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瞄准科普走进社区 突出城市管理特色
瞄准科普走进社区 突出城市管理特色
——培训中心科普培训基地发展规划
科普进社区活动是体现科普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有效载体,也是创建文明城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而社区科普工作者则是其中普及科学知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训中心作为北京市政市容管理系统唯一一家科普培训基地,在2010——2015年期间,将在市科委、市市政市容委的领导下,在可持续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立足首都城市管理领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按照北京市科普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开拓工作,全力建设具有北京市城市管理特色的科普基地。
未来的几年时间,培训中心将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将城市管理与改善环境紧密结合,以增强基地科普能力为核心,以提升首都市民环境意识与科普素质为目标,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增强科普工作实效性;努力建设一流的城市管理科普基地,提高北京市民的科学素质,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科普体系建设
1、健全科普培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以市政市容管理科普为核心,采取顾问制、会员制、联盟平台等方式,吸收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参与,定期召开联系会议,研究制定科普培训、宣传计划,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2、搭建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培训中心将积极加强与市科委社发处、可持续发展中心等部门联系沟通,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与其他科普机构联系,寻求发展空间,或是合作机会;同时,以科普基地为枢纽,促进市科委、市政市容委与各区县管委、社区之间的沟通、联络,建立科普联动机制,将培训基地的功能发挥好,推动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
3、与NGO组织开展交流合作
未来,科普基地将与NGO组织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通过与NGO合作,组织参训人员前往其它机构实地交流互访,提升科普工作者在项目实践、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等方面的能力,让大家了解科普机构的工作方式,如何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等。还可以通过科普主题、编撰文字材料、交流科普经验,建立科普基地的学习网络,加强与NGO组织的合作与联系,解决基地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在今年开展的2期培训基础上,今后每年逐步加大培训的力度,开展社区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城
市管理参与意识和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培训工作,为提高科普工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建立有效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同时,立足市政市容环境管理领域,与培训中心业务工作结合,1-2年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城市管理专兼职人才队伍:
一是培养能够讲课的行业专家;
二是培养开展科普宣传的各类人才队伍,如组织人才、策划人才等;
三是借助多种渠道,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培训工作,不断完善长效培训机制,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北京市科普培训基地,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科普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科普工作者,重点组织开展对社区科普管理者、指导员、监督员的科技传播能力培训;推广建立健康科普人际传播能力培训模式;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二、面向首都市民开展科普培训活动
1、每年面向全市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垃圾分类、环卫公德、地下管线、供热、燃气等城市管理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训人员现场参观垃圾处理过程,从而拓宽公众的科技视野,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2、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深入开展贴近市民生活的社区科普工作。继续开展科普进社区系列培训活动,打造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应用示范区。
3、广泛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园地、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展板等的建设,切实增强社区科普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展“绿色北京”,送课进社区、进小学,城市管理大讲堂等活动,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培训;依托高校优势,推进“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发挥培训中心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三、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1、以市政市容环境管理的相关内容为主,每年策划1-2个主题宣传活动,如主题日、展览、征文等;将科普基地作为一个良好的宣传载体,开展如以“绿色北京”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概念分析与新技术介绍等为主要内容。
2、参与研究制作各种类型的宣传品等,以城市管理为主题,制作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安全使用天然气等宣传教育活动,自行编写印刷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玩具魔方等。
3、参与办好“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世界环境日”、“首都高校环保健康周”、“科普知识进社区”等重点活动,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环保法律
法规,环境保护与健康知识。广泛普及如何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参与推进环保科普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绿色北京”、自觉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氛围。
