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

第一篇: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特点

论文摘要:教育实习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外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典型经验为例,概括出当前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总体走向:实习管理上走向规范有序;实习内容上相对独立;实习方式上转向开放。

我国现行教师职前教育实习中存在若干诟病,有学者做出总结。第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形式松散,缺乏稳固的实习基地。第二,教育实习窄化为教学实习,对影响教学的因素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来。第三,实习管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效果不佳。…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历来被视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不断得到优化与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们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国家都对教育实习工作进行了改革,如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的“伙伴学校计划”、我国近年兴起的“顶岗实习活动”等。对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经验进行凝练,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外教育实习改革越来越表现出趋同性,即实习管理走向规范有序;实习内容相对独立;实习方式转向开放。笔者认为,这些走向对于深化教育实习改革,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规范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方面。教育实习是一个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布置安排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近几年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工程”卓有成效地开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范有序的管理与组织。河北师大在获得了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章立制、科学管理,确保了此项工程的良好运行。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顶岗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出台了《顶岗实习工程管理办法》、《选派驻县管理人员的有关规定》、《关于加强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组织编写了《顶岗实习工程指导手册》,从组织和制度上给予了充分保证。在具体的实习组织管理上,实行实习队伍综合建制,混合编队。以县为单位成立实习分队,以实习学校为单位成立实习小组。各分队设驻县管理老师一名,负责全县所有实习点的学生管理工作。各实习小组设组长一名,实行多学科混合编队,以利于文理渗透,互帮互学。在管理上,驻县教师接受河北师大和省教育厅的双重领导,实习生作为学生接受驻县教师的管理,同时作为“顶岗教师”接受实习地教育局和实习学校的管理。_2‘顶岗实习工程”作为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全新探索,体现出组织管理科学规范的明显特点。

在教育实习成绩评定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拉筹伯大学教育学院制订了明确而严格的实习评价标准。学院编制的实习手册详述了维多利亚州教师职业实践的标准,不仅有数量的标准,如达到多少课时,规定何种实践任务等,更重要的是该标准列出了实习教师必须达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标准,标准分三个领域,八项要求。一是职业知识:如了解所教内容,了解学生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习的,知道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等;二是职业实践:如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做计划与评价,创造安全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运用合适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等;三是教师自身发展,如教师反思、评价以及提高职业知识与实践的能力等。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小组组长、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以及大学指导教师三方面共同评价,对实习教师的职业态度、合作精神及是否达到实习手册中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三方会诊确保对实习教师评价的全面、客观与公正。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实习教师的自我体会、自我评价,做出严谨且富有建设性的综合评价。严格细致的实习评价标准以及多元评价,不仅保证了实习评定有据可依,更重要的是使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走向规范有序,克服指导教师无据可依,凭主观印象评分的现象。

教育实习是构成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两者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交互过程。但另一方面,又都自成系统,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实习需要有足够时间保证实习教师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与反思。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时间(6—8周)相比,许多国家的实习时间均在我国的一倍以上,如英国l5周,美国15周到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这是因为实习时间安排的长短不仅关系到教师教育质量,更是人们在观念上是否将教育实习视为一个独立完整实践体系的重要表现。应该说,延长实习时问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在适当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已有一部分院校将实习时间进行了延长,并将实习时间分散在不同阶段进行,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人深、不间断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之所以长期依附于理论教学,未能独立的原因固然与人们的观念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单一,操作机械化,对学生的反思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不足不无关系。兴起于20世纪8O年代末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是一种多方合作办学,提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丰富性、反思性。首先,这一模式教育实习内容不但丰富,而且规定得非常细致务实,可操作性强。实习生在PDS一年的实习中不单是在教师指导下上几节课而已,而且要像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如每周一天的教学、各种教师教研会。实习生要从实践中学习班级管理、人际交往、领导或决策技能,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课外指导等活动。除此之外,实习生还要在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下组织研究会、研究小组、示范课、小组教学、集体备课等,这些都为实习生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的教学经历。其次,这一模式的另一特点,就是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实习生有大量的时间反省自己的所学所教,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自己亲身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并有机会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由于PDS比传统的本科水平的教师培养模式延长教学实习的时间,并且这样的实习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能确保实习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样化的教学环境。PDS的实习提供了更多的观察、研究、实践的机会,它使实习生得到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为实习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时间和有效的指导以及稳固的实习基地,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新教师的需求。实践证明,在PDS实习过的教师能更快地进入教师角色,能立刻从事各种各样的教学,能运用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更具反思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该模式推进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创新实践模式。同时,也表明教育实习活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备受人们关注。

