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谈教育实习改革思考
再谈教育实习改革思考
摘要 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教育实习对教师的职业养成与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实习伴随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同时促进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针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3+1”培养模式,建构了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并分析了这一模式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育实习发展性 模式 实践?オ?
本文是在2001年7~8期《化学教育》杂志发表“教育实习改革思考”的基础上,针对宁波大学“3+1”教师教育改革项目正式启动,提出并建构了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并于2002年9月开始对首届“3+1”化学教师教育专业、22名学生进行实施(全校8个专业,250余名学生)。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可贵经验。??
当前我国普遍流行用教师教育代替师范教育,但实际上仍用传统师范教育的思维做着教师教育的事,缺少把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及其专业发展来对待的理念。教育实习仍然是一次性的,更多的是注重“实习”,忽视“模拟实习”、“见习”、“反思”、“研讨”的运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使得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它的实践优势。我们可否把教育实习放到教师教育整体领域去设计,视教育实习为一门综合课程,完成实践(见习)-理论(教育类课程)-研讨(微格教学)-实践(实习)-理论(教研类课程)-反思(学校问题研讨)这一过程。实习仅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课程的涵义是广泛的,可以是显性课程,也可以是潜性课程,可以是需中小学实践来检验的课程,也可以是检验大学教育理论类课程的课程。但它必须是联系大学与中小学的纽带,必须是大学所有教育类课程的核心,用实践去感悟、检验理论,用理论去总结、提升实践,相互促进。??
目前,我国教育实习的目标基本上仍袭用1957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其总纲中规定: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师范生把平时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政治学科、教育学科、专业学科)综合地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使他们基本上具有在中等学校独立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的能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如美国(教育实习目标为:熟悉和理解学生;获得自信;制定执行教学计划;获得管理一个班级的可靠经历;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更好地理解教师工作;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发展个性;与其他教师共事的机会等)。我们的目标就显得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安排,学生在实习中能否自觉地、有计划地按照预先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去做,能否达到上述目标,都难以评价和把握。此外,将教育实习定位在检验所学上,本身就曲解了教育实习的最终目的。且不说检验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并非一、二节课所能体现和培养出来的。教育实习只是为学生在心理、气质、精神状态上向教师和成熟的个体跨越的一个中介和过渡。因此教育实习不能仅着眼于培养一位好教师,更要着眼于未来教师的整体成长和终身发展。?? 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建构??
一些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用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代替了师范教育(Normal Education)的说法,丰富了师范教育的内涵,把教育实习置于教师教育的大视野下来开展,并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支持教育实习。克服单一的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实习模式,打破一次性实习,强调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多次教育实习,每次带着具体的任务和目的,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效结合。把实习看成是终身不断发展的教学历程的一个部分,将实习当成实习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过程,使实习生不断地把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理性知识与实习的感性经验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所以,我们针对教育实习的现实缺陷,结合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特征和宁波大学教师教育“3+1”培养模式特点,积极探索并设计了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大致由7个阶段构成。??
1.1 学校工作观察??
学校工作观察是教师职前教育中的一个最初的教育实践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学校工作观察,使学生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特别是学期结束工作和开学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使他们对学校工作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以及进一步的教育实践作必要的准备。??
1.2 教育类课程学习??
这一阶段学习横跨教育实习前后,重点在实习前。教师教育类课程分4种形式:资格课程、必修课程、模块课程(实习后)和任选课程(实习后)。在开展教师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模块教育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把不同类型、形式和功能的课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课程结构与体系,充分突出了师范性。围绕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为将学生培养成专家型教师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使优秀中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得以较好实现。??
1.3 教育见习??
这一阶段是了解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与第2阶段同步进行。采用的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即进中学课堂,观摩相关学科教师讲课,观摩班主任进行的教育、辅导活动,了解和熟悉见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请进来即请当地优秀的教师或教研员作专题讲座或播放优秀教师的教育录像资料等,以帮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同时确保大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学的教育教学相衔接。??
1.4 微格教学与暑期工作??
