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宅畲族社区田野考察报告
厦门市湖里区钟宅村民俗调查报告
刘芝凤巫丽绒
时间:3月26日地点:钟宅畲族社区
采访对象:钟福团畲族钟宅原住民73岁 学历:读过私塾钟宅村6组钟天赐 畲族 宅原住民62岁 学历:小学五年级钟宅1组二房钟天补畲族 钟宅原住民 71岁学历:小学钟宅1组三房钟国滨畲族 钟宅原居民,70岁。
采访内容:钟宅民俗
钟宅村概况
钟宅畲族社区位于厦门岛内东北方钟宅湾(现改名五缘湾)畔,背山面海,钟宅湾大桥(现五缘湾大桥)是贯通环岛路的主要干道之一。钟宅人生活在此地差不多有614年,祖上是从福建省漳州龙海市隆教乡屿上村迁过来的。据钟宅村几位老人回忆,有人说,钟宅人的祖先有可能是从河南颖川迁到龙海市隆教乡屿上村的。到钟宅建村有五房人,据说还有一房(第6房)人迁居全泉的安溪善坛镇。钟宅畲族村现分为10个村民小组,现有4600多人,这4600多人是钟氏前5房繁衍而来,人口比较多的房下(支系)又称为“角落”。
经济状况
钟宅人以前过的是“4个月吃山(稻),8个月吃海(蛎)”的生活。钟宅村稻田在山(坡)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责任制到户时,平均每人分得一分水田,三四分旱地。一年种两季水稻,在每年的立春左右育种,清明左右插秧,六月份就可以收割了,此时收割完后第二季水稻就开始播种了。除了种田之外,钟宅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养殖海蛎,据村民介绍,一年中大约有8个月要靠海蛎生活,钟宅的海蛎是厦门口碑载道最好的海蛎。
2004年厦门政府开发钟宅湾,征用了钟宅村的全部土地,村民全部农改非,成为城镇居民户口,村民由原来种地和养殖海蛎的生活经济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迁。目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房屋出租和打工。一间约11平方米的房间一般一个月有140元左右的租金,一户53岁的村民说,他家房租一月2000-3000元。年收入约3-4万元左右。家有高层建筑且房间多的,有在外打工上班的人家,每年约有7-10万左右的经济收入。也有少数个别没有出租房或无劳动力的人家,属于困难户。
宫庙文化资源
钟宅村现保存完整的有庙宇有5座,还有一座户国尊王庙在海边(现519路公交终点),村里东西南北方向各有澜海宫(观音庙)、相公庙(保安殿)、王公庙、妈祖庙四座大庙,村中有土地庙。每年水稻有好收成后就会到山上种田的地方拜祭土地公,一年收两季水稻,即会祭拜两次土地公,以祈求下一季水稻有好收成,五谷丰登。农历初一、十五要到海边拜海神。
钟宅村民俗:
大年初一:这一天,钟宅人都会带上手礼(有烟、酒、红包等)到亲戚朋友
家拜年,说上祝福的话以表心意。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就会携丈夫回娘家拜年,女儿女婿拜完年后一般不会留下来过夜,而是当天就走了。
大年初三,亲戚朋友都不会走访,当年有新坟(新去世的丧家)要在家里祭拜死去的亲人,祭拜的供品有猪头、鸡、鸭、年糕等,各家会请师傅用纸(可以是白色的纸也可以是彩色的纸,随各家人的心意)制作1—2尺的纸床,然后烧给新近逝世的亲人,一人一张纸床。以前逝世的就不用烧纸床了。忌讳别人来家串门,会认为是家里又有人要走,不吉利。
大年初七到初九祭天公,有“摇菩萨”活动。特别是初九最热闹了,村里会举办摇菩萨活动,也叫抬菩萨,就是抬着菩萨一摇一晃的巡村,这一天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全村分为十七、八个香火点,供全村人祭拜。初九这一天,村民会把菩萨抬出来巡村,请来法师(村民叫师公),法师拿着法铃、法绳,吹着牛角走在最前面,紧接着三坛鼓(两个锣、两个鼓),再接着小锣鼓和腰鼓(解放后才有),然后是抬着神轿的队伍,菩萨就坐在神轿里面,村民都会在最后面跟着神轿,但是也不是所有村民都能跟着神轿的,生小孩没满月的媳妇不能跟,村里的宫庙也都不能进。到了晚上就会请芗剧团来唱歌仔戏,有时一连三天都唱戏,非常热闹。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是到澜海宫祭拜的日子。来还愿的村民一定会拿着面龟(过去是用米粉做的,现在用面粉做)来祭拜,拜祭完之后就把面龟留在供桌上,而来求愿的人就会把面龟带走,放在家里供奉,以祈求全家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做生意需要钱的人还会来澜海宫借钱,头年借,次年还两倍的钱。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钟宅的新婚夫妇在这一天都要来摸宫里的龙柱,祈求添丁。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全村各家各户都要祭拜,连来到钟宅的外地人都入乡随俗了,也跟着祭拜,祈求生意红红火火。农历二月十五是王公(护国尊王)的生日,村里会组织村民到龙海白郊请香火。连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来祭拜。农历二月二十二是相公(广泽尊王)的生日,要到南安诗山请香火。笔者刚好在这一天来到钟宅,赶上了这好日子,来相公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庙里人气旺盛,香火缭绕,每户人家都会添香油钱以表心意。到了晚上六点半,就是唱大戏,龙海市琴艺芗剧团唱歌仔戏,表演开场前要浓妆扮演八仙和戴着面具的财神爷,敲锣打鼓地到广泽尊王殿(相公生日)去拜祭神灵,以求开场吉利。晚上演的是家庭剧《奴婢恩仇记》,内容大概是一个大官原配不能生育,大官为了有后就取了府里的一个奴婢为妾,奴婢生完孩子后被管家陷害,所幸的是被另外的家奴所救。主题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我们赶上这个民俗活动。
农历三月初三,各家各户要祭拜祖先,钟宅人称为“三日节”或“拜厝”。农历三月二十是妈祖生日,妈祖是海上女神,保佑钟宅人出海打渔平安归来。虽然现在钟宅人不出海打渔了,但是仍然保持着对妈祖虔诚的心,每年都要组织一百来号人到湄洲岛妈祖庙请香火。白天演木偶戏(也叫布袋戏),晚上演歌仔戏,演戏的钱由许愿、还愿的人家出。
农历四月就是唱“平安戏”,要选吉日,一般是在双日。清明节各房要扫墓祭祖,在祖墓前面演布袋戏,意为演给祖先看。此外,一房的人都要聚在一起在祖墓旁吃团圆饭,钟宅人称之为“吃祖墓”。
五月端午节,钟宅人就要包粽子、在门口挂艾草、洒雄黄酒,他们会到集美龙舟池看龙舟赛,但是他们不参加。
农历六月十五,钟宅人又叫“过半年”,他们要搓汤圆(用糯米粉做的,有
白色和红色),吃汤圆,老人么笑着说,“这一天如果不吃汤圆就不会增半岁,吃了就会多半岁。”而在冬至(也叫冬节)这一天吃汤圆,就是多了一岁。钟宅人在冬至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吃汤圆、吃薄饼(也叫春卷),吃薄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习俗。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从初一演戏演到月底,白天演布袋戏,晚上演歌仔戏,农历六月的钟宅整个月都是热闹的。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钟宅人称之为“七娘妈节”,大多数钟宅的女人都要拜月亮,祈求自己家的孩子、闺女平安、乖巧、心灵手巧。农历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过鬼节,在妈祖庙前糊一个大普渡公,普渡公是用大水缸做的,头上站着观音菩萨,普渡公旁边站着一个高鬼,钟宅人称为僵尸,一个小鬼,还有两个伺候的小鬼,叫清风、明月,老人说那些鬼都很面目狰狞,他们小时候看了都害怕。中秋节,要抬菩萨巡村,吃月饼、吃面龟,俗话说“八月十五吃完面龟,棉袄穿上身”,就是说八月十五过后天气转凉要添衣服了。同时也有搏饼,老人笑着说,“搏饼最早的也是在钟宅,厦门学钟宅搏饼,后来才传开的。”
