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汉魏晋读书笔记
浅谈汉、晋印象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读书笔记
依稀记得曾在《鲁迅文集》中看到过一篇名为《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其中谈到了魏晋时期贤人之风度、贵族之奢靡,既有饮酒的豪迈,亦有五石散的荒谬。彼时我尚未想过要深究其中,但却因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而对魏晋时代产生了兴趣。而《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远去年代的风貌。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顾名思义,主要内容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制度和史论的研究探讨。如读尹湾汉简札记,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南北朝的典签制度,僧官制度,州府僚佐以本职带郡、带县制度的探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中秦汉史大部分文章都是运用当时出土的汉墓简牍资料同秦汉时期的史籍相结合写成的;另一部分则是作者在写《<南北史>掇琐》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而写成的。
影响较深的便是本书开篇之作——《论汉文帝》。作者力图证明文帝并非是因循守旧的皇帝,相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家,在寥寥数笔的史书记载下不懈奋斗。他顺应时代要求,取消郡国税贡、允许私家铸钱、颁布“除戍卒令”,稳定了经济发展;他迫不及待地铲除吕势力,杀刘弘,除梁王、淮南王等人;他重用老臣宿将,复兴刘宗族势力……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汉的发展都点下了基础。读到这里,汉文帝的形象瞬时在眼前高大起来,但接下来,高敏先生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文帝改革只弊端。经济上,“一是文帝的轻税措施,适足以自豪强,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二是文帝的驰山泽之禁、开关津之阻和任民冶铸的政策,虽然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却成了商人富贵而农民贫贱的反常现象,加剧了社会矛盾。”政治上,文帝过分依赖、放纵老臣宿将,忽视对年轻官吏的培养,造成为官者“累日以取贵,积久而致官”的现象,产生了政治上的人才危机;此外,优待刘氏宗族的政策使诸侯坐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为后祸——七国之乱埋下祸根。文章最后指出,刍、槀税制度明显利于豪强不利于劳动人民,反映文帝维护豪强地主的主观意愿,也表明他改变不了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属性。
高敏先生对文帝改革历程的评价是“以为善始而以祸害终”,是文帝的历史悲剧。但是,从辩证角度看,历史上的改革在发挥其优势时必然是带有相应弊端的。汉文帝颁布多条改革措施,影响力大,弊端自
然 显露。一个辉煌的王朝,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有谋略有勇气的皇帝,是多个统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文帝的改革已经大大缓解了秦末汉初的危机,为后世发展奠下基础,这就是文帝最大的功绩。至于相应的弊端则需要后代统治者进行克服,毕竟没有什么改革是能够一次奏效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我认为文帝的改革是个善始,是汉初后发展的希望,并非“以祸害终”,更不是历史悲剧。
虽然此书的重点篇幅多在秦汉和南北朝内容上,但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魏晋时期上。我眼中的魏晋,是一个政治黑暗腐朽,贤人洒脱不羁的年代。《世说新语》中石崇斗富、嵇康醉酒、阮籍御车已在我心中描绘出生动鲜活的魏晋形象。通过阅读,我进一步了解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整个社会大背景。
本书关于西晋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北魏时期宗主督护制实行的土壤。总所周知,西晋时期人口大幅流动,尤其在西晋末年,诸多少数民族相继内徙建立政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致使大量农民脱离官府版籍,破坏乡里组织。流民投靠或被迫接受地方豪强的庇护,使得封建荫附关系获得空前发展。晋元帝顺水推舟,下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承认了豪强的荫附之民。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入侵和农民起义促进了豪强建立坞壁组织的新高潮,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布满坞壁组织,而坞壁也为民众提供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于是二者的结合就为“宗主督护”产生了可能性甚至必要性。陈寅格先生也在《坞壁及桃花源》中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认为《桃花源记》虽为寓意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壁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坞壁强大的封闭性、独立性足以创造独立生产生活的“桃花源”。这一切迫使统治者任命坞主为“宗主”,与高敏先生的观点相互印证。
我更清晰地从侧面认识到西晋后期统治者的无能、政治的衰落、社会的动荡。平民只能在坞壁中忍受坞主的盘剥以求生路,封闭的环境里一切律令规章都可以被践踏,一个个坞壁几乎独立成国,而无法消灭割据势力的统治者也只好顺其自然赋予坞主实权。面对混乱若此又难以改变的局面,贤人雅士也只能醉酒御车,服五石散麻醉自己,他们的洒脱不羁除了自身性格外,更是外部环境迫使产生的一种逃避。
悠悠千载,岁月如歌。秦汉时期的统一强盛与魏晋南北朝的**形成鲜明对比,但不论强盛或**,都因其弊端而走向灭亡。当一切在历史的车轮下烟消云散,曾经的金戈铁马都化作历史之谜,《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拨开谜云,留一抹书香,绘出远去年代的真实一角。
历史(1)班 梁馨怡
学号:120120262 参考文献:陈寅格《桃花源记旁证》
鲁迅《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
第二篇:秦汉魏晋读书笔记
浅谈汉、晋印象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读书笔记
依稀记得曾在《鲁迅文集》中看到过一篇名为《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其中谈到了魏晋时期贤人之风度、贵族之奢靡,既有饮酒的豪迈,亦有五石散的荒谬。彼时我尚未想过要深究其中,但却因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而对魏晋时代产生了兴趣。而《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远去年代的风貌。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顾名思义,主要内容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制度和史论的研究探讨。如读尹湾汉简札记,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南北朝的典签制度,僧官制度,州府僚佐以本职带郡、带县制度的探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中秦汉史大部分文章都是运用当时出土的汉墓简牍资料同秦汉时期的史籍相结合写成的;另一部分则是作者在写《<南北史>掇琐》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而写成的。
影响较深的便是本书开篇之作——《论汉文帝》。作者力图证明文帝并非是因循守旧的皇帝,相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家,在寥寥数笔的史书记载下不懈奋斗。他顺应时代要求,取消郡国税贡、允许私家铸钱、颁布“除戍卒令”,稳定了经济发展;他迫不及待地铲除吕势力,杀刘弘,除梁王、淮南王等人;他重用老臣宿将,复兴刘宗族势力……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汉的发展都点下了基础。读到这里,汉文帝的形象瞬时在眼前高大起来,但接下来,高敏先生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文帝改革只弊端。经济上,“一是文帝的轻税措施,适足以自豪强,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二是文帝的驰山泽之禁、开关津之阻和任民冶铸的政策,虽然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却成了商人富贵而农民贫贱的反常现象,加剧了社会矛盾。”政治上,文帝过分依赖、放纵老臣宿将,忽视对年轻官吏的培养,造成为官者“累日以取贵,积久而致官”的现象,产生了政治上的人才危机;此外,优待刘氏宗族的政策使诸侯坐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为后祸——七国之乱埋下祸根。文章最后指出,刍、槀税制度明显利于豪强不利于劳动人民,反映文帝维护豪强地主的主观意愿,也表明他改变不了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属
性。
高敏先生对文帝改革历程的评价是“以为善始而以祸害终”,是文帝的历史悲
剧。但是,从辩证角度看,历史上的改革在发挥其优势时必然是带有相应弊端的。
汉文帝颁布多条改革措施,影响力大,弊端自然 显露。一个辉煌的王朝,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有谋略有勇气的皇帝,是多个统
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文帝的改革已经大大缓解了秦末汉初的危机,为后世发展
奠下基础,这就是文帝最大的功绩。至于相应的弊端则需要后代统治者进行克服,毕竟没有什么改革是能够一次奏效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我认为文帝的改革是
个善始,是汉初后发展的希望,并非“以祸害终”,更不是历史悲剧。
虽然此书的重点篇幅多在秦汉和南北朝内容上,但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魏晋
时期上。我眼中的魏晋,是一个政治黑暗腐朽,贤人洒脱不羁的年代。《世说新
语》中石崇斗富、嵇康醉酒、阮籍御车已在我心中描绘出生动鲜活的魏晋形象。
通过阅读,我进一步了解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整个社会大背景。
本书关于西晋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北魏时期宗主督护制实行的土壤。总所周知,西晋时期人口大幅流动,尤其在西晋末年,诸多少数民族相继内徙建立政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致使大量农民脱离官府版籍,破坏乡里组织。流民投靠或被
