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1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史读后感》。

第一篇:辽史读后感

唐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分裂割据,军阀混战。但此时的北部游牧民族地区却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星星”,那就是在耶律阿保机领导下崛起的契丹。

阿保机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契丹族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之际,阶级社会的出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阿保机适应历史需要,排除种种干扰,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政权,使契丹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智勇如阿保机者,也不能避免死后儿子们的权利争夺。中原民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亦是如此。

阿保机与述律后有三子:长子也是太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但阿保机死后,继承皇位的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耶律倍,而是次子耶律德光。按照中原政权的继承制度,应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便是实至名归的。难道耶律德光也效仿唐太宗制造了玄武门之变,从而夺取了其兄太子耶律倍的皇位?

带着疑惑,我去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最后终于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传奇》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四:

其一是契丹族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我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契丹族相对于中原政权比较落后,处于奴隶社会的契丹,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就导致了耶律倍在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中原政权中皇太子所具备的优势。

其二是述律后对次子耶律德光的偏爱,这也是导致耶律倍没有继承皇位的直接原因。在阿保机死后,述律后成为了契丹族的直接掌权人。因此,没有述律后支持的太子耶律倍自然就占据了下风。

其三是太子耶律倍当时已经远离了中央政权,而耶律德光则不然。在攻打渤海国时,太子耶律倍有功。因此,在攻下渤海国之后,太子被封为东丹王,管理渤海国事务。耶律德光则继续四处征战,胜仗连连。因此,耶律德光更受中央官员的拥戴,掌握中央军权。

其四则可以说是耶律倍生不逢时。无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看,耶律倍都处于下风。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其实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耶律倍足智多谋,耶律德光军事才能出众。这或许分不出胜负,但如果放在处于崛起时期、四处征战的契丹里面,优劣就可一眼看出。此时的契丹,更需要的是耶律德光。如果此时的契丹处于和平时期的话,事情完全是有转机的。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最后,我要说的是,虽然耶律倍在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失败,留下了不少遗恨。但耶律德光孙子之后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孙,不知道耶律倍知道这一趣事之后,他的遗憾和失意会不会减少一分呢?

第二篇:《香港史》读后感

《香港史》读后感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大量白银被掠夺,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使清朝政府的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而香港逐渐成为英国向中国大陆走私鸦片的转运地,也揭开了英国侵占香港的序幕。通过了两次的鸦片战争,逼迫中国割让香港,香港从此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在英人的统治下,香港经过百年相对稳定的发展,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这要归功于中国的开放改革。这个决策既改变了新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也给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无疑已成为东南亚最耀眼的明星。

然而,在港人眼里,大陆不过是一块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素质低下,卫生状况极差的古老蛮荒的大地。经过百年潜移默化的资本主义的熏养,港人对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有一定的排斥性和否定性的,更甚者可以说是鄙视。因为这时的香港已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相当其他地域已是极大丰富。这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在和相对贫穷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本土的比较下,这种优越感往往会附加到资本主义头上。

这样,当香港将要回归时,无数香港人在质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过,事实证明了这一切的疑虑都是多余的,大陆如良师益友般的给予了香港许许多多的帮助,在其渡过难关的同时带动了它经济的稳步前进。经济上,香港无疑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中介,冥冥之中助壮了香港的贸易,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利益。尚且不说中国如何为它带来的商利,单单就97年的金融风暴而言,中国功不可没,给它的资助不言而喻。在香港抵御金融风暴的整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首先是中央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与国际炒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派出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当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时,其中香港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都来自大陆的援助。毫无疑问中国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很明显,中国是香港的靠山,在最危急的时刻,向香港伸出了援助之手,才让其幸免于难。

文化上,在世界越来越同一化的年代,文化交融与磨合的变化是势在必行的。在这期间,我们也许会失去某些令我们怀念留恋的东西,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期间产生的新思维、新价值观。尘世间本没有永恒的东西。事实是,在回归十二年里,香港的国际地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自豪地享有她曾拥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地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大程度地促进了香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此外,港地各高校每年来内地招生也无疑给两地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并且许多内地作家的书被介绍到香港,香港的导演也谋求两地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是一个求同而不怎么存异的时代。若将香港比作一口泉水,那么在三十年前是它在向处于干枯期的大湖一般的中国大陆输送着它的涓涓细流;三十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反了过来。苍天的变化往往藏于一瞬。

