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系金融租赁行业调研报告
银行系金融租赁行业调研报告
金融租赁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型租赁方式,这种租赁具有融物与融资双重功能,其交易形式主要有:直接融资租赁、售后回租、联合租赁;交易性质从《会计准则》角度分为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
融资租赁行业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从租赁的市场渗透率(租赁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看,美国达到30%,发达国家平均为20%,而我国仅为4%左右。据社科院统计,即使工程机械行业——国内融资租赁中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其租赁渗透率也只有8.3%,远低于17%的世界租赁市场平均水平。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30%,中国租赁行业对GDP的贡献仅有万分之三。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金融租赁行业概况
据统计资料显示,尽管目前在国内租赁业中金融租赁公司的数量较少,但其总的注册资金高达455亿元人民币,而国内各类租赁公司的合计注册资本金仅为800亿元人民币,金融租赁公司在总规模中占比高达57%。
近年来,凭借注册资本大、依托母行这两大优势,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迅速,也正是凭借着这两大优势以及高端的市场定位推动了金融租赁行业的蓬勃发展。其融资租赁功能起到了激励经济发展的促进剂作用,有着极强的投资杠杆功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辐射效应,其投资拉动效应远远大于汽车业、房地产业和基础建设,是打开促进经济发展大门的“金钥匙”。从行业增速上看,自2007年末金融租赁公司异军突起以来,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统计显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试点已走过了第五个年头。截至2011年末,银监会监管的17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超过5000亿元,达到5267.78亿元;实收资本总额超过500亿元,达到504.89亿元;投放金额为2907.82亿元,其中直接租赁投放为1010.08亿元。位居总资产规模前三位的依然是国银租赁、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国银租赁以921.60亿元居首,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分别为839.69亿元和611.93亿元。17家公司中,有13家规模在100亿元以上,交银租赁和华融租赁超过400亿元,招银租赁和建信租赁超300亿元。
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融资租赁也有较好的营收和回报。2011年17家银监会监管的17家金融租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0.47亿元,较2010年的159亿元增长了1倍;净利润为63.84亿元,较2010年的35.78亿元增长了78%,国银租赁、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净利润位居前三,均在8 亿元以上;有10家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0%以上,且金融租赁公司的质量良好,租金回收率都在98%以上,15家公司超过99%;除山西金融租赁的不良资产率为1.73%外,其他16家公司均不超过1%。
二、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成立的初衷
自2007年银监会颁布出台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修改稿,允许银行入主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真正回归融资租赁的本业,使国内大批完成改制上市的商业银行对租赁、信托等非银行业务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工行、建行、交行、民生和招行、农行等先后组建
了金融租赁公司,国开行也收购了一家租赁公司,拉开了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全面登场的大幕。
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庞大的客户资源,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迅速地成为租赁行业中的领头羊。除了政策的放行和政府的推动,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迅速诞生的原因。长远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单纯依靠传统的信贷业务已不足以支撑国内银行的发展,银行经营多元化、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国内银行在长期的与金融租赁业交叉的业务中,也积累了间接的金融租赁公司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不仅使融资租赁成为银行信贷的一种补充手段,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且可以为银行间接培养未来客户。金融租赁业为银行服务客户提供了新的领域,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金融租赁的方式解决其融资困难带来的发展瓶颈,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多样化、差别化的需求。租赁业务还有效地支持了银行对重点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利用租赁产品的中长期特点,与银行短期产品配套服务客户,巩固了客户关系,提高了客户黏度。
三、各金融租赁公司定位
未来5~10年,随着我国金融租赁市场客户需求的差异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将成为金融租赁企业研究和跟踪的服务重点,打造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的品牌形象,占据细分市场的较大份额,实行服务差别化、业务个性化和客户细分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各家租赁公司的定位来看,它们都各有侧重,根据各自母公司原来的业务优势进行战略规划。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即有利于整个租赁行业的有序竞争,也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工银金融租赁公司定位为:大型、专业化的飞机、船舶和设备租赁公司,秉承了工行在机、船、设备租赁融资方面的专业基础。
建信金融租赁公司的市场定位为:铁路运输、铁路工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电力生产、电力供应;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机场;船舶运输;港口;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飞机、船舶、工程机械、其他设备等)。
交银金融租赁目标客户包括三大类:一是有市场规模的运营服务商,如电力、通信、城市基础设施、铁路、航运、环保节能等企业;二是有知名品牌的大型设备制造商;三是优质上市公司和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可帮助客户调节财务和税收状况。
农银租赁的业务定位,除了一般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基本业务如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外,还瞄准了农行横跨城乡的网点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城乡。
招行金融租赁公司主要以航空航运、电力电信、采矿制造等行业大中型设备融资租赁和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向客户提供融资租赁、资产管理、投融资咨询等金融服务。
三、售后回租业务模式为主及成因
从2007年中国银行业进入融资租赁业开始,售后回租就成为银行系租赁公司基本的业务模式,直接租赁的占比非常低。2010年,金融租赁公司(银行系租赁公司9家,占资产规模80%左右)租赁投放金额为2048亿元,其中直租项目投放金额只有718亿元;2011年,租赁投放金额为2907.82亿元,其中直租项目投放金额为1010.08亿元。直租投放金额占比只有1/3左右。
我国现阶段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旺盛,新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又缺乏成熟的融资租赁业务能力,在短期内还不擅长于做结构较为复杂的租赁交易,但放贷款则驾轻就熟。加之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法律法规环境还存在着诸多相互冲突之处,使得出租人很难开展各种真正意义上的融资租赁方式。于是,银行类租赁公司为了获得市场,又不违法经营,用租赁融资之名,行信贷融资之实的售后回租,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实际上,除了设备的售后回租基本等于贷款,与此相类似的问题还有,高速公路的融资租赁,实质是收费权质押的信贷融资;房地产的融资租赁,实质是不动产抵押信贷融资。
与售后回租相比,直接租赁更能体现租赁业务区别于银行贷款的本质特征,在防止企业挪用资金、避免与银行竞争、变现租赁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已经在逐步提高直接租赁业务比重,替代售后回租成为为主流业务模式,形成系统化的租赁产品及流程化的产品营销与管理体系。
四、行业面临的困境
1、融资租赁市场环境尚欠成熟
作为融资租赁行业的“四大支柱”,即监管、法律、会计、税收政策环境尚不尽人意,尤其是税收政策不仅没有起到对行业的积极支持作用,相反国内增值税改革以及其他税收政策,包括关税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融资租赁的特殊性,反而妨碍了我国现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2、融资租赁专业化运作能力低下
突出表现在航空、船舶、通用设备等领域,由于缺乏对租赁标的的专业化研究以及资产的价值评估,在业务运作模式上很难摆脱银行信贷业务的运作模式,信贷同质化特征明显,融资租赁业务没能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补充,反而参与到信贷市场的竞争中去。
3、专业化人才短缺
金融租赁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复杂,其运行需要既精通金融、贸易、管理,又懂法律、税务、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时间较短,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从业人员约1200人,数量缺少很多,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租赁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才的缺乏势必会减慢金融租赁业发展的步伐。
4、没有实物资产管理能力
融资租赁业务最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就是是否具备实物资产评估、管理、处置、再运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行业要求非常高,这对刚成立之初的银行系租赁公司来讲,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
五、上海地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合作现状
目前,上海地区共有4家法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客户,分别为交银租赁、招银租赁、农银租赁、浦银租赁。截至2012年8月末,上述4家金融租赁公司在中行借款余额合计为68亿元人民币、1.04亿美元,银租宝业务余额为2.07亿元人民币。