迫接受地方豪强的庇护,使得封建荫附关系获得空前发展。晋元帝顺水推舟,下
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承认了豪强的荫附之民。另一方
面,少数民族入侵和农民起义促进了豪强建立坞壁组织的新高潮,整个中原地区
几乎布满坞壁组织,而坞壁也为民众提供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于是二者的结合就为“宗主督护”产生了可能性甚至必要性。陈寅格先生也在《坞壁及桃花
源》中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
所共知.不待详论。”认为《桃花源记》虽为寓意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壁生
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坞壁强大的封闭性、独立性足以创造独立生产生活的“桃
花源”。这一切迫使统治者任命坞主为“宗主”,与高敏先生的观点相互印证。
我更清晰地从侧面认识到西晋后期统治者的无能、政治的衰落、社会的动荡。
平民只能在坞壁中忍受坞主的盘剥以求生路,封闭的环境里一切律令规章都可以
被践踏,一个个坞壁几乎独立成国,而无法消灭割据势力的统治者也只好顺其自然赋予坞主实权。面对混乱若此又难以改变的局面,贤人雅士也只能醉酒御车,服五石散麻醉自己,他们的洒脱不羁除了自身性格外,更是外部环境迫使产生的一种逃避。
悠悠千载,岁月如歌。秦汉时期的统一强盛与魏晋南北朝的**形成鲜明对比,但不论强盛或**,都因其弊端而走向灭亡。当一切在历史的车轮下烟消云散,曾经的金戈铁马都化作历史之谜,《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拨开谜云,留一抹书香,绘出远去年代的真实一角。
历史(1)班 梁馨怡学号:120120262 参考文献:陈寅格《桃花源记旁证》
鲁迅《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
第三篇: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文学的唯一优秀作家是__李斯____,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_______ 》。
2、西汉初期的著名散文家有__贾谊____ 和晁错等,代表作品有《_过秦论______ 》、《__陈政事疏_______》、《__论贵粟疏_______》等。
3、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______、___汉大赋______、__抒情小赋_____三个阶段。
4、《_吊屈原赋________ 》和《__鵩鸟赋_______ 》两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它们标志着汉散体大赋的成熟定型。
5、东汉末年的《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是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__“一蔡”__。其中__曹植____被誉为“建安之杰”。
7、《__赠白马王彪________》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8、建安女作家___蔡琰____ 以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_悲愤诗______ 》。
9、__王粲_____ 的《登楼赋》被誉为“东汉抒情小赋最高成就的代表___”。
10、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最纯粹的七言诗是_曹丕_____ 的《_燕歌行_________》。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__阮籍_____ 和_嵇康______。
12、正始诗人阮籍的代表作为《__咏怀____ 》,嵇康的代表作为《__与山巨源绝交书》。
13、太康诗人中,_陆机_____ 和_潘岳_____ 齐名,他们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14、刘宋诗人__谢灵运____是开创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_登池上楼》。
15、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代表名家是__谢灵运____ 和_谢眺_____。
16、南北朝时期较为著名的散文名著有《__水经注_ 》、《_洛阳珈蓝记_》等。
17、南北朝时期公认的骈文名家有__鲍照_____、_江淹_____ 和_庾信_____ 等。
18、南北朝时期,赋作成就最高的是__庾信_____,其作品《___哀江南赋______》标志着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19、江淹的代表作《__别赋____ 》和《__恨赋____》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
20、吴均的《__与宋元思书_____ 》,陶弘景____的《与谢中书书》是两篇写山水的骈体名作。
21、南朝乐府民歌习惯上分为___吴声歌____、__西曲歌_______神弦歌三大类。
2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__志怪小说_______ 和___轶事小说__两类。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_搜神记______》,__刘义庆____所编撰的《__世说新语_____》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4、现存的文章总集,以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 的《__文选_____》为最早。
25、____刘勰__ 的《___文心雕龙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__诗品_____》是专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
26、___陆机___ 的《___文赋____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专论。
二、选择题
1、汉代学者不少人曾续补《史记》,写成《史记后传》的是(C)。A、褚少孙 B、刘向 C、班彪
2、在班固的《汉书》中没有(C)。A、志 B、世家 C、表
3、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写成又一部史学巨著《汉书》的是(C)。
A、班超 B、班昭 C、班固
4、《子虚赋》的作者是(A)。A、司马相如 B、杨雄 C、张衡
5、被确认是蔡琰所作的作品是(A)。
A、五言《悲愤诗》 B、骚体《悲愤诗》 C、《胡笳十八拍》
6、魏晋时期善长写四言诗的除曹操外还有(B)。A、曹丕 B、王粲 C、嵇康
7、现存最早而最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B)。A、《四愁诗》 B、《燕歌行》 C、《拟行路难》
8、《三都赋》的作者是(C)。A、班固 B、张衡 C、左思
9、张衡是(B)的作者。
A、《两都赋》 B、《二京赋》 C、《三都赋》
10、文学史上第一个着力描写山水的诗人是(C)。A、陶渊明 B、谢眺 C、谢灵运
11、陆机和(B)是西晋文坛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A、陆云 B、潘岳 C、张协
12、《水经注》的作者是(A)。A、郦道元 B、杨衔之 C、范晔
13、魏晋南北朝里程碑式的赋作是(A)。A《哀江南赋》 B、《芜城赋》 C、《别赋》
14、《石崇每要客宴集》表现了石崇的(A)。A、残忍 B、吝啬 C、盛情待友
15、见义勇为、沉着机智的山中客形象见于(B)。A、《韩凭妻》 B、《干将莫邪》 C、《李寄》
16、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文章是(A)。A、《典论·论文》 B、《文赋》 C、《诗品》
三、名词解释
1、汉乐府
2、《古诗十九首》
3、《史记》
4、《汉书》
6、汉大赋
7、汉赋四大家
8、建安风骨
9、永明体
10、骈文
11、宫体诗
四、默写题
1、《陌上桑》第三诗节
2、《行行重行行》
3、《饮酒》
4、《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5、《燕歌行》
6、《咏怀》(两首)《咏史》(两首)
五、翻译题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孝公既没,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三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5.《项羽本纪》最后一自然段6.《报任安书》倒数二、三自然段
六、名篇(名句)分析题
(一)名篇分析题
1、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陶渊明《饮酒》
3、王璨《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4、曹丕《燕歌行》
(二)名句分析题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简述题
1、简述司马迁《史记》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艺术手法。
2、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何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4、简述《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
5、简述三曹诗歌的艺术特色。
6、简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基本内容。
7、简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8、简述南朝文人诗坛创作概况。
9、简述北朝乐府民歌的创作内容。
10、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11、简述《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12、简述《文心雕龙》的主要文学观点。
八、论述题
1、简论《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2、简论《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3、简论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
4、简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5、简论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第四篇: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结构。
8、乐府诗:“乐府”,原是西汉音乐官署——亦即音乐管理部门的名称,行政长官是乐府令。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
