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铅笔小史读后感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现在用的铅笔的历史和成分,我非常高兴,它让我了解了铅笔背后的故事,铅笔小史读后感。
在1564年,一场暴风雨把英国坎伯兰郡博罗戴尔附近的一棵大树吹倒了,树根下面露出了一种黑矿石,大家叫它为黑铅,读后感《铅笔小史读后感》。它可以用来在羊群身上打记号,还可以被切割成条在伦敦兜售。这就是石墨。后来有人把石墨粉,硫,锑和树脂搅在一起,压成条形晾干后使用;最后,一位细木工做了7英寸长,厚薄一样的小木条,木条中间刻一道槽,把石墨条放进槽里,形成了一支真正的铅笔。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突然感觉铅笔可以吃掉!因为铅笔里含有一种成分是树脂,我看到“脂”字就想起了一个词:脂肪,而脂肪是食物里的成分。但铅笔的主要成分还是石墨,石墨有毒,所以铅笔不能吃。
我对我手中的铅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以后要进一步了解彩色铅笔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篇:——《红铅笔》读后感
请相信那放羊的少年——《红铅笔》读后感
我手中的这本《红铅笔》是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韩国作家申修贤编写、金成姬绘画,杨竹君翻译的一本温情之作!
书中讲的是一个叫珉浩的小男孩无心犯错时想尽量弥补却无果时,却意外得到了一支红铅笔。这支红铅笔赋予了他神奇的力量,理想中的生活情境通过红铅笔得到实现: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甚至还在学校的作文大赛中获得了金奖。虽然梦想实现了,但是烦恼随之而来,因为这些荣耀都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些都不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是因为红铅笔,就像他不敢承认玻璃天使是他弄坏一样,他忧郁到了极点,处于深深的痛苦中矛盾着。
最后,珉浩终于战胜了红铅笔给他的诱惑,通过自己真实的本领被作家宋智雅老师邀请进了她的飞翔班,他拿着玻璃天使找到秀雅说明了一切。他感受到了家人对他最最深厚的爱,从此,真正的快乐了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红铅笔的神奇其实就是珉浩通过内心的强大逐渐战胜懦弱自我的力量。书中第16小结“请相信那放羊的少年”让我感悟至深。妈妈买了烤箱,烤曲奇饼给孩子吃,钱两次都由于温度和火候掌控的不够,味道有些惨不忍睹,但是妈妈和珉浩都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他们相信下一次一定会烤出美味的曲奇饼的。珉浩在秘密的日记本上写出了关于爸爸和放羊的少年的一段感悟:他们也许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吧?他们这样做自己的心里也一定不好受!我自己碰坏玻璃天使不也是不敢勇敢地承认吗?由人及己而发出这样的心声:无论实情是什么,我都愿意去理解他。即使他什么也不说,我也从内心里真正体谅他,原谅他!
一个说谎的人,需要人再次相信他。很多说谎、做错事的人并不
是他本性邪恶,而是生活中的种种迷惘鬼使神差的误导他走入了歧途。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向他迈出一步,也许他的明天会转现出不一样的彩虹。
故事中的珉浩以及他的爸爸妈妈,他们之间都是因为再一次相信了彼此,故事的结局出现了不一样的美好!让我们也都能够主动地向他迈出这一步,再相信他一次,这个世界会更多美好!