钟宅人不过九月初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要摇菩萨,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来祭拜。钟宅最隆重、做大规模的活动就属于“送王船”民俗节,也叫“烧王船”,目前,该活动被评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四年举办一次,分别在鼠年、龙年、猴年举办。传说在宋朝年间,朝野纷乱,有三十六位进士在闽地被杀害,内乱平息后,皇帝为了安抚其冤魂,把他们封为王爷,分给厦门周边的百姓供奉,钟宅分得三位。送王船一般在农历十月的中下旬举办,具体要掷卦选吉日。钟宅人在农历四月唱完“平安戏”后,就开始准备了。分为前期准备造船和后期巡船烧船两阶段。船是由真木制作的,钟宅人对船的规格很讲究,船的长、宽、高、零件部位都是有规定的。制作出来会是一艘长10多米、高3米多的大船,船制作完后就会在吉日送到祖厝供全村人祭祀,请来锣鼓队、舞狮队助兴,放鞭炮,节日的气氛顿时高涨,然后一天是游船,最后一天晚上就是把船送到钟宅湾的海边焚烧,船上装满了米、糖、盐、木料,大船在熊熊大火中燃烧,意味着王爷带着这些乘着船、带着物料出海巡游四方去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送菩萨上天,二十四送灶神上天。除夕夜,也叫二十九夜或三十夜,就是全家人祭拜祖先,吃团圆饭。钟宅村里的神明每次过生日,全村每家每户都回来庙里添香油,甚至来钟宅做生意的外地人也会来添香油,钟宅人一年添给神明的钱估计有十几万。而且每次祭拜活动都是全村人出动,甚至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回娘家祭拜,外地人也会来祭拜,可见钟宅人对神明的崇拜、虔诚之心。
歌仔戏
采访对象: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演员
时间:2011年3月26日晚上,表演现场。
歌仔戏
传统乐器特定四大件(文场):壳仔弦、大管弦、月琴、六角弦。武场还有锣鼓。此外,还有补充的乐器:扬琴、笛子、板胡(伴奏)、大提琴(用于补充低音)、洞箫、唢呐。
演出的剧团名字: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
演出的剧目:家庭剧《奴婢恩仇记》
内容:一个大官原配不能生育,大官为了有后就取了府里的一个奴婢为妾,奴婢生完孩子后被管家陷害,所幸的是被救了而演绎了善有善报的伦理剧。主要角色:演员名字:
连理(主旦)陈秋红
韩国华(主生)林雪琴
韩琪(童生)林艺君
女婢之一郑凉菁
奴才林金环
老丑黄锐彬
福建省龙海市琴艺乡剧团成立13年,在漳州和厦门演出,通过广发名片和熟人介绍,一年差不多有演240天,即240场,在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每场演出有七八千收入,而平常一场也有三千左右收入。
日常生活
地点:钟宅街道的一间饭馆
采访对象:来自龙岩的阿姨
内容:阿姨正在用淘米水洗菜,阿姨说用淘米水洗菜干净,能祛除菜虫、脏东西,而且农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采访对象:来自贵州黎族的老太太
老太太穿着特色的黎族服装在菜市场买菜,她说是来此做生意的。
采访对象:一位65岁姓谢的老人
谢老人来自武汉,先前从事地质工作,来此养老,在钟宅居住了一个月左右,他想先住下来看,到时候可能的话会在钟宅长期居住。他认为钟宅人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吃稀饭。
采访对象:卖猪肉的中年人
他来此卖猪肉3年了,感觉在钟宅一般,钟宅人喜欢吃廋肉,特别是排骨,而来此打工的人大多买带有肥肉的廋肉。
采访对象:来自江西的中年妇女
一家人来此地居住,租了一间10多平米的房子,带有阳台、卫生间,租金140元,丈夫在这附近做工地,来钟宅主要是因为租金便宜,离工地近、方便。
第二篇: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
浙江某地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初步调查提纲
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调查地,选取自己的实地调查(即:田野调查)样本地。
某地=调查地
1、衢州地区龙游县(沐尘乡);江山市
2、丽水地区:
丽水莲都区(老竹镇、丽新乡)、丽水市青田(箬坑村、松阳县板桥乡、象溪乡、裕溪乡)、遂昌县(三仁乡、大拓镇、石炼镇)、龙泉县(竹垟乡)、云和县(雾溪乡、安溪乡)、景宁(鹤溪镇、大均村、双后絳村、东弄村、封金山、东坑镇大张坑村)、3、杭州:
建德市(仅5个村:高桥村、小溪源村、胡村源村、团结村、双泉村(莲花村))淳安县(千岛湖镇富泽村),桐庐县(峩山乡)。
1.调查地基本情况
1.1.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简介
1.2.区域文化特色(畲族民族文化特征)1.3.目前经济文化发展概况与水平1.4. 畲族与非畲族基本情况及散杂居格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
2、调查地畲族概况调查
2.1.畲族自治县、民族乡、村成立的由来 2.2.畲族基本情况。
概况:人口、性别、年龄、姓氏、教育程度、职业、畲语、来源、家庭、家族或村落;
生产方式:农业、手工业、种植养殖业、第三产业; 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生活用具;
节庆、婚丧嫁娶、巫术、迷信、民歌、民间文学; 行为制度、价值观念、消费水平及消费习惯
3、调查地政府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1.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内容。
3.2.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政府拟采取进一步政策及效果预测。
4、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与复兴(待细化补充)
4.1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
外部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移民
内部原因:谋生、受教育程度、自我民族意识、攀比或从众心理 4.2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4.3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5.畲民族社会变迁
5.1.生产方式变迁
5.1.1. 主要从事何种劳动?其总收入构成如何? 5.1.2. 从事产业、职业变化、区域结构的变化。
