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范文模版]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索能力摘要:小学生,是未来的希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国教育部对科学课标做出了修订,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理应受到重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他们从小就了解科学概念、科学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学生。从小启迪孩子们的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索 培养
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不同,形成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下面我谈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教育活动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如:有趣的吸铁石,天上的彩虹,各种各样的纽扣等都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对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给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学生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中学科学,效果更佳。例如:在认识“沉与浮”活动中,我和学生寻找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他们试一试哪些材料要沉?哪些能浮起?再想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能沉下去。在操作中,孩子们思维活跃,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进去,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石子,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也好。
三、开展科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实验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其科学兴趣,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的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动者。如教学《液体》一课时,做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玩乐中学习。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四、加强指导,提高探究素养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大量、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影响学生,满足学生人人都能操作、探索的需要,因此,我们平常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操作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首先强调探究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玩高兴了要有所收获才行。其次交给活动的方法,有的活动如果不教给方法是很危险的,比如做“热水在冷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冷水在热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这个实验,不指导方法很容易让学生烫伤。再次要制定必要的规则,比如倾听的规则、“停”的规则、及时记录的规则等。关注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善于与同伴合作,是否勇于承担责任,是否尊重事实,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指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得出的结论尊重事实等,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
五、注意适时的鼓励,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对孩子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不要横加指责,不要过多的限制,以免学生产生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一般是口头表扬,动作、眼神暗示等,现在我们还可以在课件中设计表扬环节,如孩子答对某个问题后,电脑中出现五角星、小红花、红旗等表扬的画面,还可以加上你真棒、太好了等语音,这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定,电脑中的表扬对学生是一种新的刺激,很有激励作用。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学生一样的探索者,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激起学生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第二篇:探索科学真谛培养创新能力
探索科学真谛培养创新能力
——大班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想
安溪县剑斗中心园钟宝花
一、问题的提出
(一)迎合知识化经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竞争日渐激烈,唯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并超载。同时,“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指出了人才、知识的重要性,其中,人才所具备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尤为重要。今天的幼儿又是将来的建设者和科技人才,因此,如何使儿童从小具备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具备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品质和能力,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对传统科学教育及科学教育现状的认识和反思
传统的科学教育重教师的传授、轻幼儿主动的学习,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潜在智慧的启迪,重间接经验的记忆、轻实践经验的积累,重统一学习结果的达标、轻幼儿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随着教改的深入,伴随着相关的实践研究及理论指导,广大教师开始重新审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多让幼儿进行操作、实践,但总体上活动的主动仍然是教师;同时,幼儿在操作、实践活动中,教师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指导的方法,导致所投材料失之针对性,活动设计仍以知识为中心,严重影响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压抑着幼儿好奇、好问及强烈的探索欲望。而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科学的学习方式,结合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理念,我们意识到,“动手做”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重要性。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注重开发幼儿与世界接触的功能,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学会发现世界、理解世界,让幼儿学会用研究来获得知识;而教师则要学会陪伴幼儿,而不是向幼儿灌输他们所掌握的真理。教师更多的要让幼儿掌握“做”的方法,提高“做”的能力,体验“做”的情感,从而获得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等终身受益的法宝。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大班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设臵情境,引导幼儿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得出结论,表达表现,以此来探索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培养和实践尝试能力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同时促进教师在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中的自我提高。
