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读后感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读后偶感
本书是美国学者福山·弗朗西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一部继《历史的终结》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人类社会将要结束在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下及人类最后的通统治形式,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
福山在此阐述的“历史的终结”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世界末日和人类的灭绝,而是人类历史在人类社会达到自由民主之后,历史的规则和社会基本制度不再进步。福山:“这不是指人出生、生活、死亡这种自然循环的结束,也不是说不再发生种大事件或不发行报导这类事件的报纸。不如说,真正的重大问题都已解决,形成历史的基础的原理与制度,遂不再进步与发展。”文章处处都可见福山将黑格尔代表的自由民主制度和马克思代表的共产主义进行比较论述,从东欧包括苏联到亚洲包括中国,再到南美洲。福山一步步说明人类怎样从等级社会走向自由民主社会。在他的观点里明显带有对共产主义的批判,认为存在着专制主义必然走向破灭,举出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改革开放其实是一种消灭专制的行为。在他看来,目前为止自由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普及是人心所向的,从历史开始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如此的受欢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和苏联发生的重大政治变动证明证明自由主义的理念正在成为全球的人们惟一信奉的理念,在这样的逻辑之下,自由主义有一天会失去其精神上的敌人,到了那一天,历史就完成了它前进的进程,也就终结了。
根据黑格尔的说法,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止因为人会使用工具还因为对作为人的尊严的追求。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希望被认为是“一个人”。这种作为人的尊严值得一个战士去冒生命危险与他人生死搏斗,失败的一方举起白旗屈从。从而在同等的人当中凸显了其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为了纯粹的名声殊死斗争使得黑格尔看见了自由的曙光。福山引用黑格尔的观点已在说明,在自由民主深入人心,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那一天,人们抛弃了对自身作为人的尊严的追求,没有了主人与奴隶的区别,没有了为了获得认可而进行斗争的必要,历史就终结了,这时人也就成了最后之人。
作为20世纪末期对未来走向及终结的一种推测,这种说法还是有失正确性的。不可否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自由民主的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信任。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先驱都屈从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不仅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而且就上个世纪的美苏对峙局势来看,社会主义一度有击败资本主义的势头。就像是福山所说,苏联的集权统治方法被人民推翻,这是计划经济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引入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市场经济,并且迸发超乎想象的活力,这一个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福山的承认。社会主义不一定就等同于集权主义,它一样可以赋予公民自由民主。虽然20 世纪末许多国家纷纷倒向资本主义,但
是就目前形式来看,社会主义以它年轻坎坷的道路依然散发活力。
福山自己也坦然,自由民主社会带来的空前繁荣和平的社会同时也会造成精神极度无聊。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即便或许每30年左右会打一场短暂但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或者打一场保卫本国自由和独立的战争,比起一个只有和平的国家来也要健康得多,也会更令人满足。同时现在看来,自由民主的方向并没有按着福山所说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的贫富差距巨大,表面上看社会依然是自由民主的,但是由于经济的差别已经形成了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存在一部分人对现行的社会制度表示不满。这样一群精神寂寞的人和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就会走到一起。就是福山在最后一章所说的“这是一种对自由民主本身的不满,所以那些尚未得到满足的人始终有可能重写历史”。他对历史真正终结在什么地方并非那么的肯定,因为历史变迁的因素是众多的,而满足人的欲望是十分困难的,对于不确定的历史走向,福山也只能给出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在未来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全社会达到了福山所推崇的完全自由民主社会,文章开始福山自己论述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人类的欲望、理性和获得承认就会完全被抛弃。人人平等,没有衣食住行的追求,完全和平的社会不需要理性的支撑,也没有善恶之分。人们能做的事就是专注于自己的事物当中,从而产生冷漠、自私。完全缺乏精神的追求使得所有人像是住在了一所前所未有之大的精神病院。最后的和平社会与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十分相似,不需要再满足人作为动物属性的最根本的需求。社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当人类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也就成为了最后之人。但是作为人是不允许精神的极度空虚的,这又回到了获得承认的问题。
