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汉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
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爱好,在今年暑假我读了钱穆的《秦汉史》此书不但又加强了我对秦汉历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对秦汉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本书是一部未完编之断代史,上起春秋末年,下至王莽新政。全书共分七章,首尾两章论秦及王莽,其余章节均论西汉,故西汉乃是全书论述的重点。钱穆以写通史著称于世,“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在第一章《秦人一统之局》中,钱穆首先论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的剧变,认为“然此一时代潮流中剧变之尤堪注目者,则厥为社会学术之勃兴。”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文化程度远逊于东方诸国,因此秦兴国之措施政策,都依赖东方士人。而由于文化之西渐,商鞅及吕不韦、韩非等人相继入秦,三晋之士造就秦的崛起。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破除封建贵族制度的种种束缚,而趋于新军国的建设。钱穆以文化人定位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在秦的努力是想将东方学术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且以史料论证吕不韦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秦文化: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焚书最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对于秦的覆亡,钱穆认为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已经不可逆转,戍卒一呼,山东响应,是古代封建政体的反动。
而秦的影响甚广,至南粤、滇、朝鲜、辰韩、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统之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秦时,民族向外发展,并不专由于政治的推动与侵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如下各章,钱穆依次阐述汉初之治,西汉之全盛及中衰,昭宣以后之儒术,西汉的政治体制。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缘于户口锐减,经济困难。文景时代,民间经济复苏,商人兴起而奢风盛行,农民生计仍困难,奴隶亡命,豪杰任侠,诸侯骄纵,外患凌逼,经济复苏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的社会问题。汉开国之律令、仪法、财记及章程,均沿袭秦制。而汉袭秦制为何汉又能长久?“故汉初之规模法度,虽全袭秦制,而政令施行之疏密缓急,则适若处于相反之两极焉。”
及至汉武时,西汉趋于全盛,钱穆认为此时最应注意的,“则为社会学术界复古空气之渐趋浓厚是也。”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汉武一朝走上复古更化的道路,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然而专以汉武尊儒为说,又并非当时的真相,黄老申韩在汉武时期仍占相当之地位。汉武帝及其近臣将“儒术”的范围扩大后又延长,并非只限于孔孟思想。“故汉人之尊孔子,特为其传六艺之统。汉人之尊六艺,特为其为古代之王官学。”
汉武帝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钱穆认为汉武拓边的动机是为“耀武德”,经济背景是民间经济之展扩,汉与西域在张骞之后经济联系的加强,汉初七十年积累而国力增强。
武帝内兴礼乐,外勤征伐,费用浩繁,耗尽汉初七十年的积累,造成了西汉的中衰。武帝为补充用度不足,实行了盐铁官卖、算缗、均输、铸钱币、增口赋、鬻爵等敛财措施。而算缗对百姓的伤害最重。
第五章讲“昭宣以后之儒术”,之前各章均有不少篇幅论述学术。昭宣之后,儒学大兴,汉廷用儒术和吏治相结合,儒术完全成了汉的统治手段,“即昭宣以下,儒术所以见尊,亦自吏事。” 朝廷重臣多为儒生,与汉初廷臣多以军功嗣侯跻身高位,迥乎不同。“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石渠阁议奏,增立博士。最初只有《易》算经,立博士,后来《易》学分家,《尚书》《礼》《公羊》《谷梁》也立博士。宣帝时,既增立博士,也增加博士弟子人数,汉代儒学因此逐渐兴隆。钱穆也专节论述昭宣后的学风,以灾异、禅让、礼制、章句等问题阐明汉儒的态度,并作论断“汉儒经学,乃自宣帝后而始跻于全盛之象,而亦自宣帝后而已陷入中衰之境”。钱穆认为此与武帝时的汉朝国运同一轨迹。
书第六章总论西汉一代的政制,分别论述了西汉的分封制、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制及封爵制。
秦废分封而分三十六郡,而后又增置五郡,共四十一郡。而汉高祖铲除功臣,大封同姓,仅十五郡。孝景时,郡增多,武帝时,又设十三部刺史。
西汉中央官制沿袭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设太守及都尉,汉代郡守兼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太守之下设县令。为了防止太守专权类于诸侯,中央又设刺史监察太守。
汉之封爵也自秦沿袭而来,爵分二十级,汉初封侯也按军功,地方吏等级也与军爵相通。书之末章论王莽新政。西汉后期,朝廷大权渐流入外戚之手。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统治阶层将希望寄托在外戚王莽身上。王莽的声誉日上,威望渐高,人心所归,以此为冯籍篡汉。
王莽新政,其一“公田”(土地收归国有),其二废奴,其三作“五均六筦”(国家经商),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社会危机。然而王莽刻意慕古,改革币制,重划郡县,更定官名,造成社会混乱。王莽并非奸诈之人,秉承鲁学礼制之遗风,只是书呆子也。钱穆说,“不幸而莽以一书生,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为政治,坐召天下之大乱。”
项羽听说刘邦已定关中,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项羽本来有刘邦不能比的兵力,但是结果还是乌江自刎,这就告诉我们在人出于十分有利的境地时,一定要十分谨慎,做好每件事无论大小,人在处于劣势时也要学会利用所有有利的条件,脚踏实地待机而定。
刘邦的一生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可以什么都不擅长但是他要有独特的长远的眼光,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有聚集人脉能力。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项羽绑架了刘邦的母亲说要用他母亲的肉煮汤,刘邦:那就给我也分一杯羹!
