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投身社会工作
投身社会工作,做好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是一门值得尊重的行业,社会工作者是一个可爱可敬的群体。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组成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并非都能如他所愿:有的人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尊重,甚至歧视;有的人连自己基本物质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这些情况在工业革命爆发后的资本主义时代尤其突出,于是,社会中的一些人,想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状况。他们认为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自由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能满足人人需求的社会。他们便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而辛勤工作着,从那时到现今,从未停歇。他们,就是社会工作者!
也许有人会说,社工做的不就是帮助人嘛,这种事我们从小到大不都做过吗?原来我也有这样的困惑,经过这两天的初步了解,我知道了,社会工作这门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社工前辈们经过两个多世纪摸爬滚打地艰辛探索,已经使社会工作拥有了自己完善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工作的方法技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技术,社会行政管理的策略,社工内部的督导体制,社会政策的分析与利用,社工的伦理守则,对社会工作本身的理论研究以及已经成熟的各套理论等等。学习它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要进行培训的原因。
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成熟的社会工作行业不同,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是一片等待我们去开拓的热土。因为不完善,不成熟,所以社工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
要我们去克服,用热情、汗水来攻破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堡垒。而现
在社会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明确提出要
建设一直完善的社工队伍,社工们要趁着这样的好形势,积极进取!中国的社会工作事业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投身建设
投身建设“金虹桥” 志在攀高揽日月
——记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金虹桥国际中心秦立标项目团队
罗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12月15日 第 08 版)
随着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顺利推进,做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承载体之一,“大虹桥商务区”也必将成为上海联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而“大虹桥商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金虹桥国际中心工程,已于2008年9月开始紧锣密鼓的施工了。
金虹桥国际中心工程开工一年多来,安全质量有口皆碑,工期进度名列前茅,项目团队成为“大虹桥商务区”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该工程的项目经理介绍,这个标志性建筑在建成后将是一幢呈门型的商务楼,这里竖起的不仅是长宁区的“虹桥之门”,更是上海的“迎接未来之门”。
人尽其才 孵化人才 打造优秀团队
金虹桥国际中心工程是由上海“建设精锐”之称的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承建,由擅打硬战、长于管理的七分公司,调集精兵强将组建的项目部管理。现任项目经理秦立标率领的这支团队,就是曾创造了“陆家嘴速度”之称的高宝金融大厦工程的项目部,已竣工的高宝项目获得了国家AAA文明诚信工地,上海市白玉兰奖等各种荣誉共计15项,此外由他们建设的中华新苑工程、古北玛瑙苑4幢住宅楼工程,也都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奖”,他个人连续三年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并荣获了全国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称号,为企业乃至整个上海赢得了无数的荣誉。
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工程建设中各项工作的基础。针对大部分管理人员为年轻人的特点,项目部通过定期组织活动、交流会等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了解他们的学识、性格、思想,发现他们的特点及长处,逐步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例如金虹桥的项目工程师丁俊涛,在其担任高宝金融大厦的工程师时,项目经理发现他专业知识扎实,不怕吃苦,敢于担当,于是在工程建设中,有意识的给他压重担,还经常一起探讨方案至深夜2、3点,通过短短3年时间的现场磨炼,他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在工程师岗位上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在榜样的感召下,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优良品德在基地年轻人中得到最广泛的传承。
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部打破传统,从以往的专人专岗,扩展到现在的一人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项目部以提高总承包一体化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加快土建与安装一体化管理,培养懂土建、识安装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安排土建专业人员学习安装知识,现土建项目经济师都已积极投入安装造价知识的学习中。而安装专业人员也已从土建施工最基础的混凝土施工入手,参与钢筋绑扎、模板支架、混凝土浇注等施工环节的管理,在实践中增加对土建专业的认识。这里的管理人员都说:“在这个工地上,我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建设工程打下基础。
如果说项目部是新进人才的孵化器,那么,秦立标作为项目部的领头羊,起着孵化器温控开关的作用。在梯队建设上,项目部为新员工提供了充分的上升平台,让每一个有能力的新员工循序渐进地担任重要的工作岗位,为他们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有锻炼提高的机会,项目部在各个项目分部的人员组成上殚精竭虑,努力打造一支以强带新的队伍,“强”就是要样样精通,懂技术,不但要技术过硬、思想先进,还要具备协调、沟通以及灵活的处事能力。这样才能对新员工有一个全面的引领作用。项目部依据工程进展情况,不定期对新员工进行技术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质量第一 科学管理 建设精品工程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营造绿色精品工程是项目部一贯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项目部从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生活区管理现场、料具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达标考评、检查评分等活动,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需要,促进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笔者看到现场总共分为职工生活区、施工作业区和办公区三大部分。职工生活区独成一体,施工作业区不仅材料、料具码放整齐,垃圾清理及时,而且采取了基坑防护、安全用电、消防以及机械安装使用安全等有效措施。秦经理说,此项工程从开工到现在,都是严格按照文明工地的标准要求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的。
对于建筑公司来说,要想在“打造精品高质量工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光是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体制是远远不够的。上海七建从上到下一致认为:建筑行业的服务很特殊,一部分客户是开发商,而实际面对的客户又是业主,所以不仅要符合开发商的要求,同时又要对业主负责,所以还要制定多条措施,落实到过程控制中,才能保证出精品。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是工矿企业耗能耗料的“大户”。改革传统施工方法,推广建筑新技术,依靠科技手段实现建筑节能降耗,项目部的技术骨干为此绞尽脑汁。项目部紧紧围绕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环保节能等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建筑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扩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覆盖面,提高工程技术含量,降低施工成本,使项目部承建的工程在同行业中保持较为先进的地位。针对如果管理疏漏将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的现象,制定了项目最佳施工成本控制方案;加强精细化管理,改变建筑行业以往的“粗放型管理”;提高了项目成本运行质量,化解了项目经营风险。
项目部坚持开展党建廉政活动,通过定期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与理论学习,发挥党员模范表率作用,签订廉政责任书和“三外”廉政协议,廉洁自律,遵章守纪。项目部核心班子从未发生过违纪行为,塑造了项目部较好的集体形象。在经理办公室的墙上我们看到了项目部与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共建的锦旗,项目经理说,工程建设到哪里,党员就服务到哪里,加强文明施工,创建和谐社区,为更好地迎接世博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抓好安全生产的一系列的工作中,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是最关键的一环。让在施工第一线的工人把落实安全措施变成自觉的行动,让每一位在施工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的防范意识,让每位工人都知道自己所负的安全责任,清楚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明确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安全生产。
根治工地乱象这一施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项目部也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在金虹桥国际中心工程施工中,除了制定严格的《项目部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责任制》外,还按管理人员、施工队组的权限、职责等,分别实行分工、分区负责制,把安全文明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而保证所在的工地安全作业,不扰民,无扬尘,无化学物品污染周边环境。
团队+管理=团结协作创明天
近年来,上海七建及其第七分公司在市场中发扬“求实、开拓、竞争”精神,始终坚持“建造满意工程,提供一流服务”的经营理念,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朝着既定目标迈进。经受过一轮又一轮洗礼的员工,在该项目施工中更加做到精益求精,不但赢得了诸多荣誉,而且创造了新记录。
在上海七建第七分公司,每年都要确定一批品牌工程,而很大一部分是高、大、难、新、尖工程。金虹桥国际中心工程自开工以来就面临着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等难点,但对于这个始终坚持“团结协作、不畏艰难”的项目团队来说,这次挑战正是对自己实力最好的证明机会。
