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改革开放27年来,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在如此人口和地域规模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就业问题凸现、人口未富先老、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这就使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因此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什么是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政治学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始于初级阶段,又高于初级阶段,是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社会,是改革配套、发展协调、稳定持续的社会;哲学家从哲学的高度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处于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状态;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社会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社会,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善治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和谐社会当然需要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敦睦,但是,如果公民与政府处于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甚至相互对立的状态,纵使人际环境再好,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和谐。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一个公民与政府良好合作的社会,一个政治参与和政治透明程度较高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不能再建立在“传统的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之上。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与此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则是一种动态和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和谐社会是一
个诚信的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
尊重和保障;
□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文章版权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看到,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要多用经济的方法、民主的方法、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坚决防止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当前要着重解决分配、就业、贫困、“三农”、腐败等突出问题。要针对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司法不公等,抓紧建立相关法律加以解决。
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是增进社会和谐所应该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实社会矛盾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只是尖锐程度不同而已。社会要形成习惯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处理矛盾的机制和社会氛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会用以暴力对暴力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结果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积累的巨大破坏,最后还是人民吃亏。今天的社会与过去不同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沟通、协调、调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形成讲诚信,重责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风尚。
(二)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保障性收入不到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不良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既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还要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
首先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初次分配拉开差距,一般来说是正常的,有利于效率提高。问题在于由于不合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如市场垄断、贪污腐败、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造成大量的非正常收入,导致初次分配有些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合理。这就需要解决初次分配机会条件不均等所带来的不公。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
其次,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目前再次分配体制不健全,保障性收入分配不到位,低收入层与高收入层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需要以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收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例如,进行税赋改革,加大对各类收入的税收调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开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提高落后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城乡居民贫困层的生活困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采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数量的办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三)构建和谐社会还要走发展的道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看得准,他剥去种种貌似革命的假社会主义理论的外衣,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20多年来,国家成就斐然,初步实现了小康,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不够坚实,还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最终彻底消除贫困,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土壤。抽肥补瘦,缩小贫富差别,是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有穷有富,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常态。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试图建立一种人人过着一样贫富生活的社会。实践证明,那种模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失去竞争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穷富差别,地区差别。对于这种现象,党、政府和社会,首先应承认合理合法的差别,不应采取贫富拉平的做法,要继续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竞争发财致富,同时通过政策为弱势人们和地区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过依法税收将富人和富裕地区的一部分财富收上来进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税收用于发展公益事业,部分用于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补贴,这叫“抽肥补瘦”。当然,对以权谋私,通过各种腐败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须坚决没收非法所得,实行坚决打击。他们与劳动致富者和合法经营致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在中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键是执政党自身建设。首先执政党内部,特别是领导高层,必须是和谐的,团结的。过去一个严重的教训,是党的高层不和谐,斗争不断。高层不和谐,下面各级能和谐?党内不和谐,社会能和谐?今天不同了,全党上下很和谐。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党组织,7000万党员,只要共产党内部和谐,全国就乱不了。当然党内要和谐,必须发扬党内民主,营造党内发表不同意见和平等讨论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把全党积极性调动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改革开放,是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共产党任重道远。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参 考 文 献
参考文献具体内容:
[1]胡鞍刚主编.中国:挑战腐败.
[2]李良栋等主编.新编政治学原理.
[3]中国行政管理.第4期.