9、古诗:“古诗”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的五言诗。今存完整的古诗尚有四十六首。经古今学者考证,这些诗内容风格相近,大抵都产生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的下层文士之手,已是很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而这些古诗中成
就最高最能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他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名《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桓、灵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12、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处在魏晋易代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鄙视礼教,纵酒任性,寄情山水。他们曾隐居山阳,常在竹林聚会,谈玄说理,饮酒赋诗,弹筝抚琴,无拘无束,“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13、太康体:所谓“太康体”,大致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益盛”(《情采》)。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太康诗人追求形式华美,从积极的角度说,可以说是文学更加自觉的一种表现,其缺点是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4、田园诗: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田园诗主要是描写农村的风景,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15、玄言诗:永嘉时,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南渡后,势力有增无减。士人为了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这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16、咏史诗: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曹魏时的诗皆是专咏一事,没有结合咏史,咏怀,而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17、咏怀诗: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
思考。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在表现手段上,它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可以说,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
18、潘陆:指潘岳和陆机,他们两人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为著名文学理论家,所作诗文讲求辞藻和排偶,开六朝文学的风气,有《陆士衡集》。潘岳,字安仁,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所作诗赋辞藻华艳,长于抒情。
19、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元嘉之雄”,是第一个大力描摹山水的作家,是山水诗之鼻祖,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细致,革除了东晋诗坛玄言诗浪漫的风气,有《谢康乐集》。谢眺,字玄晖,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齐梁首杰”“永明之雄”,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有《谢宣城集》。二人均擅长山水诗,且为同族,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20、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另有《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扬雄:《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世称“四大赋”。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著有《班兰台集》。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古诗赏析
郁郁涧底松
•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充分地揭示了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强烈鞭挞了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
• 第一层:(“郁郁涧底松”——“荫此百尺条”),这一层以“松”、“苗”对比,揭示出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状况。此层对不合理自然现象的描述,为后文正
面评说蓄积了充分的声势。
• 第二层(世胄蹑高位——由来非一朝——这一层由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而与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联系起来,揭露出士族才拙而位高、寒士才高而位卑的现实,并指出这种腐朽的门阀制度是古已有之,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 前一层是比兴,这一层则是直述其事,它将前一层的比兴化作了明朗的揭露和鞭挞。
• 第三层(金张藉旧业——白首不见抬)这一层咏史,以历史上的不合理现象来印论前面的议论。
• 这首诗借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和鞭挞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和摧残,抒写了自己强烈的不平和愤慨。
《登池上楼》赏析
这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它主要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潜虬媚幽姿——退耕力不任)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生活和矛盾心境,亦是写他登池上楼前的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徇禄反穷海——园柳变鸣禽)。写自己病后登楼观赏所见到的景物。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是为历诗评家交口称赞的名句。关于它,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说。这个传说见于《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曰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有也。”
首先,它妙在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光美景的拟声绘色。表达自己久病新愈,猝见春光的欣欣之虑。 宋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金元为问《论诗绝句》:“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其次,从艺术表现来看,它妙在工巧而自然。谢诗之妙,在于自然,这是一致公认的。《宋书·颜延之传》引鲍照语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这一联诗,其佳处正是在于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而成,虽对偶而不露痕迹,胡应麟《诗薮》外编说它“率然信口,故自谓奇”。
第三部分:“祁祁伤豳歌——无闷征在今”。写登楼所感,即抒写怀人思归的情绪。
这首诗大量运用对偶,而且大致比较自然工整,表明谢灵运对诗歌创作艺术技巧的运用相当娴熟,造诸很深。但这首诗雕琢太甚,斧凿痕迹明显,有些句子也较难懂。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写景上体现出来的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色。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是写景的客观性。他是依据他游览时体会的真实情貌,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致摹绘,所以在他笔下呈现出的自然景物的特点,乃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于人境之外的,不似陶潜之将其融合于自己的主观感情之中,而与自己的生活结成一片。
对案不能食
这首诗是鲍照《拟行路难》的第六首。主要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这首诗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中心是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耿直倔强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人发泄满腔的牢骚苦闷,对自身的不幸也曾有过无可奈何的长叹,但从全诗的格调看,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着洒脱,悠闲中透露出不平,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屈辱、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正象刘熙载所说的,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艺概》)之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和叙事,而在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几种手法的交替使用,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语言刚健、质朴;七言为主,杂用五言,两句一韵,换韵自由。这种七言歌作体对于表达诗人的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对此后七言古诗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 》是整个咏怀诗的第一首,可以把它看作序曲。在这首诗中,诗人勾勒了自己孤独无偶而万感交集的忧郁形象。
阮籍这一首咏怀之作的艺术风格,既是他个人审美经验的体现,也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所包含的深挚的韵致,体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生动的艺术美感,是令人赞赏不已的 七哀诗
• 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 王粲这首《七哀诗》写的是诗人离开长安向荆州避难的流亡途中所看到的乱离景象和自己无比悲痛的心情。
