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通报
当前位置 :中国福建 > 政府公报 > 2011年第26期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
2010年度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通报
闽政〔2011〕74号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引导、激励我省广大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绩效,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根据《福建省质量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通过企业自愿申请、资格审查、指标公示、社会满意度测评、专家评审和监督抽查等程序,并经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审议和社会公示,省政府研究决定,授予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2010年度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并按有关规定分别颁发证书、奖杯、奖金,以资鼓励。
希望受表彰的企业倍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持续提升质量,不断追求卓越,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推动我省质量工作上新水平。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质量第一理念,持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方法,为全面提升我省质量总体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十一日
编辑出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电话:0591-87802525 0591-87802804 传真:0591-87802484
公报室地址:福州市华林路76号省政府办公大楼404室 邮编:350003
刊号:ISSN1007-8894/CN35-8001/D 广告许可证:350000400218
第二篇: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政〔2014〕2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政府同意《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闽政文〔2009〕339号)同时废止。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4年6月7日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激励我省企业或组织不断追求卓越绩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品牌带动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08〕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闽政〔2011〕79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福建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设立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用于表彰在经济领域中实行卓越绩效管理、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企业或组织。
第三条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评审严格遵循科学、公正、公平、公开
—1— 的原则,由企业或组织自愿申请,严格申报、评审和授奖程序,结合市场评价、专家评审等方式,坚持评审标准,宁缺毋滥,好中选优,评定奖项。
第四条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为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授奖总数不超过五个。
第二章 评审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省政府设立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质评委)。省质评委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主任委员,省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经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委员,成员由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省质评委负责研究、确定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的方针、政策,审定获奖企业名单。
第六条 省质评委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质评办),挂靠在省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组织实施工作。省质评办由省质量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主任,省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经信行政主管部门的分管负责人兼任副主任,省直有关部门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省质评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本办法制订(修订)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细化评审工作。
(二)制订(修订)福建省政府质量奖标志管理办法。
(三)制订(修订)评审人员的管理规定,组建评审专家库。
(四)组织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评审工作。
(五)其他日常工作。
第七条 省质评办下设材料评审组、现场评审组和监督检查组。材料评审组和现场评审组从评审专家库相关专业的专家中抽取组成。监督检查组由相关厅局监察人员和部分专家组成,负责对整个评审过程进行监督。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库的专家从省质量协会、省名牌协会、省标准化与认证认可协会、省商标协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组织机构的有关专家中考核产生。
第三章 申报范围及条件
—2—
第八条 在福建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连续合法生产经营五年以上(含五年)的企业或组织依据评审标准,在自我评价基础上提出申请。
已获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五年后方可再次申请。
第九条 申报企业或组织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行卓越绩效管理成效显著,质量管理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二)主导产品或服务质量严于国家(行业)标准要求;依法接受国家法定的质量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在国家、省级质量监督抽查中连续三年合格;出口产品的企业,其出口的主导产品安全、卫生、环保项目连续三年合格,三年内未因质量问题被进口国通报。
(三)各项节能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四)经济效益指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发展趋势良好。
(五)连续三年无重大质量安全、环保事故和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六)依法纳税,三年内无税收违法行为发生。
第四章 评审标准
第十条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评审标准采用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第十一条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注重企业或组织的社会责任、战略策划与实施、顾客和市场、资源和过程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全过程控制,注重其运作绩效、满足顾客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能力,以及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能。对申报企业或组织自主研发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予以适当加分并计入评审最终得分。
第五章 申报、评审和授予
第十二条 省质评办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申报通知。符合福建省政府
—3—
质量奖申报条件的企业或组织,填写《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申报表》,按照评审标准和填报要求,对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相关涉税证明,并将申报表、自我评价报告和必要的证实性材料一并寄送所在地设区市质量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申报企业或组织所在地的设区市质量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征求当地环保、国税、地税、安监和检验检疫部门的意见,并会同当地经信部门对申报企业或组织进行资格审查,无异议后签署资格审查意见,并将审查合格的申报材料联合报送省质评办。
