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研究
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研究摘要:本文分析我国涉外税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际税收竞争环境下,我国涉外税制的改革着力点。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涉外税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这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竞争有直接关系。在此环境下,我国如何在涉外税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国际税收竞争对我国涉外税制的影响,规划和制定合乎国际规范、充满竞争力的涉外税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必然在税收政策上开展国际竞争,从而吸引国际资本或经营活动,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税收竞争。从根本上说,国际税收竞争就是通过良好的税制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运用适当的税收优惠措施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
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
1.简化、公平和透明的税制是进行税收竞争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简化、公平、合理和透明的税制下,纳税人才易理解税务部门的要求,才能很好地预测自己的税收成本,才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同时,税制的合理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及是否对它们有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基调就是简化税制、公平税负。
2.总体税负水平是决定税收竞争的关键因素。国际税收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引导能力上,而低税负无疑对国际生产要素更具吸引力。如,从1996年到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最高公司所得税率平均下调6个百分点,由37.6%下降到31.4%,而这
些地区的吸引外资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
3.税收优惠措施是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税收减免的多少、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利润或实际收益。因此,税收优惠程度越大,税制越有竞争力。为吸引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资源流入本国(地区),近2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调整法律制度,实施特别政策。同时,各国为保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往往对出口货物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给予税
收优惠已成为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国际税收竞争手段。
4.税收管理水平、国际税收协调能力成为提高国际税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是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管理对象是跨国纳税人,它是一国维护和行使税收管辖权、参与国际税收分配的重要体现。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咨询辅导、联合税务审计、反避税、非居民管理、税收情报交换、税收协定执行等工作,可促进跨国公司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则,更好地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收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的高低及国际税收的协调水平对遏止有害税收竞争,真正提高本国国际税
收竞争力起到关键的制度保障作用。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正负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各国主动减少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已成为一国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此外,适度的国际税收竞争也有利于贯彻税收中性原则。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成为各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国际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恶性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何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造成全球性财政功能弱化,使各国公共需要得不到满足;优惠税收措施的泛滥,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扭曲国际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国际或区域性不公平;税收的恶性竞争,导致税收功能扭曲,破坏税收中性、增加税收成本,不利
于公平和就业及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升级改造。
二、我国现行涉外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采取全面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国家之一,优惠之多,范围之广,鲜有国家能比。在所得税方面,内外资企业名义法定税率都是 33%,但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仅为8%左右,而内资企业为28%;在流转税方面,内资企业进口机器设备要缴纳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外资企业则可减税或免税。但上述税收优惠的政策效益并不理想,我国以牺牲租金和税收为代价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严重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加剧了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加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另外,总体上外资的财务效益并不如内资企业。如,2001年外资工业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所交增值税为3.37元,而同期国内工业企业则为4.64元。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关联交易多,常使用内部转让定价手段避税。2004年,我国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面达51%至55%.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合理的亏损,而同期美国企业盈利面高达90%至95%,平均亏损面
10%.据专家估计,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避税高达300亿元以上。
2.税收优惠层次多,内容庞杂,税制缺乏透明度。我国现行涉外税收的主体税种虽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但大量的税收政策却主要体现在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实施细则、决定、通知中,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弹性大、可操作性差、透明度不高。这些问题造成我国涉外税制税收优惠过多,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税收(不含关税和农业税)的减免额为901亿元。其中,涉外企业的减免额高达357亿元。除此以外,还存在下述问题:部分优惠政策有失公平,妨碍内资企业竞争力;税收的产业导向不合理,涉外税收产业导向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水平低的行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国家竞争
力的提高。
3.税务信息的交换不畅,涉外税收征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各级税务部门近年来实施金税工程,税务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国税、地税系统工作协调制度,包括税收法规政
策实施协调制度、税收征管工作联系制度、税务信息交流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税收工作仲裁制度等还没有正式建立;税务机关同海关、工商、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很畅通、效
果也不尽如人意;国际税务信息的收集、分析体系还没有建立,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及离岸中心的税务信息交流协定还没有签订,影响国际税务信息交流的畅通和涉外税收征管
水平的提高。
三、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的着力点
1.建立统一规范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提高涉外税收政策的透明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已取得重大进展,企业都应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发展。规范现行涉外税收政策,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增加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已势在必行。在近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讨论中,为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对特定技术、特定产业给予外商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是必要的,但同时在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应适当注重对我国战略产业的保护,增强其竞争力。为此,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都应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在税法中确定下来,严禁“法外有法”。与此同时,要不断增强涉外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透明度;建立定期涉外税收政策和税收案件的公报制度;提供网上税务信息查询
平台,以满足广大纳税人对税务信息的需求。
2.规范和优化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涉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我国现阶段外商投资已初具规模,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在不断加大。因此,在下一步涉外税制改革中,一定要体现税收对国家产业的导向作用。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我们应对能源、交通、通信、基础产业和设施,对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等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项目,保持或提高税收优惠措施。同时,取消现行的不分产业、行业、规模而仅凭外资身份就能获得税收优惠的税收政策。
3.加强涉外税收管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务机关要结合国际税收管理的特点和涉外企业税源管理的需要,遵循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属地化与专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要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对涉外企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税务、工商、海关、银行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互换涉税信息;规范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减少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政策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建立高水平的涉外税收征管队
伍,加强税收征管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4.完善国际税收协调机制,加强国际税收协调和合作。针对目前国际有害税收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避税和逃税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化的特点,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当前,国际税收协调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税收协定和反避税上。适应新形势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双边和和多边预约定价安排,逐步建立和完善税务信息数据库,尽快和主要贸易伙伴及离岸中心签订税收信息交换协定,以加强国际间的税收信息交流;建立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国家的反有害税收竞争机制,提高我国的反避税能力,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第二篇: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研究
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我国涉外税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际税收竞争环境下,我国涉外税制的改革着力点。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涉外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9―0007―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这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竞争有直接关系。在此环境下,我国如何在涉外税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国际税收竞争对我国涉外税制的影响,规划和制定合乎国际规范、充满竞争力的涉外税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必然在税收政策上开展国际竞争,从而吸引国际资本或经营活动,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税收竞争。从根本上说,国际税收竞争就是通过良好的税制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运用适当的税收优惠措施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
1.简化、公平和透明的税制是进行税收竞争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简化、公平、合理和透明的税制下,纳税人才易理解税务部门的要求,才能很好地预测自己的税收成本,才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同时,税制的合理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及是否对它们有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基调就是简化税制、公平税负。
2.总体税负水平是决定税收竞争的关键因素。国际税收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引导能力上,而低税负无疑对国际生产要素更具吸引力。如,从1996年到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最高公司所得税率平均下调6个百分点,由37.6%下降到31.4%,而这些地区的吸引外资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
3.税收优惠措施是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税收减免的多少、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利润或实际收益。因此,税收优惠程度越大,税制越有竞争力。为吸引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资源流入本国(地区),近2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调整法律制度,实施特别政策。同时,各国为保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往往对出口货物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已成为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国际税收竞争手段。