第二篇:秦汉史教案
《秦的统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秦灭六国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2)秦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3)秦朝的疆域(四至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以及本课对秦统一过程及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2)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课下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以及观看相关历史视频,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及老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热情,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努力奋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秦灭六国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的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教具:计算机、自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商鞅变法》的历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在兼并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秦的统一》的学习。
(一)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提问: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展示出秦中央集权制度中中央的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 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六国的货币、文字图以及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让学生讨论回答: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从而得出统一货币、文字的优点。向学生展示度量衡图片。)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焚书坑儒
播放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像,让学生讨论焚书坑儒带来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长城的修建
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用课件展示秦长城的起止点,让学生形象记忆。)2.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四)秦的疆域
秦完成统一,秦的疆域也由一个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发展为统治千里的大帝国,我们来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标清疆界的四至点。)
小结:
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最后提供大家一段易于记忆本课知识的语言:
公元前二二一,秦王嬴政大统一;
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
北拒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第三篇:四本秦汉史著作评论与比较
09级 历史师范班 孙旭辰 1090200011
四本秦汉史著作评论与比较
《秦汉史》——林剑鸣:
《秦汉史》一书作者林剑鸣,该书主要分为绪论、秦王朝的建立、秦王朝的统治、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地主阶级内部的一场厮杀——楚汉战争、西汉王朝的诞生和汉初的统治、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繁荣兴旺的“昭宣中兴”时代、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王朝的衰落、“断”朝的出现和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和“新”莽的灭亡、东汉王朝的出现、东汉前期的政治、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后期的腐败统治、黄金大起义和东汉的灭亡、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秦汉时代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十章,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对秦汉时期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该书首先评价了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其中重点介绍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汉时期的确立、专制制度的形成和文化思想的统一以及文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作者认为以上三点是秦汉时期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所主要的三个表现方面,并表示,我们研究历史,一方面不应割断历史;另一方面更应注意到,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是有所不同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时代,它对此后的两千年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详细地介绍了秦汉时基本史料。与其他断代史相较,秦汉史的基本史料有两个特点:
1、文献资料较少;
2、文物和新出土的考古资料较多。因此,研究秦汉史不仅应注意传统的文献资料,而且不应忽略文物、考古资料。
再次作者对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表了看法。作者认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秦汉史,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才可望取得较高的水平。因此,这里有必要简略地介绍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者在秦汉史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中,提到了许多有助于秦汉史研究的专著。其中包括国内出版的何兹全《秦汉史略》、杨翼骧《秦汉史纲要》、劳干《秦汉史》、林剑鸣《秦汉稿》等;另有日本出版的秦汉史著作大庭脩《秦汉帝国的威容——图说中国历史2》、永田英正《国际世界的历史·秦汉帝国》、松丸道雄、永田英正《中国古代文明之成立》等;另有更多标志着当前秦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的专史出版。如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秦汉部分)、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等等。