政治上···

显然,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是无可非厚的,让香港人们生活地更美好。近十多年来香港的发展,没有中国大陆亦步亦趋的帮助,很难判断香港的发展如何。一句话,香港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脱离不了香港。

第三篇:《道教史》读后感

《道教史》读后感

09文秘一班李志力学号:09205021036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智,强之曰:道。”

“道”文化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文化,其历史上可追朔到黄帝时期。但普遍公认的 “道”文化的开创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小的时候,遥想星斗,是否真的有仙。上溯历史,史上的得道成仙都是真实的?道,玄之又玄,神秘而不可测。

近代著名学者许地山先生为我国这一悠久的宗教文化引用历代道教典籍、文献进行了解说,揭开道文化的神秘面纱。

许地山先生是现代作家、学者,在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方面有杰出的成就。

许地山先生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在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一书中,开篇就让我耳目一新。在许地山先生的书中,借用《大正藏》五十二卷一四一页所谓“三品说”:“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象禁厌。就其章式,大有精粗。粗者厌人杀鬼;精者练尸延寿。更有青菜,受须金帛,王侯受之,则延年益柞;庶人受之,则轻健少疾。”解释道文化其实可分为道家和道教。其中上品之老庄思想,即所谓道家,甚至可以与佛教思想底一部分互相融洽。中品底神仙与下品张陵即所谓道教,在崇拜和信仰方面,与佛教发生不断的冲突。而在时间上道家的起源是先秦时期,道教的起源教于东汉顺帝时期将先秦时期的“神仙饵服” “符象禁厌”糅合一道成立了“天师教”,实际创立者,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道陵张天师。在这,道文化分成了两部分。:以老庄为主的思想流派和以张道陵开创的宗教

同样的还列举了梁朝学者阮孝绪分的方内道与方外道;宋马瑞临五品分类为清静、炼养、服食、符家、经典科教五说;以及道士内部的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分法。但是都不如开头的道家、道教区分那般精彩。在许地山先生书中可以看出,许先生也是比较赞同“三品说”的。

在道教前史中许先生先是首先介绍先秦时道家学说,老子是第一个被提到的道家先贤。在这里很有意思的是对老子生平的考究,有从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著作考究上考究。也有以《史记》上记载的老子后世子孙假、解逆向推算老子生活的年代。怀疑的对象有老莱子和太史儋,但都证明不是。在这里,许地山先生考究出千百年来流传的孔子见老子一事为虚构。而且,很有可能“道家”的出现是比儒家要晚,道家思想是后起的,所以“道家”这名辞比起“墨者”、“儒家’等也可以说时代稍后。在先秦底文籍里有以孔对墨称‘巩墨”,或称‘瑞墨”,但没有称‘儒道”。

同时还以《道德经》一书分析其内容以及老子的思想。得出从现存《老子》看来,多以说明治天下与处世底法术。其中所谓“道”、“德”、“虚静”、“得一”、“无为”、“无欲”、“不争”、“自然”、“柔”、“损”等都不外是政治底方术,成功和保全身命底道理。它含有很浓厚的法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也可能不是老子所写。恐怕是法家底学者将道家底《老子》原本改订底。

从老子以后以其思想派生出以绝虑弃知,等观万物,无是非,无进退只要有了固定的法则,天下便治近似于法家的静虚派;倡齐物底论调,进而主张绝圣弃知,专任名法假托管子所立的法治派;以及可以说战国最显赫的鬼谷子一脉假托太公的阴谋派。从这可看出道家与法家的关系千丝万缕。