已获得设区市级及以上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原则上可优先推荐上报。
省质评办将申报企业或组织的有关统计指标及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前三位的申报材料汇总后,书面征求省统计局意见,省统计局在3个工作日内将意见书面反馈省质评办。
省质评办组织材料评审组对申报企业或组织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出具评审报告,并提出可否进行现场评审的建议。
第十四条 省质评办通过省级主要媒体向社会公示申报企业或组织的主要经济指标,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省质评办组织对申报企业或组织进行社会满意度测评,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第十六条 省质评办组织对申报企业或组织的主要经济指标公示结果、社会满意度测评结果和材料评审结果进行集体审议,社会满意度测评得分和材料评审得分按2∶8计算得分,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符合现场评审条件的企业或组织名单(需参加投票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同意)。参加审议人员由省质评办成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材料评审组成员组成。相关省直单位监察人员对集体审议过程进行监督。
第十七条 省质评办组织现场评审组按现场评审标准和要求,对符合现场评审条件的企业或组织进行现场评审,出具现场评审报告。评审组一般由五名以上(含五名)专家组成。
第十八条 申报企业或组织对评审组现场评审指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整改,向省质评办提交改进报告和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十九条 监督检查组按照20%左右的比例对经过现场评审的企业或
—4—
组织进行监督抽查,向省质评办提交监督抽查报告。
第二十条 省质评办组织进入现场评审企业或组织的高管(管理层代表)进行高层答辩,答辩分值作为评奖的加分项,计入评审最终得分。
第二十一条 省质评办组织省质评办成员、材料评审组组长、现场评审组组长和监督检查组组长对申报企业或组织的申报材料、现场评审报告、监督抽查报告等进行全面审查。按照评审最终得分排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获奖候选名单(需参加投票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同意),并将相关的全部材料汇总报送省质评委。
评审最终得分由专家评审得分与加分项得分相加,材料评审得分与现场评审得分按2∶8计算专家评审得分。
第二十二条 省质评委组织省质评委成员对候选获奖企业或组织的全部材料进行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投票,投票数与评审最终得分按5∶5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前五位且投票得票数超过二分之一的为获奖企业或组织建议名单。
第二十三条 省质评办通过省级主要媒体向社会公示获奖企业或组织建议名单,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有异议的,由省质评办核实后,将异议和核实材料一并报送省质评委按第二十二条再次评议。再次评议与原建议不一致的,撤销其建议名单;再次评议结果与原建议一致的,同公示结束无异议的名单一并报省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 省政府批准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最终获奖名单并颁奖。
第二十五条 授予获奖企业或组织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奖杯、证书并奖励200万元,向社会公布获奖名单。
累计三次以上(含三次)获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从第三次获奖起,除奖励200万元外,由省政府授予当福建省政府质量卓越奖,颁发奖杯和证书。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获奖企业或组织应结合实际,制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新目标,不断应用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创造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实践和经验。
第二十七条 任何企业、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伪造或冒用福建省政府质
—5—
量奖标志,不得擅自制作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证书和奖杯。伪造或冒用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称号和标志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八条 申请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所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不得弄虚作假。对弄虚作假等以不正当手段骗取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由省质评办报经省质评委同意后提请省政府撤销其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称号,并向社会公告。同时,永久取消其申报资格。
第二十九条 获奖企业或组织可在其产品外包装、广告上宣传,展示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称号和标志,并注明获奖。
被撤销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称号的企业或组织,自撤销之日起不得继续使用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称号和标志。
第三十条 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在获奖后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事故、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税收违法案件的,应停止宣传获奖荣誉,停止使用福建省政府质量奖标志和称号,自发生上述情形起五年内不得再次申报该奖项。
第三十一条 参与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工作的有关人员,在推荐、评审、监督和其他有关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违法违纪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三十二条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选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评奖工作收取费用。
第七章 经验分享与推广
第三十三条 获奖企业或组织应履行向社会推广、分享其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的义务,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造更具特色的质量经营管理的新方法、新经验,促进我省广大企业或组织质量整体水平提升。
第三十四条 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广获奖企业或组织的先进管理经验。引导更多企业或组织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所需的奖励、评审、推广和办公等相关经费,从省质量行政主管部门预算的名牌品牌专项经费中安排。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6—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103号 【发布日期】2007-05-28 【生效日期】2007-05-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省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
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7]10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省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福建省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纠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我省2007年纠风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任务
