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普及工作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普及工作
迟亮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哈尔滨150001)
[摘要]结合目前我国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资源等方面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普及
[中图分类号] N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57(2010)增刊-0040-
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要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措施是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科普工作者认真研究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规律、发现问题、查找差距,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未成年人比例也相对较高。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的开展,以各级科协为主要力量的农村未成年人科普组织明确工作目标、部署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广泛联系各学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农村未成年人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其中小学文化水平和文盲比例仍很高,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的趋势相当明显,大量教育背景差、基本素质不够完备、适应新环境能力弱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援助弱势群体最关键的、最需要做的事,应该是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从小提高他们的素质,为他们的生存、发展、参与竞争创造条件。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通过农村教育和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百年大计。
1.2 提升农村未成年人素质的主渠道发挥作用的情况
学校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渠道。普及和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农村学校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分析、想象、判断等科学方法和技能。实践证明,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据调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农村青少年仅为40.6%。而65.1%学生认为“多数理科教师上课基本上是背书或照抄课本上的内容”。这种反差说明了农村青少年自身对科技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与目前学校课堂所提供的教育与指导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虽然大多数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质量总体仍然较低。农村中读书的重要目的是考学,跳出农门的传统与习惯的观念仍然很强。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劳动技术课没有保证,农村学校科技教师、教材和设施匮乏,农村中小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开展不广泛,已有的一
些科技活动的针对性、质量也值得推敲。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农村中小学生课余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
农村中小学生课余科技活动有效地辅助了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鼓励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因地制宜参与形式多样的课外科学探究和体验活动,已成为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创造人格的重要的措施之一。农村中小学生参与课外科学活动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科普教育中,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园网等资源开展课外的科技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去探究大自然,探索与“三农”相关的种种科学问题,探究与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相关的未知问题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农村未成年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开阔了视野,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学习。
1.4 农村准劳动力的科普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20岁以下的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校外青少年(即将进入社会的准劳动力)。他们中有的是由于贫困或升学无望,未读到初中毕业即辍学回家;有的是初中毕业未能升学,在家务农或准备进城打工。相当数量已完成或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青少年,选择进城务工或在家乡务农。这些十几岁到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生活、劳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很多人一进城即陷入边缘状态,形成诸多社会问题的隐患。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5亿人,2004年全国有1亿农村劳动力被转移,农村未成年人将成为未来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体人群。同时,农村中小学生和校外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的需求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呈现日益高涨并多元化的趋势。他们在走出中学校门的时候,对继续升学怀着极大的期待和憧憬;对从事现代农业所需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特别是绿色农业及其相关科学知识的需求更加明显;对进城务工进入制造业、服务业所需的职业技能都很需要。另外他们更需要生存与发展方面的指导,迫切需要法律法规、劳动安全、城市生活等方面的培训。他们需要学到更多关于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食品营养等方面的知识。他们需要依靠科技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加大了农村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2.1 对农村科普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主管教育的部门对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科技意识不够强,对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对科普和科协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地方没有把科普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普遍存在重课堂教育、轻科普现象。
2.2 农村科普氛围不够浓厚,影响了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
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而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大大低于城镇劳动人口和公务员的比例。农民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伪科学、迷信愚昧活动和邪教的蒙蔽和危害。这种环境为开展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加大了难度,任务更为艰巨。
2.3 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投入不足,科普硬件设施匮乏
按照《科普法》的要求各地的科普经费尚未全额落实,尤其是农村地区科普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尚未在财政列支。科普阵地建设滞后,有的地方尚无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乡镇、村图书馆(室)的科普书籍不多、不全,有些地方科普培训缺乏固定的场所和资料,特别是提供给农村未成年人的书籍和场所更是缺乏。上述原因导致了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宣传教育活
动不能经常开展,很难形成一种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
2.4 农村未成年人科普服务能力较弱,农村科普教育人才短缺
科普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不畅,科普活动的形式、效果有待进一步改进;科普宣传、科普活动的手段较为落后,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开展科普活动的比例不高;农村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事科普的专(兼)职队伍特别是科技教师队伍有待建立健全,科普专(兼)职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大联合、大协作的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新局面
