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复旦大学MSW试题
复旦大学2014年MSW试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称解释
1.规范性需要
2.贫困线:食费对比法
3.伦理困境:通案处理
4.社会环境
5.社会学习理论
6.人的社会化
二、简答题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3.社会工作伦理决策困境的主要表现
4.格林伍德五大专业特质
5.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基本假设
三、问答题: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哪些反映了其工作特色?是艺术还是科学?有何依据?
四、案例题:王女士儿子中专在读,她的父母年老需要照顾,近期查出王女士患有乳腺癌,她患病后丈夫辞职在家照顾她,近期她的手术完成,问:1.王女士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
2.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核心问题,哪些是可变原因?
3.使用整合模式设计服务思路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学派
2.小组中的治疗性要素
3.问题取向记录
4.发展性危机
5.行政性督导
6.形成性评估
二、简答题
1.运用生态图的过程和意义
2.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及政策决策的三种模式
3.案主自决及前提条件
4.治疗性学习转移
5.社会工作研究逻辑
三、问答题:现需要在一个大型社区中完成一个为期三年的低碳倡导服务,请结合该项目阐述社区工作过程模式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四、案例题“最近医院来了一个12岁的病人小宁,患有白血病。小宁来自农村,父母在外一直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现在因为小宁生病,母亲回到身边,在医院照顾他。父亲因为需要支付医疗费仍在外打工。小宁到医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很少说话,他不喜欢医院,觉得生病要花那么多钱,耽误那么多功课,他很担心,也很沮丧,他
甚至流露过放弃治疗了,回家算了。而小宁的妈妈也忧心忡忡,不知孩子并会怎样。家里情况很不好,儿子前期治疗已经花去了他们的所有积蓄,面对未来治疗所要花费大笔费用,她一筹莫展。更令她困惑的是因为从小不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他对她好像有些生疏,儿子不怎么和她说话,稍有不顺还会宠她发火。她觉得快支撑不住了,有的时候会偷偷躲在医院走廊掉眼泪,想打电话给丈夫,又怕丈夫担心,因为一旦丈夫不打工,孩子更没钱治病了。作为医疗社工,评估案主面临了哪些问题?针对问题有什么干预策略?针对干预策略用什么方法接入?
第二篇:复旦大学MSW社工考研2011-2016年真题汇总汇总
以下均为本人因考研需要在网上搜集到的复旦社工考研真题
复旦大学2011年社会工作理论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6*5分=30分
1、直接社会工作
2、生活形态法
3、预估
4、通案处理
5、人类行为
6、社会互动
二、简答题
5*12分=60分
1、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心理学的关系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3、社会工作的伦理决策困境
4、后现代背景下的社会工作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
三、论述
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与志愿活动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
王某是HIV携带者,在朋友建议下寻求社工帮助但不允许社工告诉其他人否则断绝联系
1、若你是社工,你觉得如何行动,将面临哪些伦理困境,分析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分析利弊。
2、伦理抉择的优先顺序
复旦大学2011年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6*5分=30分
1、策略性管理
2、任务中心取向的个案工作
3、社会抗争论
4、假设演绎法
5、小团体理论
二、简答题
5*12分=60分
1、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程序的差别
2、政策分析下的社会分析的参考框架
3、督导的作用
4、小组工作者的领导技巧
5、社区工作的社会策划模式
三、案例分析 2*30=60分
1、小张与女友分手产生心理障碍,经心理辅导有所好转,但此后不愿与人交往,不找工作,整天在家里发呆,并产生异常行为,母亲辞职全天照顾,但情况每况愈下,父母于是寻找社工帮助。
问题:本案中案主是谁?案主系统有哪些?案主有何问题?改变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可行的改变对象改变策略是什么?若开展个案工作,进行“自我交流式陈述”有哪些阶段?
2、上海某社区老龄化问题严重,社区有老人活动中心,日托所,但老人参与度不高,政府向推进老人服务,社工接手此项目。针对社区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制定计划帮助他们改善社区照顾。
问题:社区照顾的含义,项目的目的与目标是什么?社区工作探索阶段的工作,计划执行阶段的工作有?针对独居老人,你有什么独特的服务计划。
2012年复旦: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30’)
1、感受性需要
2、市场菜篮法(贫困线的制定)
3、整合社会工作
4、社会环境
5、通案处理(伦理困境)[2011年名词解释考过
6、人的社会化
二、简答题(60’)
1、(布拉肖德)需要测量
2、人环两因论
3、社会工作及其要素
4、根据美国社会工作协会的伦理守则,谈谈社工对案主的伦理
5、谈谈你对格拉伍德对专业特质的理解
三、问答题(30’)
写出五个你认为最能代表社会工作特质的词语,说出的他的内涵是什么?并谈谈对你生活或工作的启迪。
四、案例分析(30’)
老陈是某公司保安,另做两个小时保洁,一次工作中摔断了腿,沦为残疾,在家休息。公司虽然给予赔偿,但是交完医疗费后所剩无几。其妻公司秘书,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老陈病后,其妻做两份工作,孩子在读小学,放学后都会照顾父亲。一次父亲利用煤气试图自杀,觉得自己是负担,幸好被邻居发现,最终获救。
1、老陈的问题和困境
2、什么是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的内涵。老陈的优势和劣势。
3、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30’)
1、自助小组
2、移情
3、信息的(社会史的)会谈
4、赋权
5、社区照顾
6、生命回顾法
二、简答题(60’)
1、社区工作计划和执行阶段做什么?
2、非批判是专业关系七大原则之一。请问社工应该如何做到非批判?
