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改革

时间:2019-05-15 01: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基础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基础改革》。

第一篇:教育基础改革

作 业

1.第1题

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A.备课 B.上课 C.改作业 D.听课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民主的辅助策略是()A.管理策略 B.管理技巧 C.管理方法 D.管理方针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根绝小说《飘》改编的电影是?

A.《苦月亮》 B.《傲慢与偏见》 C.《乱世佳人》 D.《春风化雨》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目标教学是以下哪个的延伸和更新?

A.单元教学法 B.异步教学法 C.尝试教学法 D.设计教学法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教师行动有一个“前因后果”,其中“前因”是()A.教师发表 B.教师写作 C.教师研究 D.教师学习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品格是()A.进取精神 B.主动精神 C.学习精神 D.民主精神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教师超越教材的做法是()A.以“除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B.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C.以“减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D.以“乘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A.课前行为 B.课堂行为 C.课后行为 D.日常行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9.第9题

“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的主持人是()A.何文浩 B.王泽钊 C.邱学华 D.卢仲衡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民主管理”的前提条件是()A.教师行动 B.教师行为 C.教师威信 D.教师权威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1.第11题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的作者是()A.龙应台 B.余秋雨 C.柏杨 D.毕淑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2.第12题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周易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3.第13题

“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主要的行动者是()A.大学教师 B.校长

C.校外研究员 D.中小学教师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4.第14题

不属于教育中“类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A.柳宗元 B.龚自珍 C.洛克 D.赫尔巴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5.第15题

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是?

A.好玩 B.有趣 C.及时反馈 D.合作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6.第20题

《人性的弱点》的作者是?

A.皮亚杰 B.海明威 C.比尔.盖茨 D.卡耐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7.第27题

“蚂蚁抱团”可以体现以下哪种精神?

A.团队精神 B.乐观精神 C.急性子 D.爱心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8.第28题

好老师拥有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 A.细心 B.恒心 C.耐心 D.爱心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19.第29题

“异步教学法”的倡导者是()A.魏书生 B.窦桂梅 C.黎世法 D.顾泠沅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0.第30题

下列哪部电影体现了“像母亲一样慈爱”的主题?

A.《乡村女教师》 B.《放牛班的春天》 C.《回归》

D.《十八岁的天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1.第16题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冯特 C.梅伊曼 D.拉伊

您的答案: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2.第17题

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A.德育叙事 B.管理叙事 C.教育叙事 D.教学叙事

您的答案:A,B,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3.第18题

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 A.校本课程开发 B.校本教育研究 C.校本教学研究 D.校本管理研究

您的答案:A,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4.第19题

贯穿整个西方教学论的基本主题是()和()之间的争执 A.实质教育 B.自由教育 C.个性化教育 D.形式教育

您的答案:A,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5.第21题

“明心论”的代表人物有()A.陆九渊 B.孟子 C.老子 D.朱熹

您的答案:A,B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6.第22题

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A.实习教师

B.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 C.充满爱心的老师 D.宽容的老师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7.第23题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态度、情感、价值观 D.知识与技能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8.第24题

韩愈提出的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标准是()A.传道 B.授业 C.解忧 D.解惑

您的答案:A,B,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29.第25题

教师的主动精神显示为()A.控制感

B.创造性地执行 C.生涯设计 D.厚德载物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30.第26题

课程资源包括()A.教材 B.教师 C.学生 D..社区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作业总得分:100.0 作业总批注:

第二篇:教育基础

第一章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二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小学教育概述 我国不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学校的组织机构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四、课程的目标与结构

五、课程内容

六、课程资源

七、课程开发

八、课程评价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概述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六、师生关系 第六节 小学教育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三、情绪与情感

四、意志过程

五、个性心理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个别差异与施教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指导

一、学习概述

二、学习理论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迁移

五、学习兴趣

六、学习习惯 第四节

小学德育

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三、小学德育概述

四、小常德育过程

五、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五节

小学美育

一、小学美育概述

二、小学美育的内容

三、小学美育的实施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教育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概述

二、小学生的医疗保健常识

三、小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四、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 第七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小学生党风的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集体

二、班级管理概述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

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七、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第二节

班主任

一、班主任概述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三、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任务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第三节

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

一、班级活动概述

二、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三、班级活动的方法

四、班会活动

五、班队活动概述

六、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形成

五、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四章

学科知识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李内容

二、小学语方学科专业知识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

一、小学教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 第三节

小学英语学科知识

一、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英语教学法基础知识 第四节、小学音乐学科知识

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音乐学科专业知识

第五节 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专业知识 第五节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