(二)研究内容
1、大班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模式的研究;
2、“动手做”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研究;
3、“动手做”科学教育中教师指导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借鉴美国科学家“动手做(Hands on)”的教育思想,以及法国“动手做”科学活动的经验,从而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确定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2、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边实践,边总结,边调整,逐步深入,验证效果,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操作性。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1)搜集、查阅有关理论资料;
(2)制定研究的计划和方案;
(3)初步开展大班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设计和环境创设研讨。
2、实施阶段
(1)紧紧把握大班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及环境创设等,展开实践研讨活动;
(2)专题研讨形成相关的经验总结;
(3)开展实践活动中案例剖析研究。
3、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归纳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2)撰写和整理各类课题研究报告。
三、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探寻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
法国“动手做”科学活动强调: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儿童动手、动脑,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整个过程,让幼儿学会用研究来获得知识。因此,幼儿“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模式的探究至关重要。根据“动手做”的原则,我们采用以下模式:
设疑—假设—动手操作—表达与表现。
1、设臵疑问
(1)教师设疑:
①语言设疑引起幼儿“动手做”。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在动手做活动中多数幼儿满足于摆弄玩具,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去积极思考,更不用说去发现这其中的科学规律和科学奥秘,这时语言设
疑尤为重要。教师使用巧妙的语言启发幼儿思考科学的道理,在操作中学会迁移。
②材料设疑引起幼儿“动手做”。
材料是幼儿动手做的基本素材,使其本身具有设疑的功能是“动手做”活动展开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材料对幼儿动手探索的作用。如材料的摆放、出现时间的先后,这些小细节都要斟酌,才能使材料真正起到促进幼儿积极探索的作用。
③障碍设疑鼓励幼儿“动手做”。
障碍设疑是“动手做”活动最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进行积极的思考、操作;当幼儿有具体的想法时,教师则提供材料,让其动手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做”中去感悟、体会、验证科学的知识,为幼儿在积极思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机会。
(2)幼儿设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因此,当幼儿提出疑问时,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提出。
①挖掘问题的关键,进行提练。
孩子天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对事物的疑问往往是一闪而过,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问题的闪光点,对问题进行小结、提练,引导质疑,鼓励幼儿对问题的“再创造”,使之成为幼儿可动手探索的一个内容。
②创造“小问号”角。
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问题”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敢于、勇于、善于提出问题,让幼儿把问题放在“小问号”角,引起大家探讨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选择多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形成某一主题的探讨。
2、提出假设
这一环节是幼儿自己动手做;构建知识的前提,是开启幼儿心智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思考的空间。
(1)在教师创设情境设疑后,教师并不直接给幼儿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先猜想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行动的计划性,使动手做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2)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尽情地假设,即使幼儿作出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必马上纠正,而是让幼儿操作来推翻自己的假设;提出假设的目的就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善于思考,在获得正确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培养了科学的探索精神。
(3)教师在鼓励幼儿有时求异的猜想时,也要善于发现。当幼儿孤立无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的设想,同时在引导幼儿进一步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猜想的时候,要及时对幼儿的假设方案做适当的把握,以进一步激
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实验验证
“动手做”倡导的是让幼儿在自主的操作、探索中学到科学的知识,幼儿的猜想和假设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能获得答案。在幼儿带着疑问进行动手做之前,要引导幼儿依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寻找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当幼儿在实验中失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或者引导幼儿相互协作,让他们在“做”中学科学,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4、表达与表现
在“动手做”操作结束后,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描述才是最有效的。在发展幼儿动手做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幼儿的表达与表现能力,创设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肯说,创设轻松、自主的交流氛围,让幼儿知道说错没关系,引导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5、“动手做”科学活动模式实施的原则
(1)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动手做主体是“动手做”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任何一种成功的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幼儿的为主体性的,对“动手做”活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创造。
(2)内容综合性的原则
动手做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各个领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已有的经验,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体验。
(3)过程探索性的原则
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幼儿独立或相互协作地完成的过程;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教师则应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
