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彭云先进事 感言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斯者已逝,精神长存。看完关于彭云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我的眼眶早已不知不觉被泪水所占据,尽管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过他生前的照片,但我的心中却涌现出了他辛苦操劳的情境:漫天冰雹,他挨家挨户看望父老乡亲;冰天雪地,他开着拖拉机为村民们送去取暖的煤炭;烈日炎炎,他手提肩扛搬运着水泥石料······
作为一名90后的大学生,我的心彻底被他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从29岁任村党支部书记到51岁英年早逝,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都致力于口子梁村的发展建设,从村里蜿蜒的水渠到到村中的平坦道路,从老百姓取暖用的煤炭到田里耕种的种子,到处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只要是为了村里的事,他重来没说过一次苦,但他对待自己确实如此的苛刻,平日里吃的是如此的简单,自己连一件好的衣服都舍不得买。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对村民们承诺,不仅赢得了村民们的好评,更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信任。
作为一名口子梁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时时为村民们着想。去年口子梁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冰雹灾害。彭云跑遍了乡亲们的田间地头,望着光秃秃的胡麻秆子、片甲不存的豌豆枝、东倒西歪的莜麦苗……彭云安慰嚎啕大哭的村民:“不用怕,政府会管我们的!”这一句话,给茫然无助的乡亲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第二天,山阴县委书记、县长赶到口子梁村,当场表示每户村民救济一袋白面,受灾田地每亩补贴6公斤荞麦种子,念高中以上的学生每人补贴学杂费1500元。彭
云用自己的四轮车亲自运回村里,并逐门逐户把白面送给乡亲们。有壮劳力的,他把白面放在他们背上,没有壮劳力的,就把白面送到他们灶前。荞麦种子是他冒着小雨用四轮车拉回来的,为了抢种,他一进村就招呼大家分种子。当他给村民一一分完种子后,却发现自己不剩一粒。乡亲们过意不去,都说把自己口袋里的种子给他匀一些,而他却像往常一样再次撒了谎:“我当村党支书的,不缺这点种子,明天去县城再要点就是了。”第二天,他真的有了10公斤荞麦种子。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不过是他拉水时,顺路从邻村亲戚家借来的。这就是我们的好书记彭云,为了村民们他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牺牲自己。这样的事例在他的工作中比比皆是。
然而,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却是自己对不起女儿。2003年,彭云的女儿彭丽丽考上了山阴一中,家里拿不出学费、生活费,彭云脸嫩,买小四轮的外债还没有还清,不好意思再张口向人借。女儿懂得父亲的心,她只身去深圳,成了一名打工妹。为了省钱,一直到父亲离开,她仅仅回过三次家,平时把工资都寄回了家中。多么可爱的女儿啊。
彭云走了,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的无限热爱。正如雷峰的事迹是平凡的,但雷峰精神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的丰碑;彭云的事迹也是朴素的,但他的形象却为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树立了榜样。正是由于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青春与热血,才铸就了共和国大厦坚实的基础。
彭云同志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无数个以他为榜样的的基层干部,我们必将沿着他未走完路,继续前行!
第二篇:彭云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彭云同志是朔州市山阴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人,1960年5月出生,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至1988年担任口子梁村团支部书记,1989年1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口子梁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12月起兼任村委会主任,是山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彭云同志和他所在的口子梁村先后十三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模范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1年12月5日,彭云同志因高血压加上工作劳累导致脑出血,不幸去世,年仅51岁。
彭云同志是扎根贫困山区的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他的主要精神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崇高境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为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彭云先进事迹
22年担任山村党支书,他用奉献和忠诚拭亮党徽,却带着病痛和清贫逝去。他被追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故事令人感动。崎岖的山路上,似乎还回响着他为村民义务拉水的机车马达声——
进入五六月份,山阴县百项工程大会战鏖战正酣,县城通往右玉杀虎口的公路开始翻修,几难通行。但泥渣石块挡不住行路的脚步,几个月来,一拨拨记者、作家、编剧走进下喇叭乡口子梁村,为的是采访、挖掘已故村党支部书记彭云的感人事迹。2011年12月5日,因突发脑溢血,彭云生命的年轮停在了51岁。时隔半年之久,说起他的逝去,人们仍以手拭泪,几度哽咽,心头笼罩着无限惋惜和悲痛。他的勤勉,他的付出,他的坚守,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离去,更加清晰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山阴县委发出向彭云同志学习的决定后,彭云的事迹逐步为人们认识和感动。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朔州市委组织部先后举行座谈和报告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彭云。“七一”前夕,彭云被追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支书不能白当”
口子梁村是雁门关外洪涛山区一个百余人口的小村,多贫瘠,少绿色。满坡石头亦如大山的子孙,敦实而倔犟。
从1989年到2011年,彭云共担任村党支书22年。22年里,他为小村付出的,是超常的体力和不尽的辛劳。村前的校舍、树荫,村后的田坝、水窖,还有2011年底刚刚完成的街巷硬化、村容整治工程,和他搬石头、和沙灰的身影一起,成为村民永远的感动。
他是一个“拉水支书”。口子梁村原有一眼泉水,1958年断流。之后,村民们便开始了人背骡驮出村取水的日子。彭云一上任,就决心摆脱水贵如油的窘况。1992年,在县水利局支持下,全村筹集3万多元,开始兴建引水工程。
山高坡陡,穿凿不易,其中苦累,可想而知。为早日引水进村,彭云不惜自家耕地撂荒,整天泡在工地上。他和几个壮劳力把一块块石头、一袋袋水泥搬上山坡,手拉肩扛,勒出道道血痕,别的劳动力两人抬一节10米长的钢管,心急的彭云几次咬牙一个人扛起钢管。奋战一年后,终于从两公里外的罗庄引来井水。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罗庄水井枯竭,大伙儿又恢复了到下喇叭村拉水的日子。引水的失利,让彭云深感不安,从此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开始用自家的四轮车为村民义务拉水。这一拉,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对那些年老体弱的,彭云总会把水一桶桶送到他们家里。他四轮车长年载的是一个大水罐,载的更是许多村民的寄盼和希望。为了拉水,他雪天扫雪,雨天垫路,艰辛备至。直到临终前,他还喘着微弱的气息念念不忘:“我得去拉水。”
69岁的梁月云老人每次说起彭云,总是噙满泪水:“我老伴过世早,儿女又不在身边,吃水的事情最发愁,但彭云总是说,‘老嫂子你放心,只要我在一天,就给你送一天的水!咱没钱愁,缺水还愁个啥!’”有一天老人水缸又空了,赶上下雨,心想彭云不会过来了,寻思接点雨水将就一下,但没想到彭云还是冒雨来了,手里提着从自家水瓮里舀出的一桶水,“你们说,哪有这样的好支书呀!”
