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植业生物资产从建账到结账的会计处理
种植业生物资产从建账到结账的会计处理
种植业从建帐到结账,其实是种植业会计核算中的账务处理。全部种植业的会计账务处理,业务量是很多的,全部讲出要成为一本书。种植业受地域、气候、种植方式、种植品种的影响,在核算上南方、北方、东北也有一些不同,但原则是一致的。
现在我不知道您的企业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我只能按种植业核算的一般性要求讲解,缺乏具体和针对性了,一定尽量讲解照顾好吧。
另外,请您参考我的博文《种植业生物资产和成本核算的讲解》以及其他有关种植业单品种核算的博文。打开我的“全部博文”或者“博文目录”,就可以查到,不一一介绍了。
(二)种植业生物资产有关的基本概念
应了解:1.种植业范围;2.种植业生物资产;3.种植业生物资产核算的特性等方面的几个基本概念,如种植业生物资产,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种植业生物资产,有当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特点。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种植业生物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如会计科目的设置等。
为更好了解这些基本概念,请参考有关资料和我的博文《种植业生物资产和成本核算的讲解》。
(三)种植业生物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
只讲种植业生物资产本身业务的账务处理,即设置会计科目、建账、业务分录、记账、结账几个环节的业务,不讲报表和决算,也不讲固定资产、往来结算等其他业务的账务处理。
1.设置会计科目
种植业生物资产会计科目设置2个:
(1)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本科目核算企业持有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实际成本。种植业即“小麦、大白菜、花卉”等的实际成本。
本科目可按种植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种类等进行明细核算,如进行“消耗性生物资产—小麦”、“消耗性生物资产—大白菜”、“消耗性生物资产—花卉”等明细核算。
也可以根据责任制管理的要求,按所属责任单位(人)等进行明细核算。
(2)设置种植业成本核算科目。
为方便讲解,设置“种植业生产成本”一级科目(根据会计准则可设置“农业生产成本——种植业——小麦等”)。本科目核算企业种植业生产发生的各项
生产成本,包括“小麦、大白菜、花卉”等承担的各项生产成本。本科目分别种植业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为了便于汇集种植业及各个成本计算对象发生的各项费用,计算种植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可在“种植业生产成本”账户下设置“小麦、大白菜、花卉”等二级账户,并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明细账户。成本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按照成本项目设置专栏。发生或通过分配转来各项费用时,记入“种植业生产成本——小麦”等所属有关明细账户的借方。种植业成本项目一般可设置以下5项:
直接材料。实际耗用的自产或外购的种子、种苗、肥料、地膜、农药等,发生时直接计入种植业的生产成本。
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种植业生产人员的工资、工资性津贴、奖金、福利费等,包括机械作业人员的人工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种植业的生产成本。
机械作业费。是指生产过程中进行耕、耙、播种、施肥、中耕、除草、喷药等机械作业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如燃料和润滑油、修理用零部件,农机具折旧费、农机具修理费等。有航空作业的种植业,还包括航空作业费。能够区分应由哪种产品负担的机械作业费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能区分可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他直接费。是指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机械作业费以外的其他直接费用,如灌溉费、抽水机灌溉作业费、运输费等。发生时直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是指应摊销、分配计入各种植业产品的间接费用,如种植业生产中所发生的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晒场等固定资产折旧费、晾晒费用、场院照明费用、晒场维修费、晒场警卫人员工资、粮食清选费用、烘干费等。发生的上述费用,能够区分属于某种产品负担的,先在制造费用中归集,然后计入该种产品成本;不能区分的,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费用。此外,为种植业生产服务的辅助生产车间,在提供自制工具、备件、供电、供水、修理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先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中归集,然后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种植业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
2.建账
种植业生物资产会计簿账设置2本:
(1)种植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簿账。
(2)种植业生产成本簿账。
簿账应根据“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种植业生产成本”科目进行设置。包括有关的明细账。
3.业务分录
可分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发生购买种子、种苗、肥料、地膜、农药等业务的会计分录。种植阶段:包括发生机械作业(耕耙播种)、消耗原材料(种子、种苗、肥料、地膜、拌种农药)、播种人员用工等业务的会计分录。
管理阶段:包括施肥、喷药、除草等发生的机械作业、消耗原材料(药)、人员用工等业务的会计分录。和“种植阶段的核算”相同。
收获阶段:包括收获发生的机械作业、运输费、人员用工、晒场晾晒费、小麦产品入库等业务的会计分录。
出售阶段:包括出售产品发生的运输费、人员用工等业务的会计分录。以上五个阶段业务的会计分录,请参考有关资料和我的博文《种植业生物资产和成本核算的讲解》。博文《种植业生物资产和成本核算的讲解》,有20项业务事例的会计分录,分别叙述。非典型特殊会计业务事例和副产品等业务事例,本讲不再叙述。本讲也不包括房屋和设备等建设工程业务的会计分录。
4.记账
根据会计记账凭证的会计分录,对(1)种植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簿账;(2)种植业生产成本簿账,进行笔笔记账。
5.结账
账要进行日清月结,明细账和总账要核对无误。
每月进行报表。年末进行决算并报决算报表。
6.种植业的生物资产和生产成本两个科目的转换关系
由于种植业生物资产有当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特点,所以二年生和多年生的生物资产需要跨越年度。其生产成本是由上年和下年的生产成本费用组成的。种植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是核算种植业生物资产价值的。种植业生物资产的价值,是由种植业生物资产的生产成本转换来的。“种植业生产成本”科目,是核算种植业生物资产生产成本的。由此可见,种植业的生物资产和生产成本两个科目之间存在的关系,一种相互转换的关系。
现以种植业的生物资产——小麦为例,说明种植业的生物资产和生产成本两个科目的转换关系。小麦有冬小麦和东北的春小麦。冬小麦的全部生产成本,是由上一年和下一年两部分的生产成本费用组成的,这个好理解。东北春小麦的生产成本,大部分是当年形成的,另外一部分是上一年的秋整地、秋施有机肥等费用,所以春小麦全部生产成本,也是由上一年和下一年两部分的生产成本费用组成的。
冬小麦,年末的栽培成本费用全部从“种植业生产成本——冬小麦”科目结转到“消耗性生物资产——冬小麦”科目,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冬小麦冬小麦”的先期价值,实质上也是冬小麦的在产品,这样处理便于年末填报资产负债表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冬小麦”项目的报表。东北的春小麦,上年的秋整地、秋施有机肥等费用全部从“种植业生产成本——春小麦”科目结转到“消耗性生物资产——春小麦”科目,结转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春小麦”的先期价值,实质上也是春小麦的在产品,这样处理便于年末填报资产负债表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春小麦”项目的报表。会计分录如下: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种植业生产成本
到第二年年初,两个科目又进行转换,以计算小麦的全部生产成本。会计分录如下:
借:种植业生产成本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当然,这两个科目的核算,也有人不进行实质性的账务处理转换,即不做会计分录凭证,只是调整年末报表的“消耗性生物资产”项目,而账上的“种植业生产成本”科目的数字不动,这简单说是“表动账不动”的办法。
(四)种植业生物资产的成本核算
详细的请参考有关资料。简单的请参考我的博文《种植业生物资产和成本核算的讲解》的有关部分。
以上只是基本的回答,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第二篇:会计年终结账与帐务处理
会计年终结账与
帐务处理
楼主
会计年终结账即所谓的财务年终决算,岁末年初是企业财务人员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但要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而且要对账、结账一直到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这一系列工作中,有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涉税事项的调整应值得我们关注。以下是从企业财务、鉴证机构和税务机关角度对企业涉及所得税事项调整处理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政策的规定,避免涉税风险。