这一阶段由3个环节组成,首先进行教学演练,即在实地教育实习前的试教或模拟教学实习,在大学校内开展。通过教学演练,使学生初步经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并树立上讲台的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使受训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镜像效应”,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第三,利用暑期通过参加中学化学夏令营的组织工作或青少年宫科技活动等的协助工作,与他们接触与交流,使准教师们在“零距离”下接触青少年,并通过无拘束的活动与交流,真实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
1.5 实地教育实习??
实地教育实习是整个教育实习的核心部分。由于实习时间长达8周,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学的好机会,也为开展教育调研创造了条件。实地教育实习以中学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为主。实习组织方式有:回县实习、统一定点实习、聘用意向实习等3种,目的在于适合各种学生教育实习的需要。实习的内容为:见习课堂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
1.6 学校问题研讨??
这一阶段设计,是注重培养反思型的教师。经过8周的实地教育实习,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在传统的教育实习中,实地教育实习的结束,意味着实习工作的终结,加上忙于找工作和撰写毕业论文等,学生只能带着迷惑与缺憾步入工作岗位。“学校问题研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实习的不足。学校问题研讨作为实习后一门反思性的特殊课程来设置,是受英国培养中学教师的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之一“学校问题研究”的启示,我们将它改称为“学校问题研讨”。“学校问题研讨”课程是师范生在学了化学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技术学等课程之后,带着各课程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种种问题,结合教育实习,选择1~2个研讨问题,在实习期间做调研和思考,并撰写调研报告或小论文,在“学校问题研讨”课上相互交流和探讨。实习后反思并研讨,使准教师们养成反思的习惯,并形成初步的反思能力。它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研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关键是抓住典型问题展开评论和研讨,是完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型。??
1.7 撰写教育反思报告??
这一阶段是教育实习后的提高发展,目的是以不断地提高作为教师的专业化意识。经过学校问题研讨后,学生对自己研讨的问题进行再反思,对内容进行补缺和充实,从教育科研的角度,重新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培养准教师们的教育科研素养,促使他们早日成为专业化的学者型教师。?? 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实践??
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体现了3大特征,即发展性、整体性、专业性。发展性是指教育实习的7个阶段,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反思提高这一螺旋发展的过程;整体性是指将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环节来设计;专业性是指将教育实习置于教师教育的大视野中进行设计并展开,提升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从2002学年开始在首届教师教育“3+1”培养的学生中实践探索,经过3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成功的体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设想的效果,使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更趋完善。7个阶段教育实习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第1阶段学校工作观察,安排在第5学期末(“3+1”分流后)的寒假进行。利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假期上的时间差,即高校放假后和开学前的若干天,到母校观察开学或结束时的教育工作情景。以一份加盖被观察学校公章的综合性报告为考核依据,合格者给0??5学分。??
第2阶段教育类课程(依照2004年版教学计划)学习,时间跨度大。资格类课程要求在“3+1”分流前选修学完成,作为分流到“3+1”培养模式的资格课程,共有4门课程(教师教学语言艺术1学分、书写技能1学分、教育信息技术3学分、教育心理学3学分)8学分;必修类课程主要安排在第6学期完成,也有4门课程(教育学原理1??5学分、化学教育学4学分[含化学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研读]、班主任工作1学分、学校问题研讨1学分[第七学期后半学期,即实习后开设]),共7??5学分;模块课程在实习后的第7、8学期完成,有3个模块(教育研究群、学科研究群、学校管理群),各为6学分,建议选学科研究模块为主;任选类课程安排在第8学期,为1门2学分。教育类必修课程(含学科教育)总计为21??5学分。??
第3阶段教育见习,分布在各几个阶段。学校工作观察含有见习成分;化学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项经费请中学化学兼职教授教学,并到兼职教授所在中学听课;实地教育实习安排第1周为专项见习。由于见习在各阶段均有体现,所以不作独立课程,也不给学分。??
第4阶段微格教学与暑期工作,安排在第6学期后的短学期(一般在每年7月份的前3周)。
第1周模拟实习,第2周微格教学,第3周暑期工作(回家乡或大学周边学校)。要求模拟教学教案4份(详案,占成绩30%),微格教学反思教案2份(占成绩30%),暑期工作报告1份(占成绩40%)。合格者给1??5学分。从04级学生开始,本课程改名为“微格教学与中学教学设备操作”,仍安排在短学期进行,学分为2学分。??
