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生产大户----李瑞文
带头种植为民富携手乡邻奔小康 ——甘州区大满镇朱家庄村种粮大户李瑞文先进事迹
在大满镇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科技致富能人,多年来,他带着十多年的创业艰辛,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带领周边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他实行集约化谋划,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成立农作物研究所,为玉米制种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朱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大满镇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协会理事长、种粮大户李瑞文。
在甘州区发展玉米制种产业之初,大多数制种公司都在气候,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西部乡镇制种,不愿到海拔较高的大满镇落户。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李瑞文东奔西跑,请来了专家,通过取样测土,得出了朱家庄村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制种玉米的科学结论。他拿着结论找到制种公司,从上到下多方协调,反复多次耐心细致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广泛的提高了广大的种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硬是让全村的80%的耕地种上了制种玉米。经过几年的发展,玉米制种已成为朱家庄村的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金张掖玉米种子市场的 1
不断走俏,玉米种子价格持续上升,亩均产值逐年提高,全村老百姓的生活都渐渐富裕了起来。2010年初,朱家庄村已申报并被区农业主管部门认证为玉米制种生产基地,李瑞文也顺利当选大满镇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协会首届理事长。
然而,在创业之初,李瑞文却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从天水等地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牛头1号、天薯2号等,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业,然而,由于市场的变化,全国的马铃薯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朱家庄村及邻近村当年种植的1500亩马铃薯以及他种植的300亩马铃薯成品全部滞销,他们眼睁睁的看着成袋成袋的马铃薯腐烂、变质,只能当做垃圾倾倒处理。但是,李瑞文并没有一蹶不振,在痛定思痛之后,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向。1997年开始,他经过多方走访和仔细的市场考察,吃透政策,瞄准市场,开始培育优良小麦和玉米品种,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引进、示范、推广永良系列为主的小麦新品种8个,沈单16号等玉米新品种5个,并开始自主引进、研发以杂交番茄、西瓜、黄瓜为主的精细蔬菜制种,他成立
了瑞丰农作物研究所,承包了朱家庄村以南的贫瘠耕地,通过测土配方及努力的经营,逐步将贫瘠土壤改良了过来,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宜本地的优质玉米种子;扩大了加工场,帮附近的百姓加工和代销农产品,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广、带动作用。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近四年来,由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价格连年攀升,他继续加大了种植业方面的投入,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830亩扩大到了2010年的1230亩,种植了300亩小麦,900亩制种玉米,每年纯收入都在16万元以上,短短几年时间,使他成为资产420万元的致富能人。
十年求索,十年奋斗,李瑞文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创业能人。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更加热情待人,乐于助人,不断向其他种粮大户传授种植经验。当种植户遇到技术难题时,他总是详细询问,耐心讲解,多方指导;他还自费请来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到田头,对农作物实行统一管理,集中进行
病虫害防治,仅此一项每年为周围种植农户每亩节省开支150元;他自订报刊,广泛收集农作物良种信息,并及时向其他种粮大户推荐和统一订购优质高产农作物良种;他还多方联系,全面收集省内各粮食主要收购市场的行情,并及时向其他种粮大户提供粮价最新消息,促进增产增收。几年种植,他使参与其生产经营的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帮助周边56户种粮大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承包经营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在当地蔚然成风,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培植,朱家庄村先后涌现出二十多位种粮大户,他们也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李瑞文走上了一条带头创业、致富一方、带动一方的成功之路,他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自己平时省吃俭穿,但乐于助人,关爱弱势人群,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他坚持接济本村的困难户和孤寡老人,逢年过节到他们家中看望,送接济物1万多元;朱家庄村修建村级公路、建造教学楼、加固防汛设施等,他都一一捐钱,捐助公益事业累计达5万余元。
现在李瑞文已成为全村农副产品走向市场的金桥梁,农民致富的好帮手,群众利益的保护伞,农村经济改革的生力军。形成了“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大家共同富”的发展新格局。今年,他又积极向镇党委申请,准备在瑞丰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组建一个党支部,走 “农户+党支部+专业社+市场”的路子,实现 “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美好夙愿。
第二篇:粮食生产大户收购合同
甲方:(购方)
乙方: 县(市)乡(镇)村 户(售方)
为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订单农业”的发展,保护种粮大户的利益,甲方与乙方协商就 年粮食生产收购事项订立以下条款,双方共同遵守,确保合同履行。
一、品种数量
乙方种植的粮食品种、面积向甲方交售的数量如下:
品 种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公斤)
定单数量
(公斤)
二、收购价格
甲方对乙方合同内的粮食实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格在国家规定的同等级粮食收购价的基础上实行价外补贴,每50公斤补贴 元。
三、结算方式
乙方将粮食送到甲方指定的收购点,由甲方验收合格后,当场付清全部粮
款和补贴款。
四、权利义务
1、乙方合同内的粮食必须交售到甲方指定的粮站,运输费用由乙方负责。
2、乙方交售的粮食必须符合国家规定质量标准,甲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甲方不得压级压价。
3、乙方在交售粮食时可要求甲方提供预约、优先验收结算等服务,甲方不得收取服务费用。
五、预购定金
1、甲方在合同签署之日预付给乙方粮食“预购定金” 元。
2、甲方预付的粮食“预购定金”在乙方交售粮食时由甲方收回或在售粮款中扣除,“预购定金”不计利息。
六、违约行为
(一)以下行为视为甲方违约:
1、甲方不按合同规定的条款收购合同内的粮食的;
2、甲方未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论价、压级压价的;
3、甲方未当场付清全部售粮款和补贴款的;
4、甲方其他违反合同约定行为的。
(二)以下行为视为乙方违约:
1、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非主观因素),乙方未按合同约定向甲方交售合同内粮食的;
2、乙方其他违反合同约定行为的。
七、违约责任