(1)传统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及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状况。
(2)替代传统农耕生产:从事农副业、手工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等职业情况及比例。
5.1.3.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变化 5.2.生活方式变迁
5.2.1.新旧生活方式对比(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酱醋茶)5.2.2.新生活方式是否建立,具体情况如何? 5.3.行为方式变迁
经济效益观、文化消费观、教育投资观的观念。5.4.组织结构变迁
5.4.1.家庭家族、基层政权组织结构。5.4.2.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 5.5.价值观念变迁
5.5.1.传统产业(农业)下的价值观:小富即安、安土重迁、巫术 医术、亲族社交圈、重农轻商。
5.5.2.新的价值观:生活、消费质量要求、信息需求、知识学习教育需求:民族知识、国外知识、民族语言知识、文化消费需求、生态环境意识。
5.5.3.教育相关的文化观念。
5.6.民族认同感、民族意识变迁
5.6.1.旅游强化民族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民族同一性自我认识增强、本民族文化记忆加强、本民族自豪感。
5.6.2.族群边界的认识。5.6.3.民族意识是否增强
注意事项:
1.调查对象为: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畲族、非畲族普通民众;畲族、非畲族名流;
2.调查分深度访谈和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将抽象问题具象化,通过若干具体设计体现内容。
第三篇:社区考察报告(定稿)
科大石湖社区考察报告
本小组选定科大石湖校区作为本次课程实习的基地,旨在在分析了解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社区的某一问题或需求,制定并实施服务方案,最后对整个服务活动成效进行评估。本小组于2013年4月日18—20日,考察了该社区的基本环境并且从不同地点选取一些同学做了相关访问工作。
一 社区基本情况 石湖校区坐落于苏州高新区国际教育园北区核心区,石湖之滨,上方山之麓,毗邻苏州轨道交通三号线,有多路公交直达,学生出行十分方便,并与风景秀丽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相邻,占地面积共1500余亩。校区现有环境科学工程与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等学院,共有在校生10000余人。其中男女生比例大概为4:6,年龄多在19—23岁之间,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校园内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校医院,礼堂,超市,食堂等,临近汇金商业街,基本可以满足学生日常需求。
老校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时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新校区。建筑富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其中“师陶园”、“九曲桥”最能体现这一特色。师陶园内景物清幽,云墙缭绕,廊腰缦回,曲径通幽,古木苍柏,湖石叠山;九曲桥畔杨柳青青,虹径弄碧,曲折萦绕,荷香四溢,真可谓:“隔岸垂杨笑语,池荷映水新状”。新校区建于新世纪,多为现代化教学楼,运动设施,宿舍,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要。
二 社区需要
本小组成员分为几组到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场所
访问了一些同学,通过实地访问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现大致归类如下:
1.硬件设施老校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老教学
楼,宿舍内部设施亟待改善,例如老校区宿舍内设施简陋,空气流动性差,有较多的粉尘,不利于学生健康,没有衣柜,物品难以放置,没有晾晒衣服地方,离浴室太远且浴室设施出现损坏现象,给学生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图书馆里的自习室座位有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校园管理宿舍盗窃事件时有发生,宿舍管理有
待加强,宿管应该加强对进出宿舍人员的检查;图书馆与体育馆的开放时间应该适当延长些,方便学生学习与课外运动;老校区食堂中午就餐非常拥挤且卫生状况较差
3.校园文化维护学生权益的组织很少,且多是自
上而下,不能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部分学生反映校园课外活动较少;少部分学生乱扔垃圾,影响校园环境整洁
三 社区需要状况分析与评估
从归纳整理后的访问结果来看,社区的需要涉及学
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老校区由于年代较久,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情况亟待改善;校园管理制度在某些地方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调整;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积弊,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包
括:1.社区工作者积极组织相关学生权益组织将问题进行汇总,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现实情况 2.社区工作者协助学生代表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洽谈,商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3.社区工作者开展长期性的跟踪服务,力使社区进入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
小组成员:何萍萍 刘启文 陈小橙 刘笑 徐园园 卢欢
夏继成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考察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破解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2011年8月17日--25日,市新农办组织了全市各县(区)农村社区建设主管部门,赴山东诸城、临沂,四川成都三地,就农村社区建设进行考察学习,通过此次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现就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山东诸城考察情况