团结协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平常工作与生活中相互交流、沟通时形成的默契配合,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项目经理与项目人员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在生活、思想上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排解各种压力与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爱岗敬业。在这里,听到员工最多的评价是“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里,每一个员工时刻感到肩上的责任,同时他们也能找到一种温馨的归属感。年轻人在这里谈朋友、读书深造,项目部都是一路绿灯,他们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晚上下班后,这里看不到喝酒和打麻将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团队成员集体活动、集体看电影、过生日、聚餐,处处洋溢着大家庭的温馨。
当每天清晨民工进入施工现场时,管理人员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工地;当施工图纸不能满足实际施工进度时,青年员工会连夜帮着业主进行深化设计;当凌晨两点暴雨突袭时,管理人员会不约而同地冲到现场组织抽水排涝。凝聚力汇成了战斗力,在日常管理中,项目部成员思想一致、团结协作,充满着和谐融洽的氛围。无论是在施工、技术,还是经营其他的工作中,都会事前安排交底会,事中安排推进会,事后进行总结会,通过这种工作方法,项目部成为了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优秀团体。
在主楼基础底板浇注的日子里,面对基坑最深为25.7米高风险、高难度的施工,项目经理坚持吃住在现场,经常半夜还泡在基坑当中现场指挥、督促和检查工作。在榜样的带动下,项目部全员参战,全体管理人员按照分工,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监守,困了就在办公室稍稍打一下盹,病了自己悄悄吃点药、加件衣服又继续奋战在基坑中。在困难的时刻,正是依靠发挥一流团队的精神,通过昼夜奋战,完成了2.6万m3混凝土的浇注任务,创造了新的施工记录。
秦立标沉稳的性格,果断坚决的领导风范,对待工作的热情以及他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深入人心,才使得这个团队更加具有向心力、凝聚力。一个高效、和谐的团队犹如一个自行车车轮,领导是轴,项目部组织架构、项目部文化是众多的辐条,各级员工组成的是钢圈,只有这样的一个整体才能合力前行。
自开工以来,工程得到了上海市质监站,长宁区政府、区质监站等相关部门的一致肯定,仅一年的时间里,区委、区政府等多个系统领导也都一次次到工地来查看、视察,给予了表扬,相信通过上海七建第七分公司金虹桥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定能创造出优质的、令政府和业主放心的工程,不久的将来,有着“迎接未来之门”之称的金虹桥国际中心定将光彩四射。
相关链接:
“2009上海企业100强”名单中,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以678.47 亿元的营业规模名列第9位。上海80%的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建筑都是上海建工的作品。上海建工创造了一系列新纪录:世界跨度最大的钢拱桥——卢浦大桥,世界第一条高速磁浮列车商业营运线,国内第一座外海大桥——东海大桥,468米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的环球金融大厦等,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是具有国家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企业,系上海建工集团主要成员。曾多次获得鲁班奖,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建设精锐”特色公司。自1964年成立以来,公司先后承建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和上海城市标志性工程,包括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外滩金融中心、上海磁悬浮快车主线、卢浦大桥、上海光源中心等工程。
第三篇: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考考点要求] ⒈高考考点
实践及其特征,实践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⒉高考命题总结及考查方向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高考中再现率为66.7℅。考查重点主要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上,且本单元内容往往与第五课及唯物论、辩证法等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考查;能力要求侧重于考查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复习,并与第五课及唯物论、辩证法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复习,在跨度上有所突破。[基础知识导学]
⒈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和认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践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的理论。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3)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一个人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经验,是直接经验,叫实际知识。在实践中学好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更要深入实践不断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
3.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重点、难点导析]
1.正确理解实践的形式
(1)实践的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其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2)教材只研究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基本”而不是“全体”的实践活动。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其余的两种基本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各自起的作用也不一样。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点之中,来源和动力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起基础作用的,标准和目的是前两点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
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1)人们的认识对象不是由人任意规定的,而是实践的需要确定的;(2)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需要服务的;(3)人们在实践中变革事物、改造事物,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才产生了认识,获得什么认识就得参加什么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因在于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认识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并不难理解,难在理解它是唯一标准,另外实践在检验认识时有时短期内甚至长时间不能检验出是真是假,不曾被实践证明的未必不是科学理论。坚持实践标准,要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
在理解时注意:①认识对象和人的认识本身(包括伟人的理论)都不能充当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能够把认识同客观对象或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而且只有实践能如此,因而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1)认识的来源:实践
(2)认识的获得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3)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5)认识的基础:实践。(6)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7)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不能把科学理论当作标准。
(2)不能把“公认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3)不能把逻辑证明作为标准。
(4)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6.正确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I)明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及含义。
(2)弄清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3)充分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性及要求。
(4)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迷航指南]
1.全面理解实践概念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客观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我们必须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实践所固有的这种内在矛盾,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2)理解实践的含义需要划清两个界限
第一,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质的不同。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话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先形成实践观念,然后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总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生存本能,不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实践悬重要的特征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这个特征是与人的意识、认识相对而言的,但它是自然界、社会、规律、运动等普遍具有的特征,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当然,实践的这一特征有它的具体内容,即构成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因而才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个特征是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从抽象意义上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东西也很多;不是实践所独有的,如人具有社会性,认识具有历史性等。