• 《七哀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真实。陈祚明说:“王仲宣诗跌宕不足而真挚有余。”《七哀诗》的真实,就在于它忠实的记录了战乱的真实画面,真挚地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它没有丝毫的形容和夸张,也不加任何的修辞和发挥。但唯其真实,这幅历史画卷才能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清人方东树评曰:《七哀诗》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白马篇
•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属《杂曲歌·齐瑟行》歌辞,是诗人拟乐府之作。
• 郭茂倩《乐府诗集》:“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所以乐府诗中以白马为题的诗都为“言边塞征战之事”的作品。
•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游侠儿高强出众的武艺和豪迈英武的气魄,歌颂了他捐躯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
• 第一部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写游侠儿的豪侠英武。
• 第二部分(“边城多警急——视死忽如归”)写游侠儿抵御外侮的英勇气概,表现他崇高的精神世界。
• 诗以言志。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游侠英雄,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朱乾曰:“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国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
• 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五言诗。曹植在诗中运用了乐府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说明他善于向民歌吸取营养。此诗还有一个特点:讲究炼字炼句和运用对偶。如“白马饰金羁”就很注意文句的华美。而“控弦破左的,右发推月支。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一连三联对偶,十分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曹植在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短歌行
•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唐人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却遭到清人张玉榖“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译。张玉榖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张、陈二位的理解是符合实际的。
• 曹操在这首诗中,正是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而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
•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这一层主要是慨叹人生的短暂,以揭示忧思之缘由。
•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这一层抒写自己对贤才的真诚思慕以及归来贤才的欢迎和重视。•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这一层八句是对以上两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
•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这一层,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在最后希望贤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归附自己,同时表明自己竭诚以待贤士的态度和实现“天下归心”的理想抱负,揭示了诗的主旨。
•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说它“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 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首《短歌行》就是具有“古直”、“悲凉”特色。
陌上桑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带有喜剧色
彩的民间叙事诗。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后汉书·仲长统传》)
全诗分为“三解”。“解”是乐章的段落,犹如《诗经》的“章”,后世“词”中的“阕”,是乐曲曲调暂时的休止。
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而是诙谐地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的反映,来烘托罗敷的美。
从艺术效果看,这种俏皮的夸张的侧面虚写比正面实写要高明得多。以虚写实,不对罗敷的美作具体确定的描摩,所以罗敷的美貌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在最大范围内给接受主体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从而创造了一个艺术的空白,以充分发挥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他们把以往对女子之美的感知经验与眼前的罗敷重迭起来,从而再创造出一个新的罗敷的美丽形象。不同接受主体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模糊而又鲜明,完美而又生动的。
陈祚明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这种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的手法,也就是所谓烘云托月的手法。
《项羽本纪》
司马迁以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才力和千钧笔力,以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基本素材,用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从崛起于民间举兵反秦、直到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刻画了项羽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的思想性格,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位具有暴烈色彩的传奇英雄形象,再现了秦汉之际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时代氛围。
全文可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沛公军砀”,写项羽随项梁在吴中起事,渡江西进,薛县召集诸将计事,立楚怀玉孙心,项梁大败定陶身死。这是起义的发展阶段,项梁为起义的中心人物。
第二部分:“章邯已破项梁军”至“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此部分主要是写“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这是楚军最强盛的时期。
第三部分:从行略定秦地,至“立诛曹无伤”即“鸿门之宴“。写了项羽因沛公已占关中大怒及沛公到鸿门谢罪的情况。暴露了楚军内部的种种弱点。这是此后汉军转败为胜的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从“居数日”至“项王常置军中”写项羽西屠咸阳,分封诸王、放逐义帝、诸侯背叛项羽的情况。
第五部分:从“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至“乃引兵解而东归”,写成皋之战相持的情况。中间写了刘邦败于彭城后复振,行反间计,项羽以烹太公威胁,刘邦受伤,约和以鸿沟为界等。
第六部分:从“汉欲西归”至“泣之而去”。写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结束了这位楚霸王悲剧性的一生。
《项羽本纪》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为了突出项羽的主要个性特征,作者在概括描述项羽一生事迹的基础上,着重描绘了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件大事。
作者不仅善于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件大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个性。
作者还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正如明代凌约言所说:“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抗拒);羽救钜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史记评林》)
《项羽本纪》还注意渲染环境气氛。如垓下之围,项羽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其气氛多么浓烈,场面多么悲壮,写他英勇突围,三胜敌军,最后拔剑自刎,又是多么悲壮苍凉,慷慨激昂。这种浓烈的悲剧气氛,不仅加深了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也表现了作者对悲剧英雄的无限惋惜和同情。李将军列传
第一部分(篇首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的生平际遇,重点突出了他为上郡太守时对匈奴作战时的机智勇敢。 第二部分(“居久之”至“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在汉与匈奴进行频繁战争的时期,李广作为边将的一段经历,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写李广的治军宽缓、勇敢善射及热爱士卒的名将风度。
第三部分(“居顷之,石逮卒”至“赎为庶人”):写李广晚年仍奋力与匈奴作战,但终不能遂其志愿,最后在贵戚卫青的倾轧逼迫下自杀身死。 第四部分(“太史公曰”至篇末):作者赞扬李广具有忠厚诚实的品质,虽然不善言辞,却深受人们的爱戴。
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形象的特征及其刻画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李将军列传》是《史记》各篇中司马迁用力最勤的传记之一。作者满怀钦佩景仰之情,着重记述了李广作为杰出边将的一生、对李广的英勇机智、果敢善战、精于骑射的非凡才干和热爱士卒、清廉简易的美好品格作了细致的记述和热情的赞颂,对他的不幸遭遇也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对封建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思,则流露出了极大的不满和愤慨。
