、有志向、有勇气的青年大学生所青睐的。
(3)实习工作也是一种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实践方式。大学生经过学校的介绍信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找一些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通常采取无偿的方式,对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锻炼。大部分家长支持子女的此类实践活动。在家和学校一门心思学习,需要在社会上慢慢磨炼,锻炼他们意志的品质。
2、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似的职业是最优的,比如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旅游区做义务讲解员;法律专业的学生在社区做法律宣传,法律调解员,师范生最好是家教工作。
3、实践客体的多元化,也就是职业角色的多角度化,包括文化教育,经济,娱乐等领域的职业,能够培养大学生们在不同方面的兴趣,锻炼不同的能力,比如做主持人与做家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侧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依学生们的兴趣所为。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就谈不上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那么面对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初次测评,对以后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实践使学生们逐步走入职业化道路,感受到职业人士的行为生活习惯,社会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大学生们自身素养的提高。因而社会实践很重要,实践方式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当今社会,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亟需,社会实践也是一种磨练自我的途径。
第二篇:2011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论文
孔雀东南飞
农村教师流失现象的调查
姓名 :李海洋
班级 :91011P13
学号 :13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教育的关注,但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 广大的农村基层学校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教师流失现象不断在农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演,一些优秀教师不断往城市拥挤,”孔雀东南飞”现象如今已经屡见不鲜,这无疑给本来就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已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美国著名学者琳达·达琳—哈蒙德曾指出,“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比其他变量要重要得多。”教师作为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刻不容缓.鉴于此,我和三个同村的大一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就农村教师流失现象做了一份调查, 从而可以大致得出现在社会存在的农村教师流失现象的基本情况.关键字:
教师流失 农村 教育 社会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
正文: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拜访了曾在我们小学任教的侯校长.侯校长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的母校只剩下9位教师,而且只有5位是正式教师,其他都是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时,在当地农村或其他地方临时聘请的社会青年做代课教师。我们还从侯校长的口中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缺额,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一些教学大纲规定开设的科目只好不开设,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使农村的教学得到改善和发展,农村学校必须要留得住教师”,侯校长如是告诉我们.通过和侯校长的谈话,我们大致了解到以下几点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1.首先是经济因素。毫无疑问,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是无法与城镇的工资水平相比拟的,由于农村教师经济收入水平低下,近20年来,我国城乡收入比明显拉大,1980年为2.8比1,1998年3.1比1,2002年为5比1。这样,其结果是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明显低于同一地区的城镇教师工资,也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加上乡镇经济基础薄弱,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更是“镜中花,水中月”。在对农村教师流失原因的探讨中,工资待遇低,酬不抵劳,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
2.学生家长教育投资理念转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更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教育设施齐全的城市中去读书.他们宁愿自己紧衣缩食,也不想将孩子留在农村读书.”农村教育设施差,是教不出好学生的”这一思想已经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这使得农村生源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重视.3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流动,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并非流进合格人才,流出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根据我们的的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主体通常是年龄在45岁以下,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并在优质课等教学评比中获奖的教师;也有担任过校长,副校长等职务而富有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流失的途径一般是参加经济发达地区学校、高一级学校、民办学校公开招聘,最终”孔雀东南飞”
3.农村学校对教师重视不够.在农村,诸多校内管理欠科学,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校内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农村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不认可主要是由于教师经济地位低、待遇差造成的。由于农村的大环境,没有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职业价值得不到体现,诸如教育投入不到位、教师工资拖欠、医药费报销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认可,没人愿意当教师;
农村教育落后是由来以久的,让我们许多人记忆犹新的就有这样的场景:几间土坯搭建起来的光线暗淡的教室,里面摆着长长短短、高低不
一、孩子们从自家带来的课桌椅。上课时孩子们有的三四个人挤在一起,有的扭曲着身子,有的弓着腰,读着书、写着字„„虽然这是过去,但如今大多数农村学校,也还是面貌不佳。许多学校场地有限,教室简陋,老师上课没有必要的教学器材,学生活动无去处,像什么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对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农村的整个教育与城市相比成为天壤之别,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困境中产生了失落、彷徨心理,在借助流失了的教师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榜样”在前,效仿者众,造成农村人心不稳的教师队伍见“利”思迁,“损不足”而赴“有余”。“往高处走,向利处流”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已不堪重负,而面对新课程,被动的应付是中小学唯一的选择。