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等是否存在,与债务、债权单位的相应债务、债权金额是否一致;
(二)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
(三)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实的其他内容。
企业通过前款规定的清查、核实,查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各项结算款项的拖欠情况及其原因、材料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各项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企业清查、核实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相应机构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在中间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财产物资和结算款项进行重点抽查、轮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除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外,还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三)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四)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五)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企业编制和半财务会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不同角度的应纳税额的理解
1、企业财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财务决算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
2、鉴证机构审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审定后(审计调整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本期审定的所得税费用
3、税法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我们可以从上面三个计算公式可以清晰看出三者计算的口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计算的税额有显著差别。三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有着不同口径的调整,审计机构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审计调整,而汇算清缴机构和纳税检查机关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纳税调整,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应税所得,计算出不同的税额。以下便是从这三者涉税调整所秉承的原则为出发点,分别举例阐述。
三、企业财务年终自查涉税调整的原则和举例:近年来,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陆续发布实施,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发生了一些变化;
同时,国家税收政策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现实情况也对企业所得税法规作出了一些调整。由此,使得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中就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规定产生了某些差异。对于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就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其处理原则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的,不得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即,“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下同)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果差异过大,会增加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的成本。为此,经协调,国家税务总局最近下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对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作了进一步明确。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
(三)就企业执行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并结合国税发[2003]45号文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对接受捐赠、对外捐赠、销售退回、提取和转回的准备金、发生永久性和实质性损害等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宜作了详细的解答。
该规定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企业所涉及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相关纳税调整;对于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的企业,在涉及本问题解答中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时,应比照本问题解答的规定办理。
企业对涉及到问题解答
(三)中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应按《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和本问题解答中规定的原则确认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如果报告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调整报告会计报表相
关项目;如果报告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年
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并相应调整本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第三篇:会计年终结账应注意的几个帐务处理
会计年终结账应注意的几个帐务处理
2008年01月17日
点击数:1539
来源:
会计年终结账即所谓的财务年终决算,岁末年初是企业财务人员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但要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而且要对账、结账一直到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这一系列工作中,有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涉税事项的调整应值得我们关注。以下是从企业财务、鉴证机构和税务机关角度对企业涉及所得税事项调整处理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政策的规定,避免涉税风险。
一、国家政策对企业财务年终结账的规定:企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不得提前或者延迟。结账日为公历每年的12月31日。
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一)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等是否存在,与债务、债权单位的相应债务、债权金额是否一致;
(二)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
(三)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实的其他内容。
企业通过前款规定的清查、核实,查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各项结算款项的拖欠情况及其原因、材料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各项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企业清查、核实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相应机构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在中间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财产物资和结算款项进行重点抽查、轮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除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外,还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三)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四)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五)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编制和半财务会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不同角度的应纳税额的理解
