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的汇报
坚持“四自”做法瞄准“四化”目标不断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
**区民政局2006年8月1日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非常感谢市局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十分难得的向大家学习请教的机会。汇报如有不妥,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于2002年,在全市相对较早。几年来,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工
作需求,采取每年确定一个年度工作重点,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年社区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加以推动,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成果。2002年,在全省建立起第一家城市社区网;2003年,在全省首家基于SQL数据库自主研发出社区人口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居委会全部宽带上网;2005年,**社区网全面采用WEB2.0与WAP技术。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软件开发上注重自主研发
社区信息化建设起步的2002年恰逢区划调整,**“割肉”;后来的几年里,有限的财力又几乎全用在了备战十运、建设新城方面。但我们充分意识到,社区信息化是发展的大趋势,非抓不可,非早抓不可,非花大气力抓不可。区政府领导也明确指示:自己动手,也要做出饕餮盛宴!于是,“少花钱、多办事,自主研发、梯次推进”成了我们工作一贯的指导思想。
2001年,为掌握社区人口的发展动态,对社区人口信息实施有效管理,并为区委、区政府制定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开始酝酿建立一个社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一个社区网站。2002年,投入2万元的社区网1.0版建成,投入8万元的人口管理系统0.9版,历经两年的研发、录入、测试和修改工作,也在2003年获得成功。2004年,我们就已完成了全区16万社区人口的数据录入工作。**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以居住地为编码建立,社区居委会可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条目查询信息。从实际运用情况看,系统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应用方便快捷,社区居委会普遍反映良好。2004年,按市局统一部署,我们停止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更新,2005年,向市社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并网成功。
二、硬件建设上注重自主规划
2003年,在**社区网与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过程中,硬件落后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2004年,在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制定了社区信息化设备改良工作方案,具体包括网络连接、微机配置、局域网改造等方面。到2005年,区、街在硬件购置、网络建设上的投入累计达40万元。
2004年下半年,我局在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将软件开发节省下来的经费投入网络线路建设,以每月300元的价格为每个社区居委会接通宽带,一直持续到按市局要求接入南京市社区V网络。为了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的进程,我们采取区、街各负担一半的办法,为每个社区居委会高标准配置了1台电脑,还架设了区社区建设信息指导中心服务器。今年,我们针对社区居委会只有1个上网端口却有3台以上电脑需要上网的矛盾,充分利用现有IP地址资源,安排2万余元资金,以每个社区居委会可实现4-8台电脑同时上网为目标,对社区居委会进行局域网改造,为将来的全市内网软件应用做好准备。
三、网站应用上注重自我推广
2005年,考虑到市局已全面接手并推广内网应用软件,我们将工作重点转向了互联网软件应用,对**社区网实施了新一轮改版。改版后的网站系统栏目更清晰、结构更科学、后台管理功能更强。改版完成后,我们便大力推广网站的应用,通过网站的推广应用,逐步在社区居委会中强化民政形象,树立和维护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权威地位。我们将社区网定位为社区建设工作和交流的平台,将社工设定为核心用户群,首先向他们推介。我们针对社工的工作需求与意见建议,对网站每天进行一次信息更新,每周进行一次技术更新。广大社工可以通过**社区网及时了解区政府最新的社区工作要求,直接得到各类政策文件,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社区网使我们和社工越走越“亲”,区民政局也被社工亲切地称为“娘家”。此外,我们还有意识地将**社区网向传媒推介。现在,很多记者已习惯于从**社区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社区网作为**社区工作宣传主渠道的地位逐步确立。近一年来,各社区居委会已累计贴发各类信息2500多条,很多被南京各大媒体采用,仅健园社区一家就有各类新闻媒体报道80多篇。目前,**社区网正以每天10条以上信息的频度刷新。实践证明,该网站已日益成为一条连接政府、社区、传媒、居民的信息高速公路,成为沟通基层社区与街道、机关、居民的重要桥梁。
四、队伍建设上注重自我培养
信息化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对于不了解、不研究它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我区的社区信息化工作由一把手局长主抓,我具体分管。为了自上而下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定期听取科室工作
汇报,经常研究阶段性工作,遇到问题,不耻下问,逐渐由“门外汉”向“行家里手”转变。另外,我们还利用周三下午学习的时间,由科室同志向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教授以**社区网运用为主的社区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知识,遇到问题还可随时请教。
搞社区信息化建设,领导推动固然重要,具体实施还要靠科室。因此近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强势科室”建
设。科长带头做起,工作积极主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专于研究,在我区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功不可没。前年,我们又借河西新城建设人才专场招聘会之机,引进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借用到社区建设科专门从事社区信息化建设,科室的力量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社工是**社区网的核心用户群,他们的技能水平直接关心到社区信息化成果的利用效率。2002年以来,我们借助科室力量,同时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为每个社区居委会聘请了1名网络助理,并就社区信息化软件应用、网络应用先后举办20多场次的培训班,培训操作人员200多人次。目前,每个社区居委会都有2-3人达到了信息化应用要求。将激励机制引入培训是我们的一个成功做法,具体就是对达到较高标准网络操作技能的社工奖励512M的U盘1个,这一做法有效激发了社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当然,我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网站的功能、美工还需进一步完善;用户群还显单一,需进一步拓展,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市局要求,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整体升级网站,实现功能设置丰富化