3、企业社会工作的步骤及主要内容
4、医疗社会诊断模式中诊断的步骤
5、各个图形在家图谱的含义 □49 ○71(中间一个叉)
□19 一条横线,上面一个叉
三、问答题(30’)小组工作的治疗要素与基本干预方法。
四、案例分析(30’)
案主因信用卡诈骗被判刑,但缓期执行,为安抚帮教对象五年。案主成长在单亲家庭,12岁是母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联系。父亲在母亲离开后,经常酗酒,与案主的交流都是吵架或者互相嘲讽。案主之前有份工作,但因为信用卡诈骗被解雇。案主认为自己不幸的根源在于父亲,认为自己没钱没权,没有人会愿意与他交往。之后在社工鼓励下,案主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但是案主觉得大家都在嘲笑他,与同事关系不好,工作上频繁出差,于是又辞职在家,现在基本都不出门。
1、案主问题与需求评估(10’)
2、根据问题和需求,写目标及介入策略(10’)
3、理性情绪疗法的从哪几方面及具体如何介入(10’
2013年复旦大学MSW试题
社会工作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活形态法
2、整体需要说
3、整合模式
4、人类行为
5、社会互动
二、简答题
1、(布拉肖德)需要测量
2、结构困境的解决途径
3、后现代背景下的社会工作的特征
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5、社会工作三种分类方式及其联系
三、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社会工作在福利体系中的逻辑地位
四、案例分析 方晓译,一名社区工作者,社区里的孤老秦老伯患了肝癌,医生说需要巨额的医疗费和化疗,并且余生都将在病床度过。秦老伯绝对放弃治疗,回来熟悉的社区,与左邻右坊生活在一起,度过余生。方社工十分了解秦老伯的想法,想帮秦老伯筹集医疗费,让他入院治疗。方晓译很纠结,面对秦老伯消极“等死”的态度,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还是决定遵守案主自决原则,按秦老伯的意思做。联系社区医务人员定期上门看望秦老伯,自己陪伴秦老伯。不久,秦老伯在家中安然离去。
1、结合案例,方晓译面临的困境是什么,他是怎么处理的?
2、如果你是方晓译,你会怎么做,依据什么伦理标准,遵循的伦理抉择原则是什么?
3、从案例角度来定义社区照顾,设计关于秦老伯的简单社区照顾方案。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反移情
2、情绪疏导
3、个别化
4、社区教育
5、渐进模式(政策决策模式)
二、简单题
1、心里—社会学派的特征
2、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
3、政策分析的分类
4、小组领导技巧中的“对质”的含义及注意事项
5、社会政策的过程
三、问答题 25分
什么是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与团体效果之间的关系,有团体凝聚力的团体的特征?
四、案例分析
徐奶奶找到社工小王,她的孙子小早,今年21岁,大三学生,半年前出了车祸,一条腿高位截瘫。小早不愿意回学校上学,整天呆在家里,几乎不出门,而且脾气越来越暴躁。徐奶奶希望社工能帮帮他。小早的父母在他只有四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妈妈当时就从上海回四川去了,再没有回来。爸爸是卡车司机,五年前再婚,搬出去住了。小早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是退休教师,对小早管教很严,由于压力大,会时常抱怨。小早不愿提起母亲,对父亲更是憎恨。为什么所有不幸都落到他的身上,他觉得看不到未来,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如果你是社工小王,你将如何介入?案主是谁?介入的策略?具体的介入行为?
五、方案设计
残疾儿童的家长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的因此夫妻关系紧张;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丢人,让孩子待在家中;有的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帮助孩子康复;有的对孩子的未来十分担忧,看不到孩子的未来„„
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意义、目标、介入策略、参与人员、经费预算„„
复旦大学2014年MSW试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称解释 1.规范性需要 2.贫困线:食费对比法 3.伦理困境:通案处理 4.社会环境 5.社会学习理论 6.人的社会化
二、简答题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3.社会工作伦理决策困境的主要表现 4.格林伍德五大专业特质 5.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基本假设
三、问答题: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哪些反映了其工作特色?是艺术还是科学?有何依据?
四、案例题:王女士儿子中专在读,她的父母年老需要照顾,近期查出王女士患有乳腺癌,她患病后丈夫辞职在家照顾她,近期她的手术完成,问:1.王女士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 2.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核心问题,哪些是可变原因? 3.使用整合模式设计服务思路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学派 2.小组中的治疗性要素 3.问题取向记录 4.发展性危机 5.行政性督导 6.形成性评估
二、简答题 1.运用生态图的过程和意义
2.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及政策决策的三种模式 3.案主自决及前提条件 4.治疗性学习转移 5.社会工作研究逻辑
三、问答题:现需要在一个大型社区中完成一个为期三年的低碳倡导服务,请结合该项目阐述社区工作过程模式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四、案例题“最近医院来了一个12岁的病人小宁,患有白血病。小宁来自农村,父母在外一直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现在因为小宁生病,母亲回到身边,在医院照顾他。父亲因为需要支付医疗费仍在外打工。小宁到医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很少说话,他不喜欢医院,觉得生病要花那么多钱,耽误那么多功课,他很担心,也很沮丧,他甚至流露过放弃治疗了,回家算了。而小宁的妈妈也忧心忡忡,不知孩子并会怎样。家里情况很不好,儿子前期治疗已经花去了他们的所有积蓄,面对未来治疗所要花费大笔费用,她一筹莫展。更令她困惑的是因为从小不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他对她好像有些生疏,儿子不怎么和她说话,稍有不顺还会宠她发火。她觉得快支撑不住了,有的时候会偷偷躲在医院走廊掉眼泪,想打电话给丈夫,又怕丈夫担心,因为一旦丈夫不打工,孩子更没钱治病了。作为医疗社工,评估案主面临了哪些问题?针对问题有什么干预策略?针对干预策略用什么方法接入?