4.税收管理水平、国际税收协调能力成为提高国际税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是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管理对象是跨国纳税人,它是一国维护和行使税收管辖权、参与国际税收分配的重要体现。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咨询辅导、联合税务审计、反避税、非居民管理、税收情报交换、税收协定执行等工作,可促进跨国公司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则,更好地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收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的高低及国际税收的协调水平对遏止有害税收竞争,真正提高本国国际税收竞争力起到关键的制度保障作用。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正负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各国主动减少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已成为一国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此外,适度的国际税收竞争也有利于贯彻税收中性原则。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成为各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
国际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恶性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何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造成全球性财政功能弱化,使各国公共需要得不到满足;优惠税收措施的泛滥,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扭曲国际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国际或区域性不公平;税收的恶性竞争,导致税收功能扭曲,破坏税收中性、增加税收成本,不利于公平和就业及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升级改造。
二、我国现行涉外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采取全面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国家之一,优惠之多,范围之广,鲜有国家能比。在所得税方面,内外资企业名义法定税率都是33%,但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仅为8%左右,而内资企业为28%;在流转税方面,内资企业进口机器设备要缴纳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外资企业则可减税或免税。但上述税收优惠的政策效益并不理想,我国以牺牲租金和税收为代价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严重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加剧了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加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另外,总体上外资的财务效益并不如内资企业。如,2001年外资工业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所交增值税为3.37元,而同期国内工业企业则为4.64元。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关联交易多,常使用内部转让定价手段避税。2004年,我国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面达51%至55%。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合理的亏损,而同期美国企业盈利面高达90%至95%,平均亏损面10%。据专家估计,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避税高达300亿元以上。
2.税收优惠层次多,内容庞杂,税制缺乏透明度。我国现行涉外税收的主体税种虽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但大量的税收政策却主要体现在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实施细则、决定、通知中,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弹性大、可操作性差、透明度不高。这些问题造成我国涉外税制税收优惠过多,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税收(不含关税和农业税)的减免额为901亿元。其中,涉外企业的减免额高达357亿元。除此以外,还存在下述问题:部分优惠政策有失公平,妨碍内资企业竞争力;税收的产业导向不合理,涉外税收产业导向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水平低的行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3.税务信息的交换不畅,涉外税收征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各级税务部门近年来实施金税工程,税务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国税、地税系统工作协调制度,包括税收法规政策实施协调制度、税收征管工作联系制度、税务信息交流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税收工作仲裁制度等还没有正式建立;税务机关同海关、工商、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很畅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国际税务信息的收集、分析体系还没有建立,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及离岸中心的税务信息交流协定还没有签订,影响国际税务信息交流的畅通和涉外
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三、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的着力点
1.建立统一规范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提高涉外税收政策的透明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已取得重大进展,企业都应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发展。规范现行涉外税收政策,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增加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已势在必行。在近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讨论中,为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对特定技术、特定产业给予外商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是必要的,但同时在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应适当注重对我国战略产业的保护,增强其竞争力。为此,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都应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在税法中确定下来,严禁“法外有法”。与此同时,要不断增强涉外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透明度;建立定期涉外税收政策和税收案件的公报制度;提供网上税务信息查询平台,以满足广大纳税人对税务信息的需求。
2.规范和优化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涉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我国现阶段外商投资已初具规模,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在不断加大。因此,在下一步涉外税制改革中,一定要体现税收对国家产业的导向作用。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我们应对能源、交通、通信、基础产业和设施,对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等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项目,保持或提高税收优惠措施。同时,取消现行的不分产业、行业、规模而仅凭外资身份就能获得税收优惠的税收政策。
3.加强涉外税收管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务机关要结合国际税收管理的特点和涉外企业税源管理的需要,遵循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属地化与专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要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对涉外企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税务、工商、海关、银行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互换涉税信息;规范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减少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政策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建立高水平的涉外税收征管队伍,加强税收征管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4.完善国际税收协调机制,加强国际税收协调和合作。针对目前国际有害税收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避税和逃税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化的特点,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当前,国际税收协调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税收协定和反避税上。适应新形势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双边和和多边预约定价安排,逐步建立和完善税务信息数据库,尽快和主要贸易伙伴及离岸中心签订税收信息交换协定,以加强国际间的税收信息交流;建立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国家的反有害税收竞争机制,提高我国的反避税能力,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责任编辑:李 琪)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三篇: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的中国税制改革策略
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的中国税制改革策略
摘 要:伴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税收政策在各国的政策体系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的一面。在国际经济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均在不同程度上在国际税收政策上实行了趋向一致的变革,国际税收竞争行为也随之而生。本文提出国际税收竞争现象的存在有其内在合理性的观点,分析认为:国际税收竞争存在对资本课税税率不为零的均衡点,过度竞争问题可以通过税收协调加以解决。最后,本文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税制改革;策略
一、国际税收竞争文献回顾
国家间税收差异逐渐被认为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经济健康、协调、有序的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规范的国际税收竞争已经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吸引或保持经济资源为目标,有利于一国投资目标战略和投资促进战略的构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积极投身到这一经济活动中来,随之国际税收竞争的形式也
日趋完善。
Wilson,J.D.(1986)提出:所谓狭义国际税收竞争,指在非合作的税收体系中,独立的政府“竞争”一个活动的税基。而广义国际税收竞争,则指在非合作的税收体系中,每个
政府的税收政策都会影响到其他政府的税收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2002)给出了如下定义:国际税收竞争指各国政府通过竞相降低税率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以吸引国际流动资本、国际流动贸易等流动性生产
要素,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和税收行为。
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是多元的。Haufler and Schjelderup(2000)认为,各国政府在竞争资本流入的同时,也在竞争可征税利润的流入(flows of taxable profit)。跨国公司会在国家与地区间通过价格转移等手段来实现利润转移,其目的是减少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税项负债。转移价格制定的高低,与相关国家税率的高低密切相关,从而直接到各相关国家税基的大小。在这个模型中,政府运用税率和税收津贴两个工具来竞争资本和可征税利润
这两种流动资源。
Hines(1997;1999)回顾了美国相应的文献,研究认为:调高1个百分点的税率会引致0.5至0.6个百分点的FDI内流的下降。税率已经对跨国公司的决策行为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国家间法定税率的差异刺激了通过债务契约、价格转移等方法进行的利润转移行为,对子公司的股利汇回(dividend repatriations)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更影响着跨国公司投资
区位的选择。
我们再从实际情况看,随着资本流动性的急速发展,针对流动资本的税收总量并没有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非反比特征在工业化国家尤其如此。Devereux et al.(2002)的研究表明,在欧盟和七大工业集团国家的过去数年中,当法定税率下降时,资本的平均税收负担并
没有下降。Devereux 通过对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的税收负担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甚至于还有相关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两者的关系是正相
关的。
另外,恶性税收竞争也一直存在着,比如避税地税制等,对国际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强化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优势,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弱化了经济
运行效率。
正常的国际税收竞争是各国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效率方面的竞争,同样要遵循市场竞争
规律,它区别于恶性税收竞争,应该有合理的均衡状态。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存在合理性与均衡点
1.税收竞争的具体手段形式。税收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率的调整;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条款。具体手段形式有:(1)低所得税率;(2)免税期;(3)亏损向后结转;(4)加速折旧;(5)投资、再投资补贴;(6)社会保险金减免;(7)基于雇工人数或其他与劳动相关的支出来减征企业销售收入税;(8)减征营销或促销支出的公司所得税;(9)根据产出中当地成分比例给予公司所得税减免或抵免;(10)根据净增加值给予所得税抵免;(11)免征资本品、设备或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投入品的进口关税;(12)进口原材料退税;(13)减免出口税;(14)出口收入税收优惠;(15)特殊创汇活动或制成品出口所得税减免;(16)根据出口业绩对国内销售予以税收奖励退税;(17)关税退税;(18)出口净当地成分所得税抵免;(19)出口行业国外开支或投资减免出口税;(20)外商利润汇回免征所得税;(21)长期投资收益的优惠待遇;(22)政府
以财政补贴形式给予的其他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实现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其发展趋势逐步得到强化。
2.国际税收竞争存在的合理性。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各国竞相采用这些竞争手
段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竞争现象持续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呢?
