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前景

时间:2019-05-14 15: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前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前景》。

第一篇: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前景

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及其前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了目前我国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产生的原因的同时给出了建议。同时也通过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前景的展望,对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抱有极大的信心。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人才 培养模式 职业前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形式,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医疗环境、推动医师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以及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以利他主义精神和专业工作方法,为在生命历程中遭遇困难,受到疾病困扰的社会成1员提供服务,协助医护人员完成医疗工作,提高医疗效果。

1921年美国著名医务社会工作者浦爱德在协和医院创建“社会服务部”,并训练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初步形成的标志。2然而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才真正建立。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面向医疗卫生领域为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正式确立。随后,国内多家高等医学院陆续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共同的伦理守则及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职责范围。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专业工作者是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

可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匮乏,尽管近几年不少高校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但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使大多数本专科毕业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习环节,培养的学生大都理论脱离实际,能力较差,所以也难以被用人单位选择。所以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渐变成了医疗卫生领域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与要求,同时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有社会需求,能为社会提供切实的服务,能为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目标要求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广泛服务技能和基层事务管理能力的实务型、应用性人才,其培养应该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相适应,并且能够按照社会分工的要求来培养具有多样化能力的专业人才。

继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后,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如:山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等)相继开设了该专业。可见,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开设已经成为一种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培养目标笼统,专业定位模糊。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其培养的医务社会工作专

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清晰界定。大多数培养体系采用西方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即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方式最终将使得与其他普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较大区别,难以体现自身的专业优势。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严重缺乏。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中,课程设置

缺少专业特色,脱离现实需求。即对于一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课程如卫生法学、医务行政与管理等课程开设较少。同时,由于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1唐文.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学人文关怀的使者[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肖惠欣.职业化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J].考试周刊,2007(25):127-128

起步阶段,故国内的相关专业只能采用西方国家的教材,使得教授内容脱离中国自身实际,且大部分教学人员也非本专业毕业,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和专业素养。

三.缺乏健全的实习机制。由于国内医务社会工作还是一个新兴专业,故学生可进行

实习的专业机构少,也缺乏专业的实习督导和完善的实习评估体系。所以既导致学生无法在实习岗位上运用所学知识,又使得学校和用人单位无法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有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关问题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具体来讲,主要可以从历史、政府机关、社会三个角度考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中国建立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建立,政府包揽一切社会资源及服务,并通过行政渠道向人民提供资源,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所以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在上世纪50年代中断,经历了近50年之后才重新开展。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尚未形成自身体系。

从政府机关的角度来看,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更没有形成培养和吸收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机制。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医务社会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必然难以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与医疗卫生制度之间相互脱节,沟通不畅,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从社会的角度看,医疗行业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缺乏基本的认识,医疗机构处在市场化生存环境与社会责任、社会福利性质之间的潜在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之中,使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面临两难的选择。同时,在2007年11月卫生部“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发现,大多数人对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缺乏认识。调研认为,目前我国卫生系统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还处于“萌芽和初始状态”。3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不强也是影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以上对于我国现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美国及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所启示。

各大医学院校需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建立清晰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师资配备,提出严格的毕业要求,考查学生的实习表现。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一方面为高校培养提供保证,一方面也保障了从业者的利益,吸引更多人员进入医务社会工作领域。

尽管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更应该看到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广阔前景。随着WTO三维健康概念的提出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也逐渐扩大到“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领域”,包括对患者和家属、医院、社区和社会四个方面的服务。

从中可以分析得知,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评估患者现存的生理、心理、社会问题,与患者协商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提高患者的自助能力;在医院内部改善对患者服务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协调患者寻求和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包括介绍就业政策、经济援助政策、协调心理和人际关系等;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家属进行情感支持;解决医患纠纷等。

由此可见,不论是对于现今医院中医护人员工作负担过重,专业分工不明确的现状,还是对于如今社会中严峻的医患关系考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出现都能够起到极大的缓解和改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3 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建设医疗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需求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人才,2007,8(11):44-4

5同时医务社会工作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工作方式,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将同病种的患者及家属组成小组,由医务社会工作者主持,通过相互分享、支持与讨论,帮助患者及家属的工作方式),社区工作(包括社区义诊、社区保健等等)。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良好的社区建设发展前景,无疑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的极大的空间。

