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结题报告
《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园区外拥有数十亩未经商业开发的农田。园区内还拥有采光良好、土质较为肥沃的种植地300多平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可充分挖掘的自身优势,极有利于幼儿开展种植活动。
种植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充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得到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从而萌发亲近自然的情感、催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初步获得探究经验和探究能力。
但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正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不断疏离。针对这一现状,我园自2010年就立足于园本实际,开展了名为《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县级课题研究。(此县级课题已在12年底成功结题)我们希望继续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挖掘种植活动之于幼儿的发展价值。不但让幼儿感受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体验种植、收获的乐趣;还能感知植物生长以及自然变化的奥秘,从而获得更多未知的发现;并能以种植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获得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索、自由成长的天地。实现以大自然为课堂,在与阳光、泥土、植物、动物的互动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引领教师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又将实际教学工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从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国内有关这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丰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构建科学完善的理论架构。
从实践方面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的研究还能够丰富老师们的运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技能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研究能力,促进老师们的专业发展,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的再界定
1、种植活动
通常人们所说的种植活动是指农业生产中,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本课题中提到的种植活动和传统意义上的种植活动不同,指的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对于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丰富孩子对于农作物的认识,体验劳动的快乐,锻炼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本课题中的种植活动是指通过我园教师、家长,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带领我园各年龄段的幼儿有计划、有目的的把农作物的种子、幼苗埋在或栽到土里,通过持续的对其松土、浇水、施肥、观察记录、收获、分享等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过程。
2、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是指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通常来说,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本课题中的幼儿综合能力主要指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与分享意识等。
3、幼儿
本课题中提到的幼儿指的是幼儿园中从小班到大班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年龄都在3至6岁之间。
4、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指的是以解决现实及未来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并且开发有效的技术及系统,通过教育实践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循环往复的对其进行改善的研究活动。本课题中的实践研究指的是通过运用相关种植知识,组织我园师生在园本种植计划和班级种植计划的引领下,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班级的特点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种植活动中体验参与种植活动并健康成长的全过程。
三、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方面,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罗慧指出在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是大哥哥、大姐姐,这一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自己的意见别人都能赞同。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进行培养。刘爱玲研究了利用结构游戏提高幼儿综合能力,指出结构游戏中,可通过操作多种材料,培养幼儿的学习探索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在结构游戏的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创意拼插,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郭阳提出版画是发展幼儿综合能力的极好手段。在版画活动中,幼儿通过双手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认知用画、刻、剪、撕、折、贴、印的方法再现出来,它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对幼儿表达、自理、合作、交往等能力。国内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探索了运用不同方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取得了一些经验。
有关种植活动运用于幼儿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张春美研究了幼儿种植行为,提出教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种植园地的价值,并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提供经验准备、材料准备和场地准备,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等待、学会倾听以及鼓励探索,在活动后支持鼓励幼儿后续的探究和释疑活动,为幼儿不断积累与种植相关的新经验创造条件。陆旭梅指出种植园是幼儿们的快乐之园,同时也是学习之园。在种植活动中,教师教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体验到种植及观察记录的乐趣,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老师们可以种植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种植、观察、管理等系列活动,让种植活动成为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徐蕾提出在幼儿园里,每间教室的走廊、阳台都设有自然角,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观察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些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目前来看,这些研究多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结论,而国内有关运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课题选择了这方面进行研究。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实践研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品质,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积极投身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中,从而发展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种植园本化课程,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综合能力。)