提了道家的思想不得不说一下道家的神仙信仰与道教。

道家的神仙信仰源于道家的养生思想根源当起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最出名的莫过于《山海经》等先秦文学对神仙超脱于世的描写。道家采取这些民间传说或先秦文学中的超人或神仙生活来做本派理论的例证引起当时人们对求不死药、求神仙的兴趣。最出名的有秦始皇到处封禅,求不死之药,可以说最热心求神仙的·第一人。汉武帝时,这信仰更加发展,直到汉末张道陵等人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晋以后,神仙底寻求乃成为道土所专底事业。

于是道教开始出现。道教的思想一般都是源于道家的思想内容。但是,道教的仪式、行为上则继承了原始的巫术“中国古代神道也是后来道教底重要源头。古人以天和祖先能够给人祸福。”“从代表祖先底尸,渐次演进为专门事神及传达神意底巫。”“巫底职能很多,都依祈攘禁咒方药来行事,大体说来,约有六件。”

一、降神;

二、解梦;

三、预言;

四、祈雨;

五、医病;

六、星占。从许地山先生的描述来看,道教道士的职能与古时候的巫的职能差不多。由此可见巫道一脉相承。同时道教还以修炼成仙为最终的目的,并且据许地山先生说划分了有五等,“所谓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修到鬼仙还不为功,到人仙乃为小成,地仙为中成,神仙为大成。鬼仙不免轮回,人仙与地仙只可免死,要到神仙方能身外有身,脱质超凡。天仙是得“道”后,传道人间,仙行圆满返到洞天底神仙。”在这里对神仙的划分也采取佛教对于菩萨的见解。

而道教的修炼分为外丹和内丹两种。许先生认为“外丹所以炼形。照道士们底讲究,采药后,精选入炉,用八日取得底真火,从月取得底真水锻炼。丹炉三层,外方内圆,一切都依卦气而造,共高二十七寸。药放在炉里炼过三年为小成,服之可绝百病;六年为中成,服之可以延年;九年为大成,服之可升举。炼到第九年底丹名“白雪”,又名“玉液”;第十二年名为“神将”。(铜符铁券快》:“一粒一眼三期后,周身九窍目光明。白雪人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云。”言服了第十二年底丹便能得驾起云头上九天底本领。”

而内丹以人身为小天地,万物皆备于其中,无需再向外求。身体里有三个区域,所谓三丹田,是神、气、精寄寓底地方。上丹田为神舍,中丹田为气府,下丹田为精区。三丹田中自有妙药,能够自炼自还。所以内丹底讲究在“还丹”,即“将丹田炼成底药(龙虎)还到丹田。这丹药是要降伏心肾底龙虎,即制色欲忿怒使心火下降,肾水上润。制色止怒即是降伏龙虎。身中底水火,乃从肾生真水,心生真火。水为乾父,生姹女;火为坤母,生婴儿;二者交情而生黄芽,即具龙真虎是。由此存想内观,以应阳升阴降之象,乃至绝念无想。目凝神息虑,历过小还丹、大还丹、七返、九转、金液、玉液,清还丹后乃得真念与真空,然后可以入到超脱底境界。”由此内外皆修可成就道教人士的最终的目的“得道飞身”

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一书有道家的思想描述,也有神仙信仰与道教的思想形成和主要活动的记叙,全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道文化进行考究,可谓道教史上的一座丰碑,我只匆匆一读,实在难以了解其中的奥秘。

第四篇:《自然史》读后感

《自然史》读后感1

这个星期,我开始看布封写的《自然史》,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道德伦理的著作,共有36卷。

布封,法国人,一个博物学家、作家,也是一位思想家。

他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起源,他认为,是地球形成后的某些物质演变产生了动物、植物,才有了人类。他大胆地指出,当时人们迷信的《圣经》中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吃了禁果;从而有了智慧”的说法是大错特错,人类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他开创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他倡导的`生物转变论对后来的进化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达尔文也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物种起源的第一个人。

布封的《自然史》一书,把科学与文学毫无瑕疵地结合在一起。

布封的语言富有艺术性、画面惑,又沾染着文学气息,用形象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受到他反封建,信科学的思想,就像在用实行告诉全美国总统特朗普: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

