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又如: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也可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还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2.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了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
又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还有:向幼儿建议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手指,他们将会理解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夜晚要比白天黑,就要启发他们思考夜晚和白天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为什么夜晚会比白天黑;在观察水结冰,冰化水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温度变化对于水、冰的作用;在拍球时,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中,我以“关节娃娃”这一亲切形象的词语来组织活动,通过让幼儿跑跑、跳跳、弯腰、转身等身体动作,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并让幼儿在人体图上标出关节部位,提出了“是不是只有关节才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这些地方的动与关节的动有什么不同?”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操作,发现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它们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那么大。幼儿在获取有关关节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索的积极性。又如活动“神奇的万花筒”,通过观察万花筒,了解万花筒的简单构造,并学会拆、装万花筒的简单技能。我先请幼儿玩玩,看看万花筒外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然后提问:“万花筒为什么会这么好看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于是孩子们两人一伙,三个一群的进行着研究,当拆开万花筒外壳时,发现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接着又发现了塑料盒。噢,原来如此!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在这项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万花筒的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篇:大班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记录能力的实践探索范文
大班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记录
能力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中,科学观察与记录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要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大班幼儿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观察的兴趣和主动观察的欲望,幼儿会用简单的图画、数字、图表或其他表征符号来记录。但是受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存在着盲目性或浅层性,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折射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一定要重视培养幼儿科学观察与记录能力。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05293.htm
一、培养大班幼儿观察记录能力的主要途径
1.自主创设班级和区域中的科学观察的环境氛围。
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大班幼儿能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自发的生成问题,因此科学观察的环境应该立足在幼儿的发现、关注点上。多问一问幼儿,了解幼儿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启发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
在科学区域设置上,我们可以留有幼儿自发形成的观察区,让幼儿觉得有趣、奇怪的物品都可以放置在这个区域中进行观察。例如在“看谁吸的多”科学活动区,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吸水材料并贴上编号,放在材料架上,幼儿操作可随时取放与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让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
2.开展自然角、种植区、饲养区的种植活动。
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在班级外可设立自然角,投放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记录本,如:“植物生长记录本”、“蚕宝宝成长记”等,这样幼儿一旦有了发现,就能够立刻进行记录。在我们的“开心小农场”中,幼儿们自己种下蔬菜种子,并亲自为它们浇水、拔草,然后每天在记录表里记录为蔬菜宝宝所做的工作,还记录蔬菜宝宝的生长高度。孩子们通过记录纸上的展示,对蔬菜生长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幼儿园的饲养区中,小兔子、鸡、小鱼、乌龟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开心观察区,他们结合网上查到的资料,为小动物们准备食物,并为他们打扫卫生,这些都能激发他们关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更喜欢科学观察带来的乐趣,并在兴趣中通过记录了解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过程,这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天气预报的观察记录活动。
“天气预报”是幼儿园常见性墙饰。大班幼儿已经学会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每一天天气情况,感受天气变化;自己学着并提示同伴根据天气的变化选择适当的衣着和进行适宜的户外活动。我们班将天气预报设立在班级门口,由值日生轮流负责记录。科学活动中还围绕着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天气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天气变化及常见的自然现象,从中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态度。
4.开展季节性特征的观察活动。
大自然丰富的物种给予了幼儿观察一年四季自然环境特征的良好自然条件。观察的对象就在身边,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观察探究和进行记录。看到孩子们边捡树叶边互相比较着,因此就生成了科学活动《叶子》,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叶子的外形与色彩特征,触摸叶子的表面,闻闻叶子的味道,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各种叶子的不同,从中激发幼儿喜欢探索叶子的秘密,并学习运用语言
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不但激活了孩子在探索活动中思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充实丰富了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还让孩子们学习了观察记录的方法,拓展了学习的立体空间。
二、拓展幼儿观察记录方法的多样性
大班幼儿的记录可以采用各类粘贴、照片及实物呈现、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表征,还可以配上简单的文字及表格。但具体用哪种形式,还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记录的内容来确定。教师选择的记录素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从幼儿熟悉方式入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从中习得记录方法。