他也是一个“创富支书”。口子梁村山多地少,老百姓一度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彭云深知群众对富裕的渴望。多年来,村里种植的土豆、豌豆、莜麦、胡麻等作物一直品质差、产量低,但引进新品种价格高、投入大,大家并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彭云觉得,只有自己种好了,百姓看到希望了,才可能跟着一起种。1995年,他在全村率先引进新品种,用自家土地作试验,并采用旱作技术,当年,他的胡麻和土豆产量就达到了全村最高。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改种新品种,经过几年发展,大家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2011年,彭云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种植中药材的主张,他带头养了3头肉牛、25只羊,并和副乡长徐晓圆商量,开春一起去内蒙古考察中药材种植,不想竟成了未了的心愿。
彭云曾说:“支书不能白当,就要做群众的主心骨。”老百姓说,这娃没瞎说。信任从哪里来
口子梁村子不大,叔伯侄子姨姨大妈,非亲即故。不论摊钱分物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了意见都能明提,解决不好,会找到家里说上半天,甚至当面吵个一塌糊涂。但彭云担任村党支书22年来,大人小孩全都心服口服。每次换届,不论是任党支部书记还是兼村委会主任,他总是高票当选。
赢得老老少少这么高的信任,凭什么?
2009年,乡里拨给口子梁村一个低保指标,彭云的堂弟知道后,便找上门,希望彭云照顾给他,哪想彭云毫不犹豫地说:“不行!这次我要给张仕勇,你们虽说年龄相差不大,但他有高血压。和他争,你忍心吗?”堂弟没有怪怨他,心里反而更加服气。2011年夏季,口子梁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雹灾害,县政府给每户村民救济了一袋白面,彭云用自己的四轮车亲自运回村里,并逐门逐户把白面送给乡亲们。有壮劳力的,他把白面放在他们背上,没有壮劳力的,就把白面送到他们灶前。发完白面,他也成了一个“白人”。
县政府给受灾田地每亩补贴6公斤荞麦种子。那天小雨一直下个没完,彭云又冒雨开着四轮车从县里拉回了种子,一进村就招呼大家分种子。当他给村民一一分完种子后,却发现自己不剩一粒。乡亲们过意不去,都说把自己口袋里的种子给他匀一些,而他却像往常一样再次撒了谎:“我当村党支书的,不缺这点种子,明天去县城再要点就是了。”第二天,他真的有了10公斤荞麦种子。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不过是他拉水时,顺路从邻村亲戚家借来的。
2011年冬,省里给每家农户供应块煤一吨,又是他亲自到矿上把煤运回,按照先五保户、低保户,后其他户的原则,每十户一组分匀后,再抓阄分配,做到了公道合理,没有引起一句闲话。
口子梁虽是个穷村,但这几年省里、县里推行的建设项目不少,彭云手里也过滤着一定数目的钱款。村会计胡国斌说,彭支书领头搞建设,只有倒贴的份儿,没有占便宜的时候。前几年村里修小学,施工队在村口饭店吃饭,欠了将近2000元饭钱。过年了,老板跑过来要钱,可村里没钱啊!彭支书就把他家攒了两年的1500公斤胡麻卖了,才还给人家。
彭云去世后,家里留下一页纸,那是去年村巷硬化工程未了的账目。谁出了多少工,垫了多少钱,都记在上面,一清二楚。
“硬骨头”的菩萨心
彭云干活下苦出力气,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硬骨头”,但大家也知道,“硬骨头”彭云却有着一副菩萨一样的好心肠,谁有困难张开口,保证有求必应。
杨迎生老人本是冻牛坡乡小庄窝村人,后到口子梁村道班给养护工人做饭,2004年因年龄原因被清退。孤身一人的他没有去处,万般无奈下,拿着6000元清退费找到了彭云:“彭支书,我无儿无女,也没个住处,我给你些住宿的钱,你就给我找个安身的地方吧……”话没说完,彭云就答应下来:“住的地方咱不怕,我现在就给您安排。杨叔,您放心,以后只要我有口吃的,您就有饭吃!”