1、甲方违约,乙方将不返还“预购定金”,并可要求甲方赔偿运输、保管等方面的费用。
2、乙方违约,乙方需向甲方双倍返还“预购定金”,甲方可要求乙方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八、变更与解除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任何一方提出变更或解除合同,应及时通知另一方,经双方一致同意,以书面方式达成协议,方可变更或解除。
九、其他事项
1、本合同未尽事项,由双方协商解决;
2、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引起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或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双方均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3、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送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备案一份。
4、本合同有效期自签定之日起至______ 年_ 月_ 日止。
甲方(盖章):
乙方: 县(市)乡(镇)村法定代表人(签字):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签约地点:
第三篇:息县农业粮食生产种植大户情况
息县农业粮食生产种植大户情况
调查汇报
一、息县粮食生产概况
息县位于豫南东部,信阳市东北部,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6镇14乡1区,343个行政村、总人口99.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息县是适合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种植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148万亩,其中水稻面积69.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29万亩。2007年全县粮食产量突破88937万公斤大关,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突破89769万公斤大关,被国家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作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产粮大县,2006、2007、2008还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奖励。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125.16万亩,总产小麦43.0170万吨,平均亩产344公斤;水稻种植面积67.21万亩,总产稻谷37.3636万吨,平均亩产555公斤。息县从 200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8年4月份被省政府定为河南省第二轮(200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9年2月份息县被评为2008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二、息县种粮大户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我县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呈现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效益持续“四增”,同时,粮食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种粮大户。据初步调查,全县现有粮食种植大户(100亩以上)78户,面积25974亩,占全县面积的1.76%,户平333亩。其中100—150亩的大户31个,150—200亩大户15个,200—500亩大户24个,1000亩以上的大户4个,分别是彭店乡张庄村柳学友7100亩,路口乡岳庙村胡德华1368亩,杨店乡街村裴其华2200亩,项店镇邵楼村项广永2782亩。通过调研发现:从种植品种看,种粮大户多以种植优质小麦和水稻为主,从单位亩产效益看,规模种植效益高于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从对信息、科技和农机的应用程度看,种粮大户普遍高于一般农户。可见我县种粮大户的发展,既是对粮食生产模式大胆创新,也是对土地经营机制大胆探索,不仅稳定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从调查统计分析看,我县种植大户规模种植面积只占全县耕地面积1.76%,规模种植户小麦平均亩产430公斤左右,高出全县平均亩产25%,个别种植户小麦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因此,规模种植的亩产明显高于全县平均亩产。我县实行种植大户的规模种植有五个优势,一是便于粮食种植新技术和粮食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粮食品质和粮食 单产的提高;二是种植大户实行大田耕作,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耕作和使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将小块田地种植整理为大田种植,拆除小块田埂和不必要的乡村小路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也提高了粮食种植面积;四是可以让农业技术人员有用武之地,发挥农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更加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五是种粮大户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升粮食种植技术,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从种粮大户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县中北部平原粮食主产乡镇。其中,种粮大户较多的乡(镇)为:彭店乡(8户)、项店镇(8户)、杨店乡(7户)、路口乡(7户)。种粮最多的大户为彭店乡张庄村的柳学友,目前共承包土地7000多亩。2009年2月7日,柳学友做为信阳市种粮大户代表,参加了在许昌召开的种粮大户座谈会,受到了国务院温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得到了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赞扬;2月25日被评为“河南省种粮大户先进标兵”;2月29日市委书记王铁带领四大家领导到柳学友家进行调研;3月20日又应邀参加了财政部召开的农村经济发展调研会;4月28日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其次,是我县项店镇邵楼村的项广永,今年共承包耕地2782亩,是我县第二粮食种植大户,他懂科技、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他是目前我县呈现出来的唯一的一个科技种田的全能种地大户,2001年 他成立了信阳市第一个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2003年他又成立了豫南第一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防队,2006年在我县他首先带领农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2007年11月向工商部门注册息县项店镇广永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我县农民中农业技术职称最高的农业技术人员(2008年6月被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为农民高级技师职格),2008年2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农民致富能手”,2008年他所负责的合作社与县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完成的《珍稀水稻品种香稻丸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又获得了信阳市2008科技进步奖,他研究开发生产的息香牌(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香稻丸系列产品被作为难得的珍贵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和高贵宾客,该产品远销东南亚、香港、台湾、上海、北京等地区和大中城市,产品数量供不应求,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种粮大户的耕地来源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利用村组早年撂荒地和机动地。