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硕士(MSW)排名
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院校实力排名(供参考)
A++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
A+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 A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
B+
华中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B
河海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贵州大学、河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北京城市学院
第二篇:西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招生
西南石油大学2015 年 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招生简介
学校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成都市新都区,占地2000余亩,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
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教职工2262人,专任教师1511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8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8人,博士生导师101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939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863人,硕士研究生3605人,博士研究生621人,外国留学生11人。另外有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262人。
2001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被评为“优秀”。学校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团队精神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上手快、后劲足、业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赞誉,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4%左右,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1.6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教授、学者,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条战线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专业学位简介 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9年,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高等院校有431所,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截止2008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化愈来愈细,职业种类愈来愈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目前,随着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也必然会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西南石油大学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 年计划招生30人。
[社会工作专业简介]
一、专业介绍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中央将社会工作人才提升为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高度重视、重点打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为300万人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0万”的发展目标,专门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要求。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社会工作硕士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差距很大,人才供不应求。
在国际上,社会工作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它同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具有同等的学科地位,并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来培养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
二、师资队伍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已经拥有一支由具有深厚理论造诣和丰富实务经验以及多年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专家、学者、官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督导队伍。
校内导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成都市社会工作专家一批,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5人。校外导师主要由境内外社会工作领域知名专家构成。学院还设有由专业教师与社会服务部门或机构专业人员组成的督导队伍。
专职教师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民政部、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参与了中央财政社会服务项目办公室、民政部等开展的40余个项目的专业实践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务经验;多次邀请香港等地师资来川开展专业培训;教师应民政部、省民政厅等的邀请,举办社会工作专业培训100余场;教师多次接受高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培训,担任社会工作专业协会及服务机构的专家、顾问、理事、专业督导等,提供专业决策、督导和服务。专业负责人谭祖雪教授多次应邀参加民政部420芦山地震“灾区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规划制定”专家调研组等专家组,赴灾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和督导,为民政部、国务院妇儿工委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专业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30余部;获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等哲学社会科学奖20余项。
三、专业优势与特色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是四
川省第一批开办的本科专业,获得首批社会工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双学位授予权,是四川省首批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连续3届获得省级社会工作专业教改立项,其教改成果连续2届获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012年在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评估中,以98分的最高分获得优秀等级。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自2002年招生以来,历届毕业生占成都市社会工作毕业生总数的23%,在四川省首批“社工百人计划”中,毕业生就占了31%,居全省各高校首位。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全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文奖”等全国性的重要专业奖励。一些毕业生成为了注册社会工作机构的总干事,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30多次对毕业生进行了报道。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作为各级民政部门聘请的专家、顾问等,相关专业教师
多次应邀到民政系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参加决策研究,进行政策咨询,指导开展专业实践,提供专业服务与督导,参与撰写专著、统编教材等;与美国、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及知名社会工
作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理论和实践交流活动,也将聘请境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和资深专业人员讲授核心课程,让学生及时充分了解境内外前沿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先进的实务经验。
有一批质量优秀、数量充足的专业实习基地。与各级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签定了长期实习基地协议。目前有已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5个,涉及16个领域,涵盖了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全部实务领域。通过不断优选更新,基地类型较为齐全、地域分布较为合理,质量优秀,其中7个是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地区和单位、5个获得全国专业奖励。基地有全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所需的场地和设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服务项目和实践、实习岗位,能够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条件。
学校制定了优先发展本硕士学位点的相关政策。学校在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方面制定了相关倾斜政策,如面向全国接受优秀推免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特别是充分利用本校的石油行业背景,以及与民政系统等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紧密联系,通过委托、合作培养等方式,搭建订单式优质生源培育基地,形成品牌效应。
灾害社会工作特色明显。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参与了20余个高级别灾害社会工作项目的专业实践活动。专业负责人谭祖雪教授多次应邀参加民政部420芦山地震“灾区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规划制定”专家调研组等专家组赴灾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专业
服务和督导,为民政部、国务院妇儿工委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多次邀请香港等地师资来川开展灾难救助等专业培训,撰写出版了一批国内较早出版、发表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专著、教材和论文,在灾害社会工作的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多次应邀作大会交流发言等。
[考生须知] 名
称:社会工作硕士
性
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 招生代码:035200
一、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专业方向:①社会管理;②企业社会工作;③灾害社会工作;④社区社会工作;⑤非营利组织管理;⑥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⑦社会工作行政;⑧老年、青少年、妇女等专门领域社会工作等。
主要开设课程:高级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分析、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评估、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管理、企业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贫困与发展、社会工作实习等。
就业去向: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等就业。
二、招生对象
1.应届或历届大学毕业生;
2.民政、教育、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部门的管理人员;
