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改革创新列为今后10年教育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这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改革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实现了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存在着不少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难题。主要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上好学”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仍未走出传统的框架,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教育家办学问题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这些难题,只有靠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实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政府治理制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使教育改革综合配套、全面系统地推进。人才培养观念、模式、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教育规划纲要的亮点,回应了人民的热切期盼,也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不仅强调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等人才观念的更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在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上作了积极稳妥的部署,为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确保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这无疑为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也对学校治理结构,乃至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作出了方向性的规定,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绘制了实施蓝图。
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但相对于其他社会事业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要复杂得多。教育改革不仅要求体制机制转变,也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特别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周期长,教育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亿万学生的成长,影响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改革是一个过程,有阶段之分,需要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改革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与国家总体改革趋势相符合,与其他领域改革相协调,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改革重点,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当前,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
方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一场有效的教育变革,应当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协作是通往改革的成功之路,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和创造,地方和基层的教育创新往往会成为宏观教育制度改革的生长点。必须把整体部署和局部试点结合起来,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支持鼓励和精心组织地方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统筹协调、符合发展阶段和教育规律的全国性改革思路和推进策略,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卓有成效,全面开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发展难题(范文)
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发展难题
中共马甸镇委员会王长健
近年来,我多次随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考察组到苏南及周边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之快、思想观念之新、工作作风之实、协调服务之优,令人震撼。通过学习考察,使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真经,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就围绕“工业立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全力破除七大发展难题。
一、“强化意识”,破解思想难题。
一是强化开放竞争意识,确立超前理念,以世界眼光、开放思维、竞争态势谋划大发展、大招商,在马甸发展中再创新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二是强化抢抓机遇意识,紧紧抓住沿江大开发和苏南产业转移机遇,构建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集聚区和现代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三是强化求进求快意识,确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把竞争压力化作工作动力,增强攻坚克难能力,以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和勇气,争取更大作为。四是强化生态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生态兴
1则事业兴、环境好则后劲足”的思想,始终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二、“加压增责”,破解环境难题。
我镇确立了“全镇抓经济、核心抓工业、重点上项目、全力创环境”的工作重点和“抓大、育强、促小、解困”的工作思路,并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项目服务制、干部问责制、定期督查制、协调例会制等重点项目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同时,由我亲自挂帅,分管负责人任组长,下设“三组一办”,即项目推进服务组、招商引资组、规划建设组及办公室,确保项目建设“零阻力”推进;扎实开展“进企业门、办百件事”活动,选择20家骨干企业作为党政负责人重点服务对象。到目前,已帮助企业解决两证遗留、资产盘活等实际问题40多个。
三、“借水行船”,破解资金难题。
我们采取资本运作、银企合作、企业互保、启动民间资金等方式,拓展国资、外资、内资、民资,全力解决融资难题。近期,我们将举办金融部门与企业联谊洽谈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引进外资方面,成功引进福建客商投资钢材市场,进场客商130多户,注册资本5亿多元,并于10月18日成功开业对外交易,年交易量将达80万吨,年营业额近30亿元。常州客商投入3000万元的化工项目已办理
所有手续,近期即将开工建设,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利税600万元。同时,我镇年内已引进和新办物流企业3家,全镇物流企业总数已达7家。在引进民资方面,本地能人投资开发的花卉苗木、葡萄园、万头猪场等一批高效农业项目均已投入运营。引进注册资本为9998万元的华江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短期资金短缺难题。
四、“量体裁衣”,破解土地难题。
近年来,随着沿江大开发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引进的新项目对集中使用土地产生了新的需求。为保证引进的新企业、新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确保农民获得足够利益,我们将结合镇情,进一步突出规范用地、有效供地、节约用地,抓好内涵挖潜,采取项目整合、土地流转等措施,建立土地与资金、土地与项目良性循环机制,优先保障重点支撑项目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集中集约利用土地。并参考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计划试点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让“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以此破解用地难题。
五、“未雨绸缪”,破解市场难题。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加上多数企业经济总量不大,我镇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小而散”、“小而同”、“小
而弱”的现象比较普遍,产品销量等主要经济指标量呈下滑趋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帮助企业联合抱团闯市场的策略,通过资产互用、信息共享、资金互通、订单共做、人员互助等方式,整合企业资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松散型联合;并鼓励企业参与展会促销、推动外贸促销、扶持专业市场促销等形式,帮助企业找市场、找销路,提高企业在困境中健康发展的能力。目前,我镇工业经济已逐步走出低谷,多数企业已呈现产销两旺势头。
六、“统筹兼顾”,破解结构难题。
