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幼儿教师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国家、社会,家庭都强烈的认识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在的很多毕业生都认为找工作困难,社会上有就业难的现状和抱怨,与此同时,幼师这一职业却悄然兴起了,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事实也证明,幼师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而缺口更是不下几十万,有时是男幼师缺口达20万,可见,幼师的市场和前景都是非常大的,很有前途,这一职业在社会上也会变得很吃香,具体的政策优势有三点:1.幼儿园教师纳入我省教师编制,并建立幼儿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收入增长机制。2.幼儿园将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3.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钢琴;男、武术;女,舞蹈)
中国幼儿教师培养还差什么 幼儿老师≠育儿保姆
2010-12-07 09:26:00来源:《光明日报》
[提要]2008年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11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教师不愿意或者勉强从事幼教工作,教育行为水平堪忧。除了教师要受到专业的教育,师生比也决定着幼儿教育的质量。
人智力发展的速率是:1岁时达到20%,4岁时达到50%,8岁时达到80%,那么也就是说,人的智力的四分之三是在入小学前形成的。《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仅占不到50%,边远农村地区更是不到30%,而这几年,这一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2008年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11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教师不愿意或者勉强从事幼教工作,教育行为水平堪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懿颖长期研究学前教育。今年,“2―3年普及学前教育……彻底解决入托难”几次写入国家文件,“宝宝”的事成了国事,这让她感到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作为研究者,喜悦之余,王懿颖做了更多的思考:“这几年,幼儿教师培养的任务会比较艰巨。”
幼儿教师应该专业化
王懿颖的担忧不仅仅来源于数字,还来自她的研究:
幼儿教师不是负责照看孩子、陪孩子玩的育儿保姆。学前教育虽然是针对幼小孩子的教育,但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恰恰是很难、很不容易达到的境界。因此,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各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
除了教师要受到专业的教育,师生比也决定着幼儿教育的质量。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布了题为《坚实的基础――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幼儿园甚至超出国家规定的2―3倍……王懿颖介绍说:“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和目前的教育条件密切相关的。幼儿教育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语言学习来说,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去反复阅读、理解和消化,在幼儿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从容的、耐心的、有的放矢的个别指导是必要的。幼儿教师在人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如果教师不专业、师生比过高,教师怎么可能给予幼儿适时的帮助呢?”
幼儿教师培养还差什么
我国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大体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两个部分。职前教育包括学前教育职业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大学2―3年的专科及本科四年制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在职教育又包括学历教育及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专题培训等。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的学前教师培养还是远远供不应求……实现在2―3年内普及学前教育目标,我们培养幼儿教师还差什么?
王懿颖认为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的职前教育培养各种层次的新教师,满足全社会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区普遍增长的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强劲需求;二是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把学前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全面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要重视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国际比较研究,重视与学前教育相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综合研究,切实提高教育的效率。
“国十条”也从机制体制上制定了四方面措施,促进学前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要按照规定的配备标准对公办幼儿园进行核编、逐步配齐;落实工资、职称等方面的待遇,要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完善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王懿颖表示,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到位,相信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的发展也
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幼儿教师教育已成为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幼儿教师教育与幼儿教育关系的探讨,对幼儿教师的在职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师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一、幼儿教师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是直接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师是教育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承接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效的中间人,将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实际能力融合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师魅力,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师教育中要努力的方向。幼儿教育思想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多样、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促使我们去关注教师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风俗存在差异。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幼儿教育又属于非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其管理的开放性和办园的自主性较强,也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出办园形式、管理体制、教育理念、办园特色的多样化。