2004年以前部分乡镇村的一些撂荒地和机动地,通过村级集体组织发包给农户种植;二是租赁种植或将部分村庄旧宅、荒地等改种粮食。三是耕地流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粮能手、农技人员、乡镇村干部等,将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进行承包。四是承包或跨区域承包农场、林场土地。如彭店乡张庄村的柳学友,将彭店部队农场3400亩土地进行承包,今年又先后与驻马店五 三农场、县林场签订了4000亩土地承包合同,力争到年底达到10000亩,自己购买了耕整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从种粮大户的耕地流转和承包费用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前,许多乡村的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为50—100元/亩,今年,土地流转承包费用进一步上涨,目前最高达到600元/亩左右。如:项店镇项广永,承包群众撂荒土地1500亩,2004年-2007年每亩每年60-100元/亩;2007年续包时,通过竞争,价格涨到140元/亩;2008年冬季承包部队农场三分场和五分场耕地1000亩,承包费用430元/亩;2009年初又承包本村乐庄村民组土地282亩,承包费用600元/亩。
三、种粮大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小麦抗旱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今年的小麦生产投入增加。受去冬今春小麦严重旱灾和物价上涨的影响,种子、农用柴油等价格上涨,小麦抗旱投入的增加,加大了粮食生产成本投入。据种粮大户反映,按照正常的生产水平,今年种植1亩小麦,要投入种子、肥料、农药、抗旱等物化成本在450元左右,比上年小麦生产增加投入80元,增加了22%左右。据调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5月上旬,化肥农药与去年同期略有降低或基本持平,但去年10月份小麦播种时种子、肥料价格较高,目前机械作业费与农 村雇工价格均有上涨;另外,去冬今春小麦抗旱投入的增加也是导致小麦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与去年同期相比,小麦的价格涨幅只有12%,由于农民急于外出打工和急需生产投资将刚打下的粮食几乎全部卖掉,家中存粮很少,现在农民家中早已无余粮可卖,没有享受到目前粮价上涨的实惠。对今年的农资价格、农业机械作业、农村雇工价格、抗旱浇麦投入等情况综合分析,今年生产1亩小麦的成本将比去年增加80元左右,增幅在21%左右,而收益却减少了70元/亩,减幅达10%。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种粮大户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优先安排支农贷款等。
2、种粮大户没有真正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一是粮食生产补贴按照原来的计税面积进行登记发放,新增加旧宅、荒地、林地等改种粮食地亩不属于计税面积,因此没有全部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如彭店乡的种粮大户柳学友承包村里的400亩农场荒地,这部分种粮土地国家种粮补贴未对他进行补贴。二是承包别人流转的土地,粮食补贴按原承包户进行登记发放,补贴款归原承包户领取,实际种植者没有真正得到补贴。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的发放政策,按实际种粮的农户和种植面积进行发放。或者提高粮食价格,通过提供的商品粮数量的多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来体现补贴政策。
3、分散经营和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影响粮食规模化生产。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部分流转大户承包的土地分散,穿插在其他农户的田中,不便统一布局和集中管理。特别是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现象普遍,种粮大户田块周边的田地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给大户的生产布局、稻田排灌、病虫防治、机械作业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前许多地方的农田基础设施已经退化老化,沟渠排灌不畅、机泵不转、机耕道不通等等,严重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正常生产作业。如去冬今春抗旱浇麦时,许多种粮大户的水利设施几乎没有,要渠没渠,要井没井,要电没电,无法抗浇小麦。
建议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机耕道的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改进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协调大户的耕地布局矛盾。
4、土地承包方面:一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户之间仅口头协议,未按程序办理流转手续,导致土地租赁、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种粮大户的土地承包难以长期化。农民守地意识较强,尤其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即使老弱病残的农民粗放经营也有利可图,导致土地流转困难。三是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承包期限短而 不稳定。合同大部分(含口头协议)一年一订,大户难以有长远打算,稳定性极差,短期行为明显,不愿购置大型农机具、改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粮食生产中的大型农机具购置、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土壤改良基本都需要长期性投资。四是个别大户种植的承包田块难以集中成片,不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增加生产成本。
我县人多地少的现状,农业生产人均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即使是实行粮食直补政策,部分农民仍对发展粮食生产热情不高,舍不得进行生产投入,小面积的粮食生产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
建议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搞好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整不合理的种粮补贴方式,加大国家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从 而消除部分农民“种地不收一粒粮,也能拿到国家每亩近百元补贴”的念头,给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土地流转的阻力,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我们认为,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重点应在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镇开展。因为工业和产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农户从企业和产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或收益远高于从农业上获得的效益,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农业生产投入高而效益差的现象,具有进行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基础。在这些地方进行试点,既可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又可以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真正达到让“守土者增收,离土者生财”的目标。