我们可以纵观历史长河,但凡是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权利斗争、财富争夺。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并存的社会,都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下地权利地位的斗争。即使在当今社会也由于金钱的差别,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是由于人类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获得认可的重视。发达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又在极力发展经济,都是对名声的追求。美国在二战之后成为了全球霸主,但是它不满足于现状,想促进世界单一化,我们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福山所赞扬的这种自由民主国家依然这样追求名声,难于止步在自由民主社会。
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对于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坍塌确是给人以资本主义胜利的感觉,但是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就下此断论的话未免短见。但是对于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种警钟,因为一旦出现福山描述的这种状态人类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历史不再进步,可想世界末日将不再遥远。
本书作者对当今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有相当睿智的观察。生活在一个多元而变化迅速的世界中,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富于历史感和哲学深度、具有稳定的方向感的观察角度,以应付日常生活中不断遇到的挑战。《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作者,无疑是机智而平实地做到这一点的。书中对当代政治敏锐批评的例子俯拾皆是,许多看似“反常识”的议论,略微思考之后常常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形态,我们最该关注的是让作为人的我们拥有满足感,尽量避免完全自由民主社会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后果。总的来说《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以其恢弘的气势和独特的角度,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作品。不管对学者还是公众,这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
第二篇:《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读书报告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读书报告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任何一个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兴趣和忧思的人大概都会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吧。此书由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年,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完成,获得了许多争议和反响。本文作者所读版本为远方出版社1998年的译本。
一、何为“历史的终结”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相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终点的,会在人类实现一种能够满足它最深切、最根本的愿望的社会形态后不再继续发展。确切地讲,它是指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在本书中,“自由民主主义”将会是“历史的终结”,是因为时至今日,在众多政权体制当中自由民主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是理性、欲望与“气魄”的结合,而无论物质上多么繁荣昌盛,真正能让人们感到满足的唯有“气魄”,即被人尊重、肯定。在过去的年代里,无论是君主政体、贵族统治还是其他政权,从未有哪一个政体能够像自由民主制一样,将部分人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观念废除,而鼓励人人平等。在福山的论述中,一个政体能够维持下去的原因是其理念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或是掌握军政大权的精英的认同,这样才能维系下去。反之,就如大厦将倾,难以为继。
经过十九世纪人们由于民主革命的进行和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而产生对于未来的无比向往,二十世纪的两次祸及全球的灾难性战争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失败让悲观主义无限蔓延。对于前者而言,科技变成了战争利器,给人类带来了噩梦般的恐惧,独裁主义盛行让民主思想遭到了怀疑;对于后者而言,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的国家带给人民的是强权、枷锁和沉默。
然而这一切悲观并非全无希望,随着历史推进,各国的实践让历史的选择脉络一点点变得清晰:威权和极权主义走向衰败,以自由市场和民主人权为代表的自由民主主义大为盛行,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或是“正统性”。这种正统性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是——同时这也是其能够成为“历史的终结”的原因——其理论自身具有合理性,满足了原本对立矛盾的瓦解。书中从反面说明了这个论述,比
如希特勒的极权主义统治对国家全体进行控制,“左翼的极权主义则企图完全摧毁公民社会,实行对原子化个人的‘完全统治’”。用战争和血腥来维系人们的服从和热血,以统一管理世界的承诺来交换其正统性,所以一旦战争失败就会轰然倒塌。从苏联、中国等国家的转变中也可以看到,共产主义逐步被自由民主制度所替代,其原因就在于共产主义制度不能给人以完全的认可。而这种理念正统性的程度,已经使那些想要实施非自由民主的领导者打着旗号以获得“正统性”。因此,凭借其理论的自洽性以及被认可的正统性,作者认为自由民主主义有理由成为“历史的终结”。