3.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组织以及其他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机构优秀在职人员; 4.从事企业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人员; 5.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及评估与操作的优秀工作人员;
6.有意于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三、报考条件(以下条件符合任意一项)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四、报名流程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我校的报考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网上报名。
2.报名分为网上提交报考信息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2015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程序和时间是: 网上预报名:2014年9月底。
全国统一网上报名:10月10日-31日。
报考点现场确认的时间为:11月10日至14日。全国统一初试时间:2014年12月底。
去报考学校参加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2015年4月份。
五、入学考试
考生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初试方式均为笔试。复试采用面试方式,同等学历考生加试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保障概论两门课程。初试科目为:①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英语二(满分100分);③社会工作原理(满分150分); ④社会工作实务(满分150分)。
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
(二)使用全国统考试卷,两门业务课由我校命制。考试大纲参见《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指导范围》。
参考书目: ①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②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史柏年等,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第3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六、录取及入学
学校将根据对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的综合评定,择优录取。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研究生入学后,我校将提供种类丰富的奖、助学金供学生申请。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55项,单项最高奖励30000元/年,每年约有15000余人次获得奖励,累计金额达3400余万元。
七、培养方式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的学习与考核,开展约200小时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完成中期考核;第二学年则主要结合学位论文的选题,到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或机构开展调研,完成约600小时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1)实务研究。(2)项目设计与评估。(3)政策研究。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九、就业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招生单位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十、其他
(一)本简章仅供参考,最终版本以教育部2015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和信息为准。
(二)请考生关注我校招生网页,以便及时获取有关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最新信息。
(三)招生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28)83035081,传真:(028)83032070 电子信箱:740866027@qq.com
网址:www.xiexiebang.com/研究生招生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第三篇:社会工作MSW名词解释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
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发展战略: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战略选择,是对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考。
第二章
社会:由有意志的个体建立在共同兴趣和利益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关系的累积和连接组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实在的和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其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社会行动者: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人的主体性: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客体性:每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
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有普遍意义的联系。
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主/亚文化: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统治/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社会性断乳: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的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成员对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即对某一现象的好坏、优劣、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代沟:形容两代人之间在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生活。
再社会化: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个性: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雷同性格: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民族性/国民性: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质。
第四章
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人际互动: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合作: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竞争: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集群行为: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镜中我”理论: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符号互动论:
符号: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拟剧论:把社会比作舞台(分前台和后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社会交换论:从“理性人”假设出发,人与人的交往是在交换他们各自具有的有价值的东西。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经过后天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规定角色: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的角色。
开放角色:社会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只指出了扮演它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的角色。角色扮演: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角色混淆: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
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角色紧张:有的人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与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角色冲突: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对他的期待发生矛盾,从而使其左右为难的现象。角色失败: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
社会网络: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关系。社会支持:来自于他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支持(物质or精神、工具性or表意性)。
第五章
社会群体: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某种团结感和共同的期待。
身份制度: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使之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规定了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权利,而且一般难以改变。
内群体: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参照群体: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
素和内在机制。
初级社会群体: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家庭: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生命周期:单个家庭所存在的从诞生、发展直至死亡的整个运动过程。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组织结构:社会组织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
直线型组织:组织中的职位完全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上级对下级进行指挥、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组织结构形式。
职能型组织:以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为基础而把人们集合起来的的组织形式。事业部型组织:整个组织分为几个从事不同事业(项目或行业)的二级组织,即事业部。矩阵结构:组织在结构方面采取了类似矩阵、职能部门与项目小组交叉管理的方式。横向组织:围绕着工作流程而不是围绕部门职能建立起来的结构。
网络化组织: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灵活的组织形式,在需要时实行生产外包、对外购买部分部件(物质的或服务的产品)。
组织过程:将组织要素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平衡理论:组织向其成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诱因,成员为了追求自己需要的满足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二者之间有一个相对平衡关系;再加上社会组织在外部关系上投入—产出的平衡。
社会组织的环境: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资源依赖理论:组织都是依赖外部资源而生存的,过度的资源依赖会生成权利。当组织因对资源的依赖而受到威胁时,它就会设法去控制外部资源而减少依赖性。
新制度主义: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组织强烈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被社会性地建构
起来的观念体系和规范制度对组织产生的强大的控制性影响。
家长制: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科学管理理论:只要给工人合理的报酬就能刺激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科层制: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社会人假设:人是社会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