1、业务合作模式
中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合作的产品涉及短期金融机构借款、中期金融机构借款、中长期金融机构项目借款、银租宝业务。对于短期及中期金融机构借款,主要采用信用担保方式,中长期金融机构项目借款则采用单船、单机抵押的担保方式,银租宝业务引入了保险公司承保信用险。
中行拟与金融租赁公司在银行承兑汇票、融资性保函、租赁保理业务方面,进一步深化业务合作层面,拓宽业务合作范围,提升业务收益。
2、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助力业务发展
长期以来,拓宽融资渠道一直是金融租赁公司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传统、单一的借款模式替代性较高,同业竞争激烈,议价空间逐步萎缩,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需要。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宗旨,设计出受客户欢迎,市场认同度高、业务收益好的新产品才能真正引领业务潮流,把握先机,紧密业务关系。产品创新可以遵循先资产后负债、由局部到全部、从内部到外部的原则。先资产后负债,即创新以资产业务为先,负债业务为后;由部分到全部,即借鉴中行其他条线产品,对其进行局部创新,改造成适用新产品;由内部到外部,即资产业务从表内转化为表外。近两年来,根据客户实际需求,中行设计制定了中长期借款产品、银租宝业务都是对其他业务条线的同类资产产品进行了局部创新后形成的产品。
3、业务机遇
金融租赁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利弊,选择其具体融资渠道。现代金融体制虽然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所以金融租赁公司将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各种融资渠道,中行应顺势而为,积极介入,提供业务收益,密切合作关系。如对于拟发行金融债筹措中长期资金的金融租赁公司,中行可以通过提供增信服务—开立保函。这样既可获取保函手续费收入,又能争揽到债券主承销商资格,派生业务收益;租赁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中长期的租赁资产拥有稳定的现金流,非常适合证券化,不过目前尚有监管政策障碍。因而将租赁资产项目打包,由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措资金的方式盘活资产是金融租赁公司的可行方案。中行可运用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及信托业务优势,为有此
需求客户量身定制方案,争取合作机会。
4、业务瓶颈
1)难以融入同业交叉授信模式。由于中银集团内的中银航空租赁注册地在海外,使中行在国内无金融租赁公司,难以与其他金融租赁公司建立交叉授信业务模式,缺乏业务先发优势,议价能力、合作紧密度滞后于银行同业,业务开展较为被动。
2)监管指标压力陡增。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指标的执行已日益临近,中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业务将产生重大影响,现有业务模式或将难以为继,变革已迫在眉睫。根据现行法资本占用计算法则,非银类风险权重不论期限均为100%,简化认为,非银类扣减138Bps的经济资本占用,即利差必须在此以上,才能获得正EVA(经济增加值)。如以8月15日总行财务管理部公布的人民币存放同业利率为基础,按照上述方法计算,中行非银资产业务成本都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左右,在当今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市场流动性释放预期加大,同业竞争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下,该报价是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监管指标的实施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对现行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变革,才能找到新出路,才能适应新的监管环境,才能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比如通过吸收低成本资金,缓释经济资本占用带来的价格竞争劣势;或使用第三方资金,通过中行以委托贷款形式发放借款,从中赚中间业务收益。如利用保险公司、母行资金,发放委托贷款等,都是值得探讨的业务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高端设备的需求持续上升,金融租赁业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我国融资租赁业也必将逐步走向世界。尤其是依托“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市场,我国租赁公司在国际租赁市场上必将大有作为。租赁公司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把自身业务融入全球化发展之中,与国际接轨。在未来三十年,全球最大的租赁公司必定会有中国面孔。
第二篇:汽车租赁及汽车金融行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国内汽车租赁行业基本情况
2013,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808.52万辆和1,792.89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16.5%和15.7%。尽管市场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但随着基数的增长和刚性需求被逐渐满足等不利因素,未来增速将有所放缓;德勤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乘用车销售市场将以每年超过7% 的增长率增长,而二手车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会超过15%。汽车金融服务也将在未来的市场考验中成熟壮大,发达国家的融资购车和租赁的比例之和通常在50%到80%,而这个比例在中国不到20%,中国汽车金融服务注定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汽车金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业务模式是由汽车制造商向消费者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服务开始的。中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起步较晚,可以说一直到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汽车金融管理条例》起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才算正式启动。即使考虑较早成立的汽车财务公司的业务,汽车金融的核心业务-汽车批发金融和汽车消费金融在中国都只有不到三十年的历史。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创新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包括了汽车租赁、二手车金融、汽车保险及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汽车行业已经逐步迈进“网络时代",虽然互联网金融并非近年来兴起的新词,但在汽车金融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尚有巨大潜力。这一趋势将吸引新的资本投入,使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汽车金融的主体。
汽车租赁 摘要:
中国汽车租赁服务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租赁渗透率较低,但未来几年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潜力巨大
专业汽车租赁公司、厂商及经销商正积极加入这个市场,在短租,长租和融资租赁市场各有所专注,并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以抓住未来市场增长机遇 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整合兼并也日趋明显,资金实力以及资源充足的企业纷纷通过扩大城市布局和增加业务种类来抢占市场;相形之下,因缺乏规模效应而在服务、管理、资金和终端价格上缺乏优势的小型汽车租赁企业的前途令人担忧
汽车租赁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市场法规、与二手车的结合,残值测算等,企业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众多挑战 中国汽车租赁行业潜力巨大
中国汽车租赁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渗透率较低,未来潜力巨大汽车租赁服务可以根据租赁性质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其中经营租赁可以再根据租用时长划分为短租和长租,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租赁车辆用于短租,短租是最主流的汽车租赁方式。
截至2012 年底,在中国有着数千家汽车租赁公司,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二、三线等城市的分布渗透有限。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排名前十的租赁公司市场占有率约为12%,虽相比2011 年集中度有所提高,但相对成熟市场仍然相当低。从企业数量分布来看,小规模区域性经营的汽车长租公司数量最多,除极个别大型企业外,平均车队规模仅在50 辆汽车左右,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融资性租赁公司数量较少,同时每年的车辆租赁量也不高。虽然国内业已形成了十数家颇具规模的短租公司,例如神州租车、一嗨租车、赢时通等,但整体市场份额相比成熟市场仍然较低。
中国汽车租赁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市场汽车租赁渗透率(租赁汽车的数量占乘用车总保有量的比例)较欧美成熟市场明显偏低。目前在国内,个人租赁市场基本未开放,即使是公司车队,租赁渗透率也不到10%,且客户基本为外企;而在德国法国等成熟市场,每年近50% 的公司车辆会以租赁形式出售。
在上海和北京等一些主要租赁市场,法规仍然对汽车租赁有着名义上的严格限制,例如上海对企业租赁资质认证和车辆牌照(Y牌照)有严格限制,但由于市场上对汽车租赁的巨大需求,存在很多无资质的车辆运营,而政府并没有对之进行打击,使得灰色市场几乎成为当地汽车租赁市场的主流。但从市场需求和目前政府的态度来看,短期内市场法规至少会维持现状,而长期来看,类似法规限制终将会逐步开放。
放眼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并带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另外,汽车保有量和销量增长、市场供应链的完善、公司轻资产化管理趋势,汽车租赁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产品成熟度的提升,以及相关的租赁法律政策的开放,都会为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给予正面的促进作用。
市场参与者分类:专业租赁公司、经销商及厂商均是汽车租赁市场积极的参与者,市场整合趋势明显
在汽车市场增速回归正常、新车销售利润下滑的趋势下,融资租赁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从而促进新车销售并随之带来后续的后市场服务,并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而这点也深受企业用户欢迎。经营性租赁也可以有效实现批量销售。因此,不仅仅是专业汽车租赁公司,厂商及经销商都在积极投身汽车租赁这片蓝海中。