彭云安排老人住进了村委会,管起了老人的生活起居,吃水包在身上,隔三差五给
老人送去莜面、豆面,逢年过节还把老人接到家里,自家吃什么,老人就吃什么。为了让老人冬天睡上热炕头,他跑到村外公路上捡大车漏下的煤块,攒在四轮车上,够个四五筐就送到老人的住处,就这样一直照顾了老人6年。
老人临终前几天,彭云放下手里的活儿,天天陪伴老人。一天,老人拉着彭云的手颤巍巍地说:“彭支书,这辈子我没法儿报答你了,我还剩下1308元钱,你要不嫌弃,就留给你的孩子念书用吧!我死后,就把我安葬在咱口子梁村吧!”
2010年8月24日,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彭云和老人的族人联系,族人却没有打发老人的意思。彭云没有埋怨,他将老人留下的1308元钱如数交给村会计,却将自己的1000多公斤豌豆卖掉,在家中为老人的丧事摆了宴席,请全村的父老乡亲吃了一顿饭。彭云妻子杨生桃说,今年清明节和“十月一”,老彭还去老人坟前烧过纸哩!熟悉的人提起彭云,都会说:“人家当干部是往上靠哩!他是眼睛往下瞭哩!越没使用的人,他越亲近。”
村民兰存章门单户小,家里没有劳动力,还有哮喘和肺心病,种地都成问题。这些年,耕地、拉田、碾场、送水,都是彭云帮忙。提起大恩人彭云,老人的眼神顿时黯淡下来,白花花的眼泪就流出来:“我是打心眼里感激他啊!可这么好的人,怎么偏偏就走了呢?”
为了帮助困难户,彭云几乎忘了自家。每年耕地、拉庄稼、碾场,总是干完别人的,再干自己的,多年来庄稼无数次发霉,家里吃的尽是发霉的粮食。
在乡里为彭云举行的追悼会上,许多老人抚棺痛哭,恸感天地。69岁的贺兰英说:“彭支书啊!你连村里的一块炭也没拿过,但每天早早起来,都要望望各家各户的烟囱,有不冒烟的便进去看看,是起床迟了还是被烟蒙了。你心里装着乡亲们,乡亲们享福了,你却走了。”
22载爱与愧
彭云1960年出生在口子梁村,19岁下喇叭农技校毕业,2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9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而立之年连失双亲,此前就开始照顾5个兄弟妹妹,此后养家糊口供3个孩子读书,为全村百姓操劳,一直缓不过贫困劲儿来。他家五间破窑洞,至今还摆着打开后白花花一片的电视机,做饭用的是手拉风箱。
改革开放以来,彭云先后买过3辆四轮车,但他养四轮基本没挣下钱,还贴上油钱为村民们耕地、拉庄稼、碾场,长年为全村的五保户、困难户拉水,前后倒贴不下2万元。许多村民过意不去,有时会递上一盒烟,但他硬是退回去。他走后,家里欠债却高达7万余元。
他长年穿的,都是别人替下的旧衣服,破衣乱裳,脚趾头露在外边。前年春天挖树坑,村里几个女人见他鞋底断了,起哄要脱下扔掉。他却说:“不行不行,你们扔了,我连家也回不了。”有一天,彭云收到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丽丽寄回来的一身新衣服、一
双新皮鞋,他高兴地对老伴说:“咱闺女长大了!”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但是,子欲孝而亲不待,这身让他心爱不已的衣服,他却一次也没有穿!
他从小就有疝气,年轻时在铁路工区干活时患上肺结核,中年又患上高血压。这几年,村里的壮劳力越来越少,他的苦更重了,病情日甚一日。疝气发作的时候,走路一瘸一拐,疼痛难忍。按说治疗疝气并不是什么大手术,但他舍不得花钱,咬牙一拖再拖。他几乎顾不上自己,但村里的工作却总是走在全乡乃至全县的前列。这些年,不论是打坝造地、修桥补路,还是绿化、“普九”,都能提前完成,靠的就是他的苦干实干,他的带头示范。这两年,群众交不起新农合费时,他也会垫上,前前后后垫了2300多元,村里的新农合工作就是这样完成的。
2011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彭云又毫无悬念地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全村人的信任,他信心百倍地说:“在任期内,我要为大家办好以下10件实事:养羊、种植中药材、资助困难户建房、解决村里吃水问题……”
2011年12月4日晚10点多,他跟会计胡国斌在自己家里整理村委换届选民登记表,心里还盘算着几户在外的人家没有领煤,得尽快通知一下……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多。第二天早上,他正准备把选民登记表送到乡里,刚下地,就一头栽倒,再也没有起来……
22年来,彭云一心扑在工作上,留下的,是对群众的爱,对家人的愧。生前,他多次对老伴说:“生桃,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我欠你、欠孩子们太多了!”22年来,彭云用责任温暖着小村百姓,用深情感染着一方土地,用无私挺起了大山的脊梁,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农村共产党员的无私和忠诚。他是小村永远的村魂,他心碑上镌刻的是为民服务的一片深情!