4、在管委外网、培训中心外网、市科委网站有市政市容环境管理相关的栏目、或者相关的科普内容。
5、研发供热节能、燃气安全等科普教材和读物。
四、开展市政市容环境科普研究工作
1、每年确定2-3个调研项目,与委相关业务处室、市科委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深入开展调研,围绕市政市容管理工作,寻找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和方向。
2、每年开展一个研究题目,开展如科普方式、科普受众的研究,更好地与科普项目结合。
3、围绕燃气安全、城市管理科技、供热节能、市容环境、垃圾分类等,开发科普读物、动漫宣传片、教材等。
4、开展科普培训效果评估研究,通过培训评估,可以帮助培训者全程审视培训的各个环节,如培训需求的确定、培训目标的选择、培训计划的拟定、培训形式的采纳等等,从而使培训需求确定更加准确、培训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
要、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相得益彰。
第二篇:突出特色 打造亮点--科普工作特色
突出特色 注重实效 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丹凤县科普示范特色工作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县在上级科协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密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打造农村科普工作亮点,突出非正规教育特色,开创了我县科普示范工作的新局面。
一、科普宣传形式创新
科普宣传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坚持不懈、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源源不断的把科普知识送到广大群众手中,既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是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的必要形式。对提高科协知名度、扩大科协工作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我们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中,在形式上有以下几点创新:
1、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中举办专家报告会。2007年以来,我们紧密围绕我县农村产业化发展及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素质,每年从西农大、省委党校请来专家教授作关于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及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决策与履职能力科普报告会。2010年3月,我们请省委党校教授、科技教研室主任韩西平为我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了《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提高》的专题科普报告。县委宣传部开办了“丹凤大讲堂”,全年共举办了8期,为5000多名领导干部宣讲了多方面的科普知识,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
2、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农村活动。2006年至2008年,我们曾多次请省上的科普大篷车来我县,为县城及周边中小学进行有关航空航天知识、世界著名科学家简介、科技发展史等方面的大型科普图片展览,声、光、电科普器材演示,科普光碟播映,青年科学家科普报告、航模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内涵,调动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思想,学习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增强了科技意识。2009年底,中国科协为我县配发了科普大篷车,我们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中,巡回在棣花、商镇、寺坪、资峪、毛里岗、月日等乡镇的学校和农村,开展《建 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画说高血压》、《生活方式与健康》、《艾滋病预防》等科普图片展览,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和农民群众参观学习,利用车载设备播放有关种植、养殖技术的科普光碟,利用畜禽养殖服务箱、土壤养分速测设备进行现场演示等,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农民群众学科学、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
3、组建科普服务队,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科普一条街、科普集镇宣传的同时,每年都安排20天左右的时间,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30多支科技、卫生服务队,深入到蔡川、庾岭、桃坪、毛里岗、北赵川等边远特困乡镇,在田间地头、畜禽圈舍、果园菜棚、家庭院落为农民群众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通过长期的宣传和培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着、不离本土的技术人才。同时,通过医务工作者免费为山区群众义诊治病、赠送药品,宣传卫生健康科普知识,使群众普遍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科普带来的恩惠。
二、农村科普打造亮点
我县是山区农业县,又是重点贫困县。因此,抓好农村科普工作,促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始终是我县科协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科普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农村科普中抓了以下亮点工作:
1、扎实开展科普示范“五创一带”活动。为进一步强化科普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普工作快速发展,我们扎实开展了以“创建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培养科普示范带头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五创一带”科普示范活动。尤其是创建科普示范县以来,我们对“五创一带”活动统一安排、分类指导、同步检查和督查,为全县树立了一批科普示范典型,实施了科普示范工程,通过典型引路来扩大科普示范工作的覆盖面,发挥示范效应。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科普示范乡镇3个,科普示范村6个,市级十佳农科协4个,先进农技协10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市级农村科普带头人12人;培育县级科普示范乡镇5个,科普示范村3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20名,科普示范家庭130个,科技示范户180户。
2、认真抓好科普惠农“三个一”建设。2010年,县科协加大对科普惠农“三个一”建设力度,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方法,投入资金14.86万元为21个乡镇、50个村制做了高标准的科普宣传栏,以带动全县“三个一”建设。截止目前,全县21个乡镇和80%的村和社区都成立了科普工作站,制作了科普宣传栏,选配了科普宣传员,并建 2 立了“三个一”名册档案,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建立了阵地,充实了队伍。