二、优越与平等
在福山的书中提到了一对相反的概念,即“优越”和“平等”,让笔者十分感兴趣。前者是人们获得自己比别人优越的认可的欲望,后者则是获得自己与他人平等的欲望。“优越意识”和“平等意识”两者共同构成获得认可的欲望的两种表露,历史发展过程可以从这方面来理解。
但是“平等意识”和“优越意识”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而成为连续而同质的两个阶段、或者是在不同情境下本质相同的被认同欲的体现呢?“平等意识”是在自己被普遍认为的地位或价值低于他人时被激发的一种被认同感,而“优越意识”则是在自己被普遍认为地位或价值与他人差不多时想要凸显的一种被认同感,这两者都有时来自真正的内心价值,但更多的是过高或自负地估计自己。例如,社会上的一些有钱人通过“炫富”或者是进行奢侈品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被认同欲,而一些世家和贵族多通过礼仪和守则来彰显其不流于物质的高贵。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精神富裕者也通过交换获得了经济上的好处,贵族的精神在慢慢失落。在奴隶社会中,主人在某个意义上比奴隶更具有人性,因为他愿意为了一种非生物的目标(获得认可)去战胜自己的生物本能,他以生命危险为代价来展示自己是自由的。相反,奴隶却屈服于暴力死亡的恐惧。
在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都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充分自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暴露出非理性和自我矛盾,尽管承认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但看上去却像一个奴隶制社会的现代翻版。因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广大人民的尊严没有获得认可,8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在一定意义
上反映了生活在这些社会的人民理性程度的提高;反映出他们意识到,理性的普遍认可只有在自由的社会制度下才能获得。在这段话的理解中可以联系之前福山提到的“精神病院”的例子,即疯子们为了抵御和免除外界环境的摧残而自愿被关在监牢般的精神病院中,以获得一种病态的安稳,这正是苏联解体前夕的情况。这并不是说明他们没有自由民主的愿望,因为后来俄罗斯民众的反抗证实了他们的确是有想法的。就如同一个工厂,工人们失去了工作精神,厂子的绩效只会越来越差;他们需要获得被认同,对于黑格尔来说,人类历史的基本动力是一种完全非经济的动力,即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
三、最后之人
福山关于“最后之人”的叙述像某种毛骨悚然的科幻小说中的未来。在黑格尔看来,人除了动物性的生理需求之外还追求价值实现和社会认可,这是人类的高贵之所在和一个完整的“人”所应具备的素养。许多中央统治的国家也皆是如此,民众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以获得安稳,却也因此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然而照此推论,如果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为获得认可而斗争的欲望以及人能为驾驭自然而进行的劳动,并且如果在历史终结时他既获得人性的认可也得到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那么“真正的人”将不再存在,因为他已经不再劳动和斗争了。因此,在历史终结时,人也会消失,这不是一个宇宙的灾难:自然世界还是那么永恒;也不是一个生物灾难:人仍作为一种动物继续生存,与自然或既有的存在和谐共存。消失的真正的人,即否定既定事实的行为和错误,或者,更广义地说,与客观对立的主观„„只要自由民主意识能够让每个人变得“知足常乐”,我们就会成为最后之人。
但是,人类的优越性不会允许自己成为泯然众人的存在,因此最后之人在理论上不可能达成。在一个由于所有重大问题已经解决因此斗争结束的世界中,纯粹形式上的贵族风度也许会成为优越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人们不会满足于此,少数人的优越意识必将为多数人的平等意识让步。最后,很可能人们又会回到“最后一人”和“第一人”的循环,继续开创另一个血腥的世纪。
读完全书,除了对作者旁征博引的各种例证有深刻的印象外,作者对于普遍
史和终极形态这些基本问题的回归让我十分有感触。在二十世纪这样一个世界急剧变化的时代,多数人惶恐于、急切于一时一地的混乱和状况,如福山这样的少数人会将眼光脱开,看向整个人类历史。私以为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气度,一种“优越意识”,一种站在回归点穷极目力的眺望。
第三篇: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学号:P01014115(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姓名:张永辉
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以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和并认为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最终的追求目标。对此从未表示表示过怀疑,第一节马基课上老师介绍读历史的终结。抱着探究和怀疑的态度看了一下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它体现了冷战刚结束时蔓延全球的乐观主义情绪:福山试图论证自由民主制度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最高也是终结状态,其它政治制度,就算一息尚存,也最终向这个方向演进。但事实证明历史似乎并没有随随便便的终结,无论是东欧剧变后的社会形态,还是亚非拉部分国家自欺欺人的民主,霸权主义、宗教冲突等大量矛盾告诉我们历史并灭有就此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是唯一的合乎逻辑的、能够跨越全球不同地区和文化的政治灵感,历史必将终结于自由和民主。但是福山同时认为家长式专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相结合便产生了所谓的东亚威权主义,在他看来集体主义是家长制政治制度下发展演化而来的,其本质是一种与西式自由思想相抵触的专制主义。我认为这是极其有偏见的观点。福山对亚洲价值和西方价值存有误解,把威权政治、等级制度、集团意识视为亚洲价值的全部内涵,这明显是有失偏见的,并且威权主义并不是亚洲所独有的,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产生国这样或这类似的政权,因此所谓威权主义与亚洲的文化并没有必然联系。