教师是教育的“血脉”,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地快速地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所以应采取有力措施,对症下药,改革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优质教育,将摆在建设新农村重中之重的位置。
1.多渠道增加投入.“没有经济后盾,要大家专心投入工作不现实;没有经费,只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难以持久,更无法引进教师。”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真正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教育,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加强在县一级政府统一管理前提下,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可考虑在正常的工资晋级之外,对在农村中小学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给予奖励工资、额外晋级等方式的鼓励,以吸引新任教师和城市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
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和师资短缺问题,使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安下心、留得住,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学校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思想,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在有限经费使用上,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减少经费人为浪费,发挥其效益最大化,增强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在校内“四制”改革中,建立和完善校长聘任制,教师结构工资制,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谈到人才流动时说,在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节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道德力量调节。农村中小学要关注校内教师的思想动态,学习教育战线和其他行业敬业爱岗的先进人物事迹,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名与利、公与私、苦与乐,发扬“蜡烛”、“人梯”精神,下定终身从教的决心。在当下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应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积极迎接挑战,结合校本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拓宽视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同时,规范教师的兼职行为,对教师的隐性流失进行引导,促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工作上。
4.拓宽师源,解决流失后教师数量的不足明,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和非师范类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尤其要走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流,走出去的学生不愿回农村从教”的怪圈,改变“逼走了现任教师,吓走了未来教师”的窘境。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在教师,关键是要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否则,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句空话。”在实施新课改中,中小学教师专业性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已是基础教育不争的事实,而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更是雪上加霜,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稳定和发展,更不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让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资源优势,应当提高农业人口的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气,才能稳定农村中小教师队伍。
对此,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发展农村教育的义务,解决好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从资金上倾斜,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生存条件,使农村教师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及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相信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教育必定是守的花开见月明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网 2.安徽农网
3.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年第12期.
第三篇: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调查类
一.实践内容及目的这次的社会实践我开展了一项有关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调研活动。
我们都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人们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我们今天进行这一项有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调查,希望能找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提出反思,希望能以此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走出内心的迷茫,使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人生
二.调查报告
整个调查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为主要调查内容,大一新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一本生占45%二本26%三本30%,网络邮件寄送和现场发放为主要调查方法。调查从前至后分为4个模块:1.专业认识模块。2.学习现状模块。3.未来预想模块。4.课余活动模块。分别体现了大学生对自我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现有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预期和打算以及课余时间是如何分配的。旨在发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问题,以此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走出内心的迷茫,拥有健康的心态。下面是我对这次调查的具体总结。