本文认为:
(1)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税收竞争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持续的跨国兼并浪潮、互联网络的普及、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靳东升(2003)认为,国际税收竞争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国际贸易、国际信息交流以及劳动力的流动更加便捷,使国家间吸引经济资源成为可能,国际税收竞争就是企业竞争、经济竞争、国家竞争和地区竞争在国家税收宏
观调控上的表现。
(2)科学合理的策略是国际税收竞争得以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策略有助于为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争取到更多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国际流动资本的投入,并通过国际资本的输入取得技术外溢效应。“外国直接投资(FDI)是资本、专利及相关技术的结合体,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技术先进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不相同。”(Balasubramanyam等,1996)。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吸引的 FDI通过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培训效应,分别在MNE与东道国企业之间、产
业内各经济单元之间以及产业间、核心与非核心人力资源之间实现溢出,有力的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当然,要实现正的技术外溢效应,必须要走好引进核心技术、利用核心技术、争取自有知识产权“三步曲”,尽量避免技术空心化。
(3)国际公共产品的存在部分抵消了国际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陈涛(2003)对国际公共产品给出了一个定义:“具有国际外溢性特征的公共产品,这类公共产品会存在国际上的‘搭便车’行为,比如空气环境治理、科学公共资助的R&D以及有全球扩散危机的病毒与细菌的控制等等”,“一般来讲,此类公共产品的外溢效应带来的外部性通常是正的”,因此,各国政府在国际公共产品提供这一行为上动力先天性不足。Bjorvatn & Schjelderup(2002)通过模型阐述了公共产品的国际外溢性(international spillovers)与国际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国通过税收竞争获得的好处由于国际公共产品外溢性特征的存在而被弱化了,制约了税收激励行为,从而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税收竞争向更低的均衡状态发展,均衡状
态得以相对稳定。
(4)经济宏观的优化调整的要求。赫伯格三角形模型通过有关税收因素的变化,分析了超额税收负担导致的社会福利的变化,间接表明:通过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使各国政府降低税负的行为,达到了吸引国际流动性生产要素和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国际
税收竞争存在的必要性。
3.寻找国际税收竞争的均衡点。基于国家经济利益的寻求,国际税收竞争这一现象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存在,且将变得越发激烈。但是,只要是规范有序的竞争,其就一定有合理科学的竞争结果。
在各种竞争中,每一个竞争主体都会在评估其他竞争主体行为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决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涉及的资本量也越来越大,资本流失给本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这无形中给各国政府施加了减税的压力,那么不断的税收竞争与调整过程会不会使税率达到特别低甚至是税率为零,也就是出现“竞争到底”的状况呢?理论模型回答了这一问题。Zodrow,Mieszkowski(1986)的基础税收竞争模型(The Basic Tax Competition Model:BTCM)通过四个假设:(1)交易无成本;(2)要素价格不等;(3)资本可以自由流动;(4)劳动力不可以自由流动。在屏蔽了较为复杂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与交易成本情况后,分析认为:(1)资本的流动性导致对资本的低税率;(2)资本流动性与资本课税税率负相关;(3)如果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对资本税率作微小的上调能导致Pareto的改善。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影响资本课税税率的直接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外流量;二是税基侵蚀效应。“竞争到底”并不是表示税收竞争的结果是税率等于零,而是指会达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次优的正的税率,并在此水平上达到均衡状态。当然,有关外界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该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基础税收竞争模型认为,针对流动资
本的税收与资本在地区间的流动性成反比,即存在“竞争到底”的现象。
税收差异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得到缩减,各国税制结构有趋于一致的倾向,简单的说,国际税收竞争的均衡点在税制准同质化的竞争(产生向下的压力)和公共产品提供效率(产生
向上的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得以产生。
国际税收竞争无论由哪一个国际组织来主导,都要避免恶性的竞争,所以税收协调的难
度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策略选择
1.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实现增值税制的调整。目前,在中央财力逐渐强大、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正在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鼓励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
结构的调整,加强了我国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调整现有的税收优惠制度。实际的税收差异之所以形成,首先在于税收优惠的存在,其次才是法定税率。依据1991年颁布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外资企业在我国享受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政策。由于外资企业能够比内资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所以,虽然内外资企业法定税率分别为30%和33%,但是实际的外资企业有效平均税率为13%,内资企业为25%,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比内资企业几乎少
到一半,这种状况不尽合理。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开始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监督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尽量避免各地争相越权减免、私下扩大优惠范围从而弱化中央政策实施效果的现象发生,并逐
渐将税收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兼顾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不仅是税率和优惠政策实现统一,还在税前成本和费用扣除标准上实现统一,实现了企业的国民待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主体的机会差异,有
利于我国在国际税收竞争中把握住主动权。
2.未来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1)进行宏观税负的科学调整。我国的税率情况比较复杂,近年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实际数据统计显示,即使考虑到物质生产领域的税收负担高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税收负担,我国宏观税负比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也要低很多。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税外负担的现象,即存在各种政府收费和制度外收费,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可能要较大程度地高于宏观税负,在各
国竞相参与税收竞争的新形势下,税率和税外负担存在调整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2)发挥出税收优惠的真正作用。需要减少直接优惠,更多地实行间接优惠,增加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并将优惠税种的范围适当扩大,合理、有限、灵活地发挥税收优惠政策
在行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3)继续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与协调。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需要其他国家的税收饶让政策的配合,从这一点上就显示出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加强税
收协定作用的发挥,加强国际税收信息的有效交换,建立健全反避税制度。
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在将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手段时,面临的约束条件是比较复杂的,在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上需要研究出一个满足实际需要的中国税收竞争模式,该模式应体现出如下三点基本认识:(1)发挥各国际组织的作用,限制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税收竞争;(2)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税收竞争通过协调确定竞争的底线;(3)建立我国税收的制度优势。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主要整理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World Investment Report》(1996)
和《96‘世界投资报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②也有测算为其他值,但基本上都是近似1:2的关系。
③大约占到我国GDP的10%左右。
参考文献:
1.陈涛.国际税收竞争与公共产品提供.税务与经济,2003,(1).2.靳东升.论国际税收竞争与竞争性的中国税制.财贸经济,2003,(9).3.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著.税收基础知识.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278.4.Bjorvatn,Kjetil and Schjelderup,Guttorm.Tax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2,9:111-120,2002.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与税收优惠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与税收优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减税为鲜明特征之一的税制改革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这除了与税收理论的自身发展相关之外,还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并日趋便捷,各国要发展经济必须拥有优势经济资源,而对国际经济资源的争夺带来了多方位的竞争,国际税收竞争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税