我镇将围绕化工、生物制品、环保设备、工业炉、钢材市场、高效农业六大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做到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镇总体发展工作的谋划,其他每个党政负责人配备一套班子负责一大产业,围绕产业搞帮扶,围绕产业做项目,围绕产业搞招商,围绕产业搞集聚,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夯实扩张总量基础,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七、“借鸡生蛋”,破解技术难题。
我们将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引进开发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发新项目,发展高新产业,培养企业后备人才。目前,上
海交通大学、上海农业大学已与我镇金兴纺织有限公司联姻,成功开发了150亩苗木花卉高效农业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化工、生物制品、环保设备、工业炉等支柱企业与国内研究水平高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围绕产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开展产学研活动,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走集约型的高效产业发展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通过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存在的现实差距,更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马甸实际,继续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以更加强烈的发展责任感和事业心,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勇于创新,善于创优,真抓实干,不断开创马甸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学赶苏南、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论文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之
减负增效
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摘要:中小学生要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更要把减负落到实处。要从课堂教学抓起,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结构。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具体途径很多,要坚持“四个优化”,即优化备课,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环节,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优化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好久了,但这么多年来,人们只看到一个个大大的书包,小学生背不动,中学生累弯了腰,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减负”势在必行。如何减负,要从源头抓起。当前造成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原因,比如家长工作忙,对子女疏于管理,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作业,以避免子女课余接近网吧,酒吧等场所。也有体制原因,应试教育阴影不散,一考定终身,部分教师猜题,押题,通过强化做题这种无效劳动来达到目的。还有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也意味着,减负不仅是老师和学校的任务,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我的措施是“用教师的勤奋和智慧来换取学生的减负增效”,从课堂教学抓起,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我所理解的“减负、高效”的涵义
学生学习“负担轻”应该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负担轻,当然不是说少学点教学内容,而是说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时,学习效率高、学习主动性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气氛轻松活泼,对知识的获取不是机械被动式的,而是主动探索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兴奋,不觉得累。二是指课堂下,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课下学习负担主要以作业的形式存在,造成课下学习负担重的原因一般如下,有的老师布置作业量过多,也有因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习效率低下而造成的课下作业完成困难的情况。因而老师布置课下作业要适量,这个“适量”的度主要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课堂没解决问题,没做到优质高效,那么,课下的“负担轻”是不可能实现的。
“效率高”也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学习效率高。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实际运用能力强,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这种优秀成绩的取得是以“负担轻”为前提的,那种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做练习,搞“题海战术”而获得的高分,并不是真正的“效率高”。二是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师高效率的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保证。要通过课堂学习,对学生终生受用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地提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在教学各环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化备课、授课及辅导。
二.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前提
2.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控制者向主导者转变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美国的教育界有这样几句话: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新型的教学结构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发展、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作为教师,要从心理上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并把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落到实处。
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培养民主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创设有效学习的环境,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要提高主导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尽量少讲,精讲,向45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再次,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多学多炼,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力争“活到老,学到老” 2.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构建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在高效课堂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则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 “强扭的瓜不甜”,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作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负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教师要在学习时间、方法、策略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自主学习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提高学习效益等;积极引导学生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受”,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三.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途径
3.1 优化备课,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用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课。
备课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 “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是指在教案里要体现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要重视对学生的研究(因材施教),要选取合适的教法及恰当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要设计出课堂教学流程(整体驾驭课堂进程)。“从小处着手”是把前面的这些细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做法,并把它们在教案中反映出来。