2015年复旦大学msw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部分 1.社会达尔文主义 2.社会工作三阶段 3.人类行为 4.经典条件反射 5.强化 6.家庭制度
二、简答
1.布拉德肖的需要测量方式
2.美国社会工作协会的伦理守则中中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伦理责任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观点 4结案以及结案阶段的任务 5人的社会化及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
1.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1)为什么社工要帮助服务对象(2)为什么社工需要帮助服务对象达到自助的境界(3)怎样帮助服务对象达到助人自助
2.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三大常用方法。(1)中国社会场景有哪些特征?(2)在这些特点下,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国家层面的应首先采取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有何依据?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安宁照顾 2.知情同意
3.人类行为的生态模式 4.家庭内服务 5.同一性需求 6.内容分析法
二、简答
1.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个核心价值观体系和社会工作伦理是什么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价值多元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影响?
2.什么事案主系统?介入案主系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小组工作中的小组凝聚力的实质是什么?列举在小组中缺乏小组凝聚力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4.运用实例说明社区工作中社区发展模式成功运用的前提条件。5.医务社会工作的任务及模式
三、案例分析 1.如果要进行一次社会研究,主题为“社区中重型精神病患者的需求评估—以上海市为例”,请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来源、分析单位、时间维度、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应对策略。
2.10岁的小康在鲁甸上小学四年级,上个月鲁甸地震,小康失去了爷爷,同时也失去了左腿,小康从小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小康和爷爷的感情最深,地震过后,小康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情绪不稳定,不愿意与外人接触说话。(1)小康面临的问题是什么(2)运用社会工作的丧失情绪反应说明小康的情绪(3)针对小康目前面临的情况,提出介入目标、介入的策略和技术。
2016年复旦msw试题 回忆版 原理
一、名词解释(1)规范性需要(2)社会达尔文主义(3)弱势群体(4)社会学习理论(5)收入不公平模型(6)移情和反移情
二、简答
(1)社会工作的价值冲突(2)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3)贫困的类型及特点(4)全球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5)社会工作评估是什么?谈谈评估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三、论述
(1)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以及阶段特征?谈谈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启示
(2)你认为能代表社会工作独特性的三个词语,依据?分别陈述三个词的内涵以及对你生活和工作的启示。
实务 一.名词解释(1)积极倾听(2)社会工作行政管理(3)结构式家庭治疗(4)零基预算 还有两个 忘记 了
二、简答
(1)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解决原则(2)“自我交流式”陈述8大阶段(3)陈述团体控制力(4)评估在个案工作中的作用(5)实验设计中确定因果关系的标准
三、论述
1、王阿姨65岁,退休职工,五年前儿子因疾病去世,儿媳带着孙女离开家庭,王阿姨的丈夫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王阿姨最近也检查出了冠心病等,她很担心医药费问题,王阿姨时常想起儿子会很悲伤,很怕邻居问起,也不愿意和邻居交流,很少出门,但是王阿姨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很好,兄弟姐妹会经常过来探望。(1)王阿姨的需求
(2)为王阿姨设计一份社区照顾计划
2、一个老小区,家庭问题突出,准备在此社区开展一个家庭服务项目,在开展项目前需要做需求评估,为此设计需求评估方案,包括需求评估目标、评估方法、收集资料方法,如果有评估工具(问卷、访谈提纲等),列出具体内容。
2015年南京大学msw真题
原理: 简答
1.人道主义价值观
2.戈登根据伦理冲突提出的六条原则 3儿童虐待的表现及影响
4.区分正常和异常行为的标准 5.简述重建案主的生命意义
6.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 论述
1.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道德实践的专业,你认为中国主流社会工作的道德实践如何,为什么? 2.简述社区照顾模式,说明社会照顾模式怎么在我国城市社区运行
3.说明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组织的工作方法的差异?你认为哪种更适合中国的福利制度?
实务: 概念
1.家庭处境化
2.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3.社区教育 4.社会康复 5.历奇辅导 6.老人虐待 简答
1.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2.社区资源的联结方式
3.家庭暴力妇女的赋权(这个记不太清)
4.《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出台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案例
某贫困地区的某一个村里,有30名10-14岁的留守儿童,用抗逆力或者生态理论设计一个服务方案
2015年华南理工MSW真题
社会工作实务
一、辨析题
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念与生态系统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2.妇女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妇女从政治高度重新界定妇女问题。3.家庭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
4.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特别适用于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5.概念与变量是一回事,后者是在社会研究中所借用的一个数学术语。
二、简答题
1.简述危机介入的技巧
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或阶段有哪些?请用图示法华楚各主要阶段及每一个阶段的基本内容
3.应用性调查报告与学术性调查报告有什么差别?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2.试论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和社会康复模式的区别和联系。
四、案例分析题
1.对案例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老人患病不想拖累儿女想自杀)
2.(1)现时的家庭暴力的现状如何?家庭暴力背后的原因?请以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原因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2)就材料设计一个社区介入家庭暴力问题的方案。
2011复旦MSW真题回忆版(2011-01-20 10:43:38)转载▼ 标签: 社会工作 考研 教育 分类: 社会工作相关信息 一名词解释(6分/题)直接社会工作 生活形态法 人类行为 社会互动
社会抗争(实务)
任务型个案工作(实务)
二简答(这是实务)(5*12)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在研究程序上的差异 策略性管理 小组领导方式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比较法的参考框架
三论述(原理)(30分)
何谓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志愿活动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原理)(30分)
案主王某查处携带艾滋病毒,但不愿意公开信息,要求医务工作者老韩不许向其妻子及他人透露信息,否则断绝联系
问:工作者可能遇到哪些伦理困境?