2、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观察幼儿、分析幼儿及有效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将课题研究融入课程实施当中,拓宽和丰富教育范围与内容,提升教师实施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或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绿色办园理念,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将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能力的教育理念与策略向家庭教育渗透,同时构建互动、合作、和谐的家园关系。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展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有效开发种幼儿园植活动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2、探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可行措施和有效策略。
3、探索在家园互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开展了研究初期和实践研究后家长与教师对开展种植活动的相关认识的调查。
2、文献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书刊,寻找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了解当前研究动态,借鉴相关研究方法与形式。
3、观察比较法:通过长期有目的的观察,对比幼儿、教师、家长在实践研究前后的变化,以认识研究效果。
4、行动研究法:将种植活动作为我园常规教学活动,合理制定种植活动课程学期、学月及周、日计划。将科研、教研和日常教学三结合。有目的地开展研讨、分析、评价与总结,继而进行反思与调整。促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5、个案分析法: 选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剖析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找出问题根源,提出改进的方式。促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将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行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七、研究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2年多,具体通过分析准备、实践研究、积累总结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具体研究工作、研究措施、研究成果如下:
1、析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路径,建立研究机制
基于县级课题的一些成功经验,我园为了更好更扎实的做好市级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特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进行了指导,在课题组的共同商讨下制定了研究方案,明确了实践研究思路,并在以下三方面进行落实和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
我园成立了以园长叶美蓉为组长,保教主任邱发蓉、副主任冯秀娟为副组长,保教助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骨干教师为主要课题研究小组。园长负责课题的总体指导与督促。保教主任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实施。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负责具体活动的落实与反馈。各部门及人员分工明确、各施其责。
在以园长为核心的统一管理下,课题组成员对每一阶段的计划或成效都要进行讨论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在实施部署上达成共识,保障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2)研究制度保障
我园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如:教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同时,还建立了日常的研究工作检查制度,如: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总结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有效的种植教学活动,每学期收集2篇典型的教育案例,不定时组织幼儿开展观察与记录活动等。从工作面上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研读书籍、网络资料、撰写论文案例等形式,使教师们把实践的工作向理论层面提升。
3)研究经费保障
我园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活动所需材料、人员补贴等。每学期为每位研究人员及研究班级给予400至800元不等的课题研究经费。(以考核等次确定经费额度)在年度考核获得优秀时,另外再给予400元奖励。经费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实践研究阶段:开展实践研究,探寻有效策略,关注研究成效
本阶段是我园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围绕3个研究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
1)有效开发种植活动环境资源的策略。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在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对园内环境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与孩子们一起将幼儿园装扮成种植的乐园。
①打造幼儿种植园地
我园为孩子们规划了一片专门用于种植的小农场,依据现有班级数量划分为14块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为了孩子们能更加方便,更加富有乐趣的参与种植,将研究初期的小农场从园外迁址到现在的园内。通过专业设计的小农场,也由孩子们自己命名为“仙踪林”,不但在外观上更加美观,还人性化的为孩子们提供了就近取水、清洗的水池、随手可以取放的工具、可供休息和开展活动的凉亭以及能展示孩子们活动过程的展示栏等。为孩子们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②开辟亲子种植园区
除园内专门打造的种植园区以外,我们还有效利用校门外的一片空地,将其开辟成为亲子种植园区。孩子们除了和老师、同伴们一起参与快乐的种植,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在亲子园里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与家人一起照顾它的成长,发现和探寻自然及植物生长的奥秘、自由支配种出的成果。这是不同于和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另一种感受。
③创设园内公共区域
在园内的公共区域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充满种植氛围的大环境:在园大门两侧、门厅、走廊,我们都摆放了季节性植物或花卉。大厅的种子墙和楼梯的扶手空间,我们展示着各种种子的标本;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种子粘贴画;种植活动展示墙呈现着孩子们活动的精彩瞬间,班级的班牌均以植物种子粘贴而成;每个班级外都设立了自然角,摆放或悬挂各种植物等等。
我们创设浓厚种植环境氛围,是为了让孩子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增强孩子们感知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探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①种植科学化,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发展幼儿探究能力,是我们对于“种植科学化”的定义。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实践工作:
第一,在实验观察区中自主探究
我们在大、中、小三个年龄段6个主研班级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有目的的创设实验观察区。持续开展主题类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关注植物本身的生长过程中,运用观察、记录、猜想、分析等方法,探寻其背后的奥秘,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探究经验。如中一班创设的“水里的空心菜”,孩子们在对空心菜连续的生长观察中,发现植物并非只能生长在泥土里,水分才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大四班的“蘑菇生长记”,让孩子们见识了神奇的“菌棒”了解了蘑菇的生长过程中和生长环境;找到了“菌棒里的蘑菇总也长不完”的原因。他们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进行猜想、查找资料、验证,从而解决问题。他们不断的建构已有经验,探究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以下插入观察区图片)
第二,在科学活动中建构经验