在看到我国正在处于并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必将有光明的前途。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进入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新时期,此时必将伴随着社会工作的广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也必将大有作为。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看到其巨大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协调各方面利益,充分借鉴西方及港台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加快建设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2(2):

1-3

2.肖慧欣.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

2010.5

3.钱会娟,袁长蓉.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报,2009.10,16(10B):1-3

第二篇: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文章标题: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要按照“政府全程抓培养、立足社情育人才”的思路,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素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

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提出了专门要求。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战略工程,就是要按照“政府全程抓培养、立足社情育人才”的思路,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素质,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品德优、作风实、能创新、形象好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紧迫感

社会工作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因此,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必须突出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破除“推着干”的思想,强化“主动培养”的观念。这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真正把社会工作者作为亟需人才纳入规划主动培养的并不多。有的认为社会工作是简单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没有大学问,边干边学足矣;有的觉得社会工作是新的学科和专业实践,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社会工作者能随大流完成基本任务就行了;有的“只点灯不添油”,使社会工作者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对此,各级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迎接社会变革抓什么,实现社会和谐靠什么”的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社会工作人才建设重大部署上来。要有“宁让人才等变革,不让变革等人才”的主动超前意识,扎扎实实地构筑好社会工作“人才方阵”。

二是避免“低循环”的倾向,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现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层次普遍不高,有的以“包装”代替武装,认为人才培养就是办这个班、补那个课;有的把学历和能力划等号,集体组织函授、自考,只求快步实现学历升级,忽视所学知识的专业适用性和含“金”量等。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积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注重时代性和前瞻性,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群体。

三要克服“等靠要”的现象,强化“出人才是出政绩”的观念。一些地方或部门不是按照社会工作人才生长规律主动培养人才、积极造就人才,而是等上级给人才、找基层要人才、靠人才自然成长,不仅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协调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社会工作“有位置挑不着人”、“想来的人却干不了”、“能干活的人哪个单位都争着要”的怪现象。为此,各级领导要树立“培养人才是责任、多出人才是政绩、不出人才是失职”的思想,真正做到“为官一任,育才一方”。

拓宽培训渠道,丰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招法”

各级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组织机构,在抓好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调整思路,拓宽渠道:

一要借助院校培养人才。应建立并扩展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广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青年学生报考,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为社会工作提供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在我市现有的高等院校中建立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扩大招生对象,积极吸纳有社会工作愿望或在社会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军嫂、军转干部、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自考、函授及进修深造等职业系统教育,满足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各区市县可以在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社区学院等教育部门设置实用可行的系列训练课程,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逐步形成“育人有院校依托、培训有专门平台、实践有专家指导”的育才网络。

二要依托岗位锻造人才。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社会工作者,通过多交任务、勤压担子,叫响“给任务就是给机会、给荣誉、给政绩”的口号,激励社会工作者岗位成才。要提倡和鼓励自主提高,通过明确目标、指定科目、难题会诊等方法,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采取以上带下、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方法搞好传帮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要加强交流催生人才。根据各地需要和不同社会工作者的经历、素质状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见习和换岗锻炼,促进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建立社会工作者出国考察培训制度,借鉴吸取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先进经验,提高社会工作者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水准;健全社会工作者异地挂职锻炼机制,使社会工作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资源共享、工作共振、人员互动,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要完善社会工作者岗位交流互换工作,使机关和基层、街道不同社区、社区多个岗位的社会工作者得到充分换岗交流,提高社会工作者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

四要设立机构提升人才。建立有专门从属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服务的机构,既让经历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有专门的实践部门,又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职业岗位。在壮大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骨干队伍的同时,为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义务者提供投身社会大服务的有利环境,使全体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和体会中逐渐得以成熟,提升素质。

三、完善运行机制,补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动力”

要使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就必须建立既能维护他们利益、又能实现他们价值的培养制度:

建立考察准入、人尽其才的选用机制。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工作者录用和聘任制度,规范考察和准入标准,用好的作风选思想好、作风实、业务精的人才;制定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专业审核与证照制度,通过从业资格认证,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身份;坚持惟才是举、才尽其用,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回报,形成靠能力立足、靠政绩进步的良好导向,调动社会工作者自主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建立工作考核、服务评估的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在法律和制度的保证下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将社会工作者的评价结果与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绩效考评挂钩,推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大对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建立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政策体系,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地人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其职业定位和社会地位;加大工资、保险和补贴改革力度,建立费随事转制度,提高其福利待遇,保证其正常工作费用;建立职称评定及使用交流机制,对优秀工作者可交流到机关、优先录用公务员或提前晋升职称;加强精神激励,通过宣传典型、立功受奖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调动广大工作者立足岗位提升素质体现价值的积极性。

建立惩罚严明、流动有序的管控机制。确定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制定惩治处罚规定,对给社会工作造成损失、产生不良影响的,严格按照规定给予惩处,对不具备社会工作能力素质或在工作中犯有严重错误的,坚决予以淘汰出局。同时,对工作政绩突出的,也严格控制其非正常流动,确保社会工作者队伍长期稳定。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第三篇: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金秋的9月,是我作为医务社工加入新安国际医院“天使社工室”工作的第九个月了。曾经特别害怕医院里那股消毒水味道的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早跟随着护士长以及管床医生去病房查房的工作;看着病房里的病人情况日益好转,让我觉得医务工作真的很是神圣,它不仅缓减了病人生理上的疼痛,更让病人的明天充满了希望。遇到有需要帮助的病患,我则会选择另外单独的时间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我们医务社工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作为一名医务社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010年底,医务社工正式进驻新安国际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作为嘉兴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机构,我们在各级相关部门及上海督导老师的重视、关心、支持下,较好的起步,取得初步成效。从我自身出发,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分享将我的成长总结如下:

一、助人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务社会工作的深入,我开始高度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及其实践价值,急切渴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如发现服务对象有需求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当自身感觉资源缺乏时也会出现无助感。

二、学会耐心的倾听 倾听是社工的第一个技巧,倾听服务对象的诉说能够让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从服务对象的诉说中找到合适的介入点。在不断的学习、磨合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倾听的技巧,也与同伴分享了各自的倾听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会仔细入微的观察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各个器官功能的过程,不光用耳朵耐心倾听,同时还需要用敏锐双眼去发观察服务对象表现出来的各种状况和变化,特别是一些表露比较明显的非语言肢体动作。在学习、分享中我开始关注社工第一次向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他们的表情反映,并由此判断服务对象对社工的接纳程度如何。在访谈过程中也会用心观察服务对象表情的变化及其出现的肢体动作,判断这些肢体动作传达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聚焦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四、肢体动作的恰当使用

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肢体动作能够打开服务对象的心扉,拉近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而使服务对象接纳自己。当我看到服务对象的手比较僵硬,需要有人按摩时,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服务对象按摩。这一个肢体动作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服务对象心里感到温暖,也使服务对象从心里慢慢开始接纳社工,真正敞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跟社工倾诉。

五、逐步运用社工技巧 在督导老师的不断指点、教导下我开始关注很多社工技巧的运用,包括同理心、对问题的聚焦、适当时候的自我暴露、支持技巧等等。某次当我面对患骨结核的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病情灰心丧气时,我揉着患者的肩膀说“熬过去,你就成功了”。这就是从正面给服务对象回应,让她感受到有人和她一起面对目前的困境,能够增强她战胜困难得信心。还有一次我在第三次探访中通过观察后说道:“我看你不太舒服,对吧?”,这是对服务对象此时状况表达社工内心的感受,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关注,正是通过这些同理心的表达,服务对象开始逐渐接纳社工的服务。

六、在查房中不断发现需求

在查房过程中,我顺利的寻找到了一个需要提供出院计划服务的案主,在了解到她的需求之后,我同护士长一起为这个即将离开医院的病人提供了详细的出院宣教,并认真向其嘱咐了出院后对于疾病治疗和预防所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工作或许琐碎,但是我相信,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让病人感受到关爱。