可见,第一、三个特征都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3.实践的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前者是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后者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的手段是“死”的,实践的对象也是“死”的,只有实践的主体人去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夸大第一个特征,否认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如果夸大第二个特征,否认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4.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不了解认识和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认识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首先,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为人的认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为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还能通过实践给予客观世界以巨大的反作用。
5.关于认识的来源和途径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排除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亲自去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一代人都处在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入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况且,承认读书重要,并不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书本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仍来源于实践。第二,人们在接受书本知识时,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第三,要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
总之,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读书很重要。人类知识的总体只能产生于实践,而个人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前者是认识的产生问题,是“源”;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是“流”,两者并不矛盾。所以,既不能因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否认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也不能因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否认读书的必要性,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6.“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是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它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真理标准对立起来,实际上是抽象地谈论真理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错误的。
7.关于实践问题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误区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简折]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误区三: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简折]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谈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实践。
[破译高考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 ④(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此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题干与题肢之间存在着很清晰的因果关系,题干内容是“果”,题肢是此“果”的多个原因,即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意识的原因。“科教”为什么能够“兴国”?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必须通过人和物才能表现出来,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所以选项① ②④都是正确的,③项与题干讲的“科教兴国”树立科技意识的必要性意思不相符,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解题反思]
该题是一道因果关系的组合式的选择题。当年抽样统计结果:难度为0.5。漏选② “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或④ “实验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体”的考生分别占20.9%和18.4%。可见,理解②和④是正确选择此题的关键。题干设计的背景材料联系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问题是要考生反过来理解“青年学生树立科技意识”究竟是因为什么。这就要求考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即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人,才能发挥出来。它启示我们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把知识扩展。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怎样决定认识?认识又通过什么,怎样对实践起反作用?所有这些都必须全面把握。如果只知表面,不深入扩展,就会造成知识的缺陷,难以适应当今高考的要求。
⒉ 我国有“小儿辩日”的 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了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 准确理解题干所设计的情景。两小儿辩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注意比较选项与题干是否一致。A项本身错误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 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
飞跃范围,而题干的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故不选。D项中提到的“认识”应当既有感性认识还包括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选,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解题反思]
该题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一定的难度,也有较高的区分度。难度为0.35。该题有两个特点,其一,题干没有严格的“限制”,“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这里的“启示”是指我们感到的。在题肢中的选择范围较大。其二,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所给的大多数选项观点本身都是正确的,又都与题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关系。增加了题目的难度。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答题时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千万不要草率了事。第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双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无论试题如何千变万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能准确地把握它。关于认识的过程发展问题要注意。人类的每个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首先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在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思考,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同时,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的结束,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继续向深度,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⒊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科学认识对立的错误认识,它对实践以错导的作用,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必须反对,故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解题反思]
根据试卷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四分之一的考生选择是错误的。反映出这部分考生在哲学的学习中存在着一是基础知识薄弱,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理解能力。在提高分析能力方面,注意加强训练。善于捕捉社会最新信息。把材料带进课堂,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去提高分析能力,切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⒋“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懂得,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是因为真理也要发展,人的认识是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将来也可能变成不是真理。因此,我们就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因此,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应入选,A、B、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解题反思]
高考政治试题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并非意味着削弱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要求。恰恰相反,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高考命题时,还特别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哲学常识包含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大部分,这四部分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前三部分联系更紧密。我们讲唯物是辨证的唯物,我们的辨证法是唯物的辨证法,我们讲认识论是辨证唯物的认识论。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分析问题时,必须从三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全盘考虑,学习时融会贯通。
