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一魏晋以来
材料一魏晋以来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证、真才实学的人,都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进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问:上述材料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问:概括指出上述选关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1.初期弥补了察举制的不足为选拔人才提供便利
2.随着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
材料二科举制影响
好处是:
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
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篇:一学期以来
一学期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扎实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努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将本学期以来,具体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结与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是教研室工作最为繁忙的一学期,也是教研室在立足现实,寻求突破,不断学习,反思提高的一学期。几项重点工作:
(一)组织以“高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本学期的所有学科开展的教研活动,都紧紧围绕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来进行。一是学期初,中心校研究确定了本学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教研室由此制定下发了《方城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达标实施方案》、《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等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从中心校到完小学校,层层召开教研会议进行贯彻落实;二是教研室积极开展了两轮通研教材、四轮集体备课、五学科的镇级优质课评选以及外出学习汇报等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为教师提供课堂观摩,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三是以《教研信息》的形式,选编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新理论,新理念,指导教师学习高效课堂的有关理论。对于精选的相关材料,教研室、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探讨。鼓励教师个人自学,写好学习记录、学习体会。组织理论测试,将测试成绩纳入教师量化评估。在理论的层面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四是组织优秀课堂、论文、案例、反思以及课件等评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让教师相互展示交流、相互促进,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五是学期末,组织达标小组对课堂教学进行达标验收。这些措施的实行,推动了我校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月份,我校选拔的5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县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语文、英语学科获得一等奖,数学、品德、科学学科获得二等奖,并且英语学科的张继芳老师获得了英语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可以说成绩优异。5月份,在上冶、费城、田庄、方城四乡镇分片联研活动中,我校的课堂教学展示,同样受到领导的肯定和教师的赞扬,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二)开展以教学检查视导为主的教学常规督查活动,增加现场指导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本学期,在外出学习繁多,事务繁杂的情况下,教研室仍然先后组织了四轮次的教学常规检查,对教师的作业批改、备课、辅导、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检查指导。每次检查后,组织教干教师进行现场交流反馈,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通报,督促学校进行整改提高。5月21日,教研室共分为三个听课组,历时10天,对全镇六处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听评,并与每位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6月21日,组织了期末教学管理综合督导评估,对教师常规、学生作业、学校教学管理分别进行了综合评价。各校教研工作重视度进一步增强,管理的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三)组织以教学调研为主的教学质量检测活动,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意识。5月份,由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命题,教研室组织了一轮质量调研活动。通过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查找我校教学方面的问题,组织召开了学区校长、主任分析会议,各校层层召开了教学质量分析会,学校教师的思想得到一定的转变。6月中旬,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为各年级各学科模拟出题各2套,为教师组织期末复习复习提供服务。并在组织各种教研活动时,与教师积极探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再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管理贯彻“课课清、日日清,单元清”的思路,重点抓好学生作业、单元检测的规范管理,质量管理。从而从不同方面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积极参与各级教研培训活动,重视学习成果总结与落实。本学期省市县级教研培训活动繁多,教研室严格按照《方城小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人员认真学习,精心总结,重视落实,努力做到“学得回来,落实得下去。”3月25日—4月1日,全市小学星级教研室主任,到上海参加全国小学教研工作创新与发展会议;5月份,到北京参加全国名师课堂教学与名校管理经验座谈会;4月7日—9日,到临沂参加全市小学高效课堂经验交流会,三次综合性培训学习,教研室都形成书面学习汇报总结,在及时上报各级主管教研部门的同时,通过教研专题会议的形式,及时传达给全体教干教师。4月初,教研室选派语文、数学青年教师到徐州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数学研讨会、全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论坛等活动;教研员还分别参加了科学、品德教研员培训会、英语基本功大赛等活动;5月份,参加了全省解决问题数学研讨会、数学教研员培训会。另外,4月中旬,我校先后组织80余名教师观摩了全县优质课评选展示活动。每次培训结束,教研员都通过组织报告会、研讨课等形式,对所学内容向全体教师汇报;外出教师要进行外出学习展示,向全体教干教师汇报、组织示范学习,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教师在参与中研讨,在研讨中提高。