《自然史》中的《马》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在文中,作者用文学的语言说明了马的习性,马的种类,马的性格,又赋予了马人性的一种光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妩媚。”这个句子,代表了作者布封的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世间万物一切人无法给它们的东西,人只能去扼杀它们的天性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文章对马那种剽悍,无所畏惧;强大而不欺凌弱小的性格与品质做了科学的介绍。还有一句话:“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抗拒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来求服从得更好。”这一句话和上面的一句,是将被驯服的家马、战马和在远方逍遥快活的野马进行对比,写出了这种动物忠心的性格——是的,要么,不服从,要么,服从。它们是一种有性格,有追求的动物,就像身份卑微但心系国家安危的诗人杜甫,军人辛弃疾(确切的说是上马安天下,下马定乾坤)。

我们要学习布封笔下马的性格,更要学习布封出淤泥而不染,敢反对权威,文笔幽默的性格与写作风格。

《自然史》读后感2

清晨,朝阳洒在了我的书桌角,我便捧起书开始了晨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仅仅古人的笔下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休戚与共,在大名鼎鼎的法国作家乔治·布封先生所著的《自然史》中也透露着人与自然的巧妙的和谐共生,《自然史》是布封先生花了四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书,这部书浸润着他的全部心血。文章既生动又有趣,引人入胜。

从这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万千世界。我看到了地球的沧海桑田的变迁,人类的进化发展,看到了自然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也看到了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的资源和矿藏!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动物史部分。有凶悍无比的老虎,威风凛凛的狮子,有憨实健壮的河马,聪明机智的狐狸,还有慢吞吞的树懒等许许多多有趣的动物。它们生活在各种不同气候,不同环境当中,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大自然如此奇妙!

从这部书中,我了解到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比其他生物更优越。对于大自然而言,没有什么有益动物和有害动物之分,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原本我最喜欢去动物园,海洋馆和马戏团看各种动物和表演,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动物园和海洋馆,还有马戏表演对于动物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大自然才应该是动物的家园。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利益和私心伤害其他动物。当我看到《自然史》中“鹤”这一章的时候,正值暑假,妈妈带我去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去看了丹顶鹤。扎龙湿地保护区内,蓝蓝的天,清清的水,一望无际的草海,丹顶鹤有的在草地上漫步,有的溪水边捕鱼,有的在嬉戏,有的'引颈高歌,这才是鹤的家乡。妈妈讲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丹顶鹤在这里,真为扎龙保护区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才是对动物的最大的保护。妈妈告诉我,丹顶鹤很漂亮,世界上还有一些很漂亮很可爱的动物由于环境污染或者捕猎等原因灭绝了,我感到很难过,我希望不再有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意识到人和自然不应该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应该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爱护大自然,从我做起!

《自然史》读后感3

一直关注儿童的家庭教育。

虽然爱是所有婴儿都渴求的天然滋补品,爱是生理的需要,但必须哺喂给婴儿,他们才得以受教。物质继承物质,情感,人格,欲望全都来自肉体和化学成分。所以“好好教你的孩子……这是爱,是生理的需要,能感受到爱的'孩子,是爱的丰富资助他生命中的每一项计划。孩童的自信来自感受到自己有价值,受到喜受,而很多讯息又来自婴幼儿期的拥抱,亲吻,抚触,亲密的身体接触。这也是为什么鼓励母乳喂养。生活中很多正在吃奶的婴儿有时会停下来,等待母亲拥抱他,抚慰他,和他说话,才能继续吃奶。要爱,就必须先被爱,感受到被爱,善待我们的天使,让我们享受他快乐的成长,也让我们享受做父母的爱的能力。

让患者抛弃童年时所学的错误,疏忽的教训,是心理治疗师最困难的工作。虽然说成人也能摆脱坏习惯或掌握新技巧,但却不容易。而在年幼时却最为容易印记父母赋予他的”文化“和”人格“。

父母多么重要,多么需要学习。古话说”一个好女人富养三代”,那是精神的富足。

″女儿夫妻俩天天不管两个孩子,自己出去玩,把两个小孩丢给我们,每天档口要做那么多事,还要照顾两个小外甥。昨天生气叫我老公'ⅹxⅹ,你再不能做老好人,自己天天忙得晕头转向,还要照俩个孩子,叫女儿带他们回自己家。’你知道那个大的听见了怎么讲'姥爷,你累了我帮你按摸,我长大了挣钱给你花。’那个小嘴巴可会哄人啦。“

