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学好高中语文我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都有许多考生懊悔不已。因为,他们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不是因为没有学好,而是没有考好,许多该得的分都白白丢掉了。总结考生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不牢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和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考核。面对考试的变化,有的考生没有正确、客观、全面地分析,而错误地理解为反正考试不考书上的,看书没用,整天忙于做题与模拟考试之中。殊不知,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各种能力都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谈起,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平时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文字上,所以遇到选择题不知如何选择,开放性、主观性试题会说不会答,许多基础性的试题失分严重。
二、审题不清
考试固然讲究做题速度,但没有质量,速度又有何意义?有的考生惟恐做不完,草草审题,在没有弄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又匆匆做答。因为理解不透彻、不到位,造成答题不全,失分很多,甚至发生审题错误,结果一分不得。例如:“认识不正确的有或认识正确的有”,虽有一字之差,答案却完全不同。特别是那些做过的似曾相识的题,稍不注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考虑不周考试试题开放性、主观性逐渐加强,是高考趋势。答案非确定性、非惟一性,是该类试题的特点。有的考生在没有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反复推敲下,便洋洋洒洒答了许多,动笔之前没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答不中要害,失分必然很严重。
四、答题不美
考试时考生心理紧张,从而引起肌肉紧张,大大降低书写的速度和质量,再加上考生做题时间安排不科学,后面大题留的时间不够用,在考虑不周的情况下,边写边答,书写潦草,乱勾乱画,造成整个卷面不整洁,给评卷教师留下很坏的第一印象。这类试题评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丢冤枉分是理所当然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任务。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
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例如,复习汉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比如,茶房酒肆的“肆”与肄业“肄”; 寒暄的“暄”与喧闹的“喧”。
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一个高中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两本词典: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二上商务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时拥有《同义词辨析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二)积累文言实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文言实词120个,其实要适应高考的需要,应该是越多越好。
(三)积累古诗文名篇。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宋代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呢?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舌如利刃辩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高八斗的智慧;温文尔雅、谦和恭谨,文质彬彬的气质;从何而来呢?从背诵中来。背诵是一个人才能、智慧、品格养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一个高中生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四)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我曾经对高三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需要注意了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这个学期摘抄了两大本,怎么一到作文时,仍然感到无话可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有“兵”不会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如果这个材料没用,那我宁愿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例如抄一个故事,可以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可以说这种做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摘抄法,你可以试一试。
古人说:“江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知识积累越丰富,聪明才智越易于发挥,而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二、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 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泛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既然要求多读,我们就明白一个高中生课外该读什么的问题。我觉得一要挑选《语文读本》是的一些篇目来读;二是读一点名著,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高中生至少也得读20部以上的名著,这个数字对于面对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点大。但现在的学生是一本都不读,这就会造成文化底蕴、文学素养等方面的缺失。
(四)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代有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现代有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三、写作的习惯。
(一)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二)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三)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
(四)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五)、反复修改。
刚才我们围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的习惯;二是阅读的习惯;三是写作的习惯。孟子说“匠人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意思是说,当教师的,只能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或基本的原则,真正学习知识,养成能力,那都是学生的事。希望同学们能根据今天讲的方法和原则,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计划,从积累、读书、作文入手,反复的练习,长期坚持,真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二篇:学好高中语文的方法
学好高中语文的方法
高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语文没有学好的话,其他很多课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学习好语文的一种好方法,下面梁光冰老师就来为大家说一下学好高中语文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
语文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六字法,就是指“记性、韧性、悟性”。这个方法是我教课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记性:并非死记硬背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记性可以通过背书来积累自己的知识,但是背书绝对不能死记硬背,这样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如果学生一点书都不去背那也是不可行的,我发现很多不爱背书的学生,对于很多好的词语和句子都不去背。所以造成一旦提笔的时候就只能写出来一篇空话,或者是什么都写不出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考试的时候是会很吃亏的。
有的同学会说我的记性不好怎么办呢?当然每个人的记性都是一定差别的,很多同学背书比较轻松,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就比较恼火了。但是只要自己能花点心思去下功夫努力,每天念十多遍,自然也会背到了。就好比射雕英雄传当中的郭靖一样。人很笨,但是努力最终还是学会了绝世武功,都是一样的道理。在今后进入社会创业上也有有所帮助的。
还有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每天早晨的40分钟时间,每天早晨阅读效果是最好的。这个时间段不要拿来做练习题,应该用来背书。关于背书的范围自然是越宽越好,大家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局限在课堂上面的那一点知识。语文水平的提升往往就是在大量阅读后不知不觉提高的。
文章转自:梁光冰博客之学好高中语文的方法?