1、龙都街道土墙社区考察情况:该社区服务中心设在西土墙辐射东土墙、横沟子、小庄子、王家屯、许家庄,共1300户,4300口人。社区设社区党委、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下设警务室、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服务站室和一个综合服务厅,超市、农资超市、幼儿园、快餐店等便民服务场所齐全。该社区工业较发达,社区年收入上亿元,社区建设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社区建设有集中居住小区楼,鼓励社区内居民入住,对申请入住小区的居民,进行旧宅基地流转,对节约出的土地合理利用,也增加了社区集体收入。
2、辛兴镇辛兴社区考察情况:该社区服务中心设在辛兴村辐射尧村、隋家沙岭、后齐沟、匡家沙岭,共1556户、5605口人。在设置“一个综合服务厅,八个服务站(室)”的基础上,并设幼儿园、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体娱乐中心、农资超市、超市、活动广场、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中心等。该社区工业、企业较较多,社区农民主要从事服务业,社区规划有集中居住小区,通过旧宅面积对换新宅面积,鼓励社区区内居民入住。
3、密州街道东山社区产业园:该产业园整体规划占地7637亩,投资60亿元,是集种貂繁育、集约化养殖和裘皮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建成后年可出栏特种动物9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8000个,园区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科学利用资源,极大提高山岭薄地的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社区产业到社区的转型跨越发展。
(二)临沂市考察情况
4、南街坊大官苑社区考察情况:该社区位于北城新区,2008年11月,由兰山区政府正式批复成立。社区总占地1700亩,2352户居民,7062口人,由原大官庄、冉庄、单庄、前皮庄、后皮庄五个行政村合并改造而成,共规划建设高层住宅楼25栋,办公服务楼1栋,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该社区属于城市郊区农村被城市化社区。
5、义堂镇华夏社区:该社区由以前华夏村改造而成,420户,1200余口人,该社区有木材加工企业十多家,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在当地企业工作,农民平均收入3000-4000元/月,对于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搞适度规模化经营。家户自来水、合疗、有限电视费用由村里承担。社区建有医务室、职工俱乐部、读书室、电子阅览室、广场、健身设施、超市等服务设施。
(三)成都市考察情况
三圣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部,浅丘地貌,属于边缘农村地区,辖红砂、幸福、万福、驸马、大安桥、江家堰等6个村。锦江区在通过深入调研后,充分利用当地花卉种植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 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五朵金花”即:
花乡农居----以红砂村为主,辐射曾家坡村、陈家堰村、面积3532亩。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并依托花卉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
幸福梅林----主要涉及幸福村,以梅花种植为主,面积2155亩,栽种梅树20余万株,品种达200多个,已跻身全国四大梅林之一。幸福梅林以梅为主题,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项目。
江家菜地----以江家堰村为主,辐射大安桥村和驸马村、幸福村部分区域,面积约5000余亩。主要以江家堰村绿色蔬菜品牌为依托,通过城市居民与菜地农户代种,发展休闲式乡村旅游产业,修建乡村酒店,鼓励农户从事客栈、乡村休闲旅店经营等,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和多元化增收。
东篱菊园----地处驸马村,位于三圣乡街道南部,东临花乡农居,南接荷塘月色,北接幸福梅林,西临江家菜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花卉种植环境,面积3000余亩,其中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主要栽种四季菊花,形成四季菊园景观,以菊造景,形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引导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实现农户可持续增收。
荷塘月色----位于万福村,面积1074亩,主要以种植莲藕和花卉为主,通过政府引导和规划,集中打造已形成近1000亩的荷花种植面积。借助人们爱莲、赏荷的喜好依托万福村近千亩莲藕形成的风景线和当地原生态植被好,空气清新等特点,利用荒坡美景打造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画家来此创作,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二、考察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诸城、临沂、成都三地在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诸城、临沂都是靠近沿海的城市,改革开放后较早的发展起来,两市工业、商贸业较为发达,农民收入多元化,以企业打工、搞规模养殖、从事服务业、农业、个体为主,所以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的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支撑,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诸城围绕解决公共服务在农村缺乏的问题,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把全市1249个村庄规划为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并在全市农村推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形成了社区建设的“诸城模式”;临沂也较早提出农村社区建设,开展实施了农村社区建设“十百千”工程,试点示范带动农村社区的整体推进,创新了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成都锦江区在结合当地花卉种植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五朵金花”,并通过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探索了城市近郊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一)合理优化社区空间布局。