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知识结构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学院规定的相应要求。
3、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达到学院规定的相应要求。
4、本专业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考核达标。
5、掌握室内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6、掌握室内设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程序与方法、施工工艺等。
7、掌握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8、开拓知识面,了解与室内设计相关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9、掌握一些综合性、超前性的知识。室内设计是集文化、艺术、建筑、环境于一体的产业,必须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新的科学技术,并能与时尚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运用。
(二)能力结构
1、具有较强的室内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2、具有较强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尤其是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3、具有准确运用材料和施工的能力。
4、具有徒手绘制效果图和运用计算机绘制效果图的能力。
5、具有装饰装修设计及管理的能力。
6、具有快速获取与筛选信息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阅读本专业一般外文资料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室内设计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
注:数学、英语课程开设有各系根据专业情况报基础教育部统筹后报教务,其中英语课程开设总课时不低于100课时。
六、主要学习课程说明
1.设计素描 援课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一门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奠定一定的美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表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素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造型能力的训练,构图美学的运用、透视规律的掌握等。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教学目的:具备正确的整体观察方法,提高相应的审美能力,具有专业所应有的造型基础能力。2.色彩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理论教学内容为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色彩在装饰与实用中的运用以及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实践操作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绘画,掌握其材料与技法、肌理、形与色的关系等。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色彩写生训练,使学生较好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与装饰色彩写生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对色彩的应用能力和表现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3.三大构成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构成学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通过构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了解点、线、面的构成要素美以及空间混合、肌理、图形想象和色彩心理效应等。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具备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按美的法则构成,设计出实践运用中所需要的图形。4.室内设计基础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主于课程,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基础等中心内容。教学目的:通过各基础课程的积蓄使学生具备各类平面广告的设计与制作。5.设计软件课程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是一门将创意理念实现成直观作品的重要主于课程。设计软件主修PHOTOSHOP、3DMAX、CAD围绕这几个室内设计软件学习室内设计知识和工具的运用,对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基础的实际表达。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通过各类课题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当代流行软件,能充分表达设计意图,具备一 定的社会竞争力
第二篇: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630205)
一、专业定位
(一)职业面向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应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建设为己任的要求,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专业群专业之一,依据专业调研分析,我校保险专业服务面向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从事保险业务拓展、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保核赔、风险管理咨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产品营销、投资理财咨询、证券交易操作、信托和期货投资业务操作等实务工作。
(二)岗位面向
可在保险承保、保险核保、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赔、保险客户服务、移动互联网金融公司、商业银行柜台操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银行投资理财、银行客户服务、银行客户经理、金融产品营销、证券投资、期货投资、信托业务等岗位工作。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保险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具有现代理念,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保险业务拓展、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保核赔、风险管理咨询、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企业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营销、投资理财咨询、证券交易操作、信托和期货投资业务操作等实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能力
(1)熟悉保险产品,具备为客户量身设计保险方案的能力;具备市场信息分析,寻找新的客源,建立销售渠道的能力;具备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保险咨询、风险管理、保险方案、协助客户购买保险、安排保险等服务的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2)熟悉存、取款及各种代理业务的操作;熟悉对公存、取款、贷款及结算业务的操作;熟悉信贷业务的操作程序;具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3)具备证券投资分析能力、投资咨询及决策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为客户进行人生风险保障、中长期理财策划的能力。
2.方法能力
(1)在专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保险、银行、证券、期货、信托等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解决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2)具有市场行为导向的创业意识,具有信息搜集与遴选、市场机遇分析与捕捉、资源整合与利用、中小企业运作管理等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3)具有商务文书撰写、网络操作、软硬件安装及简单维护的能力。3.社会能力
(1)能在社会环境、行业分析和个人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自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遵守社会规范,表现良好职业道德;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发展能力。
(2)能运用交往技巧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交往渠道;能运用合作技巧建立合作氛围、选择合作对象、激发团队创造激情,培养较高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3)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三)职业资格证书 1.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 2.保险执业资格证书 3.证券业从业资格证书 4.期货业从业资格证书 5.保险理赔员资格证书 6.助理财务管理师资格证书
(四)毕业条件
学生毕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各门课程(包括实践教学),成绩全部合格,学分满 130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含体育达标)。
2.获得以下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1)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
(2)保险执业资格证书(3)证券业从业资格证书(4)期货业从业资格证书(5)保险理赔员资格证书(6)助理财务管理师资格证书
3.计算机:获得国家计算机一级或省计算机等级一级B证书;
4.英语: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水平证书或职业英语水平考试TOEIC Bridge(托业桥)规定成绩≥70分;
第三篇: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家政学专业培养目标:
家政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政管理、营养调配、社区服务、家庭教育等专业技能,能够在城乡社区、家庭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医院、军队、学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与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家政学专门人才。
二、家政学专业培养要求:
家政学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系统掌握家政学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熟练掌握家政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家政产业的市场策划,运作和预测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科学指导家庭生活,同时具备传授家庭生活知识的教育能力;了解中外家政学专业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指导的较强实际操作能力。
三、家政学专业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医学、社会心理学、生活科学概论、应用营养学、优生学、儿童保育与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家庭医学、社会保障、家庭投资理财、生活美学、老年学、公共事业管理、家庭伦理学、婚姻与家庭咨询
四、家政学专业学制:
二年成人中专
职业资格学习类目
育婴师,家政服务员,营养配餐员、养老护理员,插花艺术、保育员
第四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2014-01-16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
一、专业名称(包括填写专业代码)
参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含目录内和目录外)。与目录不一致的,请说明理由。
二、基本学制与招生对象
三年制。基础为中职生也可能为两年制。
“教职成司函[2011]158号通知”要求:原则上,同一专业不同的招生对象,应制定不同的专业基本要求,例如,高中毕业生、中职生、退役士兵等。
三、设计依据(简要分析)
(一)专业社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简要分析本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背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目前,企业招聘需要具有一定相关职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希望毕业生在校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要求基本一致。
(二)生源分析(生源基础和智能特点)要承认基本现实,生源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不适应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学习,不适应应试教育,具有形象思维特点。
四、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某职业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某类具体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包括政治规格、服务职业领域、定位基层一线、全面发展、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职业素质、具体岗位、专门人才等要点。高教法第十六条关于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不可缺。这里“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不可缩窄为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也不可以缩窄为专业技术的技能和能力。
五、人才培养规格
(一)服务面向:如:学生毕业后主要去„„(某行业、职业或某类职业领域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
(二)就业的职业岗位(群):
主要就业岗位:指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初始职业岗位群,是最基层的岗位。相关工作岗位:指可从事的与本专业相近的职业岗位群。
发展工作岗位(预计平均获得的晋升时间):指获得一定工作经验(或进修)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群,可以是技术技能岗位,也可是基层管理岗位。
(三)职业能力结构
建议按照职业能力的性质分类。分析为基本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含专业单项技能与知识、专业综合技能与知识)和关键能力(跨专业跨职业跨行业的能力,含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道德、通用知识等);两类能力都不要再细分类。
按照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分类来描述,教师更容易准确表述。构建职业能力标准可借鉴“实践专家研讨会”专家书写的工作领域的岗位职责及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是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割的,人为分析的各种能力类型,不是单独的能力,不宜按照人为分析的能力类型去分割课程及教学内容。
(四)毕业资格与要求
学分要求:要明确本院修满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例如,三年制文经艺类专业为130~140学分,工科类专业135~145学分。
国家或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说明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和技术、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是指针对主要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针对基本职业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指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
计算机能力最低要求获得省级大学生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
外语可进行分级教学,要求应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个别不通过的可以专业实践课程补足学分。
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描述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可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文字描述为主,可配合图表分析)。
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改革要促进“5个对接”,关键是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学习过程要尽早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专业课程学习以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打破“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传统的学科培养逻辑体系(但不是不要学科课程)。结合专业具体实际进行写实性表述。
建议研究“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培养过程与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基本一致。课程体系发生颠覆性变化,对核心课程进行大幅度改革,培养过程应以实践知识学习为课程学习的起点,以工作过程逻辑组织教学内容,以“做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学习成效;在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指导;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中学习如何完成实际工作,学习必要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最后达到掌握基于经验的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应该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不要固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学科体系。虽然为了教学管理上的方便,一年级首先主要安排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但是,第一学期就应该安排专业概论性课程和专业认识实习以及初步实践,尽早让学生了解专业实际工作。专业课程从职业具体、简单工作学起,从职业经验性知识学起,逐步学习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做中学”的整个过程,从开始接受工作学习任务—收集信息资料自学—计划和决策—实施方案—到最后检查评价,学生都是主体,学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要增加职业行为能力的有效学习时间,更多时间用于实践任务。学生通过基于项目、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力。
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要强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指单设的理论课程成体系,一体化课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构成部分,实践为主课程也应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和拓展要求。
七、专业主干课程简介(6~8门左右,包括专业核心课程、顶岗实习等)课程简介应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不宜用表格介绍。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主要教学模式不再是先理论后实践的,应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多学科知识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设计学生在完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或仿真生产项目)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学习。