原文地址:
第三篇:关于“如何学好高中语文”的若干思考
关于“如何学好高中语文”的若干思考
永春一中
康玉琨
关键词:高中语文、意义特点、方法途径
内容提要:本文以独到的角度、独具的体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高中语文学习的意义特点、内容方法等要点,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这是个难题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这个话题,牵涉的内容很多,称得上“点多面广”;在一篇文章的有限篇幅里,是很难说详尽的。只能结合个人的经验,从一些侧面予以解说。
30多年前的1980年,高考成绩揭晓,我在填报福建师范大学的专业志愿时,先填的是历史系,后填的是中文系。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讲,我更喜欢中文,但我知道,读师范类意味着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要学好语文和教好语文,显然都是个难题。因此,考虑再三,我先填了历史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最终被福建师大中文系录取了。今天,我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当了语文老师,让我能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我以那么多的学生喊我“老师”,在我传授的语文知识和技巧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而自豪;我为能在《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之友》《现代语文》《语文世界》等杂志发表论文而觉得拥有了知识的财富;我为能在《泉州晚报》《中国煤炭报》《中华传奇》《参花》《搏击》《花溪》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的文章而觉得拓展了“人生的宽度”。
二、学好语文的意义
如果说,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那么,语文就是生活中永远离不开的话题。学好语文,意义重大。
1、语文是高考的重要科目。高考750分,语文占了150分。当其他学科的成绩上升乏力时,语文往往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此外,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是文理科通用的科目。具体地说就是,文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考试科目为数学、物理或语文。
2、学好语文是华夏文化传承的需要。语文是母语,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有这种自觉和担当。
3、学好语文能更好地获取精神食粮。学好语文,能更好、更高效地阅读文学作品,从中获取精神食粮,让生活更充实快乐、更有意义。
4、学好语文对将来参加各级各类笔试、面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语文读写能力,对将来参加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笔试)会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其听说能力,将对参加各级各类招聘考试的面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语文的学科特点
1、语文是太极拳
如果说某些学科是拳击的话,那么语文就是太极拳。拳谚云:“太极十年不出门。”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且语文真的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因此,学好语文要有“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2、语文考试,得基本分易,得高分难
先拿数学做一个比较,我读高中时,我们文科班有个同学数学成绩很稳定,一般都是个位数,考到9分,对他来说就算很好了。现在高中数学考试,考个二三十分的,也是有的。而数学考高分好像也不难,2011届福建高考,我校数学得满分的就有好几个。
可是语文则不然,得高分和得低分都比较难。大多数考生都集中在90~110分之间,上110分难,上120分更难,上130分难乎其难。
我2005年到武夷山参加新教材省级培训,当时授课的教授之
一、北京市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公布了一个统计数字,北京十年高考语文最高分为129分。
基于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求突破,得高分。多得一分就多一分胜算。
四、语文学什么
1、文以载道,学做好人。要通过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等的学习,有效地吸收正能量,成熟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人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
2、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要做到认真听、大声说、广泛读、勤练笔。
3、抓住语文的考试重点。其重点是读和写,在福建高考语文科的成绩构成中,语基占80分,作文占70分。而实际上“读”大于80分,“写”小于70分,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离不开阅读。
五、语文怎样学
学好语文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呢?