目前整体市场仍然处于高度分散之中,前10 家汽车租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2%。从品类细分的角度来看,短租公司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车辆、网络的支持,数量最少,但汽车数量最多;长租公司数量最多,大约80% 的公司均可以归为长租公司,但大多数长租公司均为地方性经营的小企业;融资租赁公司数量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租赁车辆也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大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始拓展自身的产品线,或扩大经营区域抢占市场份额。车队规模最大的短租企业开始逐步推出长租业务,由于车队规模效应,可以拿到更低价的车辆,短租企业的长租业务价格明显更具吸引力,结合其资金优势和营销、管理优势,未来势必会挤占小规模传统长租企业的生存空间。
厂商所属租赁公司近期发展迅猛,显示了整车厂在汽车租赁领域有着很高的期望。大众在2011 年成立新动力公司,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汽车租赁市场业务的发展,2013 年,大众在北京和上海各收购了一家当地汽车长租公司,目前已经在4个城市开展业务。经销商下属租赁公司依托自身经销商渠道,发展也非常迅速,车队和业务数量远远超过了市场上一般规模的租赁公司。
我们可以预见,在租赁市场蛋糕逐渐增大的背景下,未来市场的集中度也将明显提升。
行业实践分析:汽车租赁商业模式及典型案例剖析 专业短期经营性租赁公司
短租公司是2006 年前后才开始兴起的一个汽车租赁公司群体,但发展迅速。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及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汽车短租市场日趋壮大,目前神州租车、一嗨租车、至尊租车等汽车租赁服务提供商都建立了庞大的车队规模。
对于短租公司,需要大量资金以配备各种等级的车辆,同时需要有成熟的线上网络系统和线下实体网点,投入较大;随着汽车人口的扩张,未来短租模式的成长性值得期待。目前在整车厂中,日产的易租车服务有涉及于短租服务,易租车虽然有整车厂支持,相比神州租车等社会租车公司,网店和车型上受到了较大限制。
由于网点建设、车辆采购,系统化管理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这些企业往往都有风投和银行的资金支持。未来这些企业将继续扩张,延长产品线,如进入长租市场,推出更多的车型和更灵活的方案,或设立网点,布局三四线城市。
专业长期经营性租赁公司
汽车长租公司起步较早,大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且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企业,虽然整体上数量多,但规模都不大,客户也集中在一些国有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
长租企业主要面向企业用户,而目前市场上长租企业用户多数为外资企业,因此外资汽车品牌受欢迎程度较高。长租的优势在于由于收入和成本较易预见并得到良好控制,并且存在时间较长,模式较为成熟;缺点是现阶段价格较高,对于许多企业来说相对买车经济上并不划算。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其优势(例如降低企业车队管理成本)被更广泛接受,前景也将看好。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
专业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起步较早,运营体系较成熟,但之前由于融资成本较高,且缺乏外界支持,汽车融资产品相比汽车金融,其吸引力一直比较有限。一些融资租赁公司也开始寻求同外界合作,如经销商和整车厂,以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打开局面。
融资租赁由于手续复杂,利率较高,相对长租成本会更高些。但由于通过融资租赁所租赁车辆可以从租赁期开始就作为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对企业有一定吸引力。
附:
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 交运发〔2011〕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近年来,我国汽车租赁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至2010年底,全国租赁汽车已超过10万辆。但是,汽车租赁业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展汽车租赁业的重要性
汽车租赁作为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增强“三个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提高车辆、道路、停车场地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旅游业、汽车工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汽车租赁管理工作。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汽车租赁管理职责,把汽车租赁作为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二、汽车租赁业的发展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驾驶技能广泛普及,企事业单位用车制度改革,汽车租赁需求将十分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与国际上汽车租赁业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汽车租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政策法规不完善、诚信体系不健全、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行为不规范、品牌化发展不足、网络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等,使汽车租赁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今后5至10年,是我国汽车租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品牌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多元、网络覆盖全国、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良好、服务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租赁业的需求。
三、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汽车租赁地方性法规、规章,并纳入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推动汽车租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制定汽车租赁业发展规划。各地要在加强调研、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汽车租赁业发展规划,并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汽车租赁业可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的枢纽站场,布局汽车租赁网点。
三是引导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依法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各地不得实行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自有车辆在1000辆以上的汽车租赁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各设立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简化程序,提供良好服务。
四是加强汽车租赁管理。汽车租赁车辆应当取得有关合法资格证件,并随车携带。汽车租赁车辆应当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车辆性能良好。汽车租赁企业应当与承租人签订车辆租赁合同,提供符合技术标准和证件齐全有效的车辆。汽车租赁企业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从事道路客货运输经营活动。
五是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鼓励汽车租赁企业发展多种服务模式,鼓励与交通运输企业、宾馆、旅行社、商务门户网站等开展合作,增加服务网点,满足休闲、商务、会展、通勤、婚庆等不同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开展异地还车、电话预约、电子商务、企业相互间代办业务、电子货币结算等业务。鼓励应用卫星定位、导航等先进技术,提高汽车租赁服务水平。
六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要加强指导和协调,支持汽车租赁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及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合作,完善消费者诚信体系,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与公安等有关部门协调,严厉打击诈骗租赁汽车等犯罪行为,积极帮助汽车租赁企业解决丢车法律责任、租车方交通违法责任认定等实际问题。
七是加强汽车租赁市场监管。各地要加快制订汽车租赁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考核评比工作,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加强汽车租赁服务监督,推行汽车租赁示范合同,促进企业诚信规范经营。打击非法从事汽车租赁经营行为,维护合法经营者正当权益。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企业提供服务。
交通运输部(章)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第三篇:我市金融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市政协副主席储昭平的带领下,调研组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先后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金融专家座谈会,并实地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了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银政企沟通机制更加畅通、更加密切,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今年3月,我市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驻肥金融监管机构和驻肥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中央金融政策,推荐公司上市,协同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成立及其职能的发挥,必将对我市金融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金融总量迅速壮大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截至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2.7亿元和2678.7亿元。4月末,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16.51亿元和30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和36.5%,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加大。全市17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9只,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83亿元。9月以来,市建投集团、海恒集团共发行企业债37亿元,市国资公司申请发行10亿元企业债正在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另有40亿元企业债的发行正在申请之中。信托租赁典当融资及小额贷款迅速发展。兴泰租赁累计向全市200户中小企业提供17亿元租赁融资,兴泰信托新增信托规模43.94亿元。全市典当总额22.54亿元,年末典当余额5.7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自去年试点以来,已放贷1.44亿元。