″你们大人享受了天伦之乐,其实你老公有孩子在身边他做事不累的。而且你们那里天天有客户上门,小孩子也学会了跟陌生人交流,又能学到汽车的维修,天然的学习场所。””那真是你说的那样,我老公趴在车底下修,小孩子就在旁边递工具,还跟姥爷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叫我姥姥你别生气,我在这里不吵你。吃饭″自己来,不要姥姥喂”洗澡也自已去找衣服,生怕你要他走。”

孩子是我们的天使。愿他们沐浴在爱的光芒中。

《自然史》读后感4

当人们对贝壳赞叹不已的时候,也许对它们的结构、功能和进化一无所知,甚至根本不知道贝壳就是贝类的外骨骼。贝类的种类很多,至今已记载115,000多种,其中包括化石种类3,5000种,物种数在动物界仅次于节肢动物。正因如此,贝类不仅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外骨骼——贝壳也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收藏的珍品,如作为装饰物、钱币,甚至是定情之物。喜欢贝壳的科学家不乏其人,美国著名贝类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海尔特·J·弗尔迈伊博士就是一位,从10岁起,他开始对贝壳感兴趣,并着手收集研究,这一切都在他的力作《贝壳的自然史》一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海尔特·J·弗尔迈伊博士在全书三个部分中分别说明了贝壳怎样形成的、怎样作用的和怎样进化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部分,在简单叙述贝壳与生物学问题的基础上,从贝壳几何学、贝壳的建造与维护的经济学等方面,重点探讨贝壳构造的'规则,向读者展示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分析;第二部分,从贝壳力学、捕食者及其方法和应敌策略,介绍了贝类在危险世界里如何发挥贝壳的作用;第三部分,从贝壳的历史地理学和贝壳的进化经济学等,分析了贝类如何穿越时间隧道,完成进化原理和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问答贝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时,充分运用了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因为作者深信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和生态学术语加以表达。首先,作者把贝壳比作“房屋”,建筑者——贝类的软体部分在建设、修缮和维护过程中,需要消耗物质、能量和时间,在其运动、摄食、繁殖等活动中同样如此;其次,作者把贝壳比作寄居者的“交通工具”,对付劣物或入侵者“陷阱”、进攻时的“武器”、引诱配偶的“信号”、甚至是培养饵料——浮游植物的“温床”,这需要贝壳结构与其功能的相互协调;再者,作者把贝壳比作“传统建筑风格的再现”,反映出建造和维护的成本、控制“居住者”生长的规律,以及祖先进化的特征,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建筑,不同历史阶段也存在着巨大的变化,贝壳的特征也同样刻上历史和地理的烙印。作者由此而认为人类必须“健康、合作、高效”地在利用地球资源。

综上所述,《贝壳的自然史》一书图文并茂,文字精美,言简意骇,颇具特色,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

《自然史》读后感5

清晨,一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梦中叫醒,打开窗户,对面树丛中的一只可爱的鸟儿正欢快的跳跃着,它一身黑白相间的外套,模样是那么娇俏。看着它向我欢呼问好,我有点内疚,我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呢。

如今我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看到的往往是些在动物园中娇生惯养的动物,生活在钢筋水泥之间的我们啊,看到的只是些被强迫了的改变了自己本色的动物。

合上这本《自然史》,回想一下,仿佛我刚才与飞禽走兽结交了一回朋友,就连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猫啊.狗啊.燕子啊.麻雀啊它们还有许多不被我们了解的地方。更何况那些我们叫不出名字,未曾谋面的朋友,带给我多少新鲜与震撼呀!