2007年纠风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纠风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为己任,突出纠风重点;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要求,强化工作举措;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创新纠风载体;以有效进行源头防治为目标,完善长效机制;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务求纠风防风实效。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纠风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保证。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防治不正之风。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督促各部门、各行业强化对本系统的监管责任,突出重点,切实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要全面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纠风部门要根据群众反映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有选择地对重点部门进行督导。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要围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人民满意的政府活动,督促指导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经济管理部门切实做到便民服务、简化手续,在解决群众办事难上见成效;公共服务行业努力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以民主评议为载体,按照省政府纠风办印发的《福建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开展、重点督查,规范和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确保评议工作取得实效。要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和纠正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其它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凡群众急需又有条件解决的合理诉求,都要限期予以解决;凡发现不正之风苗头,都要坚决予以纠正并防止蔓延成风;凡出现违规违纪问题,都必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要创新载体,积极拓展“政风行风热线”的作用和功能,在省级开通“政风行风热线”,完善举报投诉机制,逐步建立举报、投诉、查处、整改、评价体系和通报制度。要加大政风行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省营造纠风工作、政风行风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借读生”、“择校生”的各项管理规定和规范学校收费的有关规定;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比例和择校收费标准要逐步降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按“一费制”标准收取课本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费、寄宿生住宿费,以及向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以外,严禁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相应合理支出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认真解决教辅材料过多过滥、向学生强行推销保险、有偿补课,以及其它加重学生家长负担的问题。二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对原有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力度,禁止公办学校假借办分校、实验校之名按民办学校运行机制收费的行为,继续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依法规范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行为;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严禁以实验班等名义额外向学生收费;坚决纠正脱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承受能力搞高标准、追求奢华的办学行为,严禁通过高收费将还贷压力转嫁给学生家长。三是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推进优质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政策扶持与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逐步缩小校际差距,解决城市义务教育择校收费问题;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并采取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四是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起对县城城关学校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对全省城市低保家庭实行免收课本费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情况,重点对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按规定严肃处理。五是全面推进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活动。在推出第一批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组织创建更多的规范县(市、区),促进学校收费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六是完善制度。建立并实施对政府教育经费拨付、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收入及使用情况、学校收费行为的专项审计和审计公告制度,进一步清理政府及部门自行制定的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政策措施。七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力度。继续开展全省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截留、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开办“校中校”、“校中班”或搞“一校两制”,违规出台收费规定,向学校乱罚款、摊派,以及各种乱收费等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
(三)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一是强化医德医风建设。逐步建立对医疗机构的科学管理和考核制度,严格规范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积极探索实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医疗费用总额控制等办法,努力解决过度诊疗、“开大处方”等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药品招标采购。组织协调做好第五批、第六批全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专家议标,分片确标和履约配送等工作;学习借鉴外省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着手筹备全省第三批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的招投标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招标的新模式;加强对中标药品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标药品使用到位。三是加强医药广告管理。制定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管理细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医疗广告实行样件审核,把审核关口位置前移,规范刊播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行为,净化广告市场,打击违法虚假的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四是强化医药价格管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分批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政府定价药品专家评审制度,提高药品政府定价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深入开展价格服务进医院活动,对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和理顺,适时核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新增的医疗服务项目;加强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价格的监测管理;继续严肃查处医药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医药市场价格秩序。五是强化药品市场秩序监管。认真落实省政府《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加强跟踪检查,严格监管药品、医疗器械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质量管理行为;加强特殊药品的监管,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监管的工作水平。六是推进城乡卫生保健体制建立。督促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体制建立,主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努力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一是加强监督,确保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查处截留、挪用及克扣涉农补贴款。二是集中整治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随意调整和收回农民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农民土地及征地补偿款不到位等问题。