主要方法:抓住才高世戾的特点,极力进行描摹刻画。
一、才高——飞将军李广的绝代将才
1、李广的才,首先反映在他的武艺上,而其武艺的特点又集中反映在骑射上。
李广善射,贯彻始终,全篇写李广善射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石,射虎,射裨将等。
2、李广不仅有骑射的精湛成功,还具有杰出的谋略和胆识,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
“是必射雕者也”——“果匈奴射雕者也”——疑为 “诱骑”——“皆惊,上山陈”。
“前”——然后是“下马解鞍”——还进一步挑战,射杀白马将”——最后是“纵马卧”。
3、司马迁还通过叙李广被俘而冒死逃归的事件,进一步刻画了李广的顽强忠勇。
4、李广为人清廉,爱护士卒。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5、李广的为人还有则毅、磊落的特点。
二、世戾——一代将才的不幸命运
司马迁写李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热烈地歌颂李广是一个盖世无双的将才,另一方面则又专写他的挫折,并以此为暗线,他深刻地写出了李广一生的不幸遭遇。
汉文帝一面赞赏李广的才略,一面却发出了“子不遇时,如今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的感叹。
到了武帝时代,依然“才韪而世戾”。
司马迁对最高统治者集团的揭露和鞭挞,通过描叙李广之死而推至顶点。
艺术特点
1、善于剪裁。
2、善用对比手法。
3、细节描写、渲染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晚登三山回望京邑所见春江晚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京邑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急切的思归之情。此诗在艺术上十分成功。(1)精妙绝伦的景物描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2)语言精美,意韵和谐,是此诗的又一特色。诗人既注意语言的雕琢,又注意流畅自然,使这首诗的语言既精警工丽,又圆美流转。全诗一韵到低,又有不少对使工整的句子,读起来音韵和谐,珠圆玉润。(3)典故的妙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全诗四处用典,并且都是两两连用。开头用王粲和潘岳望京邑来比喻自己回望京邑,后面用王粲诗和《诗经》中的思归之情喻自己的思归之情,运用得贴切自然,毫无生硬和堆砌之感。这几个典型的成功运用,对于抒发诗人留恋京邑和思归之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五篇: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
两汉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唯一的作家是。
2、两汉时期,士大夫文坛上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是散文和。
3、西汉初期,为适应总结秦王朝灭亡教训的政治需要,文坛上最先兴起的文体是。
4、西汉初期政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5、西汉后期的政论散文比较价值的是桓宽的《 》。
6、东汉前期的政论散文比较价值的是王充的《 》。
7、东汉的政论散文除王充的《论衡》外,比较尖锐地批判现实的作品还有王符的《 》和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
8、东汉晚期,最值得注意的是散文中出现了抒情散文这种新题材类型,有代表性的是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
9、西汉初期贾谊的赋《 》和《鵩鸟赋》可以视作从楚辞到汉赋形成的过渡之作。10.枚乘的《______________》是标志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
11.西汉前期最著名的汉大赋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
12、东汉晚期的赋以抒情小赋为主,代表作家是 和赵壹。
13、张衡的《 》描写了退隐田园的乐趣,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写田园题材的作品。
14、《史记》原名《 》,东汉末期始被称为“史记”。
15.司马迁的《史记》由本纪、表、书、、列传五个部分构成。
16、东汉前期的《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17、“汉乐府民歌”是汉王朝音乐机构“ ”所采集的民间歌词的统称。
18、“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中,以《 》和《陌上桑》艺术成就最高。
19.有姓名可考的文人五言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宋子侯的《董桥娆》和辛延年的《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十九首”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 》。
二、单项选择题:
1、.贾谊的《过秦论》和《 》是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1)、论贵粟疏(2)、陈政事疏(3)、潜夫论
2、鼌错的政论散文代表作是《 》。
(1)、论贵粟疏(2)、陈政事疏(3)、潜夫论
3、汉武帝时期的《 》是一部以黄老道学为理论基础的资政著作,它构建了一个将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包容在一起的庞大理论体系。
(1)、治安策(2)、淮南子(3)、吕氏春秋
4、西汉政论散文的风格转变是从东方朔开始的,他前期的《应诏上书》辞气纵横,后期的《 》却牢骚满腹。(1)、治安策(2)、潜夫论(3)、答客难
5、《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 太初年间约三千余年的历史。(1)、秦始皇(2)、汉文帝(3)、汉武帝
6、班固的《汉书》体例上模仿《史记》,但将“世家”并入“列传”,将“表”改为“ ”。(1)、志(2)、书(3)、论
7、东汉末期开始出现抒情散文,著名的是 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1)、秦嘉(2)、蔡邕(3)、赵壹
8、一般认为,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西汉初期 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可视作从楚辞向汉赋的过渡。(1)、司马相如(2)、陆贾(3)、贾谊
9、司马相如之后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汉宣帝时期的王褒和西汉末期的。(1)、东方朔(2)、扬雄(3)、枚乘
10、汉代小赋的写作是从汉宣帝时期的 开始的,他的咏物小赋《洞箫赋》风格不像大赋那样板滞。(1)、王褒(2)、扬雄(3)、枚乘
11、东汉前期的赋作题材有所扩大,出现纪行赋如班彪的《北征赋》、述志赋如冯衍的《显志赋》,还有班固的以描写都市繁华景象为主的《 》。
2(1)、二京赋(2)、两都赋(3)、三都赋
12、东汉中期的赋作抒情成分增加,比较著名的有 的《长笛赋》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并开始形成个人的风格特色。(1)、扬雄(2)、张衡(3)、马融
13、东汉后期的赋作以抒情小赋为主,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等。其中赵壹的 《 》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1)、二京赋(2)、刺世疾邪赋(3)、思玄赋
14、汉王朝的音乐机构“乐府”大规模采集民歌是从 时期开始的。(1)、汉高祖(2)、汉文帝(3)、汉武帝
15、最早记录“汉乐府民歌”作品的是南朝 的《宋书·乐志》。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有所增广。(1)、沈约(2)、谢灵运(3)、陶渊明
16、按郭茂倩的乐府歌曲分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歌曲中,其中“ ”歌中保存最多。(1)、相和(2)、鼓吹(3)、杂曲
17、刘兰芝是“汉乐府民歌”著名叙事诗《 》中的人物。(1)、陌上桑(2)、孔雀东南飞(3)、白头吟
18、的《咏史》是现存有姓名可考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1)、班固(2)、张衡(3)、辛延年
19、东汉晚期 的《赠妇诗》、《留郡赠妇诗》情感充沛,艺术表现上也有一定技巧。(1)、辛延年(2)、宋子侯(3)、秦嘉 20、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 时代。(1)西汉哀平(2)、东汉章明(3)、东汉桓灵
三、名词解释题:
1、贾谊
2、鼌错
3、《淮南子》
4、《史记》
5、司马迁
6、汉赋
7、《七发》
8、司马相如
9、扬雄
10、《盐铁论》
11、《汉书》
12、班固
13、王充
14、张衡
15、秦嘉
16、“汉乐府民歌”
17、《孔雀东南飞》
18、《陌上桑》
19、文人五言诗 20、“古诗十九首”
四、简答题
1、简要概述两汉文学发展情况。
2、简要概述西汉前期政论散文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情况。
3、简要概述两汉辞赋发展情况。
4、简要概述两汉散文发展情况。
5、简要概述两汉乐府民歌的发展情况。
6、简要论述两汉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7、简要概述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
8、简要概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9、简要论述《史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10、简要论述从《左传》到《史记》的史传体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11、简要概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2、简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13、简要论述《孔雀东南飞》的主要艺术成就。
14、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与“汉乐府民歌”的联系。
15、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6、简要论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五、论述题