(一)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增强语文的语感,提高语文悟性。
(二)强化语文学习的“三心三多”,即信心、恒心、用心;多读点、多做点、多写点。在这里,信心尤为重要。居里夫人就曾说:“我们不但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
(三)明确“读书的动力源自兴趣与需要”,这是我的凡人名言。当你对读书或书中某些内容的学习缺乏“兴趣”的时候,那你就应该想想“需要”,想想这是高考要考的,想想父母、老师的期望,想想肩上的责任。这样,你读起书来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我们的两个口号
第四方面最为重要,所以用“口号”的方式提出。
1、读书是语文的第一要务。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1)有字之书: 1课本:其中的文章篇篇都是范文,是语文学习的范本。○2课外读物:如福建高考语文科要求阅读的七部文学名著、二部文化经典;一些优秀的○刊物,如《读者》《意林》《杂文选刊》《特别关注》《作文通讯》《作文成功之路》等;还有你喜欢的且开卷有益的各种读物。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中国的对联。这是汉语独有的文化形式,兼具内容美与形式美。提高欣赏对联的能力也能提高语文能力。且举出自安溪和永春的两个例子:
例一:有一年春节前,康熙皇帝让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安溪县的李光地做100副对联,替换皇宫的旧联。这让博学多才的李光地心里直发愁。他的四弟李光坡却说:“兄长请宽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好了。”最后,李光坡只拟了一副对联,却让康熙帝龙颜大悦。这副对联是
地下七十二大贤,贤贤易色 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
72加上28,正是100,以一当百,因而当李光地拿给皇上看时,康熙帝连连夸奖:“奇才!奇才!”
例二:1929年10月,永春武术界人士曾组成以潘世讽为主任的“中华国术馆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献技,开创了我国以武术对海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先例。因此得到爱国侨领陈嘉庚的赞赏和大力支持,并赠对联两幅,这样的对联谁读了都会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两幅对联是: 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 且看中华国术我武惟扬
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 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2)无字之书: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重要。
2、提高作文成绩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如何提高作文成绩呢?一靠实力,二靠运气。我们着重要增强的是自己的作文实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三种作文形式的结合:课内作文、课外作文(如周记)、写作提纲。(2)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作文五步骤”:
1审题,符合题意; ○2立意,意高文胜; ○3构思,打好腹稿; ○4浓缩,充实内容; ○5修饰,打造亮点。○这“作文五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不过,对于高考应试作文,“审题”“立意”这两步尤为重要。因为偏离了题意,得分肯定要低。所以,应先明确题意,看题目要求从哪几个方面(角度)入手,哪个方面(角度)可能是最佳立意。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作文的写作角度和文章的中心等。
例如: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对于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有两大角度是最佳立意:一是宁做树根,不做流星;二是宁要适当约束,不要绝对自由。然后再“立意”写作,比如我校高三(1)班的蔡德馨同学的作文题目是《扎根信念沃土,绽放傲人花蕊》,她的立意使她的作文成绩低不了,因为她的语文高考成绩得了121分。
(3)坚持练字: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字迹工整与否与作文成绩的高低也是息息相关的。作文评分标准中,“卷面整洁”可以直接加分,而实际上印象分往往比直接加分更重要。另外,高考提供给评分老师的样卷中,“作文优卷”每一篇都称得上卷面整洁,字迹漂亮。
六、结束语
最后,借用我为本校2013届师生毕业照写的一句话来作结,这就是“以书为伴得安得乐,以你为伴且行且歌”。愿同学们在读书中,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在集体生活中得到温暖。保持阳光心态,身心健康,成绩进步!
