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宁县秀水乡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书面交流材料
威宁县秀水乡民族特色小城镇
建设交流材料
易鹏程 秀水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俗称“女儿姑”坝子,北靠观风海镇、斗古乡,东接哈喇河乡,西邻海拉乡,南依黑石头镇。全乡总面积14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50米,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890㎜,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下辖14个行政村,74个村民组,总户数5565户,总人口2720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89户、167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1%)。居住着汉、回、彝、苗、白、布依和蒙古共七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
根据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精神和全县城镇化推进大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结合秀水乡实际情况和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求,在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扎实做好科学选点、广泛动员、及时启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开展各项工作,加强领导,在建设过程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切实做到了目标早落实、任务早分解、人员早到位,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建设网络,形成创建合力,确保秀水乡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一、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内容
(一)、立面改造工程。秀水乡特色小城镇建设点街道门面住房按照回族风情进行改造升级,一段从中学至贵烟村新村路口处,另一段从秀水街口至政府路口往前50米。两段全长共800多米,涉及260多个门面,150多户人。
(二)、新建12米宽的街道900米。在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点新建主街道,配合实施的立面改造工程,大大改善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整体风貌。
(三)、风貌整治工程。在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点实施绿化、亮化建设,对朝阳路、乡府路、秀水路、余清路等道路按照20—30米不等一盏规格安装太阳能风能路灯,道路全长5700余米,预计安装286盏。在小城镇街道两旁种植绿化树300株,同时全乡新增绿化面积5000平方平米。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事关秀水乡改革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建设过程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但成立了秀水乡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还在建设过程中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配合抓的建设新格局,切实保障了民族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工作。
(二)、出台了《秀水乡2011年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强调了并明确了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各项
任务标准、建设细节等,以文件的形势明确了建设过程中各成员单位的目标和责任,保障了小城镇建设顺利完成。
(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须性。民族特小城镇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秀水乡改革发展大局。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秀水乡产业发展,加快秀水乡产业结构调整,还能提升秀水乡整体形象,塑造全新风貌,促进社会、民族和谐稳定,是秀水乡改革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四)、加强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建设民族特色小城镇。乡纪委、财政等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验收,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过程中自主监督,保证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五)、加大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力度,切实做到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在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每笔资金的使用都必须明确使用目的,并向乡党委、政府负责,同时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公示,保证资金使用有证可查、有法可依。
三、建设总结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导,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事关大局,不能一撮而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引导,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作为多民族地区,不能盲目建设,必须选择符合本地区民族特色的建设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妥
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社会和谐。
(二)、建设工作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本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是单一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经济、民生等问题,建设必须符合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情况,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促进本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在建设过程中边做边总结,完善对突发事故的处理经验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并不是单一的工程,还与社会很多方面息息相关,在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妥善处理建设与人们群众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等。同时要加强应对突发事故的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篇:观风海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书面交流材料
威宁县观风海镇特色小集镇
建设工作书面交流材料
我镇自被列为毕节地区50个特色小城镇之一,深受上级领导的关心,根据特色小城镇建设相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着力打造新镇区,边摸索边建设,经全镇人民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现将我镇在建设过程中的方法在此与大家交流,旨在抛砖引玉。
(一)、建设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威宁县城西北,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约