相对于封闭,就教育实习而言,开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实习决非为一次性终结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趋势下,应该成为桥梁,把职前职后培养培训连接起来,构建起职前培养——试用期培训——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训练模式,且各有侧重。二是教育实习要走出象牙塔,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并充分展开合作o[82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对传统的“大学主导型”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新模式。本着平等互惠的原贝0,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和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组成“伙伴关系指导小组”,作为合作实习的领导机构。大学每学期都把实习生名单交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实习评价等。在此项制度的改革中,对参与各方提出了不同要求,实习生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师范院校要经常保持与中小学校的密切联系,大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对方的工作。目前,英国师资培训学院大都与中小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二百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英国“伙伴学校计划”教育实习模式突出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中小学由过去作为教师教育被动的实习场所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合作,中小学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及时地在师资培训计划中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师资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教育实习不能再单纯作为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应鼓励学习者反思,促进未来教师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青海师范大学近些年针对高师院校一次性、集中性(集中在四年级第1学期进行9周综合实习)、缺乏连续性、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实习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发展需求的痼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出了“2—4—8一N”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大胆将9周的综合性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模式,不仅延长实习教学的时间,而且旨在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职业技能和反思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有重点、有步骤、分专业、分阶段实习。实习教学安排为:教育见习2周、模拟实习4周、综合实习8周、就业实习N周,每个实践环节都规定有明确的目的、具体任务以及做法建议,以确保各个阶段的衔接。

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习模式,为实习生提供了充分的接触中小学教育实践机会。在见习实践、模式实践、综合实践、就业实践环节中,从最初的观摩、模拟到尝试与实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培养出的教师在教育观念、方法上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步,在毕业前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准教师”,使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

第二篇: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他首先开启了私人讲学,并加以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一、孔子生平

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历: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出仕修经:鲁定工六年,孔子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他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而在下一年又回到鲁国。鲁哀公二年,孔子再次从鲁国来到卫国,之后去到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叶国,鲁哀公七年,孔子又回到卫国。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二、思想来源

(一)源于民本主义的“仁”的思想

孔子学说是仁学, 它源于民本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仁学是孔子首创的, 但“ 仁” 字却早就出现在孔子之前。《尚书》《仲馗之浩》有“ 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大甲》有“ 民阁食怀, 怀于有仁.” 《泰譬》有“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孔子继承了他以前的仁的思想, 最终把仁发展、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人道主义。孔子非常重视人和人的社会作用, 他第一次把人们对子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归之于伦理。事实上, 他所希望的社会就是要有一个圣君、贤臣、好民。由此社会观出发, 提出了“ 泛爱众而亲仁” 的思想。孔子的人道主义, 在当时客观地起到了照顾人民利益的作用, 很自然地把人与君, 人与臣, 臣与宕,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 使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达仁是修身的目标。

理想人格。它侧重于人格完善, 以扬真善、美, 抑假、丑、恶为宗旨, 通过人的自觉行为去追求仁, 确如“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不再注明)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反映在他对圣人, 君子, 仁人, 成人的寄托上。他把人所具有的最美好的品德都集“ 君子”一身。这种借助自觉力量去求仁的功夫, 完全区别于宗教式的盲目信仰。孔子一再宣称是个人的气节与操守, “ 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 “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一句话,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仁人, 使得人的世界观与理想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井由此形成了孔子思想伦理型的特征。

协调作用。由上述人道主义, 理想人格所规范的行为准则, 必然构成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 具有一定广泛性, 并为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心理结构, 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两句话。这样所达到的一种思想境界是崇高的, 逾几千年而不衰, 并深深凝聚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有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中国人民独有的美德。

