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办 离岗告示制度
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离岗告示制度
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能,扎实推进政府办公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政府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作息时间,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严禁擅自离岗、串岗。
二、在规定工作期间内需暂时离岗30分钟以上的,无论因公还是因私,均须填写由办公室统一制作的 “职工外出登记表”和“离岗告示牌”,说明离岗事由及离、返岗时间。
三、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离岗告知程序如下:
1、离岗必须办理请假手续,除急事、急病等特殊情况外,严禁通过捎话、转告或电话形式进行请假。
2、离岗一日以内的,向政府办分管主任请假;离岗一日以上的,向政府办主任请假。离岗人员履行请假手续须向政府办分管主任或主任具体说明离岗事由、时间及返岗时间。
3、办理婚丧假、探亲假、工伤假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但必须履行请假审批手续。
4、请假手续需报行政股备案。
四、不论离岗时间长短,离岗人员在离岗时必须在办公室
离岗公示栏里放置离岗告示卡,标明离岗事由、联系方式。
离岗人员必须按时归岗,到岗后立即按批准程序向批准人报
告。
五、政府办内部各股室要做好内部工作岗位的衔接,确
保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全程有工作人员办理相关公务。某岗
位工作人员离岗,必须确定代为履行工作职责的人员,严禁
出现因工作人员离岗导致工作流程中断、影响工作现象。
六、政府办行政股指定专人在每个法定工作日上午、下
午规定上班时间半小时内,通过“离岗告示制度半日报告系
统”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离岗告示内容,并做好登记。
七、对未履行离岗告知手续擅自离岗的,按旷工处理。
对虽履行告知手续但未按时返岗的,按迟到或旷工处理。对
违反离岗告知有关规定的个人,视情节轻重,按照有关规定
分别给予效能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调离工
作岗位或停职离岗培训、责令辞职或建议免去领导职务、党
政纪处分。
八、本制度由政府办行政股监督执行,自发布之日起实
施。
九、政府办公室日常值班及值守应急值班参照本制度执
行。
十、本制度由政府办公室行政股负责解释。
第二篇:粟城超限检测站离岗告示制度
粟城超限站离岗告示制度
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强化服务意识,特制定本制度。
一、全体干部职工必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坚守工作岗位,严禁擅自离岗、串岗,不论因公、因病或因私暂时外出离岗者,必须填写“离岗说明”,将去向、事由、离开时间和联系电话等信息予以告示。
二、无论公事或私事,离岗人员必须按以下程序履行离岗审批手续:
1、科室工作人员临时离岗在30分钟以上半天以内的,必须向值班领导汇报,经值班领导批准后离岗,并向科室其他工作人员告知。
2、检测班工作人员离岗在半天以内的,经当班班长批准后方可离岗;班长离岗在半天以内的,需经值班领导批准后离岗。
3、所有在职工作人员离岗半天以上一天以内的,由值班领导批准后方可离岗。
4、所有离岗人员必须按时归岗,到岗后立即按批准程序向批准人及办公室报告,及时履行返岗手续。
三、办公室要加强职工在岗情况检查,凡未履行离岗批准手续而擅自离岗的,按旷工处理;虽履行告知手续而未按时返岗的,按迟到或旷工处理。
四、办公室要统一建立登记簿,对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内的离岗情况随时做好登记,每月底进行汇总。
第三篇:离岗公示制度
xx学校离岗告示制度
一、离岗告示制度是指机关工作人员因公或私原因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是予以告示的制度
二、行政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工作期间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严谨擅自离岗、串岗。却有特殊事由,需临时离开工作岗位的,必须履行离岗请假及告知手续,并具体说明离岗事由、时间及到岗时间。
三、无论公事还是私事,离岗人员必须按以下程序履行离岗告知手续。
1、工作人员离开工作岗位,进行告示,内容包括工作人员姓名、离岗事由等,便于服务对象(学生及家长)和单位人员知晓。
2、一般工作人员离岗在1天以内的,由处(室)、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方可离岗。
3、处(室)、单位负责人离岗1天以内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离岗。
4、委领导离岗,需向办公室告知。
四、离岗人员必须按时归岗,到岗后立即按批准程序向批准人报告。
五、发生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期间,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离岗。
第四篇:政府办
加快铁路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从大局出发,将铁路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协调,上下联动,同心协力,特事特办,积极推进,举全省之力打好铁路建设攻坚战。市政府建立铁路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铁路建设重大问题、重点工作进行综合研究、协调。铁路建设沿线各县、区也要明确相应机构和人员,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具体负责有关铁路项目前期和建设协调等工作。铁路局项目建设主体要按建设项目组成专门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和工程建设节点目标,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全力推进铁路建设。