诸城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村庄密集度高的可适当增加村庄个数。临沂在农村社区建设设置,按照自身 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一是大村庄制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打破原村庄建制模式,按社区街道及村民居住方位设置居民小区;打破传统的村民小组设置模式,在社区内依法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打破党组织设置模式,积极推行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党组织设置方式。这种模式整合了资源、聚集了力量、壮大了规模、提高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革新了乡村治理结构。二是中心村带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村庄地理位置分布状况,按照辐射半径2-3公里的标准确定中心村,依托中心村制定社区建设详细规划,重点加强服务中心建设,配套完善服务设施,提升为民服务功能。严格控制周边村宅基地审批,对新建或改建住房的周边村居民统一安排到中心村居住区建房,逐步将周边村融合到中心村来。三是强村转化模式。此种模式是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一批村级班子好、村风民风正、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富裕强村,引入社区理念,直接向农村社区过渡。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不调整村庄区划,不搭建新的班子,操作简单,容易推进。
(二)建立健全社区机构明确职能定位。诸城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社区党组织由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社区内各村党组织及其它社区内单位党组织组成,党组织书记由乡镇(街道)派驻社区的机关干部或社区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发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三)开展贴近农民需求公共服务。诸城、临沂在公共服务方面方面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基本公共服务。将乡镇(街 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下沉到社区,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入托、治安警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基本做到了农民群众“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2)生产性服务。成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站、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等,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市场营销信息等服务,推动金融服务进社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市场化便民服务。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供销、农技、邮政、电讯等单位和有实力的商贸物流企业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服务代办点等,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活。(4)志愿服务。成立社区志愿服务联络机构,扎实开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四)建立完善保障运行机制。(1)人员保障机制。每个社区一般配备5-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同时,积极组织社区建设志愿者服务队。(2)资金投入机制。坚持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实行涉农资金捆绑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建设,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3)内部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厅工作规范》,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在社区服务中心作息时间、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保证了服务及时到位。(4)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了每半月对社区运行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定期召开农村社区工作调度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查摆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将农村社区化服务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对在农村社区工作一年以上、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提拔重用。
(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的标准建设社区中心村,加快供气、供暖和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对所有社区中心村进行了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和管网铺设,开通了公交车,实施了农村社区节能环保集中供暖工程,不断提升了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功能,增强社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六)做强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诸城、临沂都是靠近沿海的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努力发展工业、商贸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积极引导农民搞规模养殖、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多种经营,通过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有力促进农民增收。成都锦江区在结合当地花卉种植优势和地处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五朵金花”,繁荣了当地农村经济,促进农民的增收。