三是深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加强审核涉及农民负担文件的出台、项目公示。四是继续开展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活收费和村集体收费,特别是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的监管;从严查处在农民建房、计划生育、身份证换代等方面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着力减轻涉农隐性负担。五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规范管理,集中治理财务混乱村。要按照全面清理核实乡村债务的要求,锁定旧债,制止发生新债,研究建立制止发生新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纠正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对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乡村,要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责任。六是深化治理假冒伪劣农资、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问题,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七是继续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并加强监管,注意发现和纠正新农村建设中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盲目建设、强拆强建等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坚决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和强行以资代劳等问题。八是继续落实和加强减轻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制度,通过实行“重点监控”,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注重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深入贯彻执行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五)深入治理公路和水上“三乱”。在继续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加强对普通公路收费站“一站多点”双向不重复收费、单向收费站点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撤并违规设置、已经到期和不符合布局要求的公路收费站点,提出明确的撤并时限和数量,在年底前撤并一批。监督公路和水上检查(检测)站点、稽查站岗(船艇)的规范化管理与建设。严格执行涉及机动车的相关收费政策,坚决制止机动车辆重复检测重复收费。继续推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和林业木材运输检查制度改革,规范道路交通标识和电子执法设备的设置和使用,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境。继续加大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力度,重点查处公路和水上执法中以罚代纠、只罚不纠、以及以执法为名谋取私利的行为。建立完善日常监督查处和快速反应机制,使检查监督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继续推进治理水上“三乱”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对水上设置的监督、检查、收费项目进行登记造册,清理撤除违法设置的水上站点,取消乱收费项目;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三乱”,维护水上交通秩序,确保我省海域和内陆水域畅通。另外,深化治本和源头治理,一方面要分析研究当前公路和水上“三乱”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标本兼治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要从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执法部门经费、强化执法监督机制等深层次方面,制定预防和治理公路和水上“三乱”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从根本上遏制“三乱”。
(六)确保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取得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2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监察厅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7〕35号)的要求,全面清理省直各单位、设区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设区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原则上不再保留自行设置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要强调清理纪律,严格审查标准,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努力实现“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幅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和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阶段性目标。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对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地区和部门要责令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顶风违纪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章立制,在2007年7月底前制定和完善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
(七)坚决刹住五股不良风气。一是坚决刹住公务用车中的不良风气。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加强监管、依法规范征收、杜绝违规减免”的总体要求,对减免车辆通行费的机动车辆进行认真调查,逐一登记,摸清底数。凡不符合减免规定的机动车一律停止减免。要依法规范、严格审核享受减免通行费车辆的范围,并报经省政府同意后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全面清理、集中收缴违规发放的各种车辆通行费减免卡,严肃查处违规减免车辆通行费,或以减免车辆通行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坚决刹住节庆活动过多过滥的不良风气。全面清理和严格控制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种名目的节庆活动。凡是存在拉赞助、搞摊派,增加基层和企业负担,或用公款大操大办,邀请演艺明星捧场,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等现象的坚决予以纠正。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节庆活动的监管,减少和控制节庆活动的数量和规模,节庆活动必须做到节俭、安全、正气。对利用节庆活动从中牟利或因把关不严、组织不力导致节庆活动发生严重问题、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三是坚决刹住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要严格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规模、占地面积、装修及设备标准。绝不允许超标准、超豪华建设楼堂馆所,应把财力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要通过全年清理,严格控制,完善制度,把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势头遏制住。
四是坚决刹住公务开支中的不良风气。规范接待行为和公务开支,严格控制会议、差旅等支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国考察管理不严、组团过多、时间过长,耗费大量行政经费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要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活动,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坚决刹住文山会海的不良风气。要把解决文山会海问题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举措,下大力气精简会议和文件。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实事上。
(八)继续推进其他专项治理工作。继续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出租汽车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统一行业主管部门,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巩固出租汽车专项治理成果,逐步建立责任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监管到位的行业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出租汽车群体性事件的督查力度,严肃查处公务人员私养“黑车”、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切实维护出租汽车行业稳定。结合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继续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坚决查处偶发的企业“三乱”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报刊征订发行行为,严格执行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订阅报刊限额制,及时制止和纠正利用职权搞摊派、乱发行及从中牟利等问题,从严查处变相出版已停办刊物和摊派发行报刊问题,继续做好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等工作。
