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改革研究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第一篇: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上的“部门条块分割”;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课程设置上的“学科比例失衡”;教学方式上的“学生主体缺失”及人才评价上的“考试初衷异化”五个方面。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幅度地进行学科比例的调整;凸显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这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路。

【关键词】教师教育现实困境终身教育

尽管随着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原先的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顺利完成及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师教育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激化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不及时地梳理、研究及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不仅教师教育的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就连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存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师范院校以改变专业设置;重视学术研究;调整学科结构及院校更名与合并来应对教师教育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之际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存危机。①本文以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对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给予梳理与探究,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终身教育的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管理模式上的“部门条块分割”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原称师范教育)的职前培养部门如师范院校以及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之间没有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关系,而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事实上,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尤其是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开始推行教师教育的新战略,如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这样一来,培养教师的部门和权限就打破了原本只由师范院校独享或垄断的局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开放式和竞争式发展,但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的培养部门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了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异常严重的弊病,如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在招生方面就存在着严重的忽视市场需求的弊病,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上的严重“供过于求”现状。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的各部门与职后的中小学以及各级教师继续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现象,即严重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也就是说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只负责教师的职前理论培养,而中小学则事实上成为教师任职后弥补实践运用能力的“实验场”,至于各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只负责中小学教师的假期培训任务。所以,笔者认为一个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是被人为地分割为三个独立的培养阶段。尽管这些大学生在读教师教育专业期间需要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与见习,但是,为期4至6个星期的实践时间实在无法形成一定的实践智慧,因此,“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和见习也只能说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②此外,中小学教师的假期继续教育培训也存在着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要之间相互脱离的弊病。显然,教师教育专业的各培养部门之间存在着的“条块分割”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之一。

(二)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

客观地说,目前,各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强,甚至于还有弱化的趋向。因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于各学科教学论。但是,各学科教学论的教师配备情况及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状况是个非常令人担心的问题。一方面,学科教学论教师普遍年轻化,尽管,这些年轻的教学论教师有着高学位、高学历,但是却又大多是非教师教育专业出身。正如有人所言,当前,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集中体现在“先天营养不足”(非教师教育专业出身)和“后天发育不良”(理论偏低及实证缺失)两个方面,③另一方面,各高校教学论教师又面临着一个专业发展缺失的境地,除了带学生进行短暂的教育实习或见习外,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到中小学进行实践学习,年复一年的脱离实践的所谓理论讲解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教学论教师的理论僵化与学科教学理论生命力的缺失,从而也就导致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失,而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又最终导致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弊病的必然产生。因此,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不能不说是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一大现实困境。

(三)课程设置上的“学科比例失衡”

一般来说,教师教育的课程知识应当包括三个部分,即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终身教育的视角下,这三类课程之间不仅应当有一个比例平衡的问题,而且还应当着力培养起学生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条件,如终身教育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但是,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如有人就我国现行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英国、美国、埃及、印度及德国进行了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学科教育时间无论是和发达国家英、美等国,还是和发展中国家印度相比都是最长的,而教育理论时间和教育实践时间却是最短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学科知识而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却严重不足的现状。

(四)教学方式上的“学生主体缺失”

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表现在: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解过多,导致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和质疑辩论甚至于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缺失;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缺失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在教学中依赖教师讲解的心理过强。⑤笔者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就大胆地采用了“学生讲解+师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在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了种种阻力,尽管其中有部分督导组成员和院系领导的不理解,但最大的阻力却是来自于学生的不适应和不配合甚至于不理解。事实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及社会性四个方面。而就现行的教师教育来说,教师满堂灌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往往把主要的精力与时间花费在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全然不顾学生的个性天赋、专业兴趣、探究欲望、实践反思与创新的内在动机的有无。从而也就造成了多数学生的被动学习与厌学状况普遍存在的现状,当然也就谈不上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了。所以,教学方式上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不仅直接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离,而且还是最终导致学生丧失社会实践意识和专业反思与创新能力的根源之一。

(五)人才评价上的“考试初衷异化”

现行教师教育中,人才评价还是依靠理论课程的静态考试模式,即以学生所通过的校内课程结业考试的门数及学分来评价学生的合格与否,不仅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的测试,而且还忽视了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关注。这种人才评价无异于考试初衷的异化,即把考试的手段与工具性当做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在这样的人才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很可能会把目光聚焦于理论考试的过关与否上,而全然不顾其实践运用能力的磨炼和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师教育的人才评价机制忽视或排斥了社会实践评价项目和学生学习品质的内容。