将**社区网主站系统整体升级至动易2006网站管理系统,并在已有的主站、论坛、博客、文件交换、下载、慈善捐助六大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开发社区闲置物品交换、社区资源使用登记、社工协会人员管理、社区义工招募、社区民间组织管理、社区商城六大功能模块。
二、扩大网络覆盖,实现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一体化
到年底前,在城市社区,完成剩余18个社区居委会局域网改造任务,并以街道为中心集点,建立各街道范围内的虚拟共享局域网;在农村社区,给每个村委会新配置一台电脑,并接入V网络,实现宽带上网,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三、拓展用户群,实现成果效益发挥最大化
利用网络、报纸、海报、宣传折页等多种形式,将**社区网向机关部门、街道、社区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推广,逐步扩大**社区网的用户群范围,真正使其成为社区建设的载体、社工交流的平台、收集舆情的窗口、为民服务的阵地。
四、加大培训力度,实现社工队伍专业化
针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电脑应用水平欠缺的实际,与大专院校合作办学,对社工进行信息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并采取激励办法,鼓励和组织社工参加全国计算机知识等级考试,整体提升我区社工的社区信息化工作水平。
此外,我们还将抓紧做好人口信息数据的校对、完善工作和各社区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尽快实现正常使用;结合我区实际,探索研究社区信息室建设管理办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
第二篇:在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的汇报
坚持“四自”做法 瞄准“四化”目标 不断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
**区民政局 2006年8月1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非常感谢市局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十分难得的向大家学习请教的机会。汇报如有不妥,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于2002年,在全市相对较早。几年来,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工作需求,采取每年确定一个工作重点,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年社区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加以推动,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成果。2002年,在全省建立起第一家城市社区网;2003年,在全省首家基于SQL数据库自主研发出社区人口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居委会全部宽带上网;2005年,**社区网全面采用WEB2.0与WAp技术。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软件开发上注重自主研发
社区信息化建设起步的2002年恰逢区划调整,**“割肉”;后来的几年里,有限的财力又几乎全用在了备战十运、建设新城方面。但我们充分意识到,社区信息化是发展的大趋势,非抓不可,非早抓不可,非花大气力抓不可。区政府领导也明确指示:自己动手,也要做出饕餮盛宴!于是,“少花钱、多办事,自主研发、梯次推进”成了我们工作一贯的指导思想。
2001年,为掌握社区人口的发展动态,对社区人口信息实施有效管理,并为区委、区政府制定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开始酝酿建立一个社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一个社区网站。2002年,投入2万元的社区网1.0版建成,投入8万元的人口管理系统0.9版,历经两年的研发、录入、测试和修改工作,也在2003年获得成功。2004年,我们就已完成了全区16万社区人口的数据录入工作。**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以居住地为编码建立,社区居委会可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条目查询信息。从实际运用情况看,系统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应用方便快捷,社区居委会普遍反映良好。2004年,按市局统一部署,我们停止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更新,2005年,向市社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并网成功。
二、硬件建设上注重自主规划
2003年,在**社区网与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过程中,硬件落后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2004年,在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制定了社区信息化设备改良工作方案,具体包括网络连接、微机配置、局域网改造等方面。到2005年,区、街在硬件购置、网络建设上的投入累计达40万元。
2004年下半年,我局在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将软件开发节省下来的经费投入网络线路建设,以每月300元的价格为每个社区居委会接通宽带,一直持续到按市局要求接入南京市社区VpN网络。为了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的进程,我们采取区、街各负担一半的办法,为每个社区居委会高标准配置了1台电脑,还架设了区社区建设信息指导中心服务器。今年,我们针对社区居委会只有1个上网端口却有3台以上电脑需要上网的矛盾,充分利用现有Ip地址资源,安排2万余元资金,以每个社区居委会可实现4-8台电脑同时上网为目标,对社区居委会进行局域网改造,为将来的全市内网软件应用做好准备。
三、网站应用上注重自我推广
2005年,考虑到市局已全面接手并推广内网应用软件,我们将工作重点转向了互联网软件应用,对**社区网实施了新一轮改版。改版后的网站系统栏目更清晰、结构更科学、后台管理功能更强。改版完成后,我们便大力推广网站的应用,通过网站的推广应用,逐步在社区居委会中强化民政形象,树立和维护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权威地位。我们将社区网定位为社区建设工作和交流的平台,将社工设定为核心用户群,首先向他们推介。我们针对社工的工作需求与意见建议,对网站每天进行一次信息更新,每周进行一次技术更新。广大社工可以通过**社区网及时了解区政府最新的社区工作要求,直接得到各类政策文件,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社区网使我们和社工越走越“亲”,区民政局也被社工亲切地称为“娘家”。此外,我们还有意识地将**社区网向传媒推介。现在,很多记者已习惯于从**社区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社区网作为**社区工作宣传主渠道的地位逐步确立。近一年来,各社区居委会已累计贴发各类信息2500多条,很多被南京各大媒体采用,仅健园社区一家就有各类新闻媒体报道80多篇。目前,**社区网正以每天10条以上信息的频度刷新。实践证明,该网站已日益成为一条连接政府、社区、传媒、居民的信息高速公路,成为沟通基层社区与街道、机关、居民的重要桥梁。
四、队伍建设上注重自我培养
信息化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对于不了解、不研究它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我区的社区信息化工作由一把手局长主抓,我具体分管。为了自上而下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定期听取科室工作汇报,经常研究阶段性工作,遇到问题,不耻下问,逐渐由“门外汉”向“行家里手”转变。另外,我们还利用周三下午学习的时间,由科室同志向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教授以