3、科普惠农项目得实惠。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富民)计划”项目以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狠抓了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规范管理,按照科普惠农计划项目的要求,指导他们增强服务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科普带头人扩大示范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示范效益,真正起到带头作用。截止目前,已有武关镇畜牧养殖协会、绿色农牧科普示范基地、棣花镇万湾村张现锁争取到 “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共获得13万元的奖补资金;商山药业协会、聚农生态养殖协会、山茱萸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史存霞争取到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获得65万元的奖补资金,该项目的实施体现了科普惠农的宗旨,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科普工作不仅能带来科技知识和生产技术上的实惠,还能争取到资金扶持,也更进一步扩大了科协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非正规教育项目突出特色
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正规教育项目,在我县已连续实施4个周期,成为全省唯一连续4个周期实施该项目的县。该项工作也成为我县的一项特色亮点工作。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项目的要求,立足于我县校外青少年成长需求,采取校外青少年集体参与、现场讨论、知识竞赛、自己组织、自己实施等具有非正规教育特点的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开展有利于校外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谋生及发展能力的活动。
1、开展适合校外青少年需要的生产生活技能、卫生健康知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安全避险及自救技能培训、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2、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进取、敢为人先拼博精神,团结互助、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3、每年推荐校外青少年代表参加全省、全国性项目活动。全县3000多名校外青少年分别参加了各周期的项目活动,500多名代表参加了省级活动,有100多名校外青少年参加了全国性活动,他们通过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名胜古迹、植物园、动物园,与奥运冠军、演艺名星面对面交流等,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截止目前,已有500多名校外青少年学到了基本技能,被当地及外地企业聘用,有1000多名校外青少年学到了种养加技术,自主创业或协助家庭发展产业。
4、在项目实施中加强了村级学习中心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全县20多个村建立了校外青少年学习中心,并为他们配备了电视机、DVD、电脑、数码相机、体育活动器 3 材、科普图书、订阅了10多种科普报刊,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科技文化及体育活动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由于在项目实施中成绩突出,2009年我县获得该项目配发的价值20多万元的科普大篷车一辆;2010年11月,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本周期项目的评估,并在我县举办了中国青年农民工项目非正规教育弹性课程培训试点。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项目县,去年12月县委副书记杨新友、县科协主席彭虎存在北京年审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第三篇:科普特色
六(2)班科普特色班级申报
一、以良好班风的建设为目标,诠释科普特色
1、班旗 班徽班服
2、班级口号:用科学武装自己改变世界!
3、班歌:《年轻的战场》
4、召开主题班会。为此,开展了一次“科技,改变世界!”的主题班会。
二、以班级环境的美化为抓手,体现科普特色
1、固定板块:一块设置为“竞击场·我的风采”,把学生在科普方面表现比较出色的,用彩色照片配文字说明方式张贴在广告板上,以凸显榜样的力量;
另一块则设置为“科普长廊·艺苑风景线”,由文娱委员为首的班级学生进行不定期的更换相应的文字、图画材料,以彰显我班的科普特色和素质教育实效。
2、在教室的前面墙壁的空白处则悬挂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同时,培养开放的意识和世界眼光。
3、教室后面黑板的上方则是奖状区和班旗悬挂处,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天天面对的班旗则激励学生更加努力拼搏,争创第一。
三、以班级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展示科普特色
1、学校组织的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运动会、科技文体节等。
2、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1)班会
(2)“我的发明”展示活动。“做” :让学生动手创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运用科技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探索实践,展示科技创新。
(3)我的未来畅想演讲
(4)“走出校门观世界”:“参观科技馆”、“博物展览馆”、“环保公司”(徐琳琳等小队同学来到公司,到社会中了解科普知识。)等
(5)科普阅读活动
(6)征文活动:撰写科学小故事、小论文。
3、我们的榜样(班币奖励)
补充:
1、科普图片展览、科普知识讲座。
2、开展科技创新、科技环保等综合实践活动。
3、阅读、撰写科学小故事、小论文。
4、电子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程序设计。
5、小发明、小创造、机器人、绘科幻画等竞赛。
第四篇:突出社区特色积极服务离退休干部
突出社区特色
积极服务离退休干部
自卫社区位于齐市铁锋区北局宅。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主动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赢得了辖区离退休干部的认可和赞扬。
一、成立组织,完善机制。
为加强组织力量,社区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对辖区离退休干部及遗孀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详细掌握了各种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表”、“一册”、“一卡”,即离退休干部情况登记表、离退休干部健康档案册、离退休干部服务亲情卡,为开展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提供了详实依据。为确保工作的长效性和规范性,我们建立健全了离退休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走访联系离退休干部制度、特困离退休干部帮扶制度、离退休干部文体活动制度、离退休干部医疗服务制度、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制度、离退休干部生活服务制度等9项制度,确保了离退休干部各项待遇在社区得到更好保障。
