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婚姻离异状况的调研报告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主导我国国家建设和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的和谐才能造就社会的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潮与传统观念发生着碰撞,家庭的和谐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近几年来,离婚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据统计,溧阳市2011、2012、2013年登记结婚分别为4372对、4200对和4012对;同期的离婚数(含协议离婚、法院判决)分别为1017对、1178对和1433对;离婚率分别为23.3%、28%和35.6%,离婚率持续升高。对此,溧阳市妇联针对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离婚问题展开了专题调查,探索如何减少家庭纠纷,稳固婚姻家庭关系,维护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一、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调查采取 “随机调查”的方法。由乡镇妇联及村、组干部组成调查队伍,二至人为一组,逐一上门询问,或与离异家庭亲、邻访谈的方式的进行,从离婚主体的情况,离婚的原因、离婚后状况、,对子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离婚的主要原因
1、人们对婚姻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婚姻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人对婚姻品质的期望值远远高于上一辈,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差异大,日常生活矛盾积累,而又无法解决,离婚就是最终的选择。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提高、凑合意识减弱;以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夫妻只得守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将就着过日子,现在许多人不愿再为一纸婚约而葬送自己终身的幸福。调查显示女方他恋占24%;男方他恋占17.4%,婚外情增多也多有此方面因素。
2、外出务工造成夫妻长期分居成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两地务工离异占35.5%。由于地方经济落后, 为了生计,很多夫妻一方不得不外出打工,一年半载难相聚,长期的分居容易导致婚外情,并且夫妻一方因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双方即使见了面,也因观点、兴趣不一致而无共同语言,夫妻感情因此而疏远,导致离婚。
3、物质利益的负效应和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导致离婚。调查显示,初中文化以下的离婚人数占89.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人开始受不良思潮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对婚姻不负责任,搞婚外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或者即使不主动提出离婚,但长期不履行夫妻义务,对妻子(或丈夫)、孩子、家庭不闻不问,迫使对方提出离婚。
4、草率结婚导致离婚。在此类离婚案件中青年夫妻居多。调查显示,相识一年内结婚的174例,占60.6%。夫妻双方因婚前恋爱时间短,了解不够,草率结婚,婚后发现对方有许多缺点,不能忍受,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感情破裂。有些年轻的当事双方在外地打工相识,之后多未婚先孕,遂回家草率结婚。婚前双方缺乏了解,感情基础差,婚后又因各种原因长期分居,难以建立起稳固的婚姻情感,是造成此类人群离婚的根本原因。另一类是双方发生一点小矛盾,缺乏沟通,不能互相谅解,草率提出离婚,而对方为了面子,也轻率地同意离婚。据从民政部门了解,近年来复婚案例增多,大部分当事人后悔自己“当初离婚太冲动”。
5、其他原因造成离婚。在农村,传统的观念导致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享有一定的“主导权”,这种男权主义的存在使得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缺少应有的地位,在一些家庭,妻子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却没有一点参与管理家庭的权利。有少数男人不重视妇女,认为妻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没有把妻子当成平等主体来对待。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逐渐产生反抗意识,要摆脱自己的困境,因而导致离婚;因男方或女方的不良嗜好,如赌博等恶习难改,致使家庭困难、夫妻不和而致离婚;还有因一方疾病、致残,另一方不愿承受沉重的家庭负担而离婚;有的独生子女因孩子的姓氏产生纠纷,互不相让,导致离婚。还发生个别因购房贷款、不正当拆迁补偿等出现假离婚。
(二)离婚的影响
积极方面:
1、有利于死亡婚姻的解体。调查显示,离异后男方生活状况正常258人,占89.9%;女方生活状况正常272人,占94.8%。离婚是夫妻感情破裂解除精神痛苦的一种法律方式。婚姻失去了爱情,夫妻失去了信任,权利与义务失去了平衡,成天争争吵吵给双方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和痛苦,以至影响各自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死亡婚姻的解体,有利于男女双方解脱痛苦,寻求幸福,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2、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离婚确会给一些孩子带来生活困难、心理自卑或学习成绩下降等影响,但如其让子女在父母唇枪舌战、视同路人的“完整家庭”中战战兢兢地度日,不如在宁静、温馨的单亲或再婚家庭中放松、愉快地生活。实际上大多数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给予孩子特别的关爱,尽可能减少夫妻离异对孩子的伤害。从调查的结果看,父母离异后学习成绩正常的占76.5%,生活正常的占85.2%,精神状态正常的占83.5%。
消极方面:
1、影响社会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的因离婚而导致家庭动荡;有的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
2、影响社会风气。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夫妻相互间因不履行义务,不抚养孩子,不赡养老人,或包养情人、嫖赌等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有些家庭由于家庭价值观的缺失,在个别的大家庭中兄弟姐妹相互影响,出现几对离婚的小家庭。
3、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显示,父母离异后子女生活较差的 36人,占14.8%;孤独的 42人,占16.5%;学习成绩下降的 42人,占23.5%;辍学的13人,占5.8%。部分遭受父母离异之苦的孩子,在经济、精神上享受不到完整家庭子女一样的亲情关爱,一些孩子的抚养教育费难以兑现,少数孩子甚至失去了上学的经济条件。家长又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疏导,孩子总认为父母的离异是错事、丑事,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形成孤僻性格,缺乏交往处事的能力。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创伤是长期的。