第三篇: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档案信息化是推动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的火车头
——XXX同志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去年七月省档案局在成都召开了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推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我们又在攀枝花市召开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攀枝花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这是一次务实的参观学习会,加油鼓劲的会。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产生切实的推进作用。
一、档案信息化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火车头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六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指明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她告诉我们,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火车头。抓住档案信息化就是抓住了加快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就是在努力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半年多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四川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规划和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在建设规划上,各级档案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已经列入了政府计划或当地信息化系统工程。绵阳市档案局已正式列入计划,并落实了部分经费,去年已到位20万元。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攀枝花市档案局也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把档案信息化列入市信息产业“十五”规划和“数字攀枝花”项目之中。在网络建设上,县以上档案局已大部专线接入四川党政网,并积极配合四川党政网管理中心抓好本地区机关、单位档案室的党政网接入工作。在软件的统一和推广应用上,省、市(州)档案部门与党政网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大力宣传和推广《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积极培训软件操作人员,指导安装新软件和进行软件升级,已有1000多套软件开始运行,为全省文档管理软件的统一和新产生电子文档的规范化管理开创了良好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上,省档案局制定了地方标准《四川省文书档案著录细则与机读目录数据交换格式》,各地依照标准格式开始着手档案数据著录工作。总体说来,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正式起步。
由于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开始起步的,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大部分市州尚未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计划和财政预算,缺乏必要设备设施投入和资金保障;二是档案部门除有少量微机外,档案数据库尤其是海量数据库的设施设备,档案数据录入、输出设备,信息网站设备等,不仅数量少,而且不配套;三是我省馆藏档案数量多,“文革”前档案质量差,数字化处理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四是档案信息化人才缺乏,职工队伍计算机应用水平低,高层次人才很少。
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应当下定决心,坚定信念,开拓进取。一方面我们必须下功夫,努力争取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问题,也就是必要的设备设施和经费问题。另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按照标准,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业务工作,也就是“软件”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必须同时抓,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后,必定会有成效。2月2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档案工作的专题汇报,省长张中伟和分管副省长XXX同志都明确表示,要支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但不搞重复建设,必须依托四川党政网和电子政务进行,所需设备和经费报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决定。2月24日,国家档案局毛福民局长专程来川检查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毛局长在检查和听取了省局和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乐山、眉山市局的情况汇报后认为,四川省档案信息化工作抓得非常主动。全国档案系统都像四川这么抓下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形势就非常乐观。毛局长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地把信息化搞起来,迈过这一关,档案事业就将全盘皆活。我们一定要按照省政府的意见和毛局长的要求,坚定走档案信息化的路子,积极主动地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
二、积极学习借鉴攀枝花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我省档案信息化进程
这次档案信息化现场会在攀枝花市召开,是因为攀枝花市档案局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抓住机遇,较好地解决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上的主要问题,克服困难,开拓进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精神可嘉,成绩可贺。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值得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学习借鉴。
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攀枝花市地处我省西南边陲,地域偏远。但攀枝花市的领导和档案部门的同志们思想解放,认识到位,在计算机管理档案及档案信息化方面思想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早在1997年,攀枝花市就报经市科技局立项,推出了第一代文档管理软件《计算机文档管理系统》,1998年研制出了《金沙文档》管理软件单机版并在全市普及应用,2002年又着手研制《金沙文档》网络版。省档案局《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推出后,该市积极顺应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需要,采用升级的办法完成了《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对《金沙文档》的替换工作。与此同时,攀枝花市档案部门大力推广普及计算机管理档案,尤其是在近两年间,他们结合档案整理新规则的贯彻,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使全市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程度达到80%,其中市级机关、仁和区、东区、西区和全市档案局(馆)均已达到100%,多数档案局(馆)已实现人手一台计算机。在网络建设上,市档案局(馆),仁和区档案局(馆)已建立“三网”,其他区县均已专线接入党政网。