分析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分析利弊
伦理选择的价值优先顺序 四案例分析(实务)(2*30分)
1.小张因与女友分手的感情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经心理辅导有所好转,但此后不愿与人交往,不找工作,经常在房里发呆,并产生异常行为,母亲为照顾他辞职全天照顾,家人也不提及以往的事,但情况每况愈下,父母前来寻求社工帮助 问:本案中案主是谁?案主系统有哪些?
案主有何问题?改变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可行的改变策略及改变对象?
若开展个案工作,进行“自我交流”式陈述,有哪些阶段?
2.上海某社区老龄化严重,社区有日托所,老年活动中心等,但老人参与热情不高,政府欲推进老人服务,工作者若想接次项目 问:项目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准备和计划阶段的工作有?
计划执行阶段的工作有?(至少5条)
针对独居老人,你的独特的服务计划有哪些?
第三篇:15厦大社工MSW考研试题
2015年厦门大学社工硕士(MSW)试题(回忆版)社会工作原理
一、概念题
1、社区工作
2、尊重
3、接纳
4、(忘了一个)
二、简答题
1、学龄期儿童的特点
2、人在情景中涵义
3、社会工作伦理6部分
4、社会工作督导
三、论述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影响
2、城中村儿童的服务方案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处境化
2、心理治疗康复评估
3、青少年社会工作
4、志愿者
二、简答题
1、社会心理治疗模式特点
2、社区工作具体目标
3、小组计划书主要构成要素
4、社会工作介入特点
三、论述题
1、独居老奶奶,四个子女不理,小女儿一起生活,车祸离世。
老人面临的问题
写服务方案
这是我考完的第二天写的,基本回忆全部了,好担心政治,希望能去到美丽的厦大,祝福我吧!!
第四篇:社会工作MSW名词解释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
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发展战略: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战略选择,是对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考。
第二章
社会:由有意志的个体建立在共同兴趣和利益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关系的累积和连接组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实在的和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其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社会行动者: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人的主体性: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客体性:每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
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有普遍意义的联系。
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主/亚文化: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统治/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社会性断乳: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的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成员对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即对某一现象的好坏、优劣、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代沟:形容两代人之间在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生活。
再社会化: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个性: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雷同性格: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民族性/国民性: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质。
第四章
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人际互动: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合作: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竞争: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集群行为: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镜中我”理论: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符号互动论:
符号: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拟剧论:把社会比作舞台(分前台和后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社会交换论:从“理性人”假设出发,人与人的交往是在交换他们各自具有的有价值的东西。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经过后天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规定角色: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的角色。
开放角色:社会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只指出了扮演它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的角色。角色扮演: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角色混淆: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
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角色紧张:有的人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与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角色冲突: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对他的期待发生矛盾,从而使其左右为难的现象。角色失败: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
社会网络: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关系。社会支持:来自于他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支持(物质or精神、工具性or表意性)。
第五章
社会群体: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某种团结感和共同的期待。
身份制度: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使之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规定了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权利,而且一般难以改变。
内群体: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参照群体: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
素和内在机制。
初级社会群体: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家庭: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生命周期:单个家庭所存在的从诞生、发展直至死亡的整个运动过程。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组织结构:社会组织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
直线型组织:组织中的职位完全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上级对下级进行指挥、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组织结构形式。
职能型组织:以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为基础而把人们集合起来的的组织形式。事业部型组织:整个组织分为几个从事不同事业(项目或行业)的二级组织,即事业部。矩阵结构:组织在结构方面采取了类似矩阵、职能部门与项目小组交叉管理的方式。横向组织:围绕着工作流程而不是围绕部门职能建立起来的结构。
网络化组织: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灵活的组织形式,在需要时实行生产外包、对外购买部分部件(物质的或服务的产品)。
组织过程:将组织要素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平衡理论:组织向其成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诱因,成员为了追求自己需要的满足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二者之间有一个相对平衡关系;再加上社会组织在外部关系上投入—产出的平衡。
社会组织的环境: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资源依赖理论:组织都是依赖外部资源而生存的,过度的资源依赖会生成权利。当组织因对资源的依赖而受到威胁时,它就会设法去控制外部资源而减少依赖性。
新制度主义: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组织强烈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被社会性地建构
起来的观念体系和规范制度对组织产生的强大的控制性影响。
家长制: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科学管理理论:只要给工人合理的报酬就能刺激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科层制: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社会人假设:人是社会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
X理论: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缺乏抱负和创造性,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因此必
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去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Y理论: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在恰当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超Y理论:人们带着各种需要和动机来到工作单位中,但主要需要的是胜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决策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并能为结构中的个人实现目标提供便利的东西。单位制度: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
第七章
社会分化: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社会分层: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现象。
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测量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计算其综合值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的指标。
职业分层(评价):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
地位一致/相悖: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序大体一致/完全相反。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代际流动:子代相对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开放式流动: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封闭式流动: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混合式流动:社会成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甚至一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流动,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另一个封闭的领域。
精英: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
第八章
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农村社区: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差序格局: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城市社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建设: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过程。
城乡关系:城市和农村这两类人们生存的空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依存关系。
城乡差别:城乡两类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现象(但尚未形成对立)。
二元结构: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着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而且二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水平: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推拉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希望往外转移,城市因工业发展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