建议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技术,开发和建设适宜我国国情且各专业普遍适用的“项目课程”(但不用“学习领域”概念)。项目课程名称相对比较灵活,不必强求与真实生产结合,仿真项目亦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做中学”的效果。注意不要将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的内容列在这里。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应准确运用 “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术语。课程中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要符合学院人才培养计划编制规定。必修课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80%左右。
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上。各类课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九、教学进程表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主要教学活动进程列表描述。
十、课外培养计划表
对学生参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创新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出要求;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提出要求,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锻炼才干、增长知识,培养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十一、专业教学基本条件
(一)“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配置条件
1、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标准建议;专业应该按照标准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校内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技术职务和硕士以上学位);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专兼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具有相应社会职业资格;具有3年以上骨干教师经历,且业绩突出,获得多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成果;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中成绩显著;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
2、专业专任教师标准建议;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以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3、专业兼职教师标准建议;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职业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以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条件(含环境和设备、技术要求)
1、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和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实践”绝不仅是学习“理论”的阶梯,也不仅是使技能更加娴熟的过程,主要目的是学会工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设计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教学场所的布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来设计,实训室不仅
是技能训练的场所,应该能够构建职业与学习集成的情境,使教学过程与工作(或仿真工作)过程紧密融合。
若校内不具备真实生产实训条件(例如石油、化工、电力等专业),可以建设校内物理仿真生产环境(实物仿真实训)或智能化高仿真度的虚拟实训情境(数字仿真实训项目、虚拟场站、虚拟流程等)。仿真生产项目实训对比真实生产实训,具有压力小、训练全面、易于组织等明显优势;这类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却不具备生产性的特定品质,不宜称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2、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
要与专业主要服务区域的行业、企业合作建设,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好的单位。实训基地的性质、环境,技术水平、管理等,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要求。
(三)学习资源要求
校企联合、共建共享,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系统设计和建设有利于自主学习、内容丰富、使用便捷、更新及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行业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为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四)教学运行与管理制度保障、政策措施保障
1、教学运行管理
根据行业企业生产规律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转特点安排教学,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课程,以及学习工作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个性化特点,针对生源不同特点(个体先天差异和后天潜能发掘不同),对教学管理提出的人性化、柔性化管理新要求。
2、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
高职教育学习内容不应局限在技术的功能方面,应该是职业实践中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重点要考核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要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追踪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轨迹,进行信息化管理。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持政策措施
对教学运行与监控评价的组织管理,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的管理,校内外实训管理,考核制度的管理等的支持政策措施。
十二、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建议:本专业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
十三、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说明。
十四、附件
附件1xxx专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参照专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的规范文本的要求。
附件2xxx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按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为主课程、实践为主课程三类课程标准格式编写。
【贯彻文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高[2011]8号、教职成[2011]12号、教职成[2011]11号、教高[2012]4号、教思政[2012]1号、教职成[2011]9号、教职成[2011]6号、教高厅[2012]2号、教高厅函[2012]43号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元(德国职业教育首席专家F.劳耐尔教授主编)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0元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年.29元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4元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0元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6元
[7]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0元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8元
[9]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36元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6元.
[1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元.
[1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8元.
第五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热爱幼教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把握学前教育的理论前沿、幼儿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基本能力要求:具备学前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等实际工作能力。
4、基本技能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统计分析能力和较强的专业英语实用技能。
三、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8年完成。
四、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
五、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论、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
六、主要专业实验
七、主要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课程论文、幼儿园见习与调查、专业实习、毕
业论文、课外科研创新实践
八、毕业、学位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57+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要从事教师职业者须加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若专业课程中已修相同或更高的教师教育课程,可替代该模块中的相应课程。
九、教学进程方案表
1、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表一)
2、专业全程教学计划表(表二)
3、专业实践(上机)课程表(表三)
4、专业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表(表四)
5、专业实践教学进度表(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