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法律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能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提供相关服务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接受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与社会工作及法律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
2.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婚姻家庭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法律知识;
3.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规定;
5.具有在社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开展社会工作和分析解决纠纷的法律能力,能熟练运用社会工作和法律实务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考取调解员资格,处理微观社会矛盾的能力;
7.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8.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修业年限:三年。
四、毕业
本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核发毕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语言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司法职业道德宪法民法刑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和刑事诉讼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婚姻家庭法人民调解法
时间分配见下表。
注:执行周五工作制。
六、主要专业课程介绍
1.社会学概论: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运行的宏观方面和社会与人的微观关系;有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社会学的思想名家;社会的含义;社会类型;文化;人的社会化;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等。
2.民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规则。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民事法律行为。
3.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其基本内容包括:民事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诉讼主体;审判程序;执行措施。
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其基本内容包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及分类;基本原则;法律效果及救济途径;违反行政法规的处罚;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程序等。
5.社会统计学: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统计学导论;单变量描述统计;双变量统计描述;随机现象与概率分布;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性随机变量的分布;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推论性统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
6.社会工作: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述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变迁。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特点、目标;社会工作的对象与范围;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者角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
7.社会工作方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述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个案工作的程序;心理分析疗法;存在主义疗法;格式塔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系统疗法;个案工作实务;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小组领导;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构成;小组筹备;小组初期、中期、后期;小组的评估;社区的概念、功能及其变迁;社区工作的发展简史;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社区工作的价值和基本原则;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社区工作实务理论;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社区照顾;社区教
育;社区组织;国内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8.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述各个层次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任务和功能;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内容、原则和基本程序;社会调查的设计与组织;社会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社会测量的概念、特征、层次、信度和效度;社会调查的三种基本类型;访谈法的特点、程序和种类;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
9.人民调解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状况,辅助以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讲授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基本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
10.国际法: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能力拓展课,主要讲述英文版的法律文件和法院判决。其基本内容包括: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国内法的区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上的国家;领土法;国际法上的个人;国家责任法。
11.逻辑学: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能力拓展课,主要讲述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逻辑基本规律;模态逻辑;归纳逻辑;证明和反驳;谬误;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普通逻辑基本规律;论证。
七、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
八、成绩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试采用笔试或口试、开卷或闭卷方式进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军事训练采用个人总结、教官评定的方式考核。
九、必要说明
(一)军事理论、军事训练
在新生入校正式上课前,集中军事训练2周,军事理论课在第一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
(二)形势与政策
该课程以专题讲座和观摩课等教学形式,从学生入校至毕业连续开设。该课程实行学年考核制,各学年考核成绩综合为该课程总成绩,一次记入学生成绩单。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在第一学期和第五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第一学期主要讲授职业发展,第五学期主要讲授就业指导,两学期考核成绩综合为该课程总成绩,一次记入学生成绩单。
(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社会实践。各专业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为期4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社会实践总结。
2.毕业实习。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要求结合实习内容写出实习报告,并在实习期间收集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
3.毕业论文(设计)。各专业毕业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少于3000字。论文完成后,由系(部)组织论文评审小组进行论文答辩,评定成绩。时间为4周。
(五)职业技能测试
职业技能测试应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综合素质模块课程
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开设,原则上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4门课程。在每学期第4周至第13周课余时间授课,每周2个课时,共20个课时。
第二篇:浅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浅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摘 要】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工作学科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现今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在数量和实务能力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工作行业的需要。笔者通过实践经历,提出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原则。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原则
人才培养是通过把握学科定位,制定相应的培养过程,实现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的过程。在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把握学科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前提,没有对于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把握,就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便会陷入失败。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内容主线