(二)“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1、开设活动区,为幼儿“动手做”提供情境。
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活动区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的探究。在提供活动区内容与材料时,应注重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同时,活动的内容除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外,教师应注重挖掘内容的科学内涵,如打牌游戏中,除了娱乐,还包含数概念的科学内涵;又如,拼图游戏,教师让幼儿自制拼图,从而使拼图区也成了“动手做”的活动区,幼儿对拼图的兴趣更浓厚了。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动手做”的兴趣。
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我们不仅在班上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还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如植物如何喝水等。幼儿可自由进出,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自主地探索,激发了探索的激情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真正体验了研究的过程。
3、家园一起参与“动手做”。
幼儿的科学探究内容一般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开始,内容越贴近生活,幼儿就越感兴趣。因此,要让幼儿家长和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保持一致,使家长走进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让家长寻找资料等等,发挥家园合作的力度和效度,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动手做”的活动中。
4、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动手做”。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它向幼儿展示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唤起幼儿对自然的求知和探索,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我园注重季节的特点、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去发现植物间的差异:如饲养动物,进行观察、比较;又如开展种植蚕豆的活动,幼儿在播种、观察生长、收获、品尝的过程中,体验了“动手做”的乐趣。
(三)教师是“动手做”科学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在幼儿动手探索的同时,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探索的环境,给幼儿留有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利用五官参与学习。在“动手做”的科研活动中,教师是陪伴幼儿学习的伙伴,要善于引导幼儿在教师的设疑中积极思考,为进一步的探索、表达表现打好基础。
1、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不要急于过问幼儿的操作情况,而是应该相信,没有自己的干预和操纵,幼儿可以做得更好;其次,教师要及时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及时的介入,以合作者的身份一起参与探讨,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幼儿发现问题,鼓励幼儿再次创造。
2、敏感地感知幼儿的需求,以适度的方式应答幼儿。
教师要敏感地感知幼儿的需求,当必需介入时,才进行干预,而且一旦有可能,就取消干预。教师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活动法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法式,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需要,在幼儿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自己的摆弄中发现新问题,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
四、几点思考
(一)“动手做”科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幼儿“动手做”活动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幼儿答案,应注重幼儿探索的过程,注重幼儿原有水平获得的知识经验,让幼儿主动参与到过程中去;幼儿在活动中要有自己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也能接受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与交流,探索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2、“动手做”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各处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动手做”实践活动,幼儿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能对研究的内容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进行“动手做”实践,验证疑问,从不成功到成功,从不理解到理解,幼儿的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展。
(二)“动手做”科学活动对教师的影响。
开展“动手做”以来,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不断提高,而通过课题研究更使教师受益匪浅。
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科学教育活动把重点放在教学效果上,而忽略了幼儿的活动过程,通过“动手做”活动的研究,教师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科学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转变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探索过程,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才能引导幼儿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才能使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2、教师本身学习方式的改变。
首先,要给幼儿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幼儿科学教育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如此。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决定了他们难以理解和发展事物间的关系,教师就必须引导幼儿去发现,让幼儿注意事物间不同的关系。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去充实,才能更好地去观察幼儿和引导幼儿。
其次,教师的反思能力要不断提高,就要在反思教育实践的同时,更注重反思幼儿活动过程,以及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进而分析幼儿的行为、调整教育活动,才能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
3、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教师逐步意识到:应从幼儿的对话和活动中寻找适宜的课程,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是从生活中觉的事物、现象开始,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等待和解释的层面上,而是要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互动,积极构建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动手做”内容,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近二年来我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了解学生,协助学生,给学生选择适合的探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其评价,提出了让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科学探究性活动之路。
【关键词】