二、落实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防治不正之风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法定依据和实施主体,核定行政许可的操作规程,明确并向社会公开许可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等内容,同时建立严格的内外部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权的监督和制约。二要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要继续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更加严格规范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接受监管。三要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要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明确政务公开的范围、原则和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让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学校、医院、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单位,要全面实行办事公开。四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各部门、各行业特别是垂直管理的部门和行业,要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在省政府纠风办的组织下,结合实际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五要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各级纠风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要重点督办,并举一反三,推动问题解决。
(二)建立健全纠风工作责任制。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范围,确保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各纠风专项治理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内容、量化责任目标,使各部门各行业切实负起责任,从靠外部压力向自觉性行动转变。要明确政风行风建设责任追究的主体、幅度,规范责任追究的操作程序,健全责任追究的机制体制,防止无人追究、无依据追究、追究不到位等问题的发生。要明确承担责任的范围及追究形式,对于那些领导不力甚至不抓不管,导致严重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治理、屡屡出现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的地区和单位,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年内,出台我省的纠风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各级各部门也要相应制定有关办法,健全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三)强化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强化监督检查是防止和遏制不正之风滋生蔓延的关键。各级纠风部门和专项协调小组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监督力量上,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网络,保证监督渠道畅通。在监督方法上,要在全面检查的同时突出重点,在坚持明察的同时,加大暗访力度。在监督时机上,既要加强事前、事中监督,更要注重工作结果的监督。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批办件和媒体反映的不正之风问题,抓住重点,选准目标,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据实反馈,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要把监督检查贯穿于各项治理工作的全过程,把重点放在发现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上,坚持把定期的检查和经常性的明察暗访相结合。与此同时,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和查办案件的预防功能。对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提出处理意见,逐一落实责任单位,逐一限期整改,不能不了了之。对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既要及时查处,又要坚决予以清退,同时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不能使违规单位和责任人捞到任何好处。
(四)进一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作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同时根据各自特点积极发挥作用,推动纠风工作开展。在纠风专项治理上,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相关责任部门要积极履职,密切配合,深入推进综合治理,形成治理工作合力。其他部门和行业也要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加以解决。各级纠风部门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的职责,加强对各专项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协调,认真落实上级纠风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同时深入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要通过大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开通“行风热线”等形式,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个专项治理工作,充分履行监督权。要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监督,特别要对典型案件和屡纠屡犯的问题予以曝光。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发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纠风工作的强大合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
关于印发《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试行)》的通知
省质量与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质量与名牌战略领导小组:
《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试行)》已于2011年8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
(试行)
为做好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规范评审程序,保证评审质量,坚持科学、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依据《河北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评审细则。
一、参评范围
组织奖:在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从事合法生产经营、建设施工及服务的单位。
个人奖:本省从事质量工作的自然人,包括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质量管理、质量教育和培训、质量科研、质量宣传等方面工作的人员。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省政府质量奖的单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依法在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从事合法生产经营5年以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2、积极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有效,工业、建设施工企业已通过认证。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认真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工业、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近3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质量水平位居国内同行业及同类产品前列。服务业企业的服务质量在全省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顾客满意度高;