第三篇:彭筱云先进事迹材料
彭筱云先进事迹材料
在甘肃省正宁县永正乡中心小学,有一位被誉为“乡村教坛——保尔”的青年女教师,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她一如既往地拖着一条残腿,认真踏实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自己最诚挚的爱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她从事的教育事业,献给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她用残疾的躯体为孩子们擎起一片蓝天,为乡村教育事业谱写着光辉的篇章,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彭筱云,女,现年38岁,正宁县宫河镇姚彭家川人。五岁时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致使右下肢残疾,靠双拐行走。她虽然出生在山大沟深,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再加上命运之神又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但她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挑战命运,坚持上完小学,初中乃至大学,199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95年参加工作至今。
意志顽强、挑战命运
彭筱云出生在正宁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姊妹五个,她排行老二。五岁事因
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落下由下肢残疾的毛病。刚开始得病,父母抱着她四处求医,可她只能爬着走路。后来祖父为她作了一排横木,她就试着站起来,攀着木头往前挪,直到最后就只能靠双拐行走。
上小学她要到距家一公里左右,山路特别崎岖的村学去上。每天天不亮,她就从家里出发,往往赶到学校时不是迟到就是快要上课了。遇上雨雪天气,她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搀扶下坚持到校学习,父母背她上学更是家常便饭,小小年纪的她硬是克服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从入学的那天起,她的功课几乎每学期都是名列前茅,小学毕业以考区第一的成绩考入正宁三中初中部。
正宁三中距彭筱云家大概有二十多里路,攀越十多里的山路再走十多里的平路才能到达学校。考入初中之后,对她来说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父母没有退缩,彭筱云更没有退缩。每当开学都是父母赶着毛驴将她送到学校住宿。每周周末,父母或姐弟们轮流给她送干粮,她也就只能天天呆在学校了。
周末回不了家,没有干粮吃,没有水喝,一个人
住在宿舍,吓得一晚上合不拢眼是常有的事。遇到雨雪天,拐杖总是打滑,她常常被摔的鼻青脸肿,但她总是坚持学习,想办法克服困难。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宿舍里就剩她一个人,当夜雷雨交加,她很害怕就坐在教室里整夜不敢合眼,第二天严重感冒,昏倒在教室,直到一位老师发现才叫醒她,并且在校医室给她买了药,症状缓解之后,她没请一节课假,坚持上课、学习。
1989年,她历经了黑色七月的洗礼,当时高考分数非常理想,但最终却因为身体问题被拒之大学校门。她曾痛苦过,绝望过,但她最终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自我,直到后来在家人和老师的资助下,她到正宁一中打字谋生,并开始再次自学文化课。
1990年,她在家人和同学的帮助下,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先后在天水,兰州做过五次大的儿麻矫正手术,终于扔掉伴了她十几个春秋的拐杖,于1991年参加高考,顺利被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校方为她免去全部学杂费,她圆满完成大学学业。1994年4月在县残联和各级部门的鼎立支持下,踏上了工作岗位。
爱生如子,爱校如家
初踏讲台,她被分配在宫河镇北堡小学任教。刚来学校,校长就把毕业班这个重任交给了她,面对破烂的校舍,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下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她尊重理解学生,率先把赏识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身上,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一位学生自信乐观,充满勃勃生机。
学生基础差,她就从从汉语拼音,加减乘除做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经过几次大的手术她虽然扔掉了拐杖,可她走起路还是有些困难,但她总是起早贪黑,用别人双倍的时间,付出双倍的努力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她把家安在学校,吃住工作一体化,工作起来就更有时间.她连续十几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毕业班工作量多复杂,别的老师觉得棘手,她却总是勇挑重担,毫无怨言。她带学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她勤跟紧管,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给每一位学生平等发展的机
会,尤其给贫困生和学困生更多的关怀和呵护,使所带班级总是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而且成绩更是突飞猛进。
在北堡小学任教的六年当中,她从没有旷过学生一节课,也没有无辜请过一次假,就连新婚的第二天,她也不顾家人的反对照常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笑了,她也舒心地笑了。更让师生难忘的是她在自己孩子出生的前两天,还在艰难的为学生上课,直到在领导的劝说下,她才离开了工作岗位。她爱她的学生,学生的一点一滴进步就是她的一切。
学生田亚洲在家里是独子,深得父母的宠爱,他特偏科,只是爱学语文,数学考试总是不及格,她就给他补课,还选他当班干部,可田亚洲的数学没有多大起色,他灰心了,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彭老师就一次一次耐心的做思想工作,多次让学生捎着家访,真情感动了这个学生,他后来坚持上完了初中,如今在西安当长期工人的他,娶了媳妇也忘不了来看胜过父母的老师,这样她疼爱过的学生如今多的数都数不清了。
在北堡小学任教的六年中,她还资助了很多贫困
学生,学生张亚妮是一个聪慧乖巧的女孩,母亲早早去世,哥哥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奶奶已经年过八旬,弟弟还小,父亲一个人养活着全家,但祸不单行,一个冬天的下午父亲出去拉水,被一辆货车当场碰死,在这种情况下,张亚妮立马收拾书本回家了,彭筱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等张亚妮的父亲一安葬,她就和丈夫跑到这个女孩家,好说歹说劝回了张亚妮,给她慈母般的呵护,直到亚妮上了初中。2004年《甘肃日报》记者专程对她的事迹进行报道,正宁电视台为她录制了专题片。
她不仅是一位敬业者,更是一位优秀的育人者。调到南堡小学工作,面对新的环境,她更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对学生更是一如既往地关怀,帮助,她一直带毕业班,被学生和家长誉为“母亲式”的教师。
学生姚晓娜,由于父亲重男轻女,晓娜和姐姐经常遭父亲毒打,母亲一气之下出去打工,彭筱云就找晓娜的父亲谈心,最后索性就把晓娜叫到自己跟前吃住,丈夫只好到外面找地方住,直到晓娜初中毕业,如今晓娜虽然到上海打工,但她逢年过节总要给老师寄来礼品
或信,她说是老师的言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她接走了母亲,还在自学电脑,将来她还想自己办厂。
学生姚博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是一位被老师公认头疼学生,抽烟,喝酒,打群架,拉帮结派,无心学习,还捉弄老师,她始终用爱的甘露滋润他,感化他.把座位安排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派学习好的学生当他的同桌.一段时间专找他的“闪光点”,生活上关心他,为他做饭吃,甚至买鞋子给他穿。该生渐渐变了,赢得同学的一致好评,如今已读大二,每到寒暑假他都要来看望老师。
恪尽职守,勇于创新。
她工作中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师生中是有目共睹的。在南堡子小学任教的六年中,她还是每年都带毕业班。每一学期她都是满勤。为了搞好复习工作,有一次她病的实在厉害,家人送她到医院,可在医院住了不到半天,她就偷偷跑回来为学生上课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临近学生毕业考试,她忘了给儿子做饭,辅导功课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她坐自行车不小心把脚夹进车条里,脚被夹的伤痕累累,生活都成了问题,可面临马上就要汇考的局势,她二话不说,撑起被仍掉多年的拐杖,艰难地出现在教室,同学们感动的留下了眼泪,她却坦然地笑了。