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
一、国际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务交易、资本流动、技术信息传播、消费和生产活动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经济态势。[1]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涵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状态。究其本质,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同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趋同效应之一,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税制趋同、相互协调为主要特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税制改革运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次税制改革运动在财政史上是空前的,其形式上的相似性和范围上的广泛性更是历次税制改革所不能及的。范围上的广泛性表现在这次税制改革的全球性,几乎涉及了所有国家;形式上的相似性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税制改革的普遍特点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2)伴随税率的降低,削减所得税的纳税档次。(3)拓宽所得税税基。(4)税种组合的变化。削减个人所得税部分是通过其他税种的增收来弥补的,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从所得课税转向支出课税。(5)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同时拓宽了税基。有时公司税也有向归属制转变,或者是从部分归属制转向完全归属制的趋势。(6)强化税务管
理。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了税收国际化进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税收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超越了国别的界限。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各国对经济资源的争夺,国际税源竞争不可避免,各国争相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政策上逐步趋同。第三,经济的跨国交流客观上要求公平税负、减少税收歧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采取合作的态度、协调彼此之间的税收制度是明智的选择。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要素全球流动的频率更加快捷,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逃税与避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因此只有各国政府进行充分合作、加强税收征管方面的协调,才有可能保证各国税源的完整。所以说,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产物,反过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了税收国际化的进程。国际税收竞争是税收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当经济发展到全球化阶段时,公平竞争的市场由国内扩展到国际,原来单纯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部门开始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公共产品的竞争主体,国际税收竞争开始加剧。在竞争初期,由于市场不够成熟,主要是价格竞争,于是各国政府争相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以期达到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目的。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
性的减税浪潮,所以说,国际税收竞争是税收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税收优惠是目前各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常见方式之一
从纵向上看,我们可以把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税收优惠(包括与税收优惠具有相同作用的减税行为)为主要手段的初级阶段和以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及巨大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高级阶段。各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应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以税收优惠的方式或与税收优惠具有相同作用的减税政策来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单纯而普遍的税收优惠政策就要少得多,但这并未影响国际经济资源向该国流动。可以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税收优惠政策在吸引国际流动经济资源上的作用越来越弱,这时候就应该适当调整一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手段,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税收优惠政策仍是他们目前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利弊得失
税收优惠手段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流动经济资源进入本国,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手段如果使用的过多、过滥就会侵蚀本国税基、阻碍该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说,税收优惠是一柄“双刃剑”,在使用时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以期实现
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优势
在东道国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情况下,对于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而言,一方面降低了他们的成本,提高了他们的收益—成本比;另一方面,相对低廉的成本有利于他们在该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巨额利润。正是在微观经济主体这种趋利动机的作用下,税收优惠对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具有吸引力。且在一定范围内,税收优惠的程度越大,对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的吸引力越大。
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以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来良性循环。国际流动经济资源是东道国所稀缺的资源,虽然利用税收优惠手段来吸引这部分资源流入本国在表面上看来会影响本国的税收收入、抑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只要措施得当,将是利大于弊。只要措施得当,在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引进外资后,随之而来的还包括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这将降低本国企业的学习成本。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大多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会给东道国带来部分直接和大量间接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东道国的就业压力。另外,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问题,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引进有利于东道国突破瓶颈的限制,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从而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后,税基随之扩大,虽然优惠税率较低,但扩大了的税基弥补了优惠税率给财政收入带来的损失。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93年起利用外资连续9年居
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中国利用外资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引资大国。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并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增长功不可没。所以说,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既有利于东道国的发展,又有利于国际流动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获利。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弊端
(1)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税收收入流失,影响财政状况。虽然在经济政策、税收制度合理的情况下,适度的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扩大税源,弥补税收收入的不足,但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税收收入在短期内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只不过强度不同而已。在政府支出既定甚或呈“刚性”增长的前提下,无偿财政收入的减少就意味着有偿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国债发行量的迅速扩张,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抑制甚或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各国在对外资实行税收优惠的同时往往要调整其他方面的税收以保证财政收入,这样做会导致经济的扭曲,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据中国财政部的一份调查资料测算,1998—2000年,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综合税率水平分别为22.06%、21.85%和22.37%,实际税负水平分别为10.35%、11.59%和13.09%.[2]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大大低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对财
政收入产生了影响。
因此在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吸引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税收的收入功能,必须
考虑税收收入对一国财政的影响。
(2)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生产和消费的扭曲,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税率、形成税负不公的局面,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生产及经营成本、人为扩大了外国投资者的获利空间,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外国投资者的利润高于东道国投资者,扭曲了生产;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差别税率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竞争优势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价格上,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进而扭曲了消费行为。无论是生产方面的扭曲还是消费方面的扭曲,归结起来,产生的必然后果都是不利于东道国民