52公里,东与小海镇接壤,南靠秀水乡、哈喇河乡,西北与斗故乡交界,北与迤那镇、雪山镇为邻,102省道和内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我镇小集镇建设于1998年启动规划,2005年作了(2006年—2020年)总体规划设计,2010年列为特色小城镇,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几年来,共投资800多万,现已初具特色小城镇规模。
二、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和管理功能,加大力度推进住宅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
2、采取企业垫资建设。结合我镇建设资金缺乏的实际,结合县委、政府对功能集镇的扶持政策,我镇采取先由企业垫资,完工后由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收益资金支付工程款的方式推动集镇的建设和发展,这一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破解了筹集建设资金的难题,确保了集镇建设资金的投入。
3、群策群力推动建设。加大小城镇建设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思想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为小集镇建设出谋划策,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听取多方建议,动员多股力量,力求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推动城镇建设。
4、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来经济,促进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加大对个私经济的扶持和引导。坚持开放城镇建设投资市场,吸引外资金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集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进企业和个人来我镇搞房地产和公益事业开发.政府出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开发商办理各项前期工程的审批手续。
(二)取得的成效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镇对小城镇建设先做总
体规划设计,先硬化主要干道,平整主要地块,街道整齐宽敞,达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完善功能的效果。
2、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本,以天生桥、钓潭、李子沟草场,李子沟大桥,沙子坡万亩生林等旅游资源为亮点,突出溯源文化及乡村休闲度假氛围,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提升生态旅游品牌价值,打造旅游特色集镇,使其成为威宁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交通,带动经济飞跃。我镇强化交通建设的社会作用,树立打造综合交通体系、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理念,交通事业长足发展。现在,全镇已有公路通车里程59.3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比例达100%,客运班车通村率达88%,形成了以102省道、内昆铁路为主干,以通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干支相通、路路相连的交通网,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4、发展工业,促进农业发展。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工业,强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竞争力显著上升,形成较好的工业基础,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带动农业收入快速增长。目前,已有四川省天泰集团公司、香港翔宇集团在我镇安家落户。
三、建设工作的亮点 在我镇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造就了自己的亮点:“用别人的钱来办自己的事,用以后的钱来办现在的事”。企业垫资方先开发,引进企业带动城镇发展,两种方式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决定以我镇作为样板,成功了将在全地区推广。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镇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镇政府新迁,是新建小城镇,人口
较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地方财力薄弱,公益性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划区内的建设。
二、建筑风貌缺乏地方传统特色,在城镇建设中,存在火柴盒式等模式,尚未形成富有变化的天际、轮廓线。
三、有丰富的文化沉积,但大多数文物古迹已经无从查找,仅能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上来证明其曾经有过悠久的历史文化。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为了加快我镇特色集镇建设的步伐,对工程推进作如下打算:
1、夯实镇域基础设施。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牲畜交易市场、客运站。
2、加大亮化、绿化力度。
3、按“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要求改造镇域住户住房。
4、打造“宝州文化”、“驿站文化”。
观风海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交流材料(贰)(范文模版)
小城镇建设交流材料
超前规划 突出特色 集镇建设迈出新步伐
中共板桥镇委员会 板桥镇人民政府
(2012年8月)
板桥镇地处云南省旅游开发区和南昆铁路沿线经济开发区及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金三角”区位的叠加地带。区位优越,是罗平出入广西、贵州的主要通道,是省级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市级重点集镇和罗平南部“三乡一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交通运输和进出口商品物资集散地;交通便捷,是钟山、旧屋基、长底、板桥、黔西南州“三乡一镇一州”的客货车辆停靠点、中转站,是通往罗平多依河、小山峡和九龙瀑布4A级风景旅游区的交通要塞,已基本形成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旱码头”格局。距罗平县城22公里,辖区面积183平方公里,9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33个镇直单位,95个自然村,1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909人。镇区总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全镇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0亿元,有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一、立足镇情,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板桥镇强化“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把加快集镇建设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于1999年投资12万元委托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了