二是依托电子政务,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投入。攀枝花市档案局始终把档案信息化作为政府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目标管理部门以及市级机关各部门的支持,从而为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争取了资金,改善了条件,理顺了工作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攀枝花市政府加大了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尤其是最近三年,每年财政投入的资金都在200万元以上。在《攀枝花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全市档案工作的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市政府支持把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把档案的数字化工程列入《数字攀枝花》,把档案信息化内容纳入乡镇规范化档案室验收标准,经档案部门考核验收合格后,由市政府采取“以奖带补”方式予以一次性奖励5000元,作为配置计算机和软件的专项资金。在馆藏档案的著录和录入工作上,经市政府同意专项拨给录入资金,仁和区政府确定“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由立档单位派人到档案馆录入。这些办法、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没有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和投入,仅靠档案部门的力量是绝不可能办到的。在现场会上,仁和区政府也介绍了他们如何重视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说明了政府支持、重视的极端重要性。仁和区的做法为档案部门提供了经验,仁和区政府为全省树立了一面区、县政府抓好档案工作的旗帜。
三是技术支撑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攀枝花市档案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和省局制定的有关标准和办法,结合实际制定了《攀枝花市档案数据著录要求》,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录入数据、项目、格式的统一和规范,通过集中培训和上门指导,确保档案著录数据的质量和查准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行政手段,依托《金沙文档》及《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软件载体,从抓馆(室)藏档案的著录和抓机关各部门新产生文件的电子化管理两个方面入手,齐头并进,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馆藏档案通过条目著录和全文扫描分别建设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逐步实现馆藏档案文件级机检和部分全文机读。他们规定从2002年起,各单位的发文必须在档案管理软件上挂接全文,在完成发文的同时完成电子数据的转化和归档工作,今后不再重复著录和扫描。对2002年以前产生而尚未进馆的档案,要求各机关档案室采取由后往前倒推的方法,争取在“十五”未完成50%的永久和长期档案文件级条目的著录,在向档案馆移交纸质档案和目录的同时移交机读目录。在著录工作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上,攀枝花市档案局坚持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工负责,统一入库;齐头并进,区分重点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目前全市已著录目录数据130万条,部分重要文件的全文录入工作已着手进行。
四是转变业务指导的重点和方法,加强电子文档管理的指导与监督。攀枝花市档案局的业务指导工作一直搞得比较好。近年来,他们在业务指导上较好地实现了由微观指导向宏观监督的转变;从传统载体档案管理向电子文档管理的转变。无论是对馆、室业务的指导,对企业和科技档案的业务指导,还是开辟档案工作服务新领域,都坚持把电子文档的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注重调查研究,形成了《攀枝花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办法》等规范性的文件,解决了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和利用方面的一些技术方法。业务指导人员与计算机管理和软件开发人员紧密配合,使档案业务指导与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与推广和应用文档管理软件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进度和水平的提高,规范和加强了对电子文档的管理,奠定了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基础。
五是注重人才和队伍建设。事业兴旺,人才为本。攀枝花市档案局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近5年来,先后与市电大联办了档案专业大专班和中专班,举办了10多期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培训班,现在又在积极酝酿筹办档案专业本科班。他们在局(馆)内部实行全员培训制,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上,领导带头,人人过关,不仅能够网上办公,而且能够下基层指导应用。他们规定40岁以下年轻干部除完成正常工作外,每人每年必须撰写一篇以上业务论文或经验材料,并完成2000条档案著录任务。通过这些措施,更新了干部的知识,培养了实用型人才。这两年他们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入档案专业人才2名,计算机专业人才1名,充实了队伍,改善了结构,促进了工作。目前,攀枝花市局在职干部3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0人、占94%,中专学历2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正在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良好。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今年全省档案工作会议提出要在七个方面有新突破,其中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有新突破是一个重点。借此机会,我再讲点意见。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的火车头。抓住它,可以带动档案基础业务,带动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带动档案部门的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有利于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管理,有利于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各级档案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以建立全省档案信息网络、档案数据中心和现行文件服务中心为着眼点,以整合全省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为目的。因此,我们既希望各市、州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又希望大家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协调一致地前进。尤其是在著录标准和格式上,必须协调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努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各地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档案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的一个基础环节,应当纳入政府的计划,给予必要的财政投入。各级档案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并做好有关部门的工作,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