面对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幼儿教育机构社会化多样化的趋势,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拥有新的教育理念和较高业务水平,能够驾驭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只有通过教师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二)幼儿教育课程的多元性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已呈现多元性的特点和趋势,主要由过去单一的分科教育向综合主题课程、活动教育课程、发展能力课程、游戏课程等多样化课程转变。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模式El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方法和策略,深入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实质,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幼儿终生发展的层面上把握课程,注重观念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求幼儿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人文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根据本地区、本园的社会和自然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模式。
(三)幼儿教育过程的个性化
幼儿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充分的发展。幼儿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以及自身的兴趣、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平等对待与尊重儿童,摆正幼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每个儿童获得充分的发展,满足幼儿发展的个性化需要。
保证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关键在教师,而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幼儿教师的发展正在开始从数量满足型转向专业发展型。对教师教育反思的基础是了解在职教师的现状,如其知识体系、从教技能、困惑和需要以及对职前培养的期望等,为我们构建高素质婴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使婴幼儿教师的培养更符合实际需要。
二、在职幼儿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04年3~8月,我们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和随机谈话法,随机选取沈阳市公立幼儿园10所,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35份,收回232份,回收率为98.72%;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83.19%。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升情况、教师素质、教师的教育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总体的上升趋势,但发展存在欠缺和不平衡。
(一)幼儿教师的性别和学历情况
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被许多幼儿教师所接受,进行各种形式的学历提升教育,使幼儿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得以满足,学历的提升是其最直接的表现。从表1可以看到职前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是以幼师中专为主,193人中有63.2%是幼师中专学历。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职后教育实现学历层次的提升。调查中发现有81.14%教师通过在职学习提升到了专科或本科的学历。
表1在职婴幼儿教师的性别和学历情况
从表1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幼儿教师在性别上的失衡。193人中只有1人为男性。性别比例的失衡会影响到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因此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将是一项应积极推进的艰难工作。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发展。
(二)幼儿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运用情况
幼儿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三个方面,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础素质。
表2幼儿教师文化知识的运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完全能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需求的分别占57.5%和 56.5%。这说明,我国现行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在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幼儿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等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调查中只有25.2%的教师认为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这是因为在幼儿教师培养由中专向专科、本科升格的过程中,理论、技能、实践三者的关系没有找到合理的定位,使理论知识偏重、偏深,过多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少考虑教师教学技能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这种现状提示我们教师教育中要注重理论、技能和实践三者平衡发展,增强教的技能的培养,增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为实现教师成为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储备丰富的知识。
(四)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
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创编能力等。对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这四种能力的排序是:社区资源的利用——创编能力——沟通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最高的,其比例也只有39.4%。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实现教育的生态化,加强家庭、社会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使幼儿教育真正融入到大教育的环境中,引起社会更多人对幼儿教育的关注。沟通能力是做人的基本能力,是形成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必需的技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师重要素质,是为幼儿提供优质教育的保证。这些能力培养的欠缺,势必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我们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中应该加强的重要内容。
(五)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及教育监控能力。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培养研究型教师已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期望。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要积极参加与幼儿教育实践息息相关的课题研究,深化自己的理论建构,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但调查显示,只有17.6%的教师参加了科研课题的研究,22.3%的教师发表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个别访谈中,31.8%教师认为没有机会参加课题的研究,35.6%教师认为科研研究是那些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专业人员的事,对自己来说显得遥不可及。
