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发展,改革为先
教育发展,改革为先
三十又四,教师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四十春秋,改革已然不惑,奋而向前。今年既有了中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又是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周年,国之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发展离不开改革,通过对全国教育大会的学习,我对高等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如习总书记所说:“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改革之风已如此盛行的今天,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机遇,也是一个相当的挑战。
其实回首望去,我们已取得的成就太多。四十年前,很多高校连教材都不齐,四十年后,我们已在书本费免费的道路上踏出了一步又一步;四十年前,老师稀缺,水平不足,四十年后,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化以及职业操守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四十年前,上学难,上学贵,四十年后,学杂费减免,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山村里一条条供学生上学的道路不断修建。种种措施,都在彰显着我们国家对教育方面的无比重视以及极高投入,那么此种情形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我们还要重视教育,去大量投入我们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领域?
习总书记有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初心是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为什么还在不断重视教育,投入教育的原因。尽管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没得到解决,我们的高校在培养人才还与国外的高校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我们的学校体制还不健全,学习条件还不完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当下的中国有且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深化改革,在加大物质投入的同时,让改革先行一步。
要改革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只有革新教育理念,中国教育才能有着不灭的指路灯,才能有不断的新发展。
要改革教育制度。咱们中国的教育,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深化了教育制度改革,才能更好的将制度作为提升教育水平的工具。
要改革教育环境与教学理念。巍巍中华,千年文化,我们应有着尊师重道的心性,应让整个社会都能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理念乃教育根本,教育环境为重中之重,两者皆握,则教育成功指日可待。
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所受的教育,虽然我得到了良好的环境,但我能做的还有更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健康生活,去团结同学以及老师,去热爱并去帮助身边的人,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
改革的洪流已过了四十年,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展开新篇,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有一群人在这片中华大地上为了教育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或许他们有人失败,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会做的更好。
第二篇:教育要发展 公平应为先
教育要发展 公平应为先
沙市一中魏继
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的产业。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通过人的发展而实现社会发展。它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动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整个全球来说,教育都是一项战略性的投资。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义务教育尤其如此。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且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均衡器,应该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是要求全民教育,要求面向全民的高质量的教育和公平的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人大政协会上说过“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人人都有权利接受应有的教育,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而不因为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他在东部还是西部,他在城市还是乡村。因此,在当前我市“大讨论,大开放,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市的基础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应优先把实现公平教育放在首位。
教育公平可以分为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公平三个层次,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基础,教师资源的均衡是关键,生源的均衡则是突破。
义务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普及性教育,不是选择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保障性教育。由于这一点,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坚持“均衡发展”。
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基础,教师资源(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关键,生源的均衡则是突破。在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的大原则后,针对我市现在的体制状况,我个人认为所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
办学条件的均衡要改革城乡学校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均衡拨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化。
教师资源的均衡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要流动。要合理、良性流动,走向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制度,促进教师工资的规范化,缩小校与校之间教师工资差距。在法国等不少国家,教师作为国家公务员,同级同类教师都拿一样的中央财政工资。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性缺陷,工资构成中过分依赖学校补贴,而缺陷就在于部分收费进入分配,成为单位补贴而进入工资总构成。我市教师工资制度存在的体制性缺陷尤多。听说这次工资改革,市政府对教师的工资又实行打折,实在令人心寒,也大大挫伤全
市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市教育的大开放与大发展又从何谈起!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还不足以促进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和均衡化,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弱势地区教师的配置就可能存在问题,艰苦地区合格教师派不进去,或者派进去又发生流失。为此,更为基础性的,建议借鉴日本、韩国及欧洲许多国家的经验,考虑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教育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的管理。这样就可以依法对教师实行旨在均衡的合理调配。这也就可以依法建立和有效实施教师轮换制度和城镇教师乡村服务期制度。
在目前教师公务员法律地位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我们能做的事。例如,在不同学校教师岗位的设置上,一定要“科学和公平设岗”,甚至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有所倾斜。为了避免教师流失,教师管理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为了避免弱势地区、弱势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建议可考虑依法建立类似体育人才流动的“转会制”,以利流失学校培养新的优秀教师。还要开展学校结对子、教师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生源的均衡为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化,需要进一步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校与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将弱化,有助于初中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果较为平等地分配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愿意留在条件较差的初中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将有更高的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而这项政策如果得到长期执行,必将引导初中校生源流向,逐步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最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学生择校也逐步“择无可择”。
这样一种招生制度改革并不影响高中教育的质量。高中阶段教育具有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属性,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整个中等教育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即从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预备”到被视为“初等教育的延伸”。而即使从高中精英教育的角度或国家有关人才战略看,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对这些高中并无太大影响,各初中校名列前茅的人才仍然集中在这些高中校。