种植园是研究活动的根据地。我们充分利用种植园,开展了“种植前、种植中、收获后”的一系列认知、观察和探究活动。如组织幼儿在种植前对劳动工具进行认识;感知泥土的特性;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等。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对比和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了解与植物共生的昆虫及其他动物;对植物生长进行记录与测量等;收获后引导幼儿对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对比、收集、再加工等等。如中一班孩子们在对四季豆的茎观察后产生兴趣,以“向上攀援的茎”为主题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接下来的查找资料、寻求帮助、找到答案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什么叫“藤蔓植物”,哪些植物又属于藤蔓植物,还发现同一种植物在向上攀援的过程中,茎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卷曲攀爬的。中二班的孩子们在观察蚕豆后发现,蚕豆外壳上多了一些像“芝麻”一样的小黑点,为了弄清这些黑点的来历,他们展开了新的探究活动。他们询问有种植经验的张爷爷,求助于老师,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最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在张爷爷的帮助下开展了一次喷施农药的杀虫行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进行预设活动,同时还特别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适时生成新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的经验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不断得到建构,科学探究能力日益提高。(以下插入活动图片)
②种植童话化,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愿意在种植活动中大胆表达自我想法,积极交流与分享。通过想象与联想开展儿歌、诗歌、故事的仿编和创编。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对“种植童话化”的定义。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在“每周一记”里畅所欲言
“每周一记”活动是我们利用家长开展的幼儿口述日记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充当记录者和引导者角色,引导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并为孩子作记录。我们将种植活动融入孩子的口述日记内容中,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走进种植园,或足出户外,亲近大自然。以种类丰富、形态万千的植物、动物、自然环境为感知和讲述的素材之一。引导孩子大胆进行语言表达: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猜想植物生长背后的秘密、对植物进行拟人化的联想等。直观而随时处于动态变化的大自然有效的刺激着孩子们的神经,使他们迫切的想要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有效的运用了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观察和想象。例:中一班张天华的妈妈在一篇案例中这样描述到:下午,我和儿子来到班级种植地,一起观察地里的玉米。儿子指着两棵玉米问:“妈妈,你猜他们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我顺势问他:“你觉得呢”?儿子说:“我觉得高的应该是哥哥,他又高又壮,矮一点的是弟弟,因为他不喜欢吃东西,又不喜欢锻炼所以又矮又瘦。”儿子继续问:“那他们会吵架吗?”我说:“应该不会吧,他们会相互关心对方。”儿子说:“我觉得他们会!”“为什么呢?”“他们会争抢好吃的呀,好玩的呀。”孩子俨然就是将两棵玉米比作了生活中的两兄弟。于是,我逐步引导儿子对两棵玉米的生活进行联想。儿子居然编出了一个玉米哥哥和玉米弟弟深夜为了一起对付坏鸟小偷的故事。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如此丰富,我随即将儿子所编撰的故事写进了他的日记本里。这将是他成长历程中宝贵的经历。
第二,在语言活动中表达与分享
种植园里总是蕴含着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们在带领幼儿进行种植园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对变化着的植物充满兴趣,并急切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师们便有目的地根据大、中、小班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和特点,预设出各类语言活动,谈话、讲述、仿编、创编等。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如,小班孩子们主要是在对植物进行直观感知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植物的外形特征进行描述。如:大大的萝卜、小小的萝卜,叶子是尖尖的、小小的,花是粉红色的等等。大胆表述、以及简单的形容词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为孩子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中大班,孩子的语言逐渐丰富,学习需求也高,教师们会以他们感兴趣的种植园为题材,组织孩子们对植物进行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描述,学习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或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不同的感受,分享不同的发现,体验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或以熟悉的儿歌、诗歌为基调,开展仿编创编活动;或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编撰故事等,灵活运用已有语言经验,建构新的语言表述能力。
③种植艺术化,培养幼儿艺术表现能力。
第一,在充满“绿”的环境中感受美
大自然就是一座艺术宝库,我们总能从季节变迁中感受到植物与环境带来的美与享受。春的生机、夏的奔放、秋的丰硕、冬的神秘。我们有效利用园区的自然环境,让绿色充满整个幼儿园,使其成为孩子与自然直接对话的场所。门厅大厅的土培植物和水培植物会随季节变化随时更换,班级外的种植角会在孩子的照顾下保持生机勃勃;墙壁和走廊悬挂着孩子们用植物种子粘贴的装饰画;种子墙上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形状颜色各异的植物种子;种植园里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凉亭和围栏。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无限的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所彰显出的美与艺术。
第二,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和创造美
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的植物,能为孩子们的艺术表现活动提供许多可直接运用的天然材料。教师们深入挖掘种植园的教育价值,设计各类艺术教学活动,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表现开辟有效的途径。花繁叶茂时节,教师们组织孩子到种植园进行写生,在相同事物的刺激下,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野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收获的季节,教师们带领幼儿运用植物种子或果实开展创作活动。如,将收获的玉米、大豆、小麦、豌豆等种子进行种子粘贴画活动,孩子们创造性的粘贴出风景、花朵、动物等平面画;将红薯、土豆、蚕豆等进行组合造型活动,经过插接或直接上色创造出新的造型。将成熟的紫浆果摘下,榨取出天然的紫色颜料,又再用于其他绘画活动。孩子们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在种植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支持。他们不但乐在其中,教师们也从中寻找到有效培养孩子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④种植生活化,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收获的过程是孩子们最具成就感的过程。是长时间的等待与照顾的最终结果。除体验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意外,我们尽量让“收获”更加有意义。教师们设计了“交换活动”和“售卖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一,在“交换”中学习交往技巧
交换活动是孩子们将自己收获的果实的一部分与别的班级进行交换,那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种类的果实。但这个过程需要孩子们提前进行思考,想要和谁交换,别人是否愿意和自己交换,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和自己交换。这需要孩子们具有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正确选择交换方式的能力。在交换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交换成功,会更多的关注对方的想法,会采用别人愿意和乐意接受的交流、表达方式,更多的在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中寻找链接点。如大一班老师在一则案例中这样描写到:孩子们在收获菠菜以后,希望能用菠菜与大二班互换一些萝卜回来。为了互换成功,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交换行动。琳琳捏着一小捆菠菜来到大二班,她花了一些时间对班上的孩子进行了观察,最后,她找到一个提着大萝卜,身高身材和自己相似的女孩开了口(或者他认为这个女孩比较容易交流,较易实现自己的交换计划):“我能用菠菜和你交换萝卜吗?”女孩看了看她,再看看自己手里的萝卜,很明显萝卜比菠菜大多了,女孩有些不愿意。琳琳明白了女孩的心思,但是她真的想要换回这个大萝卜,于是她又想了一想:“我的菠菜虽然很少,但是很好吃,吃了以后力气会很大,而且刚刚才摘的很新鲜。用它可以做出很多的菜肴。”女孩还是有些不愿意,毕竟琳琳的菠菜实在太少,于是说:“我的萝卜一样可以做出好吃的菜肴而且会做出一大碗。”琳琳不愿放弃,思考了一会儿又开始了第二次交流,她问:“要怎么样才能换到你的萝卜呢?”女孩想了想,“除非你能用更多一点的菠菜来换。”琳琳听后,找到本班的一个孩子,和她说了刚才的事情,她们商量以后,决定把各自手里的一小捆菠菜一起用来换女孩手里的萝卜。琳琳拿着两小捆菠菜,成功的交换回一个大萝卜。交换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和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在满足自我的同时还要去关注他人,了解与人交往的规则与技巧。