(六)幼儿教师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主要包括健康的身体、适当的自控能力、坚强的性格等。访谈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工作太烦琐,身体疲惫。在心理健康方面,只有30.6%教师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满意,有49.6%的教师认为有心理压力,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工作压力(占47.2%)和职业压力(占21.2%)。整体来看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幼儿师资培训中要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教师寻找缓释压力的方法,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身心素质。
三、高素质幼儿教师培养方案的设想
对在职幼儿教师现状的反思,使我们更客观、冷静、理智的分析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方案,思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取向等问题。
(一)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因此,找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学前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前景。立足于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具体目标,要求幼儿教师具有:
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愿意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身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楷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具有较为宽泛的人文和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
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能够转化为教育行为。
教师教育能力——具有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热情、活泼、开朗、豁达、积极向上。
培养目标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的培养方向,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高等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够从事儿童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
(二)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未来幼儿教师的素质,课程结构决定着教师的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四大模块。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学科与专业结构的综合性和课程的多元化;增加教育实习和实践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向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发挥高师院校多学科、跨专业的相对优势,逐步实现人文与学科素养的不断整合;在专业基础课中,强化学生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和保育知识的获得;在专业应用课程中,强化学生教育和保育能力的获得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以专业基础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活动设计、婴幼儿行为管理、家庭教育指导等等能力训练。应用型的课程占专业基础课总学时的50%。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大量与婴幼儿早期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中通过教育观察、教育调查和教育实习等,形成学生较强的“临床”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上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程。通过每年的小学期、周见习(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每周带着课题深入幼儿园),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按方向选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五、培养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技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切都为幼儿发展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幼儿已经有了创造能力的萌芽,它将对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教法之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上。比如:二十世纪教画三角形小草,二十一世纪还单纯教画三角形的小草,孩子怎能有发展?怎能有创新能力?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在教学手段上也要不断创新,重视教育技能。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幼儿教师能歌善舞,能写会画,却缺乏应有的了解幼儿、教育幼儿、创设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家长沟通等技能,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而这些教育能力的获得,绝不是听几次报告或看几本书所能解决的。
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知识。”所以,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就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总结教育经验,转变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技能。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去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幼儿,才能真正为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六、培养教师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学会沟通,以达到家园共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幼儿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的下一代,他们的家庭结构模式是“421”:所谓“4”就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四位老人,“2”就是爸爸和妈妈,"1”就是幼儿自己。他们在娇惯溺爱,过分呵护下长大,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及小朋友,他们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此,摆在我们幼教工作者面前的教育任务相当艰巨,教育难题时常困扰着我们。因此,做为教师首先要学会与家长沟通,通过人园和里园的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共同制订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培养策略,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其次,要通过家长会、月反馈、通知、留言版等形式,及时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再次,要利用家园联系园地选登一些《家教文摘》,定期向家长介绍好的幼教经验和方法。以帮助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探讨科学育儿知识,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只有通过这些家园共育的系列活动,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成长。