2、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网络。全省档案信息网络主要是依托四川党政网。因此,各级档案局(馆)首先要专线接入四川党政网,同时要配合党政网建设管理部门,抓好各级机关、单位,包括乡镇链接四川党政网,延伸我们与各级机关档案室的网上关系。“四川省档案信息资源网”是全省档案系统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提供的一个窗口,当前各地要积极利用这个网站发挥作用。在条件成熟时,省局打算把各市、州的网页交给市、州档案局管理。局(馆)办公网的建立和应用是信息化水平的标志。有条件的市、州档案局(馆)要尽快建立起来。这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行政能力与水平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3、继续抓好《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这个软件不是一个普通软件,而是四川党政网应用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党政机关公文网上运转的保障,是档案部门贯彻执行档案整理新规则、加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以及开展档案著录的依托,是赖以建立全省档案数据中心和文件服务中心的基础。因此,一定要从全省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识这套软件的应用,下决心广泛推广应用。要通过新安装和升级替换等办法最终达到普及的目标。最近推出的《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2.0版进一步适应了各机关、团体的情况,应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希望各级档案部门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宣传,加强培训,争取在今年内,在全省凡是已经接入或拟接入四川党政网的部门和单位,统一使用这套软件。
今年省局还将推出《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网络版、《社区档案管理》以及农村乡镇(村组)档案管理软件,各地也要积极配合推广应用。
4、着手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首先要着眼检索工具的现代化,加快机读目录的著录和数据库建设。第二要对重要档案全宗和利用频率高的档案逐步发展全文录入。第三,要抓好新产生的电子档案的接收、管理。著录和录入的方法以有利于检索利用方便而加以选择,方式可灵活多样。攀枝花市采用的分工办法,谁形成的由谁负责,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可以借鉴,也可以创造更好的办法。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进行,省局拟在进一步调研基础上提出一个工作计划供大家参照执行。需要强调的是,档案数字化处理及档案著录工作,在技术标准和格式上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和省上的统一规定,否则就会走弯路,做无用功。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要严格执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标准规范,严格执行四川省地方标准《文书档案著录细则与机读目录数据交流格式》,积极而又稳妥地开展。
5、加大培训力度,加强队伍建设。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造就人才,不拘一格地引进和选用人才,千方百计地改善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全省档案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档案部门人才培养要有新突破。首先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以班子带队伍,以队伍促发展。其次要加强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达到档案专业的大专和本科水平。第三,要注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使之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要努力为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乐于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总之,通过这次现场会,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四篇:在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年提出三项建设后,###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委,于××年初下发了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落实三年规划,去年是启动之年,今年是关键之年,明年是决战之年。为此,今天我们专门召开信息化建设再推进、再部署现场会,旨在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改进作风,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我省消防信息化建设。同时,借此机会进一步贯彻××××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切实推进××工作。
上午,我们参观了×××等,观看了×××信息化成果汇报片,观摩了÷×××。
近年来,我省××××建设逐步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二是××××
但在×××建设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推进缓慢。各单位虽然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但有的单位主要领导不能带头学和带头用,做不到定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上倾斜和保护不够。二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系统管理员也兼职多项工作,精力分散较重。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培训,业务学习和专业素质提高大都靠自身的经验积累和平时的自学,专业水平很难突破。三是经费缺口大,保障难度大。这样的工作
力度显然与当前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极不吻合。五是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以上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省×××建设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势给力,尽快扭转现有局面,适应部队新形势的发展。这次会议,既是推广×××建设经验,又是全面启动、部署×××。下面,我重点强调几点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通力协作,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大家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站在提高消防部队整体战斗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务求取得实效。各单位要将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必须作为党委工程抓紧抓好,紧抓不放。要及时补充完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全力配合、互相支持、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要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严格按照目标、进度和质量要求,明确各方责任,科学组织实施,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分项目、分步组织考核验收,确保建设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