另外,我还在查房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候会遇到初入医院的病患因为不熟悉医院的救治流程和住院环境而抱怨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作为医务社工以第三方的独立身份调节医患关系,并帮助病患了解医院的救治流程以及住院环境,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医护人员澄清病患对医院产生的误解,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作为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敏锐地察觉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并且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这些情况及时反映给医护人员,同时,传达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希望和要求,做三方的桥梁和中介,这样也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坚持医务社会工作的经历中,我不仅能够了解到病患在住院期间的需求,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这样的经历使我能够从医院和患者需要的角度出发,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工作,从而和医护人员一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早日实现医院内的“全人治疗模式”,不仅仅是解除病人生理上的病痛,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与病患积极的关注和关心。

第四篇:浅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浅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摘 要】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工作学科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现今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在数量和实务能力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工作行业的需要。笔者通过实践经历,提出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原则。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原则

人才培养是通过把握学科定位,制定相应的培养过程,实现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的过程。在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把握学科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前提,没有对于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把握,就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便会陷入失败。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内容主线

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兼顾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分清二者主次关系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其背后特定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与延续需要通过本学科的专业内容和知识体系的不断传承而实现。所以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阶段,应当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围绕这根主线来构建教育过程,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把握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根主线,而以非社会工作学科内容如纯社会学内容或纯管理学内容为主线,就会使社会工作专业失去专业性与独立性,专业教育发生错位,只留下躯壳,而失去了灵魂。紧抓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条主线,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而在现实的社会工作领域中,居于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不一样的能力需求。社会工作行业的引领者要在宏观上把握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推出能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各种政策,这要求其具有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和做出决策的能力;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需要做好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促进机构正常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管理学的知识技能;社会工作研究者担负着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进而推进专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对于社会工作研究者来说较高的理论修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线社会工作致力于实践服务的最前线,要求社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根据现实情境,按照相应理论指导,设计新的服务内容,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在当前多样性的专业能力需求背景下,出于对人才成长的预期,仅仅充实本学科的学习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高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有其现实必要性,但是这种辅助学科的内容涉猎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其不能打破社会工作本学科内容在专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使专业丧失独立性。

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兼顾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定位,学界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就现状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在朝着实践性的大方向改变,国内一些学校如广东工业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聘请香港社会工作老师来学校任教,引进专业拓展设备,通过鼓励学生社团实践和专业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但据笔者实际观察,此种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机构社会工作者虽然对于一线社工实务有足够的了解,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也非常丰富,但在长期的职业工作中,经验性的成分居多,在活动的创新性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面对新问题时容易被经验所束缚。因此,这种过分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相对减少对于相关理论传授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不足。另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也要求我们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深刻领悟,就难以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从而反思总结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的进程。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着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工作理论和相关背景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指引作用,理论出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任何强调一方或偏废一方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不合理的。教育者应当分清社会工作学科中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传授的主次关系。

三、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以把握实践内容为核心,不断创新实践形式

实践能力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实践形式由实践内容组成,正是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实践内容的充分互动,才使得学生对于实践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内容与形式不相符合,就不会收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比如,在实验室教学的形式下,却依然保持着以教师为本位的授课方法,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互动,不利用实验室去模拟情景,不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解决问题,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这种情形下的形式只是躯壳,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实验室教学、专业实习等形式之中,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随着大学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社团实践也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使学生能够沉着应对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充实实践内容,做到实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王瑞华,林丽芬.新时期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策略[J].平原大学学报,2007(02).作者简介:徐盈(1985.07-),男,辽宁海城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第五篇:残疾人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2

一、残疾人的特征:........................................................................2 1.残疾人的界定:.......................................................................2 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2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3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3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4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5 1.基本内容:..............................................................................5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5 医务社会工作.........................................................................................6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6 1.涵义:......................................................................................6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7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7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7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8

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的特征: 1.残疾人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将残疾人界定为:残疾人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对残疾人类别也做出了划分:残疾人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多重和其他残疾的人。其中几种常见的残疾人类型及其特征表现如下:

(1)智力残疾:人的智力活动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智商在70及以下),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按智力商数和社会适应行为的不同状况,可以分为:  一级智力残疾者:终身生活需全部由他人照料

 二级智力残疾者: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仍需他人的照料  三级智力残疾者: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家务

 四级智力残疾者:适应性虽低于一般人,但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劳动或工作,在一定指导下能适应社会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及信心,缺乏主动性,不能参加有规则的小组游戏,不能认真完成指派的较困难的工作,且注意力不能集中。(2)听力和语言残疾:由于听力和语言功能方面的障碍而导致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包括:

 听力和语言功能完全丧失  听力丧失而能说话  单纯的语言障碍(失语、失音、严重口吃„„)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适应性较差,缺乏主动性;脾气倔强,猜疑心较强;情绪缺乏控制而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且易受到暗示;心态较为消极、孤独等。(3)肢体残疾: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而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按种类可以分为:上肢、躯干和下肢残疾。一般下肢残疾者居多。以功能障碍为主可将肢体残疾划分为4级,其中一级最为严重。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经不起考验和打击,缺乏耐性;猜疑心重,消极自卑,过于敏感和好强;在性格和行为方面已出现偏差

(4)精神残疾: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划分为4级:

 脑器质性、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中毒性精神障碍,包括药物和酒精依赖  精神分裂症

 情感性、偏执性、分裂情感性、周期性精神疾病等造成的残疾

(5)多重残疾(综合残疾):一个人在视力、听力、智力、肢体和精神5类残疾中,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残疾。其等级按症状分别评定。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是把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残疾人工作中,通过专业化的程序和技术对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残疾人实施再教育和再塑造,协助残疾人康复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实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适应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残疾人及其群体自身的特殊性:  社会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其生活在困境中  自身缺陷和损伤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造成了双重的痛苦与不幸(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社工一般都是身心健全者,在对服务对象表达同理心及考虑服务需求适切性时,要对比其他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困难得多。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 个人责任论:残疾是一种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是由个人(或其家庭)原因造成的,其责任应在其个人或家庭。

 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的残疾,无论是先天性或后天性,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

(2)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 标签理论: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的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妄加标签,可能使得那些并不属于偏差的行为成为“偏差”行为,导致弱势群体偏差行为的后果。

 正常化理论: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关的理论。

在社工领域认为,以往把残疾人行为视为异常并用某些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实际上有偏颇,问题则出现在社工的标定上(加标签)上;另一种对正常化的理解是关注为受助者提供与正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使他们回归正常社会。(3)关于残疾人工作方法的理论:

 供养理论: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一般多限于经济或物质方面。

 回归社会论: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及照顾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残疾人消极、冷漠的态度和严格管制,往往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应该帮助精神病患者置身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中,走出封闭,回归社会。

 增能理论:许多关于残疾人的供养及照顾理论把服务对象看作是脆弱的群体,而忽视了人是有潜能的,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4)关于残疾人工作模式的理论:

 个人模式:以个人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要承担治疗残疾中的痛苦(主用个案,有时也用小组) 社会模式:以社会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痛苦和损失应由社会补偿。社工要站在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代表残疾人与致残的社会部门——单位、机构乃至政府打交道,促成社会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3大内容:预防残疾、残疾人的康复及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

(1)康复: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社工需要:了解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基本知识;运用同理心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理解其感受,并为之提供最适当的服务;帮残疾人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帮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等。

(2)教育:以保障其充分享受合法权益、挖掘其潜能,也是帮其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之关键所在。

(3)劳动和就业:是其得以自立并展示其价值的最重要环节和措施,要帮其寻求适宜工作岗位。

(4)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咨询、介绍、指导和辅导可帮其更好地建立婚姻关系和调适家庭关系。

(5)社会倡导和社会预防: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通过努力来改善其生存的各种物质和社会环境,尽量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1)社会康复:社工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促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社会康复通过建立有利于残疾人康复的社会条件来对其进行帮助,与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共同形成全面康复的基本内容。

 机构内康复:在医院或康复机构中进行治疗康复,社工扮演协调者角色,与医务工作者相配合,为有效治疗康复做出贡献。

 社区康复: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康复模式,是在一定地域内帮助残疾人全面康复的一种具体形式和途径,是相当于在机构内的康复工作而言的。(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简单易行)

社区康复主要内容:为残疾人普遍提供综合性康复服务;组织并帮其广泛开展康复训练

(2)职业康复:不仅需要社工的努力,还需政府的社会政策的支持

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不仅可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还可通过劳动使得原已失去的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还可增强其效能感和自信心,促使其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主要内容包括:  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