X理论: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缺乏抱负和创造性,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因此必
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去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Y理论: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在恰当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超Y理论:人们带着各种需要和动机来到工作单位中,但主要需要的是胜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决策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并能为结构中的个人实现目标提供便利的东西。单位制度: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
第七章
社会分化: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社会分层: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现象。
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测量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计算其综合值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的指标。
职业分层(评价):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
地位一致/相悖: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序大体一致/完全相反。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代际流动:子代相对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开放式流动: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封闭式流动: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混合式流动:社会成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甚至一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流动,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另一个封闭的领域。
精英: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
第八章
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农村社区: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差序格局: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城市社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建设: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过程。
城乡关系:城市和农村这两类人们生存的空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依存关系。
城乡差别:城乡两类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现象(但尚未形成对立)。
二元结构: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着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而且二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水平: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推拉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希望往外转移,城市因工业发展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
郊区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过度城市化:城市的人口膨胀大大快于经济增长和市政建设的发展。
二元城市:大城市中,一方面的上层社会的高级住宅,另一方面是大片低矮的贫民窟。就地城市化: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 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 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第九章 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本原的社会制度:在人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
行为规范:一定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认为是合理的合适的东西。
制度化: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人们过去所做出的制度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第十章
社会问题: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
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是统计学概念,具有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适度人口: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技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人口惯性:以往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人口过程的影响。
(劳动)就业: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
充分就业:社会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绝大多数实现了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隐性失业: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虽有工作岗位但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了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代替了人力劳动而导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业而导致的失业。贫困: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现象。
绝对贫困: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相对贫困:收入虽然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的状态。群体贫困(普遍性贫困):在一定范围内某一类社会单位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贫困亚文化:穷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统治: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
(社会)制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习俗: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和习惯。道德: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政权:建立在某种和发行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法律: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纪律: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规范。社会舆论: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时间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
群体意识: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它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
越轨行为: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失范: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
亚文化群体:一定社会中的、在文化价值上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由政府和社会对基本生活有困难的群体给予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安排。
社会救助: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社会保险: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狙击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社会福利服务: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社会福利: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国家型社会保障:由国家对公职人员进行全面保障的制度。
社会福利文化: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福利及其实现的观念、习惯和做法。公共政策:政府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社会政策: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市政府为了解除人们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干预行动。
选择性社会政策:基于选择性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政策,是国家(政府)根据某些标准,有选择地只向部分国民提供社会福利的政策。
社会公平: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发展机会的合理分享。社会政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弱势群体和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一种制度被有效实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活动。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AGIL模式(社会均衡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有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维持模式子系统(L)。各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在遇到环境压力时子系统会分化出与环境相适应的部分,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维持着社会系统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冲突论:着眼于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不平等,并以此来解释社会的结构和变迁的学派。社会规划: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社会指标:一种量的数据,时用来量度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规划性的社会指标体系:以一定的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为综合地测量社会生活领域的主要
方面发展状况的一套指标。
社会目标导向的社会指标体系:为了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状况、实现某种社会目标而设计的详细、深入描述该领域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
第十四章
现代化:广义:任何一个更“新”的“现代”时期或状态的转变过程。
狭义:十七八世纪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社会趋同论:各国的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依附理论:西方国家的“发达”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为前提或为基础的。造成不发达国家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社会工作导论》
第一章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脆弱群体: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
