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社区工作者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做好社区工作者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社区:
现将市民政局《关于组织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社区实际,做好以下有关工作:
一、各社区要鼓励、支持社工参加继续教育,并将参训社工名单于4月19日(星期五)前报送社会办备案。
二、参训社工要提前安排好工作,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参加培训。
三、需参加培训的社工要按照市民政局《通知》要求,自行前往报名地点报名缴费,并留存缴费单据。
四、各社区要定期关注“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登记教育管理服务信息网”,做好社工参加社会工作师报名、注册、继续教育引导工作,切实加强社工自主性。
社会办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一日
(联系人:甄礼电话:83998517)
第二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讨专题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讨
0***
2009级会计与审计班 李雪梅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速度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会计及相关经济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不断发展和变化,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保持与职责相适应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供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也依据《会计法》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管理部门都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为会计人员管理部门组织继续教育提供了法律保证。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是各级会计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应当抓好、抓实,二不能流于形式。
本文主要对我国建立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会计继续教育的现状及会计继续教育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探讨。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现状会计人员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继续教育体制。
【关键词】 会计人员 继续教育 问题 发展方向
【前言】 目前,由于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并不重视,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多数领导认为会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足以承担现有的工作,对于一些新知识、新内容靠会计人员自学也能解决问题。其次,单位没有把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和整体人才资源开发规划,也没有考虑到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差异和行业差异,没有对不同行业会计人员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同时,培训机构也承担着考核工作,个别会计人员只报名不参加学习,学习期满同样可获得合格的考试成绩。这样并没有真正达到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再次,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网上继续教育和网上考试使得替学替考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的单位由一人专门负责所有人员的听课和考试,更使得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形式。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初步探讨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建立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会计继续教育的现状及会计继续教育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探讨。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现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会计继续教育体制。
第一章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概述
1.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定义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又叫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1.2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1.2.1 《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的规定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1.2.2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从业资格后续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部在1997年发布的《会计证管理办法》中开始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纳入会计证管理范围,之后,在先后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此也都有相关规定。2005年3月财政部最新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持证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1.2.3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为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2007年1月财政部发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对象及分级培训、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考核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该规定的出台,使我国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走上了一条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对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1.2.4 继续教育内容、对象和师资要求
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将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分别针对取得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以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承担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教授职称、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为具备相应水平的专家。承担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为具备相应水平的专家。承担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含讲师)职称、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为具备相应水平的专家。
1.3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3.1 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说过:“会计主要是顺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显然,会计工作是受客观经济活动制约的,客观经济活动变化了,财务会计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相应地,会计环境也必然发生变化。而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会计继续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才能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
1.3.2 会计准则不断变化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改革。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到1997年颁布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到2001年试行《企业会计制度》,又到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重大改革,都明显表明我国会计事业正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也造成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节奏非常之快。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新内容。
1.3.3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新时代会计教育的首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会计核算涉及到诸多关系人的利益,加上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身价值观来做出判断。会计人员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将会在会计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以前并未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看待,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会计诚信严重缺失,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将会造成重大破坏,也会对其个人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会计继续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摆在首要位置。