二、教师教育的改革走向

首先,实施教师教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纵向意义上的、横向意义上的、发展意义上的、研究意义上的和整体意义上五方面的一体化。⑥就纵向意义上的一体化而言,就是要打破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双向交流的一体化,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之路;对于横向意义上的一体化来说,就是把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基础教育的城乡之间的教师之间也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而发展意义上的一体化是指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习、进修、研讨、交流环境;至于研究意义上的一体化,则是指引导教师角色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则是指在教师教育之中,把宏观的和微观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理论的与实践的、校内的与校外的各种教师教育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充分发挥系统优势以促进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其次,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就在于充分运用教师教育的实习基地,以半年或一年为期限,把各科教学论教师组织起来深入中小学进行实践学习。可以采用分批分阶段地实地任教的方式来促进教学论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教育的教学理论不断获得实践检验、修正和创新。显然,这不仅需要高校出台利于教学论教师实地任教、外出进修等的政策以及对原有教师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改进,而且还需要高校和中小学进行必要的合作以确保这些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第三,大幅度地进行学科比重的调整。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应当以教师教育专业实践化为导向,而走向实践整合型的教师培养则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⑦这是2006年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学者们的共识。由此可见,鉴于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学科教育比重过大,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严重不足的现状,应当大幅度地调整学科比重的调整,把原本90%-92%的学科课程缩减至40%左右,而教育理论课程由5%-6%增加至20%左右,教育实践课程也由3%-4%增加至40%左右。

第四,凸显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及社会性作为教学方式中衡量学生主体性地位是否得以尊重和体现的重要参考指标。为此,笔者建议,高校教学中应当围绕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就需要高校在确保教师教学自主权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其中,最为主要的在于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与教师评价模式。把评价理念由关注教学结果向关注教学过程转变,把评价方式重在关注教学外部向关注课堂内部转变,把评价内容由关注教案书写、作业布置数量与批改次数、课堂板书情况、教学态度等转变为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是否尊重与具体落实情况上。总之,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只有在其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的前提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第二篇: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管理研究论文

教育生态学是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是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比较落后,直到近年来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才开始将教育生态视角引入进来。教育生态学是指将生态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和周围环境(如自然、社会、规范行为)之间的和谐统一,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总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因此将生态教育学理念应用进来也就成为必然。

一、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

教育生态学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新旧教学方式的冲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当前充满活力、注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就需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要在课堂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教学风气,开展小组式的学习,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通过和别的同学共同探究来获得结果。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每天都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Naturaldisaster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地震、海啸、泥石流以及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视频,最好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就会了解自然灾害和自己其实并不远,而这些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因此教师就在整个班级里面开展了“ProtectNature,ProtectUs”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保护自然的英文名言,然后写在标签上贴在教室后面的教学园地中,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就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整个活动,学生增强了对自然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

在形成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的时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树立绿色的生态观,逐渐从课堂的独奏者向伴奏者进行转变,而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演奏的主角。为了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生态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对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转变,放低自己的姿势,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同学,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通过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指出,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的。教师要在保证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差异教学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生处于不平衡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Wildanimal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野生动物”,就让学生表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话剧,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英文句子和单词应用起来,设计话剧台词和服装,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非常用心在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感觉整个活动跟自己关系不大,教师最后在对话剧的表演过程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对一些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也要指出一些学生在整个话剧准备过程中不良行为,比如消极对待、不参与等,要单独来对这些同学进行谈话,教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在一个团队中,自己认真做事,而别的同学则消极怠慢的时候,自己会如何想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

三、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

教育动态学中也提倡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要丰富评价过程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熟悉评价规则,自己再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按照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的评价,还需要从情感、态度、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6Fashion”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以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就让学生针对自己对“fashion”的理解来做一个5分钟的报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需要自己来准备英文演讲稿,并且熟练背诵下来。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关注“fashion”,因此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准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学生就是平铺直叙将课本上的句子引入进来,而有些学生就注重将演讲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将自己的演讲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自己认为流行的服装、流行的颜色、流行的偶像等,将课本内容进行了课外拓展,因此演讲效果就非常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可以从准确充分程度、重视程度、演讲水平以及展示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将这个学生的演讲过程作为一个标准,这样就能够对别的同学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促进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能力场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持久稳定发展的途径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既要抓管理效率,又要抓管理质量。文章概述能力场,并从现代化职教理念、校本管理、人本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研究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能力场;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因此,做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本文基于能力场的角度,对完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相关研究。