3、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6家,外资银行1家,地方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1家,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汇丰银行正在或准备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我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市有证券公司总部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9家,期货公司总部3家,期货公司营业部7家,保险机构37家。同时,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安徽兴泰租赁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江淮集团与民生银行合资的汽车金融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由此可见,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金融体系。
4、银政企合作成绩显著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针对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接难的问题,我市在全省首家设立网上“金融超市”。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中小企业1294家,100多户企业获得贷款37亿元。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对接成效。9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建行向9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93亿元;10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会同市房产局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6家银行与18家房地产企业签署25亿元贷款协议。今年1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发行规模1亿元的“滨湖·春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新的突破。今年6月,“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正式公开募集,首期5000万元已由兴泰信托公司与金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推出。3月,市政府、人行合肥中心支行联合召开全市首季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216个,金额91.4亿元。建立了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机制,确保像合肥京东方、熔安动力这样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了美的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
5、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农业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政策性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商业银行整体并入新组建的徽商银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肥东、长丰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肥西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组建;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成立了长丰科源村镇银行。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末,我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2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4.1%。信托业务稳步发展,建总行34.09亿元控股兴泰信托获国家批准,国元信托盈利水平跃居行业前列。证券保险业改革创新全面开展。国元证券成功借壳上市,华安证券顺利重组,证券业规范经营取得明显成效;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顺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开展,“信贷+保险”等创新业务逐步启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二、我市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金融总量相对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限,据市金融办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只有17家,同样处于中部的武汉市有34家,长沙市有30家。从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来看,武汉市34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5倍,江苏省江阴市14家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2.5倍。如果与东部城市杭州、南京等相比,我市差距更大。有关专家认为,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偏小,是我市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说明我市金融业还不能满足合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金融结构来看,目前,银行业是我市金融业的主导产业,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等产业相对滞后或发展不够充分,因此,加快我市保险、证券、信托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对于合肥的跨跃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三农”还有差距。金融界一些同志认为,出于对资金安全、中小企业信用度以及银行经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一些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难题。参加调研座谈的中小企业界人士更是反映强烈,不少企业家提出,即使企业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企业利润也比较乐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有企业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列举了获得贷款难、银行服务僵化等现象,表达了他们在经营企业当中面临着资金方面的无奈。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当前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包袱沉重,金融服务单一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突出,金融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信用体系不完善,民间融资不规范。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不够,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多个部门和机构中,尚未建成统一的信息处理和查询系统,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严重,甚至是有些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虚假资产报告,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
另外,民间融资的不规范对金融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是对正规金融业务的挑战,是恶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民间融资的活跃,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不足、缓解资金供需矛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行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加上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操作方式简单,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是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亟待加以规范引导。
三、对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金融业,对于推进我市跨跃式发展和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金融意识,提高金融工作领导能力
调研中大家认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于金融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市也不缺少金融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同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的重要意义,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金融是条条的,是市场的,地方政府难有作为”的模糊认识,积极探索金融发展规律,提高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发挥市金融办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健全与金融机构的联络协调机制,积极促进银企对接。根据国家金融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具有合肥特色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金融法规,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掌握利用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本领。
