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管理论坛综述
社会管理:问题、思路及学科建设
——首届社会管理论坛综述
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社会管理论坛”5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合办了论坛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2010年10月正式成立,聘请了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魏礼群担任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对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成立都进行了重要批示。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何毅亭,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伟光,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北京市委常委梁伟,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罗黛琳女士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后举行的首届社会管理论坛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香港科技大学原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垂宙,国家发改委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宋贵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副主任那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戈峻及中国福利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晓丽等21位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下面对本次会议的一些卓有建树的创新观点做一简要归纳。
一、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管理虽然存在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认识,但最终都归结到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所以社会管理并非新近才出现的议题。中央近期高度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集中反映到了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管理方式还不适应于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比如总体上管理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政府和民众沟通对话的渠道不畅通,法制建设仍然落后,面对利益群体的分化,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不畅,包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初
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时期。跟这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社会需求是最强烈,或者发展最快的领域。这一时期人均GDP将达到6千美元甚至是8千美元,而世界上百年发展的经验表明从从中低收入到高收入国家成功的只是少数。关键在于除了经济上的改革创新之外,社会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跟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行政和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在于非市场性制度建设方面的相对落后。一个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市场性的制度建设,也需要非市场性的制度建设。市场性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完善产权体制,过去二、三十年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非市场性的制度建设起码需要做到三点:一是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二是社会具有管理冲突的能力,三是社会拥有法治和廉洁的政府。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
社会管理最终都需要归结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上,因此加强社会管理需要重视利益分配问题,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例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考虑社会管理过程中各类组织和群体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
社会管理重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途径首先是要从权利的改进入手。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形态要求从基础上改进和重塑人们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社会管理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了维稳,最终是为了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管理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工具意义上的创新,而应该是全方位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实现维稳和维权的统一。
权利改进的方式只能是完善规则体系。当代中国高度快速的转型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非常复杂纷繁的矛盾最后只能靠规则来解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途径是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树立规则意识。法治国家建设中,需要政府去积极推动从有形的法律到无形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建立,最重要的是政府也必须守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管理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积极发展经济组织。社会管理应该学习经济管理的经验,通过体制创新、完善法律和法规以及加强立法等,加大社会组织创新的力度。
例如可以在基层社区开展设立社会工作站的探索,把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与社区的自治、居民自治的职能分开。
社区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社区层面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服务,要明确界定清楚不同的公共服务的属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需要确保中低收入群众的利益,避免公共投入出现逆向转移支付问题。
强化服务也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先是政策的服务问题。当前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关键是政策不到位。其次,要增强管理过程的服务,要改变管理是用权力去控制的观念,真正实现管理是为人民服务。再次,要扩大保障方面的服务。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不满足基本的社会权利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闹事”问题。最后,要从执行的层面去加强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难点是政策最末端的执行。
三、社会管理学科建设