一、能力场的简要概述

在高职院校,由教师、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大学生等共同构成的教学情境,会在彼此的空间中产生数量众多、种类不同且只仅仅属于自己的场。通过有效控制,这些场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特殊物质,最终形成以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能力场。人与人之间,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采用各自熟悉的已知方式,譬如说使用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交互作用,同时人们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在各种各样的场中完成交互作用。场作为其中重要的媒介,能够将人的情感思维及意志品质等作用在其他环境之中,或是作用在他人身上。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有形的教学活动与无形的能力场相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帮助高职大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技能,最终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

二、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运用

(1)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在教育观念方面强调现代化与个性化的职业教育观念,在办学过程中更加注重高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喜好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将国家相关教育政策作为根本的管理指导思想,同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经济水平等,通过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办学和管理经验,进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

(2)校本管理。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高职大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要求高校坚持校本管理思想,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高效协同机制。要通过安排大学生亲身感受职业工种,了解岗位需求,体会职场生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而用人单位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优秀人才,最终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三方共赢的愿景。

(3)人本管理。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要求高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尊重大学生,并且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通过积极举办形式各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专业知识比赛、职业技能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大学生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结交朋友,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课程管理。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课程管理占据核心地位,同时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也离不开课程管理,要通过课程这个重要媒介加强高职教育管理。鉴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性以及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喜好,重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在开设课程时,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积极开设计算机、英语、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另外,还需要开设专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应试能力的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要融入职业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素养等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特长,实现全面发展。

(5)教师管理。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还需要加强对高职教师的管理。首先,对现有高职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要求高职教师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专业教学能力,能将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其次,高校要从各行各业中甄选行业能手。邀请其作为客座教师对高职教师和大学生进行培训,将当前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及思想理念带给高职教师和高职大学生。这样,一方面切实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效提升高职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能力场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需要始终坚持校本与人本管理思想,对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进行资源整合及优化设计,为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23).[2]曾新英.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第四篇: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培训实际上是教师对教育技术及相关知识的一种管理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现状问题和知识流程,并提出了新的培训关注点。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流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提,有关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迅速从企业延伸到政府、学校、:区等各种组织。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实践和工具来管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并增强竞争力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使用和共享,其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分析、开发和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主要与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领域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知识管理行业——最有可能应用知识管理技术的领域。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包括了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使用和共享等过程。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去研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相关问题,以期探讨拓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途。

1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知识管理的视角

不管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还足高校教帅,教育技术培训郁不是一个新话题.它从最例一的面授培圳,发展到今天的“面授+网络”并辅以自学等混合方式.尽管培训的方式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从早期培训开始就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无法有效解决,从知识管理的角概括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存的问题,主要有:

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更多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与改革需要(压力),“短期突击”式的过程难以使教师产生“教育技术对专业能和工作绩效有提升作用”的认同感;培训以媒体技术的基本操作等一系列显性知识为重点,如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方法、基于技术的教学环境设计策略等相关隐性知识鲜于涉及和研讨;

对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知识疏于管理,存网络培训方式中,教育技术知识库缺乏动态更新,以至变成对教师没有吸引力、偏离教学实时需求的“静态材料库”。

2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知识及其流程

根据知识的分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程序化的技术工具操作知识、教学资源开发步骤以及基本的教学理论等都是显性知识,很容易在培洲过程中传授。对技术上与学科整合方法的理解过程、基于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以及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同感和心智模式等都属于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难以在短圳培训中直接传授。当然,这两种知识也小是绝对区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培训过程中,所有知识都会形成如图1所示的循环流动过程,并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3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关注点

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绀织知识分享与交流的能力,以便利用知识采取行动,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交流、分享知识以及利用知识进行决策,这些活动宄全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知识管理的实践木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冈此,在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妨考虑从以往的政策与事务管理转变为知识化的教师人事管理,把教育技术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以及教帅获取、使用和共享这些知识的活动统一协调起来。

3.1以教师发展为本.激发和维持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在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活、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价值实5个等级。对教师而言其专业能力的提高满足这些需求(尤其足后项需求)密切相父如果教育技术只能够提升教帅的业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题,获取更优质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他们的预期需求那么,教师就会产牛学习教育技术知识的驱动力,即产生对教育技术培圳自下上、长期能动的内在需求。如何激发和维持教师的内在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如下的一些措施:

(1)改变教师周围是社会环境,让教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技术相关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如提供各种参观学习、考察体验的机会,让教师亲身感受教育向信息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社会氛围,设置激励机制,对主动、有效利刚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效果的个体与事件,及时给精神.的宣传和物质上的支持并在教师业发展项目中逐渐地、由弱到强地融人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能力要求。

(2)调差和评估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以此作为选择与规划培训内容的依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包括: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新的研究动态、应用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掌握更新学科领域知识的技术与技能等。只有教师提自身的教育技术知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对培训的内需求

(3)由浅入深、由普遍到特殊分阶段安排培训。教育技术培圳并非简地邀请家讲座,而是一个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去满足教师教学需求的过程数帅学与使用教育技术知识的心理需求变化是:掌握通川的技术工具操作知识——寻求基于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关注并期望掌握所属学科的特定技术与策略。因此,每个培圳阶段都应该设汁与教师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培圳主题,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士齐训形式(即课堂讲授、个别讨论、交流体验、实地参观等培训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培训阶段和内容来选择),时制自: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从而维持他们的需求与热情。

3.2关注教育技术隐性知识的获取

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不是让学科教师郜成为技术操作能于(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多数教师参加培训时,都带着与自身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希望将技能培训与教学应用融合.特别是期望以关注某一学科教学巾如何没计、开发、运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是技术本身为中心。理解和创建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环境、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态度、心智模式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应该是教育技术培训中最重要的知识。让教师关注和扶取这部分隐性知识是培训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隐性知以作为一种合理识存存的地方,基于知识的战略不应该注重于收集和传播信息,而应创造一种机制,使得实践者容易识刖和互相交流。非正式学习就是一种有利于隐性知识获取的机制。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占到个体知识结构的80%。团队协作、专家指导、与他人的交流分享、学习与工作经验积累等等都属于非正式学习。

(1)利用网络培训平台获取隐性知识即个人知识管理..在网络培训平中,除了教学知识库管理的主体功能,还应该增加个人知管理的辅助功能,比如适合群体讨论的虚拟社区,以及适合个人整理和记录自身经验、技巧与灵感的博客或电子档案等这些非正式的学习的平台能够将教师平时遇到的问题、众人探讨的解决方案和头脑产生的灵感火化等整理并保存下来,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隐性知识,也有助于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共享给其他人。同时,培训部门还可以收集和整理这教师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技巧,并把它们添加到知识库中,使知识库能够随着教师的实际需求而动态更新。

(2)通过面授培训获取隐性知识即工作一教学培训法。这是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系统化的培训方法。这种高效的培训方法由以下几步构成:告诉受训练者要从事的工作.让他们做好工作准备:讲述履行工作时的关键信息:让受圳练者表明他们对工作的理解;让受训练者独自工作,并安排一名优秀人员,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这种方法是典型的“做中学”.它通过提供具体的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与必要帮助来完成.很好地结合了获敢隐性知识的两种有效途径:实践和专家指导教师教育技术面授培训应该尽可能提供诸如此类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主题,以便帮助教帅更好地领会与获取教育技术隐性知识。

3.3构建教育技术知识地图

一方面,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人境互动的结果,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结果。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这是一个由少数到多数的知识共享与提升过程。因此,教育技术堵洲实质上也是教师对话与共享教育技术知识的过程。

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知识地作为一种知识导航系统,是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效工具。为了促进教师对话与共享教育技术知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构建教育技术知识地图。

(1)网络培训平台面向内容的知识地网。基于知识标识关键词搜索十耳应的知识内容(单元).这是每个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中知识库管理都应该具备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是一个简单面向内容的知识地图。构建真正知识管理意义上的知识地图,除了显示知识内容的地址链接,更加需要从逻辑意义上向用户展示知识内容之问的关系(层级分类、网状关系等).还应该能够分析用户的搜索历史、建立面向用户偏好的知识模型,给用户推送最佳的知识导航服务。