关于此书,毕竟他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而非纯学术的立场来看问题,意识形态的偏见再所难免。本书通篇上下泛漫的意识形态上的攻诟之语不一而足,不得不令人怀疑福山眼中的“客观”二字何存?另外关于美国的叙述部分似乎充斥着民族自豪感,诸如民主的。福山对中国政权是充满敌意的。他是以英法式“民主”这个尺度衡量东亚政治生态,他预设的前提是前者先进,后者落后,后者必然被取代。该书只不过是一个胜利者的宣言书,到头来,现实让他不得不承认历史还没有终结。其实,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数十年不过是浪花一闪。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呢?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非理性和不和谐的。就是说,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不断制造对立面、是以对对立面的否定为前提的。在一个国家,资产阶级的富裕,是以无产阶级的贫穷为前提的;在国与国之间,先进工业国的发达是以附庸国的欠发达为前提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会挡住落后国家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会率先在落后国家发生,因为落后国家已经不能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发展了。正像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都滴着底层社会民众的血汗。资本主义的罪恶不仅仅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内资本家对无产劳动者的剥削与奴役,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掌控的国际社会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非资本主义文明国家的野蛮掠夺与殖民。资本的贪婪,驱使着那些资本家掌控的庞大的暴力机器不断地在国际社会掠取自然资源,扩张自由贸易市场的边界。
马克思曾经认为阶级斗争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些特征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它们只是从这个社会生发出来的末,并不能致资本主义社会于死命,而真正要致资本主义社会于死命的恰是这个社会
形态所赖以发生和存在的价值观,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于“人权、自由与民主”,最终也要亡于“人权、自由与民主”。“人权、自由与民主”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通过理性的伪饰推动原欲的放纵继而促成资本主义的形成的同时,也在通过理性的伪饰推动原欲的放纵继而促成资本主义的灭亡。“人权、自由与民主”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通过理性的伪饰推动原欲的放纵使得人类成为赤裸裸展现自己本能欲望的畜类,这些价值观的畜化功能遮蔽了人性的自醒与自觉,继而带来人类精神上的虚无和心灵的荒芜。自由民主包括基于此之上的政治制度,从文艺复兴开始产生到今天,不过寥寥数百年,而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出现过的成系统的国家设想屈指可数。福山以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名,把自由和平等一体化。但是我们知道,自由和平等两大价值是时常冲突的,并在各自优位中形成派别对峙。那么,诸种派别对峙仅仅都是美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吗?还是或多或少和自由主义以外的社会形态与价值理论发生联系。
尽管西方的民众已经取得了这许多自由民主,但是,这并不是说,自由民主已经十分牢固,十分有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府时常另立新法律来取消或限制民众的自由民主。欧美资本主义比中国自由民主得多。这是事实。从这个事实,只能推论出资本主义是能够容纳自由民主的。但绝不能从中推论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够容纳自由民主。更不能推论出自由民主只能根源于资本主义,因为有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够容纳自由民主。全球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实行资本主义。而绝大部份亚、非、拉的资本主义各国都没有多少自由民主。从上述事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资本主义可以有自由民主,也可以没有自由民主,因此说资本主义本身就是自由民主的保证,那是不符事实的。
历史并未结束,世界仍在前行。人类的社会形态和治理模式,不会止步于当下,同样也不会止步于未来。不过,西方一些人到现在还深陷在意识形态漩涡里不可自拔,完全认不清人类历史进步的现实和趋势,更无力主动寻求变革。对自由的需要,是人性中固有的,最重要的一种需要,是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最强烈的本能,是具有人性的人的本质,所以历来才有“幸福来自自由,自由来自勇气”,“不自由,毋宁死”,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人生而自由,进入民主法律制度为代表的,理性更高的社会,因此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人人获得自由的过程。也许历史真的会终结,但不是现在更不会是以前某个时段,人类追求幸福自由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张永辉
第四篇:最先与最后的读后感
最先与最后读后感
(一)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还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是第一次接触先生的文章,只觉其写得云遮雾罩,不知究竟在阐述什么样的观点。课后才豁然开朗,觉得其很是了得:人虽已驾鹤西去,但却深刻地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严重问题——不为最先,耻于最后。