1、企业财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财务决算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
2、鉴证机构审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审定后(审计调整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本期审定的所得税费用
3、税法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我们可以从上面三个计算公式可以清晰看出三者计算的口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计算的税额有显著差别。三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有着不同口径的调整,审计机构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审计调整,而汇算清缴机构和纳税检查机关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纳税调整,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应税所得,计算出不同的税额。以下便是从这三者涉税调整所秉承的原则为出发点,分别举例阐述。
三、企业财务年终自查涉税调整的原则和举例:
近年来,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陆续发布实施,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国家税收政策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现实情况也对企业所得税法规作出了一些调整。由此,使得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中就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规定产生了某些差异。对于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就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其处理原则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的,不得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即,“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下同)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果差异过大,会增加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的成本。为此,经协调,国家税务总局最近下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对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作了进一步明确。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
(三)就企业执行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并结合国税发[2003]45号文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对接受捐赠、对外捐赠、销售退回、提取和转回的准备金、发生永久性和实质性损害等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宜作了详细的解答。
该规定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企业所涉及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相关纳税调整;对于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的企业,在涉及本问题解答中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时,应比照本问题解答的规定办理。
企业对涉及到问题解答
(三)中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应按《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和本问题解答中规定的原则确认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如果报告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调整报告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如果报告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并相应调整本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下面以问题解答新变化的内容中发生所售商品退回为例予以说明: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报告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应调整报告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应缴的所得税等。
例如,甲公司2004年12月15日销售一批商品给丙企业,取得收入100万元(不含税,增值税率17%),甲公司发出商品后,按照正常情况已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80万元。此笔货款到年末尚未收到,甲公司按应收账款的4%计提了坏账准备4.68万元。2005年1月15日,由于产品质量问题,本批货物被退回。按税法规定,经税务机关批准在应收款项余额5‰的范围内计提的坏账准备可以在税前扣除,本除应收丙企业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2005年2月28日完成了2004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甲公司2004年财务会计报告在2005年3月31日经批准报出。
根据规定,该销售退回业务应作为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2005年1月15日,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损益调整
1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贷:应收账款
1170000 调整坏账准备余额
借:坏账准备
468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46800
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
800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800000
调整应缴纳的所得税(此为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对预计应缴所得税的调整)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4069.50
贷:以前损益调整
64069.50[(1000000-800000-1170000×5‰)×33%]
调整原已确认的递延税款
借:以前损益调整
13513.50
贷:递延税款
13513.50[(46800-5850)×33%]
将“以前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2644
贷:以前损益调整
102644(1000000-800000-46800-64069.50+13513.5)。
因净利润减少,冲回多提的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15396.60(102644×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396.60
调整报告报表(略)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报告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应调整报告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但按照税法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应作为本的纳税调整事项。
仍以上述业务为例,其他内容未变,销售退回的时间改为2005年3月1日。
2005年3月1日,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损益调整
1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贷:应收账款
1170000
调整坏账准备余额
借:坏账准备
468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46800
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
800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800000
调整所得税费用(此为在2005年调减应缴所得税的金额,产生的可抵减时间差异)
借:递延税款
64069.50
贷:以前损益调整
64069.50
调整原已确认的递延税款
借:以前损益调整
13513.50
贷:递延税款
13513.50
将“以前损益调整”
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2644
贷:以前损益调整
102644
因净利润减少,冲回多提的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15396.6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396.60