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公平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公平的环境;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到重要位置,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和城镇薄弱学校,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公平发展。
第三篇:教育发展改革总结报告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总结报告
一、学校概况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是以培养我国急需的文化艺术与传媒类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盘山脚下,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京津国际文化产业教育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以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人才培养为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和文化产业特征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艺术与传媒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高等艺术院校。
目前,专业学科的建设趋于成型,构建了艺术与传媒教育的基本框架。现开设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公共艺术、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视觉传达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导演、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教育20个本科专业。
二、办学条件与规模
(一)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完成4万平米校舍建设,其中教学行政办公用房增加了2万余平方米,住宿面积增加了1.4万平方米,大型综合场馆4000平米。创建了广播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天艺巨星众创空间等实践、实训场地;翻建了体育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上线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收费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室监控系统,自主开发了校车网上订票系统、报修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全面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办学规模实现新增长
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由2010年在校生453人扩增到2018年中的5050人,八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10余倍,办学规模取得重大突破。今后五年,学校办学规模将达到6000余人,本科专业达到25个,争取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授权。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高水平、较好声誉、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艺术院校。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特色,调整结构,提升内涵,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较高水平应用型艺术大学的建设。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以艺术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影视传媒类为重点,强化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院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积极申报新专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影视、传媒为重点,艺管结合、艺文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以“双创”为契机,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学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学校总结提出了“注重课内课外实践互动融合,注重学生协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自主集成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前台后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以该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实验区已建成的配置有广播级设备的广播直播室、影视配音室,全场景真三维虚拟演播厅,装备电视台导播系统的电视导播室,影院级电影电视审看室等多个数字化广播影视传媒实验室,改革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表演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众创空间提供创意研发服务,作为学校众创空间的“后场”,综合实验区将以“前台”提出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承接项目、产品为驱动,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创新产品研制,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强大功能。
(三)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咨询建议职能、对教学全过程的督导和监控职能以及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职能。教学督导组成员通过随堂听课、座谈调研等方式,检查学校教学运行状态,反馈教学信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学校不断贯彻执行“3+1”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建设,力争在5年内达到天津市同类院校的前列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完成1个市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五)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级人才,2014年学校启动特聘“盘山学者”学科专业带头人引进项目,旨在吸引国内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执教,以加快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共有9位专家学者签约受聘。通过提升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建立和完善竞争、淘汰和流动机制,加强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评聘制度,多种渠道优化教师结构,学科与专业教师梯层结构分布逐渐形成。
(六)人才培养质量创佳绩
学校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近年来获得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等学科竞赛多个奖项,在2016—2018三年的比赛中音乐类的奖项获得25项,舞蹈类奖项荣获10项,戏剧、影视类奖项获得7项,连续三年荣获天津市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获得第七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中国赛区一等奖;艺术设计系学生多件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我校音乐学院学生在《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最美和声》《我的中国星》中成绩不俗。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研究取得新成效
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教改研究项目、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工作。2017年,我校教改立项共计23个。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共计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计24个,市级审批通过4个,国家级1个。
(二)科学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校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教师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明显增强,共发表论文243篇;编写教材25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3项;承担科研项目纵向课题5项,其中一项获得第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实现课题申报零的突破。横向课题9项;学校现已公开发行《现代艺术教育》、《北京教育》等学术期刊。学校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在高层次立项和评奖中实现新突破的人员给予奖励。
五、区域协同发展与社会服务
(一)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1.扩大社会合作 学校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契机,紧密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端人才的目标,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大合作办学的力度,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实现合作共赢。
2.加强区域经济服务
坚持学科建设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促进,突出学校特色,立足京津冀,为地方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产、学、研、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众创空间、企业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学校事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促进,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的利用和转化。