(二)源于宗法制的“礼”的思想

“礼” 产生于氏族公社后期的宗法制, 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章学诚讲:“孔子 之大, 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

孔子的礼, 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 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尊卑之序。这是孔子礼的核心, 孔子终生恪守周礼, 尤其是在对待君、巨、父、子关系方面, 表现的更为尽致。《论语·乡党》篇记叙孔子过君位, 虽然君并没有在那里, 只是一个空位子而已。可他仍然毕恭毕敬, 面色矜庄, 言语中气不足,憋着气好像不能呼吸一样,一直到退住堂屋,面色才稍微放松。

节己修身。孔子把礼为节序又应用到节己修身方面,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他非常注意强调人们要“ 忠” “ 信” “ 义” “ 让” “ 敬” 等。对于这些内容, 孔子并不是单单对上层统治阶攀西宣的厂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孔子的礼不象过去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而是广泛于所有民众之中, 大家都有行礼达仁的权力, 从天子以室庶人都被制约在礼之中`、因此犷这种礼的下放,严格讲来也是提高庶人的地位, 不管什么人, 只要按礼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井在能近取譬中告达仁, 都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孔子的社已经不再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专利品,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仁礼的相互制约性。仁是内容, 礼是形式, 仁礼是矛盾的, 又是一致的。礼是宗法制的产物, 其实质是它的等级性、保守性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反动性。仁是在原绍民本主义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有其明显的民主性和由此荞现出来的进步性。因此, 从客观上讲, 仁的民主性无疑要冲击礼的局限, 而礼的保守性义必然午方百计地限制仁的民主性。

(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 思想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 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 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 中庸贯穿了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他认识客观世界和修养主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最能反映孔子中庸思想的是孔子答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 “ 师与商也孰贤” , 子曰: “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 “ 然则师愈与? ” 子日: “ 过犹不及” , 孔子认为, “ 过” 与“ 不及” 都不是中庸, 这就如同我们现在讲“ 左” 与“ 右” 都不好, 最好的则是把握两端, 取其中间。当然, 这里的中间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度概念, 并非刚好二分之一处, 实际上是恰到好处, 即适中。

中庸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极为丰富。在人伦方面, 它体现了一种美德;在教育上, 则主要反映和体现在“ 性” “习” 之间的辩证关系方面;在评价人方面, 中庸则表现为“ 无求备于一人”;在施政方面, 中庸财表现为宽猛相济。

(四)“天下为公” 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孔子思想体系, 它是一个奋斗目标, 是纲领, 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 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了奋斗的最终目的。

孔子基于对远古社会的道念和对当时社会的示满弓片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 借助神话传说的内容、形式, 继承和发扬了和、同、平、均的思想, 构画出了一个以“ 天下为公” 为主要侍征, 老安, 少怀, 友信的社会扩客观上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愿望与要求。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论语》中已经很多, 但更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还是《礼运·大同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二)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2、教育的个体功能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2)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三)教育目标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3)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四)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礼与仁: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2)伤人乎?不问马。(《乡党》)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孝悌: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2)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3)孝慈则忠。(《为政》)

忠信:

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2)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3)民无信不立。(《颜渊》)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2)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五)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3、教育原则与方法

立志乐道: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自省自克: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改过迁善:

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2)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六)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因材施教

1)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2)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3、学思并重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4、温故知新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谦虚诚实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循循善诱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作为一个未来教育者,一个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教师要教好学生,要是学生学好,就要身体力行:即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孔子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就要广于见闻:即要博学,学识要广。就要教学相长:即孔子认为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启发,在教学上收到良好效果。子游在武城当行政官,治理很有政绩,孔子参观,听见弦歌之声,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用于治理国家,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是大材小用。子游听到后说:“以前我在老师那里收到的教育,君子学习礼乐,就会有博大胸襟去爱别人,小人学了礼乐,就能懂得道理,容易听从指挥。”孔子听后说:“前言戏之耳。”说刚才是孔子自己和子游开的玩笑。还要克己内省,即勇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等。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不仅要为学生解惑,还要为自己解惑,提升自己。同时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良好发展,为现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为教育者如何不断地完善 发展自己?如何促进他人、奉献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作用,他们在教育的指引以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现代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方延明.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求索,1985年第五期