(五)强化课题的规范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的水平。本学期,教科室制定了《教科研管理制度》等文件制度,并于3月份,6月份先后召开了教科研专题会议、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对教干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解决教师在课题研究,课题管理、课题结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解除了教干教师对课题的畏难情结,使我校的科研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5月份,我校有1项市级课题、2项县级课题顺利结题,填补了方城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空白。今年,我校有5项县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得到立项,教科研工作开始走向正规。
(六)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本学期,教研室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语文开展以阅读、诵诗为主的手抄报、诗配画等实践活动;数学开设了数学综合实践作业,如数学周记、手抄报等实践性作业;英语开展了英语书写、英语手抄报等比赛活动。另外,还开展了“感悟四季、走进传统、感受母恩”等第二课堂活动。3月初,我校组织参加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我校有5名学生获奖;4月份,组织了英语书写比赛活动;5月底,举行了全镇优秀手抄报、诗配画评选活动;6月份,组织了全镇科学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比赛活动。自2009年9月份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级综合实践活动竞赛,先后有近70名学生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七)教研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相互协作,努力提高教研管理能力。本学期,教研室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临沂市星级教研室评定标准》、积极落实《山东省关于加强教研工作的意见》、《费县乡镇教研室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发展。严格落实了教研员听评课制度、教学跟踪指导制度、专业发展规划要求。一学期以来,教研员听评课人均近80节,参与组织教研活动人均6次,外出学习人均2次,真正落实了教研员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管理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各教研员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影响着全体教师。他们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精心筹备,全身心投入,在每一次的检查评估中,客观公正,严格要求,可以说是工作扎实,思想踏实。各学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能够想到一起来,做到一块去。教研员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使得教研管理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八)教研室的其他工作: 1、1月20日—1月26日,组织全镇科学、数学仪器建账工作;
2、教材、教辅、报刊、教参、教案的征订、发放工作; 3、3月份,教师继续教育信息输入工作、1-6年级学生学籍核对工作; 4、3月份,1-6年级学生体育、卫生信息输入、上传工作。
5、各种教学资料的印刷工作等。
本文来自: 中
科
软
件
园
(
第三篇: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
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
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背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这些独领风骚的魏晋士人,以他们的特有的况味,为后人所敬仰和研究。就书法而言,没有“魏晋风度”,便没有名垂千秋的钟、王的书法成就。
我们知道,所谓魏晋风度,它是魏晋士人自由精神的释放,个性与灵感的喷发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魏晋风度中,最主要的是人作为主体意识的凸现。所谓对自然的鉴赏,“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其实就是摆脱前人的困缚,直接到大自然之中,获得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作为人精神世界的外延——书法艺术,也必将在不自觉之中,蕴带此种意识,使书法不再只是“犹可记文”的记事字形,或字形优美的方法,而是上升到一种只属于书法家自身表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正因为魏晋士人的“风度”,才出现魏晋时期书家辈出的局面,书体不再被传统汉隶所禁锢,而逐渐从实用流便发展到表现书家的个性情感,从传统的篆隶迅速演变出真、行、草书,形成众体兼备、同登书坛舞台的局面。在众书家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到东晋王羲之的出现,魏晋书法真正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魏晋书风的成因,还在于此时书家在书法理论上的突破。魏晋开始,对“书”进行文化艺术意义上的欣赏与品评,渐在士人间形成风气,且对书的论述文章也每每有见,虽然其主要内容围绕着“体象”和书法品评展开,但其深层核心乃是将“书”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行为,富涵着作为文化人对这种惟己拥有的生命形式的精神感受。下面摘录几段关于“书”的解说:
操笔傲墨,抵压锋芒。彪焕磥硌,形体抑扬。„„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飘渺。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蒪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字势》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东晋·卫铄《笔阵图》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
以上四则书论,由“操笔傲墨”到“睹物象以致思”,再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最后“心手达情”,实际上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上的书法创作论。