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和当前形势特点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社会管理是一门应运而生的学问,将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1978年之后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探索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造就了中国经济学科的兴盛,未来较长时期内,从中央到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将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推动社会管理学科的大发展。
建立社会管理学科,必须从体系建设入手。首先,必须真正做到深入实践,与实际部门密切结合。其次,要积极建构社会管理的理论体系,厘清社会管理的研究对象,确定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理论上确立社会管理的研究领域或者研究边界,重视社会管理规律的研究。第三,社会管理要解决标本兼治的问题,因此社会管理学科的建设既要重视实证研究,也要重视规范研究。第四,社会管理的体系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第五,西方虽然没有明确的社会管理概念,但是西方对社会治理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完全可以积极引进吸收。
社会管理学科更多具有交叉应用学科的属性,因此需要将理、工、文、管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科的发展。
社会管理研究需要以大社会的视野,科学地定位于中观社会的研究,同时也深入研究微观社会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因此,社会管理领域的研究存在较多的困难。一是怎样把理论的研究和政府部门的实践探索衔接起来;二是怎样整合资源,整合力量,社会管理研究需要把学术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和各类组织的力量结合形成一个合力。建立社会管理学科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困难。
四、地方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一)北京市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成就
北京市的社会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在制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二、基本形成了全民覆盖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三、初步形成了加强各类社会人群服务管理的新模式。
四、基本形成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的模式。
五、基本形成了社会组织新型管理模式,以人民团体和大型联合组织为骨干,以社管社,让人民团体和大型的联合组织把同类型、同性质的社会团体联合起来,承担党和政府桥梁纽带的作用,承担业务发展龙头的作用,承担日常管理服务的作用。
六、初步形成了社工加义工的联动模式,有专业社会工作者带动志愿者一起参与行动。
七、初步形成了社会矛盾大调节的格局。
八、基本实现了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全覆盖,社区党建区域化、社会组织党建3+1的模式,商务楼宇的模式等。
(二)广东省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创新
应急管理体制的大部制创新。在深圳市试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部制应急管理办公室体制。把所有具有应急管理职能的部门,包括地震局、安监局、人防办等,都整合在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同时给应急办以高规制配置,由一位副秘书长兼应急办主任。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统筹力度。
建立起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第一,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划分为7个区域,建立了区域内地市间应急联动机制。第二,联合珠江流域的九省,合作建立起应急联动机制。第三,在珠江流域九省中与广东省相邻的地级市之间,比如广东省湛江市和广西的北海市之间,建立起应急联动机制。
探索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
(三)湖南省长沙市的经验
湖南省长沙市以“四城”建设为重点,提升了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第一,以平安和谐城市引领社会建设。强化网格化责任,以建立街道、综治部门和派出所为主导,治安巡逻队员和安保力量为主体,平安志愿者为补充的多层次治安巡逻机制和联合巡逻机制。第二、率先实现了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目标。实行放心猪肉工程、放心蔬菜工程、放心做饭工程和放心食堂工程。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园区化和产业化五化建设。第三、以创立宜居城市,统筹社会建设。初步形成创业培训、政策扶持、项目开发、后续服务一条龙的扶持政策体系,被评为全国十大创业城市,被联合国劳工组织确定为项目实施城市和全国首批创建创业型城市。第四,以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整合社会建设。以公众参与为动力,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立足诉求表达,支持公众参与;立足情绪疏导,协调公众参与;立足矛盾化解,引导公众参与;立足利益协调,凝聚公众参与;立足应急管理,维护公众参与。
(四)四川成都市的经验
四川省成都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梳理成都城乡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第一,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第二,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三,逐步建立起城乡统筹户籍管理制度。第四,建立规范化政府,使乡镇变为服务中心,村镇变为服务室。削减了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两级集中和一站式、窗口式的服务。
(五)安徽省铜陵市的创新
安徽省铜陵市2010年全面启动市政府直管社区的综合改革。铜陵市铜官山区原来有6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改革后撤销了所有街道办事处,把社区整合为18个,实行一级政府两级管理,原来街道办事处的一些功能,包括税务、司法等上调到区政府,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责直接下放到社区。通过直管社区的改革,减少了行政管理的层级,根据人口的集聚状态,合理划分了社区的范围,办事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新建社区的性质依然是自治机构,或者已经转变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尚不清晰。二是政府的职能是设置还是委托给社区居委会,目前还不明确。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理论讨论和实践探索。
第二篇:广东社会管理创新论坛通稿
“广东社会管理创新论坛”在顺德举行(通稿)
3月26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都市报和凯迪网络承办的“广东社会管理创新论坛”在顺德华桂园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郝时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黄挺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进行了主题发言和分议题讨论,为社会管理领域分享经验,建言献策。包括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民间观察员共二百多人出席本次论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黄常开在致辞时表示,“举办广东社会管理创新论坛”,目的在于检视广东近年来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创新举措,同时借鉴国内外如香港、新加坡等地区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提炼改革规律,并通过试点广泛搜集民众意见,从已有在广东试点的社会管理改革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广东社会管理改革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此次论坛的举办地顺德,作为一个县域基层,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汪洋书记的支持下,推进了大部制改革和简政强镇改革;去年又启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三大改革。三大改革以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高度来统领,朝着“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在城市化、社会建设和政府治理方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上,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需要新一轮改革来推动已成为共识。参加论坛的嘉宾们充分肯定了顺德不少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认为其中的一些创新开了广东、乃至国内的社会改革领域的风气之先。顺德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喜忠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区委副书记杜镜初参加了由凤凰卫视知名评论员邱震海主持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之方向和路径”专项议题讨论。