七、培养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创造是艰难的,创造也是快乐的,创造更是无止境的。教育改革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做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同样也不例外。做为第一线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参与科研既能帮助教师不断超越现有水平,选择和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幼儿教师应有科研创新的意识,要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保持一种科学探究的欲望。其次,应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学会选择课题,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次,应善于通过科研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新的教育理论,总结新的教育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工作。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
更新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更多的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培养的幼儿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要创造未来,最终是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代幼儿教育来说,只有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创设出有创造性的环境,才能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去寻找更加完善的教育途径,就会培养出新时期合格的幼儿教师。使教师真正成为既是幼儿知识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转
乘《纲要》东风 我系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时间:2010.08.2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职业院校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极大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也为我系专业设置指明了方向,规划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专业宏伟的发展蓝图。从《纲要》中可以看出:
一、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幼儿教师市场需求量加大
尽管几年来幼儿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儿童入园率达50.9%,但仍与全国幼儿教育事业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75.0%,还有一定的差距。幼儿教育现状与发展规划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缩短这个差距,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这个差距就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和人生舞台。从2008年的就业形势看,学前教育人才奇缺,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尽管近年来全国一些院校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上海近两年每年缺口1600多人,贵州省缺口近万人,江苏省在各级学校师资短缺中幼儿教师短缺尤为突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将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幼儿教育专业市场前景广阔。
二、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学前、初等教育专业教师
社会对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经过调研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大量“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这充分说明社会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旺盛,幼儿教育市场前景广阔。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贫困边远山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奇缺,而高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意识强、技能高、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知识面较宽等特点,正符合社会对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要求。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专业在幼教初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
三、就业容易,毕业学生不愁“嫁”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各地大学生就业难度大,但许多城市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并未受影响,反而逆势上涨,待遇也比往年有所提高。在南方,诸如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佛山、东莞等地区的用人单位开出的月薪可达2000—5000元不等,不仅如此,近年来,由于幼儿园发展的需要,很多单位幼儿教师奇缺,连男老师也变得抢手起来。学前、初教专业毕业生不愁“嫁”,甚至有很多幼教机构到学校预约、抢签毕业生,幼教人才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在北京有几所公办的大学、还有民办的院校有学前教育专业,其中一个大学的高职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率在100%,并且是单位指定要人,三、四月份毕业生已经被抢光了。具体单位有北京各大小幼儿园,还有机关幼儿园,外企幼儿园等等。工作从刚去的工资1000-3000不等,当然肯定还有更高的,任何工作的发展前景除了客观还有主观能力等等。
我国将探索五年制专科学历幼师培养模式 http://.cn时间:2011-02-25 08:18:40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从“入园难”到“择校热”,从“学生减负”到“高考(微博)改革”,从“职业教育”到“创新人才”,从“师德建设”到“教育投入”……都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昨日在京举办的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围绕教育的热点问题一一阐述。
袁贵仁表示,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以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园,增加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将义务教育阶段富余教师经选拔培训合格后转为幼儿教师。
在培训方面,三年内要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在待遇方面,要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第二篇:我国煤制油产业前景
我国煤制油产业前景纷争又起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下降和国内煤价的上涨,让我国煤制油企业体验了“生不逢时”的尴尬,加上环保、水耗、能效等方面的争议,煤制油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去年12月以来,我国首批煤直接、间接制油产业化示范项目试车相继成功,产出了高品质柴油、石脑油等产品,显示出煤制油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专家认为,从长远看,煤制油的前景依然颇具吸引力。
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3月23日内蒙古伊泰集团对外宣布,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的16万吨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试车成功,产出了柴油等目标产品。
据中科院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煤制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永旺介绍,这是我国首套试产出油的大规模煤间接制油产业化装置,所产的柴油符合欧Ⅳ标准,标志着我国自主开发的煤间接制油技术产业化已取得重大突破。