弱势群体: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社会工作者:由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引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困境人士的职业化的社会服务人员。
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接受服务的一方,是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而希望得到帮助以摆脱困难的人。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一整套支撑其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
第二章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一种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基本原则,社会工作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服务对象(案主)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
费边社:社会主义派别之一,主张以温和手段进行社会改革,为了达到社会公平,政府应担负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家庭不能负担的责任。
福利国家: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
社会价值:整个社会所崇尚的文化价值,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话语。个人价值:由社会工作者的个人良心和社会道德所共同决定的价值。利他主义:把他人和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
同理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驯顺性:在养育和帮助的过程中,善于社会学习、善于接受社会提供的教育的特性。
第四章
福利:一个社会当中公民个人和群体期望改善生活质量并追求美好生活目标的某种状态。社会福利: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
社会福利制度:在特定社会里一套有关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设置。
社会福利模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订和推行社会政策的方针与策略,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剩余型(补缺型)福利模式:针对社会上的脆弱人群提供的暂时性、补偿性和紧急性的社会
救助与相关服务。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外,在其他社会服务和福利领域基本上依靠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
工业成就-表现模式:社会福利是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社会需要的满足应以工业发展的业绩和生产力的表现为前提。
制度型福利模式: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和相关服务,通过制度化的政府力量使社会成员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
第五章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是一类不许学习即可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
社会(习得)行为: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行为模式。
环境:与人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包括人造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社会小生境: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较密切关系的人际关系的总和。参照群体:个人推崇并渴望加入的群体,或人们用来同其进行比较的群体。
人的社会功能:个人要顺利扮演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角色扮演需要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及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社会互动。
人的成长:人们提高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人的(社会性)发展: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的群体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第七章
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一种从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描述和总结了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程序。
一种用来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一起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
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系统: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
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滋养性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以增进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会及情绪发展的环境。
不友善环境:缺乏或扭曲支持资源的提供、阻碍人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环境。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只是、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它们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接案:改变媒介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体或社区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其受助者角色的过程。自愿的服务对象:认识到需要协助而自己主动求助的以及由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服务对象的人。
非自愿的服务对象:由政府、法院或其他有权力的部门或个人将需要协助的人转介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
不自愿的服务对象:依法必须接受社会服务机构服务的人。现有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服务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者的资源和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的服务对象。评估: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问题的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服务协议:社工与服务对象经过讨论协商所达成的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和解决他们问题的工作方案,具体标明了双方对问题的认识与界定,工作的目标及相互责任。
第八章
社会工作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内一种专业的行为方式,是所有用以达到社会工作宗旨与目标的手段的总和。
个案工作: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者通过协调、连接及整合资源的方法,为具有多重困境与需要的案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案主摆脱困境、强化资源网络及增进使用资源的能力。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
第九章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社区组织:一种社区工作方法与过程,它利用计划与组织工作协助社区居民认清社区整体的需要和目标,由社区方案与社区变迁机构来统合、协调与发展社区个体、团体与组织,并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来满足社区需要与达到社区目标,以适应社会变迁与生活环境。
社区发展:人民自己与政府机构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生活合为一体,使其能对国家进步有充分贡献的一种程序。
社区照顾: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式的服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与设施,让需要照顾的人在家中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生活的服务。
社会支持网络:个人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紧密、可以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人际关系网络。
由社区照顾:是指由家庭、亲友、邻里及社区内的志愿者等提供的照顾和服务。
在社区内照顾: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
社会工作行政: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社会的福利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根据社会福利的政策、立法或决策来实施社会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将之转化为实际的服务,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第十章
(社会工作)实习:学生依据其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在社会机构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实际服务以验证、巩固其所学知识和技巧的过程。
督导:一个人接受比较有经验、有资格的督导者的监督和指导的过程。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学生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机构资深专业人员,对其实习进行计划、指导和管理的过程。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使由国外(或异文化地区)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变得适合本地情况以发挥作用的过程。
社会工作教育国际化:各国、各地区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模式方面的共识。
第十一章
本土社会工作:与外来的专业社会工作相对应的、在本地存在的、具有一定社会工作性质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概论》
儿童福利政策:一套谋求儿童幸福的方针或行动准则,目的是促进所有儿童健康发展
青少年社会工作: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倾向、家庭背景以及智力等实际情况,予以个人的或集体的辅导,使其获得正常的发展与进步,并启发个别的才能与志趣,以贡献于社会的活动。
复演论(霍尔):个体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类祖先由原始社会进化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轨迹复演。
青少年福利:广义:对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提供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社会政策、专业科学知识以及具体行为的总称。
狭义:由特定机构向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提供的特定的服务。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脱离社会。(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活动理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连续性理论: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便会有一个幸
福的晚年。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机构照顾: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社区照顾:将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尽可能留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顾。