2、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和合作大有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认真研究和领会中央关于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尤其要利用好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全面规划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产业园、资本要素大市场等一揽子事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切实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市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使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洼地。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探索金融创新。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会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讲诚信、有实力的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加大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做大金融资源总量
抓住国家当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鼓励银行积极争取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投放,增强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方式,加大对我市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打包向银行推荐。鼓励政策性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壮大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拓展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业的“合肥板块”。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深化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发展创业及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积极推动融资租赁和信托业务发展。培育和发展有信誉、有品牌、有规模的中介机构,为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供服务。
4、推进金融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市经济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业务进行单独的业绩考核。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5、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完善县域业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奖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热心服务“三农”,力争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合肥农村科技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探索和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使其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抓住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的契机,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发展互助性小额贷款公司和合作型担保机构,努力构建市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总结和推广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开展的“信贷+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良好信用环境的有力支撑。为此,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文化,扎实推进“信用合肥”建设。加快联合征信体系建设步伐,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依托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扩大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信息采集面,逐步统一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享。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司法机关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司法收贷工作,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帮助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稳定地方金融秩序。成立全市担保业协会,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联系会议,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规范担保机构与银行、中小企业的业务合作,为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之,要借助信用约束机制,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为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和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信用基础。
第四篇:演出服装租赁行业调研报告上传(范文)
演艺服装租及设备租赁行业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在XXX的协助下,于2011年1月18日~1月20日期间通过互联网对北京市服装租赁市场进行了调查。服装、器材租赁市场的主要业务是为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年会活动提供演出服装。经调查,全年80-90%的业务在年底12月——2月这一时段。
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调查共计三十二家公司,主要从事服装租赁,服装设计、制作,设备销售、租赁,演出策划。(具体公司名称和经营项目见附录1、2。)
服装租赁的基本种类
1.服装租赁
根据服装的用途区分,可以分为:演艺服装租赁、婚纱礼服租赁、职业服装租赁、特殊服装租赁等。
2.饰品租赁
即用于租赁的服装配套的首饰、面具、手套或帽子的租赁
3.道具租赁
即与服装租赁相关的道具的租赁
4.服务
随着服装租赁业的发展,相伴随而来的服务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如婚纱租赁过程中常常会伴随饰品(头饰、手套)租赁、道具(花篮、烛台)租赁及化妆服务等。
设备租赁的基本种类
1.灯光、音响租赁
根据灯光、音响、投影的用途区分,可以分为:会议用途租赁、宴会用途租赁、演出用途租赁等。
2.服务
为会议,宴会,演出等活动提供的设备提供相应专业的服务技术人员。
各家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
1.经营项目
十三家公司主要经营服装设计、制作、租赁,这部分企业主要以服装设计、制
作为主业,租赁是做为配套项目进行经营,优势在于服装的来源有所保证。 五家企业主要经营演出策划、设备租赁,这部分企业优势是将活动策划连带设
备租赁,但缺少服装,对客户不能行进行一站式服务。
两家企业主要经营演出策划和服装租赁,这两家企业以演出策划带动服装租
赁,这样又缺少设备。
五家公司单纯搞服装租赁,经营项目单一。
余下七家公司主要经营灯光音响器材的销售同时提供租赁业务。
综上所述,在租赁市场中,还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同时开展服装与器材租赁两项业务。因为从事服装租赁的一般公司规模较小,不具备足够的资金来搞音响,灯光,投影等器材设备,而从事音响,灯光器材销售的公司往往又不把租赁业务做为经营重点,所以如果我公司可以从活动策划、服装租赁、器材租赁、以及灯光、音响、投影等器材提供人员配套服务,这样一条龙式的服务,一定会在租赁市场有很好的空间。
2.地理位置
上述三十二家公司的地理位置分析,其中坐落在写字楼中的有十六家,在商住写字楼中八家,其余八家位于商业街。综上所述,服装租赁行业对于经营地点没有严格的要求,在充分考虑资金成本的前提下,我公司在租赁行业没有一定知名度之前,可以考虑从网店做起,在积累一定客源后再进行门市店面开发。网店的库房可以设在交通便利的城区内。(本人认为双全大厦如果2011年6月以后4层办公室如有足够的空间即可)
3.租赁项目及价格
市面上服装租赁的经营种类大致分为:礼服、古装、合唱服装、舞蹈服装、礼仪服装、民族服装、卡通服装、演出服装、宫廷服装、婚纱、拉拉队服装,以及各种演出道具。
其中:礼服、舞蹈服装、合唱服装、古代服装、礼仪服装、民族服装、卡通服装是受调查的二十二家服装租赁公司都具备的经营品种,也是出租率最高的类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批要筹备的服装种类。(具体数量待对各种类服装制作询价后,由领导确定)以下是常见种类服装租赁价格:**元/天/套
设备租赁部分可根据现有的设备资源,结合市场合理价格,制定相应的价格即
可。
本人有以下建议:
1、近期市场调研服装制作的价格,确定要购买的款式及数量,在淡季找服装厂进行加工。
2、在服装采购的同期,可建立网站,将现有的投影、音响等器材在网上进行租赁,设备租赁先行,达到收集市场相关信息的目的。
3、等待服装制作完成后再添加入网站,全面开展租赁业务,赶上2011年年底各大机关、企业的年会大潮。
综合以上信息,经过全面对服装、器材租赁市场的了解,觉得这一产业还是有良好的前景。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综合考虑成本。最终做到以优秀的活动策划方案,带动服装、音响、投影等器材租赁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一条龙服务。
第五篇: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一、纺织工业的主要特点 纺织工业按行业分为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服装业包括服装、制帽、制鞋;化学纤维制造业包括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按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分为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2000年全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12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6.6公斤,纺织工业利税约600亿元,主要产品纱的产量657万吨,化学纤维产量694万吨,服装产量165亿件。我国纱、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等产品的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3%左右。“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净创汇1700亿美元,是我国净创汇的主要行业。从我国纺织工业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其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完全置身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纺织作为国内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出口形式如何对行业运行至关重要;
3、产能总体过剩,常规产品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基本不具备开发高新产品技术能力,企业间的技术、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4、纺织行业整体效益不佳,波动频率快、幅度大,抗风险能力较脆弱,优质信贷客户群体较小,再融资能力较弱;