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兼顾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分清二者主次关系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其背后特定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与延续需要通过本学科的专业内容和知识体系的不断传承而实现。所以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阶段,应当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围绕这根主线来构建教育过程,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把握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根主线,而以非社会工作学科内容如纯社会学内容或纯管理学内容为主线,就会使社会工作专业失去专业性与独立性,专业教育发生错位,只留下躯壳,而失去了灵魂。紧抓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条主线,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而在现实的社会工作领域中,居于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不一样的能力需求。社会工作行业的引领者要在宏观上把握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推出能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各种政策,这要求其具有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和做出决策的能力;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需要做好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促进机构正常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管理学的知识技能;社会工作研究者担负着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进而推进专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对于社会工作研究者来说较高的理论修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线社会工作致力于实践服务的最前线,要求社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根据现实情境,按照相应理论指导,设计新的服务内容,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在当前多样性的专业能力需求背景下,出于对人才成长的预期,仅仅充实本学科的学习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高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有其现实必要性,但是这种辅助学科的内容涉猎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其不能打破社会工作本学科内容在专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使专业丧失独立性。
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兼顾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定位,学界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就现状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在朝着实践性的大方向改变,国内一些学校如广东工业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聘请香港社会工作老师来学校任教,引进专业拓展设备,通过鼓励学生社团实践和专业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但据笔者实际观察,此种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机构社会工作者虽然对于一线社工实务有足够的了解,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也非常丰富,但在长期的职业工作中,经验性的成分居多,在活动的创新性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面对新问题时容易被经验所束缚。因此,这种过分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相对减少对于相关理论传授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不足。另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也要求我们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深刻领悟,就难以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从而反思总结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的进程。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着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工作理论和相关背景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指引作用,理论出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任何强调一方或偏废一方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不合理的。教育者应当分清社会工作学科中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传授的主次关系。
三、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以把握实践内容为核心,不断创新实践形式
实践能力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实践形式由实践内容组成,正是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实践内容的充分互动,才使得学生对于实践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内容与形式不相符合,就不会收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比如,在实验室教学的形式下,却依然保持着以教师为本位的授课方法,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互动,不利用实验室去模拟情景,不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解决问题,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这种情形下的形式只是躯壳,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实验室教学、专业实习等形式之中,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随着大学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社团实践也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使学生能够沉着应对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充实实践内容,做到实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王瑞华,林丽芬.新时期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策略[J].平原大学学报,2007(02).作者简介:徐盈(1985.07-),男,辽宁海城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第三篇: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文章标题: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要按照“政府全程抓培养、立足社情育人才”的思路,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素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
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提出了专门要求。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战略工程,就是要按照“政府全程抓培养、立足社情育人才”的思路,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素质,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品德优、作风实、能创新、形象好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紧迫感
社会工作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因此,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必须突出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破除“推着干”的思想,强化“主动培养”的观念。这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真正把社会工作者作为亟需人才纳入规划主动培养的并不多。有的认为社会工作是简单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没有大学问,边干边学足矣;有的觉得社会工作是新的学科和专业实践,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社会工作者能随大流完成基本任务就行了;有的“只点灯不添油”,使社会工作者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对此,各级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迎接社会变革抓什么,实现社会和谐靠什么”的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社会工作人才建设重大部署上来。要有“宁让人才等变革,不让变革等人才”的主动超前意识,扎扎实实地构筑好社会工作“人才方阵”。
二是避免“低循环”的倾向,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现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层次普遍不高,有的以“包装”代替武装,认为人才培养就是办这个班、补那个课;有的把学历和能力划等号,集体组织函授、自考,只求快步实现学历升级,忽视所学知识的专业适用性和含“金”量等。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积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注重时代性和前瞻性,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群体。
三要克服“等靠要”的现象,强化“出人才是出政绩”的观念。一些地方或部门不是按照社会工作人才生长规律主动培养人才、积极造就人才,而是等上级给人才、找基层要人才、靠人才自然成长,不仅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协调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社会工作“有位置挑不着人”、“想来的人却干不了”、“能干活的人哪个单位都争着要”的怪现象。为此,各级领导要树立“培养人才是责任、多出人才是政绩、不出人才是失职”的思想,真正做到“为官一任,育才一方”。
拓宽培训渠道,丰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招法”
各级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组织机构,在抓好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调整思路,拓宽渠道:
一要借助院校培养人才。应建立并扩展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广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青年学生报考,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为社会工作提供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在我市现有的高等院校中建立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扩大招生对象,积极吸纳有社会工作愿望或在社会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军嫂、军转干部、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自考、函授及进修深造等职业系统教育,满足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各区市县可以在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社区学院等教育部门设置实用可行的系列训练课程,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逐步形成“育人有院校依托、培训有专门平台、实践有专家指导”的育才网络。