就在去年12月31日,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首条百万吨级示范生产线也打通了流程,试产出了合格的产品。目前,神华集团正继续调试和完善生产线,努力准备5月份的1000个小时试产。
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位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于2005年5月开工,工程规划总规模为500万吨,其中一期规划建设三条生产线、年产能320万吨。仅试产成功的首条示范生产线,投产后每年即可转化约350万吨煤,生产柴油、石脑油等产品108万吨,产量相当于一个亿吨级油田。据介绍,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试产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制油关键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其他企业实施的煤制油项目也取得了突破。其中,去年12月22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的一座小型煤间接制油装置也合成出了油品,依托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技术兴建的16万吨煤间接制油项目也在加紧调试,预计近期将试车。
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导致煤在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中占70%以上。随着经
济发展,我国的石油产需矛盾日趋尖锐。对油荒感触颇深的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说,推动煤制油产业化,将“煤田”变为“油田”,可开辟新的液体能源生产渠道,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稳步推进初显轮廓
面对石油供求紧张的局面,国家在制订“十一五”期间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时,提出将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以奠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率先启动。
据介绍,如果首条示范生产线进展顺利,神华集团近年内将再建两条百万吨级生产线。李永旺认为,当前我国煤制油有技术,有需求,推动产业化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也表示,经过进一步调试和完善,力争今年使示范项目进入稳定、全负荷生产阶段。随后,通过设备、催化剂升级和应用正在中试的新一代煤分级液化技术,生产规模将扩大至60万吨。如果进展顺利,将进一步建设年产500万吨油品的煤制油基地,并炼制乙烯等产品提高附加值。
根据潞安矿业集团公布的初步规划,如果16万吨项目进展顺利,将进一步扩建至300万吨的煤制油工程,单条生产线规模也计划由16万吨放大至40万吨以上。潞安矿业集团计划到2020年左右,建成年产1500万吨的煤制油基地。
与此同时,兖州矿业集团、徐州矿业集团等企业也在筹划煤制油项目。其中,兖州矿业集团在陕西榆林市的100万吨煤间接制油项目于2006年2月启动,环境评价等工作目前已取得突破,正等待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一期规划产能为500万吨,单条生产线为100万吨,并规划建设规模为500万吨的二期工程。
市场眼光应放长远
前几年油价高、供应紧的局面,吊起了企业发展煤制油产业的胃口,除较早启动的项目外,新疆、山东、陕西、贵州、宁夏等10多个省区也不甘落后,纷纷谋划建设煤制油项目,部分专家预计至2020年我国的煤制油产能将达到3000万吨至5000万吨。
然而,去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突然反转、狂跌,目前每桶仅在50美元左右。为遏制煤制油项目建设、规划“冲动”,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出台政策,规定不批准300万吨以下的煤
制油项目。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出台规定,除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可继续实施、宁夏宁东煤间接液化项目未获批准不得开工外,其他项目一律停止实施。
油价低迷、政策收紧、资金紧张,使各地的“煤制油热”大大降温。但是通过争取,开工较早的伊泰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煤制油项目仍获准实施。
据李永旺等专家介绍,煤直接、间接制油示范项目每生产1吨油品,分别耗煤约3.5吨、4.02吨。但是,与项目启动之初相比,目前煤炭价格已升高一倍以上,生产成本随之抬高。因此,近期如有煤制油项目投产,面临一定的赢利压力。
据李永旺介绍,以当前的煤价测算,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的成本每桶在50美元左右。随着生产规模、催化剂升级和煤分级液化技术的应用,每吨油耗煤量将逐步降至约3吨,万吨产能投资将由1.6亿元左右减少约50%,制油成本也将降为每桶约40美元,企业的赢利能力将大大增强。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分析说,作为战略资源,当前国际油价低迷的现象不会持久。此外,兴建煤制油项目的煤炭企业均实力雄厚,项目也都采用煤、油联产模式,市场抵御能力较强。
客观看待科学发展
目前围绕煤制油产业,争议也此起彼伏。有观点认为当前煤制油技术不应产业化,而应作为技术储备。此外,还有的批评煤制油耗水量惊人,能效过低,生产时的污染过大。对此,李永旺等人指出,新技术如果不经过实践检验,很难完善。此外,产业化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科研、装备制造水平,锻炼和培养人才。此外,煤制油示范项目的吨油水耗在10吨至12吨,煤间接制油达到经济规模后吨油水耗可降至6吨至8吨。相比之下,煤制甲醇的吨水耗约为15吨,煤合成氨的吨水耗在30吨左右。
同时,以煤间接制油为例,规模扩至60万吨及分级液化技术应用后,能效也将由示范阶段不足40%提高到43%至45%左右,已与火电厂的能效相当,如果规模再大还能进一步提高至55%左右。
此外,通过应用回收尾气、余热和捕捉二氧化碳等技术,煤制油示范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火电厂低70%以上。为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还建设了油渣发电、污水处理和回用等完善的环保设施,污染物接近零排放。伊泰集团煤制油示范项目也配套建设了布袋除尘、污水处理回用、硫回收、余热回收等治污系统。
部分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建议,首先,对我国而言煤制油仍是新产业,由于投资巨大,技术、经营人才匮乏,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上马项目应谨慎论证,国家也应在科研、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应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科学规划,先小后大,在做好示范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同时,测算显示年产300万吨油品是煤制油产业化项目的经济规模。随着技术、产业化经验的积累,国家应提高技术、规模和环保准入门槛,促进煤制油产业规范发展。
第三,煤制油项目煤、水需求量大,首批示范项目都依托大型煤炭企业兴建,处在大煤田的核心地带。因此,今后规划产业发展时,仍需坚持坑口原则,实行煤、油联产,以提高煤制油产业的成本控制力,非煤炭富集区不宜建设同类项目。
第三篇:我国水产饲料业前景广阔
我国水产饲料业前景广阔
一、水产饲料业空间大发展快
近年来,水产饲料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已一跃成为我国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其直接原因是国内水产养殖业一直持续增长。众所周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据权威资料显示,由于消费需求和养殖结构的变化,我国饲料产品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正是由于庞大的水产养殖市场给我国水产饲料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之后,以对虾、鳗鱼、甲鱼等为代表的名优水产品的养殖迅猛发展,形成了阵阵的“养殖热”。作为发展水产养殖业物质基础之一的饲料加工业,随之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不少名优企业,一些名牌饲料受到养殖者的青睐。
根据《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将达到44公斤(即总量达到5720万吨)。根据我国目前的政策,海洋和江河捕捞产量保持零增长,水产品总量的增长将基本由养殖产量来提供,采用饲料养殖的比例预期将提高到35%以上,2010年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吨~2000万吨。
二、水产饲料行业存在的问题