片区复合型”的结构形态初步形成,“商贸物流,山水园林集镇”功能逐步显现,集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2年投资50万元委托云南城镇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对板桥镇进行规划,定位为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全力打造以生姜、烤烟、油菜、辣椒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以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现代养殖业基地,以梨、桃、李、柿、核桃、花红、板栗为主的经济林果业种植基地,以粮食、烤烟、油菜、生姜、辣椒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工业、社会服务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努力建成西南最大的黄姜批发交易市场。
二、突出特色,将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板桥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按照“稳粮强烟,兴姜辣,壮油畜”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目前已形成了粮、烟、姜、辣、油、畜六大主导产业,其中,黄姜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板桥镇通过黄姜协会组织千家万户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有力推动了黄姜产业的健康发展,黄姜产业已成为板桥镇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招商引资的热点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亮点,全镇小黄姜交易量逐年攀升,2010年经营额达10亿元,辖区内长期从事黄姜运输的车辆上百,营销人员上千,从业人员上万,促进镇区内的物流、信息流,实现了黄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板桥镇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
钟山“三乡一镇”的辐射和对产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为“三乡一镇”一、二、三产业的集聚提供了成熟的吸纳载体,板桥镇已初步发展为“三乡一镇”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运输中枢、农副产品物资集散地。与此同时,东胜休闲文化广场和羊山烈士纪念园的建成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既完善了集镇功能,又提升中心集镇品位,为板桥增添了色彩。
四、抢抓机遇,将小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互为反哺 小集镇建设是一个投资规模较大,功能配套相对完善的一项综合性工程,板桥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树立“让别人发财、让自己发展”的意识,打破政府单一投资局限,克服等靠思想,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经营城镇的路子。一是积极协调,整合资源。通过开展土地“增减挂钩”筹资,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将节约的土地通过置换、用于房地产开发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以地生财,以财建镇”,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2003年引资1000万元新修了740米的江桥街西段,2010引资2亿元建设板桥新社区,目前已竣工通过验收;二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在规划建设中做到突出重点建设项目,突出城镇风貌,量力而行,不铺摊子,不盲目上项目;三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四是多渠道、多形式调动企业、老板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投资参与并支持小城镇建设,实现共建共享;五是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捆绑使用,确保各级各部门的项
责任制的落实。对商户门前的卫生,摊位绿化市场秩序等加强督查,对行动不力的单位和门店,责令限期整改。五是加大环境卫生督查力度。依照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每天早上城管中队检查卫生情况,记录入档,每月进行评比,进行奖罚,保证了街道的干净整洁。六是加大环境卫生治理投入,增设环卫设施,增聘环卫工人,并相应提高待遇,搞好街道和住宅区环境卫生,有效解决集镇“脏、乱、差”的问题。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使我镇集镇功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逐渐改观。
六、凝心聚力,以“十个一”标准推进集镇建设
2012年板桥镇被确定为“十个一”建设试点集镇,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个一”建设目标,不断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责任,攻坚克难,狠抓落实,认真部署开展建设工作。目前已具有一个完善的规划体系;已形成一个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支撑的黄姜特色支柱产业;已建有一个设计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农民服务中心;已建有一个能满足小城镇及周边居民生活需求的自来水厂;已建成板桥垃圾填埋场1个,可使用30年,垃圾收转运项目正在筹建中;已建有板桥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2所,中心卫生院1个及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投资300万元的示范性中心幼儿园正在建设中;已建有东胜文化休闲娱乐广场、羊山公园,投资200余万元改扩建小达山生态型休闲公园;已建成东胜农贸市场和江桥街以黄姜为主的农产品农贸市场;已投资2亿元建成一个集农民居
第四篇:XX乡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XX乡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乡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年初与县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做到目标明确,精心组织,层层落实,求真务实抓措施、抓管理、抓实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发展来年,现将2011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我们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摆在突出的位臵,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完善了建设领导机制。成立了由乡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协调、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查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至各相关部门,落实责任人,严格考核,并把相关任务列入村干部百分考核中,从而使各项任务都落到了实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小城镇建设管理网络以及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二)着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积蓄发展后劲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任务,全力以赴改善城镇环境。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2009年以来,郭川乡小城镇建设按照“1123”工程的工作思路即建设一条商业街;一个文化广场;两个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农贸综合市场);完善三个功能区(行政办公区、科教文卫区、居民住宅区)。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共拆除乡中学教职工宿舍楼30间、600平方米,原供销社门市部48间、1440平方米,乡兽医站6间90平方米,乡农机站服务部3间45平方米,农宅2户68平方米,共取土方16000余方,移动电杆6根。