4、损害了离婚妇女的身心健康和财产权益。离婚,意味着家庭的解体、爱情的消失、亲情的解散,对妇女的冲击是最大的。离婚的女性,特别是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她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被离婚打乱,在心理、生理和感情上的长期不适,而导致身心疾病。同时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在农村,男女结婚后一般是女到男家落户,女方责任田和房子等夫妻共同财产离婚后很难带走,这就意味着一部分离婚后的妇女将无田无房,难以为生。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婚姻道德教育力度,加强道德维权。在全社会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观和价值观,婚姻既是一个法律范畴,也是一个道德范畴。开展社会主义家庭美德教育,要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建立夫妻平等、和睦、相爱、互助的道德关系,积极引导夫妻双方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相互包容、理解、尊重的意识,告诫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恋人谨慎择偶,已经进入婚姻状态的夫妻善待婚姻,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
2、设立婚前培训讲座,让准备走进婚姻殿堂的人对婚后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促使婚姻当事人做好适应婚后生活的心理准备,掌握面对婚姻和家庭琐事、矛盾的处理技巧,减少草率结婚、离婚。
3、为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初三及高中阶段,在思想道德课程中,每学年开设1-2个课时的“婚姻、家庭”知识课。
4、采取多项措施发展本土经济,尤其发展农村经济。既能促进经济合理布局,城乡共同发展,又能减少外出务工的人员,对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夫妻生活质量和教育子女都是有益的。
5、设立3-6个月离婚前“缓冲期”,对冲动离婚起缓冲作用,降低冲动离婚的数量。有些离婚的双方并非感情完全破灭,多数是因一方的错误或误解而没有有效地沟通,产生过激情绪,多为意气用事。对于这些对象申请离婚时,办理单位在程序上可以设立“缓冲期”,来化解家庭矛盾,维护家庭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6、加强部门协作,建立离婚前调解等多重干预机制。有关部门要对婚姻家庭矛盾引起重视,建立健全相互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帮助群众正确处理家庭矛盾。要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及时调解化解家庭纠纷,做好调解工作,尽力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让关爱充满每一个家庭,维护婚姻稳定。
7、在离婚案件处理中要维护女方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宣传《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并严格执法,在办理离婚案件时,要依法照顾女方的利益,比如,在孩子的抚养、住房的分割上应征求女方的意见,优先满足女方的合法要求。在责任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调整、孩子抚养教育费支付上,要采取法律措施保障兑现,从而有力地保障离婚妇女的权益。
第二篇: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变化调研报告
离异家庭子女是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来源之一。夫妻离异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且也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
胞的不稳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加,家庭破裂呈上升趋势。据从**区民政局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年到区民政局办理离婚的有224对,2003年341对,2004年462对,2005年426对,2006年464对,离婚人数居高不下,逐年上升。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队伍逐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成为当今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了解我区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现状,笔者通过对部分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调查,在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行为规范的可塑性都很大,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
1、产生自卑、焦虑、怨恨等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子女一般都会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忧伤、胆怯等。而且离异家庭子女一般情绪上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男孩子大多明显具有情绪不稳定和倔强的特征,女孩子较多地表现出情感上的焦虑。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数对父母或其中一方存在着怨恨情绪。
2、出现性格上的缺陷
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表现出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伤或胆小怕事,容易屈从别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等;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有的则因为父母之间的不合而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遭到殴打,使孩子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
3、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父母离异使他们情绪受到挫折,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最终导致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我们接触到的离异家庭青少年中,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及离异后学习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从优等生一落成为差生。而且由于父母离异,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一般都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4、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较高
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情绪、性格、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最终会导致孩子在行为上发生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调查,在我区基层关工委组建的“关爱小组”结对帮教的问题青少年中,家庭离异的占到60.5%。