第二,在买卖中体验社会生活。
售卖收获的蔬菜果实,也是培养孩子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孩子们自由讨论出来的处理收获品的好办法。孩子们将所收获的蔬菜、果实清洗、整理,在幼儿园内“摆摊设点”。将来往的家长和园内的教职工作为出售菜品的对象。他们自己商量售卖的方式和价格,在售卖前和老师一起了解售卖的过程和规则,提前为自己的菜品设计宣传语言,预演售卖的场景。了解小面值货币的运用方法。在售卖的现场,他们大胆的宣传自己的菜品,或主动出击争取买家的购买。与买家讨价还价,争取能以最好的价钱卖出所有菜品。
在这样的售卖活动中,孩子们扮演着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则、体验社会生活,用真实的体验不断积累着社会交往经验。
(3)探索在家园互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策略。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在种植活动中开展家园合作种植的研究。目的在与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将以种植为形式的自然教育理念向家庭教育渗透。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两个策略;
①成立种植课题家长研究小组
我们在14个班级中每班选择了5名家长作为课题研究成员,成立了家长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主要工作是以家庭或亲子种植园区为阵地,和孩子共同开展种植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充当着孩子的合作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在研究工作中,家长成员和教师具有相同的义务和责任,具体表现在:
1、引导幼儿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共同感受种植的乐趣;
2、和孩子一起观察、记录,支持孩子探寻种植现象背后的原因;
3、记录孩子在种植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孩子的行为,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
4、定期与教师交流家庭研究情况,相互调整和借鉴有效策略,把握有利的教育契机。当家长和教师采用相同的教育手段之后,幼儿园教育理念将自然而有机的渗透至家庭,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②开展多样化的家园互动活动
为了增进家园沟通,和谐家园关系,我们还以种植活动为主题开展了多样化的家园互动活动。如家长义工活动:他们走进幼儿园,协助孩子们购买种子秧苗;为种植园翻地;带领孩子认识种子;教孩子们如何种植菜苗、如何进行分苗易株。他们还走进课堂活动,为孩子们开展教学活动,如像孩子讲述蔬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为孩子们介绍美味的菜谱等。家长开放日活动:如大三班在收获的季节中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半日活动,与孩子们共同参与收获,将收获后的蔬菜果实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小班组老师为了鼓励孩子均衡饮食,爱上鸡蛋和蔬菜,开展了有趣的蛋菜肴活动。家长们提前和孩子在家准备了各种蛋菜肴数十余种,活动当天进行交流与品尝。孩子们感受了和亲人、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家长也获得了来自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教育理念。亲子游活动:家长们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走出户外,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尽情嬉戏,体验植物、阳光、泥土与空气带来的各种感受。如中二班的家长们在丰收的秋季带领孩子们走进果园,开展采摘橘子的活动。满园的橘子让孩子们欣喜若狂,他们观察橘子的形态;学习亲手采摘橘子;一起分享美味的橘子,体验着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3、积累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是梳理汇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包括课题组资料(调查问卷及分析、阶段计划及成果、研究报告)、教师资料(案例、教育随笔及论文、种植课程计划及活动课程集、活动照片及音像资料、各类课题研究获奖证书)、家长资料(案例、每周一记、观察记录、家庭教育随笔)、幼儿资料(观察记录、美术作品、)
八、研究成果
1、生成了园本化种植活动课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园以种植为基本活动,在陈鹤琴“活教育”理念、杜威“做中学”、卢梭“自然教育”、瑞吉欧“方案教学”等理论的支撑下,形成了我园种植活动原本化课程方案,基本探索出园本化课程的实施途径、管理模式,以及将我园在研究过程中所开展的大量优质活动以“领域学习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活动”四个内容为板块,按年龄段分类整理成我园种植活动资源集,同时在反复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活动进行优化,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详见园本课程方案及课程集)
2、形成了园本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操作策略。(1)环境支持策略
《纲要》和《指南》一致强调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环境创设中,我们以“生态化、艺术化、人性化、参与化”的原则创设物质环境,以支持和保障幼儿开展各类种植活动。生态化是指幼儿园环境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走廊花红叶绿,园区绿树成荫,种植地蔬果满园,自然角植物与动物相互依存,在园区内便可感受四季变迁。艺术化是指对环境的美化作用。园区设计风格统一,一草一木的摆放都恰如其分,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人性化是指环境创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的种植园便是最好的体现。参与化是指环境创设实现了环境与幼儿的互动。走廊上幼儿利用种子制作的装饰画、幼儿每天参与观察和照顾的自然角、种植园及亲子园的活动等都充分体现了环境的参与性。
(2)活动支持策略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因此我们以研究目标为基础,开展了领域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生活活动四大板块的活动。每项活动都以幼儿年龄特点为基础,目标明确。设计和开展种植活动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生活化原则: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活动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活动宗旨要让孩子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②、同步异步相结合原则:同步异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将集体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分组学习相结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关注全体,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在个别化学习、分组学习中关注个体,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实现更多隐性目标。
③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即要严格根据研究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预设各类活动,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活动中的有效教育契机开展有价值的生成活动。预设的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活动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孩子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基本发展。生成活动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幼儿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将两者有机结合,在预设活动时,深思熟虑;追随幼儿抓住机会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才能真正做到师幼互动。
(3)教师支持策略 ①兴趣追随