通过对第一个模块专业认识模块调查结果的统计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有50%同学是通过对自身家庭环境和专业前景的综合考虑比较客观的选择了当下所学的专业,然而也有31%的同学是误打误撞或学院调剂选择了当下所学的专业。而在我们比较关心的凭借兴趣选专业这一方面是只有零星的7位同学选择了凭借喜好和梦想选则专业。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查发现有54%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很了解,超过半数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含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认为不如自己想象中的好。但在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期望度上大家还是比较乐观的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虽然大家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好的期盼但是却有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一定会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这个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惊讶,它可以从只有极少数同学是按照兴趣选专业和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兴趣却不很了解并且觉得不如自己想象的好这一方面体现出来。而通过个人喜好选专业和因为自己喜好所以会从事专业有关工作的人数也恰好是基本相同的。
因为我也是大一的学生,上述的问题在我的生活中确实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有不少一部分同学是通过误打误撞或专业调剂选择了当下专业,更甚有一些同学直接就是父母包办,自己完全不了解。这就是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一个源头,大家不了解它,不清楚为什么要学它,学它以后具体能做什么,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它,所以在学习时缺乏了动机和兴趣。
张连云在《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习缺乏动力而造成的空虚和懈怠。大多数新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希望取得好的成绩,但在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同时,推动这一愿望变成行动的动力强度又往往不足。
而第二个模块对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显示50%的同学每天学习时间只有不到6个小时,然而在逃课和自习的问题上从不逃课和经常自习却占了多数,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学校的强制性措施,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大多同学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甚至可以说是有着高中以来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却行动力不总。这也可以从50%的同学学习多数是为了毕业和就业而39%的同学是为了通过考试中看出。
我们的学习期望看似很好但其实往往是被动的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高中以来沿袭的“好学生
模式”,学习中明显缺乏兴趣和动力,所以看似每一节课都在上,大多数自习都会参加,但
其实真正能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正如上一个模块体现出来的这一切的源头便是缺乏
兴趣和动机。
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我们还刻意调查了学生与老师的联系情况,36%的学生不与任何一位老
师联系,48%的学生与老师几乎不怎么联系。
师生关系淡薄也是大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他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缺乏
目的及动力的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著名教育专家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认为:“所有的教授和副教授,必须有自己的学生,你应该负责起他们的人生,你要和他们讨论人生观、价
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教他们怎么做人,我觉
得应该用导师制的方法来替代辅导员的做法。很多大学的年轻教师自己的人生观问题还没有
解决,他们也是一路高考走上来的,他们自己还没有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他就帮助他的孩
子,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帮。”
在这一部分中有俩个问题是比较独立的,一个是是否经常与同学探究有关自己专业的课题的调查,72%的同学表示了否定。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们的教育缺少探究性,老师不常带领学生做问题的探究,学生也不自发的组织团体进行探究和创新。在国外牛津剑
桥大学的导师系统,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而美国的模式就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他们会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多举办一些小
型的探究研讨会,探究的主题可以 有很多,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只有在讨论和探究
中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还缺乏什么、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在哪,我们的生活
才会有希望有动力,我们的学习才能变得有意义起来。
另一个是日常在校的精神状态,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愉快。这更加说明了我们的学习意愿是好的,并不觉得在学校待的痛苦或无奈,但是我们却十足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多数时间为了考
试和毕业而学习。
在第三个模块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心态还是比较积极乐观的,认为大学四年对自己理
想帮助比较大并对未来有计划和预期,能够经常做简单的生活计划。这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心
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我们只是缺少一个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指导,需要有人告诉我们在这一个阶段你需要做什么,不用做什么,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你学了某些知识后未来可
能对你有什么具体的帮助。我们平日在校接受的最直接的大学生活学习意见一般都来自能接
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学长、学姐们。然而他们的许多建议是极其单薄的甚至可以说是模棱两可、十分不客观的。这种缺乏探究和指导性的大学生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迷茫与学习倦怠情
况。
在第四个模块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把课余时间花在娱乐上,假日也是无所事事的没有
任何安排宅在家里,双休日则是补眠占据了同学们的大多时间。而能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自
发的社会实践、课题研讨活动或补充其它课外知识的同学却是少之又少。我们都知道电脑已
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显示67%的同学普遍运用电脑
聊天看电影,也有不少一部分同学是运用电脑查资料写作业,但是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再学习的同学却只有7位。这说明我们的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缺少探究、创新的意识。看似心态