连续九年,她都担任南堡子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在教研教改工作中,她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课堂成了她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她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及时跟学生沟通。她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一次次对着镜子练习,寻找自己的优缺点.她还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闲余时间组织教师撰写论文,自己的论文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使南堡小学教研教改工作成效显著。去年她写了篇论文《放飞风筝在春天》引起不小的反响,她自己率先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同孩子们一同寻找春天,在外野炊,还孩子们照相,给孩子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回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2年至2005年,彭筱云所带的语文成绩在全镇统考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的好成绩,2004年她获得了县级“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同年冬天,又获得了正宁县有些残疾人“自强模范”的
称号,两次被庆阳市评为“模范班主任”,今年被评为庆阳市“模范教师”,10次受到学校、学区乡镇奖励。2009年9月获得正宁县“教坛育人道德模范”称号。2008年庆阳电视台的《今日事空》对她的事迹专题报道,她被今誉为“乡村教坛保尔”,2009年被评为感动庆阳十佳人物候选人。
关注民生,奉献社会。
2001年,她被当选为正宁县政协委员,如今连任两界。她关注民生,了解社情民意,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她提写的“正周公路油路罩面”、“基层小学师资力量短缺”、“普及乡村远程教育”等提案,都得到实施,去年还获得了“优秀提案者”的光荣称号。
如今她获得了许多殊荣,但她更加勤奋地工作着。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她有一颗平常而火热的心。她除了将关爱给了家人,孩子之外,她总是想着工作,想着自己的学生,想着她挚爱的教育事业,她利用空闲时间,她还搞文学创作,发表了许多散文,小小说等作品.今年暑假她还创作了自传体小说《花开有声》,在《庆阳广播电视报》上发表。
她总是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把自己的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心态传递给她的学生和同事,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她常说:“我从来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只有努力工作,我的生活才会更加绚丽多彩,我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彭筱云以自己的坚强和自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她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孩子们纯洁美丽的心田,描绘着她俩里而由独特的人生之路,她的确无愧于当代“教坛女保尔”的光荣称号。
第四篇: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彭云同志生平及主要精神
彭云同志是朔州市山阴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人,1960年5月出生,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至1988年担任口子梁村团支部书记,1989年1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口子梁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12月起兼任村委会主任,是山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彭云同志和他所在的口子梁村先后十三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模范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1年12月5日,彭云同志因高血压加上工作劳累导致脑出血,不幸去世,年仅51岁。
彭云同志是扎根贫困山区的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他的主要精神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崇高境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为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彭云先进事迹
22年担任山村党支书,他用奉献和忠诚拭亮党徽,却带着病痛和清贫逝去。他被追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故事令人感动。崎岖的山路上,似乎还回响着他为村民义务拉水的机车马达声——
进入五六月份,山阴县百项工程大会战鏖战正酣,县城通往右玉杀虎口的公路开始翻修,几难通行。但泥渣石块挡不住行路的脚步,几个月来,一拨拨记者、作家、编剧走进下喇叭乡口子梁村,为的是采访、挖掘已故村党支部书记彭云的感人事迹。
2011年12月5日,因突发脑溢血,彭云生命的年轮停在了51岁。时隔半年之久,说起他的逝去,人们仍以手拭泪,几度哽咽,心头笼罩着无限惋惜和悲痛。他的勤勉,他的付出,他的坚守,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离去,更加清晰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山阴县委发出向彭云同志学习的决定后,彭云的事迹逐步为人们认识和感动。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朔州市委组织部先后举行座谈和报告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彭云。“七一”前夕,彭云被追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支书不能白当”
口子梁村是雁门关外洪涛山区一个百余人口的小村,多贫瘠,少绿色。满坡石头亦如大山的子孙,敦实而倔犟。
从1989年到2011年,彭云共担任村党支书22年。22年里,他为小村付出的,是超常的体力和不尽的辛劳。村前的校舍、树荫,村后的田坝、水窖,还有2011年底刚刚完成的街巷硬化、村容整治工程,和他搬石头、和沙灰的身影一起,成为村民永远的感动。
他是一个“拉水支书”。口子梁村原有一眼泉水,1958年断流。之后,村民们便开始了人背骡驮出村取水的日子。彭云一上任,就决心摆脱水贵如油的窘况。1992年,在县水利局支持下,全村筹集3万多元,开始兴建引水工程。
山高坡陡,穿凿不易,其中苦累,可想而知。为早日引水进村,彭云不惜自家耕地撂荒,整天泡在工地上。他和几个壮劳力把一块块石头、一袋袋水泥搬上山坡,手拉肩扛,勒出道道血痕,别的劳动力两人抬一节10米长的钢管,心急的彭云几次咬牙一个人扛起钢管。奋战一年后,终于从两公里外的罗庄引来井水。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罗庄水井枯竭,大伙儿又恢复了到下喇叭村拉水的日子。
引水的失利,让彭云深感不安,从此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开始用自家的四轮车为村民义务拉水。这一拉,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对那些年老体弱的,彭云总会把水一桶桶送到他们家里。他四轮车长年载的是一个大水罐,载的更是许多村民的寄盼和希望。为了拉水,他雪天扫雪,雨天垫路,艰辛备至。直到临终前,他还喘着微弱的气息念念不忘:“我得去拉水。”
69岁的梁月云老人每次说起彭云,总是噙满泪水:“我老伴过世早,儿女又不在身边,吃水的事情最发愁,但彭云总是说,‘老嫂子你放心,只要我在一天,就给你送一天的水!咱没钱愁,缺水还愁个啥!’”有一天老人水缸又空了,赶上下雨,心想彭云不会过来了,寻思接点雨水将就一下,但没想到彭云还是冒雨来了,手里提着从自家水瓮里舀出的一桶水,“你们说,哪有这样的好支书呀!”