【本文发表于《中学课程辅导》(上旬刊)2013年第12期】
第四篇:如何学好高中语文(共)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 陈恒舒
现在很多人谈语文,有的沉迷于五花八门的所谓“解题技巧”,这绝对是舍本逐末,有的则把一切都归结于“感觉”和“死记硬背”,这同样是不得其法。以我个人这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和若干次北京高考以及北大自主招生的阅卷经历来看,高中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且只有三条:一不读书,二不写字,三不思考。听起来简单,事实上并不容易做到。下面我就这三点来具体谈谈。
一、读书
1.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首先说明,这里的读书指的是课外阅读。为什么要强调课外阅读呢?往近了说,这是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有明文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果语文成绩迟迟无法提高,请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说得再实际一点,语文考试,包括高考,无所谓课内课外甚至纲内纲外,只读课本而没有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的辅助,几乎是死路一条。我们平时所强调的语感的形成、素材的积累,也主要通过阅读来完成。往远了说,新课标为什么强调阅读?是为了让大家在学生时代形成一种读书的习惯,进而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获益无穷。
2.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应该读的书多了去了,这里无法枚举。我在以前的一个帖子里推荐了五本学习古代诗文的参考书,分别是《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宋词赏析》和《经典常谈》,至于其他方面的读物,我水平有限,在这里不便献丑。我只想只强调两点:第一,阅读名著当然是好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要啃下来,如果读不进去,比如有些男生读不进去《红楼梦》,有些女生读不进去《三国》和《水浒》,不妨先放下,根据兴趣选择其他作品,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一样,需要兴趣的引导,否则只会坏了胃口,挫伤阅读的积极性。第二,阅读的眼界可以放宽,有时候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一些优秀的科普类或者新闻评论类的作品同样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三,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版本的选择,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往往印得花里胡哨,而质量却十分低劣,所以我们在版本选择方面应该选择的一些老牌的质量信得过的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学、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上海译文等。
课外阅读还可以借助课本和老师的引导。新课标的语文教材设有名著导读的环节,可以以此为引导,走向名著。也可以根据课本所选的篇目,根据个人喜好做一些扩展阅读。同时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关于课外阅读的问题,相信老师们也都会乐于解答的。
另外说三种要慎读、少读甚至可以不读的东西:第一,畅销书。我个人是从来不相信畅销书的,我只相信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果一部作品过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依然畅销,我倒真要拿来看一看了。如果只是时下流行,很可能是迎合大众消费的一时趣味而作,没有什么营养,对于成年人来说读读也就罢了,而对于时间万分宝贵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第二,以《读者》为首的文化品位不高的杂志。我不否认这些杂志里也会选摘一些不错的文章,但从总体上来看,档次依然不高,而且文章的风格相对单一,容易对学生的阅读取向和写作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上学那会儿,我的老师就说过,改作文最怕碰见“《读者》体”。第三,网络文学。在出版审查机制依然严格的今天,网络无疑是一种文学作品传播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网络的自由也导致了很多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的所谓“网络文学”泛滥一时,中学生鉴别能力不高,也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如何读书的事情,培根的文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有些东西我不必在这里啰唆。我想强调的是,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应用。最浅的一个层次:文中有没有不会念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辞书,抄下来。往深了走:有没有漂亮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多读两遍,抄下来。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有没有值得借鉴之处?文中介绍的知识、体现的思想有没有值得学习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或者思考?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样读一篇文章下来,也许有些慢,但实际效果能顶泛泛地浏览十篇。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值得这样来读的。而经典作品则往往具有这样的魅力,值得全方位地、反反复复地阅读,取其一端,即可获益匪浅。
二、写字
1.我们为什么要写字。
这里谈的写字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要能够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写对我们的汉字;第二,要能够表述成文,也就是写出通顺的句子、段落和文章。往近了说,语文考试有着大量需要动笔的内容,不写不成。尤其是北京高考,除了一篇800字的大作文外,从2010年起又新增了两篇200字的小作文,再加上其他的主观表述题,书写量还真不算少。最近几次高考和北大自主招生阅卷,我都阅主观题,常常发现一段不足二百字的表述中,错字病句不一而足。问答题尚且如此,作文那就更不必说了。这就是平时不写字的恶果。汉语和英语不同,学英语,掌握了读音规则,知道一个单词的读音,很容易掌握它的写法,但你知道一个汉字的读音,离会写还差得远着呢。所以光读不成,一定得动笔写。写文章也一样,长期不动笔,手一生,连个像样的句子都写不出来,更别说成段成篇了。对于写字,高中语文新课标同样有明文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往远了说,将来大家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写字儿的地方多着呢,如果现在能够训练出一支无往不利的笔杆子,将来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派上大用场。
2.我们应该写什么。
有人说了,我又不是作家,哪儿那么多东西可写!有同学喜欢文学创作,这个当然好,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写字,其内容比文学创作要宽泛得多。我觉得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表述成文。至于数量和体裁,没有必要做过多要求。比如,每天可以记日记,写写这一天的生活,身边发生的趣事,读书的感想,学习的心得,如此等等。有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片段写作的练习,记叙、议论皆可。其实高考作文到最后往往是开头结尾加上两三个片段而已,平时写熟了,考场上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最不济,你说这一天我实在没什么可写的,那么,去认认真真地抄一些优秀的诗文作品,也比一天一个字儿都不写要好得多。