1.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作为饲料重要蛋白源的鱼粉年产量不高,且质量尚不稳定,主要依靠进口;目前我国的饲料机械厂有数百家,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距离,不少水产饲料生产厂家的关键设备仍需依靠进口,生产的饲料数量、品种、质量还难以满足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之需;饲料添加剂生产起步晚,人才与技术储备薄弱,产品多是仿造国外;在饲料工业支撑体系建设上,虽然在逐步发展完善,但仍不能与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表现在水产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行业员工、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2.饲料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饲料资源缺乏是困扰我国饲料工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目前我国水产配合饲料使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已感到鱼粉来源的紧张。随着水产饲料业的发展,这种压力日趋严重,到2030年我国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届时粮食年产量可望达到7.1亿吨,基本上可满足粮食需求,但目前已感紧张的饲料源将更显紧张。由此可见,解决饲料源的问题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应着力利用育种手段,培育和生产高效饲料作物品种,如赖氨酸、蛋氨酸含量高的玉米,双低毒菜籽、无棉酚籽等;加大对食品、粮食、医药、酿造、制糖、造纸等工业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目前,已作饲料源使用的各种饼粕类以及肉骨粉、羽毛粉、肝末粉、血粉等,可能是21世纪开发的热点。改善植物性蛋白质氨基酸结构不平衡,科学地添加氨基酸等,使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协调,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和蛋白质的转化率。
3.赊销埋下巨大隐患。为了缓解市场行销压力,众多企业推出赊销这一手段,赊销是目前众多饲料企业争夺经销商的法宝之一。靠赊销额度即资金支持来争取经销商,这种合作的基础不稳固,当有新的厂家给予经销商更大的赊销额度时,经销商难免弃前者而取后者,所以这种做法只能是“宠坏”了经销商,自己也陷入了越赊越大的赊销恶性怪圈。一般来说,对赊销比例要求过大的经销商,不一定是饲料企业理想的选择,赊销额度过大的企业会有隐患,经销商不希望和短视兼短命的企业合作。经销商对饲料的性价比非常关注,因为这是赢得客户的基础,所以仅靠赊销未必真的能吸收到优质经销商。
三、促进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
1.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从整个国内饲料加工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是世界主要饲料生产国之一,但与发达国家饲料加工企业相比我国水产饲料企业在规模、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因此,随着饲料加工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部分规模小、设备差、技术和管理落后的饲料生产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而具有规模、品牌、科技优势,符合未来饲料产品健康和环保要求的饲料加工企业将在发展中壮大,从而增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
从目前发展形式看,水产饲料企业大致有三种整合模式:一是饲料企业向饲料原料工业、添加剂生产和科技开发延伸,同时向饲料、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以饲料加工为“龙头”的一条龙企业;二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型企业参与的,以饲料加工、销售为主的饲料工业集团;三是在完善和提高饲料工业的基础上,向其他行业发展。
2.发展饲料添加剂工业。我国生产的饲料添加剂无论品种还是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很大,远远满足不了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需要。饲料添加剂工业发展的滞后,导致产品品种单一和数量不足,将是长期制约我国配合饲料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近年来我国饲料添加剂工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品种少、数量不足、总产量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少创新、仿制为主。
第四篇: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及改革前景[推荐]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改善前景
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党等政治实体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土地管理任务和土地利用目标、围绕着特定的经济社会利益而规定的用以调整人地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方向与指南的总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而“三农问题”却逐步浮出水面,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之后,明确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支持。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却在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递减。并且随着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直至取消农业税,农村的土地纠纷冲突却逐渐激烈,由此导致的农民维权上访层出不穷。
第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
第一,土地增值严重流失,农村缺乏公共建设的资金.目前农村土地准国家所有制使得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名义上属于集体的土地通过土地征用程序让渡给国家,国家再通过协议出让或公开拍卖给开民商。协议出让时政府将土地以很低的价钱转让出去,土地增值的收益大部分被开发商拿去,农民只获得极少的补偿。如果村集体真的对农村土地享有完全处分权,直接在土地市场对土地进行交易,就可以把这两万亿拿到自己手里。而用这笔钱建设乡村供电,供水,邮电,公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可迅速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所有权虚位,土地成为私人谋利工具。准国家所有制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民缺乏行使土地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所谓土地集体所有,实际上成了乡,村干部的个人所有,土地成为他们以权谋私,欺压村民的工具。在目前农村的矛盾冲突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乡,村干部强行或私下将土地租给外人作为建设或工业用地,而收益却被他们瓜分造成的。
第三,导致了农村金融体制破产。在工业化过程中,土地所有权是农民企业家融资的主要手段。而土地所有权抵押更可以说是不发达经济中农村金融事业的基础。大量的个体农户可以有小额储蓄,如果贷款也给小规模农户,由于贷款的管理成本,正式金融机构根本无利可图,只能够通过民间互助或者民间贷款中介人的方式解决。但一定规模的贷款必须以一定规模的信用为基础,而农民有规模的信用担保只能是土地所有权。2003年政府宣布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全面改革,标志着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以破产改制而告终。同时,农村合作基金会也在给乡镇财政留下巨大债务后而关门。
第四,成为城市化的障碍。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
不存在国家对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不可能出现房价暴涨和由此产生的炒地产现象。根本的制度因素是,城市居民在向房地产公司购买房产的同时,也可以向农民直接购买土地建房。市民住宅用地供给多元的竞争市场是城市化过程中抑制房地产价格暴涨的重要因素。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准国家土地所有制特征决定了农民不能够与用地单位直接进行土地交易。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市民向农民直接购买土地建房的可能性。只有少数大开发商能够在国家土地批发市场通过招标取得土地,这就形成目前大房地产公司对住宅市场垄断的格局。这种市场垄断是中国近几年房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性制度原因。