魏晋书法理论的出现,给书家们解决了书法研究方向上的问题,即所谓“心手达情”。当然这期间也在于互通研究体会,以求书法的长足进步,可谓“挽横引纵,左牵右绕”。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解决了“情心”与“手心”的问题。所谓“情心”,就是书法创作者的心灵境界,而“手心”则是创作者在书法创作时所运用的具体技巧,这两项都是书家所必须同时追求的。“心手合一”是艺术创造的至境。
我们畅游魏晋书法之长河,一幅幅天然妙作展现于眼前。我们从钟繇的书法中,体味出一种瘦劲、古雅与天然之美;也可以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中,感受到一种流便洒脱与飘逸之美。由于书家辈出,众体兼备,在相互交融中,魏晋书法终于摆脱传统之束缚,新书体终于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士人书法创作者笔下创造出来。范文澜是这样总结的:“魏钟繇始创真书,独辟新统,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吸取汉魏书家的精华,更重要的在于脱化钟繇的书法境界又创新境。”王羲之在书法艺术领域内最为完整地体现了魏晋风度,但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要求。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论曰:“右军开凿通津,神摸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虞世南也根据“二王”的书风总结道:“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文,必撰其理,依拾家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魏晋风度成就了一代书风,此种书风蓄势蔓延。直到东晋中期出现像王羲之这样的“书圣”级人物。新书体的登台,为隋唐的书法登峰造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后世书法的楷模。然而,魏晋风度为何有如此之魔力,使书法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其一,心的感悟。我们知道从曹魏到东晋整个时期都是一个精神自由的大解放时期。尤其到了东晋,是士族获得精神上的最大解放时期。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东晋书风便是这自由与解放的“充盈着精神人格的象征和表现”。不过这种象征和表现是以魏晋时期的特有形式出现的——简约玄淡、潇洒脱俗,体现在书法艺术中更表现得浑远自如、优哉游哉。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魏晋书家,大多崇尚玄学。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由虚静心态,再由神思创构而成。所谓“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正与魏晋玄淡的一大特色“心悟”相契合。“心悟”带有直观体认的性质,反映到艺术的创作上,往往是“道”的内涵与“艺”的生命,游刃于虚,使玄理与空灵的想象巧妙地结合。
其二,是魏晋士人的隐逸思想的影响。我们所知的“竹林七贤”便是典型代表,他们逃隐山林,与山水为伴,饮酒吟诗作赋,挥笔书画,一派悠然潇洒飘逸之感。我们的确欣赏过魏晋士人的高逸与阔气,将其赞颂为任诞和自然,却往往忘却了士人的内心世界怀有深深的痛楚和百般的无奈。那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们切身地感到人生沉浮无常,飘忽不定,即使是拥有权势的高门士族甚至皇族,也难逃血腥之灾。士人对生命怀有深深的忧虑,对人生寄以深深的眷念,阮籍的《咏怀》诗表达了这样的心态:“但悲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陆机感叹:“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王羲之更直接地道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正是因为痛感人生的短促无常,名士便借酒浇愁,倚酒逃世,尽情享受人生。他们认为政治与他们无关,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向往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义。”士族隐居的目的是“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变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踪,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庇物以激其情”。嵇康在外做官几载,最后还是弃甲归田,有诗为证: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书圣”王羲之也难逃此“套”。有书记载,他“誓墓辞官”后,便与东晋士人们营山水弋钓之娱,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游名山,泛沧海,情不自禁地叹曰:“我当卒以乐死。”摆脱物俗和功利,追慕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这种对自然的衷情,自然促成了他书法的清新洒脱、英气爽发、飘逸不群的风格。
其三,是魏晋时期的艺术已经进入到了一种“自觉”的状态。鲁迅先生总结魏晋时期是“文学的为艺术而艺术”时代,这种提法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魏晋士人已开始追求艺术之美,我们不谈其性,至少作为艺术品而言,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已开始注意美的凸现,情感的抒发,这样的作品必将产生美的感受与愉悦。书法艺术亦然,书家不再满足文字书写、笔法的规范严谨,而是以简约和流便的线条来表达一种美。二是魏晋士人的艺术思维已经进入了“自觉”阶段。所谓“自觉”,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没有外界作用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意义在于潜在和不可阻拦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它作用在哪方面,哪方面就出现惊人的效应。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时就可以感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流露出种种风情状貌:“精驰神纵,超越优游”,“力屈万夫,竭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这是真正把书法这种“线的艺术”高度纯粹化,走向极致,走向巅峰,走向魏晋风度的结果。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所总结的:“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简而言之,魏晋艺术是在这块鲜血淋漓,充满恐惧哀伤、痛苦感叹的土地中凝结而成,当然,它与魏晋士人慷慨任诞,慰藉安息,执着人生又超然事外的高超精神以及智慧品格是分不开的。
魏晋书家也恰恰是在魏晋风度这个特殊的精神状态下,创造了彪炳和震撼中国书法历史的一代书风。
第四篇:专题精讲(一)《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
专题精讲
(一)《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
专题篇目:《诗经》三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汉魏晋诗三首》《湘夫人》《长歌行》
第一节《诗经》