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两汉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2、联系具体作品,论述两汉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3、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史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4、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史记》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5、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史记》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6、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7、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8、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9、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文人五言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10、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内容。
1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12、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13、联系具体作品,试述两汉时期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变化情况。
中古文学习题集之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三国时期的“三曹”指曹操、_________和曹植。
2、“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_________、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
3、曹丕的七言诗《 》艺术成就突出,被称为“七言之祖”。
4、建安时期,被称为“建安之杰”、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5、正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以____________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6、太康文坛当时最富盛名的作家是,他的诗已开始注意对偶和平仄。
7、太康文坛上能够继承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是。
8、东晋后期开创了“田园诗派”的伟大诗人是。
9、《______________》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10、《 》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11、刘宋初期的诗人 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12、南朝宋齐时期,谢灵运和谢脁的山水诗、的乐府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3、南朝齐武帝萧赜时期,出现了自觉讲求声律、风格清怨工丽的“永明体”,以 最为著名。
14、在梁简文帝萧纲的大力提倡下,庾信、徐陵等人形成了以写宫廷猎艳生活为主、风格轻靡颓废的“ ”。
15、___________是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著名诗人。
16、庾信后期的赋,以《 ____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17、是南朝优秀的骈文家,他的《别赋》最为著名。
18、的《后汉书》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北朝 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文笔生动,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0、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干宝的《 》最为著名。
21、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佚事小说)以刘义庆的《 》最为著名。
二、单项选择题:
1、建安时期最为本色的诗人是,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 是用质朴的形式披露自己的胸襟。(1)、曹操(2)、曹丕(3)、曹植
2、建安时期,以曹丕称帝为界,在创作上风格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著名 作家是。
(1)、孔融(2)、曹植(3)、王粲
3、建安时期,与“建安七子”相颉颃并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是。(1)、张华(2)、陈琳(3)、蔡琰
4、“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他能诗善赋,刘勰称他为“七子之冠冕”。(1)、孔融(2)、曹植(3)、王粲
5、“建安七子”中的 以诗著称,在当时名气很大,与曹植齐名并称。(1)、刘桢(2)、陆机(3)、徐干
6、曹植的赋以《 》最为著名。
(1)、哀江南赋(2)、两都赋(3)、洛神赋
7、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创造了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言诗 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对后世作家影响很大,陶渊明、庾信、陈子昂、李白都仿此作成组的咏怀诗。(1)、曹操(2)、王粲(3)、阮籍
8、嵇康的《 》是一篇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反名教思想的散文。(1)、大人先生传(2)、五柳先生传(3)、与山巨源绝交书
9、和张华是西晋初年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1)、王粲(2)、阮籍(3)、傅玄
10、太康文坛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等一批作家,其中“三张”指、张协和张亢。(1)、张华(2)、张载(3)、张衡
11、左思的《 》八首是他诗歌的代表作。(1)、咏怀(2)、咏史(3)、杂诗
12、西晋覆灭后,在敌后并州率兵坚持抵抗的著名诗人是。(1)、陆机(2)、张华(3)、刘琨
13、陶渊明的辞赋中,以《 》最为人称道。(1)、哀江南赋(2)、归去来辞(3)、洛神赋
14、南朝宋初期的 大力开拓山水诗,山水诗从此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1)、陶渊明(2)、谢灵运(3)、郭璞 ,15、刘宋时期的 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为七言诗的发
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七言及五言乐府,对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有 很大的影响。
(1)、鲍照(2)、谢脁(3)、何逊
16、“永明体”作家中,风格清新、成就最高的是。(1)、谢灵运(2)、谢脁(3)、郭璞
17、南北朝时期骈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1)、鲍照(2)、江淹(3)、庾信
18、《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作者是北朝的。(1)、郦道元(2)、颜之推(3)、杨衒之
19、南朝乐府民歌《 》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1)、陌上桑(2)、木兰诗(3)、西洲曲 2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是。
(1)、华丽铺陈(2)、简约隽永(3)、质朴浅易
三、名词解释题:
1、“建安风骨”
2、“三曹”
3、曹操
4、曹丕
5、曹植
6、“建安七子”
7、王粲
8、“正始文学”
9、阮籍
10、“太康文学”
11、陆机
12、左思
13、刘琨
14、陶渊明
15、田园诗
16、《归去来辞》
17、南朝乐府
18、《西洲曲》
19、北朝乐府 20、《木兰诗》
21、山水诗
22、谢灵运
23、鲍照
24、“永明体”
25、谢脁
26、庾信
27、《哀江南赋》
28、“宫体诗”
29、《搜神记》 30、《世说新语》
四、简答题
1、简要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简述建安时期的诗歌发展情况及其艺术风格。
3、简要概述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4、简要概述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5、简要概述阮籍诗歌的艺术特点。
6、简要概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点。
7、简要概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8、简要概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9、简要概述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10、简要概述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
11、简要概述谢脁诗歌的艺术特点。
12、简要概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点。
13、简要概述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4、简要概述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5、简要概述“永明体”的形成及其主要艺术特点。
16、简要概述“宫体诗”的形成及其主要艺术特点。
17、简要概述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发展情况及其艺术特点。
18、简要概述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发展情况及其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
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建安时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2、联系具体作品,说明曹植诗歌艺术风格的变化情况。
3、联系具体作品,论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4、联系具体作品,论述陶渊明田园诗所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
5、联系具体作品,论述陶渊明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6、联系具体作品,对比分析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7、联系具体作品,论述从建安时期到南朝末期的诗歌艺术特色的变化情况
一、怎样学习古代文学史?