积极愉快却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这种迷茫缺乏动力的状态也就直接导致平时心理压
力比较大,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求娱乐与休息上以此放松心情获得所谓的快乐。
彭先桃的《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闲暇时间的享受处于盲目和自流状态现实中。
⑵ 闲暇活动结构以消遣娱乐为主
他认为:“有些大学生还不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他们不知道时间怎么利用,使双休日在无聊中
度过,感到空虚乏味;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他们会过分使用时间,毫无节制地
通宵上网,,网络也给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上网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大
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甚至是进行必要的文体美活动的时间,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其次,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并
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 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
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这与我们的调查也正好是相符的。
在我们的调查最后一个部分是一个有关“上大学前后对大学的认识差别大吗?差别在哪?”的简答题。大部分同学认为差别大,差别主要集中在,上大学前认为大学很轻松,上大学后
发现无形中的压力有很多,并且大部分的答者表示不如想象中的好。就有一位同学直言说:
“我没有遇到真正的象牙塔。”
有的同学答的十分客观有道理,给我们了一些建议,摘录以下: 上了大学后感觉和之前的认识差别很大。大学生活不是以为的大部分时间是玩乐,而是要自主的学习。而各种社团以及学生会活动更能锻炼一个人的能力。要有自信,要学会自我推销。
差别大。·上大学之前一直觉得大学课余会有很多时间可以参加学校内的活动,其实没什么课余时间。·上大学之前以为大学可以会很轻松,其实不轻松。·上大学之前觉得大学是个可以任人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其实他还是有潜规则。
当然有差别。大学算是一个小型社会,里面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对你都不一定会是出于完全的友善。在大学中学习完全处于自觉,如果主动性好,学习就好;主动性差,学习当然不会特别好,没有人会看着你。
我认为差别肯定是有的,上大学前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十分明确,但是上了大学后随着环境的变化理想和目标也会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和事情的发展方向不再是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有机遇,但努力是前提,上大学加大了我的惰性,自制力太差的我总是控制不住娱乐的诱惑,学习上并没有十分投入,这跟我之前上大学前设想的不一样。
大。有三点,第一:必须学会自律,不能老是依赖父母。第二:应多多与人交流,而不是痴呆般的学习。
第三:学习的知识不能老是在自己所学专业内,而要广泛的了解所有有用的信息.从以上的所有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大学生普遍心态积极向上,希望自己在学业和社团、学生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也都能正确看待大学生活,认为大学四年比较重要,学习也是主要任务。但是却对自身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比较迷茫,学起习来缺乏动力和兴趣。在大学的生活中跌跌撞撞缺少指示和引导,常常处于一种看似轻松愉快实则空虚、无聊的状态。在学习上缺少探究、研讨和创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再学习的动力和意识。
我想如果我们能时常甚至说是每天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不断明确自己每个阶段的目标和目的,将更多的 时间花费在了解新的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上,让每一天都过得清清楚楚而不是索然无谓,那么偶尔的休闲娱乐便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放松而那种精神和知识上的越来越充实带来的愉悦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实践体悟: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体验了调研工作的过程。调查的过程主要分为明确调查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分发调查问卷给指定群体,收集、整理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这几个步骤。一份问卷的设计需要:
1.有明确的主题。
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3.通俗易懂
4.控制问卷的长度。
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而问卷设计的程序是由:
1、把握调研的目的和内容
2、确定调查内容
3、确定调查对象
4、搜集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
5、确定调查方法的类型
6、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这几个方面组成的。
由于这是第一次做有关调研的工作,我的调查还是存在许多的缺失与不足。调查工作出现了许多的困难。其中调查人群特定大学生便是其中一个,由于正值放假时期,不容易聚集大量的学生进行现场发放式的问卷调查,所以我选择了邮件寄送和现场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办法现场指导填写,我们不但出现了调查人群基数不够大的情况也出现了回答不规范的问题。如果我能提前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放假前就完成问卷的调查,或者重新确立调查的主题及调查对象,那么也许就会避免调查中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们此次的调查总人数比较小,只有60人,但是人群范围并不局限,一本、二本、三本各有分部。更不仅仅是包含了陕西的学校,也有许多外地学校的学生。虽然人数少确实在许多方面限制了调查,但是整体出来的结果与我们身边发生的现实还是基本一致的。
在设计问题与数据收集分析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有一些选项比较多的题目如:
21、24题有很多同学进行了多选。而我们的问卷其实是只有单选的。还有26题是一题两问式的题,有很多同学是答了前问忘后问,答了后问忘前问。最后的一个简答题,有些同学也确实是做到了极简,一言以蔽之。让调查的效果没有到达原先的预期。而发放到同学们手中的问卷设计也显得有些粗糙,没有设置答题的括号,这也给后期的数据收集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通过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我明白了,做一件事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对事情进行可行性的评估,然后才能在紧抓主题的前提下收集各种可用资料进行实践的具体实施。在实践的实施过程中要细致认真,多考虑问题未来的发展和后果才能少出错误,将事情做到最好。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暑假的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活动,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这次的实践,让我更加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消除大学生的迷茫。我们在社会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这次暑假我选择了邻居家的瑞益电脑店帮忙销售东西,做了一个小小的销售员。销售是一种很好的接触社会群体的工作,很值得体验,加深人与人的沟通,提高沟通的技巧。在销售期间,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遇到各种刁难,从中得到了好多经验,总结了一些算是自己的小门道。