第三篇:走向教育的二重性论文

论文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以其结构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文章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吉登斯自己的学术旨趣,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结构化理论主要是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为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个体受教育娇过程就是一个个体行动与教育结构互动的过程,教育活动处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

论文关键词:结构 二重性 教育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曾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院长,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是国际著名社会学理论大家,拥有14个荣誉学位。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并驰骋于社会理论界,那么其结构化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领域可以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不多,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一、结构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不例外。“结构化”(structuration)一词其实首先出现在他在1973年出版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他讨论了阶级结构化的类型和水平,而后在他1976年出版的《社会学方法新规则》中初步论述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在他197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中,结构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已经显现,在他1981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一章里,他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完整的勾画。但是,结构化理论却是在吉登斯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诸一分析。

首要的因素就是吉登斯本人的学术旨趣和目标,即他要力图解决社会学中存在的“原罪”问题,力图构建出一种新的具有一致性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要解释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具有不变性和稳定性,是社会学的“原罪”。在社会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派是社会决定论者,这是社会学的主流,一派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社会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制约,个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被淹没在社会的结构中,不得以彰显,社会结构既独立于个人之外,又强加于个人的身上。而方法论个人主义者却认为,社会是由许多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是这些个人的有意识的行动的结果。每一种社会事实都是许多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他们的情感、意志、理性、信仰的体现,是导致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二者的观点是相反的,各自走到了它们自己的极端。社会决定论派过分地强调了社会事实对个人行动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而方法论个人主义却是过分地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解释和解决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这种流派中,也存在着中间派别,但是,他们的理论观点,不是处于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就是较多地带有或者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或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色彩,所以可以大致上划归到两个极端派别之中的一派中去。吉登斯就是要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虽然吉登斯自己极力地否认迄今为止有理论的存在,认为理论的建构也还是一项远待实现的抱负,但他的实际行动却为我们建构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

除了要解决社会学“原罪”这一学术上的因素导致了结构化理论的诞生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因素起了促成加速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实验的时代”,各种团体都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诸如,反战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嬉皮士、黑人社团等等。按照吉登斯的看法,60年代的这些运动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它们的思想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使生活方式获得了一种迄今尚存的流动性”,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者说,社会学的理论应该对这些运动和变化做出预言和解释,但是无论是以前已存的社会学理论还是社会学的理论家们都没有提到过这些现象,更不用说对此作出解释了。如火如茶的社会实践没有被社会学家们所关注,他们还静悄悄的进行着他们自以为是的研究工作,这是社会学家的疏忽,因而遭到了许多评论家的批评,称“现代社会学处于危机状态中”,吉登斯也以一种入世的态度认为,社会学理论不用于实践就意味着这些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学理论就应该服务于社会变动不居的生活。所以,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序言中说:“我写这本书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当代社会理论应该有一个激烈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应该从重新审视那些确立现代社会学主要框架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开始。因此,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就应该备受关注。”结构化理论就得以酝酿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

第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在系统梳理三大社会学家的理论过程中,吉登斯深受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找到了他构建其结构化理论大厦的基点,那就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头写的历史名言。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急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由是,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目标,反省于马克思的名言,深受so年代社会运动的影响,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逐渐地形成。

二、结构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最突出之处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点为,吉登斯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转变成结构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吉登斯认为,就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点,以结构二重性为基础和关键,运用他自己创造的一套概念,吉登斯构建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第二点为,吉登斯在处理二重性时有其独创性,他超越了以前的将社会与个人的交互作用定格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上,一些伟人身上的局限,而是认为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作用都体现在日月常行之中,体现在我们熟视无睹,浑然不觉的平凡生活中。也正如王铭铭所言:吉登斯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