一、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

第五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基础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四、教案设计的步骤与要求 第二节 学科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基础技巧

二、学科教学设计应用

第三节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课程概述

二、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概述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第六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教学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方法的概念

四、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三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策略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四、课程教学行为

五、课堂教学总结 第五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六节 学习方式

一、知识的学习

二、技能的形成

三、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小学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

六、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七、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 第二节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的类型

六、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七、教学反思的过程

四则运算 观察物体 运算定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三角形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施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指对爱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

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将一定的外在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想尽、才能、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补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朱嘉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上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的影响。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

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然而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肯定不是后天的、获得性的,不是文化的、社会的,而是遗传的、先天性的、本能的。这样,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1.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水平低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学校产生条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方案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这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教)学在官府的官学体系格局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了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教育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古代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近代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孔子与《论语》

【教育对象】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乐、易、春秋

【教育作用】孔子提出“庶、富、教”的观点,他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昌立国的三个要素、“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先天本性相差并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道德教育】强调立志乐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身体力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改过迁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学记》 教学相长 藏自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 尊师重道

4.孟子,提出了善论,认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明人伦”

5.荀子

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强调尊师。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子提出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

朱熹提出了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韩愈著有师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人才分为五个层次,鸿儒文人通人儒生,文吏。提出施用累能,意思是能力是在施用中积累的,即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在智能上取得进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

名,这种教学文治称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卡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太,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平等的辩论方法,他不是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去得到结论。因此,这也是一咱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起身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是寓学习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4)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他最早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他认为,要实施自由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只胡在当他无须为生计操劳,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的条件下,才能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的思考,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二是自由学科。自由条件下,才能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的思考,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二是自由学科。自由民要进行自由教育,必须学习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如读、写、算、体操、哲学等。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内发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课程可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里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文化知识,分科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强调知识本住,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第三,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912年,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综合课程的主要特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

选 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突出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课程理论

认为,必修刘与选修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

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

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垢主要标志。隐性课

一、评价班级授课制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三、讲授法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有内容)

2、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 :精讲与略讲(有方法

3、讲究语言艺术:清晰、准确、流畅、形象(有表达)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来点实际的教材

二,启发性贯彻要求

1、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5、发扬教学民主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为主,但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不提倡,辩证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知识,做好人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五、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有效性原则:觖决问题

2、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就事论事

3、教育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

4、可接受原则:情感上能接纳

5、冷处理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6、教育机智

五、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1.忽略小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 3.适时表扬 4.言语提醒 5.直接提问

6.注意慎用批评和惩罚,多用撤销性惩罚,少用给予性惩罚

六、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积极有效的规则

2、合理组织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七、班级管理原则

1、方向性原则,思想正确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八、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方向和动力、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九、德育的途径

1、最有效的途径: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少先队与集会

4、班主任工作

5、课外活动

十、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最基本):摆事实、讲道理

2、榜样示范法:高尚的思想、模仿行为、3、指导实践法:实际活动

4、情感陶冶:潜移默化的感染。

5、品德评价法: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6、品德修养法:学生自我修养

十一、疏导原则运用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十二、长善救失原则运用要求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十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是人的认识,是一种假设,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动态的。

2、学习观 1)学习的情境性 2)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3)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生观

1)学生不是空着脑子走进教室的,学生经验世界丰富性 2)学生有差异

4、教学观 1)情景式教学 2)合作学习

十四、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讲解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十五、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学习的分类:

1)根据学习方式不同: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材料意义: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5.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一同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先学习概括程度低的,再学习概括程度 6.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先学习概括程度高的,再学习概括程度低的。并列结合学习:并列关系。

十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观察他人行为以及他人行为的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三种动机来源

1)直接强化;直接参与活动受到强化

2)替代强化: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3)自我强化:自己设置目标强化

十七、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传递的知识

2、智慧技能,用概念、规则办事情的技能。

3、认知策略,控认知过程的方法、怎么学的问题。

4、动作技能,协调肌肉做动作

5、态度

十八、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2)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3)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4)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5)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6)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而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的运用表扬

学习与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十九、自我效有感影响因素

1、直接经验

2、替代性学习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二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学习效果最好。

2、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任务难度越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形关系。二

十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 1)延迟模仿。2)量杯实验:不守恒。3)不可逆。

4)泛灵论(万物都是有人格的)。5)”三山实验“体现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

思维可逆,守恒,去自我中心。6.形式运算阶段

7.抽象逻辑思维,推理演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种类(是否有意义)、长度(越长越不好记)、难度(越容易忘)、系列位置、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7、二