⒌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讽刺。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目就苏东坡对“秋菊落英”的认识,要求学生指出他错在哪里。四个选项都对题干的意思有所体现,但要求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也一样。所以B项是最佳选项。A项的干扰性很强,苏东坡下结论的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实。C项没有反映题干要求,D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解题反思]
此题立意新颖,选项设计巧妙,难度较大。许多考生选了A项。究其原因是没有审清题意。把苏东坡的错误简单化。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必须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认识论的各个知识点研究的对象,说明什么问题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全面的把握。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发展和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等知识要通盘把握。切忌蜻蜓点水,只知其一。第二,这个知识点高考试题已经考过多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不定项选择题
⒈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到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A 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 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D 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该题A项本身并没有错,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题干材料并没有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比较内容,故不应选。B项本身错误。因为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不选。D项要认真思考, “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认识”的说法就不正确。认识正确与否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证明,而不是在实践之前。“成功的实践”还是“失败的实践”,一般取决于指导思想是否正确。C项反映了某地农民认识苹果市场需求上能具体的分析实际情况,所以,该题正确选项是 C。A、B、D项都不该选。[解题反思]
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知识与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要认真领会,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的观点就一定肯定他们是相同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与“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表看来相似或相同,但真正的含义是不同的。另外,此题十分巧妙第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的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的能力。⒉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对钟山“钟声”产生的原因问题。苏轼认为大夫和水师渔工都没有正确认识。因为士大夫没有亲自实地考察, 仅凭主观猜测, 不可能产生正确认识, 这里包含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渔工水师虽然身临其境, 有不少感性认识, 但由于他们知识的肤浅。因此, B项和D项为正确选项。A项和C项与题目无关, 不能入选。[解题反思]
此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据抽样统计有40%以上的考生选了A项, 70%以上的考生选择了C项, 究其原因, 第一, 没有看懂原文, 影响正确选择;第二, 对选项涉及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末能全面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出现张冠李戴。由此可见, 要适应当今高考的要求, 必须要全面打好文字基础, 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另外, 对基础知识要过关。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人类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只有达到理性认识,才算完成。
(三)简答题
⒈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结合上述文字,从哲学上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解题正确思路应当是: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而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物质活动,即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的活动。而认识是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向前发展。第二,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认识,是人们实践的行动指南。第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所以,必须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人民,武装人民的头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由精神变物质这一更具重大意义的飞跃。该题回答的重点是:“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就是重点说明科学理论的作用。在表述上必须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逻辑鲜明。[答案要点]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正确的认识则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 使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只有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解题反思]
本题满分为10分, 抽样统计结果, 难度为0.49, 区分度为0.497,平均分4.89分。考生回答总体上不理想, 主要失误有:(一).考生没有准确把握题干“紧扣题意”的要求, 要么就是理论知识没有联系实际;要么就事论事, 不会运用理论去进行分析;要么有理论也有实际, 但两者是两张皮, 不能有机结合。(二).是回答不全面, 掉三漏四, 层次混乱, 不能紧扣材料, 层层推进。
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 注意理论的完整性。该题要求我们回答:第一层次是实践的能动性及正误认识的不同作用。第二层次是回答科学理论的含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层次是回答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遵循“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的认识规律。第二, 在答题技巧上,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知识具体地应用于材料, 在材料的引导下, 将科学理论的作用具体化, 鲜活化。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必须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同时注意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⒉ 据医学史料记载, 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 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从材料分析中, 我们可以归纳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从发现输血可以救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救人的实践过程, 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 从输羊血和输人血, 直至发现血型系统, 使输血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硷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 无论对输羊血、输人血,还是对人血系统的发现, 都是为了解决输血问题, 解决救人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要点]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 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 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 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 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血系统, 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解题反思]
此题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解题方法及技巧。第一, 要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基本理论进行思考。第二, 认真概括材料的内容, 并把材料内容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基本理论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比较, 寻找二者有机结合点。第三, 组织答案时注意紧扣题目中“怎样体现”的要求, 用材料和知识构成答案内容, 切忌只答材料或只答知识, 做到材料和知识有机统一。在平时教学中, 注意培养理解和综合能力, 学会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如本题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含哪几个不同层次的知识点等。
(四)辨析题
⒈ 读有字的书 ,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破译思路]
题中重视“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是正确的。因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不仅能获得新知识, 还能丰富和发展原来的知识。另一方面, 题目中的观点忽视“读有字的书”则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参加实践, 也没必要事事亲自实践, 而书本知识是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因此, 必须重祝书本知识的学习。[答案要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丈书”,积极投身于实践, 既能直接获得新的知识, 又能扩展和深化己有知识, 这是正确的。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自实践去获取知识, “读有字的书”, 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轻视“读有字的书”是错误的。注:如考生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答题, 也可酌情给分。[解题反思]