3.1 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未成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1)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基础的重要措施
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生理时期,渴望掌握科学知识,以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现代社会一些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等现象,必须对青少年开展富有成效的科普教育。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唯物论和普及科学知识予以痛击,以保障社会稳定、净化青少年的思想。
(2)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是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最为重要。因为青少年科普不仅局限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同时在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上,也是青少年科普的教育目标。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非正规教育,尤其注重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善于充分发挥科技博物馆、研究机构和教师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的作用。他们的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扩大知识面,学习课堂上一时还学不到的新知识、新见解、新技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青少年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使青少年动脑动手、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基本习惯和修养以及不受成见约束的开创性格。
(3)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是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已成为丰富农村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主阵地,而一些腐朽的、没落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也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开展科普教育不仅能根据青少年不同成长期的特点普及科学知识、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活跃青少年精神生活、帮助青少年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侵蚀,而且能通过科普教育的各种方法和模式,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观察事物、了解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 充分利用各类农村科技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
科技教育是广大农村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提高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要以科技教育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普工作。应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设,以先进适用技术、生活知
识为切入点,重点突出科学知识内容,同时,要根据农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进城务工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提高农村青少年生活能力的有关内容。要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科技、教育工作者为主体,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教学辅导队伍。继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面对即将离校进入社会的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技培训,注重培训工作方式的创新。
3.3 发挥各类媒体在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与大众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是新时期开展农村未成年人科普的重要阵地。通过媒体扩大科普的覆盖面,县级以上科协都应有与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合作开办的面向农村青少年的固定科普栏目或专刊。同时,继续发挥好现有科技报、科普期刊、科普网站等的作用。基层科协、科普组织要把日常科普工作与媒体科普宣传结合起来,促进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开展,巩固提高媒体科普宣传的效果。
3.4 围绕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技教育
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科协应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地方特点开发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低成本科学体验活动,增强农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农村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提高他们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宣传教育,在农村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知识”等内容的巡回展览。针对经济困难、进城务工等家庭中农村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农业博物馆、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活动设施在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农村学校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优先支持“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在农村试点。加大农村基层科协青少年科普工作者和农村科技辅导员培训的力度,支持开展农村科技辅导员、科普员培训。
3.5 加强部门配合,努力形成合力
要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组织和协调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明确重点、分解任务,加强各单位间的横向协调配合以及本系统内部的纵向贯彻落实,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格局。要组织和动员各级党、政、军、群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到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中来,逐步形成“大协作、大联合、大科普”的工作机制。不但要把农民科学素质提高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要注重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普工作,在资源、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共同完成这一社会重要任务,共同推进农村未成年人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牛灵江.农村青少年科普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中国教育报,2005-12-06
[3]黑龙江省科协.科普之冬活动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研究报告.2008
[4]吴建忠.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思考.科协杂志,2005(10)
第二篇: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汇报
古县村位于招贤镇南侧,是常二中、招贤中心小学校所在地,辖古县、朱家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863人,外务工人员360人,未成年人240多人。自从我村被列为“春泥计划”试点村,我们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对象扩面”的办法,使未成年人工作由自发式向常态化方向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现有场地设施,丰富未成年人业余生活
古县村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经多方筹资,总投入资金9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主干道路拓宽硬化4900平方米;建立保洁制度,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建有一个垃圾中转站,配置垃圾箱18只,每户配有一只垃圾桶,设有2名专职保洁员,负责长年的垃圾清扫外运工作;拆除村内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18座,新建了2座共公卫生厕所;实施排污、排水工程,改造中心塘400平方米,建排污工程1100米,安装路灯20盏,路边绿化1200余米,确保了道路亮化、绿化;利用两棵千年古樟,修建了一个游乐休闲场所,并添置了健身器材。