5、由于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很大部分问题出现在日本、韩国等非设限国家,因此我国加入WTO后,实际效果比入世前原来预计的差距很大。
二、纺织工业产业政策
1、国家“十五”重点发展调整政策“十五”期间,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纺织业继续实施淘汰落后、改组改造的政策,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棉纺织:在巩固压锭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是更新改造1000万锭的生产能力,以及配套进行织机的改造,提高清梳联、精梳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无梭布的比重达到40%。毛纺织:继续压缩淘汰落后毛纺锭,并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实现工艺、设备的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达到高速、高效生产。积极采用赛罗纺、双组份、包缠纺等新型纺纱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重点是提高毛纺面料的整体水平,开发高支纱、轻薄型产品,使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麻纺织:优化现有麻纺织加工能力,加快麻纺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重点开发苎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以及麻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解决细纱条干均匀度、色牢度、鲜艳度,改善穿着舒适性,扩大麻制品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丝绸业:在淘汰落后缫丝、绢纺、丝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重点是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高档真丝产品,提高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开发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化纤仿真产品。充分体现丝绸产品柔软、飘逸、舒适、华丽的特征,全面提高丝绸面料档次。针织业:继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新型针织大圆机的拥有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上的应用,开发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等,扩大针织品出口。对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继续实施调整和发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使之成为纺织工业主要的增长点。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目前化纤企业的结构、分布、规模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主要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扩建,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开发品种,提高质量。2005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40%,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化纤行业总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个大型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化纤原料要重点发展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对现有装置的改造和扩建。聚酯的发展要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业,采用国内成熟的技术和日产400吨以上的装置进行改造和扩建,以降低现有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成纤维要积极开发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复合型纤维。重点抓好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细旦、混纤特色长丝的开发生产与应用,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突出抓好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纤维、织物的新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抓好化纤在装饰、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pAN碳纤维及其原丝、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复合纤维、熔融法聚氨酯弹性纤维、聚乳酸纤维、水溶性pVA纤维、海岛型纤维、皮芯型纤维等。粘胶纤维要控制污染、不布新点,重点是开发品种,提高质量。积极研究开发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纺丝技术,加快推进粘胶纤维环保技术的应用,落实“粘胶三废处理”和“浆粕黑液治理”等环保措施。产业用纺织品:根据我国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要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工业用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骨架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纺织机械:要根据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结合36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五个方面40项重点纺机产品的开发
研制。开发研制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的聚酯装置和涤纶、腈纶、氨纶、粘胶成套设备;研制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和新型纺纱设备;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发展系列产品,并做好相应的配套装置;开发研制新一代电子提花圆纬机、经编机和电脑横机;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面料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丰富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使工艺、技术、设备和染化料、助剂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开发。重点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染整技术、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纤维染整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激光制网、无制版染整印花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生态、环保产品,使高档面料的比重达到60%,满足服装加工和出口的需求。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中国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外商投资政策 鼓励外商投资的纺织产业目录: 1)纺织化纤木奖(年产10万吨及以上,并建设相应的原料基础)2)工业用特种纺织品 3)高仿真化纤及高档织物面料的印染及后整理加工 4)纺织用助剂、油剂、染化料生产 限制外商投资纺织产业目录:(甲类)1)常规切片纺的化纤抽丝 2)单线能力在2万吨、年以下粘胶短纤维生产(乙类)1)毛纺织、棉纺织 2)生丝、坯绸 3)高仿真化学纤维及芳纶、碳纶维等特种化纤(不允许外商独资)4)纤维级及非纤用聚酯、腈纶、氨纶(不允许外商独资)
三、我行纺织工业贷款及质量情况和原因分析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至2001年各年末,我行对纺织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215亿元、224亿元、158亿元、153亿元、147亿元,分别占当年全行信贷余额的2.09%、1.91%、1.4%、1.1%、1.058%,占比在逐年减少,并且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至1999年各年末,我行纺织业贷款不良率(按“一逾两呆”口径)分别为48.1%、47.7%、39.7%;2001年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纺织业不良率为38.15%,不良额60.27 亿元,其中次级类20.11 亿元、可疑类29.01亿元、损失类11.15 亿元,不良贷款率多年始终居高不下,在我行所有贷款行业中排在较差位次,贷款处于高风险状态。造成我行纺织工业贷款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纺织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在弱化,国际竞争能力在减弱;纺织工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产品结构尚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高新技术纺织的开发滞后;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或丧失 1)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的弱化: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已经接近或高于部分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若考虑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优势也不明显。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价值,美国的劳动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这两个数据是29.9和1.2;韩国分别是12.9和0.8,反而比中国还低20%。2)天然纺织原料价格低廉优势的弱化:我国棉花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过去我国一直以棉花生产大国和棉花价格低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年我国棉花市场价格已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甚至有时超过了国际市场。3)城市土地价格原来许多是国拨土地,现在城市土地价格几乎与发达国家相近。4)过去受政府减免税政策保护已不存在。
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份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目前,我国纺织新型设备引进的较多,纺机制造行业对这些设备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工作明显不足。