同时,结合金集至郭川通乡油路建设,拓宽改造寺下河桥至原乡食品站道路800米,规划商住综合二层楼96间1920平方米、乡文化站二层楼一幢338平方米、乡兽医站二层楼一幢120平方米,乡中学教职工宿舍楼一幢1800平方米。2009年底,商住综合楼全部竣工,商住户全部入住并已经营业,新建的兽医站和文化广场也已全部竣工,铺设街道彩砖7000平方米。2011年,安装路灯15盏,主街道两旁铺设彩砖600平方米,埋设涵管三道21米,二是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2010年,从3月中旬开始,对街道进行了绿化,栽植红叶绿120棵,雪松10棵,垂柳4棵。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配强城管队伍,2011年又新增1名城管队员,并将中小心小学及中学加入到了环境保护的行列,由乡中心小学及乡中学每周对街道进行一次大扫除;在加强街道清扫力度的同时对街道污染源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对乡街道商贩印发有关环境保护奖惩办法的通知,对不遵守规定的商贩进行惩罚,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街道的脏、乱、差的现象,使小城镇建设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三)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突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强乡建设。我乡借助有利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以苹果种植为主的果品种植业,为了促进果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拉长优化郭川乡果品产业链,在郭川乡郭川村(原食品站以上)以招商引资形式建设郭川乡果品综合市场一处。规划建设用地14亩,预计建设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130万元,拟建设期限5年,建成后,该市场将成为郭川乡综合型商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额将达到1.4亿元,解决剩余劳动力600人左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
(四)规范服务和管理,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郭川乡小城镇能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改革,敢于打破一切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束缚,运用市场手段,逐步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新机制新制度。一是以“机关作风年”建设为载体,以“三创一争”为抓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走“小政府、大实体、小政府、大服务”的路子,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二是规范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实行规划、征地、开发、出让、管理五统一,土地按不同地段确定出售价格,以增加小城镇的投入。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努力建设小城镇建设资金 “瓶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速度。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想方设法争取小城镇建设资金。二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和联系。最大限度的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筹措建设资金。三是采取宣传促动、行政协调、政策带动、农民自建、商户联建和投资者开发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效
(一)小城镇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小城镇的建设在为农业、乡镇企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增长。截止目前,全乡共争取到各类项目到位资金65万元,主要是乡、村道路建设资金,其中郭川乡寺背后-温家坡3.8公里,总投资30万元;郭川乡政府到温坡4公里,总投资35万元。在招商引资上,由天水新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招商引资形式独资开发建设,概算总投资1130万元,建成后,该市场将成为郭川乡综合型商品交易中 心,年交易额将达到1.4亿元,解决剩余劳动力600人左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拟建设期限三年,分三个阶段完成建设,目前第一阶段在南区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完工,在2011投资680万元的中区建设已经全部开工,预计年底全部完成建设。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明显增强。通道路的建设,全乡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群众出行;城乡自来水的普及率达100%,使全乡实现了饮水安全和自来水化;街道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美化了城镇环境;建立环境长效整治机制,使乡容乡貌焕然一新。新建广场和果品交易市场,实现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
1、建设功能齐全的小区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要加强小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3、公共绿化和小区绿化暂时不够达标。
4、环卫管理力度还需加大,缺乏标准的公厕。
四、今年打算:
1、严格执行郭川乡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集镇性能与职能,建立良好的城市形态。用地布局必须合理,功能分区一定要明确,对未来的集镇建设能够提供指导性作用,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于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对集镇建设的空间形态,用地布局,风貌特色作统一规划,使集镇建设充满艺术魅力,创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
2、强化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规划与布局,提高生产与生活水平。
3、改善集镇生活居住环境。一是提高绿化的覆盖率,大力开展种花植树活动,形成以居住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广场绿化为点缀的绿化格局。二是要加强环卫治理,不断加强领导和宣传的力度,强化组织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推行落实环境保护治理目标责任制,提高居民卫生意识,按规划设计的标准,逐步建设完善标准的公厕,保持街道的长期清洁卫生,达到美化、净化乡区环境,建立风貌独特、景致宜人的绿化系统。
4、按现代化集镇建设标准,正确处理好集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乡区结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诸多矛盾,保持集镇建设的连续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5、结合近年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将继续编制好有关小区的详细规划。
6、面对现实,展向未来,纵横相比,既做到量力而行又做到尽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7、今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科技兴旺,设施配套,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
第五篇:茶店乡特色小城镇交流材料多措并举建设生态
多措并举建设生态“小家园” 做活特色城镇“大文章”
—织金县茶店乡先锋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简介
根据安排,现将我乡半年以来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茶店乡基本情况简介