第5阶段实地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实习时间8周,其中见习1周,实习6??5周,实习总结0??5周。合格者给8学分。??
第6阶段学校问题研讨,安排在第7学期后半学期。针对学生选择的问题按学科门类,由各学科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成绩评定:研讨文本报告占50%,上讲台报告占30%,参与研讨占20%。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委打分和评比小组打分,34学时(一般1课时安排1位同学报告、研讨),合格者给1学分(前3届为2学分)。??
第7阶段撰写教育反思报告,是每个同学针对经过学校问题研讨后,对自己的研讨报告进行反思,重新撰写教育反思论文或报告,要求反思有深度、报告有质量,建议到达投稿发表的水准,也可作毕业论文的准备。考核成绩体现在“学校问题研讨”课程的文本报告中,不再单独给学分。??
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横跨3个学期,时间跨度大,在不计教育类课程的学分下,共有11.5学分。实践证明,合理的学分是落实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有效手段。?? 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价值??
3.1 有利于培养反思型教师??
教师的成长既基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来源于教师个体的内化和提炼。教师教育中必须将教师的“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所以,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的过程。在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他们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思考,反思自己的形象和角色、反思课程与教学、反思教学技能与策略等。然后再通过研讨,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构建、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反思过程中,建立起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机制,这一机制为他的未来的教学生涯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2 有利于提升教育研究水平??
大学里教育类课程(含化学教学论)的教师往往习惯于注重理论的教育,有时甚至独立于中小学教学实践。而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中的“学校问题研讨”阶段的设置,迫使这些教师不得不重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去研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和有效解释。在教育实习之前教师们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探讨问题及如何进行结果分析、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而不仅是让学生选择一个研讨的大致方向而已;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随时进行沟通与指导。同时也促使了化学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等的同行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扩大了教师的研究领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素养。??
3.3 有利于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即PDS)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探索,并建立大学与中学的合作机构,是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为一体的全新概念。PDS打破了中小学与大学之间长期的隔阂,成为实习生锻炼和成长、在职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基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学校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使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为可能和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其龙,陈永明?苯淌?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北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梁子卿等?钡ザ澜逃?实习的可行性?备叩仁Ψ督逃?研究,2000,(4)??
[3] 那茂菊?敝型饨逃?实习改革的趋势?蔽髂鲜Ψ洞笱аПǎ?1999,(1)??
[4] 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北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57??
[5] 王存宽?苯逃?实习改革思考?被?学教育,2001,22(7―8)
第二篇:再谈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思考
再谈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思考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国收益税中的主要税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从收入规模上看,所得税位列我国第三大税种,在税收总体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所得税对税收增收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所得税组织收入、调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更好发挥,并为全面完成税收工作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近几年我州企业所得税管理户数和增长比例来看; 2005年全州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182户、入库企业所得税10万,2006年全州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279户、入库企业所得税162万,2007年全州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达370户、2007年1-10月入库企业所得税 583万,近年来我州所得税企业户数呈倍数增加的趋势,所得税在总税源中的比重也逐年提升,所得税已经成为新的税源增长点。
但是,当前国税机关在所得税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如对企业所得税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相对较弱,重审批、轻管理,税前扣除项目审批和汇算清缴的方式繁琐,个别税务干部会计业务知识不够扎实和税收业务素质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所得税的税收征管质量;同时,由于部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等原因,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处理随意性大,任意缩小税基、隐瞒收入,虚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情况严重,更加重
了所得税的管理难度。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企业所得税的日常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应围绕“管好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强化预缴”来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一、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依托,加强户籍管理,强化税源监控,实行分类管理。