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根据息县的实际,具体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 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大棚温室、冷库)可以打好时间差,突出反季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特色农业以品种特有稀有为优势(如香稻丸、小香瓜等),实现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三大突破。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品质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和品种特有,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颈,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5、市场价格风险方面。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粮食价格受国内、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种粮大户对以后各年的价格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粮价的不稳定、农资价格的高涨、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期的因素,极大地增加了粮食生产经营的风险,严重制约了种粮大户的长期粮食种植决策和投入。
为促进种粮大户种粮投入,降低种粮大户的粮价风险,建议国家粮食收购部门每年应和种粮大户签订粮食收购合 同。这样不仅可以使粮食收购企业有足够的收购对象,而且将粮食价格确定下来后,能让种粮大户做到种粮收益和投入心中有数。另外,粮食收购企业可以采取在签订收购合同时首先预付一部分粮食收购订金,解决种粮大户急需资金困难,保证种粮大户足够售粮和收购企业足够收粮,达到双方互惠共赢。
6、种粮大户自身素质方面。个别大户文化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制约个人经营能力,许多种粮大户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缺乏的必要认识和了解,技术接受能力和经营能力不高,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后备力量不足,对种粮大户梯队建设提出了挑战。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上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技人员、干部等进行大面积土地承包经营,要避免因盲目搞土地流转而导致的“土地流转了,粮食无产了,经营者倒闭了,老百姓傻眼了”的现象发生。对现有的一部分土地流转大户要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农业、农机、科技、农经等部门要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培训,让他们都能拿到最低是农民技术员的绿本本。对那些无技术、思想落后、年老没文化或文化功底浅的种地大户要少发展或不发展为好,确实需要的也要给他调配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技人员或干部协助其经营管理。不 然的话,如果因其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问题影响了粮食生产,将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一个种粮大户可能要承包几千亩或上万亩土地,一旦出现大面积土地不收或减产,将严重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粮食安全。
息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5月13日
第四篇:种粮大户与合作社粮食生产论文
1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的现状
1.1种粮大户定义及特征
种粮大户是粮食主产区涌现出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种粮大户定义的标准是指南方地区经营耕地面积3.33hm2以上、北方地区经营耕地面积6.67hm2以上的农户。种粮大户具有以下特征:户主多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劳动力结构处于合理状态,并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经营规模大,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种粮大户的农业科技水平较高。随着种粮大户数量的明显增加,他们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土地合理流转减少抛荒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共同致富。
1.2粮食生产合作社定义及优势
粮食生产合作社是专业化生产的产物。目前对于粮食生产合作社尚未有权威的定义,作者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对本研究中使用的粮食生产合作社定义如下:粮食生产合作社是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户为主体,坚持社员拥有自主生产经营权的同时,社内实行统一种粮、统一供应农用投入品、统一生产技术等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优势是能充分运用政府的扶持政策,解决好发展粮食生产遇到的人才、资金、土地流转等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能搞好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实施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能很好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粮食生产发展水平。粮食生产合作社是适应当前粮食生产发展形势、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的新创举,其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1.3现状分析
2013年农业部种植业司对全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人。种粮大户经营耕地面积893.33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3%;粮食产量达746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粮食生产合作社经营耕地481.2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粮食产量485.5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我国粮食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平均产量分别为7290kg/hm2和8175kg/hm2,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995kg/hm2和2880kg/hm2。可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种植了全国1/10的耕地,产出了1/5的粮食,已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
2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存在的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1996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0.083亿hm2,目前,我国仍有1/2以上的耕地靠自然降水,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达到2/3。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占用保持较高的需求,虽然通过土地整理达到占补平衡,但土地质量和肥力不足。同时,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造成农村部分土地撂荒。农药的大量使用是土地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我国农用化肥使用量为5404.4万t,2012年农用化肥使用量为5838.85万t,增长率约为8%。使用的农药有80%~90%进入土壤,农药大量、低效率的使用导致了对耕地土壤的污染,致使土壤酸化加重、有机质含量下降,重金属含量增加。再加上农民对土地的掠夺式和象征性经营,也使得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2.2经营主体素质低,积极性下降