二、实行政策倾斜,统筹规划,全力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保障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保障。二是
经费保障。三是技术保障。
三、规范组织实施,建管并重,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应用普及程度。要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建设关。要严格按照标准制定计划,从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既要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可拓展性。要严格执行按规定程序、技术体制和管理办法,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要结合各地实际,发挥好现有系统的作用,防止盲目投资和各行其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整体效能。二是把好廉政关。要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贯穿到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坚决防止不公不廉和腐败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立项、论证、实施、测试、验收和评估等重点环节管理,严格落实《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廉洁自律、项目监理、审计监督、招投标等工作制度,规范建设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确保项目科学实施、规范运作,进一步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净化能力。同时要切实做到“三个不准”:不准收受合作单位和个人任何礼品礼金,不准在招标采购以及在负责评标中透露有关信息,不准私下与合作单位接触联系。纪检、审计等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全程监督,坚决预防违法违纪问题,如发现不廉问题要严肃查处,确保信息化建设规范廉洁运行。三是把好应用关。要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应用的关系,要牢固树立“建设服从需求、系统重在应用”的指导思
想,根据业务工作实际,灵活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在强化应用上做文章,防止建设与应用脱节。同时,要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技防、人防措施,加大对信息共享的范围、方式和策略的管理,实行等级授权、访问控制,确保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一项基础的、长期的、艰巨的、同时极具战斗力、创造力的科技战略工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各单位要千方百计落实人员、经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做出新成就、取得新突破,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工程、廉政工程,使信息化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造福社会的有效手段,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三水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汇报
[2010.9]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发言材料
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 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佛山市西北端,因西、北、绥三江汇流而得名,辖7个镇(街道)、48个村委会、714条自然村,全区面积8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5万人,户籍人口39.2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约占一半。2007年以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联系实际,狠抓短板,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诚参与、真心欢迎。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三水视察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明确目标、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前,三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后,我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在区内开展了广泛调研,发现我区农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只见新屋不见新村,路不平、灯不明、水不净,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改变生活环境的 愿望十分强烈。与此同时,在农村工作中,卫生村、文明村、生态示范村等创建工作由不同的单位牵头,资源分散,工作重叠。随后,在省委农办的指导下,我们又到浙江省和我省的湛江市参观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最后决定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做到“四统一一全面”:
(一)统一目标任务,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设新农村是一场新的探索,为增强基层工作的可操作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于2007年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容整洁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8个配套文件,明确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五村”(省卫生村、市文明村、区民主法治村、省生态示范村、先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五通”(通水泥路、通公交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光纤)、“五化”(布局优化、村道硬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五有”(有文化室、有卫生服务站、有体育运动场所、有村内绿化公园、有村务公开栏)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验收考评细则,70~89分为达标村,90分以上为示范村。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将农村污水处理纳入新农村建设,开展试点工作,并于今年全面铺开。