论坛上,诸多专家学者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解读和经验分享分别作了相关的主题发言,并就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以及在“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治理框架下,社会如何实现自治和善治的模式进行了精彩的对话讨论,讨论不仅对广东省多个地区城市的社会改革创新项目给予肯定,而且也为继续深入社会改革提供了良策和建议。
本次论坛还对广东省内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进行了推荐和评奖,包括顺德大部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内的六个项目获得了政府管理创新奖等五个奖项。
在论坛举行的前一天,郝时晋、迟福林、施雪华、张赞贤、邱震海组成的专家调研组与凯迪网友观察团一起对顺德的7个社会管理创新点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亲身感受和现场交流来认知顺德在社会管理方面所采取的创新手段和社会效果。
第三篇:论坛管理协议书
论坛管理协议书
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甲方)订立协议双方:
青年桂航网(乙方)
为更好地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效地管理好学校各社团的论坛,双方经过充分友好的协商,特订立本协议。
一、甲方将会遵守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尧天云雁论坛管理条例。
二、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尧天云雁论坛管理条例中的第二大点中第8小点(请勿张贴与所在论坛主题无关的的消息和言论)有必要修改,有些会员可以在论坛内对生活,对协会的看法,也可以谈谈他自己的想法,只要不属于消极的,不一定都是围绕论坛的主题。
三、如果乙方发现甲方论坛有不好或不良的贴子,不能立即删除,须应立刻通知甲方的管理员进行删除,而不能根据自己的看法直接删除。
四、乙方不能随意删除本论坛的帖子。
五、乙方不能把甲方的版主账号密码随意泄露给其他人,不能用甲方版主的账号登陆。
六、乙方不能随意删除或修改甲方论坛的基本内容,如且有需要修改的,必须事先征得甲方同意
七、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八、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附件:《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尧天云雁论坛管理条例》
甲方大学生就业创业协(盖章)
协会代表:(签字)
乙方青年桂航网(盖章)
协会代表:(签字)
第四篇:风险社会论坛议程2.0
中山大学社会建设论坛(2012)
——风险社会与治理
时间:2012年10月27日-28日
地点: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传播学系
中山大学社会建设论坛(2012)——风险社会与治理
论坛简介
社会建设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又是学术研究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2011年9月,中山大学设立“社会建设论坛”,汇聚全校各学科力量,开展“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融合与社会治理”、“民生发展与社会政策”、“风险社会与治理”等四方面主题的研究。
“中山大学社会建设论坛(2012)——风险社会与治理”研讨会将于2012年10月28日在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举行,旨在探讨中国特色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公共治理之道,为学术交流、合作搭建良好平台。本届论坛邀请到国内近二十位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参加,他们在危机和风险管理、公共治理、社会抗争、新媒体舆论研究等领域拥有卓越成果和前沿视角。论坛将通过主题发言、互动提问、圆桌研讨的方式,促进学者间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交流。中山大学社会建设论坛(2012)——风险社会与治理
论坛议程
10月28日上午 会议开幕式和主题报告 地点:传播与设计学院301报告厅 08:30-08:55 嘉宾签到 09:00-09:25 会议开幕式
主持人:张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校级领导致辞 何兴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
论坛负责人致辞 张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公共传播学系系主任)
09:25-09:45 嘉宾合影(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楼前坪)09:45—10:45 主题报告模块一:公共风险与社会沟通 报告人:
《社会公共风险管理的若干问题》 郭惠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意见领袖话语特征、行为策略》 沈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风险社会的政治挑战》
李瑞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社会化媒体、危机想象与社会认同》 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10:45-11:00 茶歇(301报告厅门口)
11:00-12:00 主题报告模块二:社会抗争与集体行动 报告人:
《悬浮式治理:高速工业化村的社会管理危机与症结》 何艳玲(中山大学政治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建设论坛(2012)——风险社会与治理
《社会抗争的政治机遇与传播机遇》 张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番禺事件中的抗争性话语初探》 周裕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未来走向——基于农村与都市群体行为差异的社会学分析》聂静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12:30-14:00 东苑宾馆用餐及休息 10月28日下午 主题报告和圆桌研讨
14:00-15:00 主题报告模块三:社会矛盾与公共传播 地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301报告厅 报告人:
《社会矛盾的结构与形式》
张海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传播的特征分析——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为例》
吴柏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媒体对企业声誉的议程设置效果:企业社会责任报道的研究》 邓理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乌坎观察:失地农民集体维权的故事 周如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15:00-15:20 茶歇(402会议室门口)15:20-17:00 圆桌论坛
地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402会议室
15:20-16:10 研讨主题一:公共事件及舆情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 主持人:沈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建设论坛(2012)——风险社会与治理