《秦汉史》是记述和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断代史。这个时期的断限,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为止,包括秦(前221年之前206年)、西汉(前206年至公元8年)、东汉(25年至220年)三个朝代,和一个短命的王莽政权(公元8年至24年),共440年的历史。对秦汉史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通史》(秦汉部分)——白寿彝:
本书所要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略约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限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196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序说编论述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内容翔实,对秦汉史研究概况也能举其大端。综述编勾划了秦汉时期历史进程的轮廓。点志编论述秦汉时期的生产力、生产状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当广泛和深入,为通史撰述中所仅见。《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和《朝廷、郡县和封国》是其中很重要的两章,前者是关系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的问题,也是史学界争论相当多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看法和阶级中也有等级看法。这种说法,对土地国有说和土地私有说的内容都可以概括进来,而对于秦汉阶级关系的分析也可以有进一步的深化。其中高敏《土地制度》、安作璋《地主阶级的形成以及发展》和廖德清《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三篇文章所论述的问题,相互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该书很注意科技史方面的研究,在该卷的典制编和传记编中,都有相当精彩的作品发表,这都是有关各方面的专家的力作。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秦汉史》——吕思勉: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本书于1947年由开明书店初版,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下部分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本次《秦汉史》的新版,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简体横排、双行夹注。但由于所选文字为繁体字,且语言多为文言文,阅读起来多有不便,不适宜初学者阅读。《剑桥中国秦汉史》——崔瑞德 费正清:
《剑桥中国秦汉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关节论述的范围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比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因此,该卷的作者阵容咋西方学术界可称及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该书特点比较明显。该书广泛地引用了文献资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秦汉时期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外国学者有不少成果。该卷在这方面的论述能对这些成果作为概括,并有新的见解。虽然没有详细展开,但简明扼要,适合一般读者的要求。该书重视运用考古材料,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和引用。
该卷论述的是分别称之为秦、前汉、新和后汉诸王朝的最早几个统一的中华帝国。两个重大事件的明显的日期标志着这段时间的起讫:公元221年秦帝国的建立公元220年最后一个汉帝的逊位。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秦汉国宝的故事》读后感
这是一本有著名的考古学家编写的秦汉国宝故事。
从兵马俑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朝军队的面貌,从7000个零件组成的秦陵高车中可看到秦在青铜器制作上的精妙,虎符可以调兵,石豹镇说明古人养猛兽,从错镏金博山炉中看到古代人善于应用香料,铜雁鱼灯是一盞不会冒出油烟的油灯,XX年的马王堆古尸竟然肤色依旧,不到50克重的素纱禅衣,有2498片玉叶组成的金缕玉衣。
彩绘陶乐舞朵技俑让我们了解古时候的宴会演出,《王杖诏令》简册可以读到古代的书,陶船看到古代人的船模,那里人们已经懂得了锚和舵的使用,已经能制造出20米长,5米高,能装载一万斤左右的物品,庖厨图摹本可以看到古代人厨煮和生活,那时就有烤肉串了。
摇钱树、马踏飞燕、青铜獬豸、陶院落、陶牛车不但是艺术品,还蕴含了古代的风情。
云冈、莫高窟的佛像与壁画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看了本书后,无形中让我知道了秦-汉-晋-北魏的历史演变过程,让我对中国的秦汉间的主要生物景点的内容与所在地,我长大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咸阳的兵马俑,大同的云冈和甘肃的莫高窟,长沙马王堆的古尸,通过专家的注解,使我对秦汉时期的著名文物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还对当时的人和生活有所了解。
总之看了《秦汉国宝的故事》让我对考古产生兴趣,扩大了我的眼界,为祖国的五千年文明感到自豪,使我更加热爱祖国!
第五篇:《秦汉国宝的故事》读后感
《秦汉国宝的故事》读后感
这是一本有著名的考古学家编写的秦汉国宝故事。
从兵马俑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朝军队的面貌,从7000个零件组成的秦陵高车中可看到秦在青铜器制作上的精妙,虎符可以调兵,石豹镇说明古人养猛兽,从错镏金博山炉中看到古代人善于应用香料,铜雁鱼灯是一盞不会冒出油烟的油灯,XX年的马王堆古尸竟然肤色依旧,不到50克重的素纱禅衣,有2498片玉叶组成的金缕玉衣。
彩绘陶乐舞朵技俑让我们了解古时候的宴会演出,《王杖诏令》简册可以读到古代的书,陶船看到古代人的船模,那里人们已经懂得了锚和舵的使用,已经能制造出20米长,5米高,能装载一万斤左右的物品,庖厨图摹本可以看到古代人厨煮和生活,那时就有烤肉串了。
摇钱树、马踏飞燕、青铜獬豸、陶院落、陶牛车不但是艺术品,还蕴含了古代的风情。
云冈、莫高窟的佛像与壁画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看了本书后,无形中让我知道了秦-汉-晋-北魏的历史演变过程,让我对中国的秦汉间的主要生物景点的内容与所在地,我长大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咸阳的兵马俑,大同的云冈和甘肃的莫高窟,长沙马王堆的古尸,通过专家的注解,使我对秦汉时期的著名文物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还对当时的人和生活有所了解。
总之看了《秦汉国宝的故事》让我对考古产生兴趣,扩大了我的眼界,为祖国的五千年文明感到自豪,使我更加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