(二)加强区域学术、文化交流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的进行区域文化交流。邀请了台湾知名和声教授陈秀珠、美国踢踏舞创始人雷恩〃亚历山大、挪威的克里斯汀〃胡克四重奏乐团、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刘秀伟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著名配音演员陈红、央视著名主持人任鲁豫、国家一级编剧晨枫、著名合唱指挥家蓬勃、德国指挥家、声乐艺术指导克劳斯〃永恩、国家一级演员曹灿、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志信等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座,举办学术交流及讲座近100余次。
(三)实现师资共享
在落实京津冀教育协同过程中,基于地域优势,我校与北京部分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其师资作为盘山学者来指导相关专业的发展,如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刘晔原教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罗莉教授,绵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玉宝教授等,以增强相关专业的长远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我校教师的学缘涵盖了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集团下的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学缘结构相对较为合理。其中,从北京市引进的师资约140人,占我校总师资比例的79%。
(四)促进区域协同就业
2014-2017年,我校与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联合举办毕业生暨艺术人才推介会,为五千余名近毕业生提供近500家优秀企事业单位,满足上千岗位需求,促进通州区文化艺术功能区发展、打造通州艺术人才交流绿色通道,实现优质企业与人才无缝双选,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资源互惠的效果。
六、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强化常规管理,保证了第一课堂有序而有效的开展;公寓服务中心、辅导员,确保了学生各项事务的解决能够做到“短时、平稳、快速”;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积极推进社团工作,使学院社团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得到了团市委的表彰。
(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为打造整洁、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开展“三建三创”活动,举办盘山艺术节系列演出展览活动、“十年校庆”文化活动、盘山盘龙谷戏剧节等校内文化活动,承办了第二十一届中国•天津渔阳金秋旅游节开幕式、恒大星光音乐节、中俄健身马拉松活动等大型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
(三)积极培育优良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根本。学校积极培育优良的大学文化,使之成为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肥沃土壤和强大推动力,营造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氛围。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国际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
学校积极推行开放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活动,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韩国忠南国立大学、韩国大真大学、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法国佩皮里昂国立音乐舞蹈与戏剧学院、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学校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实现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拓展学校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主办和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积极支持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邀请国内外著名和知名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进一步培育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把握学术前沿。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内涵发展 教师为先
学校内涵发展 教师培养为先
黄龙县中学 高占武
众所周知,学校发展靠质量,教育质量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各校为招聘优秀教师费尽心机、招数使尽,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涌入规格高、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的省、市名校。而我校目前的现状是:办学条件差、经费拮据、教师福利待遇差,青年教师人心不稳、大多数教师缺乏高层次培训,教学水平偏低,骨干教师偏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只有19人。而这正是影响和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受县域经济制约,就目前的状况,我校办学条件近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学校要“旧貌换新颜”很不现实。从外校招聘名师也没有经济实力,所以,我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选就是不断加强本校教师的培养。本文从研究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做法和体会出发,略谈一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以人为本,着力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我们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把以教师为本的精神贯穿在工作中,注重了三方面工作。
1、深入了解教师,善于发现教师,真情关爱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领导经常深入教师,与教师交流、讨论了解教师思想、工作、生活,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在管理中寻找发现教师中的个体优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教职工创造机会来满足其发展特长、爱好和事业。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以最大能力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以心换心,心情动情,让教师感受到温暖,激发工作热情。
2、相信教师,激励教师。在管理中,充分做到相信教师,依靠教师。以尊重的态度、鼓励的语言、交心的方式,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及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给予疏导、指导和帮助,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积怨、不满、委曲等。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舒畅,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
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每学期至少征求一次意见,让教师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发挥教师的综合智慧,满足教工心理需求,增强对决策的认同感。激发教师自我激励,产生内驱力。实现教师自我发现,自我批评,自
我发展,增强教师责任感。
二、教师培养,首先提升专业思想水平
我们对教师的成长,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第一层次目标:培养爱岗敬业意识。教师先要把教育当作一项职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追求有效,这是对教师的基本期望和低线要求;第二层次目标: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既要好好干,又要会干,巧干,干好。要用心、用脑,不断积累,追求高效,追求卓越;第三层次目标:要求教师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通过潜心钻研、探索,达到解人而不知,育人而不觉,博采众长,信手拈来,学生无学习之苦,教师有成功之甜的境界。
我们为实现这三层目标,首先解决教师专业思想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
1、抓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法规、工作纪律、师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理论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使教师在政治思想上能跟上形势的需要,在行动上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2、开展以“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树行业新风”为主题,以讨论、辩论、演讲、专题讲座等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在当代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没有功利目的的,而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能承担如此重任,首先在于教师自己做人的层次要较高,要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教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树立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3、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在教师中开展评先进、学先进、赶先进活动。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努力学习,刻苦自勉,不断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也引导教师做到严于律己,主动接受社会、学校和他人的监督和批评。在个人独自活动,别人无法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不做任何违反道德的事。教师要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改进,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