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开始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一自我,因为个体是活生生的存在,实体的存在是个体行动的开始。正是在个体这里,结构化理论开始了自我的反思,划分出了话语意识、实践意识和无意识,挖掘出了自我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保证个体行动流得以绵延,保证惯例得以维持的心理内驱力。然后,结构化理论开始向外拓展,将身体定位在一定区域中的时空之中,开始了个体活动舞台和场景的探讨,因为行动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时空之中,而时空的分离也就意味着行动的“延展”,但是特定的行动的定格总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上。在将个体的行动区域化之后,吉登斯又开始拓展论述的空间,对行动的结果跨越时空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和特性进行探讨。结构化理论从个人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从行动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结构。总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栓桔,从结构二重性的视角出发去解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所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在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过程,所要阐明的是社会实践是行动者的实践,没有人的能动性活动,就不会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所谓的结构,结构就体现在行动者的连续行动之中,制约着行动者的行动,并不断地被行动者所利用并在行动中被生产出来,换句话说,结构化理论所要阐明的是社会的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行动的结果被生产出来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进一步行动的条件被不断利用的过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起笔于个人,落笔于社会;起笔于自我,落笔于制度,阐释了个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个人内在性,也可以说是行动的结构性和结构的行动性。我们这里不妨引用王铭铭为《社会的构成》中文版作序时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概括,他说:“吉登斯的观点概括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Routine)。惯例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practicalconsciousness)。这种意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因为个人受着实践意识的潜移默化,所以他们大凡能够‘反思性地监管’(reflexivelymonitoring)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使自己和他人达成默认的共识,使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成为可能。

对于吉登斯来说,最主要的客体性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人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遇,而时空像社会剧场的脚本一样在规定着人与人之间角色的分工。不过,它不是武断的法官,也不强制性地分配个人在社会中的‘席位’。人与人的共同在场(co-presence)是互动的基本条件,而为了共同在场,人们不得不针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不同的面貌。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就是在这种共同在场的要求中获得力量的,它通过把人的社会活动场景‘固定化’,创造性地促发日常生活的惯例,使人的实践意识固定在特定的客体性场景之中。”

王铭铭还说:“《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是为了理解并回答两个意义重叠的问题而写的:我们是否可以被认为外在于人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所要表明的是: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人被一个自己制造出来并生存于其中的庞大的机器包围着、控制着,也如吉登斯本人所言的:“人的历史逃离于人的意图,但却回到了由这个逃离所影响下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面前,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持久的特征”。

三、结构化理论与教育

在三大因素影响下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为我们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从结构化理论所提供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也处处体现着结构的二重性。

教育,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是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化的场域,是培养和形成自我的活动,作为社会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个体生长于社会之中,以社会为其活动平台,也就是说,自我形成于社会结构之中,因为整个社会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个人的具有社会性,同时社会的也具有个人性。尤其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活动中,个体(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社会化过程正是反映了行动与结构之间所具有的结构是行动化的结构,而行动则是结构化的行动的辨证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就孕育在教育活动的日常安排当中,体现在上课、下课、午饭、晚修等切割了时空的平常琐事之中。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一所学校,其实就是进入了一个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环境里,在这个被切割了时空领域,被各种课程和活动占满了时空的环境里,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具有行动能力的行动者,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与别的同学和教师交往,去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掌握各种行为的规范等等,进而型塑自我的过程。可以说,学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最能体现教育结构的二重性特征。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制度的形成是根据师生们的活动所制定的,可以说是师生们的活动的结果,但同时,这些行为规范制度却又是师生们行动时所要遵循的,它们制约着师生们的行动,这是体现结构制约行动的一面,因而我们可以认为,“结构”中有“契约”的涵义,而每个进入学校的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处于这样的不可逃脱性的结构之中,这样的结构也被师生的活动进行着生产和再生产,学校教育制度的长时段的变迁也就孕育在这样的活动中。在此图景中,外在的结构性的制度与规范与师生们的日常作息紧密而又自然地蹂合在了一起,村落中的小学也具有了国家的意义,这就与彼得·伯格的辨证的社会化理论有类似之处。伯格的社会化理论表明,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个体不断地进行“内部化”的过程,它与“外部化”、“客观化”交融在一起,相互作用。按照伯格的观点,所谓“‘外部化’,就是指人们自觉地和不自觉地生产和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和过程,是由人类的生物性存在本质所决定的”;所谓“‘客观化’,指的是这种由人类所创造的外部世界具有了客观性,象客观事实那样摆在人们的面前”;而所谓的“‘内部化’,则是指人们把已经客观化了的世界重新吸收进其意识之中的过程”,“内部化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不单是一个被决定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自由行动的过程”。每个人所有的行动所具有的意义都是自己所赋予的,换句话说,是自己让自己的世界和外在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意义,“具有一种可理解感和可依附感”。