二、原因分析
离异家庭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家庭不和所带来的紧张状态,是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趋于分崩离析状态下的家庭,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双方感情趋于破裂,或吵闹、打斗,或持续冷战、缺乏关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并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2、周围环境的刺激
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议论,甚至歧视、讥笑,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因为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自己往往缺乏价值评价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周围人的取笑、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差,他们会认为父母离婚是他们的奇耻大辱,从而产生自卑、抵触、恐惧、逃避等心理特征。
3、离异后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养很容易走入误区,家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偏差。
误区之一:溺
爱娇惯。一些父母在离婚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在儿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情感上加倍满足,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久而久之,妨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使之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误区之二:严厉粗暴。离异后,抚养子女的一方不能马上
走出离婚阴影,而将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不是耐心教育,而是粗暴地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逆反心理增强。在家里找不到和颜悦色,便在外寻找温暖,在此期间极有可能出现不当行为。
误区之三:放任自流。一些家庭解体后,父或母单独抚养子女,往往经济紧张或工作繁忙,常因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管教子女,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使孩子放任自流。由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或交友不慎时,极易沾染不良习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的确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社会各方和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和保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使其行为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要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特别是离异家庭,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1、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尽量忘却离婚带来的痛苦,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千方百计和子女共同去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并设法抚平家庭破裂对自己和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
2、应尽量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多为孩子留出相聚的时间,同时多带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多和同龄小伙伴相处,广泛交际,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学校方面
离异家庭子女要更好地成长,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1、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还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取笑离异家庭子女,要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并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2、学校还可以建立离异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加以记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任务分配给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学校关工小组老教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行为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及时引导,用爱心抚平创伤。
(三)社会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对他们倍加关爱。
1、教育局、妇联等部门要相互配合,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纠正家教误区;或深入到离异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街道和社区可以联合相关单位成立“家庭辅导站”,为离异家庭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建立离异家庭档案,选派优秀的志愿者定期走访,保持联系,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离异的阴影。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组织离异家庭子女与同龄人一起参与,让离异家庭子女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重新拾起对生活及学习的信心。
3、关工委和团委等单位可以积极发挥“五老”和青年志愿者的优势与作用,组织有教育经验,富有爱心的老同志和青年志愿者与离异家庭子女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加强对他们的关爱。
总之,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及行为的维护与保健必须同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同时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互助网络,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三篇:婚姻生育状况证明模版
婚姻生育状况证明
本单位职工,身份证号: 于年月日与,身份证号:
结婚,婚内育有一子(女),孩子姓名:,身份证号:。已于年月日离婚,并于年月日再婚,再婚配偶,身份证号:,系初婚,再婚后未再生育子女。至今只育有一个孩子。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盖章
年月日