郊区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过度城市化:城市的人口膨胀大大快于经济增长和市政建设的发展。
二元城市:大城市中,一方面的上层社会的高级住宅,另一方面是大片低矮的贫民窟。就地城市化: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 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 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第九章 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本原的社会制度:在人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
行为规范:一定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认为是合理的合适的东西。
制度化: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人们过去所做出的制度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第十章
社会问题: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
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是统计学概念,具有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适度人口: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技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人口惯性:以往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人口过程的影响。
(劳动)就业: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
充分就业:社会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绝大多数实现了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隐性失业: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虽有工作岗位但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了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代替了人力劳动而导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业而导致的失业。贫困: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现象。
绝对贫困: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相对贫困:收入虽然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的状态。群体贫困(普遍性贫困):在一定范围内某一类社会单位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贫困亚文化:穷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统治: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
(社会)制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习俗: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和习惯。道德: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政权:建立在某种和发行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法律: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纪律: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规范。社会舆论: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时间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
群体意识: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它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
越轨行为: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失范: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
亚文化群体:一定社会中的、在文化价值上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由政府和社会对基本生活有困难的群体给予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安排。
社会救助: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社会保险: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狙击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社会福利服务: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社会福利: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国家型社会保障:由国家对公职人员进行全面保障的制度。
社会福利文化: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福利及其实现的观念、习惯和做法。公共政策:政府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社会政策: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市政府为了解除人们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干预行动。
选择性社会政策:基于选择性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政策,是国家(政府)根据某些标准,有选择地只向部分国民提供社会福利的政策。
社会公平: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发展机会的合理分享。社会政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弱势群体和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一种制度被有效实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活动。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AGIL模式(社会均衡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有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维持模式子系统(L)。各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在遇到环境压力时子系统会分化出与环境相适应的部分,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维持着社会系统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冲突论:着眼于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不平等,并以此来解释社会的结构和变迁的学派。社会规划: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社会指标:一种量的数据,时用来量度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规划性的社会指标体系:以一定的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为综合地测量社会生活领域的主要
方面发展状况的一套指标。
社会目标导向的社会指标体系:为了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状况、实现某种社会目标而设计的详细、深入描述该领域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
第十四章
现代化:广义:任何一个更“新”的“现代”时期或状态的转变过程。
狭义:十七八世纪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社会趋同论:各国的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依附理论:西方国家的“发达”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为前提或为基础的。造成不发达国家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社会工作导论》
第一章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脆弱群体: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
弱势群体: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社会工作者:由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引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困境人士的职业化的社会服务人员。
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接受服务的一方,是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而希望得到帮助以摆脱困难的人。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一整套支撑其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
第二章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一种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基本原则,社会工作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服务对象(案主)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
费边社:社会主义派别之一,主张以温和手段进行社会改革,为了达到社会公平,政府应担负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家庭不能负担的责任。
福利国家: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
社会价值:整个社会所崇尚的文化价值,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话语。个人价值:由社会工作者的个人良心和社会道德所共同决定的价值。利他主义:把他人和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
同理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驯顺性:在养育和帮助的过程中,善于社会学习、善于接受社会提供的教育的特性。
第四章
福利:一个社会当中公民个人和群体期望改善生活质量并追求美好生活目标的某种状态。社会福利: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
社会福利制度:在特定社会里一套有关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设置。
社会福利模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订和推行社会政策的方针与策略,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剩余型(补缺型)福利模式:针对社会上的脆弱人群提供的暂时性、补偿性和紧急性的社会
救助与相关服务。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外,在其他社会服务和福利领域基本上依靠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
工业成就-表现模式:社会福利是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社会需要的满足应以工业发展的业绩和生产力的表现为前提。
制度型福利模式: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和相关服务,通过制度化的政府力量使社会成员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
第五章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是一类不许学习即可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
社会(习得)行为: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行为模式。
环境:与人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包括人造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社会小生境: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较密切关系的人际关系的总和。参照群体:个人推崇并渴望加入的群体,或人们用来同其进行比较的群体。
人的社会功能:个人要顺利扮演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角色扮演需要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及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社会互动。
人的成长:人们提高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人的(社会性)发展: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的群体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第七章
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一种从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描述和总结了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程序。
一种用来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一起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
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系统: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