4、产品(工程)在近3年各级质量监督抽查和出口商品检验中全部合格,主导产品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工业企业获得两次河北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施工企业、服务单位获两次以上省级优质工程、优质服务方面的表彰;
5、近3年无不良信用记录,无重大质量、安全及环境事故。
(二)申报省政府质量奖的个人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从事质量工作5年以上;
2、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对质量振兴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3、具有卓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质量技术攻关成果或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推进区域、行业、企业提高质量作出突出贡献;
4、个人为所属单位负责人的,所属单位近3年无不良信用记录,无重大质量、安全及环境事故。
三、评价方法
(一)省政府质量奖的评审,依据《河北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对申报单位(个人)进行量化评价打分。各评分项分值及评分方法详见《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项分值表》(附件1)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系统和评分指南》(附件2)。
1、对申报省政府质量奖的单位,评审专家组主要从领导、战略等7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总分为1000分。其中,领导100分,战略80分,顾客与市场90分,资源120分,过程管理110分,测量、分析与改进100分,经营结果400分。
2、对申报省政府质量奖的个人,评审专家组依据《河北省政府质量奖(个人奖)评价标准》(附件3),对其从事质量工作取得的成就及业绩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同时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总分为100分。其中,从事质量工作取得的成就、业绩40分,主持撰写发表质量方面的论文、著作、政策性文件以及创新性的质量管理成果20分,职业道德及行业影响15分,个人及所在单位获得的质量奖项、荣誉5分,公众满意度测评20分。
(二)省政府质量奖的评审得分为综合得分,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组织奖综合得分由资料评审得分和现场评审得分组成;个人奖综合得分由资料评审得分和专家评审得分组成。在综合得分中,资料评审得分占30%,现场评审(专家评审)得分占70%。
(三)对近5年内曾获得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受到国家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服务质量方面奖励的单位,在其综合得分的基础上加10分;对曾获得全国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人员,在其综合得分的基础上加2分,同时在单位(个人)最终得分相同的情况下予以优先考虑。
四、评价程序
(一)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质评委办公室”)对申报单位(个人)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进行审查,确定具备申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二)省政府质量奖资料评审阶段,由评审专家组对通过资格审查的申报单位(个人)的申报材料进行评价打分,得分为资料评审得分。资料评审得分达到500分以上的单位作为进入现场评审的候选单位,得分达到70分以上(不含公众满意度测评得分)的个人作为进入专家评审的候选人,经河北省质量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质评委”)主任审批后进入现场评审和主要业绩公示及专家评审和公众满意度测评阶段。
(三)省政府质量奖现场评审(专家评审)阶段,由评审专家组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河北省政府质量奖(组织奖)评审要点》(附件4)对候选单位(个人)的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评价审核,所得分数为现场评审(专家评审)得分。
(四)省质评委办公室在省级主要媒体、网站上公布经省质审委主任批准的进入现场评审单位名单及其主要业绩,征求社会意见。同时,公布进入专家评审的人员名单及个人事迹,通过网络投票等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对其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并依据得票数量计算其公众满意度测评得分。
(五)省质评委办公室根据评审专家组在资料评审阶段和现场评审(专家评审)阶段评审打分结果,按照两个评审阶段得分所占权重,计算申报单位(个人)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在550分以上的单位、85分以上的个人,作为入选组织奖和个人奖的对象;综合得分低于550分的单位、低于85分的个人,不作为省政府质量奖的授奖单位(个人)。
(六)省质评委办公室根据当年省政府质量奖的申报单位(个人)数量、被评审单位(个人)最终得分和社会公众反馈意见等情况,形成综合评审工作报告,提出省政府质量奖的授奖建议,提交省质评委研究审议。
(七)省质评委审议确定的省政府质量奖授奖单位(个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的,报请省政府批准后,由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五、评审组织
1、省质评委负责省政府质量奖评审的统一管理工作。省质评委办公室负责省政府质量奖的日常工作。省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各设区市质量工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政府质量奖的培育、推荐等工作。
2、省质评委办公室负责建立“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库”,每年从中选取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组(一般每组为4-5人)。评审期间,委派督察员观察、监督评审工作进展情况,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3、评审组负责将评审记录、评审报告提交省质评委办公室,评审报告应包括被评审单位(个人)名称、评审组长和成员姓名、评审日期、评审结论等。
六、其他
本细则由省质评委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省政府质量奖(个人)评审标准
附件2:
河北省政府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
为引导全省从业人员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组织经营质量,努力为提高全省质量总体水平作出更大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河北省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参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Z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T19580—2004)标准相关的评价要求。按最高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员工及其他人员四个方面规定了河北省政府质量奖(个人)的评价要求,为个人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以激励和表彰全省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卓越质量绩效和为质量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树立质量标杆并学习、宣扬、推广他们在质量实践和质量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和先进事迹。
术语和定义
1.1 高层领导者
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最高管理层。1.2 中层管理者
组织的管理部门/基层领导成员。1.3 员工
组织内除高层领导成员,中层管理者以外的人员。1.4 其他人员
其他从事质量理论、方法、工具研究及应用推广的人员。基本评价准则
申报河北省政府质量奖的个人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 在质量理论与质量实践中有突出、明显的创新点,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方向; ——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质量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在本省或某一领域、产业、行业中起示范作用; —— 为河北质量工作创造出卓越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 —— 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总结或理论著述,并具有推广价值; —— 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高层领导者评价准则 3.1 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 3.1.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注未来,推进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
