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镜泊乡小城镇建设规划(修改)
镜泊乡小城镇建设远景规划
中共镜泊乡委员会
镜泊乡人民政府
2010年9月1日
镜泊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宁安市西南边陲,位于牡丹江流域的上游,全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名胜区镜泊湖的南端,G11国道贯穿全境、以此地连接黑吉两省,途经此地的牡吉旅游铁路专线即将开工建设,使该地成为镜泊湖、绥芬河、亚布力—长白山旅游热线的中转站。
辖区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80米,素有高山堰塞第一乡之称,同时又有宁安唯一省级生态乡之美誉。辖区内共有17个行政村,30个自然屯,1个省直企业、1个牡直企业和东林局所属7个国有林场,总人口31872人,耕地总面积151000亩。境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品质良好,森林覆盖率85.4%,活立木蓄积量682800立方米;茂密的森林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榛蘑、元蘑、蕨菜等天然绿色食品,年采集量在千吨以上;同时又有国家珍贵的黑熊、野猪、狍子等野生保护动物;镜泊湖水产养殖场19万亩养殖区域养殖的胖头鱼、红尾鱼等名贵鱼种已经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年产量50万公 1
斤;肥沃的土地盛产绿色水稻和优质大豆。
200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5亿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20元,同比增长18%;粮食总产
2.49万吨,同比增长18%。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33%,畜牧业产值实现5000万元,同比增长26%。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达到5000人,实现收入1600多万元。
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方针,结合制定镜泊乡十二五发展规划,抢抓宁安市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机遇,乡党委、政府经过立足乡情,深入踏查、论证,谋划形成了镜泊乡以打造开发突出旅游休闲、彰显生态、最佳宜居为特色的温泉小镇、宜居小镇、风情小镇、沿湖小镇四大板块为中心区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温泉小镇建设构想
小镇选址围绕镜泊乡后渔村地热区域为中心,以后渔村为依托,东起江山娇林场山脊,南至镜泊村,西至西湖岫子湖边,北邻G11国道,辐射后渔村、南湖大坝、水产养殖场、江山娇林场等区域,属半山区地带。
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日可容纳和接待5000人。借助该区域优美的湖光山色和蕴藏储量丰富的地热资源,辟建温泉休闲会所、水上体育集训中心、亲水乐园、冰雪世界、室内
健身会馆、湖鱼鲜品一条街、葡萄采摘园、薰衣草芳香产业园、南湖码头、商业服务区,以及开发景观地产、度假酒店等项目,形成以温泉疗养、山水景观、红色纪念、历史遗迹、森林氧吧、冬捕体验、运动健身、果蔬采摘、湖鱼品尝等为内容,集温泉休闲、旅游观光、康体运动、生态度假等主题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度假天堂。
同时,该小镇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区域紧邻G11国道镜泊乡互通区、国道辅路贯穿小镇、即将开工建设的牡丹江——二道白河旅游铁路专线镜泊湖南站选址于小镇北侧,三条交通线路的建成使小镇名副其实成为了长白山——镜泊湖、亚布力旅游线路的交通节点,也为小镇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宜居小镇建设构想
该小镇选址以镜泊乡政府所在地镜泊村为中心,辐射后渔、松乙桥、永丰村等3个村屯,所辖农户1459户、人口10224人,耕地面积17445亩。
规划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通过兴建可容纳1000—1200户、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的住宅区、娱乐休闲区、配套公益事业区、商业服务区、小型工业加工区、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区等,配套水、电、路、绿地、灯光等附属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中心体系及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建成镜泊乡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中心,打造宜居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小镇建成后,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周边村屯居民和返乡务工人员入住小镇中来,实现村屯社区化、土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产加销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同时,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小镇建成后可接纳外村居民入住,所腾出的宅基地面积可进行综合利用或复耕,也可置换土地开发建设湖景别墅,吸引外来居民购买和居住,打造成宜居的山水小镇。
——风情小镇建设构想
该小镇选址位于镜泊乡复兴村,辐射楼上屯、曙光屯等2个村屯,所辖农户451户、人口1396人,耕地面积8040亩。
规划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依托该区域的山水景观和已经勘探查明的地热资源,建设别具浓郁欧洲风情为主调的观光休闲胜地,开发建设温泉度假村、欧式别墅、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充分开发利用温泉资源,应用于温室农业园区项目,形成集温泉疗养、旅游观光、欧洲风情体验等主题于一体的休闲乐园、宜居田园、生态家园,打造欧洲风情游和农业观光游产业品牌。
——沿湖小镇建设构想
该小镇选址位于镜泊乡湖西村,地处镜泊南湖西岸,辐射东大泡、江北、北石等3个行政村、5个自然屯,所辖农户76
1户、人口5697人,耕地面积30645亩。
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围绕沿湖优势,发展湖岸经济,在已有葫芦湾度假村的基地上,开发建设滑雪场、培训中心、湖景地产、山水探险、娱乐休闲区、商业服务区等项目,配套水、电、路、绿地、灯光等附属设施。通过滑雪场等冰雪项目的建设,丰富镜泊湖景区项目内容,增加冬季旅游卖点,使游客在此夏可戏水,冬可玩雪,从而吸引旅游者在此驻足。同时,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以鱼肉馅水饺、山野菜、粘豆包、粘玉米、大煎饼、红尾鱼等为代表的地产绿色食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生产规模,打造开发集自然风光、休闲垂钓、湖鱼鲜品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形成彰显镜泊乡生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篇:镜泊乡卫生院2011年计划
镜泊乡卫生院2011年“5.15”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活动
工 作 总 结
根据宁安市疾控中心关于“5.15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的通知要求,围绕“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主题,广泛深入地进行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宣传,现将宣传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绩显著。