织金县茶店乡地处织金北部,距县城32公里,与大方、黔西隔六圭河相望,境内位臵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全乡共辖21个村146个村民组8326户33260人,政府所在地先锋村有9个村民组905户3420人。今年,根据省、地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决策和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决定把我乡先锋村作为特色小城镇全面建设打造。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是高密度宣传,造氛围。为了提高村民对特色小城镇的认识,我乡狠抓宣传发动,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氛围。举办生态家园、特色小城镇建设培训班,召开群众会培训20余次;组织到大方县雨冲乡、黄泥塘镇、本县熊家场乡等现场学习200余人次;张贴生态家园及特色小城镇标语60余条幅,发放宣传画300余幅,播放远教片、电影6场次;深入900余户农民家中,讲解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乡主要领导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其他相关领导和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到农户家中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给群众讲解政策,帮助协调资金,解决实际困难。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使村民深刻认识
1到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激发了村民建设特色小城镇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高起点规划,突特色。我乡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做强产业、体现内涵、融入文化”的要求,请县质监局、规划局等部门设计了茶店乡两线(大营线、沙桂线)四片(茶店片、大营片、海马片、沙桂片)六个示范点(先锋特色小城镇、大营苗族特色“五园新村”、安乐生态文明新村、红艳布依族特色古村寨、桂花生态移民新村、团结军民共建移民新村)共1500户进行规划改造。先锋特色小城镇作为全乡的重中之重全力打造,按照 “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设计要精、效益要显”的规划思路,行文制定《茶店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统一施工图纸、统一施工队伍、统一技术指导,真正实现房屋错落有致、功能布局合理、道路纵横规范、绿化美化达标、生活环境优美、文化场所亮丽、配套设施齐全、村镇管理有序的目标。
三是高强度建设,明方向。我乡从一开始就提出,建设茶店特色小城镇,要静下心来琢磨特色,把发展特色小城镇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专门抽调4个领导、12个乡村干部作为专业队伍专抓小城镇建设,明确工程进度时限,严格考核奖惩。目前在特色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建设完成了连接先锋村长26公里、上级投入383万元、乡财政投入50余万元的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道路硬化工程,配合交通部门实施3000多万元、长48.7公里的先锋至各村的通村油路网。二是投入80万元实施了先锋、上寨等6个村安全饮水工程。三是整合有关部门资金370万元建设文化站、客运站和6000余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四是投资30万元安装先锋路灯,建设绿化带;五是加大“整脏治乱”力度,每月出资8000元招聘城管员、保洁员对街道环境进行日常保洁整治,营造舒适亮丽的环境。
四是高标准改造,分类建。茶店特色小城镇今年实施的905户房屋按照结构分类改造:砖混结构620户(含新建),建筑质量好,地理位臵恰当,且风貌与村落规划和谐,给予保留,进行“黔西北民居”特色改造,部分按农家乐风格布局;砖瓦、木瓦结构房210户,在保留原风格基础上进行颜色调配和风貌改造;土石草结构危房75户,因灾损毁、建筑质量差,或妨碍交通等,进行拆除重建。先锋小城镇今年实施的905户,我们将争取全国工商联和各级有关资金700余万元、财政贴息贷款1000余万元进行改造。现已启动建设843户,其中已完工304户,正在提尖盖瓦65户,砌墙体214户。另中央投入易地移民扶贫搬迁专项资金410万元、县乡匹配和群众自筹700余万元、建设长640米、安臵166户820人的大街房屋建设,也全面按照黔西北风格标准规划,在统一紧张施工。
五是高效率服务,助发展。为了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我乡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绿色经济。目前,我们着力打造“五朵金花”万亩示范基地,发展金银花5000亩、烤烟4500亩,朝天椒1000亩、经果林5300亩、反季节大棚蔬菜100亩,建成后,将实现产值6000万元以上、确保覆盖小城镇
人均收入净增加2000元以上。
三、工作亮点及经验体会
茶店小城镇建设的工作亮点及经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茶店乡先锋村着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
二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抓好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抓好空间均衡布局,建设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是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丰富小城镇文化内涵,拓展建设领域,提升小城镇品位。着力把先锋打造成文化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精品小城镇,努力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我们在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感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户贷款难、户与户之间由于经济收入有差距、造成建设发展不平衡,对固有房屋在体现特色和指导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们将努力克难攻坚,制定强有力工作措施,用机制激励,推动茶店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实行量化考核、加快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先锋特色小城镇的打造任务。
(一)强化统一标准 为强力打造先锋特色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风格”,要求所有房屋必须按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通用图集标准实施,并制定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要求房屋色调、格调统一。在黔西北民居建设过程中,及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乡干部和施工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坚持质量跟踪监督,确保建设风格和建设质量。
(二)强化特色效果 先锋村特色小城镇紧密结合茶店作为布依、苗、彝族乡的实际,要求所建房屋必须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明确房屋控制引导小组,对新建房屋加大巡查和控制引导力度,所建房屋必须根据户型选择合适的图集。
(三)强化示范带动 在建设过程始终坚持由易到难,先进带后进、干部带群众、少数带多数、以点带面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让农户切实感受因黔西北民居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效益,带动农户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
(四)强化利益导向 凡房屋按黔西北民居风格修建完工通过验收的农户,均可享受按程序免费办理土地使用证、并可享受政府贴息两年的贷款,针对不同时段修建完工的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分别发放500元-100元不等的奖励、同时统一发放外墙砖、刺激农户建设的积极性。
(杨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