首先,摸清纳税人底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如对服务业、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管,由于营业税由地税部门征管,国税部门对其所得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仅满足于这些企业的按期申报,对其申报的准确性缺乏必要的监控,甚至有部分企业开业很久,依然没有纳入正常的税务管理。对此,我们认为,应该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巡查和调查,调查核实分管纳税人税务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及时掌握纳税人合并、分立、破产等信息,了解纳税人外出经营、注销、停业等情况,掌握纳税人户籍变化的其他情况;调查核实纳税人纳税申报事项和其他核定、认定事项的真实性;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的基本情况,对当年或当期申报的涉税信息重点进行分析、评价,并与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和纳税的变化情况,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
其次,要根据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征管手段,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一是要抓住重点,改进方法,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重点税源户的情况,不断调整不同时期的重点税源户,在日常征管中予以重点
监控。二是加强行业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制订出行业的平均赢利水平,以便对照分析。三要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试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方法保障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二、强化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信息共享。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也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
现行的纳税评估比较侧重于对增值税纳税情况的评估,而对所得税的评估则比较欠缺。其实增值税往往与所得税是紧密联系的,增值税的查补往往也意味着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这就要求我们把增值税的纳税评估与所得税的纳税评估紧密结合起来,方法之一就是建立纳税评估的台账,记录企业视同销售等涉及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等行为,作为对其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的辅助;方法之二就是要督促企业进行账务调整,加强纳税评估的后续管理,不能一补了之。
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由于企业所得税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以会计利润为基础,所以,企业常常通过种种方法缩小税基或隐瞒收入、虚列或扩大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征管中要注意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研究,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对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损失的真实性审核管理,对企业超出税前扣除范围或标准的,一律不得税前扣除;加强对企业费用、购入资产的原始发票的合法性审核,对不能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凭据的支出、不规范的原始凭证(发票),坚决不予进账;加强对企业成本核算的监督,对那些亏损大户,我们更要具体分析,查清原因。
对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偷税情况移送稽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从而使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涉税业务进行全面监控。
三、要改进汇缴方式,提高汇缴质量。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核心。汇缴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针对企业所得税汇缴业务复杂,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税务人员业务不精的现状,亟待从改进汇缴方式入手,切实强化所得税汇缴管理。首先,要加强对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对企业税法宣传的力度,提高征纳双方所得税征税、办税综合素质和技能。进行税法宣传不仅是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责任,同时也是加强所得税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日常征管中,我们发现,虽有明确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扣除项目方面依然存在着误区,如在工资、福利费及开办费摊销等项目税前列支时不符合税法规定。这是由于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涉及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财务成果等生产经营各方面,业务处理涉及税法、会计法、会计制度、财务管理等相关法律、制度、政策,文件多而散,只有统一掌握政策、执行尺度和标准,着力提高征纳双方汇缴综合素质和技能,才能确保所得税政策得到及时、准确的贯彻和实施。
其次,要改变现行的汇缴方式。在现行制度下,企业所得税在年后十五日内申报,四个月内汇算清缴。由于企业户数多、时间紧,汇缴的质量难以保证。我们认为,可以把一部分汇缴工作,如应纳税所得额比较小的企业由有资质注册税务师的中介机构来完成,以确保税务机关有足够的精力和人力对重点企业的汇缴进行审核。再次,要加强对有关事项取消审批后的后续管理。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所得税的台账,记录其减免税、广告费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国产设备投资抵免、工效挂钩企业工资发放、企业弥补亏损、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应重点检查事前审批改成事前备案的项目、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是否符合规定等,确保所得税征管重大事项执行得正确规范,防止企业混水摸鱼、自行扩大扣除项目范围等现象的发生,以严格管理挖掘税源,从源头和根本上遏制住恶意偷逃税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所得税秩序的规范和整治力度,净化税收的社会环境。
四、重视申报质量,加强对所得税预缴的管理,保障税款的及时均衡入库。
优化纳税服务。税务机关要加强日常辅导监督,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漏洞及时检查纠正,企业才能及时、正确的申报。一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高纳税人自行申报的质量,如对新办企业财会人员进行所得税政策宣传、辅导和培训工作;在纳税申报期之前,就一年来企业所得税政策变化情况对纳税人进行讲解和辅导,使纳税人了解政策规定,做到准确如实申报。二是在企业纳税申报以后,税
收管理员要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和基本数据逻辑进行认真审核,对其中适用政策不准确、逻辑计算错误等问题,及时提请纳税人纠正。
企业所得税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税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税收政策,还要了解财会制度,对纳税人的凭证、账簿、报表的内容及相关情况了如指掌,能够准确地运用税收法律、法规、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现阶段,新的会计制度相继出台,会计与税收的不一致性在现阶段将长期存在,纳税人采取的偷税手段越来越隐蔽,就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学习,以适应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总之,企业所得税是我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一项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的工作,我们要正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日常征管中出现的新问题多加重视,及时研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在完善征管上下功夫,使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逐步走上科学化、精细化的征管道路。