此外还新建了一幢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的村办公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内设有千册图书室、多媒体放映室、乒乓球室、棋牌室、乐器室、老年活动室(“还童园”)。
我村自开展“春泥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重点在抓配套上下功夫:利用村办公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大楼,设立了“春泥讲堂”、“春泥书屋”、“春泥活动室”,并免费对外开放,吸引本村及周边未成年人参与;利用游乐休闲场所,设立了“春泥乐园”,未成年人可以在公园里练练健身器材,跳跳健身舞。
二、文化育人,充实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
古县村每逢春节、元宵节、五一、六
一、重阳节、国庆节以及计生协会活动日,村里都要开展腰鼓、戏曲演唱会、棋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动既有女子腰鼓队、铜管乐队、大合唱等表演性节目,又有钓鱼、下棋、打牌等一些参与性节目。为进一步丰富我村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我们还专门聘请村幼儿园老师李梅为技术指导,每逢村开展文化活动,为未成年人编排节目,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小品、舞蹈、歌曲等。像XX年年4月29日,古县村“还童园”(村老年电大)和常山二中团委开展了“相约春天共建和谐‘庆五四’联谊”活动;XX年年9月24日,古县村民和招贤中心小学师生开展的“相约新农村,品位新文化‘迎国庆’联谊”活动,节目内容丰富,老中少都参与其中;以及组织未成年人开展舞“茄子灯”活动,通过自娱自乐的形式充实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
民风淳朴、纯正是一个村庄文明和谐的象征。对照“全民创业树新风,构建和谐新农村”要求,村里专门设立了“五榜”评选制度,即每年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别评选出“孝敬榜”、“公德榜”、“好样榜”、“能人榜”、“成才榜”,借助身边典型的积极引导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五项目标”的创建工作。针对未成年人我们开展了十佳“小孝星”、“小卫星”和“小能星”评比活动。平时还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到镇敬老院看望老年人,帮做家务;邀请镇卫生院医生给他们进行卫生习惯教育;向村“孝敬榜”的樊爱姣学习,积极争当“小孝星”。通过学习教育,村里平时环境保洁比以前更好了,小孩子们卫生习惯好多了,更懂得孝敬老人了。
四、发挥远教优势,丰富未成年人课外知识
古县村从XX年11月份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用工作以来,按照建立远教示范点的要求,总投入3万多集体资金,购置了课桌椅、35寸背投电视和dvd影碟机、防盗设施等,完善了远教设备。平时组织未成年人观看爱国教育片、科普知识等专题片;古县村远教站点有专人管理,实行“全天候开放”,未成年人可以随时来上网查询资料;“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电脑视频和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五、下一步打算
1、多参加村、镇、县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同时凭借古县独特的位置,和两个学校多搞一些联谊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文化的学习和教育。
2、利用村现有的资源:像腰鼓队、铜管乐队、还有将要组建的少年舞蹈队,以及利用县文广新局捐赠的一批乐器,多举办几期未成年人培训班,多开展一些娱乐文化活动。
第三篇: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九站街道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推进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实现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良好互动,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工作有序开展,切实起到点上重点突破,面上整体带动的示范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规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建设和谐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重点
(一)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要成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确定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 1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同奖惩,确保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制定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活动制度,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二)夯实基础,完善档案,加强工作阵地建设。要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室,要结合工作上门入户多的特点,深入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各种台账资料,建立青少年花名册、闲散青少年花名册、劣迹青少年花名册等重点帮教管理对象档案,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习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开展情况、学校、农村、家庭联系会议情况等各种会议记录,建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园地,并拍摄有关活动剪影。
(三)选准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拓宽教育渠道。一是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广泛开腱小公民“四德”教育活动,争做“文明小公民”、“小小公德之星”、争当“诚实守信好少年”等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进农村活动。二是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中小学联合在法定和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建党建团建队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入学、入团等特殊日子,在辖区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学习历史人物、做新时代栋梁”和“知荣明耻、我与祖国共奋进”及唱响“八荣八耻”主题活动,并在“五一”、“六一”、“国
庆”和元旦举办群众性文艺汇演,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动员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净化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警卫的作用,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集中开展的整治村、社区及校园周边环境活动,对学校周边存在的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整顿,联合街道辖区内的中小学开展“青少年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定期召开学校、家庭、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协调共建会议,交流情况,互通信息,合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是积极组建志愿者队伍。要逐步探索建立未成年人教育志愿服务站,把各类人才和社会热心人士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人才结构多样的志愿者队伍,利用寒暑假大学生返家探亲的机会,鼓励他们走出家庭,走进村和社区,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教育的志愿服务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村、社区内的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是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聘请社会责任感强、素质高、有专业特长、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思想辅导员和文化辅导员。在村和社区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关心他们的健康和
生活,让他们在颐养天年的同时老有所为,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发挥余热。
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要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开展法律法规上街宣传、邀请专家进行法制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做好“预青”工作,寓学于教,教育辖区广大青少年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树立良好的法制意识,远离犯罪。