宁安市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的工作人员亲自到镜泊乡中心小学开展碘缺乏病健康教育讲座,现场为小学生检查身体,检查出患有大粗脖的学生5名,高年级学生还参加了碘缺乏知识答卷,通过此次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活动广大师生对碘缺乏病的防治知识有所了解和提高,学生碘缺乏防治知识知晓率达100%。二.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宣传实效。
在村医例会上,我们给全体村医进行了一次碘缺乏病的培训,并布置了有关宣传要求。我院还利用板报和宣传图向就医患者宣传预防碘缺乏病的基本常识,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并走村入户到镜泊村为居民宣传预防碘缺乏病知识,宣传食用合格碘盐的意义,让更多的居民掌握科学、适量的补碘方法,并做了调查问卷。三.实施督查阶段。
我们准备组织人员下村进行摸底,调查村医的宣传力度。
我院将以“5.15”碘缺乏防治宣传日活动为契机,持续做好预防碘缺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的卫生防病意识,为我乡消除各种地方病危害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镜泊乡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汇报
镜泊乡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和新办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通知精神,根据方案的要求,我们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社区建设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民意反馈
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真实的表达农民的意愿,我们采取多样随机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调查梳理,大多数人对合村并居十分赞同,少数人还心存顾虑。
一是下发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办法,全乡共下发了170份调查问卷,范围涉及17个村屯,调查对象有村干部、土地规模经营大户、个体经营业户、小农经营户、困难户等群体。经统计梳理之后,对合村并居赞同的有162人,占被调查人的95%;不认同的有8人,占被调查人的5 %;同意合村并居后土地流转的有 53人,占被调查人的31%;不同意土地流转的有 117人,占被调查人的68%。认为农民生产生活半径2公里为宜的45人,占被调查人的26%;认为3公里为宜的56人,占被调查人的32%;认为4公里为宜的39人,占被调查人的22%;认为5公里为宜的20人,占被调查人的11%。农民对农村社区新住宅面积有附属设施要求的有170人,占被调查人的100%;对原住宅搬迁参照城镇动
拆政策接受的有162人,占被调查人的95%;不同意的有8人,占被调查人的5%;被调查者全部认为新建社区必须有学校、卫生医疗机构、文化设施、供排水、供暖等服务功能;对原宅基地由政府处置同意的有162人,占被调查人的95%;不同意的有8人,占被调查人的5%。愿意继续经营自己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16人,占被调查人的68%;愿意受雇于土地经营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有47人,占被调查人的27%;希望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有7人,占被调查人的4%。在能源、蔬菜、副食品、供水等方面支出平均计算是7780元,占年收入的27%。
二是召开座谈会。全乡以片为单位,召集村干部进行座谈,通过座谈,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合村并居从长远看确实是件好事,大家一致赞同合村并居。但要科学制定方案,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
二、主要问题
通过认真的调查梳理,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村并居后农民远离自己的土地,将来如何经营的问题;二是土地流转后,富余人员就业问题;三是合村并居后农民生产的农机具怎么办,生产资料以及粮食如何堆放管理;四是房屋怎么评估,新建房屋和旧房是否有区别。五是个别钉子户的如何工作问题。
三、建议和意见
1、合村并居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被合并的村农民进住社区后,应成立区委会,由区委会管理社区的日常事务,区委会成立党总支,负责党建工作。区委会以合并村为单位下设居委会和党支部,负责原迁入村居民管理。区委会主任由党委考核任命,并纳入公务化管理。居委会主任及其成员由原迁入村的三职干部担任,在换届之前待遇不变。
2、合村并居后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合村并居后社区环境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所以所有合并过来村的转移支付应该集中到区委会统一安排使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护支出费用由区委会负责。
3、合村并居后两补资金使用。两补资金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粮食生产安全,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合村并居后土地收入还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保障,建议继续按照现行的政策发放到农民手中。
4、合村并居后村干部的安置问题。建立社区后,原村干部到居委会任职,管理自己村迁入社区里的居民,工资由区委会承担,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合村并居村干部失去职务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到届后可参照城镇社区管理办法和选举办法,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这样原村干部即得到妥善的安置,又能使社区建设得到平稳的过渡。
5、村民反映的焦点问题。合村并居后,农民的土地可
根据本人的意愿,采取独立经营、联合经营、集体经营或流转经营的方式,尽量引导集约化生产,减少种地成本和生产的不便。合村并居后,应建设和规划出农民放置生产资料和粮食的厂房,集中管理,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6、强镇扩权的建议。一是统一领导权。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原则,将市级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一律下放给乡镇管理,增强乡镇统筹能力,以维护乡政府决策的严肃性。二是统一规划权。乡政府应有权对自己辖区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打破林业地方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的僵硬局面,从而实现科学有序发展。三是简单的行政审批权。项目建设涉及的规划定点、建设许可、质量监督等审批事项,相关主管部门应下放或委托乡镇负责。同时应赋予乡镇政府婚姻登记权、零星树木采伐审批权,沙石料场的审批监督等权力。四是行政执法权。按照依法行政、权责一致原则,适当下放执法权,从而实现权责的有机统一。五是财政体制放活权。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强镇扩权,乡镇职能范围扩大、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在保证人员经费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向乡镇倾斜力度,为乡镇发展预留空间,激活乡镇发展积极性。
四、方案构想