第三篇:《再谈品质教育》心得
学习《再谈品质教育》心得体会
中原区百花艺术小学 孙艳玲 听了吴局长的讲话《再谈品质教育》,我受益匪浅。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优秀的品质才能提高教育的品质。什么是品?什么是品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到:“品,众庶也。”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思是众多的人。具体到品质一词中品是品质;性质;品性;品格;德行。质是本体,本性的意思。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指质量。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品质。1.胸怀理想,充满激情。
任何教师想要有很高的成就,首先必须要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报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作为教师来说,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地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2.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提出的一个很高的命题。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多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3.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对于一个会工作的教师,他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的教育抱负。4.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
教师爱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去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老师要受到学生的肯定,必须注意自己的谈吐形象。上课不随意玩手机,不讲粗话,上课谈论话题以学习为主。5.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有心的人。在教学方法上不拘泥于一种方式。6.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教师应该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具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同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教师需要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理解他们,从而得到他们的喜爱和信任。
我会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上品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四篇: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改革思考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改革思考
摘 要:我国自1897年兴办师范教育以来,教育实习就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开展,逐步提高,并形成了一种符合现代师范教育发展规律,并强调努力提升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师范生由“准教师”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任务的完善提供借鉴,有利于培育合格体育师资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育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239-0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发展历程
在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一批体育院系,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根据师范专业的要求和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习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优异体育人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发展的,笔者将从这个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进行阶段性梳理及分析,主要划分成以下3个阶段。
(1)产生阶段(1949―1959)。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学习苏联师范教育的先进经验为主。在这10年里,国家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文件,从而建立相关教育实习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53年,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在《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改革的报告提纲》中总结到“各校对教育实习开始重视。”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在这个时期,主要采用的实习模式即为期12周的集中实习。主要是集中在大四上学期进行的,尽管在这个以学习苏联先进的师范教育为主阶段,我们仍然取得一些令人高兴的成绩,为当前的教育实习打下了良好根底。因此,在建国以来的10年之际中,正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的产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我国刚刚建立了一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又被作为重要专业,则教育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重视教育实习是该专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这个时期的研究甚少,给笔者对这个阶段的研究分析带来了巨大问题。因此,只能简单的阐述大概情况,不能够具体详细的分析,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发展历程的一大遗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改革等变化,教育实习一定会形成一种成熟与完善的制度。同时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问题。
(2)低谷阶段(1960―1977)。在这个阶段,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由于高校停办、教育得到否定、导致教育实习制度的取消。1963年《教育部关于颁发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中提到对安排高师的教育课程占5%左右,实习6周左右的内容,再一次突出了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可教育实习在这个阶段面临巨大考验,在挣扎中摸索前进。1977年,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改变。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因此,高校的教育恢复正常,相关的教育活动也会正常发展,教育实习也会得到重视。