第二出现上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的原因
第一,根据一般物权理论,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卖给土地市场上的任何一个买者。而根据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法,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够直接卖给土地开发商或者其它用地单位,而是首先由国家买进,进行所谓的土地征用,然后再由国家拍卖给土地开发商或者其它使用单位。这种做法理论上否认了村作为集体所有权者的地位。此外,对于农村跨地区的农业水利工程用地,国家没有对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进行补偿。而是采取乡,村协调分摊的方式来平均分摊减少耕地的面积。而那些航道和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与乡村毫无关系,而是属于国家、省或者市。
第二,在现行制度下,村民理论上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个分子。但是村民作为所有权人的概念不是明确,固定的,而是与户口相关的,是变动的。由于集体的成员是不明确的,所以村民集体土地所有是一个糊涂的概念。同时,每个个体在集体中的所有权份额是固定和明确的,个体有权通过转让或者出卖的方式退出他的土地所有权的份额。而在中国农民的个人土地所有权证书—农民的地契在合作化运动中被烧毁了。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村民没有任何个人土地所有权证书文件,证明他或者她在村集体中的土地的实物份额或者价值份额。因此,在现行中国土地法框架下,农民没有退出集体的法律条件。因此,所谓的村民集体所有从理论分析来看,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三,中国现行农村土地所有制准国家所有制的特征为,中国的农民或者村作为农民的集体,不持有任何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文件,即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属于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份额证书。如果真正要打官司,无论是农民个人或者集体,事实上都拿不出有效的法律文件,证明他们作为土地所有者的身份。
第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途径
第一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必须推动土地承包的物权化和产权持有
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需要从农民的预期值出发,降低农民经营土地的风险。所以说土地承包权不应仅仅只是目前的这种狭义的使用权,而应该拓展为广意上的财产性物权,即将赋予农民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法定化、固定化、长期化、可继承化和市场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国家通过一系列相关法律,使农村土地承包不再采用行政手段,而是全部依靠法律予以规范、界定,并给予保护,严格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固定化政策,不再进行调整。同时,还应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依法继承和转让等;此外,在土地物权化基础上将土地承包权折股转换成为一种带有产权性质的持股。在农户自主经营条件下,土地股权表现为对土地的直接利用、控制和对抗第三人的权力。如果农户放弃自主经营,则可以将土地股权转让、出租或入股,也可用于抵押等。这样将农户承包土地的实物形态向产权和股权形态转移,有利于实现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和我国土地政策以公平促效率的目标。第二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因地制宜,科学搞好土地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从宏观上讲,各级政府要统筹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各项规划,使各级规划互相衔接、互相协调。当前,必须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编制和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
微观层次的空间管制,使各级规划在编制、修改、审批、实施等环节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同时要逐步提高公共的参与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阶段,要充分听取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吸收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编制、修改、执行和监督等过程,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按照规划用地管地和依法用地管地的观念。通过规划的修编和完善,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士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第三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政策极其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是前提,既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还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中,除了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还要继续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并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不只是数量上平衡,质量上也要平衡。除了关乎国家全局、有利于区域生态改善的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得不占用基本农田外,其他项目建设一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对必须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要按照当地征收征用土地的最高标准进行补偿,坚决杜绝私自调整基本农田的现象。
第四 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客观上要求加强和改善集体土地管理,促进集体土地依法合理流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搞好城乡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新农村建设中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首先,要做到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乡镇企业等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集约利用,同时,要尽快制定出集体土地流转办法,以保证集体建设用地的依法合理流动。其次,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要本着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控制宅基地内非房屋占地的面积,并充分利用农村居民点内部的空闲地。此外,还要加大砖瓦窑、废弃地等“三项整治”的治理力度,实施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并继续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结束语:农村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支柱,黄土地是中华大地永远不变的底色。中国的改革正在过大关,关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权利的制度的改革设计,不仅要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和现有紧张资源的限制,还必须稳健的一步步推进。我们应立足温和的改良,不求翻天覆地的改变,只求一点点地改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喊出,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人的世纪!