选择探究主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评 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儿童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的,也是21世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子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可以这么说,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宏伟目标的实现,起始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先奏
世界著名的侦探小说家——英国的柯南道尔在爱丁堡大学医科系就学时,医科教师贝尔第一次给他们上课,将一只装满琥珀色液体的杯子放在前排的课桌上,说:“这是一种特效药水,让我们大家尝尝它的味道,我先做个样子,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说完,贝尔先用一个手指在杯中药水里蘸了一下,然后放进嘴里吮了一口。学生们依次走到杯前学着老师的样子尝药水,尝过之后,全都皱起了眉头。贝尔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什么没有?”学生听了,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柯南道尔也不明白,站起来问:“老师,您不是让我们学您的样子尝药水的味道吗?”贝尔笑了笑,说:“对。”他让柯南道尔坐下,伸出右手的两个指头对学生说:“我是要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刚才我蘸药水的是食指,而放在嘴里的却是中指,因此实际上我什么也没尝到。而药水的味道很不怎么样,我已经从你们皱着的眉头上观察出来了。你们不观察,所以吃苦头,要记住,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先奏。”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
什么是科学观察?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但是,科学的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述,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科学的观察至少主要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丰富细致的信息。就是要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当然“观察”得越仔细,“观察点”越多,“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
(2)准确细致的描述。观察不仅是“观察”到了什么,更重要的内容是被观察到的东西是什么样,也就是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描述,除用语言文字外,还可以用图画、图片,但更多的科学观察,特别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强调的是数据的搜集,通过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定量的描述。
(3)客观真实的记录。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特别是对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观察能力尤其重要。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每个人由于观察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锻炼观察能力,要培养每个学生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同时,还要有中心兴趣。有了中心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星空,特别是对银河、火星、月亮等观察兴趣很浓,能长期坚持并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就可以增长知识,打开思路。有的学生对植物很有兴趣,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发芽到发育、成熟,并做了大量观察日记。教师也经常给以指导,辅助以必要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表达能力。观察兴趣,还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少年儿童对自然界的岩石、流水、风、雨、霜、雪、露、电、雷、动植物等都很有兴趣。时间久了,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就养成了。
(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1.确立观察目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
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花的构造》,学生只是按平常的方法去观察花的话,往往只是注意到漂亮的花瓣。相反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的话,除了色彩艳丽的花瓣,他们还会观察到花的萼片、雄蕊、雌蕊等。例如《养蚕》只是泛泛地看,就不能发现蚕在一生中每个细微的变化,不会对蚕这一生变化有深入的了解。确立一些观察的目标:蚕的一生经历哪些变化?蚕宝宝它是怎么样长大的,是怎么蜕皮的?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茧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实践时观察就会非常的仔细,同时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每天从蚕的颜色、形态、身长以及身体变化等方面进行记录,收获会更大。当他们想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再去观察一定带着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2.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进行观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顺序系统进行。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像《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没有布置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之前,汇报交流时他们往往只能宽泛的说说在学校里看到哪些小动物,而具体地“小动物是什么样,有多大,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它们对外界刺激有什么反应”等这些问题能不能详细描述。因此,在观察之前应让学生首先制订观察计划:观察哪一种动物,观察这种动物的哪些方面,到什么地方去观察,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再如《太阳和影子》,在行动之前首先要制定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内容以及怎么样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且事先进行预测。制定好这些计划后,再按照计划去进行观察。这样观察到的效果与没有计划、随心所欲的看的效果截然不同。
3.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大多数同学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观察任何一样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很快地找出事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有可能不一样。例如《花的构造》,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观察?“随意用手去撕开看,行不行?”“怎么样观察,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到花的每一个部分?”“从里面到外面,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观察方法:从外到里,一层一层地进行解剖,解剖后按顺序排列好。《骨骼》一课,学生观察人体骨骼模型时,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到某一块或某几块骨头上,不能比较系统和全面地进行观察。教师在学生进行观察前,就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和顺序,启发学生思考:人体的骨头有很多块,我们怎么样去观察?我们可以将人体的骨头分成几个部分去观察?每个部分的观察,是不是杂乱无序的看?怎么样观察才有利于我们对骨骼有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思考,让学生发现采用先面后点、自上而下、从前面到后面的顺序观察最为有效。