所以,个体(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将已经客观化了的外部世界赋予自己的主观意义,纳入自己的意义世界,从而在进行内部化和接受外部世界的同时对外部世界进行创造和重塑,进行着外部化的过程。但是,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我们所得到的独特的意义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完成在个体的日常活动中,行进在有计划的或偶然性的行动之中,体现在日常习惯和惯例的培养中。也就是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自身与自己最切近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中,逐渐接纳外部世界,于点滴琐事中创建自己的世界,使自己有意义的世界得到扩展的过程并同时创造外部世界的过程。因而,教育的过程要在日常的教与学中培养个体对所在学校和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使个体有一种感情上的归属感。对待规则总是认同之后才能去接受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进一步转变成为自己行动过程中的实践意识,借以扩展自己的有意义的世界。但是自己意义世界的扩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外在的学校规范和制度的制约下的扩展,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内心的感受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和融合过程就体现了吉登斯意义上的行动创造结构,同时结构又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条件和中介的内涵,与日常行动流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从结构的二重性角度分析教育正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带给教育分析的一个新视角,是他的理论带给我们教育的最有益的启示!

第四篇:当代班主任工作走向

当代班主任工作走向

班主任向来被人们重视。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里所说的“师”,主要是指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老师;学生毕业后能记住的老师,大多数是班主任老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班主任。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就已经有优秀班主任评选,优秀班主任有校级、乡镇级、县级、市级、省级到全国级;我市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2003年以来连续推出温州市模范班主任、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终身班主任评选。

班主任如此被人们重视,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重要。班主任工作重要,不仅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对全体学生负责,要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要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负责,要对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负责;不仅要对学生一阵子负责,而且要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班主任老师真是不是父母,胜似父母,责任大如天。班主任责任大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班主任工作难做,辛苦劳累不说,班主任工作的规范性和保障不太明确,所以班主任老师难为人、难为师,难做工作。

教育部于2009年8月12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虽然其中有些规定人们褒贬不一,但《规定》的出台对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工作都是一件好事。根据《规定》和素质教育要求及班主任工作实际,认为当代班主任工作有几大走向。

从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走向综合素质提升。素质教育要求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班主任工作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从过多看到学生的缺点走向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学生本身就有许多不足,但学生有许多优点和巨大潜力,老师通过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信心,挖掘潜力,促进学生发展。

从单纯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走向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生有些问题出来往往不是思想问题、品德问题,往往是认识的模糊,是心理问题。若是心理问题,要用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去解决。

从整齐教育走向差异教育。学生是有差异的,用整齐教育策略往往解决不了学生差异性的,个别性的,特殊性的问题。现在班主任工作除了做好整齐教育,解决共性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从说教式管理的“堵”走向实践体验式教育的“导”。学生的心理品质是需要通过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自我评价五个环节而形成。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强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从判断性评价走向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特别是要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进步。这就需要设计多主体、多元化、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

第五篇: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

内容提要: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项目,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质疑,引发了诸如小班化成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质量与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论争,对于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批评,美国政府与学校等组织机构积极地应对调整,并努力从政策层面着手新的改革研究,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以充分发挥小班应有的效能。

关键词:美国;小班化;政策研究

一、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结论

相关研究证明,中小学实施小班制教学可以让老师在每一个学生身花更多的时间上,进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成果,目前,美国已有二十五个州推动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的政策或正拟订相关计划。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与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于 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计划(SAGE)最著名。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的一份名为《缩小班级规模:我们知道些什么?》(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的研究报告中,分析、归纳了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班级规模之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班级规模较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班级学生人数降至十五至二十人时,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正面的影响。