(3)发展阶段(1978至今)。在这个阶段,明显有了进步,许多高校将积极开展教育实习改革工作,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校教育实习政策。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的通知》中提到:“为了适应经济、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的积极性,改进和加强实习工作,提高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积极改革实习内容、方法和管理工作,不断探索搞好实习的新途径、新办法”[1]。新形势下,我国针对教育实习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可见,从这个阶段开始,教育实习得到重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多样化、开放性和灵活性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固定的、多年一贯制的教育实习模式。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在这个由应试教育慢慢转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下,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倾向人才的全面发展。因而,教育实习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将会引起高校的重视与关注。笔者对近些年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我国,纵观整个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发展历程来看,有着大量的相关研究篇幅。主要是经过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现状考察,分析总结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供解决措施。从参考的文献中能够得出以下论断:教育实习模式的观念、内容、方法都存在着差异。
(1)教育实习观念过于落后、狭隘。由于没有考虑到实习生以后是否从事教学行业,就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未得到教育实习的关注,仅仅是侧重于对实习生的理论教学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2)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以及前期准备不充分,实习内容少、评价不规范;部分实习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部分高校不重视与实习中学的沟通等问题。构建新的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实习模式,拓宽教育实习方式,丰富教育实习内容,健全实习基地建设。是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完善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系统的规章管理制度、科学的成绩评定办法,是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各体育院校基本上采用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模式不适应各大高校的人才质量培养。长期以来,不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采用何种模式,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学生都很难避免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目前在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淡薄、教学实践时间少、时间安排不周密,有的学校没有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等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然而,构建一个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是目前各个高校最应该关注的事。“全程化实习实训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全程化实习模式的实施办法。华中师范大学的陈爱莲在《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研究》中提到:全程化的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教育实习体系、教育实习方式的统一体,它是一种高于现行的教育实习的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同时又是现行的教育实习的深化。与以往的毕业前“终结性”的一次突击性实习不同,全程化的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3]。武汉体育学院的张颖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中,对该校现行的“一次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分析,针对“一次性”教育实习的不足,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教育实习模式成果,假设构建了一种“全程化与集中式相结合”教育实习模式,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体现出,无论在教师专业化培养上,还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结语
分析我国教育实习发展历程和现状后,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各种形式的变化,各个院校也都在主动解决问题的出路,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实习模式,但仅仅是针对传统教育实习的局部问题的一种突破,如实习时间、内容、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是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义不容辞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的通知[Z].[2] 俞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8-20.[3] 陈爱莲.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4] 张颖.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第五篇:绩效改革思考
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思考
事业单位在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中遭遇了困惑和困难,有其本身的原因,也有其外部的原因,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就必须增强领导层的支持,出台相应的行业指导文件,增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运用好绩效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才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
绩效工资制度的施行,看似工资有所增涨,其实质上不是单纯的工资变动,而是一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到整个单位管理运行机制的变革,也就是用薪酬改革的办法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方案制定的过程、及考核工作推进中,碰到了一些困难,思考了一些的问题。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制定及现实推进中遭遇的困惑困难
一、认识上的偏差
1.绩效工资等于涨工资。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开始,很多的职工认为:实行绩效工资就等于涨工资。也就是工资的总数有所增长。
2.绩效工资等于别人分自己的工资。很多教师都认为财政下拨的绩效工资总额,是根据教师个人工资的比例进行拨付的。也就是说,职称越高的教师,拨付的绩效工资数额越大。那么根据学校制定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计发,会出现职称低的教师年终绩
效工资的数额高于职称高的教师,用于奖励性的绩效工资数额会占用总绩效工资,也就是等于别人在分自己的钱。这种情况造成教师间的心理不平衡和矛盾。
二、操作上的难度