追随幼儿兴趣就是要充分认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幼儿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在活动前和活动中追随幼儿的兴趣。活动前,应尽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活动内容,保证幼儿能以积极愉悦的情绪参与到活动。活动中,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关注点也可能偏离教师预设的目标和内容。此时教师就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适时转移活动重点,并紧紧抓住幼儿的即时兴趣,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②适时引导
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适时”引导。
活动前,激发幼儿活动欲望。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关注与认识往往只会停留在表面,要进一步激发孩子参与欲望,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让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实践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种植活动就是让孩子在“做中学”,引导孩子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为他们提供环境和材料所需,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评价时,引导幼儿关注过程。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过程的不断反思,关注他们参与活动的过程,而非过多关注自己的活动结果,让幼儿在关注评价过程中思、感、悟、行,加深活动体验。
③操作体验
操作和体验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方式。凡是幼儿可操作的活动内容,教师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创设操作体验的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参与,让幼儿在操作体验中主动学习。
④激励评价
激励与评价是激发幼儿情感和调动幼儿积极思维的语言技巧。在教学活动中,无论要达到任何教学目的,幼儿的情感和思维状态都是基础。没有情感的活跃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决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激励语言的使用决不能是笼统的固定不变的赞扬语,如:“你真棒”,“你做得不错”等。激励语言应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应以平等、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假如幼儿在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教师应发自内心的给予语言肯定,如:“你一定观察得很仔细,老师都没有发现,你居然描述得这么清楚”或者幼儿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可以说:“你一定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而且和别人不一样,要不然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假如有幼儿回答了一个与教师所提问题不相干的答案,教师如果直接否定,那么幼儿会在心理上招受打击,其他人也可能因此而不发言。如果教师说:“你的答案很有意思,也许我们可以等一下再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假如孩子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教师可以说:“这是你的观点,不知道朋友们对这个观点是怎么看的,谁来说说看?”这样听起来具有合作性而非指令性的语言,小心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让孩子们有兴趣将问题继续讨论下去。
(4)家长支持策略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整合家长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能在最大程度上共促幼儿发展。
争取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用平等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关系。
②和家长分享班级管理,让他明白教师所做的工作。③将孩子的进步,归功于家长自己的努力。④树立“家长榜样”,争取更多家长的力量。⑤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他问题。
九、研究效果
1、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悄悄成长
幼儿的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交往能力只有在实际交往中才能得到提高。在“生活中学习,活动中发展,实践中收获”的思想引领下,在家长们的合作参与中,家、园共同建构了具有西幼特色的种植活动课程。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幼儿的学习由传统的课堂学习转换成为生活中、自然中的学习。他们变得开朗、自信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命。他们关注变化的春夏秋冬,并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它的奥秘。他们变得乐意交往,体验合作的乐趣和与朋友交往的技巧。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艺术家,因为一片叶一朵花,都会因为他们的独特视角而变得不同。大自然犹如一座神秘的宫殿,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孩子们悄悄成长。
2、在活动中实践,在研究中反思,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也是活动的受益者。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专业情感得到满足。种植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助推了教师不断思考教育方法。在《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引领下,逐步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她们变得从关注活动结果到关注活动过程,从关注自身行为到关注幼儿行为,从关注教师的主导到关注环境与资源的合力。
同时,课题组教师遵循“边做边学、边做边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公开交流或发表。两年来,教师有 篇文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幼教刊物上发表,有 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有 篇文章在县级刊物发表,有 篇论文获省一、二、三等奖。有 篇文章分获市一、二、三等奖,篇研究论文获成都市教育科研阶段性成果二、三等奖,有5篇文章分获县一、二、三等奖,有 篇文章在园内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共形成优质论文百余篇,个案、观察记录、教育反思近千篇。(插入获奖情况前后对比柱状图)
3、在参与中体验,在合作中渗透,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家长们不再简单地配合教师和幼儿园工作,而是站在孩子发展的立场上和教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主动申请承担种植园的开垦和维护工作,家长之间主动建立交流网络,为班级工作、幼儿园工作出谋划策。他们准时参加大大小小的家长会和家园活动,父母的身影逐渐代替了爷爷奶奶的身影。他们认同幼儿园“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主动引导孩子参与体验自然的活动。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种植,一起观察、记录,将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一起探索问题。他们为孩子制作观察记录,认真的写下孩子在活动中的一点一滴。他们关注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他们,在真正走入了幼儿教育之后,深度参与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反思自已在教育态度与方法上的不足。并以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展家庭教育,形成了家园合理。(插入研究前后对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 柱状图)
4、形成了西幼的特色与品牌,幼儿园文化与特色初步形成。
我园作为一所乡镇发展中的幼儿园,在“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理念引领下,正探寻一条具有西幼特色、打造西幼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园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更是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种植活动课程。“生活化、活动化”课程的设置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园幼儿各年龄段、各发展水平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充分整合了家长、环境等多方资源,形成了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为我园树立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声誉,致力打造西幼品牌。