根据镜泊乡的实际情况,本着“尊重民意、科学定位、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镜泊乡建设生态旅游乡镇的整体规
划,我们提出合村并居与旅游小镇建设合二为一,三镇并举的方案构想。
——温泉小镇建设构想
该小镇选址以镜泊乡政府所在地镜泊村为中心,辐射后渔、松乙桥、永丰村等3个村屯,所辖农户1459户、人口10224人,耕地面积17445亩。规划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通过兴建可容纳1000—1200户、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的住宅区、娱乐休闲区、配套公益事业区、商业服务区、小型工业加工区、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区等,配套水、电、路、绿地、灯光等附属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中心体系及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建成镜泊乡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中心,打造宜居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北欧风情小镇建设构想
该小镇选址位于镜泊乡复兴村,辐射楼上屯、曙光屯等2个村屯,所辖农户451户、人口1396人,耕地面积8040亩。规划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依托该区域的山水景观和已经勘探查明的地热资源,建设别具浓郁欧洲风情为主调的观光休闲胜地,打造欧洲风情游和农业观光游产业品牌。
——沿湖小镇建设构想
该小镇选址位于镜泊乡湖西村,地处镜泊南湖西岸,辐射东大泡、江北、北石等3个行政村、5个自然屯,所辖农户761户、人口5697人,耕地面积30645亩。规划建设面
积2平方公里。重点围绕沿湖优势,发展湖岸经济,在已有葫芦湾度假村的基地上,开发建设滑雪场、培训中心、湖景地产、山水探险、娱乐休闲区、商业服务区等项目,配套水、电、路、绿地、灯光等附属设施,形成彰显镜泊乡生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学院:专业:姓名:完成时间: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任务严峻,尤其是在我国广为众多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更是被推上了国家发展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做好小城镇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小城镇的设计规划工作,熟知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并注意防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必不可少,尽量使规划合理高效是我们规划工作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 小城镇概述 镇域居民点体系 小城镇用地分类 正文:
一、世界城镇化
1.1发展的阶段性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世界的城镇化在此阶段岳经理了一百年,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
(2)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成熟阶段。
1.2城市化水平的峰值
我国2000年左右,每年城市化率以1.2-1.4%增长,高出正常增长水平(正常增长水平为0.6-0.8%)。日本1946-1973年,城市化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0.93%。
城市化水平峰值的确定: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他们的发展水平,如北欧国家、美国等,有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预测,要根据其国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3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的城镇化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其发展的高峰期,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2)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地位更加突出。
(3)多级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4)城市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5)城市治理要法制化、透明化。
1.4世界城市化经验
从规划来说,要有好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规划要可调整,要有弹性,在实际执行时若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更改;规划要走法定程序,树立其权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管线等。
二、小城镇概述
2.1 聚落
(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2)小城镇有建制镇和城关镇,现在有了集镇和村的规划标准,城关镇的规划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
(3)城镇化与工业化
在发达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有的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如印度,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的管理都不够,致使出现了许多人口问题;有的国家出现滞后城市化,如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因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致使城市化的发展缓慢,出现了城乡二元化;一些发达国家因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问题过早的出现,导致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城中人口纷纷外迁,形成了“空心城”,如美国。
2.2我国的城镇化
2.2.1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1)城镇化迅速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增长达到0.93%;
(2)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提高;
(3)城市中的各种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1m²,比1998年增长了20m²;
(4)城乡一体化正在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有对立到融合,一直到现在正努力发展为互动平等。
2.2.2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
(2)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完善;
(3)城镇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地区人口承载力强,相较于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部地区经济塌陷;
(4)城市发展较粗放,不能使各种资源和设施的利用达到最佳,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
三、镇域居民点体系