记得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去奶奶家,发现奶奶家门口的地上有摊鸟类的粪便,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是燕子在门正上方搭了一个窝,地上那些粪便是它们的杰作。看着这摊肮脏的东西,我想万一我经过门口时它们拉出来的粪便刚好掉在我的衣服上,那真是脏死了。我立刻找来一根竹竿,想把燕子窝捅掉,奶奶赶忙阻止我:“别捅,别捅,燕子从南方飞到这儿来是吃害虫的',它们只不过在我们家借住一下。”我起先还不信:“难道它们不吃谷子?”奶奶告诉我:“燕子只吃害虫不吃谷子。”我似信非信。看过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库蚊.象虫是燕子的美餐,却是农作物的大敌……

从书中我知道:农民最得力的助手——牛;只喜欢从社会中索取一切适合他们的东西,却从不为社会贡献点什么——麻雀;不搏斗就可以自卫——刺猬……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很多动物的名字,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孔子鼓励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话是两千多年前说的,对我们现代人更有意义。与自然的日益远离使人们除了金钱和钢筋混凝土之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认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来自社会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多重压力使人们心里根本容不下一丝原始的绿意。这样的人呀,怎么在地球上生存?

放下书,我来到窗前,那只鸟儿已不知何时飞走了,它栖息过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深绿色的树叶,沐浴在早晨的阳光下,闪闪发亮,真美呀!我想,一定有更多的鸟儿来看它,并为它歌唱!如果你放慢些脚步,细细观察,侧耳聆听,你一定会发现,这真是奇妙的大自然啊!

第五篇:秦汉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

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爱好,在今年暑假我读了钱穆的《秦汉史》此书不但又加强了我对秦汉历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对秦汉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本书是一部未完编之断代史,上起春秋末年,下至王莽新政。全书共分七章,首尾两章论秦及王莽,其余章节均论西汉,故西汉乃是全书论述的重点。钱穆以写通史著称于世,“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在第一章《秦人一统之局》中,钱穆首先论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的剧变,认为“然此一时代潮流中剧变之尤堪注目者,则厥为社会学术之勃兴。”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文化程度远逊于东方诸国,因此秦兴国之措施政策,都依赖东方士人。而由于文化之西渐,商鞅及吕不韦、韩非等人相继入秦,三晋之士造就秦的崛起。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破除封建贵族制度的种种束缚,而趋于新军国的建设。钱穆以文化人定位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在秦的努力是想将东方学术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且以史料论证吕不韦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秦文化: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焚书最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对于秦的覆亡,钱穆认为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已经不可逆转,戍卒一呼,山东响应,是古代封建政体的反动。

而秦的影响甚广,至南粤、滇、朝鲜、辰韩、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统之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秦时,民族向外发展,并不专由于政治的推动与侵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如下各章,钱穆依次阐述汉初之治,西汉之全盛及中衰,昭宣以后之儒术,西汉的政治体制。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缘于户口锐减,经济困难。文景时代,民间经济复苏,商人兴起而奢风盛行,农民生计仍困难,奴隶亡命,豪杰任侠,诸侯骄纵,外患凌逼,经济复苏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的社会问题。汉开国之律令、仪法、财记及章程,均沿袭秦制。而汉袭秦制为何汉又能长久?“故汉初之规模法度,虽全袭秦制,而政令施行之疏密缓急,则适若处于相反之两极焉。”

及至汉武时,西汉趋于全盛,钱穆认为此时最应注意的,“则为社会学术界复古空气之渐趋浓厚是也。”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汉武一朝走上复古更化的道路,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然而专以汉武尊儒为说,又并非当时的真相,黄老申韩在汉武时期仍占相当之地位。汉武帝及其近臣将“儒术”的范围扩大后又延长,并非只限于孔孟思想。“故汉人之尊孔子,特为其传六艺之统。汉人之尊六艺,特为其为古代之王官学。”

汉武帝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钱穆认为汉武拓边的动机是为“耀武德”,经济背景是民间经济之展扩,汉与西域在张骞之后经济联系的加强,汉初七十年积累而国力增强。

武帝内兴礼乐,外勤征伐,费用浩繁,耗尽汉初七十年的积累,造成了西汉的中衰。武帝为补充用度不足,实行了盐铁官卖、算缗、均输、铸钱币、增口赋、鬻爵等敛财措施。而算缗对百姓的伤害最重。