调整报告报表(略)
第四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年终结账与帐务处理
会计年终结账即所谓的财务年终决算,岁末年初是企业财务人员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但要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而且要对账、结账一直到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这一系列工作中,有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涉税事项的调整应值得我们关注。以下是从企业财务、鉴证机构和税务机关角度对企业涉及所得税事项调整处理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政策的规定,避免涉税风险。
一、国家政策对企业财务年终结账的规定:企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不得提前或者延迟。结账日为公历每年的12月31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一)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等是否存在,与债务、债权单位的相应债务、债权金额是否一致;
(二)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
(三)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实的其他内容。
企业通过前款规定的清查、核实,查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各项结算款项的拖欠情况及其原因、材料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各项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企业清查、核实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相应机构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在中间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财产物资和结算款项进行重点抽查、轮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除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外,还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三)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四)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五)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企业编制和半财务会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不同角度的应纳税额的理解:
1、企业财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财务决算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
2、鉴证机构审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审定后(审计调整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本期审定的所得税费用
3、税法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我们可以从上面三个计算公式可以清晰看出三者计算的口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计算的税额有显著差别。三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有着不同口径的调整,审计机构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审计调整,而汇算清缴机构和纳税检查机关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纳税调整,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应税所得,计算出不同的税额。以下便是从这三者涉税调整所秉承的原则为出发点,分别举例阐述。
三、企业财务年终自查涉税调整的原则和举例:
近年来,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陆续发布实施,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国家税收政策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现实情况也对企业所得税法规作出了一些调整。由此,使得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中就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规定产生了某些差异。对于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就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其处理原则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的,不得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即,“利润表”中的“利
润总额”,下同)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果差异过大,会增加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的成本。为此,经协调,国家税务总局最近下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对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作了进一步明确。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
(三)就企业执行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并结合国税发[2003]45号文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对接受捐赠、对外捐赠、销售退回、提取和转回的准备金、发生永久性和实质性损害等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宜作了详细的解答。
该规定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企业所涉及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相关纳税调整;对于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的企业,在涉及本问题解答中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时,应比照本问题解答的规定办理。
企业对涉及到问题解答
(三)中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应按《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和本问题解答中规定的原则确认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如果报告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调整报告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如果报告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并相应调整本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第五篇:会计年终结账应注意的几个帐务处理
会计年终结账应注意的几个帐务处理
会计年终结账即所谓的财务年终决算,岁末年初是企业财务人员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但要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而且要对账、结账一直到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这一系列工作中,有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涉税事项的调整应值得我们关注。以下是从企业财务、鉴证机构和税务机关角度对企业涉及所得税事项调整处理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政策的规定,避免涉税风险。
一、国家政策对企业财务年终结账的规定:企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不得提前或者延迟。结账日为公历每年的12月31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一)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等是否存在,与债务、债权单位的相应债务、债权金额是否一致;
(二)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
(三)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实的其他内容。