十一、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对象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你的人生,你负全责,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由你决定。”

《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找到你人生的定位,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去实现,不要假装自己很努力,焦躁,只会让你越来越平庸。

第三篇: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选30题

1、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

4、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1、服务。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2、调控。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反思。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合作。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5、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

2、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异?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

1、学生是发展的人。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

2、学生是独特的人。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单向性与综合性。

3、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2、专制性与民主性。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统一性和差异性。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4、承袭性与时态性。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6、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

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假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一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这就使课在结束时多了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同样也在完成着某种隐性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增强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种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的“教学任务观”。

7、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8、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1、注意提问的目的。

2、注意提问的功能。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注意提问的内容。

4、注意提问的方式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为使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二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习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让学生善问。

9、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本中的问题?

1、注重对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意图的理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2、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第1页

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10、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

1、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所成。”

(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教育内涵· 发展。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不要以“爱”的名义实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施对学生的控制。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师的努力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

(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

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12、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1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4、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动和静的关系?

1、“课堂吵闹”的背后隐含着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吵闹”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2、教师要管理课堂、驾驭课堂。

(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转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同行人。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共同成长。

(3)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确保课堂吵而不乱,闹而不散,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师“管理课堂,驾驭课堂”能力的突出表现。

15、如何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相似律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的广阔泉源,远离就书讲书的教书匠习气。

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指向课文找生活,紧密联系课文,尽可能地搜索与课文相对应的生活主体或替代对象,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可和学生一起去看看校园中、庭内院外的爬山虎,看看什么是“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阳光变成了绿色,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对课文中多次描写的爬山虎便有了更直接、更深切的感受。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把自己折来的爬山虎尽量按它本来的面貌粘贴到黑板上、墙上,让学生就坐在爬山虎旁学习课文。

再比如数学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的,而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者要根据课本学习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概念的学习可以从生活素材中来,数量关系的得出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演绎课本中的数学场景,如购物、做小小设计师、我是一个精明的农场主等等。学习数学知识之后,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去获得深刻的体验。

16、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台作学习?

1、明确分组、分工。

2、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3、指导倾听与互助。

4、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17、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以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同时也要防止陷入技术至上的泥坑,切实倡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如指导学生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有的同学下载了介绍威尼斯位置的地图,有的同学下载了不同的威尼斯小艇的照片,有的同学下载了有关威尼斯旅游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有的同学下载了威尼斯城市的建筑特征的录像展示……这些资料与教材发生碰撞、摩擦和融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一般性学习上升为探究性学习,一般性获取上升为个性化获取。并且,学生参与网络资源搜集的过程,也是语文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增强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速读和浏览的能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网络资源下学完了《鲸》、《地球就诊记》等文章后,学生又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了《我是鲸》、《地球给人类的一封信》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内容活泼,生动有趣。可见,学生积极利用计算机环境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第3页

18、如何处理好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还可能造成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9、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20、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教师评价。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不再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公正、诚恳,具有奉献精神、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关注个体差异;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

3、教学设计与实施。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在评价方法上,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证据。通过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结果运用上,不只为考核、奖惩、评优,更是让教师明确促进自身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21、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学习的环节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22、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的特点呈现出多价和反馈。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的多样化。

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体的多元化。

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评价重心的转移。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3、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观”的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5、关注“违规事件”。

1、关注学生的潜能。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3、关注弱势群体。

24、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25、如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的封面上应有一个目录,标明其中收集的项目,可以包括一些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测验,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业或作品、团体计划、日记、体现个性的个人作品(如拼图、绘画、数学小报等),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包括个人努力、在小组中的贡献及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成绩单、喜报、获奖证书、奖状等。对于像立体作品或过大的作品等不能放入成长记录袋的东西,学校或家长可帮助学生通过拍照收存,特别是一些值得记录的团体活动和作品。

成长记录袋应由师生共同建立和维护。教师必须提供保存成长记录袋的场所,并对如何评价记录袋作出评价的细则。学生则应负责完成、增加或撤销作品。教师应提醒学生选择作品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知道用它来说明什么,最好是根据某一个题目或者是某一项活动标准来选择。学生自己应有选择作品、评价作品的自主权。比如,有一群学生在讨论把什么放入成长记录袋时,有些学生要把一份全部答对的卷子放进去,表明自己这一部分掌握得很好。其中一个学生却有自己的看法,他放进去的是一张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2十3=6的卷子。他说:“虽然我这一部分也学得不错,但是我老粗心大意,这张卷子可以提醒我克服这个毛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机制并不意味着它只记录下学生成绩优秀的一面,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实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放入袋中的作品要避免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反映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此,成长记录袋应是各类作品的汇集。

26、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指根据一定目的收集、记录多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学生全面活动的材料、教师或同伴评价及学生自我反思等相关材料,以展示某一时期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和进步历程。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呢?