妇女社会工作:广义:动员社会力量,创造有利条件,消除性别歧视,吸引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等各方面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增长才干,逐步实现自身彻底解放,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的工作。
女性(权)主义:一种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社会性别主流化: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
残疾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社会康复: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环境的活动。
职业康复: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
家庭社会工作: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家庭和社会资源,以促进家庭功能的修复、家庭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家庭成员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以实现家庭功能。
家庭冲突理论:认为家庭问题是家庭成员因为各自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行动目标等存在差异,更因为家庭资源有限而分配不均引发的冲突。
性别敏感:能觉察成长过程中男女性在行为、态度与社会化经验上的差别。
家庭治疗:一种治疗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着重的焦点在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
健康照顾处境:由健康照顾体系组成的医学哲学与医药文化、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政策模式与医疗服务的总和。
工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用于受工业行为影响的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协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扰的一种服务。
企业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去解决员工面临的困境与矛盾冲突,也针对企业管理范畴问题提供服务。
职业社会工作:未解决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生的各种矛盾提供协助。
社会正义: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社会的各种权利、义务、资源分配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承担的法律和道德的责任。
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为理念,以社会工作方法为手段,以社区为平台,根据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核问题,与农村社区居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一起,通过平等合作和参与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和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村民的发展能力,达到农村社区的公平、公正、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过程。
资产建设: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建设。
参与式发展:把目标群体定位于主体地位,全面参与发展项目活动的规划、实施、检测、评估过程。
矫正:在社会领域,意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正常成员的过程。
矫正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术,为罪犯(会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社区矫正: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活动过程。
民政工作:直接以行政手段来推行社会福利或社会服务的活动。
社会福利企业:政府和社会为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而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
城市社区服务: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的城市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以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福利服务。
受灾人员救助:国家通过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
优抚安置:政府和社会对现役和退伍军人及其亲属提供现金援助和社会服务的特殊社会保障。
《小组工作》
小组: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是一个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归属性、激励性和互动性等特征的动态群体。
初级小组:成员间关系紧密、互相依存、彼此关爱和照顾的群体。次级小组:正式形成的、组员之间很少有直接交往的群体。计划小组:为了某种目标而事先策划组建的小组。
偶现小组:人们发现自己身处同一场所或通过谈话和互动而形成的小组。形成小组:在外在因素影响下而组织的小组。
自然小组:由于自然事件发生、人际吸引或成员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小组。自愿小组:基于组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小组。
非自愿小组:组员不是因为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小组。
封闭小组:从小组首次聚会到小组结束,组员的身份不会发生改变,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增加或减少小组组员的小组。
开放小组:在小组过程中允许组员离开或加入的小组。
小组工作: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小组动力: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包括觉察或未觉察到的所有心理的和行为的内容。适应性的模仿:人为了积极地达到目的而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
首属小组: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场域理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物理环境、他人行为等)所影响。心理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人们以一种自发的、戏剧化的方式来表达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和情绪宣泄,接受有关角色的反馈的过程。
小组领导者:在小组运作过程中,负责组织、带领和引导小组成员走和达到小组目标的人。小组领导过程:采用特定的组织方式,使用一定的小组带领技巧来催化小组趋向小组目标的进程等。
协同领导:在小组工作中,有两个工作员分享领导权,彼此呼应,共同领导小组。
对质:小组领导者出于助人的目的,在适当的情形下,岁组员言行的不一致,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对组员试图逃避的事情做出挑战,带领组员或整个小组对成员的软弱、盲点、内心矛盾和冲突做直接的接触。移情: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服务对象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的过程。反移情:由于社会工作者的需要而非专业关系或服务对象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工作者任何形式的无意识情绪或行为反应
小组协议:小组中的双方或多方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达成的一致同意。小组评估:就某个干预的效果或整个小组工作的效果进行的信息(目标、需要、影响、变化、投入产出比等的)收集过程。
实验:在某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因素进行修正与干预,然后将干预或修正后的结果与未作修正与干预的结果进行对比。
单一个案设计:即单一受试设计,以一个个案或群体作为试验或研究对象,不设对比组或控制组,研究者直接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要求反复测量针对案主(或系统)某个特定问题的行为指标,在干预前后收集资料并比较分析。
基线数据:组员在参加小组前目标行为的表现情况。跟进测量:(一般在3~6个月或一年内)了解组员在小组环境中学习的行为和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个案研究方法:建立在对单一案例或个案的准确的描述、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之上的研究方法。
《社会政策概论》
政策: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是政府、政党会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政策行动:由特定的组织制定方案和规则,并按预定的方案和规则来调动资源和实施行动的过程。
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某种政策行动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
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社会保障政策: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公共住房政策: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以福利性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社会保护: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自读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社会行政: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描述性理论:通过分类等方式,把复杂的社会政策现象简化为更易处理的类别,以此来促进对不同的社会政策取向的更好理解。
解释(分析)性理论:探讨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国家合法性。
社会政策分析: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而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环境条件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把握公众对社会政策的需要、社会政策面临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问题。
个人及社会的需要:社会中的个体和整体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各种条件。
社会弱势群体:笼统地描述社会中各类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社会政策资源: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政府社会支出: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
社会政策议程: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社会政策的试点:决策者为了验证社会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发现其缺陷,而在正式实施该方案之前现在局部区域或组织内将社会政策方案做实验性的实施,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有关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实际情况,以便为进一步修改完善及正式实施做好准备。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队伍来保证社会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达到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第四篇: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 2010—2013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MSW考试真题
社会工作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2.增能理论
3.优势视角
4.人在情境中
5.证据为本的实践
6.社会福利
7.抗逆力
8.社会功能
二、简答题
1.比斯泰克提出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根据大卫豪的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可以做怎样的划分?各有什么意义?