五是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为未成年人做好事、办实事。从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入手,在辖区开展“献爱心助学”活动,救助奖励优秀贫困学生,按照相关政策为成绩优秀、生活困难的学生家庭优先办理最低生活保障金,优先为安排优秀困难学生家长安排“零就业”人员公益性岗位,积极协调辖区的学习、幼儿同为家庭困难学生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三、工作措施
l、加强领导,建立工作网络。要成立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示范点工作组织机构,确定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
2、高度重视,尽快开展工作。按照“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日标要求,把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提升为群众服务质量、加快和谐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经开区九站街道
办事处
第四篇:新时期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形势与对策
新时期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形势与对策
陈群祥
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针对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渠道、多角度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全面提高全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一、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学问,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江泽民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是自然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繁荣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进步的基础,只有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价值导向,自然科学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福于人类。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既可以为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重要的是它将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良好的思想和精神氛围。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始终继承与发扬光大,就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与传播。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文盲率较高,且基础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公民素质偏低。公众的科学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社科普及,有利于培养公众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风尚;有利于公众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民主法制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自觉性,提高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有利于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确立符合社会主义伦理要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公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在更高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新时期社科普及工作的形势
(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的全面交流与渗透使社科普及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把各民族文化带入了全面的交往中,使文化的经济功能和政治渗透功能紧密结合。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打开新的文化视野,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推进文化的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
当然,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首先,某些西方大国仍然坚持冷战思维,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从而加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其次,经济全球化虽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但同时也宣扬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文化帝国主义思想,传播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种种歪曲和攻击,支持海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甚至是邪教分子进行颠覆活动。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结合中国实际,加大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大力宏扬民族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社会转轨时期矛盾凸显,和谐社会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工具,对协调个人惯性与社会变化、润滑发展中的社会和谐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百姓生活,让人文精神渗入千家万户,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针对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释疑解惑,舒解公众的不良情绪,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法律理性,从而增强公民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社会的有序与稳定;通过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和报告会,向大众阐释和谐文化精神,倡导人文关怀,养人心志,育人情操,以文化育和谐。
(三)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科普及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正在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写着社科普及工作的历史,使社科普及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宣传形式的综合性将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网络的开放性、现代性将为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网络有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的超时空、全天候性,有利于社科普及工作的经常化;网络的等时共享性、即时播发性和快速传播性,将大大提高社科普及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科普及工作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其一,网络增大了舆论管理、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控制的难度;其二,网络传播方式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其三,网络传播方式迫切要求社科普及工作者转变传统的社科普及工作理念和思维。
(四)立法滞后,经费无保障,社科普及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基本处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尚未被全社会充分认识和重视,一些人将“科普”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的普及。尽管很多有识之士近年来都在呼吁,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传播力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往往被置于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地位,严重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专项经费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使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和长期发展计划难以得到完善和落实。如目前马鞍山市的自然科学普及经费都每年按人均0.5元的标准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但社会科学普及经费却需要专项报告,经费的数量有限,运作的过程时间过长,都影响了社科普及的进展。社科联下属各个学会,除了个别学会略有活动经费外,其他学会的活动经费不是依托单位业务经费,就是需要学会成员自筹,境况窘迫。