第三篇:《我,铅笔》读后感
《我,铅笔》读后感
《我,铅笔》一篇看似简单的文章,里面却蕴藏着许多的经济学哲理和人生哲理,一支被人们看似不起眼的铅笔在作者里德的笔下,却能够引出一系列的市场问题,同时作者通过描述铅笔生产过,充分的体现出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作者里德把一支铅笔作为文章的线索,从而一步一步挖掘铅笔背后的故事,当里德在文章中说到“地球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制造我”,也许大家会感觉很奇怪,但仔细想想之后,会发现里德说得不无道理。虽然铅笔看似简单,但是要想真正了解一支铅笔完整的生产过程,那确实有点不太可能,因为在生产铅笔的过程会引出一系列问题,就像是里德在文章中说到:“无数祖先”一样,就算你了解这支铅笔,但你不可能了解铅笔的无数祖先,就像你也不可能了解你自己所有祖先一样。那又为什么铅笔的着无数祖先会结合起来制造出铅笔,这也许就是斯密《国富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神秘的操作。那又为什么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进行这样的操作?这就引出了市场效应,正是因为人们需要这种东西,市场对这种有着需求,这也就使得铅笔所谓的无数个祖先进行合作,从而获得他们各自的利益,但同时也方便那些所需要的人。
当然,在文章不仅仅表达的是经济哲理,文章里面还有许多的人生哲理。在文章中作者里德多次提到铅笔的制造过程,并且详细的写出铅笔的形成是由各个方面的合作才得以形成。这就像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一样,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当然你也不可能一个完成所有事情,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第四篇:《中国旅馆小史》读后感
《中国旅馆小史》读后感
跟友人聊天,说起说起中国的旅馆,我开玩笑地问:你经常出差住店,你知道中国的旅馆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吗?你知道古代的旅馆叫什么吗?他想了想,说,你还真别说,成天眼前见,到处都是,可是,如果真要对它们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是难,我说,如果请人写一本中国旅馆小史,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现在的人呀,知道外星球的事多于知道身边司空见惯的事,这就是八卦吧,也就是灯下黑吧,《中国旅馆小史》读后感。其实,正是因为我也不知道中国旅馆的发生发展,也想了解一下旅馆历史,因为看过郑向敏先生著的《中国旅馆流变》一书,因为太学术了,不能完全看完,所以,就请郑向敏先生用通俗的语言来给我们扫扫盲。郑先生说,那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他说,中国差不多的都有史,什么流氓史,妓女史,贪官史等等,就是没有一本旅馆史,所以,他才要写一本中国旅馆史,不过,那时气盛,写起来,真是难。博士论文,当然难,读者看着也难,我说,通俗一下吧。于是,就有了这本《中国旅馆小史》。
我说要写得活泼,让大家爱看,但是,不能戏说,这是这套小史丛书的基本要求,至于怎么写,体例全由作者定,充分发挥个性,我这个主编,只管看错字,把政治,不能有黄赌什么的,他老人家眼神很好,不用对,就笑了。
郑先生很气派地就用了小史的本名,小史一:旅馆起源与发展;小史二:中国古代旅馆名称;小史三:中国古代旅馆经营;小史四:中国古代旅馆的管理;小史五:中国古代旅馆服务;小史六:中国古代旅馆建筑;小史七:中国古代行宫苑囿。
作为第一读者,读完之后,真是感慨三叹:
一叹:中国旅馆最早竟然是建在荒郊野外的,正好与现在相反,旅馆都在闹市里,如果你在野外想找个旅馆,那就是活脱脱的一大新傻;
二叹:原来现在没事就扫黄打非,针对的都是旅馆,这是古已有之的,这是旅馆本身的性质所至,“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特别是店,古人认为“有多少罪恶假汝而生”,所以,传统,店,开店的,都可以随时查封,这也是古已有之的;
三叹:三菜一汤的伙食标准,也是古已有之的,官店负责招待官员及随从,当然有标准,住几级几星,几菜几汤,有肉无肉,随从吃啥,家属吃啥,马给草料,都是有规定的,真是让我大开发眼界!
这套招待方式也是古已有之!
官员们“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旅楹有闲,寝成孔安”,天明登前程,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哪里有“行道迟迟,载饥载渴”的伤悲之心呢。
现在,旅游已成为时尚,与游相伴而生的馆舍逆旅,也成为必不可少的备宿之地,只是,人的贵贱高低,贫富还是有差的,公差和私差也还是有差的,所以,旅馆还是分了五星、六星七八星了,不过,劳动人民也能住上经济适用型的酒店了,这就是中国旅馆小史的当代版了,只是,这套小史要求:不涉及到现当代,都是中国古代古人的事和人,读后感《《中国旅馆小史》读后感》。
这是一本可以一读的好书。
《中国古代旅馆小史》?