4.进行观察。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即可按照计划实施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按计划完成所确定的内容,在观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可以适当的调整观察计划。观察时要耐心和细致并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客观的记录。例如学生观察蜗牛,发出的声音使蜗牛受到了惊吓,它缩到壳里不出来,这时,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观察。而应告诉学生要尽量避免发出很大的声音,静静地等待蜗牛出壳后再进行观察。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蜗牛的反应,并且及时记录下来。再如《冷热与温度》观察热水变凉的过程,学生事先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观察温度变化时就不能等温度计液柱停止时再读,同时要注意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有利于纠正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5.整理观察资料。将观察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在进行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实验时,会观察到在不同的斜面坡度拉动同一重物,拉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数据,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据按类别不同分别进行填入表格中不同的栏内。最后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在观察中应注意的事项
观察应注意些什么呢?一要忌漫无目的。许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东张西望,漫无目标,他们观察过的事物如过眼烟云,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印象,因而总形不成观点。二忌片面观察。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观察表面,不观察内部;只注意现在,不注意过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由于这种片面观察,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例如《热空气和冷空气》,学生在观察热空气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了纸蛇的变化、杯子的变化,没有注意观察引起它们发生变化的条件,从而得出错误的观点。
(四)科学观察要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
观察和观察能力是在感知过程中提高的。因此,要培养观察力,就必须遵循感知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感知的一些规律也成为观察的基本规律。如协同律,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提高观察的效率。例如《一杯水的观察》,学生用眼睛看,发现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会流动的物体;用鼻子闻时,了解到水是没有气味的;用舌头尝时,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再用手去摸时,感受到水的温度;这样比较全面的观察了水,综合的了解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通过长期不懈地实践和培养,教师可以使学生从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零散的观察逐渐养成了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观察习惯,这不仅可以使观察更为有效,也使科学实验更加准确,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观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细心的培养。作为一名从事科学启蒙教育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多层次实验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知道,实验是引导小学生探究发现的要素之一,而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和整合性实验三个层次,那么,在不同的实验层次中,皆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并有不同侧重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加以探讨,敬请同行斧正。“做好”验证性实验,在被动模仿中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潜力
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在一致结论的基础上,小学生通过被动地模仿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过程所进行的验证结论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特点是寻规蹈矩,按部就班,这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或丢弃这种实验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小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探索足迹,能使初学者体会和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而且这是快速步入通过实验探索自然奥秘大门的捷径,同时我们通过变换方式亦能达到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目的。
1.1在验证中求新,在求新中探究。在做验证性实验时,要多鼓励小学生思考本实验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更直接的方法,在求新中探究好方法,如小学生在被动模仿老师的演示《冷和热》的实验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这时老师可鼓励小学生换一换思考的角度,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教者可问:你能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和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或冷变热)的过程。通过反复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使小学生在仍然做这种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达到了求新而探究的目的。
1.2在验证中发散,在发散中探究。针对验证性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探究。如某些对照性实验,就可以让小学生自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组进行探究,像《植物与环境》的对比实验,就可以启发小学生用不同植物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环境等进行对照实验。当用这一组植物(或某一类环境)做实验时,可启发学生能否用其它的植物(或其他环境)代替,来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分析植物的长势为何有所不同?让小学生在实验中去找答案。
1.3在验证中求疑,在求疑中探究。在实验中鼓励小学生要经常问: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吗?能否那样做?如在鼓励小学生做验证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时,小学生质疑: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被水淹的原因吗?在得知了是因为缺少空气的原因后,又问:能否用给鱼用的加氧泵充气使种子萌发?接着教师鼓励小学生自行实验探索释疑。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通过实验验证,小学生探究实验的潜力就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2 “做活”启发性实验,在主动探求中发展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智力
启发性实验(国外称发现式实验),是在给出课题、提出要求、准备多种仪器用品等材料的基础上,由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并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式集增长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于一体,使小学生重在参与,在探究实验结论过程中发展小学生智力,而这种实验方法的掌握,将使小学生获益终身。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创造情境(或从录像、报刊、网上