3.我们应该如何写。
这里要说的是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注意两条:第一,要能够坚持,每天最好能有一定量的练笔。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有两位老师就特别重视这一点。一位是要求记日记,每天五百字,坚持了整整两年,于是她班里的学生,到了考试没有一个怕写作文的。另外一位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写和当天所学课文相关的两百字,学习心得也行,阅读感想也行,最不济,抄课文都行,但每天都要写够两百字,既练了笔,又巩固了知识,一举两得。两种方式,都可以借鉴。第二,要勤于批改。自己的文章或者片段练习,最好常改。有人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很有道理。批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别人改,就是拿给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看,让他们来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一种是自己改,最好是经过一段时间,一周也好,一个月也好,甚至几个月之后拿出自己的旧作来,如果改得动,很好,说明你进步了。文章经过反复修改,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样才有进步。很多人作文提不高,老在一个水平线上打转,不妨试着改改自己的作文,肯定会有好处。
三、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思考。
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帕斯卡说:“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东西方的大思想家都非常重视思考。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近代大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看见自己的一个学生夜很深了还在做实验,就问他:“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严肃地批评这个学生说:“你一整天的时间都用来做实验了,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卢瑟福如此强调思考,以至于他培养出了七八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思考,说得太玄乎,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动脑子想问题。往近了说,学好语文,光靠感觉、靠死记硬背,不动脑子,那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肯动动脑子,把所谓感觉变成一种理性的思路,使我们的答题更加稳妥;把死记硬背变成一种符合逻辑规律的记忆,也可以事半功倍。再有,我们总强调写作文要思路开阔,如果平时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考场的思路能开阔到哪儿去?往远了说,脑子是越用越灵活、越放越迟钝的,从小培养一种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对于将来的人生道路,一样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2.我们应该思考什么。
思考不是空想,而应该有一定的基础。和读书写字一样的道理,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思考。和我们关系最近的,比如每天学习的知识,就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资源。同理,课内外阅读到的东西,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社会上的时事热点,都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我们经常会向学生灌输一个理念: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语文就是生活本身。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去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元素,试着去发掘它们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
这里随便举一个例子,就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人人都会哼两句,但有人注意到它和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吗?就我个人平时思考的结果来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发掘两种语文现象:
第一种是修辞。随便举几个例子:“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爱如潮水》),“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光阴的故事》),“想要给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吻别》),用的都是明喻;“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也飞不高”(《我是一只小小鸟》),“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你是风儿我是沙》),用的是暗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真心英雄》),用的是借喻;“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Super Star》),“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模范情书》),则是非常精彩的博喻……当你静下心来琢磨这些句子的时候,已经是在很好地学习修辞了。
另外一种是病句。“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青藏高原》),这是典型的搭配不当;“我永远爱你到老”(《小酒窝》),“你有了我,再也不会迷路方向”(《流星雨》),这是典型的句式杂糅;“你的悠然自得,我却束手无策”(《心如刀割》),这是典型的成分残缺……至于“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大中国》)、“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青花瓷》)则直接进入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要求指出其中的语病。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愿意动脑子,问题无处不在,而且越琢磨越有意思。3.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在高中阶段,我们似乎并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思想,我更看重的是以下几种思考方式。第一,拓展延伸。说白了这是一种联想能力,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思维领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比如文言文里讲“偏义复词”这个东西(最典型的例子是《出师表》里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你是否能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存在?比如“国家”偏于“国”,“忘记”偏于“忘”,“兄弟”在某些语境中偏于“弟”,“好歹”在“你若是有个好歹”这样的表达中偏于“歹”,等等,如果你想到了这一层,那么再想一想,用这个语言规律是否可以证明“一座座山川”也是一个可行的说法?