第四篇:婚姻生育状况证明
婚姻生育状况证明
婚育证明,首先就是要证明你有没有结过婚,有没有生过孩子。就现实的来说,有没有结过婚,一是不好证明,二是也不重要。这里边,最核心的就是你有没有生过孩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但是,怎么证明你有没有生过孩子呢?第一,就是你周围的邻居;第二,你工作中的同事;第三,你生活圈子里边的朋友。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都是有固定的居所,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固定的生活圈子。所以,她有没有生过孩子,周围人是一目了然的,也就是所谓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这类人,要证明她有没有生孩子,是很简单的:村(居)委会完全掌握情况,可以很自然的就给你开个证明,盖个章。这在法律上是有效力的。但是,如果当你不是生活在这种状况下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对你进行证明,代表“群众眼睛”的村(居)委会或者你的单位也就不会给你开这个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证明你有没有生过孩子,唯一的途经就是医学证明了。所以综合看来,需不需要去医院检查,你自己都能判断的。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只要有村(居)委会或者你的工作单位的证明,就可以了。但如果你盖不到村(居)委会的这个章,就没法证明你到底有没有生育过,在这种情况下,计生部门要求你去医院检查也是合情合理的。另外补充一点:如果计生部门有充分的证据怀疑你有过生育史,即使有基层组织的证明,他们也可以要求你去医院检查的。
1、办理机构
本市户籍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
来沪人员,未在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或者《婚育证明》已过有效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在本市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婚育证明》;不符合在本市办理《婚育证明》条件的来沪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补办户籍地《婚育证明》,并在限期补办期间在本市现居住地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
2、办理材料
本市户籍人员办理《婚育证明》,需提供以下材料:
(1)身份证或者身份证明;
(2)本人近期一张免冠照片;
(3)婚姻状况证明;
(4)户口簿;
(5)已有子女状况声明。
来沪人员办理《婚育证明》,需提供以下材料:
(1)身份证或者身份证明;
(2)本人近期一张免冠照片;
(3)户籍地镇(乡)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婚姻生育情况证明;
(4)在本市有住所证明(租赁房屋或者拥有产权房等证明)或者在本市有稳定职业证明(工商登记、劳动合同、单位出具的雇佣关系证明等)。
办理临时《婚育证明》的来沪人员,需提供:
(1)身份证或者身份证明;
(2)本人近期一张免冠照片;
(3)婚姻生育情况声明。
3、办理时限:对于材料齐全、办理《婚育证明》的申请,应当当场或者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给予办理;
对于材料齐全、办理临时性《婚育证明》的申请,应当当场或者自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给予办理。
第五篇:职业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县委、县政府:
最近一个时期,老科协教育委员会的几位同志,对我县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调查,现将我县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基本经验
在县辖区内,公办职业中专和民办职业学校加起来有10多家。公办职业中专有一所,即职业中专,是我县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该校占地12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尚可,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实习实训条件薄弱,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校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自筹资金搞建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开设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微机应用与维修、商贸、文秘、财经、综合高中等,在校学生740人。
“出口”畅,职教兴。生源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毕业生的升学状况、安臵就业质量,对招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解决“出口”问题,成为县职业中专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出口”促“入口”,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金乡县职业中专坚持“升学、就业”两条腿走路,拓宽毕业生“出口”。2002年以来,通过对口高职考试,有624人升入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全国20多家知名企业成为县职业中专输送人才的基地。4年来,有1256名学生被安臵到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大型企业。就业初期,月薪少则1000多元,多者2000----3000 1
元也不在少数,每年为我县赚取近2000万元的劳务收益。
但是目前,我县高中教育阶段职普比例仅为1:9,职业教育的规模太小。除县职业中专外,县区内还有10多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大都缺乏师资和实习实训设备,办学不规范,缺乏政府监管,培训质量无法保障。
二、我县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根据国家要求[济发(2006)19号文件精神]和社会需求,我们认为,我县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存在着较大差距。
第一、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差距。一是整体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没有从全局的、战略的、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职业教育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仅仅把职业教育当作普通教育来办,没有把职业教育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机融合;抓基础教育、抓高考抓得多,抓职业教育抓得少。二是老百姓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才更光彩。到职业学校读书,尽管现在能够就业,但是充其量也是一个工人。我们接触过许多家长,他们都让小孩子上高中,考大学,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成绩考不上大学,还是要硬赶鸭子上架。即便是在现在部分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势下,人们的观念仍没有转变。作为我县“农富县穷”的特殊情况,小富即安思想比较严重,不务实,这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第二,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职业中专,政府除了保障教师工资外,近几年几乎没有其它的资金投入。