[4]许连纯主编.新时期干部权力监督概论.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论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人才事业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人才事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1日在北京胜利闭幕。此次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
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工作,努力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基础在人。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事人才工作在本质上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事人才工作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发展人才事业,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事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努力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由计划配置向主要通过市场配置转变,人事工作方式由传统人事管理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转变,人事工作内容由管理国家干部向服务于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转变。二是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三是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人才资源充分涌流,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人事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的每一项人事政策和制度都要体现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分配公正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充分体现公平、公正。要健全完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一些群众关心的干部选拔任用、军转干部安置、公务员招考、职称评聘等热点、焦点问题,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建立健全人才权益保护机制,完善人事行政复议、人事争议仲裁、公务员申诉控告等制度,引导用人单位和人才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人事人才工作直接涉及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一定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体现公平和谐、安定有序的精神,把握复杂多样的特点,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和需求。既要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坚定性,又要讲究方法步骤的科学性、严密性;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把工作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尽可能减少“震动”。要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要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职称评聘、人事考试、工资福利、军转安置和事业单位改革等工作,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事人才工作大有作为,人事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人才事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人才事业。
第三篇:论文-构建和谐班集体
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试论构建和谐班集体
目录
内容摘要„„„„„„„„„„„„„„„„„„„„„„„„„„„第1页
关键词„„„„„„„„„„„„„„„„„„„„„„„„„„„„第1页
一、和谐班集体的内涵„„„„„„„„„„„„„„„„„„„„„第1页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时间里班级的基石„„„„„„„„„„„„„„第1页
(一)平等走进班级的每个学生„„„„„„„„„„„„„„„„„第2页
(二)知识之师生活之友„„„„„„„„„„„„„„„„„„„„第3页
三、如何才能引导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第3页
四、班主任在建立和谐班集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4页
(一)发挥合力的作用,创设和谐的环境„„„„„„„„„„„„„第3页
(二)优化学习环境„„„„„„„„„„„„„„„„„„„„„„第3页
(三)给每个学生加油„„„„„„„„„„„„„„„„„„„„„第4页 结语„„„„„„„„„„„„„„„„„„„„„„„„„„„„„第5页
参考文献„„„„„„„„„„„„„„„„„„„„„„„„„„„第6页
试论构建和谐班集体
【摘要】:和谐班级是由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来实现的,文明的风气、优美的语言、清洁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展示的是一种和谐的美。因此,学生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主要力量和生力军。建设和谐的班集体是每一位班主任的使命。以爱心教育、公正的工作原则、个人魅力等方式来赢得学生的喜欢,进而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和谐班集体
个性名片
爱心
个人魅力
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已经成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把班级建设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当前班主任学习、探索和实践的主要课题。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班集体的内涵
班级是一个整体,既要体现个性特征,又要有整体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个体与整体的发展。一个班级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身体成长与思想成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能够把班级事务处理的恰到好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然融入这个班级当中,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互相帮助,积极向上,团结勤奋,既有个性张扬又有集体荣誉感,这就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基石
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关键是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和谐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教师敬重、爱戴、亲密,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1、平等走近班集体的每个学生。
和谐的班级首先是一个充满爱的民主的平等的班级,班主任要给新班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第一印象,班主任要主动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消除班级
学生的生疏感、畏惧感,使学生感到与班主任相处有一种安全感、愉悦感。要想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就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亮点,并给予适当的肯定。“时地予以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接纳你,从而为建立一个和谐班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之师生活之友。,传授知识只是工作的一个方面,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呼唤,是成功班主任必须做到的,学生能与班主任教师倾心交谈,敞开心扉。在矛盾与困难中期望得到班主任的帮助,能与班主任老师共欢乐,这是一种真诚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充分地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多接触,处处做“有心人 ”和“知心人”,达到与学生心理相容,思想相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不要嘲弄、讽刺、挖苦,当班主任工作上有失误时,要正确对待,不要把自己的失误完全归结到学生身上,必要时可向学生承认自己的失误,以取得学生的谅解。