1、掌握发展脉络 诗歌:
可从表现内容(题材内容、情感内容两方面)、体裁特点、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的发展中进行梳理。例如:
(一)先秦诗歌的发展脉络:
(1)、远古谣谚――《古弹歌》、《蜡辞》、《周易》中的歌谣等,大部分是二言体,表现的是上古初民的生活和愿望,这是中国诗歌的原始状态。其特点是语言简单、节奏简短、有简单的押韵要求,也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象征、白描等艺术表现手法。
(2)、《诗经》――比较全面地表现了从商代中期、历经西周、直到春秋中期黄河流域先民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裁上是成熟的四言体。语言简洁,讲究押韵,节奏和谐、琅琅上口。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艺术修辞手法,特别突出的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出色运用,尤其是“兴”(暗喻、象征)的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代表手法。《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已进入成熟阶段。
(3)、“楚辞”――“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作,是先秦诗歌继《诗经》后的又一个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集体吟唱到个人创作的转变。楚辞是杂言体,是四言体向五言体转变的过渡阶段。楚辞表现的是具有时代感的个人情感,并将这种个人情感发挥到极致。楚辞的语言运用极为出色,华丽的词藻与浪漫的环境、深沉的情感水乳交融,拓展了汉语言的表现空间和暗示功能。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散文:
可从思想内容(题材)、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叙事模式、原则、人物形象刻划手法、论述模式、原则)等方面的变化中进行梳理。例如:
(二)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
历史散文:《周易》、《尚书》(早期,纪事简略而不完备、体裁单
一、体例杂乱、)――《春秋》(过渡期,纪事简略但注重完整性,编年体)――《左传》、《国语》、《战国策》(成熟期,叙事模式从依时而述转向依地而述、依人而述,集中叙事,语言风格从纡徐婉曲转向铺张扬厉,人物形象刻划手法从比较注重材料选择、个性特点发展到全方位进行刻划。)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春秋晚期、诸子散文的早期,语录体、对话体、格言式,不注重论辨,语言简朴)――《墨子》(战国早期、过渡期,初步转向论辨体,注重逻辑,但语言仍质朴。)――《庄子》、《孟子》(战国中期、成熟期、《庄子》为诸子散文的顶峰,既注重论辨又注重文采。)――《韩非子》、《荀子》(战国晚期、发展期,特别注重说理和修辞。)
(三)两汉诗歌的发展脉络:
“汉乐府民歌”(西汉早期和中期:房中乐、文人乐府-汉武帝收集民间乐府-东汉乐府歌辞,从适应统治者的政治娱乐需要转向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和生活情感,汉乐府民歌感情充沛、想象奇特、人物鲜明、语言简洁自然而又清新活泼,与早期民歌不同的是语言情韵兼致,因而刺激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拟乐府歌辞(从模仿到注重语言修饰)――文人五言诗(开始新诗体的创新)――“古诗十九首”(情感深沉、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成熟的五言体,语言清新自然而又洗炼典雅,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
(四)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
西汉前期:贾谊《吊屈原赋》(雏形期,刚从宋玉赋转型)――枚乘《七发》(定型期,叙事单一,注重语言的铺排,以铺陈写物为中心。)――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成熟期,词藻华丽、注重夸饰,内容空洞)
西汉后期:王褒(西汉中期、歌功颂德,但出现咏物小赋)、扬雄(西汉晚期、注重模仿前人,没有个性和创造性。)东汉前期:班彪《北征赋》、班固《两都赋》、冯衍《显志赋》(以大赋为主,歌功颂德、道德说教,但题材有所扩大)东汉中期:马融《长笛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抒情成分增加,开始注意个人情感,富有想象力。)东汉后期:张衡《思玄赋》《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以小赋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批判社会现实。)
(五)两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西汉前期:政论散文为主,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代表作家是陆贾、贾谊、鼌错,词气纵横,笔力雄健。注重说理,高屋建瓴。
西汉中期:一是体系完整的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是《淮南子》(道家思想的综合)、《春秋繁露》(儒家思想的体系化表述)。从庞大的思想体系中进行透彻的说理。二是历史散文,代表作品是《史记》,深入地总结政治历史经验。
西汉后期:散文式微,代表作家是刘向、扬雄,转向对典故、文字的追逐,旁征博引,词气淤塞。
东汉前期:政论散文走向平实化,代表作品是桓谭《新论》、王充《论衡》。从生活常识对社会文化各方面进行批评,语言质朴,明白晓畅。历史散文走向专业化,出现第一部断代史《汉书》。态度严谨,语言典雅。
东汉后期:政论散文走向批判现实,代表作品是王符的《潜夫论》,词气激愤。出现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是秦嘉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情感深沉,言词委婉。这是中国古典散文的一个新的类型。
2、掌握重点
掌握重点作家作品,对重点作家,要了解其生平思想、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重要作品,要了解其产生的时代特点,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例如:
先秦文学的重点: 诗歌:
1、《诗经》的内容、时代特色、艺术成就(成熟的四言体,篇章结构,语言风格,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等)、地位(第一部诗歌合集,标志着中国诗歌的成熟)、影响(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论述)
2、屈原及其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风格(语言瑰丽)、表现手法(象征、想象)、艺术意境(情景交融、情韵悠长)、地位(第一个诗人、开创新时代)、影响(语言、意境创造、理想追求、爱国主义、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散文:
1、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特别是《庄子》(思想内容,想象力,篇章结构:回翔往复、形散神不散,语言特点:绚丽多姿、生动传神,意境创造特点:汪洋辟阖而又深沉婉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影响: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地位)
2、历史散文:《左传》(叙事模式和原则、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战争描写、影响)、《战国策》(语言特点、文采、气势、人物刻划、文学虚构、影响)两汉文学的重点: 诗歌:
1、“汉乐府民歌”(内容,生活气息,情感表现特点:感情充沛、淋漓尽致,想象奇特,人物鲜明,语言:简洁清新、情韵兼致,影响)
2、“古诗十九首”(内容,情感表现特点:深沉,意境创造特点:习见景物表现委婉的感情,语言特点:委婉洗炼,影响)散文:
《史记》(主要思想内容,意境创造特点: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篇章结构:内容情感气势融为一体、节奏起伏跌宕,材料取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人物刻划:细节典型化、口语个性化,叙事语言特点:简练明畅、引而不发,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
1、重点作家作品:曹植、陶渊明、《西洲曲》、《木兰辞》
2、重要文学现象:建安文学、山水诗、田园诗、永明体、宫体诗、小说(产生时代,代表作家、风格特点、影响)
二、怎样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作家、作品和专有名词(一般是一种文学现象),各有不同的要求、要点。
1、作家:
要点:(1)生活的时代、简单的生平。(2)主要作品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这两点要求简短,高度概括)。(3)艺术特色及成就(要求稍微详细,可从语言风格、情感表现特点、表现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概括)。(4)地位及影响(要求简短)。例: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魏人。他一生以其兄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一个贵介公子,作品主要表现了对建功立业的追求,以《白马篇》为代表。后期备受压制和迫害,作品主要表现了他苦闷悲愤的心态,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洛神赋》为代表。曹植的作品前后风格变化很大,前期亢奋雄奇,后期沉郁愤懑。他的诗歌吸收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和汉末文人古诗的艺术特点,描写细致、词藻华丽、注意对偶和音韵,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能够将细致的景物描写与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他的辞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与浪漫色彩很浓,也有较高的的艺术价值。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艺术手法尤其是雕琢词藻的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作品:
要点:(1)产生的时代及作者简介。(2)主要内容。(3)艺术特色及成就。(4)地位及影响。例:
《庄子》: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哲学论著的汇编。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一度做过小官,大半生隐居。他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庄子》是庄周哲学思想的表述和阐发,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因此,他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出发,建立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观和政治观在内的一整套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奔放驰骋、自由联翩的想象力;二是绚丽多姿、生动传神的语言艺术;三是回翔起伏、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结构;四是汪洋辟阖而又深邃婉曲的艺术意境。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由奔放、汪洋恣肆、神奇瑰丽、恢诡谲怪的艺术风格。《庄子》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文体上也完全脱离了语录体散文的窠臼,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此,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放达阔大的胸襟、遗世独立的人格以及高超深妙的艺术手法都对后代作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专有名词
要点:(1)文学现象出现的时代及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专有名词的来源。(2)主要内容。(3)艺术特色及成就。(4)地位及影响。例: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萧统将失去乐调和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由于这十九首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在古诗中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作品群,所以后来人们一直沿用了这个名称。“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作者可能是当时游学求宦的中下层士子。内容主要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和人生失意的苦闷悲哀之情。“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特别深沉,有一种植根于生命深处的悲凉。在艺术意境创造上,擅长用习见, 的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抒发深沉的感情,将内心情感与外在世界完美地契合到一起,创造出含蓄蕴藉、言近意远的艺术意境。语言风格既朴素自然、单纯清新,又高度洗炼、言简意赅。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标志着文学创作主体审美观念的成熟。它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在表现技巧、语言风格、体裁形式、意境创作和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为五言诗的定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它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隋唐,在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都为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三、怎样写简答题?
写简答题要求写出要点即可,它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描述一定时段的文学发展脉络。(2)简单描述某种特定的文学现象。(3)简要概述或分析作家作品的某些特点。回答不同的问题时,要注意不同的要求。第(1)类:
要点:这是比较典型的史论题,回答时要有史有论。(1)列举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2)它们发展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变化及其原因,可以按时间为序描述,亦可把两方面分开进行描述)。例:
请简要概述先秦两汉诗歌的发展情况。答:(要点)
先秦诗歌的源头是远古谣谚,例如《古弹歌》、《蜡辞》、《周易》中的歌谣等,大部分是二言体,表现的是上古初民的生活和愿望,这是中国诗歌的原始状态。其特点是语言简单、节奏简短、有简单的押韵要求,也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象征、白描等艺术表现手法。到春秋中期《诗经》编成时,中国诗歌已经走向成熟。在表现内容方面,《诗经》已能够比较全面地表现先民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裁上是成熟的四言体。语言上开始讲究押韵,节奏和谐、琅琅上口。并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艺术修辞手法,特别突出的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出色运用,尤其是“兴”(暗喻、象征)的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代表手法。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由于战乱和理性的过度膨胀,诗歌创作在北方失去了作者和传播者,情感的喷发出现在相对平静的南方楚国,这就是“楚辞”的出现。“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作,是先秦诗歌继《诗经》后的又一个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集体吟唱到个人创作的转变。在体裁上,楚辞是杂言体,它是四言体向五言体转变的过渡阶段的产物。楚辞表现的是具有时代感的个人情感,并将这种个人情感发挥到极致。楚辞的语言运用极为出色,华丽的词藻与浪漫的环境、深沉的情感水乳交融,拓展了汉语言的表现空间和暗示功能。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汉王朝建立后,文人在欣赏“楚辞”、仿作“楚辞”之余,却循着宋玉的创作道路,将“楚辞”散文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汉赋”,随后经学社会的建立,更使诗歌创作走入了低谷。诗歌创作因此走向民间,这就是“汉乐府民歌”的兴起。汉乐府民歌从适应统治者的政治娱乐需要最终转向了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和生活情感,它以充沛的感情、奇特的想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新自然而又情韵兼致的语言、浓郁的生活气息,刺激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开始拟作乐府歌辞,从早期的简单模仿到注重语言修饰)最后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文人五言诗,这种新诗体的最高成就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情感深沉,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语言清新自然而又洗炼典雅,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体裁上也是一种成熟的五言体,为诗歌创作树立了新的, 典范,为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来临准备了条件。第(2)类
要点:(1)该种文学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原因。(2)形成过程。(3)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3)主要艺术成就及特色。(4)地位及影响。第(3)类
要点:(1)简要概括作家或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历史地位。(2)列举主要内容或主要艺术特色。列举时要举例说明,但不必作详细分析。
(第2、3类与名词解释相近,但更详细一些。)
四、怎样写论述题?
论述题的类型与回答方式与简答题相近,但回答时一要更详尽,二要举例详细分析,三要更注意逻辑关系(例子与要点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