十、研究中的问题.总得来看,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整个实践环节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深入、细化,进行总结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措施和策略。另外,还应该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以便更好的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本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时间精力有限,也对本课题的研究结论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实践总结方面,幼儿教育理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
第二篇: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现在不少家长把幼儿教育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作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作为软任务,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有的幼儿还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也不尽人意。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我园地处一个小县城,大多数家长幼教观念淡薄,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太重视,更有大多数家长都是外地务工及当地个体或私企,她们为了生计,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等等,这种家庭的子女占全园的90%左右,大多数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整天忙于生计,对幼儿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幼儿行为习惯较差,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幼儿园老师通过分析后,觉得很有必要就如何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幼儿园日常规范制度建设,强化和规范校园常规管理,发挥管理规范的强制作用,道理情操的陶冶作用,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幼儿主体的“倚同作用”,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科学严谨、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通过实践、历练、积累,促进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养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探索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根据确定的研究目标和指导思想,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当前幼儿学习状况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分析我园幼儿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以及在校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幼儿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行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调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当地个体子女的现有习惯,明确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幼儿期间应养成的习惯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时间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1)、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能力,塑造幼儿人格的阵地。深化教学改革,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
(2)、通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操。
(3)、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4)、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
(5)、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师表群体的形象。用教师的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幼儿,成为幼儿的楷模,受到训练和熏陶实效。
本课题将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通过编写问卷对幼儿、教师、家长的相关情况及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取得真实性资料。
2、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不良习惯并给予及时纠正辅导。
3、个案分析法: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个性的、共性的特征。建立个人行为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4、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深入教育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急需解决的典型性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研究者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实践者有计划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理论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者成为研究者。
5、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行动研究中进行总结,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
对于课题研究的成果,做以下分析:
一、总结出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晓之以理,知道整理习惯的重要性
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知道“让孩子整理”的重要性。父母自己首先要认识到,健全的性格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顾虑多端,毫不放心,一切成人包大揽,创设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久而久之,孩子心灵处于压抑状态,其心态倾向于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被动接受,消极服从,生活中没有自我,很难去独立思考,最终养成依赖性,缺乏自信心。改变孩子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我要整理”的重要性。一岁以后的矮子就就爱是萌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要自己干一些事情,只是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天长地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主动性,就连自己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别说我小》《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长大了》等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请自己会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自己的是不会做有什么影响等。
(二)情感激发,享受整理的过程
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操作游戏、情感游戏、角色游戏、竞赛性游戏,来激发整理的积极性。
(三)共建规划,凸显自主性
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起商讨:进餐时,公用的餐盘应该怎样摆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拿到且不影响小朋友饭碗菜盘的摆放。起床时,让孩子有顺序的小便、洗手、喝水。离园打扫卫生时,桌椅又应该怎么样摆放。活动区里面的东西要怎么摆放。这些问题由我们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合理的规则,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能够自觉遵守,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不断强化,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四)肯定支持,提高主动性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平时,我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呦,你叠的衣服真好。”一会儿整整齐齐的一叠衣服就放在柜子里面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就会有好多孩子把桌面整理好,另外,我们还采取不同的激励形式,来调动孩子整理的积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再记得事情自己做,要使用文明用语。