族工业发展。
(3)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引发本国的资本外逃。本国投资者相对于他国而言是外国投资者,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方式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前提下,本国投资者在外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即获得更有利的税收条件。那么,微观经济主体在自身趋利动机的作用下,就极有可能去他国投资,出现资本外逃现象。美国国内收入局近期公布了一份统计数据摘要,涉及美国7500家最大受控外国公司在2000年的经营行为。[3]该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最新的研究结果,那就是美国跨国公司已经将其利润迅速转移到税收极为优惠的避税港。
三、国际税收竞争与税收优惠带给我们的政策启示在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同时,注意国际税收的协调
按照国际税收竞争的后果划分,有正常的国际税收竞争和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即“恶性国际税收竞争”。正常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我们要大力参与的,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我们
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国际税收竞争”会给参与国的经济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需要各个国家进行国际税收的协调。当然,参与国际税收协调,各国在获利的同时也会付出一定代价,通常税收协调是以让渡一部分税收主权为代价的。
如果不对税收竞争进行一定的制度性协调,最终付出的代价将是各国税收主权的丧失。国际税收协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既要维护各国选择其税收政策的自由,又要使其遵守国际准则。但是,在执行中没有可以衡量的标准,过度的协调也会变成有害的协调。因此,国际税收协调需要谨慎执行。把握好运用税收优惠方式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际税收竞争就是税收优惠的竞争。要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严格管理,加强税收立法、司法及行政性管理活动以防止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随意性,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被滥用。税收优惠是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惟一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具体情况的变化,各国应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采取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策略,所以说,税收优惠的使用应具有时限性。另外,税收优惠的使用在程度上也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如财政方面收入因素的制约、国际税收政策协调的制约等。因此,要把握好运用税收优惠方式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度”,以期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要转变引资理念,实现以优化税收环境吸引外资为主代替以税收优惠为主吸引外资的战略转变。税收环境的优化主要以税收手段和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为主要内容,通过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实
现。规范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标准税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专家提出的标准,一个合理和“标准”的税收制度应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税类、税种较少,主要包括进口税、货物税(有选择地征收)、一般销售税(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财产税;二是税率档次不多,边际税率不宜过高;三是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应尽量地少,以减少税收的管理成本;四是各个税种基本要素的规定应基本一致。[4]如增值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社会保障税等世界性税种的内容,只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具体规定。此外,税制建立以后,还应建立科学合理、并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征管制度。从国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考虑标准化税制的建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税收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来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1)对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具体来讲,对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和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产业和项目,可根据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取消对一般加工业,特别是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税收优惠。
(2)对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建议取消现存对沿海、沿江、沿边、特区、开发区的多层次优惠,而保留五个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对中西部环境较好的地区可予以重点扶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特区”,在特区内内外资企业均可以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最终通过这些“特区”的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的全面发展。当然,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等落后地区也可以享受这些税收优惠,鼓励内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开发。
(3)规范税收优惠的方式。应迅速实现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化,采取优惠税率、定期减免、弥补亏损、加速折旧、税前扣除、延迟纳税等多种优惠形式,建立一套事
前优惠加强引导、事中优惠降低风险、事后优惠利益激励的税收优惠体系。
(4)开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研究。将引进的外资额与资本外逃的数额相对照,进行动态跟踪,可以轧差得出一国的经济资源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因此,国家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而不是只盯着外资看,以免形成引进的少、流出的多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明华 经济全球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 经济问题,2002,(6):11
[2] 王聪 公平与效率:金融税制和国有商业银行税负[N] 金融时报,2003-05-06
[3] MartinA Sullivan LatestU S IRSdatashowjumpintaxhavenprofits[J]
TaxNotesInternational,Vol 36,No 3,2004:202—204
[4] 李润身,杨宁 税收国际化问题的初步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1,(9):67
[5] 梅春国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国际税收竞争及其对我国税制的挑战[J] 涉外税务,2001,(2):10
[6] 付伯颖,齐海鹏 经济全球化的税收效应与我国税制改革的政策取向[J] 现代财经,2001,(9):35—36
[7] [英]锡德里克桑福德著,张文春,匡小平译 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1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18
[8] 张会萍 审视国际税收竞争[J] 税务研究,2001,(7):8—9
第五篇:在税制改革大背景下构建税收共治格局的研究(6.18)
在税制改革大背景下构建税收共治格局的研究
摘 要
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5月1日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将很大程度改变现时中国流转税制度,同时也对税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依托社会各部门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税务为主管、社会各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税收共治系统,从机制上拓展税源监控目标,确保税源监控效能已成为当前我们税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课题组通过前期查阅相关文献及对实地工作调研,以石河子为例,确立了以人员分配、年龄层次、工龄长短等一系列因素为体系的影响因素指标,并以此设计调查问卷。本研究通过发放税制改革大背景下构建税收共治格局研究的问卷,研究税收共治在石河子市的现状,对税收共治中所存在的法律体系不完备、信息化程度低、手段比较落后、协助部门主动意识不强、覆盖面不广和奖惩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进行调查。并运用Excel软件,SPSS19.0软件对所收集数据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从制度、主体和客体三个视角来探讨完善税收共治长效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税制改革、影响因素、税收共治、改进措施
第一章 绪 论
有效的税源监控是当前各级税务机关面对的课题。而在当前税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税源监控效力,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引入税收共治提升治理能力成为了各级政府、税务机关共同面对的课题。本章着重介绍税收共治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关于税收共治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税收共治的基本内涵
“税收共治”从词性上来说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其中“社会”是主语,是“治税”的依托,明确提出了治税的主体是社会,而不是单纯的税务部门,这是完全超越了传统税源监控的主体。“治税”是中心词,是税收共治的目标和目的,就是通过全社会对税收的治理,对税源进行有效的监控。“综合”是治税的方法和手段,是对治税的深化和挖掘,是对传统的税源监控方式的超越。通过上述词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税收共治”是一项正常的税收管理业务,其核心内容是税源监控,是整个税源监控在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一个发展方向,这种的提法已超越了传统税源监控的范畴,体现了系统的、全方位和立体化的特点。