1.3.4 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着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发生了改变。通常企业内部会计与管理当局是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只有企业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立场一致,才会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同时,管理当局需借助于会计信息系统,以财务报告为载体向其委托人、债权人等报告企业经营业绩,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与会计人员建立一种有利于管理当局的契约关系,且主导权要在管理当局方,这样会计人员就不得不考虑雇主的利益,也就无法阻止管理当局的违法行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使会计行为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各方面都试图对会计施加影响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使会计人员的职业立场处于更为复杂的境地,在这种会计主体多元化、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3.5 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
为了尽快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我国不断完善了会计法规体系建设,陆续颁布一系列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法律、法规,使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得到迅速更新和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管理工作,掌握新法规、新制度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必须。由于目前会计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状况比较落后,尤其是高级人才更是十分匿乏,据不完全统计,虽然我国持证的会计人员达1500万,但高级会计人才却不足40万,且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为主要专业技能,真正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有300多万。这就给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增加了难度。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人才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之间的竞争,地区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会计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全社会会计队伍的状况,则关系到整个会计事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培训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级会计人才的紧迫性。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对本地区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作出长远的科学规划。因此,发挥高校和社会培训等多种渠道培养会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高校与培训机构互动,与发达地区互动和与国外互动,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人的智能最大化,是为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的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第二章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制度、会计从业资格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培训制度、会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强化了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调动了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会计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人员素质的稳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来源的复杂性,加上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所以说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人才缺乏,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应组织好大规模的会计在职教育,要不断改进培养渠道、组织形式、教材体系,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和超前性。同时,要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机制,以激励会计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素质。
2.1 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2.1.1 强制性
财政部颁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1.2 层次性
由于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都必须接受继续教育,这些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专业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因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2.1.3 大量性,大规模
我国有15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会计人员,每年都要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量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都是史无前例的。
2.2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由于各级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并不重视,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多数领导认为会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足以承担现有的工作,对于一些新知识、新内容靠会计人员自学也能解决问题,并没有把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和整体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更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
用,往往重任用、轻培训,严重影响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单位就算重视会计继续教育,但是实际上用于对会计部门人员的培训学习经费投入也很少。主要表现是:不愿报销会计人员的培训费;不支付会计人员培训期问的工资;不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不力等。
2.3 会计人员对自身的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会计工作也属于专业技术工作范畴,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会计人员需要更新和学习的知识将成倍增加,其主要途径就是继续教育。但现阶段会计人员对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到位,简单地认为继续教育投入是一种消费性投资,会增加负担或个人的经济压力,不愿对会计继续教育进行必要的投入(包括时间、资金投入),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为应付会计证的年检而接受继续教育,存在着做表面文章,缺课、少课、应付考试等现象。有的即使参加了培训班,认为与自己目前所在单位的会计工作不沾边,只是为了应付课时数,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不上课,只参加考试。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使得继续教育变成了例行公事,流于形式。严重影响着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正当理由不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培训学时;指派他人顶替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顶替他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只报名而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指派他人顶替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考试;不按规定完成自学内容。
[2]2.4 接受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范围过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包括会计管理人员、会计教研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都面临着知识更新问题。会计继续教育只重视持证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这样,必然会使相当多的会计人员不被包含在继续教育的范围之中,造成一部分会计管理和教研人员忽视了对日常工作中较少用到的新知识的学习,导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2.5 会计继续教育的定位有偏差
现在的会计继续教育被简单地定位于岗位定向培训,实际操作中主要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法规制度、会计准则的培训上。然而,知识经济下最本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表现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上,就是造就一批优秀创新型和拔尖会计人才。因此,会计继续教育应定位于对会计人员进行创新教育.不仅教会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各种综合能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2.6 现阶段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足