3.1 镇域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镇区和村庄的发展条件,预测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2)镇域统筹发展;
(3)划定镇域的空间管制分区,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4)确定居民点的规模、等级,对其发展进行定位;
(5)根据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原则,统筹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
(6)确定镇域主要的道路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做好防灾减灾抗震工作。
3.2 镇区和村庄分级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镇区>5000030001-510001-30000<=10000
村庄>30001001-3000601-1000<=600
3.3人口预测
3.3.1 人口分类
(1)常住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住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2)通勤人口:就业、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人口。
(3)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等的人口。
3.3.2 人口计算
Q=Qo(1+k)n+pQo:常住人口k:自然增长率p:机械增长数
3.4 居民点的选择与布局
3.4.1 中心村的选择
(1)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备;
(2)有能力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3)区位交通条件好,在镇域内布局合理。
3.4.2 迁并村庄
(1)位于城镇近郊区(离城镇非常近的村庄人口算入镇区人口);
(2)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难以治理的;
(3)人口少,生活环境较差,人均耕地少的;
(4)用水严重短缺,水质不达标的;
(5)地方病发病率高;
(6)大型的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
(7)国家有重大的设施、项目而确定要搬迁的。
3.4.3 空间管制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四、小城镇用地分类
4.1 居住用地 R
镇的居住用地为R1、R2,城市的居住用地分四类
4.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C1:行政管理用地,如镇政府、派出所;
C2:教育机构用地;
C3:文体科技用地,如体育场、图书馆、展览馆;
C4:医疗保健用地;
C5:商业金融用地;
C6:集贸市场;
C7:社会保障用地,如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4.3 生产设施用地 M
M1:一类工业用地,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M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的工业用地;
M3: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污染,易燃易爆的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4.4 仓储用地 W
W1: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W2:存放危险物品的仓储用地
4.5 对外交通用地 T
T1:公路交通用地;
T2:其他交通用地
4.6 道路广场用地 S
S1:>=6m的各种道路;
S2:公共活动广场
4.7 工程设施用地 U
U1:公共工程用地,如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的用地;
U2:环卫设施用地,如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等的用地;
U3:防灾设施用地,如消防用地等
4.8 绿地 G
G1:公共绿地G2:防护绿地
4.9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E1:水域、河流、池塘用地;
E2:农林用地,如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地;
E3:牧草地;
E4:保护区;
E5:有历史意义的墓地;
E6:未利用地;
E7: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
五、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
5.1建设用地规划
5.1.1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一般镇
居住用地28-38%33-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20%10-18%
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
公共绿地8-12%6-10%
合计64-84%65-85%
5.1.2 建设标准
(1)确定地块的容积率;
(2)确定建筑高度;
(3)确定建筑密度;
(4)绿地率:建设区内的绿地所占的比例;
(5)公共设施配套;
(6)交通出入口的方位;
(7)停车的泊位问题;
(8)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9)建筑间距和建筑风格
5.2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应选在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地方,并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分布在常年大气污染罪的的地方,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与生产劳动的地点接近,但不受其影响,在山地丘陵区要注意其朝向。
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绿地规划
6.1.1 绿地规划的要求
(1)点、线、面相结合,与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相协调;
(2)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的利用洼地、坡地等劣地进行绿化;
(3)合理选择配置绿化树种,低投入高效率。
6.1.2 绿地规划的布局
(1)点线面相结合;(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3)绿化与水面相结合。
6.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满足镇域居民规划区内生产生活的要求,并要保留余地,根据城镇的条件、规模和性质进行差异性配置;高中及职中以上的学校、综合性医院、百货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立足于镇域发展的需要。
6.2.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在人口较稠密的区域,集中成片形成镇区中心;
(2)既服务于城镇居民,同时考虑服务辐射区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并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衔接;
(3)公共建筑应体现地域特色;
(4)教育机构、医疗保健、集贸市场、社会保障用地外的用地宜进行集中布置;
(5)教育、科技机构与文化体育场馆结合布置;
(6)学校用的应选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不危及学生安全 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必须>300m,主要出入口应有标志,不应直接开向主干路;