转贴:
逆旅、客舍、饭店──中国旅馆小史
旅馆在我国称为“饭店”,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早在唐宋时候,有不少旅馆就同时兼营吃食,并称“食店”。我国古代大部头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提到,唐代鄂县有一家“食店”,有两个和尚用10000钱租房一日夜。汴州还有一个号为“三娘子”的女店主,“有舍数间”当旅舍,兼卖早晚餐,远近旅客多到那里去吃住。元明清时期,“食店”称呼改为“饭店”。在不少章回小说里,饭店已成为旅店的同义词。如《醒世恒言》里的《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一回,便有“挽着手,同到饭店里安歇”的描写。名著《儒林外史》48回里也有“王玉祥把行李搬到山塘一个饭店里住下”的叙述。可见“饭店”一词并非完全是西方传过来的。只不过近代以来,外国商人把欧洲的豪华式旅馆,搬到中国来,用某某大饭店、某某酒家名之,喧嚣一时,人们便以为“饭店”一词系新鲜名词。殊不知我国早已有之。“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前面提到的《太平广记》,其中有许多故事,便是在逆旅中发生的。例如该书24卷,就提到唐朝陈留郡的逆旅中,在开元时期,著名的文人萧颖士,遇到了一位327岁的老翁,跟他谈当年和颖士八世祖交往的事。《广记》卷16又有一个故事,说到周隋两朝代名门大族的后代杜子春,在一家波斯人开的客店里,巧遇一位策杖老者,使他转贫为富,重振了家业。为了报答这位老者,杜子春在发财后大兴慈善事业,在扬州盖了旅舍100多间,专门收容孤儿寡妇。上述的事,离现在已1000多年了,说明我国旅店事业在很早就很兴旺,至少公元六、七世纪时,各城市“逆旅”已经很普遍。旅店这一行业,在我国还可以上溯至更早时候。据查,最早的记载见于春秋时的《国语》,该书曾记阳处父和杨朱都在河南的卫、宋二国住过逆旅。这一记载,更把我国旅馆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即离今2500年前。古人也还有认为我国尧舜时期或西周初年便已有了逆旅之称,但这说法太早了点儿,史料无法查考了。逆旅发展到战国后期,至少在秦国,已经为数甚多。商民数众,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所以引出了商鞅的《废逆旅令》,认为取消旅店便可以奸人不生,人民一心务农,天下太平了。这当然是逆时代潮流的行为,行不通的。但反过来却说明了当时旅馆业的发达。旅店称为“客舍”,在我国也由来已久。西晋诗人潘岳专门写了一篇《上客舍议》,详细谈到在汉晋时代民间旅店的分布特点,有所谓“近畿辐辏,客舍亦稠”之说。就是说,越是靠近京都和大城市,客舍越多。到了唐宋时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舍事业更为繁荣。《东京梦华录》谈到北宋时的京城开封:“满城皆客店,南北官员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宋元时来到中国的西方大游历家鄂多立克曾提到当时杭州有很多客栈,每栈内设10或20间房屋。他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天堂之城”。
第五篇:《灵心小史》读后感
《灵心小史》读后感
Lisa 知义书友
小德兰,一朵天主遗留在世间的小白花。在世间不过停留了短短24年的年轻女孩,是什么让她能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圣女,又是什么让她的这部回忆录成为世界60部伟大的灵性著作之一,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在全球传阅。
仅在中国就有多个关于她的回忆录的翻译版本。第一个译本出自大儒马相伯先生的译本,译名《灵心小史》。后有著名作家苏雪林先生的译本,译名《一朵小花》。而我这次选读的是由聂传炎和张安毅翻译的,译名仍定为《灵心小史》。
整书读完,不觉惊叹于作者小小年纪且常年隐居于修道院内,竟然有如此的空灵与慧性。文法笔触是那么的自然、娴熟、细腻。她完美的将宗教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读来豪无晦涩生硬的距离感,犹如邻家的小妹妹在与你娓娓的聊着家常、吐漏着心曲。她的话语如春天的雨露,轻轻的滋润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田。深刻的人生哲理时常被平凡的生活智慧演绎的浅显易懂,让读到它的人如醍醐灌顶!生活中时刻践行的“爱”字,贯穿丰盈了她美好却短暂、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整部书的内容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宝库。一部 灵魂升华的教科书。每一个故事,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笼罩这爱的光辉,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究和学习。同时她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懦弱和和媚俗。可以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参照改正。她将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的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可以以此为鉴少走弯路。