(二)统一补贴标准,以政府引导带动社会投入。区、镇两级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倾斜力度,每年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实行村庄规划专项补助,规划费用由区、镇两级财政各负担50%;实行以奖代补专项补助,凡被评为新农村建设达标村和示范村的,区、镇两级财政分别给予每户籍人口200元和 300元补助。2007年至今,全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共投入4.5亿元,其中区、镇财政投入2亿元,带动村集体2.2亿元、村民860万元、社会2,140万元的投入。在做好面上投入的同时,我们又投入6.3亿元实施城乡统一供水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并积极做好村村通水泥路、通公交车扫尾工程。
(三)统一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区委、区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对新农村建设统一部署,将每年创建不少于10%的村纳入考核任务,并列入区、镇、村、组“一把手”工程。区、镇(街道)分别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指定专门分管领导、抽调专门技术人员;各级“一把手”狠抓落实,检查指导,亲自挂点联系;各级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新农村建设一线。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每年召开1~2次现场会,表扬先进、鞭策落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区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干部群众实现了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镇村、干部群众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良好态势。
(四)统一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针对以往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重突击轻长效的现象,我们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对授牌村每年进行长效管理验收,凡合格者,区、镇财政分别给予每户籍人口10元补助;不合格者限期一年整改,整改不达标予以摘牌。在全区推行农村垃圾“民集村收镇运区处理”,要求各镇、村成立保洁队伍,统一清运垃圾,实现农村巷道100%硬底化、下水道100%暗渠化,并做到不发生 涉赌案件、不发生违法违规财务问题,违反者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新农村始终做到村容整洁、风清气正。
(五)拓宽创建层面,推动“三农”工作全面发展。在突出村容整洁的同时,我们毫不放松“三农”其他工作的推进。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从2009年起的三年时间里,投入4.6亿元将全区20万亩连片农田全部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其中今年将完成12万亩的建设任务。加大融资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力度,2009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经保监会批准的“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有效降低了农民贷款的门槛和成本。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扶持政策,财政每年拿出300多万元用于鼓励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设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低保标准的城乡统一;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的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并实现了向门诊医疗的延伸和门诊“一卡通”;用8个月的时间使“新农保”的覆盖率达到83.8%。强化农村民主管理,目前100%的村账实现由社会中介组织管理。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一举多得的整体效果
2007~2009年,全区共有350条自然村创建成为新农村示范村和达标村,占全区自然村总数的49%,涉及11.4万农村居民,占农村居民总数的50%,三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的进度。7个镇(街道)中,3个建成国家、省卫生镇。33个村委会建成省、市生态示范村,48个村委会全部创建成为民主法治村,并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五个好”。714条自然村中,建成省卫生村310条,市、区“十好”和谐文明村292条。“三农”得到全面提高和加强。
(一)城乡统筹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区各级干部尤其领导干部统筹城乡的意识不断增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得到充分体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落实,全区先后实现了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农村居民享有城镇职工同等社会保障待遇、城乡饮水安全一体化、农村综治服务中心进村等,使农村居民不出村就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农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所有达标村、示范村昔日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凹凸不平的路面不见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状况不见了,卫生天天有人清洁、垃圾天天有车运走,实现了污水排放暗渠化、村道硬底化、道路绿化亮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613元,比2006年增长了30.6%,为全市最高;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7:1,为全市最低。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班子的群众基础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镇(街道)通过干部挂钩农村基层,拉近了地方党委政府与农村基层群众的距离,广大农村群众深深感受到,党委政府是真心实意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消除了机关与基层的隔阂。与此同时,通过在新农村建设大 5 舞台的锤炼,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群众基础好、能团结带领村民奔康致富的带头人脱颖而出,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农村民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水新农村建设从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工程招投标,到项目预算决算和监督等,全部实现了全过程阳光操作,实行村民或代表“两签名”,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全区农村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落实了农村出嫁女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的一场民主建设、法制教育活动。
我区三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探索,被广大农民群众称为“最受欢迎的农村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突出创建特色,争取再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覆盖,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