备好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3.1.1 备教材。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静心地坐下来,去比较,去熟悉,去研究。
3.1.2备学生。教师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
3.1.3备教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教有法。当然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学法,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境界。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可采取多种形式并进的,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要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1.4 备练习。不能搞“题海战术”,重复练习,无效练习。要减负增效,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减负增效更明显。
3.2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古语云:亲其师、所以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可采用以下措施: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师生间的融洽关系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3.3优化教学环节,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传统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传统的教学环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重在“优化”。
3.3.1 精彩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比如我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时,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
情境展示:播放我从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歌曲:《我赚钱了 》
我赚钱啦,我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 这首诙谐幽默的歌曲一下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打下了基础。
3.3.2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学生的学习行为虽然是个体行为,但课堂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更有利于创设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联动式学习,也更有利于教法多样化的实施。这里所讲的小组,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安排好,一个研究小组,更是一个互助组。通过小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生动参与问题的解决,既培养了同学们的互助协作精神,也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合作学习实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我把就学生分为四组,每组讨论一种消费心理,认清其利弊和应持有的态度,并联系实际,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本组讨论内容,说明利弊,并举出实例,其他同学在听发言时,检查自己的思路,并及时补充、完善。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3.3.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教学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能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控制课堂教学向着既定目标发展。提问的质量高低,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所以要优化课堂提问,防止提问的随意性。在一节课中,提问不能太多,不要问个不停。提问应该具有有效性,启发性,导向性,层次性,可探索性,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具体措施: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提问,不能无目的提问,提问语言要精确精炼;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
3.3.4 优化课堂练习,提高教学效果。练习是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优化课堂练习,必须在“巧”字上做文章,做到分层设计、开放思维、形式多样。用多媒体配合练习也是效果不错的形式。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我安排的课堂练习是总结前一段时间(一个月)自己的消费情况,然后分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的消费计划。学生兴趣浓厚,真正把正确的消费观落到了实处。3.4优化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关于教学手段的选用,我觉得不应该“唯传统论”,也不应该“唯现代论”,而应该“唯适用论”。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做法当然不足取,但传统教学方式的实效性也不能全盘否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特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上课,可以使课堂效果和课堂容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是实现“减负,增效”"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灵活多样,综合利用。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的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就非常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因为它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单纯的说教不如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更能说明道理,我在制作这一框课件的时候,除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外,还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政治课代表组织班里有条件的同学,(家里有数码相机,有电脑能上网),拍一些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图片或视频,我建议他们就在校园实地拍摄,其他没有拍摄条件的同学可以积极提供拍摄地点和素材,整理好以后发给我,用来充实课件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几天时间就给我发来了不少图片,有学校食堂里被扔掉的只啃了一口的馒头,倒在垃圾桶里的雪白的米饭等,我把学生发来的图片加入了课件中,上课时播放,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是学生自己拍摄制作的图片。
学校食堂里的剩菜
学生宿舍里的水龙头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本节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的优势突显出来,同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而且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些都是能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摸索出的途径。“减负增效”是项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需要政府的协调平衡,更需要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减负增效工程一定会更见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会更加蓬勃发展,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和灿烂!
第四篇:探索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探索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争当试验区建设建设排头兵
-------赵岗乡石堰村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
石堰村位于赵岗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属浅山垄岗区,全村耕地997亩,山地面积1600亩,391户,1237人。近年来,石堰村抢抓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市级示范村建设机遇,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县乡两级的坚强领导下,勇挑重任,居弱图强,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探索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全村试验区建设建设各项事业开展的生机勃勃,稳步有序。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群众参与为基本点,探索文化引领新机制