职业中专的教职工靠银行贷款和个人集资搞基础建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欠账较多(640万元),无资金购买实习实训设备,难以紧跟市场调整专业设臵,眼看着前景广阔的热门专业不能开设,错失发展良机,整个办学状况仍在低水平上运行,难以办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力较差,招生困难,和其他县市区相比,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第三、农业大县的工业经济发展不快,企业不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不多,在本县难以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拉力。调查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也越发达,职业教育越发达,经济发展也更快。我们要主动改变这种局面,不要因为工业经济用工少,我们就对职业教育没有压力,不要因为群众在舆论上没有施加压力,我们就忽视职业教育。目前全县约有6余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三、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我县是劳动力资源大县,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开发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艰巨。如果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2010年实现职普比例1:1,我们在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县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大的发展。究竟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我们有以下思考: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近日职业教育又被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应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臵,应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同等对待,不重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如果不转变这个观念,职业教育就不会发展起来,因为我县的职业教育还处在一个短腿的时期。要认真研究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角度,把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大力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社会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将使更多的人掌握就业本领。就我县而言,每年近5000名学生参加高考,升本率不到30%,升大率不到50%,一半高中毕业生在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步入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谈不上创业。近两年出现的高考生放弃读大学而去读职校、大学生“回炉”读职校、广东职校限招、苏南地区职普比6:
4、“长三角”“珠三角”年薪十几万难找高级技工、高级技工待遇高于博士生等等,这些现象值得思考,这些情况应该值得大力介绍宣传。
第三、要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没有资金保证,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因为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成本更高。建设一个专业不仅要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还要配备实习场所和设备,在实习过程中还要耗费材料。考虑到我县财政状况,把大量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暂时还比较困难,但刚刚出台的《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在财政投
入上,把教育经费作为刚性预算优先保证,……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严格按规定使用,不得随意减免,……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和地方教育附加20%用于职业教育。”这些资金还是可以落实的。另外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来弥补资金缺口。如烟台出台政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更换的各类废旧汽车,全部捐赠给职业学校,那么汽车维修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即可得到满足。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民间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职业教育,借鉴嘉祥县的经验,能否研究整合教育资源,成立金乡县职教中心,盘活资产,形成合力,做大做强金乡职业教育,这也符合市委[2006]19号文:高中进城,发展优质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每县必须成立职业教育中心的要求。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发展劳务经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虽然近几年依靠大蒜产业和种植结构调整,富裕了农民,但经济增长点较少,加上我县工业不发达,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到城镇务工,劳务经济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职业教育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职责。按每年转移1万人计,每年可为我县增收1个亿,如果现有剩余劳动力转移50%,每年可增收3个亿。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学习掌握了管理经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远的有重庆市合川县,劳务经济占GDP的40%,河南省肥东县,劳务经济占GDP的37.3%,近的有我市的泗水县,外出劳务人
员13万,汶上县9万,梁山县8.4万。梁山县外出务工人员每年有3000人回乡创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调查,目前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不足1万人。为此应认真研究,建议:建立由教育局、劳动局、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局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经常研究职业教育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和培训机构,保证培训质量,办出人民真正满意的职业教育。
第五、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高培训,培养农村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只要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