2.6.1 学习环境受硬件、软件限制
远程教育模式必须有连接互联网的电脑,这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成问题但对较小的县级市以及乡镇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地区就无法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由于受到上述硬件、软件环境的限制,目前会计继续教育还需集中面授来补充,或采取其他方式。
2.6.2 无法监督学员是否认真学习和考试
远程教育模式是由学员直接通过互联网点播会计网校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这对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存在无法监督学员是否认真学习和考试的问题。而且在考试的过程当中存在十分严重替考的现象,有一部分的学员直接甚至交给别人“包办”,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达不到会计继续教育的效果,流于形式。到会计继续教育的效果,流于形式。
第三章 我国会计继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考核、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的约束、激励机制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正确评价继续教育接受者执业水平是否提升的重要前提。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制度则是用人单位正确使用会计人才的有效依据。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肯定和人员使用,反过来又将激励会计人员接受新一轮的继续教育,从而形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良性循环。因此,建立考核、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的约束、激励机制对促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有着重大意义。
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应当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 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会计工作者、颁发会计人员荣誉证书等的依据之一,对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或者未完成接受培训时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其接受继续教育;对无正当理由仍不参加继续教育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会计人员任职、晋升的依据。
总之,应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会计行业的大事来抓,以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道德决策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的分析、预测及风险防范能力。真正发挥会计职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2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能够节省时间、缓和工学矛盾、简便易行、收到显著的效果就是好方法。由于会计职业继续教育具有针对性、适应性、效益性、灵活性等特点,其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会计正规教育。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符合会计职业继续教育特点的具有高效性的教学方法。
3.2.1 案例法
案例教学法是老师通过剖析实例,解决实际问题,向继续教育对象讲解有关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法能让学员通过实例.理论联系实际,较快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譬如,近年来世界各国发生了众多的财务舞弊案,这些案例有许多共同点,如舞弊手法主要是钻准则或制度的漏洞,或者是直接违反相关准则或制度。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讲解相关的准则或制度,从而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准则或制度出台的原因、背景、意义等。
3.2.2 讲座法
由掌握最新知识、最新技术的会计实务界专家或把握会计某一领域发展动向的学者作专题报告或系列讲座,使接受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从中学到会计新知识、新方法,了解会计发展新动向。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于较高层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3.2.3 讨论法
作为实务工作者,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必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在继续教育中,可以采取互动的教学形式,由学员将这些问题提交给授课教师,教师整理归类后进行讲解,并鼓励学员主动与老师交流、探讨,实现教学相长。
3.2.4 模拟教学法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可以在模拟会计环境的实验室里,学习有关实务操作,增强动手能力。
3.3 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督、考核与评估
培训单位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者,它的施教水平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因此对培训单位要加强指导、考核和监督,引入竞争,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制度、学员意见反馈制度,建立健全对培训单位的考核、评估体系。考虑到对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是常态性的工作,需要较多的人力保障,此外,考核与评估需要具有专业评估人才的组织和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我们建议由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来实施,具体的程序如下:
3.3.1 事前核准
对培训单位进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实行核准制。培训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与承接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和设施;(2)拥有与承接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3)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具备以上条件的培训机构才能向厦门市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提请核准。
3.3.2 事中监督
事中监督实行跟踪抽查制度。根据培训单位的培训任务,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机抽查培训课堂,对培训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场地、教学环境以及课堂教学的方法、特点、效果等进行实地检查、跟班听课,或随机抽一部分被培训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填写“检查情况说明书”,对发现的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矫正。
3.3.3 事后考核、评估
事后考核建立学员意见反馈制度,“学员意见反馈表”设计应讲究全面性、系统性、合理性,每次培训结束时,要求各培训单位及时组织学员填写“学员意见反馈表”,并上交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备案。事后评估实行专家评审制度。组织会计教育界、实务界的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定期对培训单位进行评估。结合“学员意见反馈表”和“检查情况说明书”,设定包括办学条件、办学现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教育效益等五个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使办学机构与主管部门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工作成绩和存在的差距,及时发现薄弱环节,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
3.4 发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会计教育将是素质教育,将以培养高智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计划将充分体现拓宽会计人才的知识面,按照管理“通才”的标准进行培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生活氛围,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未来的会计教育将是终身教育,将建立会计专业人才终身接受教育的制度,以始终保持会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所以要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一次性为学生准备一切的教育,学习的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终身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个人只要有一二个月不学习,就会落后,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做了很恰当的解释。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再者,“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未来的会计教育将是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不断创新,“不创新,就灭亡”,就会计教育而言,一方面,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它要求会计教育不断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推行会计教育普及将成为未来会计教育发展的另一战略目标,通过多层次、多面向、多渠道及多种方式的专业教育,让会计基础知识真正成为一种社会性知识,以进一步发挥会计人才的社会性作用。