(7)商业、金融等性质相似的设施可集中设在城市中心,临近出入口,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七、道路用地
7.1 道路分级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车速403020—
道路红线24-3616-2410-146-8
车行道宽14-2410-146-73.5
每侧人行道宽4-63-50-3—
道路间距>=500250-500120-30060-150
特大、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
7.2 道路系统
1.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1)铁路:铁路站应分布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最好是相离或相切,并将客货站布在同侧,客站接近居住区,货站接近工业区;当不可避免必须穿过城镇时,要配置对应功能区。
(2)公路:沿城镇一侧发展。
(3)汽车站:客运站设一个,设在城镇边上交通便利的地方,交叉口不宜超过4-5条。
2.地形地质条件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小城镇主干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线。先确定主干路,主干路要尽量保持平顺。
3.其他要求
道路走向要尽量引进夏季风;沿江地区一侧道路敞开,形成景观效应,并布置一些垂直于岸线的道路;主干路与冬季风主导风向垂直。
八、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
8.1 工业用地
8.1.1 工业用地自身的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七级以上的地震区,避开洪水淹没区,地基应高于最高水位的0.5m以上。
8.1.2 小城镇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1)应尽量减小城镇中工业用地对其他用地的干扰;
(2)避免工业排放对小城镇的影响;
(3)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
8.2 仓储用地
8.2.1 仓储用地的分类
仓储用地可以分为为本镇服务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仓储用地、中转储备的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农产品仓储用地四类。
8.2.2仓储用地的选址
仓储用地要选在地形平坦,地势较高,有排水能力的地区,在布局时要采用集中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方式,仓储用地要接近货物来源,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仓储用地要远离居住地,保证安全。
第五篇: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
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
**镇位于**市东郊,距****机场25公里,京沪高铁**站、**、连**速公路出口6公里,206、310国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不牢河、屯头河横贯全镇。全镇总面积66.1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镇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千强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名典型镇、**省文明镇、**省新型示范小城镇,连续三年荣获**市十强镇。
近年来,**镇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活力**、诚信**、和谐**、生态**”的奋斗目标,在贾汪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贾汪区住建局协调配合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和力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人口聚集,推进小区开发,提高环境质量,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注重生态建设的连续性、实施项目的整体性、推进措施的配套性、工作落实的超前性和组织动员的群众性,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起点规划,实现镇域发展科学性。
乡镇规划的先行者。1996年,**镇委托**省村镇规划设计院、**师范大学编制了村镇建设规划,制订了较高水准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经省建设厅批准实施。按照“围绕中心,促进发展,生活内聚,生产外延”的原则,将镇区划分为教育区、住宅区、行政区、商贸区和工业区五大板块。十年来,该**镇历任党委、政府均一以贯之,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推进建设,不随意更改规划内容,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区住建局积极加强对**镇规划办的支持力度,即使协调解决规划建设与调整方面的问题,把好规划执行关。在村镇建设方面,主动上门服务,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指导**镇建筑、工程、道路绿化、道路建设改造等工作。因此,全镇的规划执行得到了省建设厅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适时调整城镇规划。2006年,**镇委托**市环保服务中心编制了《**镇环境总体规划》,并经区政府批准实施。2009年,再次委托浙江大学进行新一轮的总体规划和镇区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修编,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功能,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谋划发展新空间。**镇积极利用省建设厅对重点中心镇的政策扶持,投资80万元邀请省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对镇区206国道西侧2000余亩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中心镇下一步的发展做好规划引领,奠定发展基础。目前该规划已经完成初稿,进入第二轮编审,将于近期完成区域整体规划。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为全面改善镇区环境,镇党委政府果断关闭了辖区12条水泥立窑生产线、31家砖瓦厂和2家小造纸。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抓好双楼港物流园区建设,全力建设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区(B型),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功能区。结合**市最大的生态湿地工程--11万亩潘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塌陷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再造、高端经济商住圈三步走,打造集观光度假、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该湿地建设将为全镇乃至全市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坚实基础。大力繁荣商贸业,加快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新建6000平方米超级市场,全面提升商业街品位,打造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商档商业街,壮大了镇区商贸服务业。