本题主要特点是是非混杂型辨析题, 解题的关键有两点, 一是正确理解题意;二是用准原理。从阅卷反映绝大多数考生能对题意所包含的正确方面和不正确方面作出判断。并且能用实践与书本知识关系原理去作答。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有的考生乱套原理,有的考生套联系的观点,有的考生套矛盾特殊性原理,有的考生套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甚至有少数考生套读书是公民的义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有个别考生离开实践与书本知识关系乱扯一通。其二,对题目理解有偏差,不少考生认为本题应用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结果一味强调认识对物质、实践的反作用,偏离题目的要求和参考答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看问题、办事情必须要用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化。[重要时政透视]
1.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背景材科](1)江泽民主席2000年2月在广东就“三讲”教育进行调研时强调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就是“三个代表”的著名论断。
(2)吸取教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从邪教“法轮功”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倡导科学精神,反对愚昧和迷信。2000年6月28日—29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2001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强调以德治国,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理论分析](1)实践决定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观点要求我们用科学理论武装,料中江泽民关于讲学习意义的分析及在广东考察时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正确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无神论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 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现,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材料二中强调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深
入开展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原理的要求。
2.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背景材科](1)江泽民主席讲话指出:“要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这两项任务是统一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我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得到磨练和提高。
(2)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
近年来,“法轮功”组织在一些地方发展和蔓延,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甚至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也被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所迷惑,成了“法轮功”组织的信徒和骨干。近年来,腐败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的一些高级干部的违法犯罪案件不时被揭露,像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他们的犯罪手段和事实无不使人触目惊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理论分析]上述材料表明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进行主观世界改造教育的必要性和主要性。(1)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来看,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关键时期,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推进伟大事业,搞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源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只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抵御消极腐朽的东西的影响,经受住各种考验。
(3)从党内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由于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参与其中,完全速背了党的性质边塞旨,损害了党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情况,要求共产党员和干部要增强党性锻炼,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力测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2000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被真正认识的时候,社会上一度出现过“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在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党和政府不仅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各项待遇,而且允许和鼓励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于是社会上又出现了“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说法。据此回答1—2题:
1.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①正确的分配政策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我国“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出现体现的认识论哲学道理是 A.正确的思想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占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技术、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新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材料说明
①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②技术、科技创新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③科技一旦应用于实践,就会使客观世界发生很大变化④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由中国共产党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自从八十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l 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目前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这说明
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④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一台名为《天幻》的大型现代杂技晚会,赢得了观众的赞叹,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在杂技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事例表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 B.生产实践是各项社会实践的基础 c.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D.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据此回答6—7题:
6.电视连续剧《刘罗锅》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者百姓是那定盘的星。”其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④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的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是创造力的源泉④个人要成才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人的思维和认识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据此回答8—9题
8.“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一观点主要指出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C.人类认识来源于自然界的变化
D.思维与存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9.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
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围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补充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的是
①人的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的②人的认识是一个圈圈或一条直线③人的认识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前进的④直线性和片面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00年11月28日—3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最基本的就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调整宏现经济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据此回答10---11题:
10.这一基本经验的哲学依据有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11.2000年12月11日,全国经贸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有机结合的,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证实的结论。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实践第一性,认识第二性,实践决定认识②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③正确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错误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④一切真知源于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0年暑期,湖北省黄冈中学一改过去暑期组织夏令营就是参观科技展览和革命圣地的习惯,而是发动学生深入英山、罗田等农村地区,吃住在农户家里,直接与农民接触。此次活动历时20余天,开展得十分成功。许多学生返校后感受很深,都认为自己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知识上都大有收获。据此回答12—13题:
12.从这些学生的感受中可以看出 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统一的