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中国人,怕是被百年来的战火、硝烟、入侵者的屠刀,熏黑了眼睛,刺穿了中国骨,磨灭了龙的精神。拥有这样人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而鲁迅先生却用“土崩瓦解”这四个字来形容。难道他是在自嘲,在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不!他想用锋利的宝剑刺穿阴谋的雾霭,唤醒每个人沉睡多年的中国魂。
中国需要改革,中国渴望发展。然而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行为,正如太行、王屋两座山,坚实地堵住了中国辉煌的明天。虽然如今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人文素质还有待提高。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摘掉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帽子,做一个敢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最先与最后读后感
(二)读了鲁迅先生写的《最先与最后》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鲁迅先生认为当时中国要有所改革,就需要作韧性的战斗。其中所包含的见意,直至我们今天的亦复如是。
学习要有韧性。学习有如赛跑,那些跑在最前头的人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却依然跑完全程的人更可敬。因为他们有韧性,有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在学习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
但我们不少人在学习中大约最缺乏的也就是韧性。学习的道路不是平坦的,道路上也许有许多和困难,我们应该不要害怕挫折和困难,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站起来。这条布满荆棘的路正是你通向的路,挫折和困难更磨练了自己,使自己越来越有韧性,()越来越能承受挫折和困难了。当成功来临时,他已经忘却自己所受的痛苦,而沉浸在喜悦之中。
所以不用去羡慕别人的成功,他们在成功之路中也曾失败过,他们是因为有韧性而最终成功的,我也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只要我有韧性,有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也许成功终有一天会属于我的。
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也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的两位杰出代表和鲁迅先生一样认为要有所改革,就要有韧性的战斗。学习要有所突破、有所提高,就必须要有韧性。学习的道路不完全是平坦的,有时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全靠韧性才能冲过去的。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去克服挫折和困难前,先超越自己惧怕挫折和困难的心理。
在这布满荆棘的学习之路上,让我们凭着韧性,凭着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杀出重围”!那时成功就并不遥远了。
第五篇:2013终结与计划
2013年终总结与计划
转眼2013年运作已走过3个季度,接近年终,2013公司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回顾以往,在公司部门和大区域的正确领导下,在前厅后厨的密切配合下,在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玩成了业绩1258000 元,我们将会继续坚持奋斗下去。下面对本的工作总结与计划如下:
一、经营情况:
冬季了,火锅店的生意承上升趋势,经营情况较为稳定,客源也较为稳定,为即将来临的旺季我们已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工作情况:
1.员工的整体接待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我们每月按照公司统一的培训表的培训时间,都会给员工做培训,练好各项基本功,减少不必要的投诉,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2.管理方面任然在继续加强管理方式和管理技巧的锻炼:
在10月份进来的外聘店长助理,经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实践,现在已经进入了管理状态,日后将继续加强对她们的培训工作。提高各项管理技能。
4.人员招聘上面,前厅是招了几位来位优秀的新生力量,经过培训和锻炼已可以单独操作;缓解了服务员紧缺的情况;但是基层员工依然缺乏,招聘员工已纳入我店的工作重点。
5.客诉方面有所下降,基本上就是客诉忙的时候上菜慢了、菜里发现小虫等异物,忙的时候人员不够,都已做好解释工作,没有大的事件发生。现在我也常给员工总结些案例,加 强处理客诉的应变能力,及时安抚客人受伤的心,让客诉的客人能够再次光临也纳入我们本的工作重点中。6.沟通方面: 在客人面前,培养店面领导班子的工作积极性,多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巡台,及时传达和了解客人反馈的意见,必要时做好回访记录,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大大的提高客人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在员工面前,培养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多做员工和领导层之间的沟通,一边安抚和支持、指导、考核领导班子的工作,一边做好员工支持管理层领班的工作情况,减少矛盾和误会的产生,从而影响工作的安排和执行力度不够的压力。7.团队方面:
经常给员工灌输团队精神,抨击个人主义者,经常给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培养大家热爱企业的观点。一是创新经营,突出“创收、赢利”这一主题
创收、赢利是一个企业永不变的主题,为提高部门创收能力,区域和店面根据总体工作安排,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为进一步提升人气及知名度,在海鲜和菜品方面加以更新,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式菜品,得到的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②加强优惠券的大力宣传情况,在夏季到秋季初让中低挡消费层次的顾客走进来,尝出味道、尝出品味来,改变澳门豆捞在百姓心中‘贵’的印象。也为我店面的冬季客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③为增强在老客户中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抢占更大、更多的高档消费客源,充分展示和体现酒店承办效果及组织能力,服务上,在店内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如气质上、形象上,技能上)的服务人员,在有新客来时最好领班级以上亲自服务;