 残疾人的治疗和训练(心理训练、技能训练) 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

医务社会工作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涵义:

是配合医护人员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 医疗康复机构中的辅助性、补偿性等特征  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性特征  要求熟悉基本的医学知识

 要求熟悉社区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如危机调适理论、问题解决理论、行为修正及生活适应模式理论等)生活适应模式理论:(强调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3个核心概念:

 适应:指有机体能有效地与环境配合的行为或行为改变(持续性过程、开放性的系统)包括3方面:

 个人积极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要求  环境方面的积极改变  迁移至新环境

 压力:源于生活中的3个方面:生活的转换、环境的压力,适应不佳的人际关系

压力事件与家庭资源及家庭人员对压力的认知互为关联,三者的互动最终导致危机情境。

 因应:面临压力或挑战的情况下个人或家庭努力调适的过程。策略:

 工具性因应:即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他人帮助疏解压力

 逃避性因应:即当个人无法或不愿解决问题时,就经常用遗忘、逃避等方法来减轻压力

 情感性因应:即借情绪的抒发来减轻压力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一般性的综合医院或专门医院、公共医疗救助福利机构、公共卫生及医疗行政机构,精神病防治医疗机构和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等。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 协助患者对医疗过程加以了解和适应  对于患者的出入院安置

 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以及相关规定

 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压力,并帮助其采用相应的因应方式,以及帮助改善患者家庭人员的关系  在经济方面对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 运用相应的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  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

此外,医务社工还要为社区中的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那些出院后尚处于康复期的病人提供服务,以及在社区中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

(1)个案工作:(要旨、重点在于了解患者与家属和疾病相关之各种社会、经济、家庭、情绪等问题)

医务个案工作的基础:收集患者的社会、心理资料,这是对患者社会和心理诊断的依据

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

 患者及其家庭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及成因,该问题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以及患者及其家庭为解决该问题,曾经尝试使用的方法及其效果等方面  患者的家庭背景、家庭结构、互动关系、经济和社会资源情况  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态度

 患者个人的成长史及其行为动力分析,包括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  病患及诊病的经过

 对患者接受帮助的意愿和使用帮助能力的预估等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事先阅读患者病历,并与医护人员商谈其病情,然后再收集有关患者的社会和心理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诊断及服务计划,提供社工服务。

(2)小组工作:(尝试让患者及家属出于适宜环境,通过成员小组互动,使其对疾病的反应、治疗有深入了解,以恢复其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类型:

按疾病类型可划分为: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和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等 按小组成员身份可分为:患者小组、家属小组,患者与家属小组 按对成员的控制程度分为:封闭式小组、开放式小组等

按小组的功能和目标可分为:教育性小组、治疗性小组、自助性小组和支持性小组等

(3)社区工作:(为了扩大对于病患者的服务,医疗机构也为社区提供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方案,在社区卫生保健工作中推行卫生教育、咨询、志愿者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既为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机会。)

具体方法:加强公共关系,发动志愿者,利用大众传媒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患者及家属以及激发社区居民改善社区卫生环境等

有专家认为,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 一定要有专业训练的人才和领导力量  要有足够的人才和财力

社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识工作领域中的可使用资源,将患者的需求与机构的服务相联结,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功能。

下载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前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前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职责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职责:(八项) ——个案工作:医务社工以一对一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支持、解疑释惑和信息提供等服务; ——小组工作:医务社工以小组(团体)形式为患者提供专......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生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生、护士或心理咨询精神医生的区别 11级社会工作一班权慧敏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现代化医疗服务的标志,是优良健康照顾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见习心得

    医务社会工作见习心得 终于结束了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三周的医务社会工作见习,内心真是百感交集。记得当时听到老师说有几周的见习安排的时候,就有人问“老师,我们真的可以帮......

    第十二章 医务社会工作

    第十二章 医务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将日益凸显,人们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需求会不断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本章通过......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合集)

    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法律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

    社会工作专业前景分析

    就业方向主要在:一是民政系统;二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体团组织;三是学校,司法部门,卫生组织;四是NGO,NPO等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及民间组织;五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六是儿童,老年等福......

    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医疗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历史与社会学院李小林405532【摘要】:临终关怀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对病患临终的关怀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临终关怀也是医务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