B.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C.农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D。要获得科学知识和做人道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l 3.暑假活动结束总结时,带队老师语重心长他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课堂,人民群众是这个课堂上最高明的老师。向实践学习,首先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甘当他们的小学生。”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决定力量④凡是人民群众的认识都是来自他们的实践,凡是来自于他们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A.①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据此材料回答下列l 4—16题:
14.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实验也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l 5.通过网络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有偿信息服务,原因是 A.信息也是商品 B.信息具有使用价值 C.信息可以变成财富 D.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
16.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构成威胁。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观点要求全面地看问题
C.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主观世界
2000年6月26日,经过中、美、英、日、法等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据此回答17—18题:
17.人类基因组遗传密码这一难题基本破译,从哲学上讲表明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客观的联系 C.认识可以反作用于实践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8.有人认为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将显示出巨大的医学、社会和经济价值,同时也将带来一些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这表明 A.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B。人的认识是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袁隆平院士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据此回答19—2l题:
19.经典遗传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白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与袁隆平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不相符合。于是他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大胆创新,反复试验,终于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从哲学上说,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设立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国家名义对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最高荣誉的奖励。这是国家机关在履行 A.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B.管理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职能 c.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D.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职能
21.杂交水稻推广以来,己累计增产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农业的发展要走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道路 C.发展农业必须调整农业内部的结构
D.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掌握其理论实质,县于把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据此回答22—23题:
22.上述要求蕴涵的哲理是
①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向前推移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强调:科技创新。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拨款1956年为6.2亿元,1978年为50.6亿元,1998年为289亿元。我国历来重视科学和科技创新,是因为
①科学和科技创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②发展科学文化是国家的基本职能③科技发展了,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④科学技术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实践是客现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三者关系的有
①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②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都必须尊重一定历史时期的客观条件③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④任何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都离不开入的能动性,并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
25.十九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暗房中,从未见过人,一直被关到17岁才获释,王子不会说话和走路,后来虽然经宫廷教育,其智力远不如常人,这事例表明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实践不但决定认识,而且还决定着人们的智力状况 C.人们智力的差别主要取决于社会实践 D.人们的智力天生具有差别
26.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河南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B.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加紧排练
C.某同学在思考如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D.我国开展的打击走私犯罪活动
27.“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A.肯定了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B.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C.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D.否定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28.没有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没有劳动群众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的物质资料,任何科学、文化艺术活动都职能进行。这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劳动群众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话动的基础
C.劳动群众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
D.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惟一源泉
29.“想”是认识活动,“做”是实践活动,“做”总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有的,这里所说的盲目是指
A.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的实践 B.没有人的参与的活动
C.没有实践目的、实践手段的活动 D.没有一定理论作指导的活动
30.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卡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今年元旦前后,一些大中小学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色”。这件事情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C.人们对事物认识是不断深化提高的
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1.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是因为
A.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科学知识的指导作用
B.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消化书本知识,使之变为实际知识
C.只有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才实学,为社会多作贡献
D.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32.“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其意是指
A. 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不能停止 B. 人们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没有止境 C. 人们应当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 人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
3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这三者可以说
A. 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B.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是统一的 C. 它们都体现了第一和第二的关系 D. 三者是一回事
三、简答题
34.甲:“生命有限,知识无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就是教条。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用认识论有关知识简要评析甲、乙、丙的观点。
35.2000年秋播前夕,某镇政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为农民致富着想,决定加快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步伐,要求每村新开挖养鱼池不得少于100亩。可是当地农民想不通,他们说,我们镇地势高,搞粮、棉、菜立体种植,同样能赚钱致富,无须挖田养鱼,应该将淤塞的干支渠疏通才是正路。镇政府经过进一步研究,一致认为农民讲得有道理,决定技农民的意见办。集中全镇劳力,全面彻底疏通干支渠。当年太早,新疏通的河道发挥了效益,农民种植的粮、棉、菜喜获丰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1)上述事实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结合上述事例分别加以分析。(2)你从这件事例中受到什么有益启示?