(五)公众对社科知识需求增长较快,社科普及产品供给不足,公众获取社科知识的渠道不畅。经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使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在迅速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社科知识。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社科普及工作进行艰苦的探索,但社科普及工作仍然没有摆脱困难,社科普及的形式、内容、方法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缺乏有效地组织整合,其宣传和普及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不能有效地覆盖社会各个层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搞好新时期社科普及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科普及工作自我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社科普及的良好氛围。搞好新时期的社科普及工作,首先要普及的是有关“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的理论和知识,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方法,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二)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扩大普及内容的涵盖面。社会在发展,新生事物在不断涌现,人们需求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社科普及工作者要深入实际,面向大众,善于抓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普及工作。一方面,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注意社科普及不能等同于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社科普及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社科普及工作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为导向,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不断拓宽普及知识面,把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更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纳入到普及的内容。要使社科普及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起到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创新方式方法,实施社科普及品牌战略。目前,社科普及形式多采用办学、办班、讲座、知识竞赛、展览、编写普及读物、在刊物上开辟科普专栏、成果交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新颖的普及形式将会不断出现。我们应该根据普及工
作的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普及形式,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固定模式。只要适应社会和大众所求,方法适宜,路子对头,任何普及形式都可以探索。
网络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现代性、全天候性、等时共享性等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和特点,运用社科普及网站、网业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独具特色的网络社科普及,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宏扬网络宣传主旋律,引领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如2006年马鞍山在宣传“全民创业”思想和观念时在政府网开设了“‘东向发展、全民创业’解放思想大讨论”网页,设立领导讲话、文件选登、部门动态、媒体聚焦、他山之石、图片集锦、创业人物、市民论坛等栏目,使全民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效果非常明显。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科知识普及工作,还有一个比较成功且值得推广的方法是打 造立得住、叫得响的公益性品牌,以凝聚力量、聚集人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品牌节目,能够有效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掀起学习热潮的效果。
(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稳定的社科普及经费保障机制。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是搞好社科普及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改变当前很多地方一搞活动就要“请示、化缘”的尴尬局面。其次,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助科普事业,建设为社会服务的科普公益设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投入机制。另外,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探索科普活动的新路子。因为公众需要社科知识,这种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形成市场,形成购买力。
(五)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社科普及工作无论是思路创新、内容创新,还是形式创新、方法创新,说到底都取决于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素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先锋,是党和政府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囊团,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员,是化解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的协调员。”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需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普激励机制。要积极营造尊重哲学社会科学普及人才的良好氛围。对普及工作做得好、成效显著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并在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具体措施,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对科普创作的支持,大大调动科普作品作者、编辑和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增加科普作品数量的基础上,提高作品质量,多出精品。建立一支涵盖社科联机关,社科学会、高校、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其他关心社科普及工作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另外,就社科普及工作者自身而言,不但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普及工作者既要刻苦学习社科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具有把高深的社科理论转化为能被大众所接受的通俗知识的能力。
(六)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对社科普及效果进行有效监测。有效推进社科普及工作,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对普及效果进行有效监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评估和监测,我们能了解过去普及工作的成效,了解社会公众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社科素养的状况,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普及工作的薄弱环节和推进普及工作的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安徽、河南和浙江等省社科联都曾作过有关公众社会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手段,效果较好。当前,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设计一些即时跟踪、易于统计分析且成本低效率高的评估方法和监测手段。
(七)积极推进社科普及立法工作,使社科普及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立法问题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法”,既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通过立法程序以法律、法规形式对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社会职责、保障措施与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规定,明确政府、社会、公众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进而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者单位: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第五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按照市青保委工作会议精神和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继续夯实基础,积极举措,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继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努力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以扎实工作迎接国庆60周年,迎接世博会召开。