3.1.2 领导组织经营战略的制订,在战略分析、战略策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调整、战略发展等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组织的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并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
3.1.3 引导全体员工充分认识,理解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并影响其他相关合作方。建立满足顾客、市场及其他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由满意、忠诚迈向欣喜的过程。
3.2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中的作用
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充分体现高层领导者的杰出作用。
3.2.1 领导组织提出并领导员工实施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追求卓越的、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2.1.1 质量方针确保全体员工关注顾客和市场要求,措施落实,可操作性强,实现情况良好。
3.2.1.2 质量目标的制订充分,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及企业质量水平实际;对企业质量水平提升有实际指向意义。
3.2.2 组织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内部审核开展正常。
管理评审开展正常,并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3.2.3 组织的质量责任制健全,并严格贯彻执行。3.3 创新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方法、过程和质量文化
3.3.1 结合组织实际积极、学习、推广、应用当前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取得明显成效。
3.3.2 在质量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中成绩显著,其新鲜经验和成果具有被普通推广运作的价值。
3.3.3 建设诚信的质量文化和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期望,营造创新、授权、主动参与、快速反映和团队学习等方面的优良环境。
3.3.4 科学地协调和正确处理好社会、顾客、组织、员工和相关利益方等五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尊重、关心、爱护员工和合作伙伴,在利益分配、双向沟通和绩效测评等方面不断创新,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3.3.5 建立自觉抓质量的长效机制,有创新、有特色,效果明显,在市内、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并被广泛推广应用。3.4 业绩
3.4.1近五年组织的主要绩效指标处于国内同行领先水平,主要质量指标名列前茅。3.4.2近五年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横向比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纵向比有明显提高。3.4.3 组织或个人的社会知名度较高,组织或个人在社会享有较好的美誉度,组织品牌战略效果良好。
编著有关质量论文、专著、译著、教材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或发行。中层管理者评价准则
4.1 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
4.1.1 充分理解并在本职工作中充分体现现代质量管理/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以顾客/市场为中心的理念。
4.1.2 熟悉并掌握现代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的理念、体系、方法。4.2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的作用
4.2.1 在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标准中起到积极的指导、示范作用。
4.2.2 充分理解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工作范围内的全体员工都能充分理解、贯彻执行、效果良好。
4.2.3 结合岗位工作的特点,保持质量稳定提高的措施扎实、有效。
4.2.4 结合岗位工作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并取得突出的效果。
4.2.5 在组织内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理念、方法、技术,为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3 解决在产品/服务质量、经营、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难点和疑点 4.3.1近五年来在攻克产品/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的难点和疑点方面成绩显著,对企业的发展大局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或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3.2 解决难点和疑点的思路、方法以及形成的规范(技术、管理)或制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的价值。4.4 业绩
4.4.1 主要经营业绩/质量指标处于同行业、组织内各部门的领先水平。4.4.2 所属部门在市级以上的岗位、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4.4.3 所属部门获得政府的质量方面的表彰。
4.4.4 编著有关质量的经验交流稿、论文、专著、译著、教材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或发行。
员工评价准则
5.1 敬业精神
5.1.1 长期坚持的一丝不苟工作作风,对本组织(部门/集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5.1.2 对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方法熟悉,本职岗位的工作质量长期保持优秀。5.2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中的作用 5.2.1 在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集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参与体系文件编制或审核工作,为体系有效运行做出了积极努力。
5.2.2 结合本岗位的特点,运用统计技术等方法,开展质量改进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5.2.3 注重顾客需求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并积极参与,且效果显著。
5.2.4 不断学习、探索和改进,创造和总结了一套有效的质量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成果,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得到组织、行业和/或专家的认可,被组织、同行广泛采用。
5.3 岗位技能
5.3.1 有过硬的岗位操作、经营和服务技能,有一专多能的本领。
5.3.2 无保留地传授岗位操作、经营和服务技能,以点带面,对提高组织(部门/集体)总体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5.3.3 具有攻克产品/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的难点和疑点的能力,成绩突出。5.4 业绩
5.4.1 在岗位操作、经营和服务技能的评比中多次获得市级以上优胜奖励。5.4.2 完成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组织(部门)内为各方面所公认。
5.4.3 编写有关质量的经验交流稿和/或论文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
其他人员评价准则
凡是在河北省内,从事质量兴省工作推进以及质量理论、方法、工具研究及应用推广的,为河北质量工作作出卓越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的政府公务人员、专家、学者、社团组织人员、市民、居民,满足基本评价要求的,如为河北省质量工作作出重大贡献或卓越业绩情况,也可以开展评价。
例如: —— 在质量领域的理论研究上有重大创新,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 在质量法制与司法上有重大贡献,并得到国家的采纳,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 —— 在推进区域质量提升、质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或作出了突出贡献; —— 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有重大贡献,并有重要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 —— 在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对国家和河北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在长期从事质量教育、培训、宣传、出版等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 —— 在打假治劣、维护消费者权益中,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作出杰出贡献; —— 在质量管理、质量检测、计量、标准化、工程监理、认证认可等专业机构中,长期从事质量工作,并作出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