为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我们成立了3个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小组。一是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理论学习小组,不断加深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握,开辟“离退休干部学习专栏”,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兴趣活动小组,分别建立文艺、书画等活动兴趣小组,丰富了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立离退休干部互助服务小组。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以楼栋长为主体的邻里亲情互助小组,设立了6个睦邻友好点,积极推广“彼此扶助,以老养老”的做法,使常年不能出门的老同志有了倾诉和聆听的场所。
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一是提供家政服务。为社区离退休干部及遗孀提供保洁、餐饮、护理等多种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定期上门为独居离退休干部做家务、陪聊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同时发挥志愿者作用,定期不定期为离退休干部协助干好家务。
二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离退休干部建立家庭病床,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开展保健养生等方面的服务。坚持为社区离退休干部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放联系卡。通过体检,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是提供精神慰藉服务。通过提供心理咨询、陪护聊天等形式,帮助离退休干部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四是提供特困帮扶服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对高龄、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负担重的13名离退休干部遗孀定期登门看望。在“一帮一”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每人帮扶一位家庭困难的离退休干部。
五是提供学习活动服务。社区组织离退休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让离退休干部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针对离退休干部阅历丰富、政治敏锐性强、十分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社区为他们建立图书阅览室,订阅了《人民日报》、《兰州日报》、《中国老年报》、《老同志之友》等报刊杂志,并购置1000多册图书,供离退休干部借阅。社区还协调区图书馆,为离退休干部开辟绿色通道,免费借阅图书,并对年龄大、听力差的老干部由工作人员上门读书读报,让他们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三、创新载体,完善功能。
一是建立“五必访”制度。即重大节日必访、住院必访、家中有困难必访、季节气候变化必访、家庭闹矛盾必访。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年老体弱的离退休干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社区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端午节我们专门邀请独居离退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吃粽子,大家其乐融融,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通过“五必访”活动,切实把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送到老干部心坎上。
二是建成“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搬进新址后,建成的为老服务中心,融学习、娱乐、健身服务于一体,不仅可以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减轻了家庭压力,又为政府提供了社会化养老的新模式。
四、尊重意愿,发挥余热。
广大离退休干部退下来之后,同社会各方面接触的机会更多、了解社会各方面情况更直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社会管理、协调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社区十分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每月召开座谈会,请离退休干部出席,向他们通报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最低生活保障的办理发放及社区建设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社区也积极拓宽离退休干部建言献策、参与社区管理的途径,开设了“主任信箱”和“党员信箱”,鼓励引导离退休干部对社区工作进行广泛监督,有力促进了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离退休干部组成义务劝导团,每天在辖区内义务巡逻、监督环境卫生、调解邻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组织老年活动。另一方面,社区通过民主评议,从党性强、威望高、工作经验丰富、身体条件好的老党员中选举了9位楼栋长,协助社区调解邻里矛盾,协防社会治安,收到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社区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社区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社区建设发展中的表率作用,组织离退休干部加入“情暖农民工”活动。通过举办农民工法律讲座、帮助农民工寻找就业门路、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贫困救济等,使离退休干部置身其中,增添了一段新经历,赋予了生命新的光彩,展示了离退休干部的新形象。
第五篇:科普走进课程
科普走进课程 创新完美人生
长阳鸭子口乡中心学校 田云鹏 蒋树生
鸭子口乡中心学校座落于道教圣地中武当天柱山麓,美丽的清江河畔。学校现代化设施齐全,为科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开通了绿色通道。
近几年来,学校秉承“实现自身价值、激扬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稳步推进新课程,大胆实施新课改,“科普活动”走进校本课程,硕果累累:在市第五届、第七届青少年科技节中被市教育局、科技局、科协、知识产权局、环境保护局联合表彰为“先进单位”;在连续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宜昌市举办的四届青少年科技节中学生获奖人数省级1人,市级16人,县级89人,有高中优录资格的10人,国家学生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项。校园这片朝气蓬勃的热土正孕育着新的希望,一朵山区校本课程的奇葩正在绽放!