16:10-17:00 研讨主题二:新媒体语境下风险治理的多学科对话 主持人:李瑞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17:10-18:00 在传播与设计学院一楼集合乘车去中大南校(新港西路)18:00-19:20 晚餐(中大南校康乐园餐厅)19:20-19:40 乘校车前往中大北门码头 19:45-21:15 珠江夜游 21:20 乘校车返回东苑宾馆
第五篇:社会管理
努力避免出现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职责泛化,认为派出检察室“包打天下”,大包大揽,什么都做,最终什么都做不好;二是职责虚化,工作只停留在增设机构上,把设置派出检察室作为解决干警职级待遇的手段,机构人员空挂;三是职责异化,脱离法律监督职能开展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在协助政府处理拆迁、土地征用纠纷等检察职能之外的工作
社会管理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重点,提高社会管理实效。社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更是对人的服务,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
最高检: 2012年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
光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梁捷)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重点工作之一。最高检负责人表示,要加强检察机关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这是记者在今天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上了解到的。
最高检负责人说,各级检察机关,要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垄断经营、强揽工程、破坏经济秩序和涉足民生领域、强占各类市场的黑恶势力,插手基层民主选举、欺压百姓的农村黑恶势力,以及非法放贷、暴力讨债、“地下出警”等新型黑恶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拐卖儿童妇女等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打击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以及“黄赌毒”等犯罪,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促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最高检负责人说,要积极参与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严格依法掌握涉罪外来人员逮捕、起诉条件,促进平等适用不批捕、不起诉。推动建立管护帮教基地,探索涉罪外来人员管护教育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流动人口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要积极参与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刑释解教人员进出监所评估、衔接管理、安置帮教、定期回访等工作,使其尽快融入社会。加强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防止和纠正脱漏管,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积极参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试点,推动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提升教育矫治效果。要积极参与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试点探索对涉罪未成年人捕、诉、监(监所监督)、访一体化。继续推行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讯问、亲属会见、分案起诉等制度,积极开展诉前引导、庭审感化、案后帮教工作。重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未成年子女的关爱,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要积极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依法打击侵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犯罪,促进依法经营和开展活动。加强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工资、劳动争议、工伤赔偿等案件的法律监督,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积极参与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依法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促进网络信息规范有序传播。加强检察门户网站和网评队伍建设,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最高检负责人指出,要积极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推动社会管理主体依法服务、依法管理。要加大预防和查处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力度。积极参与社会管理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依法查处、积极预防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职务犯罪,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社会管理环境。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长效机制建设。健全与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案件咨询、重大案件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快推进“网上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认真开展调查处理举报、建议移送案件、立案监督等工作,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责。要积极推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认真分析执法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风险漏洞和制度缺陷,及时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完善和落实检察建议反馈、跟踪回访等
制度,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警示、预防、督促、规范等作用。
最高检负责人强调,要更加注重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切实把排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纳入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努力从源头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认真贯彻“两减少、两扩大”的要求。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沟通,统一执法尺度,正确运用不批捕、不起诉等措施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依法对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予以宽缓处理,减少不必要的羁押。要加大涉检信访工作力度。依法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高度重视初信初访,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建立上下级检察院共同处理重大涉检信访案件制度,完善重信重访案件公开听证、涉检信访终结等机制,探索建立涉检信访救助基金,全面推进案件评查工作。要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落实检调对接、法律文书说理、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刑事被害人救助等制度,及时妥善化解进入检察环节的矛盾纠纷。全面推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主动做好隐患排查、风险防范和矛盾化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