3、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目前,属于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占有率为50%,我国仅占14%;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占有率均在90%以上,我国仅占32%、9.7%。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全自动气流纺生产效率比环锭高4_5倍,无梭织机比有梭织机效率高4_8倍。由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加上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如棉纺织,发达国家纺部万锭用工60人左右,有些企业已达到万锭用工30人的水平,我国万锭用工水平是300人左右,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4、企业生产规模小、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化纤行业为例,1999年化纤企业平均规模为1.3万吨,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7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2.6%,与国外先进
化纤企业比较,平均规模相差很大。纺织行业经过重组和改造,已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但在化纤、纺机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服装行业中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企业缺乏具备国际营销经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用人多,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财务管理不到位,营销力量薄弱,市场适应性差,开发创新和用人机制不健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5、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6、综合经济效益多年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1992年前,纺织工业曾因取得可喜的效益而辉煌过,但自1993年来,因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行业整体竞争水平下降,行业经济效益一蹶不振,连续多年亏损,到1996年全行业亏损17亿元,国有纺织亏损106亿元,纺织成了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的行业。
四、项目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合理、领导管理者素质较高、企业文化理念先进、公司人员、资金、财产资源配置比较合理;
2、项目筹资成本低、建设投资省、生产成本低,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在国内外竞争实力较强;
3、公司信用记录良好,银企合作关系密切,公司历史业绩突出,财务状况良好;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技术实力雄厚,融资能力强,资金比较充裕,产品品种多样化、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
五、纺织工业贷款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一)贷款总量风险和客户风险及防范措施
1、我国纺织业近几年内,仍然难以彻底摆脱贷款高风险行业的范围,充分认识我国只是纺织工业大国,尚不是纺织工业强国,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或丧失,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全球纺织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对纺织行业应作为我行严格控制或限制的贷款行业。近几年内,我行纺织业贷款应总量维持不变或适当压缩,以调整客户结构和盘活不良贷款为主,保留大的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客户,少数生产效益多年比较好并保持稳定、市场前景较好、贷款担保措施可靠的中小客户也可适量保留,多数客户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
2、选择新的客户要更加谨慎,贷款条件要更加严格 由于我国纺织业综合竞争实力较弱,整体效益较差,国家投资力度较弱,各家银行也都在收缩贷款,纺织企业在市场上融资较困难,纺织业的融资基本上还处于卖方市场,因此我们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除对跨地区、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外,其他企业客户必须严格谨慎进入,所有贷款都应落实可靠有效的担保措施,严格控制发放信用贷款。对任何纺织工业贷款客户,都不能轻易抱有一家银行独办的想法,对一家客户的信贷需求大包大揽,这样做是比较危险的。对新建企业和达不到合理规模的企业一律不发放贷款。
3、对三资纺织企业也不能盲目随意贷款,大包大揽,采取强有力的担保措施,可采取由外资银行开具备用信用证等担保措施。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盘活消化在国外的不良资产(处置闲置设备和过时技术或卖不动的技术和设备),有的在作投机,有的是母公司在本国难以为继,到我国求得一时生存希望。对外国企业包括大的跨国集团,也必须识别其是否在国际上具备长期竞争实力、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能见到三资企业或国外跨国公司就不加认真评审,就予以大量投放贷款和追捧,甚至全额信用贷款,一家独揽全部信贷需求。
4、对技术、产品品种、资源成本和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适当择优投放贷款。
(二)客户贷款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1、借款人资信风险与防范深入分析借款人经营业绩,专业技术水平,领导管理者文化水平、工作经历、管理创新能力、心理素质、敏感力、亲和力、团结力和威信力等;寻找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队伍素质,借款人还款信用记录,近几年财务状况等,对有重大信用问题的客户,必须严加控制。
2、产品市场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已经进入了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技术、产品创新和质量决定了市场,过去那种一贯完全靠上生产能力、靠资源和人力优势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据预测,全球纺纱能力和化纤生产能力均过剩10%左右,织布能力过剩13%左右,国内生产能力更是严重过剩。对技术含量低,大路产品,品种花色单一,色调深浅、纱线结构、织纹变化较少的产品不得再投放贷款,对产品市场要从品种创新、性能价格、可替代性、技术含量等方面竞争能力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判断,不可轻信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等之类的言辞。同时切不可把产品档次高、规格高与产品有市场完全等同,还要看此品种产品的下游企业或消费者经济上能否承受、能力上能否消化。纺织产品市场波动幅度较大、频率较快,有人分析,国际纺织品贸易波动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一年半在波峰,一年半在波谷。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客户产品的变化周期,并使之与我行贷款发放和回收周期相适应。切不可凭一时一事的市场状况,来决定贷款的发放,对贷款客户的产品至少要观察前5年预测后3年,才能做出贷款决策。
3、投资成本风险与防范 由于我国纺织机器设备国产化率低,先进技术和设备基本靠引进,在我国建厂普遍与在设备产地国建厂要高出许多,有些生产设
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有的企业为了某些局部利益或个人小团体利益,还在坚持盲目引进,由此可能造成项目投资成倍的上涨。例如,我国“八五”期间兴建的6万吨聚酯项目需投资8至10亿元,而目前建设10至12万吨的聚酯项目选用国产化技术设备仅需3亿元左右。目前部分世界大牌的知名纺织设备生产厂家,已由设备技术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直接到我国建厂占领我行纺织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要作投资成本比较优势分析。例如,苏州杜邦化纤公司,杜邦公司只需将其二手设备拿到国内参与合资建厂,就可对国内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4、生产成本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化工、煤化工、农业的供给,化纤原料目前还要靠大量从国外进口,纺织原料供应货源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纺织品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我国入世后,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受国际影响更直接、更具冲击力,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全面的角度、更理智地分析判断贷款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比较优势,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贷款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依据。
5、建设和生产条件风险与防范 对厂址、总体布局是否合理,水文、地质是否符合建厂要求、原料来源、建设生产资金能否落实、筹资成本是否合理,环保治理状况或环保治理措施是否得到环保部门的批准认可,相关配套建设是否得以落实和可以做到同步建设等,要逐一审查。
六、主要技术经济参数附录一: 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全国 棉纺织业 其中: 印染业 毛纺织业 麻纺织业 丝绢纺织业 针织品业 企业单位数 户 18862 4560 850 1090 231 1617 1890 亏损企业数 户 3891 906 193 288 50 364 435 亏损面 % 20.63 19.87 22.71 26.4 21.65 22.51 23.02 出口交货值 亿元 2791.94 776.16 239.16 155.25 22.41 147.54 279.45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8176.25 2546.52 497.00 517.27 70.41 641.96 534.88 产品销售成本 亿元 7105.91 2241.54 456.96 447.49 60。