查询),启发小学生思维——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有针对性的假设——正确设计科学性、可行性方案(常有对照组)——按要求操作实验(常多次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实验得出与假设相关的结论—进一步引申到实践中应用,同时检验整个实验的正确性。
2.1启发思路,唤醒探究意识。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现在小学生的思维又呈多极化状态,因此小学生自身并非是没有探究意识,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启发,这里需要教师做一些工作,如科学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向小学生提供一些有探究价值的报刊和网站;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放一些无土无公害蔬菜栽培等内容的录像;带领小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等等。实践证明,只要启发思路对头,就会唤醒小学生的探究意识。
2.2创设情境,激发探究行为。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因此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如实验室全天开放,学校在可能的前提下应为小学生提供适当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等,为小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创造一定的条件;还应通过多种途径筹措一些资金让高年级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外出考察和调查,让小学生在大自然和新环境视野中迸发出新的探究火花;还可在放一段污水处理方面的录像的基础上,让小学生在思考启示中探究低耗、简捷处理污水的措施。还比如《热对流》的教学,就可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教者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用品和材料,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让小学生进行探究。
2.3评价导引,养成探究习惯。“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把探究的过程、创新的“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课都依据实验探究的情况,实施定性与定量评价,引导小学生树立长期探究的习惯。还可定期留探究性作业(像设计一种检验种子化学成分的设计方案等);让小学生撰写与探究实验相关的小论文,用以考察小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同时把评价作为一种创造性实践,也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植物嫁接、采集与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小动物饲养条件的实验与分析等,都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3 “做全”整合性实验,在多维探索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整合性实验就是把各类有依从和制约关系的实验内容,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多因子探究实验,完成一组或若干组实验任务的实验方式。这种实验方式通过多角度拟题、设计方案、分析矫正(相关实验间交叉、重合等因素影响)、思考结论、撰写综合报告等程序进行,相对单因子因素实验要复杂得多,故属较高层次的探究实验。在要求高年级小学生做此类实验时,应尽量将各种因素考虑周全,最终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3.1整合设计,树立整合意识。做实验,有时往往不是就单个因素进行探究,而是可对多个因素进行整合,在做一个整合实验中,探索多个方面的结论,从而使小学生树立整合意识。同时小学生无论何时做实验,都应在考虑得到可能的实验结果时,也要捕捉那些在做整合实验前并非设想但却在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从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科学中与真理擦肩而过的遗憾中汲取教训,要有求真求实的精神。
3.2整合实验,培养多维思想。把实验过程整合到一起,在实验中进行多维思想训练。如在做昆虫饲养的实验时,就有探究影响昆虫生活习性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土壤、食性等)、探究昆虫的全部生活史(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生长状态等)、探究该种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若有害则探究防治方法,尤其是生物防治方法;若有利则探究保护与利用途径和方式)等。通过这种较为复杂的整合性实验,小学生自行思考、设计、操作、整合,由此培养了小学生的多维思想。
3.3整合结论,提高综合能力。实验结论的整合至关重要,它能把分散的、零散的因素,通过整合得出一些符合实际的规律性的结论。就象达尔文把自己多年的考察所观察到的生物现象进行整合,最终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那样,综合自己在实验中的各种参数,得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结论。如象昆虫饲养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整合出一篇这种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调查报告》来,使小学生在分析归纳中提高综合实验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评论文:科学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丁营小学:刘凯
2012年3月3日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丁营小学:刘凯
【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我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了解学生,协助学生,给学生选择适合的探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让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科学探究性活动之路。
【关键词】选择探究主题合作学习
探究能力科学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
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老师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应该看成为世界的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
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儿童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的,也是21世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子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
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小学科学教育》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嘉定区江桥小学 金小芳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和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学会运用恰当有效的阅读方法,从中获取有益信息、丰富自身知识,陶冶高尚情操,为自身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建议中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的延传,不就向我们证实了“多读”的神效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和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并付诸实践,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中的“课外阅读”是指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一切阅读。从时间上而言,可以是课间、午间、放学后、休息日的阅读。从方式上而言,可以是看书、读报,也可以是网上。从内容上而言,不仅限于语文材料,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的、健康的书籍。另有一种意义指教材以外的阅读。而“课外阅读能力”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从中获取有益信息、丰富自身知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素养。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了解它,在了解的过程中会专心致志,会有持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