1.观察记录中的表征记录。
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因而我们可以选择运用
简单的图画进行记录,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让孩子在感知和了解什么是记录基础上,初步了解记录些什么,怎么记录。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树》中,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线条、色彩记录不同树的外形、触感以及高度等。这些都可以根据孩子们的感觉自己进行观察记录,然后介绍给身边的同伴。教师将幼儿的观察结果整理后与其他的幼儿分享,让幼儿了解更多的自己不熟悉的树木。
2.表格的记录。
表格记录是教师经常使用到的记录方法,在两种或三种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时,表格的直观性更为明显,幼儿在一项一项进行动手操作,然后将每一次的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进行整体的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记录方法能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使得幼儿在交流记录中的新发现成为促进幼儿持续观察活动的新“动力”。
3.设置观察记录本。
这在班级的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最为常见,以小组或值日生的形式轮流进行记录,每个记录的幼儿将自己今天为蔬菜宝宝所做的工作(如浇水、除草、捡石子)用自己会画的图形,色彩画出来,然后测量蔬菜宝宝的高度以及多长了几片叶子,这可以用数字的方式写出来,别的小朋友想知道自己这组的蔬菜宝宝的生长情况时,只需打开观察记录本就能一目了然。
另外还可以进行亲子观察记录,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记录,家长了解幼儿记录的同时,也让幼儿了解成人的简单记录方法,增进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交流,也学习了更多的记录方式。
三、提供幼儿观察记录分享的多种平台
1.幼幼互动。
幼儿间常常出现与众不同的记录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出现的新的记录方式,并将有价值的记录方式及时
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引发幼儿与幼儿之间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幼�豪斫馔�伴的记录内容,使幼儿的记录方式能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在相互理解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录方式。
2.师幼互动。
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要选择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应及时组织幼儿讨论记录的内容与方式,分享参与科学探索的快乐。引导幼儿用准确、连贯的话语去讲述自己记录的成果,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随后,教师要将他们零散的发现进行梳理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如幼儿用数字表示观察的次数,用箭头表示事物发展的步骤,同样的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同样都是记录声音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等。在读懂、理解他人的记录方式时,为自己的记录活动积累更多经验。
在大班实施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不同记录方法,引导幼儿从
探究发展到发现,发挥记录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最大效应,促进幼儿的科学学习与发展,使孩子在快乐的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能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
第三篇: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幼儿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所谓的幼儿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配合下,通过自主的分析探索发现问题并恰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自身对于情感。认知和意志尚未分化,所以迫切需要教师来引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幼儿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发现认识观察社会,更好的获取知识。
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能力的优势: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实质上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有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幼儿的探究过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释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里幼儿的操作是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他们不再是“观众”的角色他们不单纯听听、看看,而是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表面上看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学习的主人,而实际上他们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孩子通过操作活动验证已有的结论,忽视孩子的探索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重在鼓励孩子提问,激发孩子参与科学探索的欲望。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而言,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活动是完全可能的,但究竟如何入手,教师只有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春天到了,家长从河里捞来小蝌蚪放在自然角饲养,孩子们给小蝌蚪喂食换水围着蝌蚪观察,了解从小蝌蚪长成青蛙过程中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可就在孩子们期待小蝌蚪长成青蛙时发现容器里的动物有的死了。这是怎么了?组织孩子观看食堂师傅杀鱼,介绍腮及腮的作用.让孩子们摸青蛙,了解青蛙身体结构,找出小蝌蚪在容器里死亡的原因。那有什么办法阻止小蝌蚪死完呢?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容器里营造一个陆地环境,眼看着蝌蚪长成青蛙。农村到处是泥土,幼儿在用手捏捏,用脚踩踩知道有的泥土硬,有的泥土软;有的泥土黄,有的泥土黑。通过用小铲子挖发现有的泥土里有蚯蚓,有的泥土没有。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到处是学问,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激发幼儿自觉探究的兴趣
《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应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材料,支持和印发幼儿积极主动的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科学的学习过程类似与人类探究知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对材料的操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对于幼儿科学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有规律排列这节时,打破请幼儿先观察发现规律,再按规律排列这一常规。先出示各种色彩图形,问:你看到什么?你想怎么排?有什么规律?幼儿通过摆弄图形互相商量发现规律,总结如下:可以按颜色排序红黄蓝红黄蓝,红黄黄红黄黄,黄蓝蓝黄蓝蓝,可以按形状来分类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还可以按形状颜色来分类,一个红正方形两个黄三角形。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排序的规律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中,提供磁铁