(二)明确工作责任,实行目标考核。进一步明确前期工作阶段和工程实施阶段各环节责任分工,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建立项目前期工作对口负责制。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全市铁路建设工作,负责制订发展规划、编制实施计划、安排前期工作、明确责任单位,牵头协调解决前期工作中的问题;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文物、地震、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权限,及时办理铁路项目土地预审、环境评价、建设选址、线路交叉、水土保持、林地保护、文物保护、防洪、防震减灾、穿越各类保
护区以及铁路用电等环节的有关审查和报批工作,按要求限期办结。
建立项目上报审批事项对口负责制。发展改革委要根据项目进度统筹安排项目申报、审批和核准等工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铁道部对口衔接沟通;有关部门负责对口联系国家有关部委,及时上报需要上报审批事项,并明确专人跟踪落实;铁路建设协调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设计单位的沟通,按节点推进各项工作。
建立项目牵头负责制。每个铁路建设项目由市铁路建设联席会议研究确定一个牵头单位,沿线配合,共同组成项目工作班子,紧盯所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各环节、各步骤的进展情况,与铁道部有关部门、设计单位和项目公司加强沟通,确保沿线关于线路走向、站位设置、线性工程交叉、穿越各类保护区方案等各方面意见落实到设计方案中,督促推进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编制和报批等前期工作以及工程建设。铁路建设协调办公室负责协调配合各项目工作班子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发展改革委要按照铁路建设工作安排,制订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分解任务。铁路建设协调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考核工作纳入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管理范围。
(三)明确出资主体,落实出资责任。根据每条铁路不同情况,合理确定承担资金份额,共同筹措铁路建设资金。按照“统一出资、集中管理、责权明晰、分路核算、全程参与”的原则,铁路建设出资统一注入铁投公司,作为各市的参股资本金,由铁投公司统一作为出资人代表,与铁道部指定的出资人代表组建合资公司,履行业主责任。
(四)创新融资理念,加强政策支持。坚定信心,创新机制,开拓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铁路建设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铁投公司融资功能,创新融资思路和方式,加强与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多方筹措资金。
(五)搞好征地拆迁,优化建设环境。按照既要服从铁路建设大局又要确保群众利益得到合理有效补偿的原则,认真做好铁路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和优化建设环境工作。铁路建设协调办公室协调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与项目公司、设计单位等对接,依法依规落实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合理合规确定征地拆迁等相关价格和费用标准。按照市政府总体部署,征地拆迁工作由项目公司委托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征地拆迁资金由项目公司支付给市国土资源局;市政府组织征地拆迁,也可由项目公司委托省国土资源局统一组织征地拆迁,征地拆迁费用由市承担,对征地拆迁过程中需由国土资源部门办
理的事项,按照“依法合规、简便高效”的原则,简化手续,确保每个环节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国土资源局要明确具体办事机构专门负责铁路建设项目的协调工作。市政府要落实机构和充实人员,具体做好征地拆迁工作。
进一步优化铁路建设的外部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围绕铁路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督促整改。各级公安机关要重点抓好铁路项目建设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工作,及时查处、坚决打击恶意阻工、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偷盗建设物资等严重影响项目建设的违法行为,做到认真履职、快速反应、规范执法、依法行政。市政府对辖区内铁路建设环境负总责,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严格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现象。要建立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领导工作机制,制定快速反应应急预案,及时掌握各类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要做好及时介入、依法调处的准备,对重大不稳定因素要及时报告,确保铁路建设施工顺利和环境优良
第五篇:职工调离岗制度
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员工招聘、入职、实习、调岗、离职的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公司人事管理秩序,加强员工的招聘、入职、实习、调岗、离职程序的管理,经公司管委会讨论决定,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员工招聘