一、学习方法点拨
(1)《诗经》中的作品以四言为主,有的句末嵌有“兮”字,诵读上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2)《诗经》中的作品有着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品读时注意整体阅读,不要将其思想内容进行肢解。
(3)《诗经》具有赋、比、兴的创作方法,阅读时注意品味起诗句韵味。(4)《诗经》中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注意把握思想感情。
二、识记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的古代社会生活。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为:“风”“雅”“颂”。《诗经》按其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
1、生字详解
愆(qiān):拖延。
徂(cú):往。汤汤(shāng 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
咥(xì):讥笑的样子。
隰(xí):低湿的地方。邶(Bèi):古国名,今河南汤阴南。
炜(wěi):红而有光泽。
洵(xún):诚然,实在。
2、多音多义字
氓
(méng):百姓,特指外地迁来的百姓。如:群氓。
(máng):流氓。
荑
(yí):除掉田里的杂草。如:芟荑。
(tí):①植物初生的叶芽。如:新荑。②指稗子一类的草。如:荑稗。
3、通假字
“于”通“吁”(xū),叹词。如:于嗟鸠兮。“说”通“脱”(tuō),脱身。如:犹可说也。“泮”通“畔”(pàn),边岸。如:隰则有泮。“女”通“汝”(rǔ),你。如:说怿女美。“说”通“悦”(yuâ),喜爱。如:说怿女美。“归”通“馈”(kuì),赠送。如:自牧归荑。“爱”通“薆”(ài),隐藏。如:爱而不见。
4、重点实词:
体:卜筮的卦象。
贿:财务。诗中指妆奁。沃若:润泽的样子。若,词尾,与“然”字相同。罔极:没有准则,指多变。罔,无。极,标准。悼:伤心。
晏晏:欢乐的样子。
5、重点虚词:
于
送子涉棋,至于顿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了”)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助词,用在句中以凑足音节)
俟我于城隅(介词,在)
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代词,他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代词,它的)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静女其姝(副词,多么)
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代词,指婚前婚后的种种事情)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助词,相当于“的”)
6、词类活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娄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眼“壹”相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黄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数词用作动词,三心二意)
7、一词多义
行
士贰其行(名词,行为)
与子偕行(动词,往)
言
载笑载言/言笑晏晏(动词,说)
体无咎言(名词,文字,引申为“预兆”)言既遂矣/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静
静女其姝(形容词,娴静,文静)
静言思之(形容词,平静)
8、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古:眼泪;今:鼻涕)总角之宴(古:欢聚;今:宴会)
与子同裳(古:下衣;今:不单独使用,“衣裳”连用,指衣服)
9、重点句式
氓之蚩蚩(定语后置,“蚩蚩”是“氓”的定语,即“蚩蚩之氓”。)俟我于城隅(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城隅俟我”。)
秋以为期(介词宾语前置,“秋”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秋为期”。)
(吾)与子同袍(省略句,省略主语。)
三、谋篇立意(专题内容)
1、文题简介:
三首诗分别选自《卫风》、《秦风》、《邶风》。“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地方乐调。
2、课文分析:
《卫风·氓》
★ 古文今译
卫风·氓
(那个)老实忠厚的人,拿布来换比。并不是真的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送你涉过淇水,(一直)到达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没有看见复关(居住的那个人),眼泪籁籁地掉下来。终于见到了(居住)复关(那思念的人),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占卜,你用蓍草占卦,卦象都没有灾祸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过去。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男子迷恋爱情啊,还可以脱身。姑娘迷恋爱情啊,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纷纷旧下。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浪滚滚,水花浸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对爱情)专一不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子(对爱情)没有定准,感情上三心二意。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对我)逐渐凶狠起来了。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一想,只能自己伤心了。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现在)这种想法却使我直分痛苦。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温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 内容概括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全诗六章,每章十句。全诗层次分明,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 层次划分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期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写作特点
《氓》:①完整的故事情节。②对比的手法。③比兴手法的运用。★ 写作借鉴
学习《氓》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运用比兴手法引人联想、充实文章内容的写法。
《秦风·无衣》
★ 古文今译
秦风·无衣
怎能说没有衣服?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君王要出兵了,修理好我的戈和矛,我和你一起抗击仇敌!
怎能说没有衣服?我和你同穿一件衬衣。君王要出兵了,修理好我的矛和戟,我和你一同行动起来!
怎能说没有衣服?我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出兵了,修理好我的铠甲和兵器,我和你一起上战场!