(2)面授培训。面向能力的知识地图。能力更多地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所以构建面向能力的教育技术知识地图实际上是将具备某方面教育技术知识的教师当作一种资源进行记录,让教师之问能够很方便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交流的对象,即“按(知识地图)索人(知识)”。当然,制作知识地网之前征求教师本人同意是必要的为了更大程度地促进知识共享.从“知识互惠”的角度来看.面向能力的知识地罔上面除了记录教师已有的知识,还可以记录他/她所需要的知识,即同时记录知识的供需状况,让教师之间能够“自愿互惠.按需共享”表1描述了知识地阁中教师条目的主要信息。在面向能力的知识地陶上,所有教师条目都可以根据“能够提供的知识”、“目前的知识需求”、“所属部门”、“交流时间”等关系组织成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图。

纯粹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是关于知识的完整和开放的共享。因此,知识地图描绘的对象范同还可以突破专业和校区的限制,扩展成一种跨领域和区域的、开放的教育技术知识共享过程。教师在这种全校或者校际之间的环境进行交流和对话,有助于他们从更大的背景去思考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与策略。

4结束语

本文初步探讨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地图的构建等知识管理策略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启示意义和应用途径。南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与效果和各个学校(或者校区)具体的教学改革及教师发展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应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沦与策略应该同时考虑这些实际情况,以及借鉴知识管理在其它教育教学领域巾应用的经验。

第五篇:一线教师的视角:教师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作为和困境

一线教师的视角:教师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作为和困境

【摘要】 我国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社会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高升学率,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方式的评价日趋理性,教育改革到了应重点从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在内的供给侧一方进行。本文试着以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视角,来思考教师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和困境,探寻突围之策。

【关键词】教育改革

一线教师

有所作为

困境突围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中央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因为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必须供求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联想到一轮轮的课程改革,几十年来,各种新理念、新名词、新典型、新经验不断出现,“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如火如荼,课堂热闹似菜场、教室四周全黑板等一时成为竟相参观和模仿的教改经验,但学生、家长、社会还是不领情,对教育还是不满意,诟病不少,素质教育不断地被一些高大上的理念、口号以及热热闹闹的活动异化和走样。

教育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项服务,服务产品的供应方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需求方是社会、家庭和学生。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供应方提供的服务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应尽可能地让教育的需求方社会、家庭、学生满意。

全国范围内确实有一些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做得很成功,北京市十一学校就是一个典范。该校开设了300多门课程和200多个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素质教育搞得风生水起。该校校长李希贵坚持“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的素质教育观,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像李希贵这样的教育家办学的学校全国又有几所呢?

从整体上看,教育行政部门把抓教育简化为抓升学率,以中高考成绩考核学校和校长,一切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分管市长把压力传导给局长,局长传导给校长,很多学校以分数为导向,以高分为荣耀,以知识点教学和应考训练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分数高低判别学生和教师的优劣,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了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即使懂礼貌、守纪律、有爱心、身体好,如果成绩不好,仍然抬不起头,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在成绩面前,其它一切都黯然失色,都不是那么重要和迫切,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三好学生的评选也简化成按考试名次从高到底的顺序决定,于是“一好遮百丑”导致的所谓的高材生违法犯罪的极端案例并不少见,远的有马加爵因打牌起口角杀同窗好友案、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对伤者连捅八刀致人死亡案,近的有复旦大学高材生林森浩愚人节饮水机投毒致同室好友死亡案等。”优秀生怎么了?”“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思考。“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往往成了毕业班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苦不累,初三无味”等口号成为激励学生勤学苦学的兴奋剂,环顾初

三、高三年级的教室,不戴眼镜的学生和大熊猫般稀少。眼睛近视,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因为戴上眼镜即可,但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成效要十年以后才会体现。如果上至政府下至教育工作者,都戴着近视眼镜,目光只盯着眼前,那么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在哪里?

据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中国的教育在全世界已处于中上水平,主要是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受相应学段教育的普及率,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但如果从供给侧来看,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但教育的改革似乎总有点滞后,步子不够大,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徘徊和犹豫,还有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高高在上,不改不变依然不愁招不到学生的任性。

国人到海外疯抢马桶盖和奶粉,这是中国制造业的耻辱。近年来,到海外求学越来越低龄化,这固然有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但也有对中国教育的不满意和无奈,就像有些国人移民海外最大动因就是想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教育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二、一线教师可以有所作为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产品供给方,学生是最大的需求方,教师理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传授知识,拓展能力,培养素质。教学内容即教什么已由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方式上有较大的自主权。“教育改革是局长和校长的事,从上而下,教师无需也不能自下而上搞教育改革”这样的论调在一线教师中有很大的市场,很多教师对教育改革缺乏热情和冲动,更鲜有实实在在的改革行动和探索。