三、考察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诸城、临沂、成都三地的考察,他们在发展思路、产业开发、社区机构、制度、基础设施、服务形式等建设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以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农民搞多种化经营,合理开展土地流转,搞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以产业为支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15.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1.7万人,2010年全县农民人口纯收入5497元。要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搞好产业发展增加农 民收入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撑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一是迅速提升塬区苹果生产水平,做强苹果产业体系。塬区已发展成我县主要苹果基地,2010年全县塬区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31.2万亩,总产量达到35.3万吨。现我县苹果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重点县、全国苹果二十强县,在全省十五个果业强县中排名第七位。但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县苹果产业的不足:⑴苹果产业仅处于苹果生产、销售初级阶段,没有产业品牌意识。⑵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不高,果品质量有待提高。要做强产业,就必须实施xx苹果品牌战略,积极推广科学生产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果品生产的质量,做大做强xx苹果品牌;并且要努力拓展苹果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延伸苹果产业生产配套的农资生产供应、劳务、技术服务、果品深加工等产业链,不断提高苹果的附加值,打造一批农资生产企业、果品深加工企业,如果袋、发泡网、肥料、苹果饮品、苹果制品、果渣饲料等加工企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稳步推进川道产业开发。进一步调整川道农业发展方式和结构,以发展大棚菜为主导产业,并积极探索培育高附加值产业。如现代规模养殖、中草药种植、树草育苗、现代农业等产业,凭借川道油、煤、气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带动川道经济发展。
(二)努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1、规划布局。通过深入调研考察,对我县社区布局进行整体规划,我县社区类型有中心村辐射型、单一化社区管理型、撤乡并镇型,社区服务半径一般在2-3公里以内,坚持有利于设置社区的设社区,不利于设社区的保留行政村搞新农村建设,并聘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首批示新型农村范社区做产业规划和社区建设规 划。
2、组织机构。借鉴诸城经验,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社区党组织由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社区内各村党组织及其它社区内单位党组织组成,党组织书记由乡镇派驻社区的机关干部或社区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发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3、基础设施。根据社区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农村社区街巷道、排水渠、绿化、广场、幼儿园、社区办公室、垃圾处理、路灯等硬件设施。不断提升了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功能。
4、公共服务。(1)基本公共服务。将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下沉到社区,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治安警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2)生产性服务。成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市场营销信息等服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市场化便民服务。组织引导供销、农技、邮政、电讯等单位及产业者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服务代办点等,方便了农民的生活。
5、试点示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事物,即不同于新农村建设又区别与城市社区建设,我们在很多方面也是借鉴外地经验的,结合自身实际地探索,并且社区建设资金有限,先集中财力打造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易推进改造的作为示范典型,从而为整体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
第五篇: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最近,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织城建口委员到吉林省四平市考察了社区建设,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四平市城市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万,75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考察组一行到四平市长征、东兴社区和社区指导中心参观,十分感慨。总结四平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大家感受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建设,一蹴而就