一、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
从2004年秋季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我校校园。校本课程开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起步。我校五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理念的形成过程,展示出一条艰辛探索与努力践行之路。
04-05学,学校通过家长公开信、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发出《厚浪沱――鸭子口文化的明珠》、《话说山水明珠鸭子口》、《土家服饰的变迁》、《长阳民族饮食文化》、《饮食的营养与卫生》等五门课程内容,全部选课学习。
05-06学,在总结审视上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我校开设了《清江渔业》、《煤炭经济》、《科普与我同行》、《鸭子口地域经济》、《民族传统文化》等五大专题的学习,每个专题分别设置了1-7个教学内容。此,我们逐步发现《科普与我同行》深受学生欢迎和家长支持,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明显显示出来。
06-07学,我校提出了“凸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实践创新并举、提高专业素质”的校本课程目标;开设出公共课和选修课两类课型,选修课以《科普与我同行》为核心内容。此外,还开设了《走进鸭子口民俗》、《花卉文 1 化与栽培技术》、《清江渔业》、《煤炭经济》等学习内容。本,《科普与我同行》选修课成果显著,不但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而且有不少作品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07-08学,我校成立了《科普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组,聘请了县科技局姚春兰、覃君晓同志,县教育局研训中心高正绪、李德胜、刘开双同志当顾问,由学校校长方正国同志任组长,以科普为核心、引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以课程促课题、以课题带课程。分五大专题组织教学活动:电子制作、科幻画创作、专利申报、花卉栽培和科学普及。
08-09学,学校继续以科普为核心,开发具有课程意识的校本课程。除保留发明与创造,电子制作专题外,增加科技奥运、学法指导、生活小窍门专题。另外,将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艾禁毒教育,反邪教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作为科普内容,融会渗透到校本课程大课堂中。
回顾我校本本课程的开发历程,它有鲜明的动态特征:一是地域特色逐渐显现,本土资源充分挖掘;二是科普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初步显示出课程意识,探索之路曲折而富有理性,获奖情况引人注目;三是课程意识日趋形成,从活动到专题,从专题到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近五年来,我们以“凸现办学哲学、满足学生需求、围绕科普核心、培养创新精神”为总体目标。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运行“专题教育人人参与,选修内容与任选内容互为补充,开展课余科技活动”的课程基本模式。自己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1.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课学习。校本课程的本身价值之一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特长,这是该课程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召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宗旨,校本课程也是一样。我校五年的校 2 本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了五次,每次更新都删去了不受学生欢迎,不能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增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由此,校本课程的价值逐步得到体现。
2.以凸现学校特色、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利用教师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特长为宗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情境分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系统地对学校内部、外部的要素进行评估,才能为课程方案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鸭子口乡中心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举出一面科技创新教育的旗帜就是特色立校!另外,“煤炭大乡”、“移民大乡”的乡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指南针。
在我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一批骨干教师、课改专家、乡级名师,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例如:科普辅导员田云鹏老师、健美教练员熊玉玲老师、县书法协会会员徐欣廷老师等有专业特点的教师,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师资保障。
3.以科普为核心,带动其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五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既对校本课程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也萌生了较多的理解。一是立足点是学校,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二是理念更新,校本课程的基本使命在于引导更加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三是关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关系的解读,校本课程只会促进国家课程的落实。基于这种理解,我们通过校本课程评价委员会确定“科普”为核心,成立开发合作组,将课程实施与评价统筹到课题研究中,保证校本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从而也带动了其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如:《书画欣赏与练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激励评价的新举措。