第五篇: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阿里巴巴钢材2012-11-27专题:钢材打印
27日,杉杉集团有限公司2012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对国内服装行业进行了分析。
(1)服装行业现状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正不断成熟,对服装质量、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服装消费逐渐趋向于中高档化发展,我国服装采用中高档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长。服装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服装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
服装行业具有周期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服装产业发展有所放缓,该板块出口与贸易收入大幅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也逐步回升。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和国内零售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长24.8%。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065.30亿美元,同比增长23.59%;2011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3%。2012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554.2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500.2亿美元,增长2.9%,进口54亿美元,增长5%,累计顺差446.2亿美元,增长2.6%。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发展多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内需将得到增长,居民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带动了衣着消费的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年均复合增长10.04%;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674.7元,比2010年提高15.9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45%;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2010年提高29.5%,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17.5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至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2.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5%左右。
2007-2011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011年从服装制造业生产经营情况来看,在价格上涨和国内外需求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虽好于预期,但仍面临着生产继续趋冷、出口增长乏力、订单萎缩、库存持续走高、亏损企业增亏加重等问题。同时,汇率问题、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用工问题等,都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长远看,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且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中高档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显著加快,品牌服装将更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服装产业景气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服装行业政策
①出口退税政策
2005年-2007年,为了缓解国际贸易争端压力,以及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多次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2007年7月,服装、鞋帽、箱包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粘胶纤维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
2008年下半年,为缓冲国际贸易环境急剧恶化对国内纺织产业的冲击,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分别于8月、11月和2009年2月和4月四次提高出口退税比例。从2009年4月1日起,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较2007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在中国纺织行业景气周期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出口退税比例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企业面临的困难。
②国内其他相关政策
2009年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创新、金融支持以及加强知识产保护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2010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东部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纺纱、缫丝、织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而将自身定位于发展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2011年1月1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10将于201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纺织行业唯一的一部国家强制性标准法规,该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适用于我国境内市场的所有纺织产品,其目的在于控制纺织品中主要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保障人民的基本安全健康,引导纺织品生产销售企业逐步以产品质量为主,提升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以便从容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暨2011休闲服装博览会表示: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中国纺织工业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还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过《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整合国内外资源、进一步调整结构,向纺织强国迈进,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增加2倍以上,出口纺织品服装价值量年均增长7%左右。
③国际相关政策
欧盟发布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REACH)新规定,凡被列入高度关注物质(SVHC)超标的,须在2011年6月1日前向欧盟化学品管理署通报,未进行通报的涉及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该规定在原有的13种与纺织品有关的高度关注物质清单中又新增8种,这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形成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新规的申报和测试将增加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成本,对中小企业出口造成很大阻力。我国相关企业应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新加坡是我国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贸易量呈现逐年递增的上升趋势,其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保护(消费品安全要求)法草案2011》,将管制消费品范围从原有的45种增加到了15,000种。其中,婴儿产品、纺织品服装和服装饰物等都属于受安全管制的消费品。法案要求,商品供应商必须确保其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组织的ASTM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安全标准。若消费品被认定为不安全,或者不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新加坡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SPRING)可对产品进行撤柜或禁止销售的处理,零售商和供应商也将受到罚款或最多两年刑期的处罚。
(3)服装行业竞争态势
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纺织服装工业规模趋于萎缩,但由于掌握着品牌和销售渠道,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目前国内服装市场来看,外国品牌在高端市场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品牌管理、服装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而国内服装企业主要定位于中低档产品生产和服装加工,出口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销售网络、人工成本、产品质量以及生产规模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在发展中逐渐从规模、产量转变为品牌、品质以及产品个性化方面的竞争,涌现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品牌,如杉杉、波司登、红豆、罗蒙、报喜鸟等。
(4)服装行业前景
在经历10年高速发展后,我国服装行业进入了调整期,特别是出口增速有所缓慢,服装行业利润分配格局也将进一步改善。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迅速淘汰了一批资金、技术、管理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国内市场上半年的低迷状态使内销型企业在生产计划和营销目标上都更为理性。从长远看,大批中小企业被淘汰,为我国服装产业奠定大企业为产业核心的新产业格局奠定了基础,服装产业将从规模扩张走上价值扩张道路。
在国际市场,中国低档纺织服装品凭借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并形成了以中国香港、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代表的几大出口区域。但在进出口方面,纺织服装工业面临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问题,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主要是以来样来料加工、OEM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的档次低,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难以获得高附加值。中国纺织服装业要想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在品牌、质量、特色等方面重力出击。
2009年4月《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无疑是纺织服装行业建设服装强国的重要推进,也成为探索未来服装强国的第一份可行性规划。行业规划更注重发展导向性和目标性,地区规划将把区域优势性、差异性基础上兼顾与其他地区的协调作为重点,企业规划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由于纺织服装业对劳动力依赖性很大,使得中国的低工资成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和成熟的技术配套,未来全球纺织服装业将会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发展,随着海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服装纺织业正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并形成区域性针织基地。总体上来讲服装纺织业的发展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