他也是一个“创富支书”。口子梁村山多地少,老百姓一度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彭云深知群众对富裕的渴望。多年来,村里种植的土豆、豌豆、莜麦、胡麻等作物一直品质差、产量低,但引进新品种价格高、投入大,大家并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彭云觉得,只有自己种好了,百姓看到希望了,才可能跟着一起种。
1995年,他在全村率先引进新品种,用自家土地作试验,并采用旱作技术,当年,他的胡麻和土豆产量就达到了全村最高。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改种新品种,经过几年发展,大家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2011年,彭云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种植中药材的主张,他带头养了3头肉牛、25只羊,并和副乡长徐晓圆商量,开春一起去内蒙古考察中药材种植,不想竟成了未了的心愿。
彭云曾说:“支书不能白当,就要做群众的主心骨。”老百姓说,这娃没瞎说。
信任从哪里来
口子梁村子不大,叔伯侄子姨姨大妈,非亲即故。不论摊钱分物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了意见都能明提,解决不好,会找到家里说上半天,甚至当面吵个一塌糊涂。但彭云担任村党支书22年来,大人小孩全都心服口服。每次换届,不论是任党支部书记还是兼村委会主任,他总是高票当选。
赢得老老少少这么高的信任,凭什么?(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范文.先生网 www.xiexiebang.com)凭的是公道正派,凭的是心底无私。
2009年,乡里拨给口子梁村一个低保指标,彭云的堂弟知道后,便找上门,希望彭云照顾给他,哪想彭云毫不犹豫地说:“不行!这次我要给张仕勇,你们虽说年龄相差不大,但他有高血压。和他争,你忍心吗?”堂弟没有怪怨他,心里反而更加服气。
2011年夏季,口子梁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雹灾害,县政府给每户村民救济了一袋白面,彭云用自己的四轮车亲自运回村里,并逐门逐户把白面送给乡亲们。有壮劳力的,他把白面放在他们背上,没有壮劳力的,就把白面送到他们灶前。发完白面,他也成了一个“白人”。
县政府给受灾田地每亩补贴6公斤荞麦种子。那天小雨一直下个没完,彭云又冒雨开着四轮车从县里拉回了种子,一进村就招呼大家分种子。当他给村民一一分完种子后,却发现自己不剩一粒。乡亲们过意不去,都说把自己口袋里的种子给他匀一些,而他却像往常一样再次撒了谎:“我当村党支书的,不缺这点种子,明天去县城再要点就是了。”第二天,他真的有了10公斤荞麦种子。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不过是他拉水时,顺路从邻村亲戚家借来的。
2011年冬,省里给每家农户供应块煤一吨,又是他亲自到矿上把煤运回,按照先五保户、低保户,后其他户的原则,每十户一组分匀后,再抓阄分配,做到了公道合理,没有引起一句闲话。
口子梁虽是个穷村,但这几年省里、县里推行的建设项目不少,彭云手里也过滤着一定数目的钱款。村会计胡国斌说,彭支书领头搞建设,只有倒贴的份儿,没有占便宜的时候。前几年村里修小学,施工队在村口饭店吃饭,欠了将近2000元饭钱。过年了,老板跑过来要钱,可村里没钱啊!彭支书就把他家攒了两年的1500公斤胡麻卖了,才还给人家。
彭云去世后,家里留下一页纸,那是去年村巷硬化工程未了的账目。谁出了多少工,垫了多少钱,都记在上面,一清二楚。
“硬骨头”的菩萨心
彭云干活下苦出力气,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硬骨头”,但大家也知道,“硬骨头”彭云却有着一副菩萨一样的好心肠,谁有困难张开口,保证有求必应。
杨迎生老人本是冻牛坡乡小庄窝村人,后到口子梁村道班给养护工人做饭,2004年因年龄原因被清退。孤身一人的他没有去处,万般无奈下,拿着6000元清退费找到了彭云:“彭支书,我无儿无女,也没个住处,我给你些住宿的钱,你就给我找个安身的地方吧……”话没说完,彭云就答应下来:“住的地方咱不怕,我现在就给您安排。杨叔,您放心,以后只要我有口吃的,您就有饭吃!”