我国粮食生产主体依然以农户家庭为主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比例占83.29%。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使得农村人口和劳动人员高龄化趋势上升,粮食生产队伍体力素质和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并将科技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我国粮食生产单位经营规模较小,粮食生产的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致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2011年小麦、玉米、早籼稻、粳稻的成本利润分别为21%、41%、29%、53%,利润分别为2115、4545、3405和8205元/hm2,粮食净利润平均为2715元/hm2,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削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
目前,粮食增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全国现有部分灌溉设施质量差,配套不全,尤其是末级渠系不配套。大型灌区骨干建筑工程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配套率不足70%。相当一部分灌区工程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许多沟渠蓄水量少、渠道通水长度缩短、过流能力减少,灌溉面积明显萎缩。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资金量太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农田水利设施脆弱也导致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2.4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率低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为57%。我国每年经中央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达1万项左右,但可以推广的仅占30%,与部分发达国家推广率为90%以上形成了巨大反差,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也不健全。对于种粮农民来说,细碎化的耕地不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在土地的自然肥力发挥到极致以及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形成了对粮食增长的刚性约束后,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只有依靠科技。但由于小规模农户本身也缺乏吸纳现代农业的科技动力,只能对新技术望而却步,因而阻碍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
3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促进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分化,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种粮技能高低和种粮意愿强弱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此过程中,种粮大户及粮食生产合作社在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种粮大户及粮食生产合作社发展,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弥补了农业科技推广剩余空间,在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3.1实施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单产
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来自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种植大户与粮食合作社将小块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土地撂荒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对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同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保障。据统计,2008年北方地区6.67hm2以上种粮大户户均拥有农机1.68台套,每万公顷有农机1241.55台套,高于同一时期我国平均水平。农业机械的使用具有规模效益,经营规模越大,成本越低。2011年我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区比所在县的平均产量增长了1831.5kg/hm2,950个小麦万亩示范区比所在县的平均产量增长了2137.5kg/hm2。浙江省的石粮食合作社,成立1a期间,添置了1台催芽机、1台碎土机、2台烘干机、3台插秧机、9台犁田拖拉机及1条流水线,加上农机仓库建设,投入资金超过100万元,其种植的水稻产量为8250kg/hm2,大大高于农户散种时的产量。近年来,我国对购买农业机械予以补贴,对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来说利于降低购买农业机械的成本,有利于添置高效率节能环保和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农机具,实现机械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等,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使粮食生产由劳动密集型技术向资本密集型技术转变,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3.2高素质经营主体,提升种粮积极性
据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对333户种粮大户的调查显示,户主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163人,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48.95%;高中文化程度的为80人,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24.02%;小学文化程度的为59人,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17.7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6人,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7.81%;文盲5人,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1.50%。样本户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种粮户所占比例为31.83%,2009年我国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仅为16.71%。种粮大户相对零星农户而言,具有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上的优势,为其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样,我国种粮合作社都是由一些种粮带头人担任主要负责人,其素质也相对较高。而且,现有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种粮合作社都是由一些种粮带头人担任主要负责人,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将播种,除草,施肥、灌溉、收获等进行工种划分,农民各司其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专业技能,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进而降低了我国劳动力素质低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劳动分工也使得农民主动自愿地参加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加快了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接受速度。