书中记载的小德兰的外在生活是平凡的,几乎找不到任何轰轰烈烈事件,也听不到豪言壮语,更没有刻板的教宗和信条。几乎全部都是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然而正是这些你我都会经历到的平凡小事,却通过她灵动的思维和诗性的文字如精灵般跃然鲜活的跳到了纸上,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她始终自谦为主前的小白花,不求得到世人的夸耀和爱慕,不与其他信徒争芳夺艳,只愿静静的绽放在主的脚边,只求得到天主的欢喜。因为她已深谙爱的奥秘就是甘于卑微,谦顺柔和。
这朵小花的童年是幸福和欢愉的。作为家中五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的每一天都沉溺在天主的慈爱、父母的宠爱、众人的怜爱中。而她依然能够保持谦逊、乖巧和懂事。不得不说父母起到了很好的早期启蒙作用。
书中有一段记是这样写的”我们跟随妈妈,去看望和莱奥尼同时初领圣餐的女孩。我们的妈妈心地是多么仁慈和善良呀!在那里用过饭后,她将我们拉到一边,给我们斟了些美酒,庆祝那个喜庆日子。她不愿我们缺乏任何东西,但又不愿使经济并不宽裕的达高朗太太为难。慈母的心灵如此体贴而周到,这些细节无不显示出她的慈爱。
当看到这时,我再对比一下我自己,不觉惭愧至极。因为我也是一个妈妈。平日当我的孩子犯错误时,我的第一反映就是先把孩子劈头盖脸的数落一顿,而从没有有去认真反思一下孩子出现这些问题跟自己的日常行为有没有关系呢。因为每一个孩子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不具备辨识好坏的能力,她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从大人那模仿而来的。当我们批评孩子碰到问题只会大喊大叫时,我们大人自己平时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数落孩子用完东西总不放回原处时,自己是不是日常也是总爱东西乱放呢。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我们孩子身边的这些近人没有很好的管理和约束好自己的日常行为,而我们的孩子们只是把这些行为复制了。所以小德兰的父母给我们树立很好的学习榜样,她们不光是言传,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身教来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们。
然而,就如春天的鲜花必须先在冰雪中绽放出花蕾,才能在阳光的拂煦下欢快的盛开。小德兰这朵野地小白花的成长同样也得经受冬日严寒的考验。是持续不断的苦难考验。
面对苦难、挫折和阻挠时,大多数人的态度是害怕、逃避和放弃。而书中的小德兰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她更愿意去喜悦的面对。因为她早已深刻的领悟到慈爱的天主赐予每个人的恩宠都只是她应得的那份,而給予她们的苦难也一定都是她能承担的。她从来不认为成圣之路是艰辛的,她把艰辛看作是天主为了矫正她的错误而让她经受的考验,可以帮助她修行反省,净化心灵,是通往成圣路上必要攀登的一个个台阶。是天主给她的最大恩宠。所以小德兰的伟大真的不是她为外在的物质世界创造了什么或改变了什么。而是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死亡”一个我们都不太愿意提及的字眼,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这个物质世界的不舍,对生命长度和生存价值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在世的这一小段旅程中。然而读过此书之后,你就可以看到,小德兰对此很早就有了超于常人的理解和认知。人生在世不过就是一段短短的客居之旅。世间荣华富贵,权势尊卑转眼即是浮云,不会有任何的价值,且不能让人拥有长久的快乐。所以当她最亲爱的妈妈离世时,让她初尝生死离别之苦时,尽管心中有不舍和难过,但她没有放声大哭,而是保有与她小小年龄不符的深沉。她没有痛恨,那是因为她知道妈妈的过早离开是天主给予妈妈的额外恩宠,是让她少受世间的苦难炼狱,可以早早进入天堂那个她们一直向往回去的永恒的家,只有在那里才能用于永远的快乐和喜悦。而她也一直为此而努努力。也许是早早的看透了世间的荣华幻象,所以她更愿意远离尘嚣,专心爱主。她将死亡并醒悟出:日光之下,尽是虚空。只有全心爱主,为神放弃属世的财富,生命才有价值。在宽路和窄路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我等凡夫俗子之辈,一天到晚为着一点点利益斤斤计较,尔虞我诈的又有何意义。不过是做着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无用功罢了。所以在参透这些之后只有保持着足够的虔诚与信得在每天在生活中随时拾起些精神财富,储藏在永恒的天国才是在人间苦旅中最大的幸福。