从会计教育提高方面讲,会计专业的学位教育在专门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专科层次可从实用角度出发,根据职业需要协调若干专业,如会计、审计、电算化会计等,以达到培养专才的目的;本科层次中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以达到培养通才的目标;研究生层次的硕士可不再细分专业和专业方向,博士可按研究方向或领域设若干专业或方向,如会计理论、审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等。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下,会计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将会越来越明显,会计将最终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专业。
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严格会计人员的持证上岗,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入手,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方法》为依据,对无证会计人员坚决予以清退,对不达标的会计人员应坚决予以停用,对违法乱纪的会计人员应暂停或永久取消会计从业资格并广而告之,对优秀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考核,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实践,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实施优胜劣汰。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的建议是:(1)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仍作为主体力量对会计教育施加影响。要让会计人员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力宣传,宣传的对象包括会计管理人员、会计教研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激发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企业领导和广大财会人员从思想和行动上切实重视继续
教育,积极支持、关心、投人到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这样才能使继续教育收到了好的效果。积极性有待提高。
(2)目前在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因而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由于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此外,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好。笔者认为,会计继续教育中,在强调会计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会计实践环节建设。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是用人单位反映突出的问题。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团体,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功能,如参与会计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调查企业的需求。组织研讨、交流等。在具体开展会计实践时,可通过在会计实验室封闭实习的方式进行,也可通过与会计职业界业已建立的联系机制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职业界实习。大力提倡会计教育界人士通过会计职业团体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同时欢迎实业界人士在学校兼职,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实务经验,建立会计教育界与职业界的互动合作。政府管理部门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团体的迅速成长;政府管理部门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团体,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的迅速成长,充分利用这些团体与实务界联系密切的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机能,如参与会计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调查企业的需求,组织研讨与交流等;
(3)会计职业团体下设会计考试委员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由政府部门牵头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发起一些会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共同参加,通过广泛、频繁的交流合作促进彼此的了解,帮助教育界确立合适的会计教育目标。
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及教育并驾齐驱发展的年代,会计教育将既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为了使会计人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建设,我们要转变会计人员的思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远程会计继续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避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同时,我国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建立一种终身教育体制,并要不断规范继续教育制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才是提高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浅谈如何做好一名社区工作者
浅谈如何做好一名社区工作者
社区是社会构成细胞,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区工作和百姓的幸福息息相关,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我们就会充满力量,就会想出很多工作办法和途径,老百姓就会真正有幸福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区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行政职能。我们只有凡事从细微处着手,时刻树立全局观念,才能在新形势下处处为民谋福利,为政府分忧,不断做好社区工作。
2008年2月份,带着领导的期望,我被分到小港街道红联社区工作,社区干部身上肩负着社区居民的期望。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居民利益无小事”,社区居民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困难,需要经过我们的努力来给予满足和解决,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我们的社会才是和谐的,居民才会是幸福的。社区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不平凡的2008年已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的更为复杂的2009年。新形势下要做好社区工作尤为重要,我认为我们社区工作者要着手细微处,从小处着眼,树立全局观念,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才能为区、街道的“双百双十项目会战”做出最大的贡献。新形势下做好社区工作要做到三个“创新”:
创新的意识。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社区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第一,要有大局意识。社区虽是居民自治组织,实际上却承担了大量重要的行政职能,一切工作最终都要沉到社区,由社区来贯彻落实,社区工作做得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及时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也能得到及时体现。因此,社区工作者要着手细微处,为民谋利益,时刻要想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要站在党和利益高度,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把社区的“亲民、爱民、为民”工作做扎实,为创造社区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贡献。
第二,要有责任意识。社区工作系于全局,责任重大,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第三,要有任务意识。社区工作是“市民社会”工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所担负的社区党建、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就业等领域的任务,可谓社区是个“针鼻子”,社区工
作者就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了解社情民意,讲究方法、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第四,要有发展意识。社区工作要取信于民,凝聚民心,关键在发展。一是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二是有群众工作的基础,三是有一定经济实体作保障,四是有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规划要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要实实在在去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财力、物力、人力从何而来?关键在发展。我认为整合社区资源、夯实社区基础是发挥社区功能,打造品牌社区、精品社区的关键所在,势在必行。因此,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和社区设施兴建。从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对社区资源共享整合意识的形成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有利于促进社区工作有序、完整、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的思路。社区规划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它又可亲可敬,实实在在,面临当前金融风暴来袭的紧急危难时刻,社区工作者该干什么,怎样去干,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新的工作着力点。第一,制定当前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紧密结合社区和辖区单位企业的工作实际,从系统、层次、范围、渠道拓宽服务领域,找准切入点,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形成合力,切实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第二,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强化思想发动、政策启动、典型鼓动、服务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利用居民爱家、爱院的热情,善于做工作,敢于做工作,学会做工作,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社区工作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观变为客观,从低效变为