第二,倘若学生人数由每班超过二十人大幅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对地,学生的成绩由五十分提升到六十分以上,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低及少数族裔的学生来说影响更大。

第三,学生、老师及父母均指出班级规模缩小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质有正面的影响。研究显示,此项措施不但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且亦可改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成绩,并在关键性的低年级阶段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者还发现、小班化的个别教学主要具有三个优势:(1)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相应增加;(2)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3)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士气提高。

二、小班化教育政策的论争

1.改革的成本计算与政策的制定

减少班级人数,势必增加班级,教师人数相对增加。师资的培养与进修,都必须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减少班级人数也要增建教室。场地的取得与兴建教室都需要庞大的教育经费,也有许多困难必须解决。小班化涉及庞大费用,对其他需要投放资源的教育项目,产生此消彼长的影响。批评者认为,各学区在改造薄弱学校的时候过分地依赖小班化,但是减小班额并非总是合适的,特别是当高素质教师紧缺的时候,学校需要的是一项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的政策。由于政策不灵活,对班级人数规定了上限,致使许多学区为了达到州的标准,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改革导致教师质量下降与教师分配不均

由于各州的小班化教育项目都是波及全州的改革,所以在短时间内需要增加大批的教师。同时为了实施小班化教育项目就必须把原先较大的班级分成小班,结果导致迅速出现大量的额外教师职位。但是没有足够的持有完全教师资格证书的预备教师,于是各州不得不颁布“临时性教师替代计划”,颁发“替代性教师证书”,或称为应急教师,这些教师只是具有了学士学位和参加了州里的职业技能测试,但并没有经过完全的教育专业训练或者缺乏充分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小学的不合格教师的数量就相应在增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班教学的效果。合格教师的极度匮乏,对那些本来就缺乏合格教师和来不及聘任合格教师的学校来说影响更大。由于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各学区急需大批的合格教师,因此在贫困学校工作的合格教师乘机去条件好的学校谋职,使教师队伍本来就薄弱的贫困地区和农村以及偏远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合格教师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3.小班教师低效的教学策略

Hallinan & Soresen指出小班教学与成就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采用的方法。如果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法,则班级大小对于学习并无显著影响,小班教学就失去意义。一些小班教学发现教师缺乏有关不同教学策略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的课程中都依靠相同的教学模式,因此不论在缩小班级规模之前或之后,教师大部分都直接给予学生课程介绍及教学指导,而不是提供相互讨论、验证或其他活动。一些在小班教学的教师认为他们并没有改变在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必须采取许多措施,包括个别化教学、学生的直接经验、异质性分组、同伴互动、课程变革等。因此,学校必须提供教师若干帮助,诸如工作研讨、专家指导、在职进修、课程发展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小班教学如果只是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它将是一项代价很高的计划,甚至毫无成效可言。

三、当代美国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走向

1.政府对小班化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评价

政府投入数百亿美元的经费推行小班化教育政策,若能进行评价与研究,以了解小班政策的执行成效,对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及社会大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由于缩小班级规模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以支撑增班后所需的庞大硬件建设费用及增聘教师的人事费用。这些巨额经费的投入与其所得到的成效是否相符,及对其他教育支出形成排挤作用等问题,必须科学地分析与评价。此外,小班所需投入的巨额经费也对其他教育方案产生排挤作用,因为班级规模缩得愈小,需要的教师将会愈多,使得需要的经费因而增加。因此,为了让民众进一步支持小班化教育政策,必须客观地呈

现教育成果或经费使用的效率,也有利于政府继续推行该政策作为参考。目前,美国各州政府加大力度通过评价与研究来检验缩小班级规模的成效及其经费效率,将结果反馈到政策的制定部门。