一、我要深刻了解我销售商品的性能,价值比,把这些我知道的告诉消费者,让他们根据我的介绍选择适合他们商品。只有我了解的透彻,才能把商品推销卖出去。
二、自己要有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能将我所知的告诉顾客,介绍的时候要有条理同时应让他人感觉你的亲和力,用自己的魅力吸引顾客,这种销售活动很方便锻炼我的口才。而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自乱手脚、语无伦次。
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顾客的提问,可能还有刁难时,要有足够的准备,不要心慌,不要发火,要一直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注意自己的措辞。
四、要坚持不懈,要坚持锻炼下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顾客是上帝,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商店还是挺好卖的,毕竟有了很长时间的销售,我后来拿了点货在路边卖了一次,结果没卖出一个,大太阳的晒得满头大汗。想起来那些天天为谋生计的人在路边摆摊卖东西也挺不容易的,要有很强的耐力。
短暂的暑假促销工作很快就结束了,这次的工作让我有劳累有快乐。经过一个暑假十几天的锻炼,我有了一点点的提高,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但是社会强大的竞争压力让我感觉我还要更加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这个社会。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内容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构成是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 就业能力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四的学长学姐们基本上都已找到自己未来的归属,大体上已尘埃落定„但是,即将在两年后离开母校的我们究竟会何去何从?我们又将如何在未来的求职季挥下豪迈的一笔?
“90后”的大学生如何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实践,以便更好的就业,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已引起普遍关注。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希望,通过对其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同学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我开始了此次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实践。
调查的内容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在与学长学姐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用人单位招人时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毕业学校的名气等13个方面。
从网上统计的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中,均居第一位。而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也将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点(见表1)。
根据统计情况,在综合了第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因素和第三重要因素的统计数据后,13个因素的排序显示出明显的层次性。根据统计总表,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聚类分析,将13个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及率在40%左右,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第二层次提及率在15%左右,主要包括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第三层次提及率在5%左右,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总而言之,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部分学生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际动手能力。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如
果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会是个问题。这些情况用人单位首先是从学生的简历中进行初步判断的,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文字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一份具有说服力的个人简历对于求职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应重视简历中的细节性问题,使得简历能够反映出自身水平,从而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2)高校毕业生的中层素质构成是决定其就业与否的决定性条件。进入用人单位视野的学生一般会由用人单位组织参加面试,通常这种面试是结合单位的工作性质进行的,面试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常还会包括笔试形式和面谈形式。在学生的中层素质中,除了学生就读学校一目了然以外,其余方面用人单位都会注意在面试时予以测评。在这里,用人单位在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后,将学生的毕业院校也列为中层素质构成因素。这个指标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一个肯定,因为学生所就读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层素质构成还只是 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中介因素,这个中介因素是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一种联系。到这个阶段,如果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决定是否能顺利就业了。(3)高校毕业生的精英素质构成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上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构成基本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而精英因素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精英素质的构成如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字面表述上是抽象的,而实践能力其实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概括。这些素质一般是学生到了用人单位工作后才能反映出来,这关系到学生在身份转变为工作人员后的继续发展问题。当然,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在签约之前进行试用或者实习,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的精英素质构成,以了解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对于调查的结果,我有如下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就业需求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位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互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应当给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素质,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