狠抓生态示范工程。大力抓好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示范单位,以先进带后进促快进,推动生态创建工作滚动向前发展,截至目前,**镇已建成了4个省级生态村,19个市级生态村,1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市级绿色学校,2个**市魅力乡村。区住建局为我镇积极积极给予中心镇创建政策的支持,争取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项目。生态创建工作极大促进了**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不老河**段地表水常年达到国家Ⅲ类水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2010年优良天气数量达到337天,环境噪声质量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注重打造绿色食品基地,通过鼓励秸秆还田、施农家土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等举措,不断提升农业无害化、低害化水平。提高沿运河程楼、湖里、瓦庄、解台等村的万亩优质稻麦品质,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形成3000亩产值超亿元的蔬菜园区;结合潘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3000亩休闲观光渔业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五、大力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高品位建设村民社区,加强社区管理,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村庄合并搬迁、采煤塌陷地治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镇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办法,统筹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和“双置换”运作相结合,先后建成了民主苑、花苑、锦城、翡翠园、民和园、颐和园、建平、瓦庄、永固等20余处70余万平方米居民小区,不但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而且加快了居民向镇区集中,实现镇区面积和人口的“双扩张”,大大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为环境污染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住建局近几年来,加强对我镇村庄环境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享受争取政策项目10个。包括污水治理、垃圾中转站、环境综合治理等。共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约220万元。同时我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投资7000万元建成日处理污水2.5万吨的**镇城市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处理集管网28公里,实现汇水面积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万人,企业100余家,目前该企业日均处理污水15000余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投资110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120吨的**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同时出台《**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确定各村为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建立日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制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平稳运行。
积极实施暖气、天然气、污水、雨水管网铺设,努力实现镇区供暖、供气、雨污分流全覆盖。投资1500万元建成**镇建平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污泥处理生产线,借助科学环保的焚烧处理技术和污泥焚烧处置设施,利用污泥发电供热,为污泥污染治理划上完整的句号,可满足全市城区污泥处置的要求,也使**镇在苏北率先实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泥科学治理。同时对医疗污水用单独的防渗池贮存,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医疗固废物进行统一收集后转运到**市医疗废弃物处理站,做到及时收集、科学处理。
积极实施新能源进村入户工程。大力推进秸秆“沼化、气化、固化、电化”以及“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和农村改厕工程。各类新型能源的利用既改变了农民世代以柴草为薪的生活习惯,同时,沼气厌氧发酵后的残留物,又可用于基肥、追肥、叶面喷施、浸种剂等,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力,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增产。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村级秸秆气化站8个,实施“一池三改”5000余户,年提供8000余吨优质有机肥料,部分农户还形成了“猪——沼——粮(果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卫生厕所入户、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的生态发展良性循环。
四、狠抓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
打造绿色景观大道。**镇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生态镇创建的突破口,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原则,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城镇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实施虎山口山体公园和206国道**段11公里高标准绿化提升工程,完成各类绿化17.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28盏,铺设沿线排水沟、改造增设雨水管网13公里,铺设高标准混凝土路面2.6万平方米,打造成“一点一景、一季一景”的生态景观大道。
实施旧道路绿化改造。为提升绿化品位,营造优美环境,重点实施商业街、吴中路、文化路、华建路、建湖路等道路绿化,绿化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共栽植香樟、紫薇、红叶石楠等乔木和灌木17万株,草坪2万多平方米,铺设柏油和混凝土路面4.07万平方米,人行道8200平方米,栽植路灯102盏。
鼓励生态林带建设。为确保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将任务层层分解,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先干后补,以奖代补,鼓励企业、村建设生态景观。企业栽植以景观树种为主,村内栽植以树木或花、灌、草间植,减少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有毒气体,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生态保护与绿化美化为一体的绿地。各类生态园林的建设也使全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