实行税收共治的基本宗旨在于发动全社会力量对税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和治理,是以法律、法规等为依据的、政府多部门合作的税源监控活动,根本目的就是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的前提下,运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手段,分析并掌握税基的规模与分布特点,对税源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和控制,这是对传统税源监控手段的有益补充,是在目前税收征管环境欠理想条件下的必要措施,符合国际税收征管的发展趋势。对于税收共治,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税收共治是以政府为主导,税务部门为主管,同时又必须依靠其它部门支持配合的税源监控模式,是主体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其次,税收共治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式,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将社会各部门紧密结合,形成治理合力,进行综合管理的模式。
最后,税收共治是能有效解决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信息无法掌握而造成税源监控的管理漏洞,避免国家税收流失的有效机制。
1.2税收共治的国际借鉴
美国在税收共治工作上卓有成效,一是涉税信息获取全面,美国法律赋予税务部门利用法律手段向有关部门获取一切所需信息的权力;二是货币结算体制有效,充分利用“货币-银行-企业”检查系统监控资金流向;三是税收法治程度高,对偷税者有严重的惩罚;四是中介机构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沟通的平台。
德国的税收共治也非常有借鉴意义,一是法律规定完善且操作性强,使多部门协作能够顺利启动;二是计算机广泛应用且水平较高,实施实时监控;三是税务稽查系统强力,遏制税收流失,四是积极推行税务代理,提高征纳双方工作效率。
日本的税收共治工作值得学习,一是制定代扣预缴税款制度,实施源泉征收;二是建立税务相谈制度,引导纳税人正确申报纳税;三是发挥协税办税的力量,通过第三方组织协调征纳双方关系;四是广泛开展纳税宣传,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1.3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税收是国家行使职能从而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同社会再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税收分配的特征决定了税收管理的性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管理。税收管理是税收分配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税收管理是对税收分配全过程的管理,而税收分配活动又是由税法和税收制度规定的,所以税收管理必须研究税法和税收制度的规律性;税收分配的内容决定着税收管理的方式,税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税收分配,因此税收管理总是伴随着税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5月1日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自此,现行营业税纳税人全部改征增值税,有评论认为,这是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最深入的一次财税改革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将很大程度改变现时中国流转税制度。税收共治的建立和完善,就是期望率先与新的规则和标准接规,与政府和更多的社会部门进行更广泛的合作,积累各种规则与制度经验,为今后地区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目的为了使中国今后成为国际经济活动规则制定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者和倡导者。
1.4 税收管理体制模式的需要
税收管理体制模式是税收管理体制的核心和主导环节,是国家经济体制模式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面实施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大背景下,现行税收管理体制模式转型的战略意义就非常强烈地凸显出来,税收共治可为中国财税体制创新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税源监控是对税收的来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我国税源监控主要以税务登记,建账管理、申报纳税、发票控税、税务检查和税控装置等传统手段为主,这些手段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对税源监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经营形式和分配形式愈加复杂,市场经济活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参与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交易的手段和方式种类繁多,产生了数量庞大、零乱的各类信息。对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这都是难以全面控制和掌握的,单凭税务部门一个部门全面收集和掌握相关的税源信息相当困难。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所有制形式的不断变化,使税源生命周期的更换、税源表现的形式呈现出多变性,传统的税源监控手段面临巨大的压力。税源监控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强化税源监控就必须建立完整的税源监控体系。从我国税收管理状况看,税源监控体系应包括内外两部分,内部是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体系,这主要以传统的税源监控手段为主。外部是依托社会各部门相互协作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化税源监控体系。从我国现状来看,传统税源监控手段已不能适合当前税收征管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税务为主管、社会各部门协作社会化税源监控体系统,才能从机制上来拓展税源监控的目标,确保税源监控的效能。
2.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主要是以石河子市为例对税收共治进行研究。笔者从税收征管过程中探讨税收共治,即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以强化税源监控为目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利用各部门和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化税收管理网络,对税源进行有效监控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既符合法治要求、又能适应现实需要。本文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综合治税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理论分析,阐述“公共治理”、“现实困境”和“系统论”的理论内容和意义,结合税源监控的要求,阐述税收共治的理论渊源。第三章是介绍税收共治在石河子市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介绍国外税收共治的经验,主要是分析国外的经验和借鉴。第五章是对策建议,根据上面的分析,借鉴国际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石河子市税收共治的对策建议。
一、征管体制改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征管体制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第一次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到 90 年代初基本完成,从征管、检查“两分离”到的征、管、查“三分离”的专业化税收征管改革,形成了按征收、管理、稽查设立各自独立的税收职能部门;同时建立了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征管权力的分离和约束、监督,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税收权力的分散和制衡,由管户向管事转变,但实际上并没有对税收管理员负责制这一根本体制进行改革。
第二次是从 1997 年开始,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进行的新一轮的征管改革,在这次征管改革中,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到 2004 年随着金税一期的顺利上线,这一征管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这一轮的征管改革模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动力。①而第三次改革,从
2004 年开始至今,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中央明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要求,自 2012 年来国税总局不断探索和研究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总体的改革要求,而各级税务机关和税收研究者们也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建设性的研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税务机关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不断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探索尝试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虽然至今仍然没有全国性的明确、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但这些有意义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使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从规章到手段,从机构到人员、从部门配合到社会理解支持等都达到了全新的局面,为接下来的推进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不断地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配合新税制推行,获得了全面的提高阶段;从 1998 年到 2004 年,以建设金税工程和开发应用全国税务系统统一征管主体软件 CTAIS 为标志的税收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税收征管信息化、规范化的的发展;从 2004 年以来,以优化纳税服务、推广网络办税、加强税源分类管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实施纳税评估,加强数据分析运用等为重点的税收征管改革进入了深入阶段,也逐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经过不断的发展改革,我国税收征管格局面貌一新。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要求,2012 年国税总局提出了当前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要求,尤其是金税工程三期 2015 年 7 月顺利上线,“营改增”税制改革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到今年明确提出到
2016 年 5 月 1 日实现“营改增”全面试点,这些重点改革内容的推进,标志着新时期的中国税收征管改革正逐步走向深入的建立。
二、国地税合作现状
依托“互联网 +”平台,各地国地税部门就纳税服务和税源监管等税收基础事项多途径开展联动和联合工作,部门征管合作正在迈入“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新阶段。
(一)合作现状
1.共建联合办税服务厅成效初现。针对纳税人大厅办税涉及税种较多、业务较复杂等特点,多地国地税打破原有部门和业务局限,选派业务骨干进驻办税服务厅,设置综合窗口,强化政策和系统操作培训,联合为纳税人提供“一站式”办税、咨询和辅导服务。同时,多地国地税部门集合技术力量力求实现联合办税服务厅功能全覆盖,江苏省无锡市税务机关联合开发“无锡市国地税联合办证平台”,不仅实现了纳税人新办变更信息共享,还相继导入工商、财政部门信息,有效开展对存量信息的对比分析,以提高国地税系统中纳税人信息的统一性和正确性。