1、招聘方式
现场招聘会、网络、报刊、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联络或发布招聘信息,公司人员也可推荐。
2、招聘流程
(1)人力资源处按用工要求进行招聘,并对应聘者简历初次进行筛选,根据职位及任职要求对简历进行分类,对筛选合格的简历和符合要求的应聘者,由人力资源处通知应聘者到公司进行复试(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复试可邀请董事长参加)。对复试合格的人员,由人力资源处负责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并沟通初步确定意向、岗位及薪资,合格人员报主管人力资源主管副总经理及公司总经理签批录用。
(2)对录用人员由人力资源处负责办理上岗手续;
(3)零星上岗人员可先安排上岗实习,再集中进行培训;
3、入职程序及规定
(1)应聘人员被录用后,必须经人力资源处建立完整的人事档案;
(2)录用人员按照公司规定项目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方可办理入职上岗手续;
(3)人力资源处下达《职工调动介绍信》分配到各厂、处室后,各单位考勤人员凭《职工调动介绍信》办理考勤事宜;
(4)离职人员再次上岗,必须提报上岗申请单经部门主管签批后方可上岗,上岗申请交人力资源处备案;
(5)新员工入厂查体合格后,经公司一级培训合格,与其签订《劳动
合同书》;
4、员工实习管理
(1)人力资源处建立员工实习台帐,要定期对实习人员在本岗位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2)实习人员根据公司绩效考核的有关规定可转为合同制工人;
(3)实习员工工作期间,薪资根据具体岗位情况确定,实习期间基础工资执行实习工资待遇,转正后执行100%岗位薪资,效益工资根据绩效分数考核情况发放,与正式员工一样执行加班工资;
二、员工调岗
1、调岗程序
(1)员工个人需调岗,向部门领导提报申请,同意后提交人力资源处,由人力资源处根据岗位要求与接受部门沟通并提出意见,报公司总经理批准执行;公司车间主任级别以上人员调岗需向总经理、董事长申请、面谈,批准同意后提交人力资源处执行;
(2)公司根据工作需要调岗,由用工部门或人力资源处提出用工需求及调岗申请,人力资源处审核与原部门主管、所管辖总经理(副总经理)沟通后,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办理调岗手续;
2、调岗办理要求
(1)各职级人员调岗必须提前一个月书面提出《调岗申请》,将批准的调岗申请提交人力资源处;
(2)调岗理由不充分或有影响工作时,不予批准;
3、调岗办理程序
(1)公司人员调岗,《调岗申请》经批准后,由部门主管负责监督其办理工作、档案资料、经济手续的交接;手续交接完毕后,凭《调岗申请》与《工作交接清单》到相关部门办理调岗手续;
(2)公司处长、部长、经理级(含副处长、副部长、副经理)以上人员调岗,由所管辖总经理(副总经理)、法务处、财务共同监交,部长以上、财务人员、供销人员调岗必须经法务处审计;
(3)人力资源处凭《调岗申请》与《工作交接清单》向相关部门下达《调岗通知书》;
(4)人力资源处对岗位变动人员进行备案登记,动态掌握员工;
(5)未按此程序办理,不得随意调岗,因随意调岗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用工单位责任人承担。
三、员工离职
1、离职程序
(1)各处处长、经理级别(含副处长、副经理)以上人员离职,须本人向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申请、面谈,批准同意后,将离职申请提交人力资源处,由人力资源处执行;主管以下人员离职须向部门主管提交离职申请,所管辖总经理(副总经理)面谈同意后提交人力资源处,由人力资源处报公司总经理批准执行;
(2)分厂生产员工离职向所在分厂厂长提交离职申请,由生产部门所在主管面谈,提交人力资源处,由人力资源处报公司总经理批准执行。
2、离职办理的要求
(1)各职级人员离职必须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申请,由辞职人员按程序申请,根据公司如实填写《离职申请》,不得违反程序申请离职,按正式申请后的30天起计算,进入批准程序,执行时间批准的时间为准;
(2)须将批准的离职申请提交公司人力资源处;
(3)对未办理离职手续擅自离岗者,按旷工处理;
(4)离职理由不充分或影响工作时,不予批准。
3、离职申请办理程序
公司各职级人员离职,离职申请批准后,到人力资源处领取《员工离职申请结算单》,由所管辖主管监督办理工作、资料档案、工作工具、办公资产、经济手续的交接;
4、相关规定
(1)公司处长、经理级别以上人员(含主持工作的副处长、副经理)、供销人员、财务人员离职必须经过审计确定无任何问题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
(2)所有人员提出离职申请,各分厂、处室必须在2天内将信息上报人力资源处,离职申请未经审批及交接手续未办理完毕之前,不得擅自离岗,如出现擅自离岗现象,由人力资源处通知财务部门停发工资,待离职手续办理结束后给予核发工资;
(3)未经批准擅自离岗人员一律按旷工论处,旷工1天扣发3天薪资,擅自离岗10日以上者(含15天),免去原来职务,人力资源处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后解除劳动关系,作辞退处理,还可视情节情况追究法律责任;
(4)人力资源处薪资员负责擅自离职人员的备案登记,扣罚款项在本人当月度工资中扣除;
(5)被公司开除、除名、辞退的员工不得再次聘用。
5、离职工伤保险、劳动合同解除
(1)员工离职申请按程序批准后,人力资源处负责办理工伤保险的解除手续;
(2)员工擅自离岗的,人力资源处接到单位员工离岗信息后办理工伤保险解除手续;
(3)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履行离职程序,手续交接完毕后,凭离职申请、《离职申请结算单》到相关部门办理离职手续,无遗留问题人力资源处在当月解除劳动合同。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凡于此不相符者以此管理规定为准。
二○○七年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