四平社区办公用房每个社区都有一栋,此外还有3栋市级和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一栋老年福利服务中心。79栋小楼,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风格,成为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进四平市社区,让人耳目一新,社区办公用房格外醒目,社区健身房、阅览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高标准的社区用房是四平市人民在80天的时间里统一建造完成的,人们纷纷将这种建设速度称为“四平速度”。
过去,四平居委会用房十分落后,市委、市政府以设施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突破口,超常规运作,各部门积极配合,造就了“四平速度”。四平建筑设计院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免费设计出全部图纸。四平市委、市政府还通过“七个一部分”的做法将各种力量整合到一起,举全市之力打造精品工程。市财政解决一部分;驻区单位赞助一部分,有实力的“单位型”社区由单位自建社区用房;开发商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无偿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民政部“星光计划”项目与社区共建,投入一部分资金;社区建设涉及的各项建设行政费用一律免收;工程队贡献一部分;电业部门无偿改建线路并提供电力设施,供热、供水单位免费为社区用房接水、接气,电信部门无偿提供话机并免费安装。通过这个办法,四平市解决了近4000万元的建设资金。正是靠着这种一流速度,超常规运作,才造就了四平人美丽的社区家园。
二、社区功能,日臻完善
四平市是一个有51万人口的中等工业城市,过去居委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给人开个介绍信、调解个纠纷。2000年,四平市相继完成了旧城改造、道路建设、绿化美化和小区整治,市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四平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感到: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难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许多工作都要依托社区来完成,原有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0年8月,四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分别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并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近几年,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四平市委、市政府根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和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将社区功能重新定位。在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搭建了城市基层管理、居民服务和民政工作三个平台。在城市基层管理平台上,社区环境、治安、教育等工作有序展开。特别是治安工作效果突出,每个社区配备了2名以上民警;在居民服务的平台上,各个社区广泛开展了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救助,面向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服务;在民政工作平台上,低保、老龄、捐赠、优抚、民间组织、福利彩票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民政这项以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为主的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百姓。
三、组织建设,特点突出
居委会是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四平市居民委员会干部的选举很有特点:一是打破地域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允许非本社区居民报名竞选;二是强调对竞聘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审查,采取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报名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试,然后深入到其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做进一步了解,再确定候选人;三是依照严格的选举程序进行民主选举。候选人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竞选演说,再按照差额、无记名投票的原则,由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委员。通过公开招聘、依法选举,75个社区产生230名社区居委会干部,使社区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从50多岁下降到37岁,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3%,党员占50%。在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后,成立了党支部,健全了社区各类协会。为使社区干部尽快进入角色,市区两级多次举行社区干部培训班,培训社区知识、社区党建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通过培训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能力。
到四平市社区考察,社区干部良好的精神面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平市平均每个社区2220户,6340人,而社区居委会干部只有三人。几年来,居委会工作越来越多,救助保障、医疗保健、治安防范、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无所不包。而居委会干部的报酬只享受政府发给的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工资最低标准线,每月只有400到450元。我们与居委会干部探讨报酬问题,他们却说:虽然忙,但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有一种成就感,心情舒畅,这就足够了。