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滋养性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以增进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会及情绪发展的环境。
不友善环境:缺乏或扭曲支持资源的提供、阻碍人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环境。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只是、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它们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接案:改变媒介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体或社区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其受助者角色的过程。自愿的服务对象:认识到需要协助而自己主动求助的以及由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服务对象的人。
非自愿的服务对象:由政府、法院或其他有权力的部门或个人将需要协助的人转介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
不自愿的服务对象:依法必须接受社会服务机构服务的人。现有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服务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者的资源和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的服务对象。评估: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问题的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服务协议:社工与服务对象经过讨论协商所达成的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和解决他们问题的工作方案,具体标明了双方对问题的认识与界定,工作的目标及相互责任。
第八章
社会工作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内一种专业的行为方式,是所有用以达到社会工作宗旨与目标的手段的总和。
个案工作: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者通过协调、连接及整合资源的方法,为具有多重困境与需要的案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案主摆脱困境、强化资源网络及增进使用资源的能力。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
第九章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社区组织:一种社区工作方法与过程,它利用计划与组织工作协助社区居民认清社区整体的需要和目标,由社区方案与社区变迁机构来统合、协调与发展社区个体、团体与组织,并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来满足社区需要与达到社区目标,以适应社会变迁与生活环境。
社区发展:人民自己与政府机构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生活合为一体,使其能对国家进步有充分贡献的一种程序。
社区照顾: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式的服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与设施,让需要照顾的人在家中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生活的服务。
社会支持网络:个人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紧密、可以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人际关系网络。
由社区照顾:是指由家庭、亲友、邻里及社区内的志愿者等提供的照顾和服务。
在社区内照顾: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
社会工作行政: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社会的福利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根据社会福利的政策、立法或决策来实施社会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将之转化为实际的服务,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第十章
(社会工作)实习:学生依据其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在社会机构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实际服务以验证、巩固其所学知识和技巧的过程。
督导:一个人接受比较有经验、有资格的督导者的监督和指导的过程。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学生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机构资深专业人员,对其实习进行计划、指导和管理的过程。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使由国外(或异文化地区)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变得适合本地情况以发挥作用的过程。
社会工作教育国际化:各国、各地区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模式方面的共识。
第十一章
本土社会工作:与外来的专业社会工作相对应的、在本地存在的、具有一定社会工作性质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概论》
儿童福利政策:一套谋求儿童幸福的方针或行动准则,目的是促进所有儿童健康发展
青少年社会工作: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倾向、家庭背景以及智力等实际情况,予以个人的或集体的辅导,使其获得正常的发展与进步,并启发个别的才能与志趣,以贡献于社会的活动。
复演论(霍尔):个体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类祖先由原始社会进化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轨迹复演。
青少年福利:广义:对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提供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社会政策、专业科学知识以及具体行为的总称。
狭义:由特定机构向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提供的特定的服务。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脱离社会。(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活动理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连续性理论: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便会有一个幸
福的晚年。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机构照顾: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社区照顾:将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尽可能留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顾。
妇女社会工作:广义:动员社会力量,创造有利条件,消除性别歧视,吸引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等各方面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增长才干,逐步实现自身彻底解放,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的工作。
女性(权)主义:一种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社会性别主流化: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
残疾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社会康复: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环境的活动。
职业康复: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
家庭社会工作: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家庭和社会资源,以促进家庭功能的修复、家庭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家庭成员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以实现家庭功能。
家庭冲突理论:认为家庭问题是家庭成员因为各自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行动目标等存在差异,更因为家庭资源有限而分配不均引发的冲突。
性别敏感:能觉察成长过程中男女性在行为、态度与社会化经验上的差别。
家庭治疗:一种治疗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着重的焦点在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
健康照顾处境:由健康照顾体系组成的医学哲学与医药文化、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政策模式与医疗服务的总和。
工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用于受工业行为影响的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协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扰的一种服务。
企业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去解决员工面临的困境与矛盾冲突,也针对企业管理范畴问题提供服务。
职业社会工作:未解决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生的各种矛盾提供协助。
社会正义: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社会的各种权利、义务、资源分配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承担的法律和道德的责任。
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为理念,以社会工作方法为手段,以社区为平台,根据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核问题,与农村社区居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一起,通过平等合作和参与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和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村民的发展能力,达到农村社区的公平、公正、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过程。
资产建设: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建设。
参与式发展:把目标群体定位于主体地位,全面参与发展项目活动的规划、实施、检测、评估过程。
矫正:在社会领域,意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正常成员的过程。
矫正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术,为罪犯(会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社区矫正: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活动过程。
民政工作:直接以行政手段来推行社会福利或社会服务的活动。
社会福利企业:政府和社会为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而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
城市社区服务: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的城市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以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福利服务。
受灾人员救助:国家通过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
优抚安置:政府和社会对现役和退伍军人及其亲属提供现金援助和社会服务的特殊社会保障。
《小组工作》
小组: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是一个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归属性、激励性和互动性等特征的动态群体。
初级小组:成员间关系紧密、互相依存、彼此关爱和照顾的群体。次级小组:正式形成的、组员之间很少有直接交往的群体。计划小组:为了某种目标而事先策划组建的小组。
偶现小组:人们发现自己身处同一场所或通过谈话和互动而形成的小组。形成小组:在外在因素影响下而组织的小组。
自然小组:由于自然事件发生、人际吸引或成员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小组。自愿小组:基于组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小组。
非自愿小组:组员不是因为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小组。
封闭小组:从小组首次聚会到小组结束,组员的身份不会发生改变,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增加或减少小组组员的小组。
开放小组:在小组过程中允许组员离开或加入的小组。
小组工作: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小组动力: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包括觉察或未觉察到的所有心理的和行为的内容。适应性的模仿:人为了积极地达到目的而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
首属小组: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场域理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物理环境、他人行为等)所影响。心理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人们以一种自发的、戏剧化的方式来表达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和情绪宣泄,接受有关角色的反馈的过程。