1.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找到快乐,从扑塑迷离的电子游戏中找到刺激,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有形无形的干扰,学生更是无暇进行课外阅读。针对这种现状,我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首先,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张贴字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列出图文并茂的“新书推荐”内容,拿出自己所买的书籍和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趁热打铁,在教室中设立了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报刊书籍,让学生阅读之心蠢蠢欲动。
2. 有目地的提供读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从学生的借书卡中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一年级以上以图书儿歌为主,二年级以故事为主,三、四年级以成语故事、寓言、神话为主,五年级除故事外,还爱看传奇的惊险小说等。男女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区别,女学生一般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大于男孩,而男孩的兴趣更广泛些,对科幻类、体育方面的兴趣也大一些,我们根据广泛的爱好,为学生提供读物,学生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是最好动的,也是最有活力的。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保持阅读的持久性。让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推荐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会随着电影的情节而道出情节发展内容,时而情绪悲愤;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嫉恶如仇;时而拍手称快。那瞬息万变的神情真使人忍俊不禁。同时,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班中举办读书漂流和交流活动,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声情并茂地推荐给对方,同时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兴致盎然地沉醉于书的海洋。
二.以指导阅读方法为手段。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增加阅读量。
学生的阅读往往是一字一句地,既费时又费神,而且有碍于阅读量的提高。
因此,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就县得尤为重要。快速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有扫读、跳读、猜读等等。扫读是速度的基础,要求学生一边用眼扫视文字,一边迅速接受信息、整理信息,明白文章讲了些什么内容。训练时,要求学生用垫板辅助,看一行,移一行,这样避免了因速度过快而出现漏行现象。速读光有速度不够,关键是质量,我还设计了是非题来检测学生的速读质量,同时还安排了一个反馈方式——说,并为他们提供了说话提纲(如:1.介绍阅读篇目 2.介绍主要内容3.介绍“我”的感想),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最后请其他学生依据说话提纲来评一评,亮一亮分。
2.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提升阅读质。记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帮助记忆;可以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所以记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的。(1)设置积累本,指导学生记什么。如记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词句;精彩描写,生动对话,精辟议论,好的开头结尾等;记历史、地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趣闻;记名人的事、语录、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2)设置写话本(即写读后感)指导学生怎样写。我重点作了以下指导:A 读懂原文 B 叙述原文要精练 C 要有感而发,联系实际 D 要善于联想,丰富读后感的内容。
三.以提供充裕时间为保证。
学生每天要上课,课后还要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时间所剩无几,尤其是贪玩的学生,课外阅读更是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时间,我除了一节阅读课外,还把晨间和晚托的时间充实进去,这样使学生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进行阅读。
四.以拓展阅读区域为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途径,让学生多读书。
1.根据教材内容和作者,为学生提供拓展读物。例如:依据五年级教材中的《一棵小豌豆》,我们提供《安徒生童话作品集》作为学生的拓展读物;根据《天上偷来的火种》推荐《希腊神话故事》,根据《林海》推荐老舍《猫》、《四
世同堂》、《骆驼祥子》等的作品。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使阅读范围更广泛。在教师为学生选择读物的同时,还要逐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室学会选择读物。开始时亲自带领学生去学校图书室,向他们介绍图书室有什么书,是怎样分类的,建议他们可选择哪些书,同时指导选择方法:如怎样查阅目录,怎样了解书的内容——“阅读内容提要”,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和章节„„然后每周安排一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学校图书馆自由借阅。班级图书角也是学生自由选择读物的好去处。图书角的书源来自每个学生,品种繁多,班级图书管理员,经常在学习园地上推荐好书,出墙报介绍个人阅读体会。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爱去的地方。
五.以加强阅读评估为保障。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考查和评估,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立读书记载卡检查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量是基础,通过建立相应的“读书记载卡”抓检查落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标。“读书记载卡”内容为:时间、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老师或家长签名。
2.批阅“积累和写话本”评价学生阅读的质。能否根据要求,做好摘抄和积累,写下读后感想是衡量学生是否看懂读物的重要标志。因此每次检查后,我都适当评分并写一些“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你真会读书!”等语言对学生鼓励。如果发现学生积累的语言过于简单,对提高自身语言素养的价值不大,我会客气地附上一句:“老师发现,你的语言水平已经超过了你今天积累的语言!让你的语言的积累成为你语言发展的目标!”,激励性的批语,让我每次批阅都会产生来自于学生进步的惊喜!
3.开展活动中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定期通过创设活动平台,开展经典朗诵赛,成语典故荟萃,名著导读,积累本、写话本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一分钟信息交流等活动,并进行“阅读之星”、“故事大王”等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展现阅读的能力,提升阅读的品位,形成阅读的持久性和良性阅读循环
方式。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陶冶情操,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