一、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工作水平
1.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园风险勘查隐患整改和后效教育工作,迎接6月份市复查。组织中小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收看“校园风险隐患扫描”录像片,及时整改风险勘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责任制,及时做好各季度的学生伤害事故统计、上报和情况分析,不断完善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机制,努力营造家校共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氛围;学校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加强中学生体育测试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工作,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2.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各中小学要以新一轮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评比为契机,按照安全责任全员化、安全工作全过程、安全监督全方位的要求,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学校安全工作。学校要加强技防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技防工作档案,有效发挥技防设施在中小学安全防范中的作用;全面实施中小幼学校外来人员进校信息登录和挂牌访问制度;有校车的中小幼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校车的日常管理工作,督促租赁公司按照上海市校车管理要求确保车辆和学生的安全;加强师生、家长的安全教育,大力推进安全知识进课堂工作,举行各种形式的防灾避险演练和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学校参加上海市第二 1
届中小学防灾自护知识技能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识险、避险、自护意识和能力。
3.大力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公安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八条措施”,坚持选派民警和交通协管员开展上学和放学期间的护校工作,维护学校周边治安交通秩序。工商部门和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学校周边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学校周边各类无证无照经营活动和销售不合格食品、用品的行为。市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周边“三乱”现象的日常监管,对学校周边乱设摊顽症要落实专人固守制度,实施定点清除,及时制止跨门经营、占道经营等违规现象,依法取缔无证设摊等违法行为,保障学校周边环境整洁有序和学生进出校门的安全。
4.全力推进网吧长效管理机制。文广、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等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监查,在寒暑期、双休日、节假日等重点时节加大督查力度,积极发挥网吧义务督促员的作用,继续保持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违规率稳定在1.5%以下。继续打击无证照经营网吧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的黑网吧整治工作,研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
5.文体、卫生、质监、劳动等部门和单位继续在劳动用工、未成年人活动设施、未成年人食品卫生设施等方面继续加强监察力度,经委、烟草部门督促经营单位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烟草商品,对损害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严处,绝不姑息迁就,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指导和服务原则,不断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1.继续做好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爱、教育和保护工作。各街镇未保机构要依法开展本市沪籍留守儿童教育关护工作;建
立区、镇、校(社区)三级工作机制,通过一对一牵手结对方式切实做好因父母犯罪在押且需援助未成年人、以及涉毒家庭未成年人的关心援助工作,从生活、身心、学习、思想等方面给予切实关心和帮助;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劳动等部门要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做好对贫困未成年人的助学工作,为社区青少年尤其是智残、体残青少年,以及未成年人中的特困、失足等弱势群体提供帮扶,使他们在接受教育、就业培训、回归社会等方面享受到特殊保护,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继续做好未成年人维权工作。司法、民政、教育、妇联未保等部门要进一步形成合力,协调社会力量为困境、弱势未成年人提供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工作。共青团组织要继续依托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法律咨询等各种引导和维权服务。依托专业社工队伍,为社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就业创业等各种服务。司法部门要发挥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坚持“打击与挽救相结合,维权与帮教相结合、履行司法职能与预防犯罪相结合”的原则,对未成年人强化司法保护。
3.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未保工作。教育局要根据政策落实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农民工学校未保工作的指导,在农民工子女学校中建立未保工作网络和保护工作制度。
4.继续做好未成年人健康教育工作。卫生、教育等部门要探索建立学生健康教育和宣传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学生龋齿充填减免实事项目和学龄儿童近视监测和干预项目。继续推进教室灯光改造工程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
5.大力开展未成年人适宜的活动。抓住迎世博契机,司法、教育、文广、共青团、科委等相关部门要结合法制教育、城市文
明建设等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迎世博宣传活动和法制宣传活动。教育、体育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文体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格局和保障制度;各街镇未保办要加强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作用,向未成年人开放相关资源和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教育性、趣味性强的文体活动和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假期生活。
三、坚持教育和预防要求,不断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格局
1.探索试点建立未保工作楼组信息员制度。按照预防预控工作重心下移至楼组的要求,区未保办将选择1-2个居(村)委探索试点实施楼组青保信息员制度,通过信息员及时了解社区未成年人、诉前判前考察未成年人及外来未成年人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就业就学等情况。
2.继续加强工读教育。继续做好第三轮工读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第六届“拥抱明天”主题活动和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充分发挥工读学校的教育功能,继续为学校行为问题学生提供帮教工作。
3.公安、检察、司法、未保等部门要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继续认真落实“跨区作案”、“缓处考察”、“诉前考察”、“判前考察”的衔接和属地帮教制度。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把住免学或缓学、休学、大龄退学关,控制辍学和大龄退学的学生数,防止辍学流生情况发生,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4.公安部门要继续加强实有人口和行业场所治安管理,进一步扩大对有违法犯罪倾向未成年人的发现渠道,并将其纳入滚动排查控制工作体系,强化管控。
5.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和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司法、教育、公安、检察院等部门通过
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人保护法的法律法规教育、预防艾滋病等生命教育;学校、社区要加强学生暑期、节假日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禁毒、教育、公安、未保部门要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要探索建立未成年人涉毒情况的信息告知和属地帮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