四、辨析题
3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确地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37.同时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能力上是达不到。
五、论述题
38.2001年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道:“可以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在新的世纪里创造出新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
(1)这段讲话主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观点?
(2)请指出这些哲学观点在上述讲话中是如何反映出来的。
39.1997年,安徽农大、西北农大几位大学毕业生立志务农,在上海海丰农场创业,承包干亩滩涂,在盐碱地上栽桃树。他们采用嫁接法取代购买树苗,自己动手育苗2万多株,成活率95%以上。根据所学理论精心研制成果树高效杀菌剂——石硫合剂,保护桃树茁壮成长。从育苗、嫁接、修枝、授粉、疏果、打药、摘收,样样农活自己动手,为了摘收好的桃果供应市场,他们在果园中搭简易棚,吃住在果林中。
l 999年,千亩果园喜结初桃,亩产1000公斤左右。形状、色佳、质优的油桃“08”深受消费者欢迎。为了满足消费需求,他们又规划起新的蓝图:扩大果园面积,增加品种,打出品牌,争取更大的效益。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几位大学毕业生是怎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2)青年学生应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六、综合科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之前,江泽民同志连续十二次听取有关方面的专题汇报,并到各地进行了调研。
据此回答1—2题:
1.“听取有关方面的专题汇报“表明
A.向他人学习是形成认识的重要来源 B.接受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C.实践与学习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日的 2.依据上题材料,制定《建议》之所以要进行“调研”,是因为
A.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 B.调研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唯一途径 C.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调查研究 D.调研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001年2月26日,由亚洲25个国家和澳大利亚代表组成的博鳌亚洲论坛筹委会在海南博鳌正式通过了《博鳌亚洲论坛宣言》。《宣言》阐述了博鳌亚洲论坛的远景目标,即以鲜明的亚洲特色,力求成为本地区最重要的论坛,在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中亚洲国家商业和经济的整合。
阅读该材料,据此回答3—7题:
3.博鳖是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博鳌水城所在的海南省地处我国北回归线以南,属于-----气候,水稻可一年------熟;同时,海南省也是我国汽车工业所必需的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
A.热带季风 三 天然橡胶 B.热带雨林 三 天然橡胶 C.热带季风 二 天然橡胶 D.热带雨林 二 天然橡胶
4.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它的成立将为建设一个繁荣稳定、内部和谐、又与世界和平共处的亚洲做出重要贡献。(A.政府间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B.非政府间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C.官方的国际性会议组织 D.非官方的国际性会议组织
5.谋求共同的繁荣与富强是亚洲国家和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早在———年,亚非独立国家便在——— 举行亚非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的亚非国家会议。中国代表团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 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A.1954年 日内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55年 万隆 求同存异 C.1954年 日内瓦 求同存异 D.1955年 万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博鳖亚洲论坛的成立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区域化进程,亚洲地区在整体上缺乏组织性,甚至缺乏一个真正由亚洲入主导,从亚洲的利益和观念出发,旨在增进亚洲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论坛组织。从目前国际多边合作机制中缺少亚洲板块的声音这一事实中,亚洲许多国家意识到,亚洲亟须加强对话与协调,拓展区域内合作,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这表明
①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②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重阻碍 ③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④多国合作,取长补短,走联合发展之路,才能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上述材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①认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 ②理论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 ③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二)、简答题
8.2001年3月5日,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行使什么职能?
(2)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首先在安徽县———村进行试点,然后在党中央总结了该地及其它试点地方经验。制定了有关方针政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指导了全国的农村改革。
(3)上题设问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9.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河遭到严重污染,除偶尔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中出现了上百种鱼。
材料二:伦敦原有“雾都”之称。L952年发生了死亡4000人的大气污染事件,近年由于政府采取措施,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伦敦原有”雾都”之称。“雾”中有什么物质可致人死亡?