(五)家园合作,促使习惯成自然
《纲要》中写道:幼儿期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在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需要不断的加强巩固,使其形式定势。在幼儿园形成的好习惯,往往回到家有完全改变了。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孩子习惯的养成还必须和家长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习惯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本身的能力,而且还促进幼儿其他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习惯的养成能培养幼儿细心、耐心和责任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贯彻落实了新《纲要》中提出的培养幼儿重视环境整洁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甚有帮助。它不仅要求我们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还要求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帮助幼儿较好的掌握各种生活技能,逐步是幼儿懂得爱清洁、讲卫生、有秩序感等,最终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自我管理者。
2、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在能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创造
性地去解决一些教学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设计和分析反思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了。
在以后的行为习惯培养中,我们会和家长不断的交流、沟通,甚至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使家园合作也能进一步加深。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大家都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受益匪浅。望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延续下去。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有序的成长。
韩琳 2012年6月
第三篇:《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会因为信息热潮而成为低谷,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即在表达时,能用最简明的语言,准确地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收到尽可能大的效果。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20世纪90年中期,哈佛大学研究院教授凯瑟琳。斯诺领导的研究小组,对美国儿童进行了较大的跟踪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发展语言,不仅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心理,尤其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和交往意识的关键因素。抓住这一关键期,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提高幼儿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我国在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2000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这表明我国已开始重视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依据:
1、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70年代后的一些国外心理学家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的作用,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巴甫洛夫的言语获得理论
认为儿童获得言语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词语的声音和具体事物的形象建立起联系,接着是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而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则是通过强化而建立起来的。
3、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
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4、马克思主义活动论、当代发展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肯定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必然结论,它符合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正确的、合乎规律的观点。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口语交际能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通过对幼儿口语交际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增强幼儿交往的意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幼儿实际出发,遵循学习语言规律,大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达到准确发出语音,比较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与别人进行语言交谈之目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
2、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3、在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培养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5、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实验对象是本班(幼儿六班)66名幼儿,其中男生33人,女生33人。幼儿五班66名幼儿,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客观性,我们选择了人数相等,年龄相同的平行班级作为对比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模仿法:根据幼儿的生理和思维特点,多让幼儿模仿大人发音、说话以致达到上口的程度。
2、交谈法: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幼儿与家长之间多进行交谈,在交谈中进行训练,在交谈中学习会话,在交谈中加以矫正。
3、表演法:要通过幼儿演讲、分角色表达、童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广大幼儿在实际语言演练得到学习和提高。
4、兼用法:要把学会口语表达和学习语言文字兼用起来,在训练口语中学习简单文字,在学习文字中加强口语训练。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与步骤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1、制定出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安排研究人员并进行培训。
2、进行调查研究,如实掌握幼儿当前实际状况。
3、多方面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科学地进行安排。
4、做出家长的宣传动员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1、按计划适时转入实施,用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进行实验研究。
2、做好实验过程中各种记录,如实验内容,实验形式与办法,实验效果等。
3、及时掌握实验研究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自己实验计划和进程。
4、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掌握成功经验,及时纠正实验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1、做好各方面实验材料的整理、统计、评价、检测等项工作。
2、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1)、我班幼儿讲的故事《白雪公主》、《彩云姑娘》、《太阳公公把胡子》等在学校举办的幼儿组故事大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我班幼儿王傲宇讲的故事《狼和小羊》获得了与会领导和评委老师的热烈掌声。这样幼儿在活动的锻炼中表演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2)、在活动中锻炼幼儿语言。幼儿童话剧表演是培养幼儿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幼儿胆量和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和提高,我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保护地球》、《仙女和樵夫》、《金色的珠