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区工作的前提。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形式,发动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第三,调动和发挥驻区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着力解决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认识,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社区工作者应努力增加载体,提供场所,创新方法,增添举措,通过开展各种新颖的、可行的、切合社区单位和居民实际需要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为社区的长足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四,要培养一颗爱心。做好社区工作,必须要怀有对居民的深厚感情,没有一个“情”字,做好社区工作是不可能的。要把党和政府的重托,把人民的期望,化作一腔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创新的知识。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知识理念提高的要求,社区工作者文化水平、综合能力、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提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补充技能,增长才干,使学有所成、用有所长、做有所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第一,提高政策水平。随着政府和各部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政策、法律咨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法规,理解新政策、新法规,提高政策和法律水平,要吃透政策、熟悉程序、规范操作、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措施到位,以便更好地对政府、对居民负责。第二,提高专业技能。社区工作已实现自动化、现代化。因此,社区工作者要掌握电脑专业知识,熟悉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把握政策,服务居民。第三,提高写作技能。社区不是一级政府,但也要经常向上级呈送各类汇报、总结、申请,为居民开具各类证明、初审居民的各类申请、请求等,所以,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规范公文写作要求,以便用文字更准确地表达自已工作的全貌。第四,提高文体绘画能力。随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已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除了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文体绘画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使社区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得心应手,以实现社区工作者的一专多能、样样懂,门门通的要求。总之,社区工作日新月异,年年都有新变化,在构建和谐社会还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夙兴夜寐,苦干实干,无私奉献,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事不过夜的精神,加倍刻苦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新形势下努力做好社区工作
第四篇:如何做好一名社区工作者
如何做好一名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就是面对老百姓,倾听基层声音,协调社会问题,维护居民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入,社区将越来越多地承担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转移分化出来的职能部门和任务,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打造平安的和谐的新型社区,是党和政府提出的要求,是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需要,是社区居民已久的期盼,是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新时期下,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当好社区居民群众的服务员。
社区工作就是为民服务的工作,社区工作者要立足于“便民、安民、乐民、亲民、育民、助民”实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二、当好基层工作的调度员。
开展社区工作应充分挖掘社区的资源,特别是要体现楼道长队伍的作用。
楼道长是社区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之一,充分利用他们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情况的了解,比如哪户人家有下岗失业人员,哪户人家失业人员有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愿望,哪户人家的企业退休人员生了病住了院等等,我们都需要靠他们来汇报,通过他们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反过来,社区又有什么政策也需要靠他们来帮忙,将政策宣传到社区的每个角角落落。他们就是社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我们社区工作者要有效地对这些眼睛、耳朵、嘴巴进行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当好基层社区的联络员。
1、当好有关部门和社区居民的联络员。
就以下岗失业这块服务内容来讲,我们首先应该对失业人员进行登记,详细地记录其个人信息、技能特长、求职意愿等情况,一旦获得就业信息,立即向合适人员进行反馈。比如前段时间,由劳动部门牵头,开展百家企业扶贫助困活动,我们就根据救助条件对本社区范围内的失业下岗人员进行筛选,对筛选出来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了上门调查,并询问了其就业意愿及条件,然后把这些得来的信息及时完整地反馈到劳动就业部门。通过这些“输血”、“造血”功能,标本兼治,使有需要的人得到了真正有效的帮助。
2、当好社区和社区之间的联络员。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买上了新房,搬进了新居,但他们的户口还留在了原来的社区,这就造成了人户分离的情况,给社区信息的掌控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与其他社区进行经常性的联系交流,及时有效地相互提供流动人口的信息情况,实现属地管理这一动态管理。
四、当好政府政策的宣传员。
做好劳动保障宣传工作,是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是顺利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努力实现“理念、机制、方法”三大创新,积极构建劳动保障大宣传格局。
1、创新宣传工作理念。“思路决定出路”。新时期宣传工作要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做工作,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筹划部署工作,进一步增强宣传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2、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宣传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证。建立健全宣传工作体系,把宣传队伍机构建设作为劳动保障宣传工作的“主心骨”来抓。
3、创新宣传工作方法。宣传是一个大课题,既要遵循宣传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切实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我们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努力打造和谐社区,经受锤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做事中做人,在锤炼中进取,平凡孕育伟大,奉献谱写人生,汗水铸造辉煌!
第五篇:如何做好社区工作者
如何做好社区工作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断学习和总结与自我批评中,我认为做好社区宣传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几点必要条件:
1、要有大局观,在大局面前审时度势,切合实际才能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宣传引导工作。
2、要有学习精神并善于学习,从工作生活中学习、向工作伙伴学习、向上级领导学习,向身边每一个人学习,学习工作方法,增强业务能力。
3、要有服务精神,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居民要以服务的心态,多办实事,办好事,对同事同样要以服务的心态热情对待,确保同事之间和睦融洽。
4、要有团队精神,正视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集体和他人的影响,宣传教育工作都要不断的接触居民,要懂得有事与其他专干和领导多沟通、多探讨、多研究、多汇报,从集体和上级取得帮助,以求正确的开展工作。
5、教育工作事情比较杂,宣传工作政治性比较强,所以要有付出精神,遇事少攀比、少计较,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力所能及的多做 一些。应懂得努力就会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工作中总能得到锻炼。
6、要有创新精神,教育宣传工作无据可循,要求专干在学习中不
断总结经验,争取创新想法,创新办法,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
7、要有勇于承担的精神,教育和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求多开展实际
活动,一方面又要求大量文字材料,这就要求专干遇到问题不退缩,不推脱,工作主动承担,出现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不找借口不逃避。
8、要有宽容的精神,工作不可能事事顺心,与人相处也经常会有
摩擦,遇到这种情况,宽容一点,大度一点,多换位思考,多一些谅解,与人与事一笑而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9、要多学习政策,领会政策精神,研究政策的指导方向,才能对
宣传工作更了解,开展得更顺利,工作做得更深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0、不断充实自己,多学习,多钻研,经常找机会进行职场充电,使自己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