2.税源协作共管稳步推进。税务机关通过加强合作,推进委托代征、涉税信息共享和联合税收执法,有效降低税务局征收成本和纳税人办税压力。
3.联合纳税信用评价日益规范。各地税务机关根据总局《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利用已有条件,共建纳税人联合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以石河子为例,整合了国、地税双方扣分指标,由系统后台统一计算,实施全省标准一致、流程一致的纳税信用评定。2015年,石河子共计对 149.39 万户纳税人开展联合信用评价,其中:联合评价 A 级纳税人 11.54 万户,占比 7.72%,规范性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三、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现状
所谓第三方涉税信息,是指由征纳双方之外的其他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个人提供的、与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相关联的情报数据。在众多的第三方涉税信息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资金交换媒介,其掌握的有关纳税人交易情况、资金流动等涉税信息是税收机关需要重点知悉的对象。
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首次增设了“信息披露”一章,其中第 32 条第一款规定: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格式、时限等要求向税务机关提供本单位掌握的账户持有人的账户、账号、投资收益以及账户的利息总额、期末余额等信息。对账户持有人单笔资金往来达到五万元或者一日内提取现金五万元以上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信息。该条款明确规定了银行等第三方主体的涉税信息披露义务,这无疑是我国涉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中的一次尝试和进步,也对学界关于该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要求。
现行的税收征管法第五条规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第六条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税收保障条例等地方法规,在区域、部门涉税信息共享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互联网 + ”战略具体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互联网 + ”时代背景下,涉税数据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进行“生态融合”,对税务部门的征管工作愈发显得重要且富有时代意义。随着“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方涉税数据的获取更加简约、方便,有利于税务机关全面掌握更加科学、全面的税务数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从而加强税源监控力度,切实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完善石河子市税收共治模式的对策
从前面几章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河子市的税收共治模式仍不是很完善。为此,我们可以从制度、主体和客体三个视角,结合国际上税收共治经验,探讨完善税收共治长效机制的对策。
第一节
基于制度体系完善对策
制度因素是税收共治问题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度的缺陷会从根本上限制了税收共治的开展。因此,基于制度角度来寻找治理对策,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到我国制度环境现状和石河子市的具体状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完善税收共治的法律制度
税收共治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有法律依据,尽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为最基本的法律依据,但上述法律的规定过于笼统,对税收共治有关部门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缺乏程序性操作规定。为改变目前我国税收共治在法律上的“瓶颈”,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制定税收共治的具体操作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税收共治涉及各部门与税务部门的关系,协助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税收共治的实施条件、流程、争议处理规则、程序及协助费用来源,规定协助部门不作为的责任认定及处理等,以提高税税收共治框架下,税源监控多部门协作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便于税务部门及协助部门在操作时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在国家尚无统一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税收共治也可由石河子市政府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规范,同时制定各有关部门协助税务部门的行政规定, 就税收行政协助的原则、税务部门与协助机关的关系、税收行政协助机关的选择、税收行政协助的程序、税收行政协助的费用等进行明确。也可通过签订必要的行政合同对税收共治协助部门和单位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
二、构建税收共治组织体系
税收共治由纵向的税收共治的领导机制、横向的协助部门支持配合机制和核心的税务部门主管机制构成的,覆盖全社会的税源监控网络体系。
(一)建立税收共治的领导机制。由于税收共治不在是单纯以税务部门作为主体开展的税源监控,从主体、信息的获取及需协助的程度等方面,这项工作涉及各个政府部门、非营利单位、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甚至是纳税人,社会参与面广,政策要求高,信息数据杂乱且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为了确保他的推行,要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这个领导机制的核心就是要以石河子市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由各级政府全面领导税收共治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建立以地方一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各协助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税收共治领导小组,一方面负责本级税收共治的领导、组织、督导、协调,另一方面对下级税收共治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通过依托政府行政权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治税的纵向层级的领导机制。
(二)建立协助部门的支持配合机制。各协助部门对税收共治支持配合程度关系到税收共治的成效,因此,各协助部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对税收共治支持配合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能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一是提供好相关涉税信息,这是税收共治的最基本工作,协助部门要将所处理事项涉及税务信息,及时向税务部门传递,以供税务部门对信息进行分析,查找税源监控的漏洞。二是协助税务部门抓好税收征管,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事项,如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等工作依法及时办理,对法律、法规不是十分明确,但属于税收共治框架范围的业务,协助部门也尽可能的给予税务机关支持与帮助。三是做好税收共治的执法支持,各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随时为税收共治工作提供司法保障,以维护税收共治在本地区的执法刚性。通过各协助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在全社会形成税收共治的横向支持配合机制。
(三)建立税务部门的主管机制。税收共治体系中,纵向的政府领导机制与协助部门的横向支持配合机制构成了税收共治的网络体系统,而税务部门作为税收共治的主管,正是这个网络的节点,起着核心的作用。一是要根据税源监控的特点、要求和重点,制定本地区税收共治的工作规划,形成工作方案,在政府的主导向规划、组织本地区税收共治的各项工作。二是要随时把握税收征管形势的变化,确定不同时期税源监控的重点,随时调整税收共治的内容。三是要做好分析与反馈,税务部门要对税收共治的工作做好分析、评估税收共治的成效、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对协助部门提供的协助做好反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税收共治工作的效能,推进税收共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规范税收共治的监督机制
制度的有效性关键是落实,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税收共治的落实到位,应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制度,建立一个全面的监督机制,一是政府要将税收共治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落实奖惩。二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建立起税收共治人员的管理、考核、培训、奖惩的制度,增强支持税收共治工作的责任感,调动其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公开公示的制度,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将需要开展的工作,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在平台上予以公开,各部门都能通过平台查询工作要求,获取相关数据,并对完成情况进行排名,以促进各部门能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以确保税收共治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基于主体视角的完善对策
政府、税务部门和各协助部门都是税收共治主体,也是税源监控的主体,如果各主体实行的措施到位,采取的方法得当,并形成合力,将能充分发挥税源监控的作用,有效遏制税收流失的发生。因此,基于综合治税的主体角度来寻找治理对策,也是十分必要的。结合石河子市税收征管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实施税收共治:
一、强化税收共治管理主体的系统性
税收共治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税务部门和各协助部门,而协助部门包括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司法部门和中介机构、行业协作等非政府职能部门。各主体由于各自职能的不同,对税源监控的作用有异,造成其在税收共治中的职责也不一样。
各级政府作为税收共治的领导者,建立起完善的税收共治组织领导体系,全面组织本地区范围内税收共治工作的开展,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协作配合关系,并对各主体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
税务部门作为税收共治的实施者,在做好日常税收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起到主管作用。当前在国地税合作更加深入,在国地税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涉税信息共享、加强税源监控、拟定税收共治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需部门支持配合的具体要求、负责涉税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对发现的税源监控漏洞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实施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