子》等已获得圆满成功。通过这次活动的展示,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表演方面的自信心,激发了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在诠释不同角色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家园共育,家长成为教科研的协助者。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既可载舟又可覆舟,因此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既要有过硬的保教保育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更要用优质的服务,赢得家长的满意和支持。我们在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语言和文字,及时做好家长访谈、家园活动、教学反馈等工作,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家长对教学及教研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了解家长的心声,并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工作重点,竭诚为家长服务。同时,我们将课题研究内容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定期组织家长开放半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与幼儿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家长深入细致的了解幼儿园情况,并协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规范的使用普通话,提高家长教育幼儿的能力,成为孩子生活中的榜样。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平师附小
辛
超
英
2012年9月20日
第四篇:浅谈种植活动中幼儿能力的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提问中引发积极的思考,锲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最终揭示了地球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幼儿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经常会出现许多“为什么”,越是好奇,问题越多,这就是可贵的质疑精神。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敢想、敢说、敢问。为此,开展了“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这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的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他们没有认真的、仔细的认识过黄豆,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黄豆的认识,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案例:小朋友和老师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豆,生成了科学活动:“认识黄豆”。小朋友自己介绍带来的豆豆的名称。老师把不同的豆豆分放在盘子里,让幼儿自己观察豆豆的不同特征。文文惊讶地说:“老师,我发现黄豆有一点淡黑色,黄豆是不是有点坏了,”小宇说:“是虫子咬的小伤痕吗?”,“其实,小朋友说的黄豆的伤痕是黄豆的芽眼”,“你们再找找红豆、黑豆、绿豆有芽眼吗?”这么一说,大家开始仔细地寻找着。幼儿都被这一句话吸引了,都在认真的、努力的寻找“芽眼”。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认识了黄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黄豆的秘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带动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幼儿能观察的很仔细,也很用心。他们还会自己动脑筋想,这个黑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会自主的进行讨论。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时候就会请老师帮忙,以后幼儿碰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的时候也会去观察,去思考。
(二)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如今的幼儿因为平时缺乏锻炼,很多本来应该会的能力都在“退化”,然而通过照顾黄豆苗,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幼儿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同时他们还会比较谁的种子张的快。有些用心的幼儿,每天早上来都会用杯子给自己的豆芽浇水,让它茁壮的成长。
案例:今天我们再次去观察黄豆苗,他们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小朋友一看到豆苗,就说:老师你看我的,已经长出那么多的叶子了,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孩子们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自己中的黄豆已经长大了,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在一片感叹声中,突然琪琪大声的说:“看我的黄豆叶子上全都是小洞洞。”“老师,我的也有小洞洞”。大家都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一下,能不能找到破坏豆苗的“凶手”。翔翔大声的说:“看,叶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虫子”。进过老师的提醒,幼儿就想办法要把虫子杀死,不能再让他破坏豆苗了。小雨说:“这种虫子应该用药水,才能把他们杀死。”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然后我们就找来水壶,兑好药水,在浇药水时,有朋友还说:豆苗我来保护你。很关心自己的豆苗。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自己的苗苗是多么关心,看到幼苗长大了很开心。同时看到幼苗长了虫子,能积极的想办法来保护豆苗,这个就是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并且通过遇到虫子的困难,并解决困难的事件,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时也能看出种植活动使幼儿更加的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三)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是幼儿熟悉的、容易收集的,他们对这些东西感到好奇,而种植活动就是它一个小小的索引。
案例:小朋友种下黄豆现在已经长出了两张黄豆叶子的黄豆苗了。楠楠提出:“黄豆宝宝长出了叶子住在纸杯里有点不舒服了,怎么办呀?小宇说:“我和奶奶把黄豆种在地上的”……小朋友纷纷议论着。最后商量决定把黄豆苗“搬家”,种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老师教了小朋友种植的顺序,用水管小心地给黄豆苗浇水。因为小朋友还要经常来看看自己种的黄豆苗,所以,在黄豆苗旁边插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标牌。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黄豆生长在杯子里已经不够了,需要搬家,教师告诉他们种植的方法,放开手让幼儿自己发展。因为都是自己的豆苗,他们都很小心的进行种植,怕弄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挖土、浇水这些事情在家里都是不会做的,在活动中也能看出幼儿动作的笨拙、和不知所措。这些都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能舍弃。
(四)种植活动给幼儿带来收获的快乐。
随着季节的变化,同时在孩子们的细心观察照顾下,小山上的植物都成熟了,孩子们高兴地拿着工具来收获了,当孩子门抬着满满一篮子毛豆回来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毛豆,今天我们可以吃毛豆啦!然而分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尝到了新鲜的毛豆,特别的好吃。在品尝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懂得谦让,懂得一起分享,而且他们还懂得珍惜,知道这个是来之不易,是他们期待、盼望了很长时间,用爱心和责任心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次种植活动,对幼儿一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不仅仅得到了能力上的发展。我们老师也体验到了种植的乐趣,我们老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幼儿生活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纲要》十分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教师,我愿积极为幼儿创设环境,丰富生活,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