四、社区活动,丰富多彩
社区的办公用房有了,服务设施有了,怎样发挥它们的功效,四平市采取“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区民间组织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志愿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各项活动。如,长征社区配有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星光老年之家、信息服务网络、居民学校和室外活动广场。可别小看这“三室三站一家一网一校一场”,它涵盖了社区生活的全部内容,居民的基本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居民自发组织了合唱团、演出队等社团组织,定期排练演出,社区活动有声有色。考察中,我们走进社区,丝竹声不绝于耳,医疗咨询人来人往,健身场地热闹非凡,不得不感叹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活动的丰富。
五、居民自治,经营社区
四平市树立了按居民自治和市场规律经营社区的新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常态运行机制。各社区开展的居民评议保证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例如社区警务室民警的居民满意率达不到60%就地下岗,社区医务人员被认为不能为社区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可以建议撤换等等。《四平市社区建设暂行办法》还规定,在小区整治中新建改建的120余处、12000平方米小区用房和所有的自行车棚全部无偿交给社区管理经营;对社区开办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免收各类管理费;社区用电、用水和使用天然气、电话、网络等费用,享受居民用户价格等等。此外,四平市还首开福利彩票进社区的先河,全市75个社区建立福利彩票销售网点340个,平均每个社区4.5个。各社区销售网点享受3%发行费和11.5%福利金的优惠政策,社区建设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撑点。通过社区建设构筑的三个平台和社区经营的良性循环,标志着四平市初步实现了对城市基层民政工作的整合,形成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的基层民政服务机制。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察中,政协委员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主要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日益明显,这对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社区工作的领导,引导社区建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县社区管理起步晚,居民区建设遗留问题多,社区建设难度大。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让社区的概念被各部门和居民广泛接受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推进社区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扩大基层民主,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的需要。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提高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社区建设的大环境。
二、积极协调,搞好社区共建
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工作得以开展的载体和依赖。只有建设好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才能更好地培育社区意识,建设社区组织,增强社区队伍,搞好社区活动;只有做好社区各项工作,才能联系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丰富群众生活,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进一步加快社区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如何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四平市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超常规运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造就了“四平速度”;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推动了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社区内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发挥社会优势,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上下各方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趋势,完善社区功能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转变,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以及普通百姓关心的话题。
未来城市社区发展趋势,总体目标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稳定。要适应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
四、积极引导、丰富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全县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新形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要积极引导,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要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积极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