彭云安排老人住进了村委会,管起了老人的生活起居,吃水包在身上,隔三差五给老人送去莜面、豆面,逢年过节还把老人接到家里,自家吃什么,老人就吃什么。为了让老人冬天睡上热炕头,他跑到村外公路上捡大车漏下的煤块,攒在四轮车上,够个四五筐就送到老人的住处,就这样一直照顾了老人6年。
老人临终前几天,彭云放下手里的活儿,天天陪伴老人。一天,老人拉着彭云的手颤巍巍地说:“彭支书,这辈子我没法儿报答你了,我还剩下1308元钱,你要不嫌弃,就留给你的孩子念书用吧!我死后,就把我安葬在咱口子梁村吧!”
2010年8月24日,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彭云和老人的族人联系,族人却没有打发老人的意思。彭云没有埋怨,他将老人留下的1308元钱如数交给村会计,却将自己的1000多公斤豌豆卖掉,在家中为老人的丧事摆了宴席,请全村的父老乡亲吃了一顿饭。彭云妻子杨生桃说,今年清明节和“十月一”,老彭还去老人坟前烧过纸哩!
熟悉的人提起彭云,都会说:“人家当干部是往上靠哩!他是眼睛往下瞭哩!越没使用的人,他越亲近。”
村民兰存章门单户小,家里没有劳动力,还有哮喘和肺心病,种地都成问题。这些年,耕地、拉田、碾场、送水,都是彭云帮忙。提起大恩人彭云,老人的眼神顿时黯淡下来,白花花的眼泪就流出来:“我是打心眼里感激他啊!可这么好的人,怎么偏偏就走了呢?”
为了帮助困难户,彭云几乎忘了自家。每年耕地、拉庄稼、碾场,总是干完别人的,再干自己的,多年来庄稼无数次发霉,家里吃的尽是发霉的粮食。
在乡里为彭云举行的追悼会上,许多老人抚棺痛哭,恸感天地。69岁的贺兰英说:“彭支书啊!你连村里的一块炭也没拿过,但每天早早起来,都要望望各家各户的烟囱,有不冒烟的便进去看看,是起床迟了还是被烟蒙了。你心里装着乡亲们,乡亲们享福了,你却走了。”
22载爱与愧
彭云1960年出生在口子梁村,19岁下喇叭农技校毕业,2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9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而立之年连失双亲,此前就开始照顾5个兄弟妹妹,此后养家糊口供3个孩子读书,为全村百姓操劳,一直缓不过贫困劲儿来。他家五间破窑洞,至今还摆着打开后白花花一片的电视机,做饭用的是手拉风箱。
改革开放以来,彭云先后买过3辆四轮车,但他养四轮基本没挣下钱,还贴上油钱为村民们耕地、拉庄稼、碾场,长年为全村的五保户、困难户拉水,前后倒贴不下2万元。许多村民过意不去,有时会递上一盒烟,但他硬是退回去。他走后,家里欠债却高达7万余元。
他长年穿的,都是别人替下的旧衣服,破衣乱裳,脚趾头露在外边。前年春天挖树坑,村里几个女人见他鞋底断了,起哄要脱下扔掉。他却说:“不行不行,你们扔了,我连家也回不了。”有一天,彭云收到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丽丽寄回来的一身新衣服、一双新皮鞋,他高兴地对老伴说:“咱闺女长大了!”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但是,子欲孝而亲不待,这身让他心爱不已的衣服,他却一次也没有穿!
他从小就有疝气,年轻时在铁路工区干活时患上肺结核,中年又患上高血压。这几年,村里的壮劳力越来越少,他的苦更重了,病情日甚一日。疝气发作的时候,走路一瘸一拐,疼痛难忍。按说治疗疝气并不是什么大手术,但他舍不得花钱,咬牙一拖再拖。
他几乎顾不上自己,但村里的工作却总是走在全乡乃至全县的前列。这些年,不论是打坝造地、修桥补路,还是绿化、“普九”,都能提前完成,靠的就是他的苦干实干,他的带头示范。这两年,群众交不起新农合费时,他也会垫上,前前后后垫了2300多元,村里的新农合工作就是这样完成的。
2011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彭云又毫无悬念地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全村人的信任,他信心百倍地说:“在任期内,我要为大家办好以下10件实事:养羊、种植中药材、资助困难户建房、解决村里吃水问题……”
2011年12月4日晚10点多,他跟会计胡国斌在自己家里整理村委换届选民登记表,心里还盘算着几户在外的人家没有领煤,得尽快通知一下……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多。第二天早上,他正准备把选民登记表送到乡里,刚下地,就一头栽倒,再也没有起来……
22年来,彭云一心扑在工作上,留下的,是对群众的爱,对家人的愧。生前,他多次对老伴说:“生桃,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我欠你、欠孩子们太多了!”
22年来,彭云用责任温暖着小村百姓,用深情感染着一方土地,用无私挺起了大山的脊梁,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农村共产党员的无私和忠诚。他是小村永远的村魂,他心碑上镌刻的是为民服务的一片深情!