各协助部门作为税收共治的协作者,根据各自的职能及税源监控的要求,采取相关的措施,履行各自的职能。各协助部门做好各自职能范围内工作,认真履行职能,为税收共治创造好的条件,如银行通过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开设的管理,严控多头开户和结算纪律,为税务部门掌握与纳税有关的资金信息创造条件。加强对涉税信息的控管,如海关、质检、邮政和机场等运输单位通过加强对货物进出口、检验和运输等信息的管理,有利于税务部门掌握与纳税有关的物流信息。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司法部门在税收共治体系中要充分发挥法律保障作用,对涉税违法犯罪案件,严格依法打击,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新闻媒体等宣传部门为税务部门提供税法宣传、涉税案件曝光等方便,营造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综合治税氛围。
二、提高税收共治管理主体的针对性
税收共治工作最初的方式是采用委托代征的方式,来加强对零散税源的监控和管理。随着工作实践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共治应逐步扩展到对本地区所有的税源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要覆盖到所有纳税人、所有税种和所有的税源监控环节,不断延伸、拓宽税收共治工作的领域,尽快建立起全方位、立体的税源控管新格局。
税收共治要与税务部门需监控的内容和管理的特点相结合,将其作为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税收共治纳入到税收业务的受理、调查和审批环节,纳入到税务检查环节,确定细化的操作标准和操作要求,如税收业务审批时明确规定,哪些内容需要与其它部门的数据进行核对,需要哪些部门的前置证明,哪些项目要与其它部门进行联合审批。在税务检查时,在对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时要以其它部门的数据核对,对规定的偷逃税案件要与哪些部门进行联合检查,哪些案件可以提请司法介入。
三、提高税收共治管理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
建立周密的信息采集处理体系是税收共治的核心内容,税务部门要根据不同单位和行业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创建有效的信息采集形式,如通过建立信息采集平台,与工商、银行、海关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部门联网,实现了信息交换和共享;通过税务部门派员派驻或跟踪几个部门,及时收集了有关涉税信息;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项目审查审批,在项目实施的最初环节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交换。各部门通过加大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及时全面地提供有效的相关信息,当涉税信息对税源监控起到作用时,税务部门应及时将涉税信息处理情况反馈到相关的部门。在对信息处理时,要采用分类管理的方式,除银行、司法部门等共性协作部门外,可按行业、纳税人类型分别确定税收共治的个性协作部门及需要共享的信息,以提高涉税信息采集处理的效率。如对从事医药销售的纳税人,涉及的协作部门包括药监局、医保管理部门等,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医药采购信息、医保卡刷卡记录等;对从事房产开发的纳税人,涉及的协作部门主要包括规划部门、立项审批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房管登记部门等,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登记等信息;对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协作部门包括科技局等,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的认定信息;对民政福利企业涉及的协作部门包括民政部门,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残疾人员残疾证明等。
四、增强税收共治管理主体的技术支持 西方国家税源监控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税收共治的重要性。在认真研究税收共治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政府应统一开发相关软件,建立税收共治信息处理系统,信息系统要改变目前互不兼容,各自为政的局面,在石河子市范围内,建设一个实现工商、财政、税务、国库、海关、商业银行、产权交易等部门的横向联网、先进、可靠的部门间信息交换系统,进一步增强了涉税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连续性,提高了税务部门捕捉信息的水平。同时,将税收共治信息处理系统与现有征管信息系统进行衔接与融合,对信息能自动处理、筛选,提高税收共治整体效能。税收共治信息处理系统应具备数据获取、涉税数据集成、涉税数据模型的形成、税收共治的决策分析等功能,将税务部门与协助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后,通过系统进行比对与分析,形成有效的涉税数据,并结合税源监控的要求,形成涉税数据模型,由税务部门对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查找税源监控的漏洞,达到了有效全面控制税源的目的。
第三节
基于客体视角的完善对策
纳税人是纳税主体,也是税收流失行为的发生主体。也就是说,纳税人因素是实施税收共治的内因,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基于纳税人角度来寻找治理对策,当然是首要的。基于纳税人实际情况,石河子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推进税收共治工作:
一、培植有利于增强纳税遵从意识的社会风尚
西方的税收文化强调税收法治,主张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对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有严格,完备的法律规定,例如,美国人认定纳税和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税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不纳税就是违法,就要受社会谴责和蔑视的氛围。而中国的税收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德治,反对苛政,主张“敛从其薄”,“使民以时”,这就造成了中国税收文化的矛盾性,一方面,认为上缴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另一方面对赋税又有一种逆反心理,纳税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以及统治者的课征力度造成两者的交替转换。可见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税收文化是感性的,具有道德导向。因此,要改变中国目前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薄弱,自觉纳税意识不强的状况,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加强税收文化的培育,构建和倡导具备理性特征的,以税收法制为核心的现代税收文化,使纳税人逐步树立正确的税收理念,养成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在石河子市形成良好的税收氛围。
二、加强有利于化解纳税抵触心理的纳税服务工作
为纳税人提供快捷、方便、优质的纳税服务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优化纳税服务体系,改变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多、税务机构职责交叉,管辖范围重叠的现象,在税收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税收维权等方面,建立系统化的纳税服务工作规划,完善纳税服务的制度体系;要拓宽服务渠道,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服务,通过创新举措,开展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服务方式,通过简化办税流程,减少办税程序和办税环节;要建立纳税人需求分析机制,及时掌握不同纳税人需求及其变化,不断改进纳税服务措施,使纳税服务始于纳税人需求,止于纳税人满意。优质的纳税服务,有利于降低纳税遵从成本,有利于平缓纳税人的抵触心理,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合作意识。
三、建立有利于激励纳税人诚信纳税的社会信用制度
要积极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对纳税信誉好,纳税诚信度高的纳税人纳入诚信纳税人的范围,并可以在税收检查,发票领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信用等级较差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应加强日常的纳税辅导,实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开展税务检查。通过这种差别的管理方式,提高纳税人诚信纳税的意识。要借鉴国际上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尽快将纳税信用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之中,作为社会信用档案的组成部分,当纳税人发生涉税违法行为时,要及时记入其社会信用档案,建立社会信用的优化激励管理制度,将包括纳税信用在内的社会信用情况与相关部门实施分类管理、办理相关事项是否受到限制相挂钩,从而激励纳税人遵纪守法,自觉纳税,尽可能避免发生纳税不良记录。
四、大力发展为纳税人提供业务支持的税务代理 税收征管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税务部门无法掌握纳税人的全面生产经营情况,而纳税人也无法完全掌握税收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一方面是税法种类和条文繁多,纳税人很难全面掌握,另一方面大部分纳税人不可能去研究税法政策,这会在客观上造成税收违法行为。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税务代理业,培植专业的,精通税收业务的注册税务师,为纳税人提供相关税收政策的指导,税收业务的筹划和代理部分税收业务,才能满足广大纳税人税收业务需求,为纳税人依法纳税提供税收业务支持,破解由于税收政策不对称造成的客观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纳税效率和质量,使税收信息趋于真实。同时,利用中介机构对纳税人实施的业务指导既是一种税法宣传的过程,也是一种税务部门税收征管工作的延伸,又是对税务部门税收征管工作的监督,这对于有效化解纳税人的违法行为,培养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形成纳税人的自我维权和自我管理意识
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处于被管理和被监督的地位,而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税源监控的效率,如果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税收流失现象必然严重。只有将纳税人纳入到税收共治主体中去,使其由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通过提供合理的渠道让纳税人参与到税源监控中去,一方面能维护纳税人公平竞争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能从外部形成对税源监控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税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我国现状看,纳税人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工商联联合会等第三方,成立了纳税人之家,实现纳税人的自我管理,通过纳税人的情况反馈,为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提供监督管理,促使征纳双方信赖合作、和谐相处。同时,税务机关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纳税人之家中去,为纳税人提供政策讲解,税法宣传,征询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纳税人的税收需求和对税收征管的态度,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源监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