2.政府继续支持小班化教育改革政策

落实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府支持,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小班内学生学习成绩展开,以最大限度克服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障碍为开端。由于一些研究结论与团体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导致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的信心受挫。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在提高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士气,恢复他们实践的信心方面提供帮助。这些支持除了必要的教学场地与经过培训的高质量合格教师,还要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理解与承认,止他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将为学生与社区的现在和未来带来好处。由于吸取了改革中已经产生的教训.因此下一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推进的速度方面,特别重视按比例适度的要求,以克服由于僵硬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引发的问题,同时建立参与改革的各方,包括父母、学校教职员工与其他股东在内的更加广泛的联盟,以传播扩大小班化教育改革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并让他们一起要求所在州、地区、当地学校落实小班化教育政策。研究还提出要邀请地方议员与学校董事会成员到小班中进行参观考察,同时举办常规的会议向家长、社区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传达小班教学取得的积极成果。

3.提高小班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水平

为何班级规模缩小对教师教学方式影响不大,一些研究指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缺乏有关教学策略的能力,还有可能是小班使得教师认为在甚少改变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只靠教学时间与内容的重新分配,就能提升学生成绩,使得教师只有较少的诱因去改变教学策略。有学者认为,不论班级大小,教师仍要负担相同份量的数学及语文课程,仍要投入相同的时间在每一项主要的课程内容,由于课程内容及课程进度未变,教师在教导课程内容时仍需投入相同的班级教学时间,因此教师不会因为班级规模大小而转变教学策略。面对小班教师并不一定会转变其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的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师专业训练,提升教师小班教学的信念与能力,以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

因此,未来小班化教育政策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结构进行系统评价,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对小班教学起关键作用?要明确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优化目前小班教学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调整小班教学的行为,要求在小班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比大班教师更加深厚的知识与技能;将相关教师的评价与教学联系起来,让评价指导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需求与标准负责;加强教师团队与教学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学的效果;修正大学对教师师资培训的策略,使之与小班化教育改革相衔接,让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帮助所在学区或学校的教师,一起推进教学的进步。创造固定的为教师与管理者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的机制,让他们走出去,开拓视野,便于以后更好地服务小班教学。

4.让更多的公众知晓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积极效果

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郝动取得高标准的学习成绩,它的好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成为美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未来政策走向。政策制定者、学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宣传,传播小班化教育的好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譬如建立互动性的网址,形成交流性网络,让学校教育实践者与大学的专家研究人员一起分享小班化教育改革信息,制作含有成功的小班化教育实践的个案、政策与研究资料等的系列光盘,出版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策与研究方面的小册子。研究还建议可以举行系列地方会议,共同为促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小班教育成果等。

5.继续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美国在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同时,也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在实施几十年后没有为美国的教育带来期望中的质量的提高,美国之外的一些国家在大班教育上却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教育家、甚至家长对小班的炽热的信念开始动摇了。这不能不让美国的教育者重新反思。因此,未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研究还将主要进行下面的工作:班级的结构与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比较合适?教师质量与班级的规模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教师的培训与小班化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小班教学的课堂管理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确定有效的课堂管理的特征与策略;小班同伴之间的互动关系,小班内学习小组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参与小班教学的动机、角色与工资水平问题;小班学生非学术方面如自我导向与训练等方面的发展等。

下载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向生活的语文教育论文

    教育,究其本质是人社会化的过程。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离不开它。语文教育在人的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

    走向区域教师教育的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论文5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区域;教师职业技能论文摘要: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也影响到区域基础教育的质量,一直是师范院校和用人单位关注的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走向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覆盖面广、政策性强,触及农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大变革,对于切实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积极......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课程与教学论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内容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给教育也带来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进入20世纪以来,小学教......

    教师实习论文

    2009 年 5 月 3 日我进行为期一月的教育实习一月的实习生活不算辛苦的,但是很有意义的 在校领导,老师及带队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的实习工作了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得到学校......

    教育实习论文

    实习师范生化学课堂教学分析 ----大连市第19中学实习摘要: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师范生在......

    教育实习论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教育实习论文 如何上好一节课 学 院: 机械工程学院班 级: 工业1101姓 名: 朱荣辉 实习校 园: 统计职......

    教育实习论文

    辽 宁 师 范 大 学教育研究论文( 2013届本科 )题目:学院:专业: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2年 10月 24日端正学习态度学好中学化学摘要: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学生化学基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