我国的改革发韧于农村,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基层经验最后全国推行。守着良田却要饿肚子促使小岗村的村民冒着生命的危险摁下了红手印,广大的一线教师一方面对教育现状不满意,满口埋怨和牢骚,但行动上依然是涛声依旧。没有威胁到生存和生命时,一切都可以再忍忍,再等等,再看看。要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教育的效果还有滞后性,好的教育、坏的教育,效果都要在几年后、几十年后显现,从这个角度上讲,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有前瞻性,眼光要放长远,要时常提醒自己:自己的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一线教师可以有所作为,要以不等不靠的态度积极投身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笔者工作的前几年教地理学科,我尝试着在地理课上讲时事政治,想以此为抓手,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一次,学校安排我上一节主题为《西亚》的公开课,我没有把全部时间用来进行书本内容的教学,留下了大部分时间向学生介绍海湾战争的起因、发展和影响,“中东”“萨达姆““布什”“巴以冲突”“以土地换和平”“海上生命线”“两伊战争”“斩首行动”“闪电战”“共和国卫队”“冷战”------学生对我讲的内容很感兴趣。课后教研员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既完成了常规教学任务,进行创造性地拓展,这种拓展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着眼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阅历,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教者大胆地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了教材资源和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教研员的评价坚定了我进行课堂拓展的决心。

上了政治课后,我向校长主动提出在全校举办时政讲座。我看过一个介绍北京大学的专题片中,其中讲到北京大学平均每天都有好几场讲座,有人曾戏言:在北京大学,课可以不上,但讲座不能不听。于是就萌生了给自己的学生作讲座的冲动。还记得第一次为学生作时政讲座的题目是《巴以冲突和美国》,后来又为学生作了《海湾危机及海湾战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风云百年》等专题讲座。从2008年9月开始,为了把这种讲座制度化、长期化,在我的倡导下,学校开设了“晓声讲坛”。讲坛每两周举办一次讲座,讲座的选题也不仅仅局限在时政方面,有文学、音乐、美术、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

现在我的政治课堂上有个固定环节叫《慧眼看世界》。每次由一位同学主讲,关注一个新闻事件,《雁栖湖泮的APEC会议》《雨中的父亲》《中国最大石狮子被人刻字》《匈牙利女记者拌倒叙利亚难民》《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九三大阅兵》《载入史册的两岸领导人握手》《九三大阅兵:“三位一体”宣示中国意志》《我看“两会”》《G20杭州峰会》等成为了学生慧眼中的“世界”。《慧

眼看世界》由学生主讲,从选题、选材到制作PPT、面向学生主讲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走向台前,老师退到了台下,一上一下,舞台还是那方舞台,主角变了,戏也出彩了。五分钟的《慧眼看世界》对学生的影响是在那五分钟前的五天和五分钟后的五个月、五年,甚至五十年。待笔者年老时还能和学生聊聊当年的《慧眼看世界》,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我认为光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每个人都在努力,尽管每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加起来就是对素质教育的巨大推动。三、一线教师的困境和突围

一线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可以有所作为,但作用也是有限的,上有各级领导对升学率的关注和看重,下有社会和家长的务实和世俗的评价,中有学生渴望的眼神和期待。很多教师也想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尝试教学改革,提供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服务,但坚持下来的不多,往往是开始时信心满满,不久就偃旗息鼓,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尝试走新路,路况不熟悉,有时会迷路,有时会跌倒,有时会因孤立无援而绝望,因遭冷嘲热讽而心生放弃。走老路路况熟,一路上老朋友也多,说说笑笑,志同道合,即使老路上风景一般,看得腻烦,最终也都会因为走得安全而不想走新路去看更美的风景。

笔者教的是政治学科,《慧眼看世界》是我课堂上的保留栏目,老师和学生也都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本知识的教学没有同年级其他老师抓得那样细,训练时间也没有其他班级多,到期末考试,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教的两个班政治成绩的平均分列年级倒数第一第二位。校长并没有直接批评我,但我不能宽恕自己,拖了班级后腿,影响了学生的排名,照这样下去还会影响学生的中考,影响学生的未来,这样想下去,一个春节都没过好,一直在思寻出路。新学期一开学,我的课堂教学变了面貌,变得世俗和功利,在应试面前一切能省的我都省了,把课本主干知识讲清楚后就让学生练习,讲答题技巧,讲答题策略,开始还有点不适应,内心经常问自己:政治课怎能这样上?每当此时,另一个更大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不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要硬着头皮上,否则你又要厚着脸皮给各方去解释去说明。坚持了半个学期,我日夜盼望的期中考试终于到了,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的政治成绩又位列年级第一第二,皆大欢喜,我也终于释然了,走在校园里又恢复了以前的自信,因为我教的班成绩最好,意味着我又可以成为领导、同行、家长和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自信归自信,但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知道我教的那些解题技巧、考前押的“宝”对于学生的未来意义不大,我的教学没有