二要依托岗位锻造人才。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社会工作者,通过多交任务、勤压担子,叫响“给任务就是给机会、给荣誉、给政绩”的口号,激励社会工作者岗位成才。要提倡和鼓励自主提高,通过明确目标、指定科目、难题会诊等方法,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采取以上带下、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方法搞好传帮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要加强交流催生人才。根据各地需要和不同社会工作者的经历、素质状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见习和换岗锻炼,促进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建立社会工作者出国考察培训制度,借鉴吸取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先进经验,提高社会工作者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水准;健全社会工作者异地挂职锻炼机制,使社会工作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资源共享、工作共振、人员互动,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要完善社会工作者岗位交流互换工作,使机关和基层、街道不同社区、社区多个岗位的社会工作者得到充分换岗交流,提高社会工作者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
四要设立机构提升人才。建立有专门从属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服务的机构,既让经历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有专门的实践部门,又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职业岗位。在壮大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骨干队伍的同时,为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义务者提供投身社会大服务的有利环境,使全体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和体会中逐渐得以成熟,提升素质。
三、完善运行机制,补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动力”
要使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就必须建立既能维护他们利益、又能实现他们价值的培养制度:
建立考察准入、人尽其才的选用机制。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工作者录用和聘任制度,规范考察和准入标准,用好的作风选思想好、作风实、业务精的人才;制定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专业审核与证照制度,通过从业资格认证,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身份;坚持惟才是举、才尽其用,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回报,形成靠能力立足、靠政绩进步的良好导向,调动社会工作者自主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建立工作考核、服务评估的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在法律和制度的保证下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将社会工作者的评价结果与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绩效考评挂钩,推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大对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建立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政策体系,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地人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其职业定位和社会地位;加大工资、保险和补贴改革力度,建立费随事转制度,提高其福利待遇,保证其正常工作费用;建立职称评定及使用交流机制,对优秀工作者可交流到机关、优先录用公务员或提前晋升职称;加强精神激励,通过宣传典型、立功受奖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调动广大工作者立足岗位提升素质体现价值的积极性。
建立惩罚严明、流动有序的管控机制。确定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制定惩治处罚规定,对给社会工作造成损失、产生不良影响的,严格按照规定给予惩处,对不具备社会工作能力素质或在工作中犯有严重错误的,坚决予以淘汰出局。同时,对工作政绩突出的,也严格控制其非正常流动,确保社会工作者队伍长期稳定。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第四篇: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630205)
一、专业定位
(一)职业面向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应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建设为己任的要求,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专业群专业之一,依据专业调研分析,我校保险专业服务面向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从事保险业务拓展、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保核赔、风险管理咨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产品营销、投资理财咨询、证券交易操作、信托和期货投资业务操作等实务工作。
(二)岗位面向
可在保险承保、保险核保、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赔、保险客户服务、移动互联网金融公司、商业银行柜台操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银行投资理财、银行客户服务、银行客户经理、金融产品营销、证券投资、期货投资、信托业务等岗位工作。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保险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具有现代理念,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保险业务拓展、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保核赔、风险管理咨询、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企业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营销、投资理财咨询、证券交易操作、信托和期货投资业务操作等实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能力
(1)熟悉保险产品,具备为客户量身设计保险方案的能力;具备市场信息分析,寻找新的客源,建立销售渠道的能力;具备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保险咨询、风险管理、保险方案、协助客户购买保险、安排保险等服务的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2)熟悉存、取款及各种代理业务的操作;熟悉对公存、取款、贷款及结算业务的操作;熟悉信贷业务的操作程序;具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3)具备证券投资分析能力、投资咨询及决策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为客户进行人生风险保障、中长期理财策划的能力。
2.方法能力
(1)在专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保险、银行、证券、期货、信托等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解决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2)具有市场行为导向的创业意识,具有信息搜集与遴选、市场机遇分析与捕捉、资源整合与利用、中小企业运作管理等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3)具有商务文书撰写、网络操作、软硬件安装及简单维护的能力。3.社会能力
(1)能在社会环境、行业分析和个人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自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遵守社会规范,表现良好职业道德;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发展能力。
(2)能运用交往技巧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交往渠道;能运用合作技巧建立合作氛围、选择合作对象、激发团队创造激情,培养较高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3)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三)职业资格证书 1.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 2.保险执业资格证书 3.证券业从业资格证书 4.期货业从业资格证书 5.保险理赔员资格证书 6.助理财务管理师资格证书
(四)毕业条件
学生毕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各门课程(包括实践教学),成绩全部合格,学分满 130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含体育达标)。
2.获得以下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1)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
(2)保险执业资格证书(3)证券业从业资格证书(4)期货业从业资格证书(5)保险理赔员资格证书(6)助理财务管理师资格证书
3.计算机:获得国家计算机一级或省计算机等级一级B证书;
4.英语: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水平证书或职业英语水平考试TOEIC Bridge(托业桥)规定成绩≥70分;
第五篇: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家政学专业培养目标:
家政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政管理、营养调配、社区服务、家庭教育等专业技能,能够在城乡社区、家庭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医院、军队、学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与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家政学专门人才。
二、家政学专业培养要求:
家政学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系统掌握家政学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熟练掌握家政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家政产业的市场策划,运作和预测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科学指导家庭生活,同时具备传授家庭生活知识的教育能力;了解中外家政学专业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指导的较强实际操作能力。
三、家政学专业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医学、社会心理学、生活科学概论、应用营养学、优生学、儿童保育与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家庭医学、社会保障、家庭投资理财、生活美学、老年学、公共事业管理、家庭伦理学、婚姻与家庭咨询
四、家政学专业学制:
二年成人中专
职业资格学习类目
育婴师,家政服务员,营养配餐员、养老护理员,插花艺术、保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