企业通过前款规定的清查、核实,查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各项结算款项的拖欠情况及其原因、材料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各项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企业清查、核实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相应机构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在中间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财产物资和结算款项进行重点抽查、轮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除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外,还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三)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四)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五)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企业编制和半财务会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不同角度的应纳税额的理解
1、企业财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财务决算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
2、鉴证机构审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审定后(审计调整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本期审定的所得税费用
3、税法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规
定的所得税税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我们可以从上面三个计算公式可以清晰看出三者计算的口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计算的税额有显著差别。三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有着不同口径的调整,审计机构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审计调整,而汇算清缴机构和纳税检查机关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纳税调整,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应税所得,计算出不同的税额
1.把该交的税全年统算一下,在12月补齐
2.把各种超标准的费用算一下,该转转出,不够可增加
3.材料明细账应无红笔,如有赶快估价入账
4.本发生的福利费教育经费应冲减利润,当然以前有余额的就冲减余额行了
5.至于结转时,把本年利润结转到利润分配就行了,其他于往月相同
6.应收账款应无贷方余额,如有应及时开发票,应付账款应无借方余额如有应及早索要发票 把该交的税全年统算一下把各种超标准的费用算一下,该转转出,不够可增加应收账款应无贷方余额,如有应及时开发票,应付账款应无借方余额如有应及早索要发票会计年终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核算收入项目:重点关注
1、赊销,延迟变现销售行为
2、视同销售
3、废料销售
4、包装物收入
5、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
6、超过一年以上的建筑.安装,装配工程的劳务收入
7、利息收入
8、应付未付收入
9、资产盘盈收入
10、财产转让收入
视同销售
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时,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其产品的销售价格,应参照同期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没有参照价格的,应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法组成计税价格
包装物收入
企业收取的包装物押金,凡逾期未返还买方的,应确认为收入,依法计征企
业所得税。逾期是指按照合同规定已逾期未返还的押金。纳税人为销售货物出租出借包装物而收取的押金,无论包装物周转使用期限长短,超过一年(含一年)以上仍不退还的均并入销售额征税。企业向有长期固定购销关系的客户收取的可循环使用包装物的押金,其收取的合理的押金在循环期间不作为收入。
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
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试运行收入,应并入总收入征税,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外资企业根据税法的规定,对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筹办期内取得的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减除与上述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后的余额,应当作为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并依照税法
第五条、第七条规定(仅适用经济特区的生产性企业)的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可以不作为计算减免税优惠期的获利。
超过一年以上的建筑.安装,装配工程的劳务收入
建筑、安装、装配工程的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可按以完工进度
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收入项目下的财务处理重点
1、盘点实物、盘点帐务(仓库帐、往来帐、成本、费用帐);
1)、对实物比帐面缺少部分是否属于应计收入行为,及时调整作收入处理;
2)、已收取款项的收入项目是否尚挂在往来帐中未调整总收入;
3)、对长期应付未付款项是否已达税法规定年限应计收入处理;
4)、对费用、成本、资产项目中的直接计减收入行为是否符合规定。
2、废料收入是否已在帐上反映,是否符合企业经营的客观情况;
3、公司是否有规范的盘点制度,有对盘盈资产是否已作帐务处理;
4、往来应收款项中有否企业间借货,是否计提了当年应收利息;
5、按完工进度和工程量确定收入,是否已有足够客观依据。
二.正确核算费用项目:重点关注
1.关注利息:①列支标准用途 ②对外投资借款及关联方具体规定
三、关注财产损失
1、当年损失当年进成本当年抵扣;
2、正常损失.保备证据直接扣除列支;
3、非常损失经审批才能扣除4.报审时间规定.证据程序5.损失不予扣除的列外情况。财产损失
这里所指的,不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财产正常损耗。主要指:
?
1、固定资产损失。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盘亏(不能盈亏相抵)、毁损、报废净损失,是指企业固定资产清理结束并作出相应的会计财务处理后的净损失,即发生损失的固定资产原值加上固定资产清理费减去累计折旧减去残值收入后的净值为损失金额。
?
2、流动资产损失。企业发生的流动资产盘亏(不能盈亏相抵)、毁损、报废净损失,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清理结束并作出相应财务处理后的净损失,即发生损失的流动资产成本价加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金减残料收入后的净值为损失金额。
?
3、坏账损失
?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为坏帐损失:
?(1)因债务人破产,在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2)因债轰人死亡,在以其遗产偿还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3)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已超过2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财产损失中帐务处理重点:
1、盘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
2、处理帐务:及时列入当年成本;
3、准备报批材料、及时上报审批。
四、关注不合法凭证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制或取得的不合法凭证,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作为税前扣除的依据。
企业年末已计提的应交税金及附加、赊购的固定资产已提的折旧及预估入账购入存货已结转销售成本的部分,应在办理申报汇算清缴前取得合法有效凭证,否则应作纳税调整。不合法列支凭证的帐务处理重点:
1、平时严格审查;
2、结帐前关注大额凭证;
3、能调整和挽救的及时处置。
五、关注减免税资格的确认和审批
纳税人符合报批类减免税条件的,最迟在2月底前应提出申请,逾期税务机关不再受理,在办理汇算清缴时,必须取得税务机关同意批复,否则不得享受减免税。
六、关于亏损
纳税人某一纳税发生亏损,准予用以后的应纳税所得弥补,一年弥补不足的,可以
逐年连续弥补,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5年内不论是盈利或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年限计算。
税法所指亏损的概念,不是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亏损额,而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亏损额经税务机关按税法规定核实调整后的金额。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应税项目,又有免税项目,其应税项目发生亏损时,按照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弥补的亏损,应是冲抵免税项目后的余额。此外,因纳税调整项目(弥补亏损、联营企业分回利润、境外收益、技术转让收益、治理三废收益、股息收入、国库券利息收入、国家补贴收入及其他项目)引起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负数,不作亏损,不能用企业下一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