触动到学生的心灵,背离了一位政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分数在教,眼中只有分数,看似工作很负责,实质很自私——只想证明自己眼前的优秀,而不是为了学生今后的优秀。

环顾四周,像我这样上课的教师不在少数,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一切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称首先考虑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中高考录取指标面前,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师领导认可,家长追捧,学生自豪。

很多幼儿园到大班时就瞄着小学,抓拼音、识字教学,于是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成了“差生”。小学、初中的毕业班会用大半年的时间用来复习,一切都可以整合,一切都可以摒弃,复习一轮又一轮,考试一次接一次,每周有检测,每月有考试,假期结束返校还有各种收心考(暑假收心考、国庆收心考、寒假收心考),期望通过考试让学生放松之余不忘学习,做到休息学习两不误,事实上现在的双休日、暑寒假,学习成了“主业”,休息成了“副业”,大有把学习进行到底之势,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理由,从而使得缺乏人性的教育披上了人文关怀的外衣而显得冠冕堂皇。

在这一切都成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情况下,教师只能被裹挟着往前走。教育的话题一直是被大家热议的焦点,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谈孩子,谈教育,谁都可以对教育指点江山,谁都可以对教育发几句牢骚。

顶着这么大的压力,一线教师该怎么办?谁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冲出重围,突破困境。

笔者以为,政府作为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应站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高度,站得高看得远,注重顶层设计,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政策,为教育产品制定质量标准,还要为教育产品把好质量关,依法监督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给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让那些勇于改革、教学有个性、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学校作为教育产品的制造商,要根据国家法律,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胆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体验到主人的光荣和自豪。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可谓是中国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给了孩子无数教育,但孩子却体会不到生命成长的幸福。以各种名字命名的课堂教学改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今天听到的是“一二三课堂教学模式”,明天看到的是“四五六课堂教学模式”,按阿拉伯数字组合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暂

不论它的提法是否科学,要求是否合理,成效是否明显,其实质都只是教学方式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只不过是把各教学环节进行不同的排序而已,有的还把课堂翻转了过来,有的还对老师讲课时间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教师身披各种条条框框,头戴被念了紧箍咒的铁箍,还谈何教师职业尊严,谈何职业幸福?笔者认为学校需要以课程的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开发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给教师划定几条不能碰及的师德和常规底线,鼓励课堂教学百花齐放,保护教师创造的热情,让教师在课堂上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体会到职业的尊严。

教师作为教育产品的制造者,要带着爱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关心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教师要注重自身修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有宽阔的人文视野,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懂得感恩;崇尚教学民主,教学相长,能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与学生亦师亦友;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信条,同时又能时常提醒自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为自豪,更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不反对师道尊严,但更愿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该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一件事啊!

对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补短板”,补学校内涵发展的短板,补人才培养理念的短板,补师资水平的短板,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一方变革和发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使教育供给体系更好适应教育需求结构变化,让教育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

只要政府、学校和一线教师意愿相同、目标一致、联动协作,一线教师全身心投入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就一定会提高,也只有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到教育改革中去了,真真地面向学生的未来设计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教育供给侧改革才会取得成功,到那时,教师的工作才是体面和有尊严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下载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改革研究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改革研究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制化视角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法制化视角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的法制化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十分注重的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其不足主要......

    柔性管理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利用柔性管理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文章通过阐述......

    浅谈有关我国高等数学改革教育论文

    高等数学不仅能够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提供数学基础,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体系下得到长足发展。但事实上,当前的高等数......

    社会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进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特殊群体。文章从社会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该群体发展诉求的本质以及教育与培训促进其社会化的必要性,并对该群体再社会化......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姚丽丽(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观论文(合集)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论文摘要: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人们从此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终身性。通过对终身教育理念倡导下教师教......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教学方法改......

    生活教育理论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学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正确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