小组领导者:在小组运作过程中,负责组织、带领和引导小组成员走和达到小组目标的人。小组领导过程:采用特定的组织方式,使用一定的小组带领技巧来催化小组趋向小组目标的进程等。
协同领导:在小组工作中,有两个工作员分享领导权,彼此呼应,共同领导小组。
对质:小组领导者出于助人的目的,在适当的情形下,岁组员言行的不一致,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对组员试图逃避的事情做出挑战,带领组员或整个小组对成员的软弱、盲点、内心矛盾和冲突做直接的接触。移情: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服务对象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的过程。反移情:由于社会工作者的需要而非专业关系或服务对象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工作者任何形式的无意识情绪或行为反应
小组协议:小组中的双方或多方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达成的一致同意。小组评估:就某个干预的效果或整个小组工作的效果进行的信息(目标、需要、影响、变化、投入产出比等的)收集过程。
实验:在某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因素进行修正与干预,然后将干预或修正后的结果与未作修正与干预的结果进行对比。
单一个案设计:即单一受试设计,以一个个案或群体作为试验或研究对象,不设对比组或控制组,研究者直接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要求反复测量针对案主(或系统)某个特定问题的行为指标,在干预前后收集资料并比较分析。
基线数据:组员在参加小组前目标行为的表现情况。跟进测量:(一般在3~6个月或一年内)了解组员在小组环境中学习的行为和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个案研究方法:建立在对单一案例或个案的准确的描述、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之上的研究方法。
《社会政策概论》
政策: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是政府、政党会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政策行动:由特定的组织制定方案和规则,并按预定的方案和规则来调动资源和实施行动的过程。
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某种政策行动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
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社会保障政策: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公共住房政策: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以福利性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社会保护: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自读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社会行政: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描述性理论:通过分类等方式,把复杂的社会政策现象简化为更易处理的类别,以此来促进对不同的社会政策取向的更好理解。
解释(分析)性理论:探讨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国家合法性。
社会政策分析: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而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环境条件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把握公众对社会政策的需要、社会政策面临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问题。
个人及社会的需要:社会中的个体和整体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各种条件。
社会弱势群体:笼统地描述社会中各类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社会政策资源: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政府社会支出: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
社会政策议程: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社会政策的试点:决策者为了验证社会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发现其缺陷,而在正式实施该方案之前现在局部区域或组织内将社会政策方案做实验性的实施,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有关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实际情况,以便为进一步修改完善及正式实施做好准备。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队伍来保证社会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达到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第五篇:复旦大学哲学试题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试题
复旦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
1.概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sustance)理论,并简要评述。2.概述斯多亚派(亦译斯多葛派)的伦理学。3.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4.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述评。
5.你认为笛卡尔对后世哲学影响最大的观点是什么? 6.评休谟的因果观。
7.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统一谈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8.概述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关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基本观点。9.简述萨特的自在自为理论和自由观。10.胡塞尔从事哲学追求的根本目的或基本纲领是什么?他创立什么方法和理论来实现其目的?
11.维也纳学派为何要拒斥形而上学?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复旦大学1998年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 1芝诺关于运动的难题。
2.简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 3.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4.培根的归纳法。
5.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6.洛克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7.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
8.康德说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是何意,你如何理解? 9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10以某一实用主义哲学家为例说明实用主义真理观。11新康德主义复活和发挥了康德哲学中哪些因素?
02年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缺)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
(15分*5个)
兼爱
大乘
三位一体
此在 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
二,论述
(25分*3个)
1,试评述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思想。
2,简单介绍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并评述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简单评述《费尔巴哈提纲》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3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缺)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
一,名词解释(6分*8个)
逻各斯
教父哲学
四假相
反思(黑格尔)
奥卡姆剃刀
绝对命令
证实原则
解释学循环
二,简答
(15分*4个)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2,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3,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异同。4,简述黑格尔的真理观。
三,论述
(42分)
1,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实体论的演进发展。2,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看他们对于“理解”的理解。
04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
(十五选十,10分*10个)
劳动
人化自然
意识形态
民胞物与
格物致知
《海国图志》
先验统觉
权力意志
科学价值中立
三纲五常
黄金律
三法印
原罪
三段论
《拉奥孔》
二,论述
(四选二,25分*2个)
1,缺。
2,孔子的基本思想。3,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4,论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
一,名词解释
(5分*8个)
精神助产法
飞矢不动
第一实体
权力意志
人为自然立法
三表法
上帝存在之本体论证明
经验自然主义
二,简答
(15分*4个)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2,黑格尔的真理观。
3,中世纪唯名论实在论之争的实质。
4,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的转变。三,论述
(25分*2个)
1,比较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实体论之异同。2,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05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
(十八选十,10分*10个)
意识形态
实践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万物皆备于我 《原道》
中体西用
自然法
四假相
语言游戏
科学共同体
增长的极限
三达德
绝对命令
内涵主义
公理化方法
禅宗
马丁-路德
崇高感
二,论述
(四选二,25分*2个)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老子与庄子思想之异同。3,杜威的实用主义。
4,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及意义。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
一,名词解释
(5分*8个)
始基
逻各斯
三表法
第二性的质
绝对理念
语言游戏此在 逻辑原子主义
二,简答
(10分*5个)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2,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主要分歧。3,休谟的因果观。4,康德的绝对命令。5,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三,论述
(30分*2个)
1,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为什么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2,萨特与胡塞尔现象学本体论的差异。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及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
06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缺)[说明:此年试题结构与上年差别极大,为:一,名词解释,中哲、西哲、马哲各三个,必答,共90分;第二道论述题八个二级学科选其一,30分;第三道论述题中西马选其一,30分。](从古希腊到现代)真题(回忆版)
一、名解(每题10分)
1、“理想国”(柏拉图)
2、”自然状态“(卢梭)
4、第二性质(洛克)
4、逻辑实用主义(奎因)
5、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简答(每题20分)
1、试述莱布尼茨单子论 的内容和意义
2、评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
三、论述(每题30分)
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2、伽达默尔 的释义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缺)07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
(45分)
性即理
贞元六书
对象性活动
抽象劳动
物自体
语言游戏
二,简答(45分)
1,海氏“此在”概念。
2,魏晋名教与自然之争的主要观点。3,马克思早期“人化自然”的思想。
三,论述(三选二,60分)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2,儒家、墨家异同评议。3,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
一,名词解释
(5分*8个)
智者派
犬儒派
四因说
奥古斯丁
纯粹理性
语言游戏
证实原则
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简答
(15分*4个)
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2,“我思故我在”释义。3,“存在即被感知”释义。4,罗素逻辑原子主义的特征。
三,论述
(25分*2个)
1,莱布尼兹单子论及其意义。
2,伽达默尔对释义学的改造和发展。
复旦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遇到的苦恼
2.合力论
3.墨家十事
4.天人相副
5.美德即知识
6.家族相似 二.简答(45分)
1.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活动的本质?