三、如何才能引导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1、用真爱滋润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每个老师都应该知道“热爱学生老师的天职”。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得深沉、持久,学生得到班主任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对班主任的爱,一个学生对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而言是很小一部分,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百分之百。这样的话不知有多少位同仁不止一次说过,可见其重要性。所以班主任应该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工作上,爱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让他们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他们不要放弃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有他可以夸奖的一面,作为班主任要有这样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美,挖掘他们的美,使他们的美得以展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是对人的价值的思考,是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要在学生心灵的成长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持久弥坚的魅力与永恒的印记。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是一抔沃土,一季甘露对正在不断成长的青苗。我们爱的付出将是学生远航的帆,登山的梯,关乎学生的长远发展。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和学生在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职责,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
立平等的关系。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班主任老师。
关怀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催化剂。人都是有感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是合乎逻辑的推理。班主任唯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人们常说“关心如日”,关心的确像太阳,它能给人光明,能给人温暖,能给人指点迷津,能给人疼爱和爱护。班主任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对班主任会更热爱、更信赖。
理解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桥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班主任理解学生,设法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己。这样,学生就自然把班主任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心灵相通,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相互的关系自然就会和谐密切。一个班集体在充满理解与信赖,一定是和谐的。
2、班主任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很多学生都想班主任能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要靠老师去培植,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理解和尊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作为班主任要能够不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学生家庭的贫富或者身体与性别差异把学生分别对待。就学生内心而言,班主任如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日常行为懒散,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等等原因而歧视或者抨击某个学生,这就是对学生人格和心灵上的伤害,有时甚至是不可挽回和弥补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个人优点,没有一个学生是坏得一无是处的。学生犯错误也是正常的,他们来到学校就是要受教育,不断的成长和成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所以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我们平等对待。当班主任做到公平公正的时候,自然就会建立威信,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只有尊其师,才会信其道。而且每一位学生都希望班主任老师能够关注他多一点。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能够吸引老师的注意力而不惜犯错误,让老师批评他,这样来证明老师还没有忘记他来寻找满足感。所以教师,尤其班主任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正跟随教师的引领不断成长和成熟。
案例:
在我的班级当中有一个孩子非常不喜欢学习,结果成绩非常差。而且从侧面了解他真的是对学习的反应很迟钝,曾经有老师给他补习课程,但是第二天还是忘记了。这个学生我找他谈过几次,从心里面我把他和其他同学放在同一水平去看待,没有一点点地歧视。我告诉他只要每天学会一点点,积累起来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慢慢培养兴趣。他开始有一点点地认同,并且作业情况也有进步。只要他取得稍微的进步,我就夸大的鼓励他,增强他的信心!从他的父母那了解到,这个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而且还很有研究,那我就安排他做音乐委员,协助音乐老师做好工作。这样他也就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自己并不是没有用的,也是有特长的。
3、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
其实最聪明的学生管理应该是让学生管理学生。而老师则作为一个引领方向,宏观掌控的潜在力量。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充分了解本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合理利用学生的潜能,来分配各自的职责,角色定位下的班级管理,只有班长等个别干部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而大部分学生都扮演着“群众”的角色,失去了发展良好个性的机会。使每个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竞争中最有实力获得成功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知识素养,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特别强调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组织能力、演说能力、展示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等等。而和谐班集体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具有密切的联系,还为和谐班集体的教育开辟了一条途径。
4、提高班主任自身的业务素质
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所以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更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能够出色而且精彩完成专业教学的班主任在潜意识中就应经影响了学生,用他的专业魅力吸引了学生。再者,班主任的个人魅力也非常重要。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班主任好的或坏的生活或者学习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专业素质基础上,班主任还应该注意自己的个人修养。用你的人格魅力去征服你的学生。这样会更好的实现你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理念。
四、班主任在建立和谐班集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发挥合力的作用,创设和谐的环境。
一个积极和谐的环境不是单靠教师或者学校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因此,班主任在引导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时,应与家长、学校领导、科任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需要大家来建设与维护,并非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班主任要善于团结其他任课老师,发挥任课老师的作用,在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形成合力,促进班级教育工作的整体提高。
家长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作为学校或者教师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组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2、优化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好差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如“学习园地”让学生自己分工合作设计、完成,能说的就说,能写的就写的,能画的就画,能做的就做,能评的就评„„经常更新,评比总结。平时强调学生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与祥和,告示学生教室是神圣的,任何时候不允许不文明的言语、动作在教室里发生。这项工作很琐碎,但是也很重要,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班集体的良好环境才能得到保障。
3、给每个学生加油
教师往往容易犯的毛病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关心甚少,使一部分学生骄傲自满,又使一部分学生灰心丧气,班主任要杜绝这样不平等的爱,这种爱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只会导致班集体出现不和谐的因素。现在班级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父母的关爱,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他们劳动观念差,团结协作意识差,自以为是,文明礼貌差,自理能力差„„。由于受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思想品德绝非个别现象。有的只顾自己学习,不愿帮助同学学习;有的怕影响自己学习,逃避公益劳动;有的嫉妒同学成绩,讽刺挖苦先进;有的不求上进,班主任要对这些因素,对症下药、妥善处理,化解矛盾,端正班风学风,引导建立一个平等、团结、友爱、和谐的班集体。