石堰村依托三高“固始鸡”养殖养殖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固始鸡养殖文化引领全村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石堰村固始鸡养殖产业,建立以群众的主体参与机制,充分征询民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设,落实农民群众对试验区建设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真正把全村农民群众引领成建设的主力军。村级着重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会议推动的做法,利用多种形式,特别采取一些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组织村干部送文件到村民组,召集群众利用远程电教系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成立村干部春耕夏收帮扶队,在田间地头征求群众对试验区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带领村党员、干部到光山、平桥等参观学习开眼界等措施,广纳群众智慧,汲取群众首创精神,-1-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村上下联动,群策群力,保障了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探索土地效用新机制
石堰是浅山丘陵区,耕地金贵,农民恋土情深,土地大面积流转工作难度很大。对此,村两委班子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做活土地大文章。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在充分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了《石堰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规范了全村土地流转的原则、范围、程序和工作机制,村级建立服务站,选配了土地流转信息员,规章制度上墙,操作规程统一。采取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集中群众资源成立农机合作社、邀请县农业局专家开办讲座引导乡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强强联合成立农技合作社,以合作社组织群众,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广泛吸引投资。召开由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及种粮大户参加的土地流转百人专题大会,进一步宣传政策,消除群众顾虑,利用各种渠道在县内外发布土地流转招商信息,吸引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到石堰村考察、投资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已接受各类咨询200余次,接待实地考察47批次,全村落实流转耕地达800亩。三是规划文明小集镇。该村利用204省道穿村而过的优势,积极整合群众闲散土地资源,规划新型小集镇。在县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山南、槽坊两个试验区建设建设示范点正在积极筹备中。
三、以特色产业开发为侧重点,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新机制 石堰村是全县固始鸡养殖传统村,在村级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以发展固始鸡特色产业开发为侧重点,立足传统,放大优势,闯出一条新路。1是明确一个目标。瞄准把石堰村建成“豫南养鸡基地”的宏伟目标,提纯固始鸡养殖,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品牌效应。2是提供两种保障。对养殖户兑现政治保障和政策激励。在政治上对养殖户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群众发展养殖用地需求,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减轻群众资金投入压力。给群众实实在在的实惠和支持。3是推广三种形式。群众自身条件和实力不同,注就了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对此我们大力推广三种形式。一个是对有一定影响力的养殖户,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已注册2家,会员180余户;第二个是对入行不久,实力较弱的农户鼓励走“公司+农户”的路子。由村两委出面,协调三高养殖园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产品由三高公司以保护价回收,有30多农户采取此种方式投入养殖。第三个是在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方,规划发展专业养殖小区,构建养殖专业村。目前,全村固始鸡存栏量达100万只,产、供、储、销链条完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引导组织,以龙头催生基地,以协会组织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以资金投入为着力点,探索金融保障新机制
鱼无水不活,商无钱不灵,村两委始终把帮群众“找钱”作为试验区建设建设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破解没钱的难题。一是引导群众成立村民资金合作互助会,集聚民财办大事。吸引150户农户筹集股本30万元,已投放资
金20.8万元,帮助40户农户圆了致富梦。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贷款。主动与县农行沟通合作,在石堰村成立服务三农示范点,发放金穗惠农卡,向农户提供3—5万元的低息贷款。已发放信贷70余万元,有力地支撑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三是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至今争取县扶贫办累计对石堰村投入资金300余万元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试验区建设建设进程。
五、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探索事业发展新机制
该村试验区建设建设中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做好五件实事,深入推动试验区建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农民新村吃上放心自来水。石堰村是浅山重丘村,目前群众居住较为分散。根据全村村实际情况,于2010年8月在小竹园村民组建设无塔供水厂一个,日供饮水量40方,铺设管网21千米,工程现已全部竣工入户,确保了300户、1237人安全饮水;二是建立旱涝保收田。该村属浅山重岗地带,地形狭长,境内取水渠系少,原有取水渠——亮山西支渠因修火车道和高速公路,被挖断,使得全村本就短缺的的农业生产用水更加紧张。为满足全村的农业生产需要,现新修、整修万方水库2口;整修南干四支渠1.5公里,配套涵闸30处,做到全村耕地旱涝保收;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石堰村被列为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村机遇,乡、村两级全力以赴,本着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想得深,做得细,抓得实,科学筹
划,精心组织,从4月12日到25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石堰村新农保的落实工作。全村参保率达到68%,并于5月25日将新农保养老金存折发放到全村103位花甲老人手中,掀开了我村农民养老机制的新篇章;四是迁村并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石堰村已在2009年由县民政部门挂了石堰村社区的牌子。根据全村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选址在本村小竹园村民组,火车站北道两边,规划建筑用地100亩,建成后可入住300余户,600人左右。目前,前期规划、征地、迁居、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虽正在紧张进行之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广泛动员群众新建、改建住房到新规划点建设,也希望能够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怀和扶持,以期能够尽快完成新村建设任务。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石堰村独特的区域位臵和区位优势,是建设新型中心集镇的良好基础。目前该村全力推动全村试验区建设向纵深开展,加大特色养殖的发展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从种植经济、劳务经济转向养殖经济,以标准化、园区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变农民、农民工为养殖业主、产业工人、农民经纪人,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村域经济,建设农民新村和新型中心集镇切实推动城乡一体化。
石堰村依托三高“固始鸡”养殖养殖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固始鸡文化引领全村产业发展,建立以群众的主体参与机制,充分征询民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设,落实农民群众对试验区建设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真正把全村农民群众引领成建设的主力军。村级着重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会议推动的做法,利用多种形式,特别采取一些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组织村干部送文件到村民组,召集群众利用远程电教系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成立村干部春耕夏收帮扶队,在田间地头征求群众对试验区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带领村党员、干部到光山、平桥等参观学习开眼界等措施,广纳群众智慧,汲取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村上下联动,群策群力,保障了工作措施的落实。
第五篇: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创新破解难题
常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