4、发挥制度的约束机制。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就要认识到人性中的负面。人都是有惰性的,在职业认同感,正确的价值取向尚未形成时,还必须要有制度与规则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凡事任何活动都有其活动规则。制度的制订坚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活动。我们在学校管理中,所有制度都是经教师讨论通过后予以执行的。在执行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同与支持。
三、注重专业发展,提高业务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不仅是承接课程与学生的中介,而且已成为课程的研究者、活动的组织者、策略的设计者、方法的选择者,成为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决定因素。
人的思维与行为都有一定的惯性,我们的教师在当学生期间所接受的教学模式就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面对新教材新课程,依然会按照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授课。所以教师不仅要树立新的教师观,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师中提出“让学习成为习惯,让研讨成为风气”。
1、扎实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是强化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和教学设计。以备课组为攻关小组,集中学习新课标,在对新旧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回头评价,使教师吃透课程标准和要求。备课组成员在教中研,在研中学,备课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开展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教学比赛、教案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人人都上教研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充分利用每周的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名家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抓好课堂教学评优课活动、选拔与推荐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和赛教活动。聘请专家来校上课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加强课后反思总结。教师个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及时记录上课过程中的教学得失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校内课堂教学案例交流,剖析课堂教学问题,不断改进,共同提高。
2、关注课堂教学,切实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规范课堂教学过程,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正确认识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要未雨绸缪,要有随机应变的准备,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课堂教学达标。
首先是做好角色转换,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生动的课堂环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讲为导,围绕“引导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思路,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当演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商量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个性特长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如:语文老师教了《孔雀东南飞》一文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主观发挥题:“有人认为,刘兰芝和焦仲卿完全没有必要双双徇情,他们可以私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理由。”学生觉得能独抒己见,且有话可说、有言可表、有内容可写。有的推崇追求自由爱情,有的结合作品时代背景作了理性剖析,有的还写出了颇有深度能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
其次是优化分层练习,教师把课堂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提高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练习,教师适时引导、鞭策和鼓励。
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师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教师在每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课堂的空间管理。针对每堂课的需要,设制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二是课堂的时间管理。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控制教师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交流、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是课堂的行为管理。即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总结,又及时纠正“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体系。改变长期以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形成多元的、客观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强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1、建立了校本教科研制度,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让研究和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为了确保教研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组织教职工讨论,制订了学校 “十一五” “十二五”基础教育科研规划,明确了学校教科研的总体目标和方向。
2、完善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导向、评估、激励机制。健全了学校教研网络,落实了教研教改任务,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蓬勃地开展起来。教研组每周一次学习例会,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彻底“洗脑”。每周一次合作研练活动,实现了教研活动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一条龙”。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份教研总结或一篇教研论文;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主题评比活动,汇编一本论文集,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给教师搭建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制定了学校课题管理细则。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问题课题化,把课堂问题课题化,使每个教研组都有课题,每位教师有子课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效果明显。更突出的是我校承担的国家、省级、市级教科研课题的顺利结题,使得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论文质量和获奖、发表数量越来越多,等第也越来越高。
4、开展学生实践活动,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当代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学者。因此,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每个老师都要参与、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申报、制定计划、研究过程及报告和评价进行全程服务。还要参加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如:语文教师指导校刊《春芽》,政治教师指导《时政苑》,其他教研组教师也分别指导学生学科兴趣活动小组和“手抄报”、智力竞赛、树叶拼贴画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更加融洽了师生的关系,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多年来,我校在教师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创建一流名校、品牌学校还有很大差距。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一项长期坚持、持续不断的工作任务,又是一个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积极探索,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努力,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教育教学发展改革心得
解放思想,教育教学发展改革
——学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周晓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波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在教学中要做到方法先导。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进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想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评价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让实践之树常青。
20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