1、绩效考核是个普遍难题。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全面铺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问题。就技术层面而言,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全面铺开条件还不够。如何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绩效考核结果、绩效结果的应用对技术层面的要求都挺高。
2、绩效考核缺少行业指导性意见。国家仅仅规定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些基本原则,地方在制定绩效标准的时候,其自由度很大,也容易走形。
3、绩效考核适不适用于事业单位的知识性考核?一些专家并不赞同在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因为事业单位的员工大多是知识性员工,知识性员工的绩效是很难测量的,不应该像对一般企业员工考核那样变成简单的计工分的制度,更多的是应该考核他们的能力、对工作的热情。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
把绩效考核引入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在操作上存在着很大难度。现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绩效工资为例来说明:
1.绩效考核方案制定难
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国家仅仅规定了义务教
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学校在制定绩效标准的时候,其自由度很大,也容易走形,极易造成学校内部不同的矛盾。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整体教学素质评比,或者搞平均主义等,均难以达到激发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教师能力的发展、形成一支高效率的工作团队的目的,极可能会形成消极怠工的现象。
2.绩效考核只关注个人绩效
从目前对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的实施来看,应该说绩效考核标准更强调考核教师个人的绩效完成情况。但是,从绩效分类来看,绩效不仅有个人的绩效、还有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如果在考核标准中,只是强调教师个人的考核情况,会容易引起教师的焦虑,操作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3.绩效结果不能体现职工真正的工作付出
目前,学校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均设立绩效奖金,以此鼓励绩效业绩好的教职工。但是,学校在发放绩效奖金时,是否真正的体现了个人的工作实际呢?因为没有具体指导文件,很多学校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有的干脆平均主义,有的把管理干部或学校重要岗位奖金的权重增加,这样势必会造成管理者和一般教师之间的矛盾加深。同时,教师、行政、后勤人员在绩效互评时,也会为了个人拿到较高绩效,互相打高分,最后无论职工的实际表现如何,学校管理层统统给中间或平均水平的评价。这样最终导致,绩效工资并没有真正的体现职工个人的工作付出,而成了
平均主义,挫伤了教师积极性。
4.绩效指标体系存在问题
一是考核内容被设计成统一的模块。考核内容的模块都一样,什么岗位都适用,这样很容易造成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缺失。二是考核标准大而笼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考评。这种评语式的考核缺乏客观的衡量尺度,仅仅定出了一般性原则,具体如何分解到定量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这必然会掺杂主观因素。三是定量与定性指标的设置。在企业,职工的生产可以用定量指标来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也是可测的。但在事业单位,尤其是以知识传播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如何用技术指标来测量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果和效果,是个难题。
5.无法克服的误差
在绩效考核理论中一直强调误差的存在,不得不承认在实际运用中误差一直伴随着考核始终。绩效考核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考评指标理解误差。同样是“优、良、合格、不合格”等标准,但不同的考评人对这些标准的理解会有偏差,同样一个职工,甲考官可能会选“优秀”,乙考官可能会选“合格”。②近期误差。考核者往往会根据被考评人近一两个月的表现来评判他一个学期或一年的综合表现,从而产生误差。③个人偏见误差。考核者喜欢或不喜欢、熟悉或不熟悉被考评人,都会对被考评人的考评结果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措施
1.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
据悉,人保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细则。其中,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出台不同的导向性指标;每个事业单位在导向性指标之下制定更为细化的分配和考核方案。
2.取得领导层的支持,由点及面推广
把绩效考核作为事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单凭一个部门不足以推动整个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实施。因此,取得领导班子的认同和支持显得特别重要。要在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班子的主持下,与之一起实践推动。其次,绩效考核是一个工具,不能指望它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可以先由某几个学校,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对暴露出的重大问题要改良、完善。
3.加强对考核者的培训以及与被考核者之间的适时沟通单位要加强考核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工作,让考核者正确理解评价标准,了解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考核误差。当然,单位在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时,要做到及时沟通,考核者要及时与被考核者就工作情况的进展进行沟通,考核者要掌握工作进展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导、资源。对绩效业绩好的职工要适时奖励。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
确定考核指标应遵循的思路有三点:一是要做岗位分析评
价。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性质、工作任务都有所不同。有的岗位以提供后勤服务为主,有的岗位以教授知识为主,有的岗位是以管理为主的。每个岗位不同的性质,决定岗位的绩效考核评价的体系不同。二是一线教师的考核指标应具体明确,尤其是关键绩效指标不能缺少。考核指标中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际观察并测量的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师德考核、安全质量、课时量、学生考试成绩、班级获得荣誉、公开课的质量等等,均可以作为定量指标。三是一般学校管理岗位工作的指标不宜完全用定量指标考核。比如学校办公室、人事科、工会、团委等等,涉及的群团组织。对这样的岗位,可考虑采取定性指标为主,主要考查工作完成过程、工作质量、团结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辅以定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设置应尽量简洁,过多的指标极易导致考核成本的增加,并且难以区分各考核指标之间的权重对比;考核标准要明确,含义清楚、不能随意解释。
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薪酬制度的改革也仅仅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随之将会出台配套改革方案,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所做的就是更加理性的积极响应政府的绩效工资改革、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合理的运用好绩效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