2.谈谈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源及其哲学意义
3.休默的因果关系说及其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3选1,45分)
1.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吗?
2.谈一谈朱熹的理欲观以及戴震对其的批判
3.谈一谈康德的实践理性说并加以评析
08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
(10分*6个)
我思我在 逻各斯
尚同
道统论
社会形态二,简答
(15分*3个)
1,孔子关于仁与礼的思想。2,柏拉图“理念”的特点。
人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
(45分,三选一)
1,从先秦至两汉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特色。2,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
一,名词解释
(10分*6个)
泰勒斯
逻各斯
四因
我思我在 意向性
解构主义
二,简答
(15分*2个)
1,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2,波普证伪主义的特点。
三,论述
(30分*2个)
1,十七世纪理性主义对经验主义的批判。2,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改造和发展。2009研究生入学考试复旦哲学综合知识 哲学综合知识 12选10 每题15分
1、“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⑤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⑥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⑦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⑧,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⑨,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⑩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思想。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段文字是谁说的,“其善者伪也”中“伪”字是什么意思。
3、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段文字是哪学派的,其寓意是什么。
4、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辩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辩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这段文字的主要思想,是针对哪一学派的何种观点。
5、一段原著内容,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6、一段原著内容,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7、一段原著内容,资产阶级时代的革命性
8、《资本论》中一段话,为何社会的发展阶段既不能越过也不能取消
9、《理想国》中,哲学和城邦的关系
10、习惯对经验的作用。大概摘自休谟《论人性》的一段话。
11、《社会契约论》一段内容:“人生而自由 但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12、引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部分内容。“人类理性具有此种特殊运命,即在其所有知识之一门类中,为种种问题所困,此等问题以其为理性自身之本质所加之于其自身者,故不能置之不顾,但又因其超越理性所有之一切能力,故又不能解答之也。”此种门类知识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自信能够给出解答? 所有题目,均给出一段文字内容。2009年复旦西哲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十二个100分)
1、龟长于蛇(6分)
2、天官(6分)
3、一念三千(6)
4、朴(6分)
5、辟(6分)
6、十六字心决(10分)
7、得意忘言(10分)
8、质测(10分)
9、致良知(10分)
10、以物观物(10)
11、仁政(10分)
12、一(10分)
(顺序可能略有误差)
二、标点与翻译(25分)
何叔平注老子初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日若斯人也可以语天人之际也因此所注道德二经(原句大概是这样的了)
三、论述题:民胞吾与的意义(25分)
哲学综合没记全,差不多只记得自己做的,欢迎补充~
一、名词解释(20选10,5分一个)道德相对主义因果解释和目的论解释道法自然化性起伪梵蒂冈因陀罗意识的断裂(阿尔都塞)奥卡姆剃刀我思故我在商品拜物教上层建筑唯名论德性即知识青年黑格尔学派
二、论述题(10选5,每个20分)1.有人认为,科学是西方带给世界的特殊贡献,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看法,而且还会遮蔽科学本身的特征。请问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2.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辩。3.结合《辩证法的历险》,说说梅洛·庞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5.结合文本说说孔子仁与礼的关系。6.说说边沁和密尔的古典功利主义的主要观点。7.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8.近代哲学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焦点。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原初历史形态四因素10.早期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历史状况(这个记忆的不准确)西方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8*5灵魂转向说(柏拉图)因果观(休谟)感觉确定性(黑格尔)摹状词理论(罗素)本体论承诺(奎因)
二、简答题 20*21.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说,并谈谈你的看法。2.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及其影响,并说说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35*21.说说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们之间的比较和你的看法。2.康德说,理性的全部兴趣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是哪三个问题?介绍一下,并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感谢banba同学补充了哲学综合和马哲!马哲原著:六道论述题,每题25分
1、《巴黎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分析
2、《德意志意思形态》费尔巴哈章中新的历史观
3、《共产党宣言》对于阶级斗争的论述
4、《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导言》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5、《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来源和内涵
6、论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我感觉今年马哲出题的原则是:“一个都不能少”、“不抛弃、不放弃”嗯……我是跨考的,说几点跨考的感想吧:1.虽说可以根据以前的真题为以后的考试把一下脉,但是看到题目的时候总是有意外的。所以平时如果有时间,一方面最好把以前考过的所有题目都认真做一下,比如科学与非科学的比较之类,也许从试卷上来看是可选的,但真的考试的时候可能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比如这次的哲学综合,论述题我只认识四题,所以不得不做第一题,这时候就很匆忙,完全没法答,只好怨自己。另一方面,原著选读,或者原著和其他专题著作,平时多看看,实在没时间多看几本哲学史也好,因为毕竟不会出题太深。比如这次西哲,考了从没考过的几个名词解释,但是以前看过,有印象,所以多少还可以答一些。当然一直看着是最好的啦……还有就是,复习的时候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勤快数据库。2.感觉复旦的题目马哲气息很重,比如这次哲学综合,10选5的论述题,马哲有三道(还有一题忘记了……)。所以,特别是对考复旦的同学,务必学好马哲。3.我觉得一年的准备时间是必要的。像我就有些一头热………其实也不是一头热,只是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喜欢的那种东西叫“哲学”,虽然很激动也很开心,但是对于应试来说,准备时间实在是太紧了。半年的时间,大半花在入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