3.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主要扮演哪些角色?
三、论述题
1.试阐述社会工作有哪些基本要素。
2.结合实际谈谈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生态系统图
2.验证疗法
3.移情
4.危机介入
5.改变媒介系统
6.社会康复
7.家庭结构图
8.社会性别
二、简述题
1.简述构成小组动力的要素。
2.简述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3.简述评估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4.简述社会工作行政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通用过程模式包含哪些内容?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2.结合我国实际谈谈社会工作实务主要包括哪些领域?在这些领域社会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内容是什么?
2011年人民大学MSW真题
社工实务:
一、名词解释
1、个案工作
2、伦理困境
3、过程评估
4、第三集团
5、矫正工作
6、社区康复
7、家庭治疗
二、简答
1、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2、定性研究的特点和局限
3、宏观社工方法
4、人类行为的理论
三、论述
1、当前中国青少年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相应的社工对策
2、当前中国社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社工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伊丽莎白法案
2、个案管理
3、社会诊断
4、社工行政
5、公民权利
6、精神健康
7、社会目标模式
8、保息六政
二、简答
1、英美睦邻友好运动
2、功能主义社会福利观
3、社会治疗理论流派
4、社会性别理论
三、论述
1、结合青少年特点讨论社会工作发展中价值观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2、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2012年人民大学MSW试题(回忆版)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
2、社会福利
3、去机构化
4、内外影响力范式
5、社会环境
6、生态理论
7、本土化
8、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二、简答
1、简述英美福利五边形的内容与含义
2、简述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3、社会工作研究的特点
4、社会工作的基础价值观
三、论述
1、结合实例,试述社会政策与社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试述价值中立原则的基础理论及其在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同理心
2、社会行政
3、增权
4、个案管理
5、社会企业
6、非评判7、8、二、简答题
1、社区工作主要模式
2、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行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
3、个案社会工作的沟通技巧
4、三、论述
1、结合实例,试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结合实例,分析社会转型造成的家庭问题,选取一例分析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和介入方法
2013年人民大学MSW试题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小组生命周期
2、社会工作督导
3、接纳
4、社会工作评估
5、社区矫正
6、社区康复
7、家庭雕塑
8、代币疗法
二、简答
1、简述“人在情境中”所包含的主要观点
2、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3、简述宏观社会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4、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时所应用的技巧
三、论述
1、依据当前的政策背景,论述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
2、背景是假设你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社区中学生网络成瘾,令家长和老师们束手无策。要求针对社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制定一份服务计划书。
社会工作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服务
2、社会组织
3、残补型社会福利
4、社会融合5、社会建设
6、社会支持网络
7、社区照顾
8、社会救助
二、简答
1、简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主要政治立场、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主张
2、简述专业性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4、简述依恋类型及其特点
三、论述
1、试论述再分配类型及其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意义
2、试论述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体系
第五篇:2017南开MSW初试——社会工作原理
2017南开MSW初试——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再社会化 2.相对贫困 3.社区照料 4.支持网络治疗 5.去机构化 6.家庭暴力 7.抗逆力 8.过程评估
二、简答(每题10分,共60分)1.社区行动理论的重点
2.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中的基本准则
3.认知行为与理性情绪疗法(RET)的区别
4.任务中心(task-centered)与solution-focused therapy(寻解疗法;精要疗法)5.为保证问卷数据的质量,在使用问卷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三社联动的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步骤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社会个案研究包括哪5个方面?社会个案研究经常被质疑的问题有哪些?