(2)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主要方面的影响?
(3)请运用《哲学常识》有关原理,分析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第四篇: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二00八年招收士官工作宣传提纲
今年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于2008年6月1日开始至8月10日结束,有志于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青年们、绿色军营在召唤你们。
正值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你们将为光荣的人民军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巍峨庄严的钢铁长城将更加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祖国将为你们骄傲和自豪!
招收的对象和条件
招生对象为普通高等学校男性毕业生,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年龄不超过24周岁,所学专业必须符合部队需要,招收对象的政治条件和身体条件,按照征集义务兵的有关规定执行。招收对象应获得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还应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同等条件下,党员、学生干部,曾服过现役和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和成就的毕业生优先招收。
招收的程序和办法
招收士官按照本人申请、体检政审、专业鉴定、签订协议、批准入伍、组织交接、检疫复查、入伍训练、分配使用的程序进行。其中,专业审定有旗县(市、区)征兵办公室负者,部队不再派人组织专业技能考核,由旗县(市、区)征兵办公室填写《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学历专业审定表》(式样附后)、高等学校审查意见和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审定意见栏要加盖公章,装入本人入伍档案;签订协议、批准入伍由旗县(市、区)征兵办公室负责,对体检政审和专业审定合格人员进行全面衡量、择优选定预招对象,与本人签订《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协议书》(式样附后)后批准入伍;入伍训练和分配使用由接受部队统一组织。
招收的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临床医学类、电子技术类、木材加工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程控交换技术,共11类专业。
有关待遇问题
招收士官的任命。部队根据士官选取批准权限,对招收的士官任命为第一期士官,授予一级士官军衔,其军衔级别工资为一级四档,下达任职命令的时间为12月1日。
招收士官的退役安置。招收的士官,服役满第三期退出现役的,作转业安置。符合转业条件以转业方式退出现役的,由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旗县(市、区)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安置,也可由其父母、配偶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安置;符合转业条件以复员方式退出现役的,由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旗县(市、区)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安置符合专业条件已复原方式退出现役的,由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旗县(市、区)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接收,也可由其父母、配偶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接收;服役未满第三期,已复员方式退出现役的,由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接收;因其他原因不能以转业、复员、退休方式退出现役的,由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接收;符合士官退休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作退休安置。
第五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中锻炼成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由于社会实践范围极其广阔,内容极其丰富,因而实践的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以及科学实践是三种基本的实践形式。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开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理论知识,而要把这些知识真正学懂并变成自己的行动,还得通过个人的实践。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为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用出努力:
第一,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增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中等职业
学校要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中初级技术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或其他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重要特点。因此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通过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就业前的教育和训练。学校主要不是为学生长学做准备,而是要为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工作打基础。学生要胜任所学专业的工作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要求学生具有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这一点都有明确的要求,并通过具体的教育和训练的途径与措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掌握职业技能,就是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一项具体要求,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
在职业术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通过教育与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某些知识去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实际能力。技能的掌握不能只通过课堂而皇之教学和书本知识去完成,必须通过大量、经常的、反复的练习。所以,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有较多的专业实习或操练习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操作作技能。如果一个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实践训练,或理论学习成绩好,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差,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就是没有完成其学习任。
职业技能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将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也是谋生的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市场将对劳动力资源的配轩起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各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明,意味着毕业时将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激烈况争。不论是国家统一分配还是自谋职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都要看其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要求一上岗就能独立工作。如果在校期间不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必然影响就业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活。因此,职业技术学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加强实践锻炼,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主要应抓住学校组织的一切实践机会,水中捞月握技术要领,认真练习。要多向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请教,以使自己的职业技能逐步提高。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一个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后天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两个方面。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向书本学学习。努力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如果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
投身社会实践,向工农群众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走什么成长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为青年指出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工农劳动大军中的一员,还有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吗?与工农相结合,对青年来说明,主要指的是向工农学习、转变立场的问题。即使自己是工农大军的一员,也有向工农学习的问题。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首先是由工农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农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离开了亿万群众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亿万群众这个实践主体,则将一嗖无成。其产供销,只有深入工农,在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完全的知识,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变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青年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是从书本和课堂得来的。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同实践、同工农结合起来,这些知识就不能发挥作用。再次,青年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和中,才能形成工农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思想品格。青年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在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工作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思想感情等到方面会与工农有相当的差距。工农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品质。青年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与工农接触,才能看到自己的与工农的差距,逐步转变思想感情,成为新一代的工人农民。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青年成才的方向。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是直接为将来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因此,首先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书本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将来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农民,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其次要注意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工农群众。在实践中要注意向工农学习。毛泽东在谈到位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的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我们要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也必须甘当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思想感情,学到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