★ 内容概括
《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 层次划分
《无衣》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诗意在重章复唱中递进。第一章,统一思想。第二章,统一行动。第三章,共赴战场。写作特点
《无衣》:①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三章诗句,形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层层深入。②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的高昂情绪和崇高精神。
★ 写作借鉴
学习《无衣》运用铺叙手法直接表现人物精神的写法。《无衣》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一层地揭示了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邶风·静女》
★ 古文今译
邶风·静女
娴静的少女真美丽,在城的角楼等我去幽会。(她故意逗我)隐藏起来不让我瞧见,急得我挠头徘徊。
娴静的少女多娇美,(她)送我一支红笛管。红色的笛管闪闪发光,美妙绝伦真让我喜爱。
(姑娘)从野外采来茅草芽送我(作为信物),实在是美录无比。并不是茅草芽有多漂亮,而是姑娘磅我一片芳心。
★ 内容概括
《静女》是一首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全诗塑造了美丽、娴静、活泼、可爱的静女形象。
★ 层次划分
《静女》全诗三章。第一章表现了男女约会时焦急等待对方的心情。第二章通过男子回忆姑娘送来的彤管,寄托了男子的恋情。第三章通过男子回忆姑娘送来的荑草,表露了青年男子对女子的一片深情。★ 写作特点
《静女》:①重章复唱。②人、物、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写作借鉴
学习《静女》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会时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何其逼真。其构思的灵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都不能不使今天的读者感到惊异。
四、类文赏析
伐
檀①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②坎坎:伐木声。③干:岸。④猗(yī):助词,相当于“啊”。⑤廛(chán):束。⑥貆(huán):兽名。⑦素餐:白吃饭。⑧特:三岁的兽。⑨漘(chún):水边。⑩飧(sūn):熟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寘之河之干兮(2)不稼不穑(3)河水清且涟猗
2.翻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句。
3.《诗经》中最常用的手法是“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请具体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重复“代檀”、“代辐”、“代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⑩
⑨⑧⑥
⑦②
③
④
⑤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们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吧,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到同步练习中找答案吧!
五、拓展知识
1、文化常识 ★ 年龄称谓
1.襁褓:本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后指需人提挈的幼儿,也指幼儿时期。如“孩提时代”。
3.总角:也叫“垂髫”,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如“总角之交”(细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4.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5.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6.冠、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知天命。”
7.而立这年:指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论语》:“四十不惑。”
9.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指五十岁。《论语》:“五十知天命。”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寿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是说年龄为一百四十一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后泛指老年。
2、写作素材积累
关于建功立业的名言警句
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7.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9.茍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10.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1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黄治峰 ——毛泽东
第五篇: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基础知识:
1.(科学家)祖冲之:
生活时期:
成就:圆周率;《缀术》
2.(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生活时期: 成就:《亲民要术》(内容、评价)3.(地理学家)郦道元和《水经注》
生活时期: 成就:《水经注》(内容)基础知识练习:
1.1964男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
A数学领域;B建筑领域;C医学领域;D文学领域。2.寿光市中国“蔬菜之乡”,也是著名学者贾思勰的故乡,他的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这部著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齐民要术》。3.下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早提出圆周率正确计算方法的是我国南朝的刘徽; B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推算出圆周率数值的人; C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D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精确数值比欧洲早1700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开发;③佛教的盛行;④统治阶级的重视。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5.下列科技成就距离曹操生活的时代最近的是:
A祖冲之退散的圆周率;B《齐民要术》的问世;C《水经注》的学成;D“麻沸散”的使用。6.图示的是我国古代一步综合性的地理学专注。其作者是: A贾思勰;B顾恺之;C郦道元;D祖冲之。
7.当看到某同学回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的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
A韩非子的思想;B张仲景的理论;C祖冲之的贡献;D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8.在一次历史地理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向选手介绍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特征;让参赛的同学们根据这些特征渠判断:①他生活在南朝的宋、齐之际;②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那么这位历史人物是: A刘徽;B祖恒C杨辉;D祖冲之。
9.下列著作知道唐朝时还被用作教材,而且传到日本、朝鲜被用作教材的是: A《九章算术》;B《甘石星经》;C《缀术》;D《周髀算经》。
10.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亲民要术》中总结了22中制醋法。下列内容不是《齐民要术》内容的是:
A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B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C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1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这句诗出自于曾描写过三峡的地理学专著: A《天工开物》;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水经注》。
12.有一位北方的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种植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 A《缀术》;B《水经注》;C《齐民要术》;D《黄帝内经》。1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李春——赵州桥;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14.下列属于《齐民要术》一书的内容的有: ①强调农业生产要准寻自然规律;②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③记录了棉花的种植方法和纺织方法;④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A①③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15.“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前后正合适”。这一农事谚语最可能出自()A《神农本草经》;B《水经注》;C《亲民要术》;D《伤寒杂病论》。16.下列科学家生活在北朝时期的是()①张衡;②祖冲之;③贾思勰;④郦道元。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7.请写出下列人物的生活的朝代:(1)祖冲之————(2)郦道元————(3)贾思勰————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回答:
(1)以上材料出自哪部著作?
(2)这部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3)以上材料是对什么地方的描写?(4)请简要介绍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