铁钉 纸 布 别针 木棍 玻璃,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去操作,尝试发现磁铁的特性。然后出示幼儿喜欢的沙水,让幼儿去操作,在操作与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提供各种磁铁材料,自主探索磁铁的奥秘。幼儿在自主的探索学习中一些困惑得到解决。他们在活动中大胆交流,热烈的讨论,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了。丰富的材料是幼儿离开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的物质基础。三.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深入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关注,将幼儿逐步引入探究的情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创设出能让幼儿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捕捉到相关的信息,逐步知道要探究什么。例如在认识时间活动中首先要认识中,如果出示钟面让幼儿观察,介绍钟的结构幼儿被动的接受记忆肯定不深刻。首先设计情境:今天小娃娃钟表店开张了,进了一批钟可是这些中都坏了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修修,你们愿意吗?小朋友拿到要修理的钟面后自己主动去观察挂在墙上的钟,把钟面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在修理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认识到钟面。教师在提问时,思维活跃的幼儿往往在第一时间回答问题,而绝大多数幼儿往往没有去思考,这样长此以往思维活跃的幼儿形成思维霸权,发言霸权,其他的幼儿形成思维惰性,随后敷衍,不动脑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提问时多提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学习5的加法时提问()+()=5,思维活跃的幼儿为了让答案更完整,整理自己的答案,为思维慢的幼儿争取一点时间参与到科学学习当中。
四.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点,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指导幼儿以次为原点,进行充分合理的猜想的假设。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期望孩子的想法都一样,对待不同的想法几做法,可以让幼儿自己去讨论,从而最终形成科学设想,并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科学设想。《指南》中建议,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想,但猜想与结果产生矛盾时,就会激发孩子探索的愿望。在《吹泡泡》活动中准备一些材料先让幼儿猜测能否吹出泡泡并记录下来,猜测后让幼儿自己验证结论。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让孩子猜能否吹出泡泡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孩子猜测后记录下来,再通过实践验证猜想,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正确结论。
五.教会幼儿掌握实验和观察方法,提升幼儿自主学习基本素养 在科学活动中,实验和观测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要让幼儿尽量去接触周围的世界,去接触大自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处决嗅觉等去感知。如:农村的孩子在田野里认识棉花,稻子。麦子。玉米,了解一些农作物的生长,参与简单的劳动,感受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幼儿园里开辟小块菜园中,带领幼儿种植瓜果蔬菜,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了解春种秋收,记忆深刻。其次在实验和观测时,当一些幼儿遇到了困难,感到受到了挫折,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必要的提问或是建议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摆脱困难,杜绝全程干预,不停讲解。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一些事物现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些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如果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参与到探索操作活动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在区角活动中争论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否一样大,沿着孩子的争议引导孩子想办法把六个面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孩子们探索出比较六个面的方法:拓印(把每个面印在纸上比较)、用线量、用橡皮泥制模、用笔画一画剪下比。当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满足时适时出示长方体让幼儿去比较面的大小,孩子们应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操作再找出同样大的面。适时的引导激发了孩子操作探究的兴趣。
六.寓科学活动于游戏,让幼儿在“做中学,乐中学”
《指南》中提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孩子们在游戏时也会遇到科学知识。户外活动时组织孩子玩《踩影子》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认识到躲到树荫下就没有影子,阴天玩不起来踩影子是因为没有光,不同时间段影子的大小也不相同。区角活动时投放磁铁、铁制品塑料制品供孩子自由操作,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经验,组织孩子们自制玩具《钓鱼》,孩子们画图涂色忙的不亦乐乎,一个个神态各异的鱼做出来了。怎么才能把鱼钓上钩呢?孩子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个玩过磁铁的孩子提出在鱼竿的末端系上铁丝弯成的鱼钩,鱼嘴固定上磁铁,这样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活动中加以应用。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记忆深刻。七.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生成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独立探究的欲望
《指南》中建议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孩子的科学学习过程不满足于从一个问题开始到得出结论而终止,而是从一个问题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迁徙、换毛、储粮。活动即将结束时孩子提出植物怎样过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生成了一个新课题《植物过冬》。对于植物过冬的方法孩子们也知道一些,当用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上课时组织孩子看一看常青树,捡一捡常青树叶。看一看落叶树,捡一捡落叶树树叶。看一看小草,挖一些草根。组织孩子观察长青树树叶了解常青树树叶小厚,表面裹着一层蜡质。这层蜡质可以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寒冷,保证树木安全过冬,这种方法称:蜡质过冬。落叶树树叶大而薄,水分容易蒸发,养分也容易流失。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养分的流失,大树到了冬天树叶就会枯死落下,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来年重新发芽。这种方法称:落叶过冬。观察小草,冬天小草地面部分枯死只留下草根,春天草根发芽长成小草。根部过冬。通过图片展示幼儿了解人类帮助植物过冬的方式。延伸活动:我为小树穿冬衣。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索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尝试规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科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操作,孩子自主的操作能激发探究的愿望,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四篇: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培养幼儿爱好自然科学,需要珍视孩了们可贵的好奇心,激起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并加以谆谆诱导。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通过活动,幼儿从感觉反馈中感到周围世界是自己发现的,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并产生继续探索操作的愿望。