促销上,在店内多组织培训,要求口才较好、应变能力强的员工、领班亲自针对为不同消费档次的客人点菜;
⑤为强化厨房的出品与质量,确保餐饮产品在菜品上做到盘盘清盘盘净,达到用卫生的菜品留住与稳住老顾客的目的,二是转变观念,强化“质量建设”这一根本
质量就是根本,质量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三季度,为了加强厨房管理和前厅的服务水平,并持续保持上半年餐饮良好的发展局面,部门在“质量建设”上着手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组织开展服务技能大赛,店面根据总体工作安排,分别对前厅和后厨展开技能比拼,并以奖励的措施来激励员工创新争优。大大的加强店面的综合力量。
②为规范后厨物品摆放及量化管理,降低餐具破损率,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后厨日常工作的实际,点面在日常的工作当与早晚例会时,多给员工灌输一些爱护爱惜公物的思想,做到店面是我家,规范靠大家。同时为统一厨部装盘器皿,加强菜品的美观效果,提升提升餐饮形象。
三是积极沟通,把握了客源市场这一关键
为进一步稳定客源,增强顾客对店面的忠诚度,保持并提升餐饮上 半年良好的经营局面,店面积极组织管理层并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①定期对常客及消费大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某段时间突然消费较少的客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其不来消费或消费较少的原因,并做好了记录及整改,②为进一步体现酒店人性化服务,店面对来店过生日的客人及时赠送了长寿面和播放生日歌曲,让来店面消费的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树立良好的口碑,口口相传。③为体现店面对消费常客的重视,积极询问客人的需要并请客人前来消费品尝和提出宝贵意见;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嘴勤。四是张驰有度,奠定了队伍稳定这一基础
第三季度是部门新老员工交替的一个季度,也是员工队伍容易出现波动的一个季度,为此店面为提高整体凝聚力,缓解员工工作压力,分批组织员工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拓展活动,不仅加深了员工间的相互了解,而且也充分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可稳定性; 其次店面在早晚例会,对每周工作进行讲评与总结,并根据个人在一周内的工作表现、推销能力及有无投诉等情况进行奖惩,并利用后厨每月推新菜之机,组织部分表现较好、推销能力较强的员工参加新菜的品尝和评议,此举不仅起到的现场培训的效果,而且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总之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较好的稳定了员工队伍,为店面经营创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狠抓班子建设,形成了争抓落实这一氛围
为强化店面骨干的责任意识,转变骨干的工作观念,形成争先恐后抓落实的工作氛围,部门成立由领班以上骨干担任组员的示范小组,每周轮流协同员工对店面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对每次实习最差或问题最多的岗位责任人实施处罚或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对每次换岗表现较好的岗位责任人进行奖励;其次店面还每月对管理层以进行工作讲评,实施奖优罚劣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为提高骨干整体驾驭能力和管理水平,部门专门对领班层骨干实施了一次专业培训,不仅了解了骨干在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同时也强化了骨干的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主要问题 执行力弱
从公司到店面,店长从一技笔到只负责运营管控的专业人才。公司与店面间的意见磨合过程大于执行流程。由于中层专业性(数据分析与营销理念)差,不能完全理会公司的意见,甚至有个别中层出现抵制消极行为,让公司一些好的建议难以落地。特别是公司高层在意见没有得到统一,纷争中让店面无所适从,也是团队执行力弱的命脉所在!
前几季度,店面的工作未取得较好的成绩,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距店面与公司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1、店面安全防范意识较为淡薄,对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不够,;
2、后厨各岗的日常工作流程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因上菜慢和菜肴制作标准不统一的投诉还时有发生;
4、在对前台员工实施针对性的培训方法和力度不够,员工的主动服务意思有待加强,被叫服务还时有发生;
5、部门对后台管理缺乏力度和有效的方法,从而导致员工日常违纪违规现象较其它店面较多;在14年的工作当中将之做为重点,争取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品学兼优的 经过又一年管理工作,对自身有了新的认知,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其他兄弟店面的优点。在来年的工作当中定会以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当中。使得店面有一个新的高度,大大的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服务水平,打好基础。去面对新的挑战和任务。
总之,我坚信,在公司及区域经理的正确指导下,在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在店面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努力拼搏下,2014的工作任务一定能完成,公司及区域领导下发的各项任务与指标更好更准时的完成!尽自身的一份力量加快公司的5年计划,是我们每一个彤德莱人的心愿。
台州椒江经中路店 曹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