第二,归纳总结。我个人在高中时期就总结出许多独门绝学,比如利用英语知识解决文言文知识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英语和文言文在一些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部分内容我已经编入学而思的新版讲义之中,大家可以在日后的课程中学到。我在讲课过程中也会贯彻一些独特的方法,是其他老师不可能讲出来的,因为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那么你是否也能总结出属于你的独门绝学?而在这一过程中你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三,批判反思。高中生处于一个“叛逆”的阶段,我觉得如果能把这种“叛逆”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之成为一种打破成规、反思过去、批判现实的力量,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语文这个东西,可以争论的东西很多,有些问题答案或许唯一,但思路却未必。老师讲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未必。以我这么多年学习和教学的经验来看,再大牌的名师,再权威的参考书,也都有犯浑的时候。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辅导资料,我看过很多,编得一塌糊涂,如果学生只是盲从,简直后患无穷。即便思考到最后,你错了,人家对了,但在这一思考过程中你所获得的,远比一个题目的答案重要得多。
这就是我对于高中语文学习中读书、写字和思考的一点看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又要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记录下来。简单地用八个字来总结一下,就是“以读带写,贯之以思”。
(本文是2010年8月在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中的演讲)
2015-12-01 人教网
第五篇:怎样学好高中语文(方法汇总)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任务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绍兴市的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因此,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
根据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的命题点,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三)积累古诗文名篇(背诵名篇)
(四)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
1要手段。每年我都对高三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需要注意了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这个学期摘抄了两大本,怎么一到作文时,仍然感到无话可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有“兵”不会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怎么用?
二、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上你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
(四)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
三、写作的习惯。
(一)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读者》、《青年文摘》这两本杂志故事性较强,很多同学喜欢看,但是不能“过目就忘”,要把其中精彩的故事、文段摘抄出来。
(二)、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
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例如《冬天里的那一点点热》一文,写自己由于虚荣心严重,怕别的同学嘲笑,不敢将茶蛋带到学校去吃,后来经过对卖茶蛋的阿姨艰辛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认识到了生活的艰难,毅然将原来躲藏在人后吃的茶蛋带到“吃汉堡”的同学的面前。以此来向虚荣的“我”告别。作者写道:“(茶蛋)外皮苦涩而坚硬,里面却是热气腾腾的,燃烧着我的心。是生活,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怜。”这段文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意义,是积极的思维与朴实的生活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三)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
(四)、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五)、反复修改。我教过的一些能写文章、能发表文章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很注意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他们在完成自己作文之后,总愿意听听老师的意见,然后或作修改,或者重写。这大概是他们能写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每篇作文老师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是不现实的。最好是明白修改的一般要领,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你的文章在考试中经常是三类文或四类文的较低档次那你先在抄写上下功夫。
(六)、规范操作。考场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平时练习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操作规范,只有遵守这些操作规范,才能拿到高分。
今天这我们围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的习惯;二是阅读的习惯;三是写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