总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是有好处的。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班主任,一定要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己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更高级学府深造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谐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个性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教师只有引导建立开放自主、体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创新合作的和谐班集体,才能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使学生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建军著.对话德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8:11~16.[2]勒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239~244.[3]班华,王正勇主编.高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9~24.[4]孙建军著.生命课堂.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2~10.
第四篇: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是人生求学路上新的起点,也是培养个人修养的最好契机。沉浸在和谐的校园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和谐是一种熏陶,一种感觉,一种氛围。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这种美就是和谐之美。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也将是一个永远的主题。
我们讲和谐,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呢?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歌曲中唱道:家合万事兴。可见,中国人民对和谐的殷切期待。既然如此那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校园也是众望所归了。
和谐发展的理念只有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才能渲染出氛围,寻找创建和谐校园的途径就要从其组成说起,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探询和谐就要从自然和人两方面说了。
自然的因素即自然环境,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我们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是俯拾不完的美丽,清新的空气中荡漾着和谐温馨的气息,那么心情会像阳光般灿烂,思想像雄鹰般翱翔,同时迸发出青春激昂的火花!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历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放眼现在,各高校也以环境优美为亮点,想必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茵茵绿草,莺莺鸟语让我们陶醉,亭榭交错,山水相映让我们痴迷。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人的因素,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世界的主导。和谐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都属于人文的范畴,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所在,因为一定程度上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来的重要。
首先探讨人文环境,教师们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儒雅的气质和风度时刻吸引我们以其为榜样,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内涵。人文环境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校园里充盈着优雅和谐的氛围,徜徉其间,熏陶渐染,人的心灵也会美化,潜意识里的自尊自爱被唤醒,达到和谐,岂不易哉?
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校园的和谐。大学里学生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会使校园融洽起来。在温暖的关怀与真切的感动里生活,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出心之相映的清脆,难道不是很美的事吗?
最后,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像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的伸展,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们如鱼得水,畅游知识的海洋,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让我们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如果没有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是一片荒漠,而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无声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是难得的甘露,从最微妙最深刻的方式进入灵魂深处,滋润干涸的心灵。
和谐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和谐是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深藏不露,飘逸于浮云之上。它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给懵懂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第五篇: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韶师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我校升格以来,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韶关学院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培养了一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很不错的学生干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减少随意性行为,只有这样,秩序规范才能得到强化,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近年来,我校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充电”的空间、发展的机会,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我们教师的内部动力。我们还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建设“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师范专科学校”的目标。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韶师是一所历经百年并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名校,被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誉为“粤北革命的熔炉,岭南教师的摇篮”。长期的师范教育文化积淀,使她显现出浓郁的“德高人之师,学高人之范”的校园文化氛围。进入高校行列后,更应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韶师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韶师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依山傍水,绿树成阴,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正在形成。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环境、社会与人》等选修课程,学校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举办“人口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等专题讲座,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广大教师应成为建设生态化校园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率先垂范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讲究实效,坚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学生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就能营造出浓郁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态氛围,一个园林化、生态化、最适宜读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就能形成。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韶师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韶师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