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问题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更是如此。2007年5月,我校开始实施《科普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全校集中、分年级集中知识讲座;分班组织指导学生训练;作品互评和成果物化等。我们成功尝试“成功体验汇报”、“精神物质并重”、“记录袋成果集”等评价方式,让本课程焕发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例如:在李焦同学获全市第六届青少年科技节“十佳科技之星”、刘俊同学获全市第七届青少年科技节科技创新“特等奖”之后,我们都举办了专场报告会,3 宜昌之行的获奖感言和答辩实况震憾心灵,催人奋进;在每次学生办领专利证书后,学校集会颁发奖金,并授予“小小发明家”或“校园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以此浓厚全校“崇尚科技、自主创新”的氛围;在全校科普知识与技能大赛中,组委会设置了“最佳解说奖”、“最佳制作奖”、“青少年科普特色班”等奖项,精选部分优秀作品,编制“奥运书画精品集”、“专利申报作品集”。这些别具一格的评价方式促进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纵深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研训主任都参与进来,组成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团队。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纳入了教师考核,并计算其工作量,还设置了“新三课”特殊贡献奖奖项,奖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研修组。阅历资深的蒋树生老师专职我校校本课程牵头人至今,给全校教师组织了多次校本课程理论知识培训,牵头推行了校本课程中“全校统一时间上课、分研修组集体备课(上课前须教导处审查)、将学生成果作为校本课程优质课堂的重要评价指标”等制度,科普辅导员团队(理化生研修组)各组员先后受到学校多次表彰。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与落实,催生了我校校本课程的茁壮成长。
5.举办学校科普知识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县市青少年科技节,搭建和开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
从《科普与我同行》被批准成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以来,我们是成功举办过二届科技体育艺术节,二次“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摄影艺术比赛,“我爱我师”为主题的新闻写作比赛,“我爱我校”为主题的教具创新比赛,“我爱我班”为主题的展板制作比赛和专利知识手抄报评比,连续组队参加了县市近四年的青少年科技节。2008年3月,学校投资5000多元,装备了全县独一无二的科普活动展览室,“金壁辉煌”的作品拒中择优摆放了数理化政生地等学科的自制学具或实物,倍受各级领导、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主要的收获与思考 1.形成了学校一大特色。
从2005年秋季学期科普活动进入校本课程以来,我们先后举办科普知识讲座15次(到小学3次,教师培训2次),组织电子制作培训5次,开展“四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作品征集3次,在2007年秋季,策划并 4 组织全校“中华奥运情”书画大赛,同时提出并开始实施《科普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在组队参加近四届县市青少年科技节中,学校两次获市级“先进单位”的奖牌,四次获县级“先进集体”称号,《科普与我同行》在2007年11月被县教育局认定为“优秀校本课程”。最值得一提的是:曾志强同学的《自动泡菜坛加水器》(小制作),刘珍艳同学的《电脑打字架》(小发明),李焦同学的《智能录音机》(小制作),刘俊同学的《实用鞋刷》(小制作)连续四年代表了当年长阳赛区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姓名携带“鸭子口乡中心学校”多次登上报刊、走进荧屏。特别是曾志强同学享受“加5分”优录政策正取长阳一中,免去了他24000元择校费,“不值二万
四、胜过二万四”的“泡菜坛”故事曾一度传为佳话。2008年12月26日,湖北电视台公共频道以《清江击水 厚浪扬帆》为题报道了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主旨在于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使青少年朋友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促使早日迈进科学的神奇殿堂。科普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促进了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2005年10月,蒋树生老师被聘县校本课程课改专家组成员;2006年3月,刘学耕老师在我校上了地理“做中学”研讨课;2007年9月,田云鹏老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村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2008年11月又被市青少年科技节组委会评为“第七届十佳青少年科普辅导员”。另外,学校电子制作教练李志雄老师、科幻画辅导员刘晓春、刘宗萍老师、科学实践指导老师吴仲宣、钟少英老师所在的理化生研修组2008年8月也被评为校级“优秀研修组”,他们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不但有了一技之长,而且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也稳中有升,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势头。
3.发展了学生特长。
新课改倡导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高扬自主、合作、探究的主旋律。每当我们走进像“百货超市”般的科普活动展览室,赏析学生的优秀习作,就发现不少国家课程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在此大显身手,展示一招。
五年来,仅学生实用新型国家专利授权的小发明就有14件之多。像曾志强同学的《自制泡菜坛加水器》、徐蔚同学的《电动玻璃擦》、李明同学的《防风晾 5 衣架》、刘丹同学的《电热手套》、刘栋兵同学的《安全酒精炉》、曾江同学的《伸缩式拐杖》、刘珍艳同学的《新型电脑打字架》、曾辉同学的《双面灰撮》、刘畅同学的《简易书夹》、曾晨同学的《菜籽播种器》、李璇同学的《可移动的屏幕》、田静源同学的《舒服梳》、章曾羽同学的《新型牙膏袋》和《新型粉笔套》,不仅代表了我校当年校本课程的最高教学质量,而且标志着我们传承文化知识和传播科学思想“兼容”的校本课程理念逐步成熟。学生在参与中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他们成长为“特长生”奠基、导航!
2009-2010学即将来临,怎样齐心协力,扬长避短,创建全县科普示范点、引领师生创新与实践?我们的思考很多,例如;怎样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怎样提高业务水平?怎样改良评价方式?我们的打算也很多,例如:智力玩具、魔术气球进课堂;奥赛试题、理化实验进课堂;法纪教育、义务劳动进课堂;专题教育、安全演练进课堂。
目前,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良好的起步,是一种课程的雏形,还未真正形成一级课程。如果要使校本课程真正体现学校特色,体现办学哲学,引导学生完备人性的构建与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懈努力,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目标,设置与时代合拍的教学内容,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评价,使广大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的实施中去,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以科普为核心,我们认为已成为我校的特色之一,我们坚信:有市县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和资助,有学校各位校长的高度重视,有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让这朵山区校本课程的奇葩更加鲜艳夺目,我们全校师生信心百倍,热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