2017实务
一、名解 1.冲突三角 2.逆向操作 3.环境修正 4.生命周期 5.人际关联
6.自由派女性主义 7.动力反映操作
8.型态--动力因素反映性讨论技巧
二、简答
1.社会功能理论的内容
2.用古典制衡理论说明为什么女性在受到性暴力之后
3.“随着对问题的深入了解,人和环境的变化(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将会对行为做出修正”这是什么理论学派的核心观点,说明一下该理论
4.转移transferance是什么?对辅导工作产生什么效果? 5.现代社会工作综融性的特点
6.在精神疾病领域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心理治疗师有什么区别
三、论述
1.论述:问题视角下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程序,以及现代社会工作由“问题化”转向“正常化”,再由“正常化”转向“优势化”,对这种转变趋势你怎么看?
四、案例
案例分析:a社区有2800多人,其中老年人占6%,单亲家庭占12%,外来务工人员占40%,社区居民对来自全国各地,社区内居民流动大,政府相关工作不好展开。社区内居民安全意识不高,发生过严重的偷盗事件,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1。结合案例,说明社区工作有几种发展模式。
2。选择一种发展模式在社区开展,说明并写出步骤。
3。如何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以及社工在其中扮演内什么角色?2016南开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5*8)
1、社会质量
2、社会包容
3、系统抽样
4、社会整合
5、社会资本
6、二、简答题(10*6)
1、简述一下理论抽样方法和统计抽样方法的异同。
2、简述一下系统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3、人本主义理论的相关观点。
4、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5、简述一下优势视角的知识基础。
6、简述一下女性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理论。
三、论述题(25*2)
1、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一下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据新闻报道,湖南邵东县一52岁女老师在宿舍被三名学生叫出宿舍后遭到殴打,随后三名学生将其拖入厕所,将其口鼻捂住,最终致死。目前了解到这三名犯罪嫌疑人分别15岁、11岁和9岁,均就读于该镇的初中和小学,并且都是留守儿童。其中一名孩子的父母离异,将其交给爷爷奶奶代为看管。结合该案例,运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分析一下,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2016南开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8*5)
1、标签化 2.、认知三角
3、认知重建
4、社会容忍度
5、证据为本的实践
6、整合社会工作模式
二、简答题(6*10)
1、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一下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的优缺点。
2、个案管理是指什么?针对具体案例分析一下其操作的具体步骤与流程。
3、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时,确定目标应考虑哪些因素。
4、在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当触及服务对象不愉快的经历时,会引起服务对象的逃避、转移话题的现象,有时候会出现不必要的沉默,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处理。
5、6、王某因一场意外,在医院做了眼球摘除手术,做完手术的她不能接受现实,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会严重影响日后的工作与生活,终日呆在病房里,不与他人交流。目前她来到机构求助,若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你认为王某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将如何为其开展服务?
三、论述题(2*25)
1、目前,针对某一社区开展调查。该社区中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并且其中独住老人(老年夫妻2人或独居老人)近四成。从中抽取20名老人对其进行访问,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老年人的需求依次如下:饮食服务;免费健康体检;陪同聊天;家务事调节;外出游玩或购物。
(1)你认为有关老年人的上述调查结果是否合理?并说明你的理由。(2)你认为社区应为老年人提供哪些资源?应如何实现。
2、今日,在一小学附近发生了一起青年人跳楼事件,并且恰巧发生在放学时分,有许多师生亲眼见到了这一幕。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决定立即进行危机干预。次日,学校来到服务机构,假如你是该机构的一名社会工作者
(1)在进行学校危机干预时,你将确定哪些目标。(2)在进行学校危机干预时,应遵循哪些原则。(3)应确定何种指标来评估危机干预的成效。2015年南开大学社会工作MSW真题(回忆版)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5^8=40分 1.面质 2.社会救助 3.社区动员 4.小组动力 5.结对帮扶 6.文化敏感性 7.家庭边界
8.多元因素决定论
二.简答题 10^6=60分
1.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策略
2.社会工作者在提供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及功能 3.评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方法?