1、将学生成长记录袋灵活地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各个领域。如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培训结合、与班级管理结合等。

2、要创造性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如将成长记录袋集中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于一学期或一学年,起到既达到目的,又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

3、要重视成长记录袋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反馈功能。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意义主要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有利于将评价和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评价的效度。

4、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是由师生公论,还是学生自评或他评;选择是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评分,还是各项目单独评分;选择评分结果的报告与交流方式,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27、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28、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和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少考一些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这一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打破靠题海战术、大量练习来增强技巧熟练性、速度和记忆准确性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2、在考试方式方面,打破惟笔试的传统做法,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见分不见人”的教育教学观念,关注“人”的发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重在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不应把考试成绩作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反馈方法应尊重学生的权利,以激励为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高。

29、考试办法不改。课程改革就寸步难行吗?

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之一,它的存在有合理性和客观公正性。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也相应进行,涉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及升学考试制度等方面。但考试改革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不是靠改革考试办法所能达成的。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发展观等等。只有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观念,课程改革才能实施推进,否则是寸步难行。

30、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6、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7、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

8、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

第6页

第四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在机电专业的核心地位,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水平,本学期在机电1201和1202班进行教学。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教与学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学期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重视结论,忽略详细的推导证明,删减过时内容。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比如在机构分析中,增加了解析法内容。解析法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同时也是机械系统向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的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以后,简化了很多内容,学生负担减轻了,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诱导激励等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来验证一些结论现象的有效途径,本来应该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但是由于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很好实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通过16、17两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同学们通过设计多套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这次实践环节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细心查阅资料,计算数据,最终完成设计图纸及说明书,通过同学们的完成程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以后从事机械设计行业打下了一定基础,收到了学生的好评,达到了很

1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考核模式改革方面。结合实际情况,本学期在班上组织3次综合测评,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尽量给出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

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习

题、作业情况的考核,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作业

质量等进行详尽的评定,把平时作业的完成状况纳入课程的最终考评中。同时强

调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参与程度,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针对

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提出一定的想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期末考核的过

关率,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由于本学期时间和精力有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

是很理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去完善教学每个环节,同时也应该加强

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

谢斌

2014-1-122

第五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在机电专业的核心地位,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水平,本学期把它作为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在机电1003班进行教学试点。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教与学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学期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重视结论,忽略详细的推导证明,删减过时内容。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比如在机构分析中,增加了解析法内容。解析法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同时也是机械系统向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的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以后,简化了很多内容,学生负担减轻了,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诱导激励等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来验证一些结论现象的有效途径,本来应该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但是由于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很好实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通过16、17两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同学们通过设计多套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这次实践环节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细心查阅资料,计算数据,最终完成设计图纸及说明书,通过同学们的完成程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 1 提升,为以后从事机械设计行业打下了一定基础,收到了学生的好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考核模式改革方面。结合实际情况,本学期在班上组织3次综合测评,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尽量给出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习题、作业情况的考核,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作业质量等进行详尽的评定,把平时作业的完成状况纳入课程的最终考评中。同时强调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参与程度,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提出一定的想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期末考核的过关率,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由于本学期时间和精力有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是很理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去完善教学每个环节,同时也应该加强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

霍松林 2011.12.25 2

下载教育基础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基础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基础(二)事业单位改革

    1. (多选题)下列对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说法准确的是。 A. 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B.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

    改革 教育 30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30年在历史长河中就是那么短短的一瞬,仿佛浪花一般,转眼即逝,然而30年的改革开放又是那么漫长、曲折而充满艰辛。30年岁月如歌,30年翻天覆地。......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最新考情分析 从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来看,考试类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20×2)、简答题(3×10)、材料分析题(2×20)、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二选一×......

    《教育基础》读后感

    阅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教育基础》读后感对于活动时间和空间很有限而只有在假期才有闲暇时间的我们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

    教育基础类

    教育基础类: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

    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法改革

    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法改革 一、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法的运用现状 回顾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语法-翻译教学法、直接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法、注意模型理论、......

    学习《基础教育规划改革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培训室 郗爽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

    浅析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浅析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作者:任元红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仅在事业单位的部分领域和部分交易事项中采用权责发生制。21世纪预算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