来源:xiexiebang.com收集整理
第五篇: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彭云同志生平及主要精神
彭云同志是朔州市山阴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人,1960年5月出生,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至1988年担任口子梁村团支部书记,1989年1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口子梁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12月起兼任村委会主任,是山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担任支部书记期间,彭云同志和他所在的口子梁村先后十三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模范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1年12月5日,彭云同志因高血压加上工作劳累导致脑出血,不幸去世,年仅51岁。
彭云同志是扎根贫困山区的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他的主要精神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崇高境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为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彭云先进事迹
22年担任山村党支书,他用奉献和忠诚拭亮党徽,却带着病痛和清贫逝去。他被追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故事令人感动。崎岖的山路上,似乎还回响着他为村民义务拉水的机车马达声——
进入五六月份,山阴县百项工程大会战鏖战正酣,县城通往右玉杀虎口的公路开始翻修,几难通行。但泥渣石块挡不住行路的脚步,几个月来,一拨拨记者、作家、编剧走进下喇叭乡口子梁村,为的是采访、挖掘已故村党支部书记彭云的感人事迹。
2011年12月5日,因突发脑溢血,彭云生命的年轮停在了51岁。时隔半年之久,说起他的逝去,人们仍以手拭泪,几度哽咽,心头笼罩着无限惋惜和悲痛。他的勤勉,他的付出,他的坚守,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离去,更加清晰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山阴县委发出向彭云同志学习的决定后,彭云的事迹逐步为人们认识和感动。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朔州市委组织部先后举行座谈和报告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彭云。“七一”前夕,彭云被追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支书不能白当”
口子梁村是雁门关外洪涛山区一个百余人口的小村,多贫瘠,少绿色,事迹材料《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满坡石头亦如大山的子孙,敦实而倔犟。
从1989年到2011年,彭云共担任村党支书22年。22年里,他为小村付出的,是超常的体力和不尽的辛劳。村前的校舍、树荫,村后的田坝、水窖,还有2011年底刚刚完成的街巷硬化、村容整治工程,和他搬石头、和沙灰的身影一起,成为村民永远的感动。
他是一个“拉水支书”。口子梁村原有一眼泉水,1958年断流。之后,村民们便开始了人背骡驮出村取水的日子。彭云一上任,就决心摆脱水贵如油的窘况。1992年,在县水利局支持下,全村筹集3万多元,开始兴建引水工程。
山高坡陡,穿凿不易,其中苦累,可想而知。为早日引水进村,彭云不惜自家耕地撂荒,整天泡在工地上。他和几个壮劳力把一块块石头、一袋袋水泥搬上山坡,手拉肩扛,勒出道道血痕,别的劳动力两人抬一节10米长的钢管,心急的彭云几次咬牙一个人扛起钢管。奋战一年后,终于从两公里外的罗庄引来井水。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罗庄水井枯竭,大伙儿又恢复了到下喇叭村拉水的日子。
引水的失利,让彭云深感不安,从此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开始用自家的四轮车为村民义务拉水。这一拉,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对那些年老体弱的,彭云总会把水一桶桶送到他们家里。他四轮车长年载的是一个大水罐,载的更是许多村民的寄盼和希望。为了拉水,他雪天扫雪,雨天垫路,艰辛备至。直到临终前,他还喘着微弱的气息念念不忘:“我得去拉水。”
69岁的梁月云老人每次说起彭云,总是噙满泪水:“我老伴过世早,儿女又不在身边,吃水的事情最发愁,但彭云总是说,‘老嫂子你放心,只要我在一天,就给你送一天的水!咱没钱愁,缺水还愁个啥!’”有一天老人水缸又空了,赶上下雨,心想彭云不会过来了,寻思接点雨水将就一下,但没想到彭云还是冒雨来了,手里提着从自家水瓮里舀出的一桶水,“你们说,哪有这样的好支书呀!”
他也是一个“创富支书”。口子梁村山多地少,老百姓一度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彭云深知群众对富裕的渴望。多年来,村里种植的土豆、豌豆、莜麦、胡麻等作物一直品质差、产量低,但引进新品种价格高、投入大,大家并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彭云觉得,只有自己种好了,百姓看到希望了,才可能跟着一起种。
1995年,他在全村率先引进新品种,用自家土地作试验,并采用旱作技术,当年,他的胡麻和土豆产量就达到了全村最高。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改种新品种,经过几年发展,大家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2011年,彭云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种植中药材的主张,他带头养了3头肉牛、25只羊,并和副乡长徐晓圆商量,开春一起去内蒙古考察中药材种植,不想竟成了未了的心愿。
彭云曾说:“支书不能白当,就要做群众的主心骨。”老百姓说,这娃没瞎说。
信任从哪里来
口子梁村子不大,叔伯侄子姨姨大妈,非亲即故。不论摊钱分物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了意见都能明提,解决不好,会找到家里说上半天,甚至当面吵个一塌糊涂。但彭云担任村党支书22年来,大人小孩全都心服口服。每次换届,不论是任党支部书记还是兼村委会主任,他总是高票当选。
赢得老老少少这么高的信任,凭什么?(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范文.先生网 www.xiexiebang.com)凭的是公道正派,凭的是心底无私。
2009年,乡里拨给口子梁村一个低保指标,彭云的堂弟知道后,便找上门,希望彭云照顾给他,哪想彭云毫不犹豫地说:“不行!这次我要给张仕勇,你们虽说年龄相差不大,但他有高血压。和他争,你忍心吗?”堂弟没有怪怨他,心里反而更加服气。
2011年夏季,口子梁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雹灾害,县政府给每户村民救济了一袋白面,彭云用自己的四轮车亲自运回村里,并逐门逐户把白面送给乡亲们。有壮劳力的,他把白面放在他们背上,没有壮劳力的,就把白面送到他们灶前。发完白面,他也成了一个“白人”。
更多内容请访问: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学习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