为了能够将自己完全的委身于天主,15岁时她提出要进入圣衣会修道院。因为她知道天主会在那里等她。按照当时教会的规定,这种要求是一定不会被接纳的。所以你可以想象的出小德兰将会遭遇到的困难和阻挠有多大。然而小德兰就向一名勇敢的圣斗士,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愿意为此做出任何牺牲,包括离开她最最慈爱的爸爸和亲爱的姐妹。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曾有过任何的退缩和放弃。因为她知道这些阻挠不过是对她的又一次考验,是天主让她理解圣母和圣约瑟当初寻找耶稣时的沉重心情。而她亦愿为此 赴汤蹈火以示忠诚。这次的成功其实很能说明的一点就是有时很多被认为是不可为的事,其本身并不是完全如此,关键还是你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主意,你是否愿意为此做出无条件的牺牲和付出,是否愿意为此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所以小德兰在这件事上的做法真的是又一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进入到圣衣会的修行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小德兰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喜悦和安宁。在这里,她的灵魂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她学会了隐忍,更加的谦卑顺从,时刻克己,更乐意默默的无闻的为其她人去做一些善事。这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爱,她爱天主,愿意按照他的旨意指导前行。而天主的慈爱也也一直伴随着她。就如她一直铭记的一句谚语:“爱只能用爱来回报”只有爱才是将我们直接带到天主面前的唯一道路。即使后来当她重病只能卧于病榻时,她所要求的唯一恩宠就是“为爱所伤。”但是如果爱只表现在言辞上,只停留在心底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我们更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去践实它,并真正践行耶稣爱人如己的诫命。容忍别人的短处,体谅别人的软弱。即便只在她们心中发现涓滴之善,也要大感欣慰。
文章中第34章中的那个小事情恰恰印证了这点。那就是有一天,当副院长嬷嬷准备从小德兰和另一个修女中挑选一个去为搬运用于装饰圣婴诞生马槽的工人们去开门。尽管小德兰非常希望去做这份工作,但是她更愿意把这份好差事让给那个修女,所以她故意慢慢吞吞的假装开始收拾针线活,好让这份好差事落在那个修女的头上。然而不明真相的副院长嬷嬷和其她修女都误认为她是自私。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小德兰更懂得去容忍别人的过失。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要随随便便的去臆断别人。有时看似错误行为背后也许隐藏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初衷呢。主说的那句:“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简直是太有哲理了!
还有一点就是小德兰在如何去爱她嫌恶的一个修女的事情上也给了我特别好的启示和示范。因为,在我们的周围既有我们喜欢的人也有我们厌恶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爱我们厌恶的人又如何把仁爱付诸行动呢?小德兰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方法就是,像对我们最喜欢的人那样去爱她,竭力以爱相报。实在不行,走为上策,躲开去享受我们虽败尤荣的战果。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让自己内心失去宁静。
小德兰正是在这样一件件平凡小事的考验中修炼着自己,使自己的灵魂日臻成熟、羽翼日渐丰满。不再惧怕老鹰的利爪,不再担心毒蛇的诡计。
让我们也如她一般去努力做一朵平凡的小花吧,将主的花园装点的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