3.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确保粮食生产用水
生产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生产性工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建设主体应当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但组织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也因农产品比较收益低、农田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大、农户收益程度不同等而很难有效开展。种粮大户经营规模较大,绝对收支水平较高,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投资倾向比一般农户要高。2009年我国相关部门对335个样本户的调查表明,20户改造了泵站,32户进行了灌溉水源建设,31户进行了渠道建设,20户修建了排涝设施。从资金投入情况来看,种粮大户户均投入渠道建设的资金为11万元,改造泵站的资金为7万元,投入灌溉水源建设的资金为4万元。种粮大户与97种粮合作社通过加大对修路、修建桥涵闸、新打机井、健全排灌渠系等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耕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成网、电能达、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种粮效益,这又促进了种粮大户与种粮合作社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和投入,有效推进了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3.4科学示范,促进种粮技术推广
要保证粮食的高产优质,科技是根本。以户为单位生产的分散性和差异性,客观上又为农技服务增加了难度,致使科研成果推广率低,不能形成生产力。对此,湖南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对33.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安排1名专业技术员蹲点指导,20.00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安排兼职技术员上门指导,6.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安排流动技术员定期指导。由袁隆平院士担任名誉董事长的湖南省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由于使用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平均增产近1500kg/hm2。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社是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试验田。在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自觉接受农业科技培训,积极应用农业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种植水平的提高。部分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社还与当地农业院校、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顾问,在粮食生产中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科技,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质高产品种的更新、繁育和储备能力,提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品牌化、生态化等。不少种粮大户、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抗旱浇水、统防统治服务,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深翻、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新型主体的带动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保障了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第五篇:工作总结(李瑞)
工作总结
从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有1年的时间了,这1年中,我经历了从学校到步入社会,从实习到正式参加工作2个重要阶段。在这1年的时间里,我也学到了很多远离书本的东西,让我受益匪浅。当初刚毕业的我,在上线的前一天的动员大会上,经理就说‘要做到一个不可缺少的人’,这句从此就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到了前线项目部第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尽快让自己融入到管道这个大家庭中去。但是由于我的专业知识和管道施工联系不是很紧密,发现工作中有很多自己不懂的地方,因此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有幸的是,领导和同事都很热心,帮助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我自己也不断学习,从实践中增长自己的阅历与知识。到了现在,我对管道施工已经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我对自己以后的成长之路充满信心。
1年前,刚到项目部,我就被分到征地协调部门。那时我还不了解这个部门的职责所在,心高气傲的我甚至认为这个工作没有太大难度。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这项工作和我想象的并不一样。首先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征地协调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机组管道施工的进度,其次,这项工作是很讲究与人沟通谈话技巧的,也是很考验人的耐心的,因为在协调工作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施工,遇到的问题也大部分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遇到的人也是比较难相处的一部分老百姓。这就是需要发挥个人才能,谈话技巧的时候,如果协调不当,很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多赔偿钱不算,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机组的施工,耽误了整条管线的进度。所以当一个合格的协调员,不仅要有一颗负责任的心,更要有一个积极地心态与良好的沟通技巧。
现在我负责的是一个乡的协调工作,这个乡不是很长,只有十几公里,但是由于是山段,其中也大部分还是从村子中间穿过去的,所以遇到的问题也不少。最初只是清点工作,这项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在乡里领导的配合下,1个月的时间,我清点完了这十几公里。当时很有成就感。但是在后期的赔付工作中就遇到了问题,由于是山段,在挖管沟的时候,超占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老百姓对赔偿标准不满意,有的老百姓则对额外损坏的东西,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还有就是在从村子中间穿过去的时候,损坏了很多的建筑物,对老百姓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在项目部领导的指挥下,县里、乡里政府领导的积极配合下,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乡的管道施工也基本上到了尾声。
在从事这1年的协调工作中,我个人认为协调工作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协调员最好在作业处中设立,因为管道的战线比较长,很多情况是一个地方很多机组同时施工,这样协调员很难及时处理同时出现的问题。如果每个处中有自己的协调员,他们可以自己进行及时的处理,项目部只需要共同管理就可以了。当然由于我对其他方面也不了解,所以这只是我刚刚工作1年小员工的个人意见。但是我相信工作的安排领导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这也是长久管道施工总结留下的,肯定也是合理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文化知识,争取早日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