4.社会与心理治疗模式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在人的行为根源上的看法,有何差别? 5.简述《社会诊断》一书的主要思想,对社会工作专业化产生的影响? 6.儿童游戏互动治疗的主要方法,举例并说明适用于哪些问题 三.材料题 20分
社会工作者小冰,为某社区的服刑人员子女开展“提升自信心”专题服务,这些服刑人员子女均由爷爷奶奶抚养,社区内别的小朋友都不跟他们玩儿,歧视他们。社工机构想要提升社会对服刑人员子女的关注,准备联合媒体拍摄他们的宣传片。社工小冰一方面怕给孩子带来伤害,一方面又觉得应该提升社会的关注 问:
1.小冰遇到的困难属于社会工作哪方面困境? 2.该案例中有哪些冲突?举例并说明 3.接下来该怎么办 四.案例分析
30分
一个山区的小区,少数民族居民占多数,孩子生病不去看病请巫师做法,以至于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很高。某社工机构联合村长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决定让村长开展后续工作。村长教育村民,让村民开始生病后先看医生,然后再回来请巫师做法 问:
1.该社工机构的做法是否属于社会工作范畴?为什么? 2.你觉得应怎么继续开展服务 3.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5^8=40分 1.个案管理 2.慈善超市 3.危机干预 4.一站式服务 5.困难群体供养 6.社会组织 7.叙事治疗 8.二.简答题
10^6=60分 1.标签理论涵义
2.“同理心”的基本含义,请举例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三五个词语 3.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及优势
4.地区发展模式中哪种模式最接中国贫困农村地气?
5.老式住宅社区的需求与现代高档住宅社区需求区别?(记不清楚了,题目中还有物业两字出现)
6.社会学习理论(记不清问题了,印象中答的是原理,涉及的主要内容跟概念)三.论述题
25^2=50分
1.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结合社会工作原理,分析“抓典型”符合哪种社会工作方法? 2014年南开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331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友善访问员 2.自我概念 3.4.非正式照顾 5.问题利益 6.训练式督导 7.社会脆弱群体 8.社会系统
二、简答题
1.人在情境中的内涵 2.地区发展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3.学校社会工作原则内容 4.增能理论内容
5.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内容 6.项目管理对社会服务机构意义
三、论述题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试结合中国文化,以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理论
2.将四川的某个偏远山区白寨,某个社会工作队伍进驻服务7年,但效果不好,试结合社会工作原理分析服务效果不好的原因。
437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预估 2.行动系统 3.人生回顾疗法 4.个案管理 5.悦纳自己 6.行动研究 7.家庭规则 8.医务社会工作 9。支持性督导
二、简答题 1.2.认知行为理论实务过程 3.病态家庭结构
4.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将要结束辅导关系时应做什么? 5.宏观社会工作与微观社会工作二者区别和联系 6.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三、有一小孩父亲犯罪、母亲离去,奶奶去世,只剩下爷爷1人,他经常与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差,社工给了他做了辅导。问社工从是按照什么理论去帮他,实务原则是什么?
四、社区矫正,小组工作服务方案
司法所委托社工为6个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服务,是小组工作的方法,要求写一份服务方案,帮助社区矫正者融入社区改变犯罪行为。
南开大学2013年MSW真题
只是一些回忆版,下面的题原理和实务没有区分,初试和复试也没有区分,但都是2013年考到的。
1.符号互动论(名词)初试 社工理论 2.社区矫正(名词)社工实务
3.政社合一型社会福利(简答)初试 社工理论 4.抗逆力(名词)社工实务
5.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有点模糊了,但肯定有考妇女社会工作的)(简答)初试 社工实务 6.接案(名词)
7.评估(记得是简答题,需要写到基线测量法,成果评估等几种评估具体操作方式)涉及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等。(简答)社工实务
8.老年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分别有什么方法,各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倒数第二道大题20分)社工实务的大题 9.任务目标模式的特点,优缺点(简答)
10.地区发展模式(忘了具体考什么了,但肯定是考了)(简答)
11.结合你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你接触过的某一领域的社会工作,谈谈这一领域社会工作的前景和特点(最后一道大题30分)社工实务最后一道大题 12.案例题的材料不记得了,但是很清晰的是:考的是个案工作。社工实务 13.小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社工所处的位置以及主要任务是什么?(简答)14.个案管理(名词)复试考题
1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记得是考过,简答题)16.非结构化访谈(名词)社工理论
17.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记得是简答)社会工作理论 18.人本主义考了一个名词,认知重塑 社工实务
年南开大学MSW社会工作原理
名词解释 1.接纳 2.预估 3.同理心 4.增能 5.社会化 6.社区 7.社会环境 8.同辈群体
简答题
1.社会工作的功能
2.简述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3.论述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 4.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5.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区别 6.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论述(三选二)1.从本土化看,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王思斌那本社会工作概论社工价值观那一章中)
2.是分析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结合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政策的功能(中级那本政策法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