幼儿都有他们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对幼儿来说,更好地引导他们观察有关自然环境中有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可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使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喜欢动、植物,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发展。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过程中,科学探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教师的传统观念已被逐步打破,由以往教师讲科学、幼儿学科学,转变为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教师成为幼儿学科学的指导者,幼儿真正成为学科学的小主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而科学探索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学科学的重要方式。
第一、要扩大幼儿的眼界,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
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观察、操作,直接感知和接触周围世界的事物而取得的经验叫早期科学经验。对幼儿来说,这些早期科学经验就是他们早期接触的世界,是他们所感知的事物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例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会啼叫;鱼儿离不开水;鸟因为有翅膀,所以才会飞;风力会使风车转动,也可以使帆船前进;物体之间的摩擦可以产生热等……,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于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其中包括动物饲养管理、植物栽培管理、科学小实验及小制作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幼儿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机体的灵活性;还有利于发挥个别幼儿的才能,使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并富有创造性。
第三、科学探索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
自然界充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富于好奇心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或是亲手拨弄一下探个究竟,而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探索活动为主,操作性强,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地开动脑筋,寻求答案。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要有意识的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的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在活动“奇妙的磁铁”中,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先设问幼儿:“磁铁有什么本领?”“是否所有的东西都能吸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猜想,并在随后的操作中验证了猜测的结果是对或错,他们都说出了操作时的发现,狄子祺说:“我发现了磁铁能把铁钉吸起来,而不能吸乒乓球”;苏宇航说:我发现磁铁能吸镙帽,而不能吸纸片;沈雁玲说:“磁铁能吸铁丝”;徐凯文说:“磁铁能吸夹子、铁丝、钉子,不能吸玻璃珠子、乒乓球、塑料雪花片”;程舒婷说:“所有铁的东西磁铁都能吸起来。”……
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会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能力强的孩子学得更主动、更积极,能够用多种方法去探索,发现的问题更多。在操作时,孩子们是那么专注、投入,在用铁丝绕乒乓球时,较难操作,有的幼儿觉得自己做较难,就与小朋友合作完成,这一方面,反映了小朋友参与尝试活动时的用心,同时,也自然地体现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
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能在活动前广泛地收集多种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就能自如地在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通过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愉快、喜爱、同情、厌恶、善良、冷淡等都称为情绪和情感。情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从事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需要人们最大的努力和热情。当你工作和研究的时候,必须具有强烈的热情。”,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不会从天而降,也不可能自然产生或突然发展,它需要在科学教育的具体探索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地孕育和培养。
对于一个科学活动,什么样的才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以前想象的是完美,教师表现的完美才成功,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第五篇:科学育儿:培养小班幼儿倾听能力
培养倾听能力的切入点: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教育,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学习奠定基础。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和礼貌习惯。懂得尊重他人,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
(二)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家长也可以在家和幼儿做类似的游戏)
有目的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将倾听习惯渗透到游戏中.可使孩子在游戏中形成稳定的自觉性行为。
1、利用“传话游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传话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如让爸爸告诉孩子一句话请孩子告诉妈妈﹙或爷爷奶奶﹚。在幼儿园我们老师是进行分组进行。利用开火车的游戏方式教师告诉每组排头让排头的幼儿依次向后传话看哪一组传得又对又快。这样经常性的开展能逐渐培养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2、利用“辨错误游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在听说一件事只听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听不下去了,回答问题时出现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开展一些辨别错误的游戏让孩子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变。如“小鱼在天上飞,鸟儿在河里游,兔子尾巴长,猴子尾巴短”等等让孩子挑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并纠正辨错误游戏,不但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而且更好地促进倾听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