第五章讲“昭宣以后之儒术”,之前各章均有不少篇幅论述学术。昭宣之后,儒学大兴,汉廷用儒术和吏治相结合,儒术完全成了汉的统治手段,“即昭宣以下,儒术所以见尊,亦自吏事。” 朝廷重臣多为儒生,与汉初廷臣多以军功嗣侯跻身高位,迥乎不同。“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石渠阁议奏,增立博士。最初只有《易》算经,立博士,后来《易》学分家,《尚书》《礼》《公羊》《谷梁》也立博士。宣帝时,既增立博士,也增加博士弟子人数,汉代儒学因此逐渐兴隆。钱穆也专节论述昭宣后的学风,以灾异、禅让、礼制、章句等问题阐明汉儒的态度,并作论断“汉儒经学,乃自宣帝后而始跻于全盛之象,而亦自宣帝后而已陷入中衰之境”。钱穆认为此与武帝时的汉朝国运同一轨迹。

书第六章总论西汉一代的政制,分别论述了西汉的分封制、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制及封爵制。

秦废分封而分三十六郡,而后又增置五郡,共四十一郡。而汉高祖铲除功臣,大封同姓,仅十五郡。孝景时,郡增多,武帝时,又设十三部刺史。

西汉中央官制沿袭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设太守及都尉,汉代郡守兼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太守之下设县令。为了防止太守专权类于诸侯,中央又设刺史监察太守。

汉之封爵也自秦沿袭而来,爵分二十级,汉初封侯也按军功,地方吏等级也与军爵相通。书之末章论王莽新政。西汉后期,朝廷大权渐流入外戚之手。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统治阶层将希望寄托在外戚王莽身上。王莽的声誉日上,威望渐高,人心所归,以此为冯籍篡汉。

王莽新政,其一“公田”(土地收归国有),其二废奴,其三作“五均六筦”(国家经商),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社会危机。然而王莽刻意慕古,改革币制,重划郡县,更定官名,造成社会混乱。王莽并非奸诈之人,秉承鲁学礼制之遗风,只是书呆子也。钱穆说,“不幸而莽以一书生,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为政治,坐召天下之大乱。”

项羽听说刘邦已定关中,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项羽本来有刘邦不能比的兵力,但是结果还是乌江自刎,这就告诉我们在人出于十分有利的境地时,一定要十分谨慎,做好每件事无论大小,人在处于劣势时也要学会利用所有有利的条件,脚踏实地待机而定。

刘邦的一生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可以什么都不擅长但是他要有独特的长远的眼光,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有聚集人脉能力。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项羽绑架了刘邦的母亲说要用他母亲的肉煮汤,刘邦:那就给我也分一杯羹!

下载辽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一书正如其名所示,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

    新疆史读后感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读书心得读书心得题目: 读《“东突厥斯坦”分裂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有感小组 代 表人:院系专业班级:联 系电 话:指 导教 师:填 表日......

    《化学史》读后感

    读《化学史传》有感 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原来我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

    建筑史读后感

    读《地球的胸花》有感 ——108处奇景聚集北纬30度 这学期老师为了让我们多看书,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我花了3天的时间简单的浏览了一遍这本《地球的胸花》,让我对人类文明以......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读《北洋军阀史》有感因为对北洋时期的兴趣,曾经读过一次来新夏老师的《北洋军阀史》,但只是粗略的略读,但在本学期因为开设了两门与北洋时代有关的课,以及讲课的需要,而且了解到......

    《史通》读后感

    《史通》中历史学理论的几个问题 ———史书体例与史官建置和正史发展源流08级研究生姓名 王海辰学号10832004【内容摘要】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

    中国航空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航空史》读后感近期,长飞公司组织了“书香长飞”的大型读书活动,结构车间选择了《中国近代航空史》作为读物,闲暇之余我读了《中国近代航空史》这本书,感触很深。《......

    《西洋史》读后感

    读陈衡哲的《西洋史》已近尾声,感觉她的上古史和中古史写的比近代史部分精彩,也许是离的越远,看得越清楚吧。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对近代史的史实了解较多,缺少了新鲜感的缘故。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