17 579.35 467.63 产品销售费用 亿元 176.34 39.56 8.32 11.57 1.90 6.55 12.42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 亿元 41.91 11.65 1.61 2.37 0.5 4.02 2.41 管理费用 亿元 424.12 139.56 17.59 27.99 4.75 24.52 29.77 财务费用 亿元 174.83 58.63 7.44 15.74 2.58 16.29 10.66 其中:利息支出 亿元 158.73 55.10 6.79 13.49 2.49 15.37 9.49 利润总额 亿元 290.07 78.95 11.73 17.05 1.40 13.88 13.57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 亿元 70.10 17.59 5.31 9.56 1.08 7.53 6.01 应交增值税 亿元 246.83 89.11 8.74 13.26 2.94 19.85 14.71 资产合计 亿元 9772.77 3059.92 516.33 845.78 138.22 711.01 582.26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4408.58 1311.61 230.33 449.35 62.27 260.57 279.67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 亿元 919.77 265.28 58.17 94.34 9.28 41.54 72.81 其中:产成品 亿元 857.54 257.17 45.45 101.73 19.09 49.5 57.22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3808.9 1257.18 219.11 276.89 54.35 346.62 217.10 负债合计 亿元 6451.45 2172.65 355.31 563.74 109.18 508.24 393.41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 人 7515192 2828488 270995 475824 138454 581957 487809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续表 指标 单位 服装及其他 其中: 服装正在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其中: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制造业 合成纤维制造业 企业单位数 户 6763 5877 815 133 556 476 亏损企业数 户 1271 1113 194 27 143 113 亏损面 % 18.79 8.94 23.80 20.30 25.72 23.741 出口交货值 亿元 1256.52 1256.52 70.38 13.20 45.98 28.41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2042.79 1775.86 1185.38 147.37 1012.02 198.92 产品销售成本 亿元 1747.48 1516.92 1013.83 126.3 864.39 164.04 产品销售费用 亿元 73.26 65.72 15.09 2.13 12.13 5.24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 亿元 9.09 8.24 9.04 0.55 8.37 1.08 管理费用 亿元 101.18 87.45 58.30 9.32 47.86 19.11 财务费用 亿元 24.21 20.97 33.10 4.87 27.76 4.38 其中:利息支出 亿元 19.20 16.77 31.33 4.57 26.38 4.15 利润总额 亿元 80.44 72.05 62.48 4.85 56.86 8.23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 亿元 13.15 11.46 9.28 1.54 7.49 1.89 应交增值税 亿元 48.45 42.56 40.55 5.94 34.04 7.16 资产合计 亿元 1716.78 1489.50 180
3.71 281.14 1498.58 308.19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950.08 833.74 584.15 88.27 483.97 163.24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 亿元 249.18 212.9 91.28 20.9 67.52 38.55 其中:产成品 亿元 187.66 167.62 74.42 13.73 58.76 25.41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488.35 426.59 906.33 118.31 778.55 90.47 负债合计 亿元 992.22 863.92 1041.47 169.76 854.94 195.19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 人 2085426 2085426 443298 111710 306417 173968纺织行业主要技术指标(1999年)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值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值 粘胶纤维正品率(混合)% 99.56 每百米布混合全厂生产用电量 千瓦.时 33.36 粘胶纤维一等平率(混合)% 65.45 棉布织机设备利用率 % 92.3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短纤维)千克 10。37 棉布织机设备运转率 % 93.72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长丝)千克 1072 棉布织机每台时产量(混合)米 3.57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短纤维)千克 189平均纬密 根/10 厘米 252.8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长丝)千克 319平均幅宽 厘米 131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短纤维)千克 792 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 % 95.48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长丝)4 千克 1259 精梳涤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 % 96.5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短纤维)千克 550 中长纤维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 % 96.52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长丝)千克 758 每百米印染布用烧碱量(折100)千克 3.56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 1561 每百米印染布用标准煤量 千克 51.7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长丝)千瓦.时 7669 棉毛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 % 99.54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 1672 绒布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 % 99.3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长丝)千克 5344 单面布衫裤入库一等品率 % 98.06 合成纤维正品率(混合)% 99.27 绒线入库一等品率 % 99.36 合成纤维一等品率(混合)% 94.39 其中:针织绒入库一等品率 % 99.47 锦纶正品率 % 99.04 每百千克绒线净用毛条量(包括化纤)千克 103.62 每吨锦纶用原料量 千克 1090 绒线精纺锭千锭时产量 千克 37.58 每吨锦纶用电量 千瓦.时 2940 其中:针织绒精纺锭千锭时产量 千克 36.35 每吨锦纶用标准煤量 千克 966 精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 % 97.7 涤纶正品率 % 99.25 每百米精梳毛织品净用毛条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 40.37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短纤维)千克 1089 精梳毛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 2.88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长丝)千克 1058 粗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 % 97.14 每吨涤纶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 511 每百米粗疏毛织品用洗净毛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 65.04 每吨涤纶用电量(长丝)千瓦.时 1682 粗疏毛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 2.57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 393 毛毯入库一等品率 % 93.21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长丝)千克 397 每条毛毯用洗净毛(包括羊毛及化纤)千克 2.16 腈纶正品率 % 99.99 提花毛毯织机每台时产量 条 1.18 每吨腈纶用原料量 千克 942 麻袋入库正品率 % 99.91 每吨腈纶用电量 千克 1590 每百条纯麻麻袋耗用熟麻量 千克 88.6 每吨腈纶用标准煤量 千克 2207 纯麻麻袋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维纶正品率 % 98.55 苎麻布入库一等品率 % 94.41 每吨维纶用原料量 千克 1188.77 每百米苎麻布用纱线量 千克 24.25 每吨维纶用电量 千瓦.时 2901 苎麻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 2.54 每吨维纶用标准煤量 千克 1987.33 桑蚕丝正品率 % 99.42 棉纱一等品率(纯棉)% 99.23 白厂丝平均等级 级 3A19 精梳涤棉纱一等品率 % 99.21 绢丝入库一等品率 % 98.42 中长纤维纱一等品率 % 99.58 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 % 93.18平均纱号 号 19.87 丝织机台时产量 米 5.09 每吨纱(线)通扯净用棉量(包括化纤)千克 1077 丝织品平均幅宽 厘米 148 每吨纱(线)混合全厂生产用电量 千瓦.时 2246 每百千克桑蚕丝用毛蚕量 千克 314.19 棉纺锭设备利用率 % 98.73 每百千克桑蚕丝用标准煤量 千克 1285.58 棉纺锭设备运转率 % 95.97 每百米丝织品用原料量 千克 14.41 每千锭时平均产纱量(混合数)千克 19.11 每百米丝织品用电量 千瓦.时 57 棉布入库一等品率 % 94.98 每百米丝织品用标准煤量 千克 16.12 精梳涤棉布入库一等品率 % 97.04 内销成衣服装合格率 % 98.16 中长纤维布入库一等品率 % 98.49 出口服装合格率 % 99.53 每百米布用纱线量(包括化纤)千克 19.65 布鞋合格率 % 99.09附录二: 淘汰落后纺织工艺和产品目录
一、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序号 名 称 淘汰期限 1 建国前细纱机 2000年 2 年有“1”字头的细纱机 2000年 3 1997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 2000年 4 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所生产的细纱机(即未经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或行业主管部
门下发细纱机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所生产的细纱机)2000年 5 1332SD落筒机 2000年 6 BC272、BC272B型分条梳毛机 2000年 7 B701A型绒线摇绞机 2000年 8 B311C、B311C(CZ)、B311C(DJ)型毛精梳机 2000年 9 151M-K251A型丝织机 2000年 10 Z114型小提花机人造毛皮机 2000年 11 GE186型提花毛圈机 2000年 12 Z114型人造毛皮机 2000年 13 LMH551型平网印花机 2000年 14 LMH551型园网印花机 2000年 15 LMH303、303B、304、304B-160型热熔染色机 2000年 16 LMG731-160型热风布铗拉幅机 2000年 17 LMG722M-180,LMH722D-180型短环烘燥定型机 2000年
二、落后产品 序号 名 称 淘汰期限 1 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 2001年 2 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 2001年 3 B591绒线细纱机 2001年 4 使用期限超过20年的各类国产毛纺细纱机 2000年 5 ZD647、ZD721型自动巢丝机 立即淘汰 6 D101A型自动巢丝机 1999年 7 ZD681型立巢机 立即淘汰 8 DJ561型绢精纺机 立即淘汰
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第6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